减法和加法反应时

合集下载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

加法反应时实验报告周炜(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09级心理班上海 200438)摘要:学习使用斯腾伯格(Sternberg)的短时记忆提取的加法反应时实验,通过记忆集的大小(1-6个数字),是否反应以及反应是否正确来研究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对反应时有着怎样的影响。

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是这三个阶段是独立的。

关键词:反应时记忆集是否反应反应正确与否1.前言这种实验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是斯腾伯格(Sternberg)发展出来的。

依照他的看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斯腾伯格(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现在一般都将斯腾伯格(Sternberg)的上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模型看作应用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典型。

但它也引起一些批评和疑问。

本实验通过实验来学习和体会斯腾伯格(Sternberg)的观点和熟悉加法反应时实验的方法。

2.实验方法2.1.被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运科09级心理班一位男性,被试的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正常,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年龄为20岁。

2.2.仪器、材料JGW_B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卡片42张,其中32张为识记卡片,上面写有黑色数码1-6个不等;另有检测卡片10张,个写着一个红色数码;数码大小均为长=2cm,宽=1.5cm。

材料清单如下:练习用识记卡片2张,每张上有四个数码。

2.3.实验步骤2.3.1.接上电源;将导连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器被试“手键”插口上。

2.3.2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

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 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为“定时”,B选为“定时”,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2000”,B定为“0500”。

第四章 反应时

第四章 反应时

(二)选择反应时 1.选择反应时的概念 选择反应时: (1)选择反应时:根据不同刺 激物, 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 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的时间。 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的时间。 不同于简单反应时任务, 不同于简单反应时任务,被 试必须在反应之前先判断哪个按 钮是对当前刺激的正确反应。 钮是对当前刺激的正确反应。 (2)选择反应时包括了辨别和选 (2)选择反应时包括了辨别和选 择的时间。 择的时间
二、加因素法
• (一)加因素法的原理 • (1)加因素法的基本前提: 认为人的信 加因素法的基本前提: (1)加因素法的基本前提 息加工过程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 阶段组成。 阶段组成。 • (2)加因素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认为 (2)加因素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 加因素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 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 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因此, 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因此, 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 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作用于 同一个加工阶段; 同一个加工阶段;若两个因素不存在交 互作用,即相互独立, 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觉简单反应时任务 (2)听觉简单反应时存在波动 生物墙” (3)“生物墙” :被试反应 时存在一个无法跨越的时间界限, 时存在一个无法跨越的时间界限, 无论进行多少次的训练, 无论进行多少次的训练,这种时 间极限就像一堵无法逾越的“ 间极限就像一堵无法逾越的“生 物墙” 物墙”。 听觉简单反应时的“生物墙” 听觉简单反应时的“生物墙”大 100ms。 约为 100ms。
•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与实验信度 速度- • (1)反应时任务的速度-准确性权衡 反应时任务的速度- (1)反应时任务的速度 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有效提高心理实验 的信度。 的信度。 • 如:亚当森对功能固着现象的研究 • (2)反应时实验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 (2)反应时实验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 反应时实验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 速度和准确性, 速度和准确性,单一考虑任何一种指 标都会极大损害实验信度。 标都会极大损害实验信度。当只选择 一个因变量指标时, 一个因变量指标时,应对为何不使用 另一个的原因有所交代。 另一个的原因有所交代。

第四章 反应时间

第四章 反应时间
2017/3/16
第八章
7
心理学之父冯特(1832-1920)
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随后带领自己的学生 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 在冯特早期的学生中,卡特尔(Cattell)和屈尔 佩(Kulpe)对反应时有重要贡献。
反应时间的过程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神经中 枢、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构成。
反应时间包含3个时段:
1、刺激使感受器兴奋,其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的 时间; 2、神经中枢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时间; 3、神经冲动从中枢传递到效应器,效应器接受冲 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1)证明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人们是 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 中,表象是信息编码的最基本形式。人们 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 对具体物体的操作。
20世纪70年代初,库珀(Cooper) 和谢帕德(Shepard,1973)用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支持了这一表象理论。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 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对象予以旋 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Posner的实验结果
550 反 应 500 时 间 ( 450 毫 秒 400 ) 350 0 0.5 1 1.5 2 时间间隔(秒) 图:反应时是字母间隔时间的函数
形不同音同 A a 形同音同 A A
实验结果
同时呈现: RTAA小于RTAa。 继时呈现: 随两个字母的间隔时间增加, A A 形同音同的字母对反应时急剧增加; A a 音同形不同字母对反应时没有变化。 两个字母呈现的间隔时间为2秒时,其差别 很小。

实验心理学复习

实验心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一、三大定律(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史蒂文森定律三选一) P2491、韦伯定律: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

对于任何同一类的的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为韦伯分数。

对于放置在皮肤上的重物刺激,韦伯分数大约是1/30。

不同刺激条件和不同感觉道下得到的韦伯分数差异很大,但是韦伯分数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所有刺激,无论其作用于眼、耳、鼻、舌或任何其他感觉器官,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I/I = k ,其中△I和I分别代表差别阈限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水平,k代表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也被叫做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的作用:它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

如果没有韦伯定律,仅仅比较不同感觉道的差别阈限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费希纳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导出如下公式:S = k log I。

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

3、史蒂文斯定律:主张在确定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的关系时,要计入在给定条件下感受性的绝对阈限,即“生理零度”。

提出了新的公式:f=K(-0)n。

式中,f为主观量,即感觉量;为刺激强度;0为指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绝对阈限;K为常数;n为指定数阶次。

绝对阈限值随适应、掩蔽、干扰等因素而改变。

这个公式使人在确定感觉强度时不仅能计入刺激量也计入了感觉器官的功能状态。

(此为董光恒的课件上的内容。

)书上的公式: S=bIaS是感觉量,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值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史蒂文斯指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不是对数关系,而是一个幂函数关系。

实验心理学第四章——反应时

实验心理学第四章——反应时
• 选择反应时随着不同刺激个数增加而增加 • RT = lg N (Merkel,1885)
• RT = lg N是否适用于不同通道?
• 波佩尔通过耳机向被试的右耳呈 15%
现声刺激,并在被试的左视野呈
现光刺激,被试使用右手当见到
光时按一个反应键,听到声时则
按另一个反应键。
10%
• 结到果0.0:4秒多。峰分布,其间距约为0.03
• 反应时包含以下几个时段:
• 外部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 神经元的时间;
• 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中枢,向效应器官发 出运动信号的时间;
• 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 起源
• 人差方程(贝塞尔,1823)
• 反映了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做出的反应,存在快慢的 区别,即个体差异
• 波佩尔推测脑的周期性震荡,即 由特殊的神经细胞网络产生的电 5% 震荡。
• 只有震荡电流达到某一点后,已
辨别的刺激才能引起某一特定的
反应;但若即使辨别成功了,而 0 震荡电流还未达到这点,那么则
200
300
400
仍必须等待下一轮震荡周期的开
始。
速度-准确性权衡
• 反应时实验的两个基本因变量:
• 速度+准确性
• 两者之间一般存在相互消长的权衡关系
• 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指标都可能导致实验结论 可靠性降低
• 例证:刺激呈现概率对反应时影响(Theios, 1975;Knight & Kantowitz,1974)
反应时和错误率是刺激呈现 概率的函数(Theios,1975)
360
秒 )
反 应
350 340
•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赫尔姆霍茨,1850)

第四章 反应时间解读

第四章 反应时间解读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
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人差方程”——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的差异。 1850年生理学家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
速度。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1879年,Wundt及其学生以反应时间为指标进行了一系列得
四、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2)
Theios(1975)的实 验中,被试所要完成 的任务相当简单,只 需说出呈现在屏幕上 的某个数字。
自变量是数字出现的 概率,变化范围在0.2 到0.8之间。
Theios认为,刺激出 现的概率对反应时没 有影响。
反 360
应 时
350
( 毫 340
第二阶段是将图画转换为命题,并带有前面句子中所用的介词,即“之 上”或“之下”。
第三阶段是将句子和图画两者的命题表征进行比较。若两个表征的第一 个名词相同,则比较所用的时间就会少于不同的(参数c);若两个命题 都不含有否定,则比较所用的时间将少会少于任一命题含有否定时的时 间(参数d)。
第四阶段是作出反应,其所用时间被认为是恒定的(参数t)。 这样,在此实验中测得的各种反应时,其中包含的参数不同,就可使用
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 应,记录反应时间。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反应都是“相同”。
(2)Posner的实验——结果
£¨
550
· ´ Ó¦ 500 ʱ ¼ä 450
ºÁ Ãë 400
Ãü Ãû Æ¥ Åä × Ö ÐÎ ºÍ Ãü Ãû ¶¼ Æ¥ Åä
£©
350
0
0.5
Clark和Chase(1972)曾设计过一个句子-图画匹 配实验,运用反应时相减法来揭示某些作业的操作 要经过几个阶段。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是认知心理学中居主导地位的范式和理论取向。

2. 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心理学是以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时,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和运用,其研究范围按照人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推理、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

3.两种加工方式: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4.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系统。

5.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确立。

6. 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但是,减法反应时实验也有其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

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法法的广泛使用。

7. 加法反应时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

使用加法反应时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是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论述题 2. 单项选择题 3. 多项选择题 4. 名词解释题 5. 简答题1.论述减法反应时分析法与加法反应时分析法的异同。

正确答案:(1)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又称唐德斯减数法。

优点:减数法的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作业反应,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

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的反应时间,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缺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

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个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的广泛使用。

(2)加因素法:斯腾伯格推出加法原则,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实验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效应分别独立,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特点:①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因素(不止一个)。

②这些因素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

因此,斯腾伯格认为,一旦找到交互作用和附加因素的模型,心理学家就揭示了加工阶段是怎样相关的。

缺点:因为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

加因素法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涉及知识点:实验心理学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第四章_反应时间

第四章_反应时间

2、刺激的强度
(1)一般情况是,当刺激的强度很弱时,反应时间较长, 当刺激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间逐渐缩短。 (2)当刺激的物理强度和刺激时间保持不变,增加刺激的 面积,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作用,会增加刺激 的心理强度。 (3)当刺激的物理强度和刺激面积保持不变,增加刺激作 用于感官的时间,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时间积累作用, 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4)多个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官,会使不同感官的神经兴 奋产生积累作用,因此复合刺激比单一刺激的反应时间短 。
四、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2)
• Theios(1975)对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的关 系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呈现的是视觉刺激,每 次出现一个数字,被试的任务相当简单,只需对 某一特定的数字(例如4)作出反应,而对其他数 字则不作反应。实验的自变量是数字出现的概率 (相对频数),概率的变化范围是0.2 ~0.8。 换句话说,特定的数字在一系列刺激呈现中出现 的概率是20%~80%。
• 反应时间测定的方法 • 反应时新法就是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 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减数法 ——由唐德斯奠定基础,又称为唐德斯 反应时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 加因素法 ——由斯滕伯格于1969年提出。 开窗实验 ——是一种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 工阶段的时间和比较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的研 究方法。
一、反应时的概述
• 输在起跑线,输在反应?
一、反应时的概述
• 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 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 时距。 • 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
一、反应时的概述
• 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 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 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 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 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 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 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心理学

心理学

比较被试者内设计与被试者间设计的特点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不同的被试(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

(1)被试间设计优点:由于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缺点:被试间设计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且从根本上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2)被试内设计优点:节省了人数,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缺点:被试内设计会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简述自变量的含义,并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1)自变量的含义: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2)自变量的分类①刺激特点的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例如,声音强度、单词频率、句子类型等。

②环境特点的变量:指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例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以及时间等。

③被试特点变量:指被试的各种特点;例如,性别、年龄、智力、人格等。

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指主试给予的不同指导语造成的被试差别;例如,让被试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考察是否对记忆有不同影响。

简述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种类较为复杂,一般讲其指标有:①准确性方面的指标,正确率;②速度或敏捷度方面的指标;③刺激的强度水平;④概率或频率;⑤反应的强度或力量等。

对因变量方面的控制:①对反应规定操作定义:规定反应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便于数量化,但是同时要注意指标的单一性偏差。

②反应变量应具备的条件:指标要具有有效性;要具有客观性;指标要能够数量化;指标要能够精确地、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

(灵敏性)③反应指标的平衡:最常见的即为反应时与速度间的平衡,即若强调反应时,则会出现正确率的下降,若强调正确率,则反应时下降。

实验心理学题

实验心理学题

实验心理学题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名词解释1.实验法(浙大,2002)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改变自变量,使之系统地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的情况。

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完全随机化设计(浙大,2002)指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组,使各组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保持各方面相等,并随机安排实验处理的设计。

3.被试间设计(浙大,2001)又称为组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4.操作定义(华南师大,2004)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5.实验的内部效度(南京师大,2002)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

6.时间序列设计(华中师大,2003)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其基本形式为: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

时间序列设计多用于小样本实验,结果一般采用t检验进行考察。

简答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浙大2002,中科院2003)答: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我们可以采取消除额外变量、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或随机化等方法,来避免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2.如何提高实验者的内部效度?(浙大2003)答:内部效度的目的是保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

就实验而言,就是要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所引起。

由于除自变量外,任何其他外部变量都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使其效果与自变量的效果混淆在一起,从而使我们难以判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或对其关系做出错误的结论、推论。

加减交替法 懂了007

加减交替法 懂了007

实施操作:按照加减交替法的步骤进行计算例 如迭代计算、求解方程等。
结果分析:分析计算结果判断是否满足要求是 否需要进一步优化。
总结反思:总结加减交替法的实践操作经验反 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确保加减交替法 的正确性避免出 现错误
注意加减交替法 的适用范围避免 不适用
掌握加减交替法 的技巧提高操作 效率
生物:加减交替法可以 用于生物中的遗传学、 生态学等领域帮助理解 和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计算能 力:通过加减交 替法学生可以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 加减法运算提高
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加减 交替法可以帮助 学生理解数学中 的逻辑关系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 兴趣:加减交替 法具有趣味性和 挑战性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计算速度:通过加减交替法计算物 体的速度
简单易学:加减交替法操作简 单易于理解和掌握
灵活多变:加减交替法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强记忆:加减交替法可以帮 助记忆提高记忆力
计算复杂:需要多次加减运算计算过程繁琐 容易出错:多次加减运算容易导致计算错误 效率较低:相对于其他算法加减交替法的效率较低 适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特定类型的问题适用范围有限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加减交替法是一种数学运算方法通过交替使用加法和减法来求解问题。 加减交替法通常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求解不等式等数学问题。 加减交替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交替使用加法和减法逐步逼近问题的解。 加减交替法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运算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 意赅的阐述观点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律 全册PPT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运算律 全册PPT
答:胡萝卜有137kg。
解决问题2
一个粮仓有小麦806袋,上午运走332袋,
下午运走68袋。这个粮仓还剩小麦多少袋? 806-(332+68) =806-400 =406 (袋)
答:这个粮仓还剩小麦406袋。

我是最棒的!
你能以最快的速度 算完这些题吗?
127-45-27-55 482-159+18 179+289-79+11 826+135-126
( 35 )+23=58
求什么? 想: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我会看,我会想,我会算!
填表
加数 加数 76 52 128 102 60 90 52 38

被减数
150
246 148 98
90 106 37
69
减数

95
7
我会总结
利用加减法间的关系进行计算时做到:
1. 看
2. 想
3. 计算
被减数
减数 差
201
196
350
78 160 42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练习
下表是体育用品店里的销售情况,请填出空格里的数。
乒乓球(个)
总数 卖出 500
篮球(个)
足球(个)
81 42
70
23
372
128
剩下
47
39
第 二 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第 3 课时 加法运算律(1)
=250-100
=150 (套)
250-58-42= 250-(58+42)
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 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如果用a,b,c表示这三个数, 那么a-b-c=a-(b+c)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近年来,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各种实验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这两种心理实验方法通过观察个体对一系列刺激的反应时间,可以深入分析认知加工过程和注意力分配的机制。

本文将从实验方法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相关内容。

## 1.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定义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是心理实验中常用的两种测量认知过程的方法。

在加法反应时实验中,被试需要对一系列刺激做出简单的反应,比如按下按钮或者说出一个词语。

而在减法反应时实验中,被试需要对一系列刺激做出更为复杂的反应,比如从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目标信息并做出反应。

## 2.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特点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加法反应时实验更加注重被试对简单刺激的快速反应,能够有效地测量认知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

而减法反应时实验则更侧重于被试在复杂刺激中的反应过程,能够深入研究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和筛选机制。

## 3.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观察被试对不同类型刺激的认知加工过程,比如对于图像、文字或声音等刺激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和反应选择等关键环节。

## 4.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个人观点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这两种实验方法为我们理解认知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通过观察被试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认知加工的时间特性和信息处理的复杂性。

这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功能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总结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作为心理实验中的重要方法,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被试在不同刺激下的反应时间和反应准确性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而推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认知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心理学经典实验列表0806

心理学经典实验列表0806

经典心理学实验多维心理()2011-8-7(一)反应时法减法反应时经典实验——Posner(1969, 1970)短时记忆编码(视觉编码,听觉编码AA,Aa)研究背景:减法反应时(Subtraction Reaction Time)实验最初是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负责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减法反应时实验既可用于研究某一个信息加工阶段或操作,也可用于研究一系列连续的加工阶段。

Posner等(1969,1970)将减法反应时技术应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的表征形式。

结果发现,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先通过视觉编码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再出现听觉编码,即包含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实验介绍:实验过程中,给被试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也可以间隔短暂的时间(时间间隔为0.5s,1s和2s),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判断相同,则按“Q”键,判断不同,则按“P”键),记录反应时间。

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例如,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例如,Aa)。

两种情况下,正确反应都为“相同”。

反应时结果如下图所示:加法反应时——Sternberg(1960,1967,1969)短时记忆信息提取(4个独立加工阶段)研究背景:加法反应时(Addition Reaction Time)实验是减法反应实验的延伸,最初由Sternberg (1966,1967,1969)发展出来的。

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四章反应时间

四章反应时间

二、反应时间旳测定
二、反应时间旳测定
速度-精确性权衡
反应时试验有两个因变量:速度和精确性。当一种人急于做某件 事时,他会比慢慢地做某件事犯更多旳错误,反之,假如很正确 地做某件事时,他在速度上就会变慢,这种关系称为速度-精确 性权衡。
二、反应时间旳测定
反应时间测定旳措施 反应时新法就是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加工过程旳措施。主要有三种形 式: 减数法——由唐德斯奠定基础,又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或唐德斯三 成份说。
二、反应时间旳测定—减法反应时
其试验逻辑: 假如一种作业包括另一种作业所没有旳某个特定旳心理过程, 且除此之外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旳差就 是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旳时间。
二、反应时间旳测定—减法反应时
试验 A反应——简朴反应,呈现一种光刺激,被试立即按键作 出反应。A反应时称为基线时间。 B反应——选择反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旳刺激和相相应 旳反应数。在B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有刺激辨认 和反应选择旳心理操作。 C反应——辨别反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旳刺激,但只 对一种刺激要求作出反应。在C反应中,只包括基线操作 和刺激辨别旳心理操作,不包括反应选择。
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旳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 (1). 当物理刺激强度本身不变,而增长作用于感官旳时间,造成 时间旳累积作用,这么便会增长刺激旳心理强度。 (2). 假如物理刺激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一定,增长视觉刺激旳面 积时,因为感受器神经兴奋旳空间积累作用,也会增长刺激旳心理强 度 刺激旳呈现方式,复杂性,构造等
出声 转换
将转换成 果储存
看第二 个字母
编码阶段
转换阶段
储存阶段
第一种字母加工旳反应时间
图3 “开窗”试验:字母转换作业旳3个阶 段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1. 引言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两种实验方法,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认知加工的过程。

本文将从简单的定义开始,逐步深入探讨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在实验中的应用,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两种方法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2.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定义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是指在心理学实验中,测量被试对刺激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

加法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而减法反应时则是指两个刺激出现的时间间隔。

通过测量这两种反应时,研究者可以了解被试对刺激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时间特征,从而揭示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认知加工实验中。

在注意力的研究中,通过测量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可以揭示被试对不同类型刺激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帮助研究者了解注意力在认知加工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记忆的研究中,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也可以用来测量被试对信息的加工和检索过程,从而帮助研究者揭示记忆的形成和运作机制。

在知觉、语言、情绪等认知过程的研究中,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是研究认知加工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认知活动的时间特征和规律。

通过测量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时,我们可以揭示认知加工的速度、效率和机制,为理解人类的认知功能提供重要线索。

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这也进一步彰显了它们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5.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探讨,读者对加法反应时和减法反应时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两种方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带来了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认知加工的过程,也为我们揭示了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章 反应时间

第四章 反应时间

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2020/5/9 reaction time)第或八唐章德斯三成分说。
7
心理学之父冯特(1832-1920)
❖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随后带领自己的学生 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
❖在冯特早期的学生中,卡特尔(Cattell)和屈尔佩 (Kulpe)对反应时有重要贡献。
IAT)。
2020/5/9
第八章
9
第二节 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减法反应时 (subtractive methode) 加法反应时(additive factor methode)
开窗实验(open window experiment)
一、减法反应时
F.C.Donders(1818-1889)受天 文学家关于人差方程研究和 Helmholtz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研究 的影响,于1868年在其“关于心理 过程的速度”一文中,把心理时间 的测定引入心理学,发明了分离反 应时间的实验方法,即反应时间的 相减法。
B - A = 1.233(秒)
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Helmholtz,1821- 1894)
❖1850年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成功 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 26m/s)
❖其后,对人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了测定。
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18- 1889)
❖1868年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试验——唐
2020/5/9
第八章
8
❖ 1969年,斯滕伯格(Sternberg)的相加因素法。 ❖ 汉米尔顿(Hamilton,1977)和霍克基(Hockey,
1981)等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开窗实验。 ❖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SRT)。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减法和加法反应时

减法和加法反应时

2013-8-21
29
(三)反应时间的“开窗”实 验


1、什么是“开窗”实验? 2、开窗实验 3、开窗法评价
2013-8-21
30
1、什么是“开窗”实验?

前面谈到的减数法和加因素法反应时实 验难以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 的时间,并且还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 被确认。如果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 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 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 一览无遗了。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 实验,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11
读音和书写方法一样 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
A A A a A A
同时呈现
继时呈现
A a
2013-8-21
12
结果


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 小于Aa对; 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 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 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 应时的差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 秒,这个差别就很小。
2013-8-21
28
3、相加因素法评价


加因素法的弱点是,它的基本前提是人的信息加工是 系列加工,这一点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质疑。因为加 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 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 更为直接的问题是关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 即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 的阶段。Pachella(1974)指出,两个因素也许能以相 加的方式对同一个加工阶段起作用,也许能对不同的 加工阶段起作用并且相互发生影响。
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 加工的方法
2013-8-21
1
反应时的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21
16
3、减法法评价

认知心理学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数 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原则上是 合理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减数法也有其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 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 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 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 难的。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的广泛使用。
2013-8-21
2
(一)反应时间的减数法


1、Donders的3种不同的RT; 2、减数法实验 3、减数法评价
2013-8-21
3
1、Donders的3种不同的RT
2013-8-21
4
减数法的基本原理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分解 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 的方法。 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 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 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 那么此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 所需时间。
2013-8-21
21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Sternberg从反应时 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 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 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 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 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 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
2013-8-21
34
字母转换作业示意图
2013-8-21
35
3、开窗法评价

不难看到,这种“开窗”实验的优点是 引人注目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 如,可能在后一个加工阶段出现对前一 个阶段的复查,贮存阶段有时还包含对 前面字母的转换结果的提取和整合,并 且它难以与反应组织分开来。
2013-8-21
2013-8-21
22
探针刺激 的性质
识记项目 的数量
反应 类型
反应类型的 相对频率
识记项目 的编码
探针刺激 的编码
顺序 比较 反应时间
决策
反应 组织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2013-8-21
23

Sternberg认为,测试数目的质量对刺激 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 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 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 组织阶段起作用。
2013-8-21
32
“KENC+4” 实验的具体过程

四个字母一个一个地继时呈现,由被试 者按键自行控制,被试者第一次按键就 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同时开始计时, 接着被试者按照要求作出声转换,说出 LMNO,然后再按键看第二个字母E,再 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四个字母全部呈 现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 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 来。
2013-8-21
10
(1)Posner等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


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 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Posner 等(1990)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 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者看, 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要被试 者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 反应,记下反应时。
2013-8-21
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 加工的方法
2013-8-21
1
反应时的用途

反应时间测量有两个用途:(1)作为成 就的指标,因为你对一件工作越精通, 你就完成得越快;(2)也可作为借以产 生一种行为结果的内部过程复杂性的指 标,因为内部过程越复杂,它所消耗的 时间便越长。过去传统心理学更多地使 用第一种用途,而今现代心理学则更多 地使用第二种用途。
2013-8-21
29
(三)反应时间的“开窗”实 验


1、什么是“开窗”实验? 2、开窗实验 3、开窗法评价
2013-8-21
30
1、什么是“开窗”实验?

前面谈到的减数法和加因素法反应时实 验难以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 的时间,并且还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 被确认。如果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 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 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 一览无遗了。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 实验,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2013-8-21
19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 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 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 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 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别认知 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 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 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 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这样称两个因 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 加工阶段。
2013-8-21
33


根据这种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 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 (1)从被试者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 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 记忆中找到此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2)被试按规定进行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 (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 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到记忆中,有时还 须将前面的转换结果加以复述和归并。
2013-8-21
5
A-反应
2013-8-21
6
B-反应
2013-8-21
7
C-反应
2013-8-21
8
ABC反应的关系
A反应时 C反应时 C−A B反应时 C反应时 B−C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2013-8-21
9
2 、减数法实验的经典例子

(1) Posner等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 (2)句子-图画匹配
11
读音和书写方法一样 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
A A A a A A
同时呈现
继时呈现
A a
2013-8-21
12
结果


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 小于Aa对; 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 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 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 应时的差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 秒,这个差别就很小。
2013-8-21
24
具体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改变检验刺激(probe)的质量 (即改变叹针刺激的性质),发现对一 个残缺、模糊的刺激进行编码比对一个 完整、清晰的刺激花的时间较长,而且 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影响相似,表明系 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 段。
25
2013-8-21


第二步,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 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线性关 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 四种不同大小的记忆集,被试的反应时 有差异吗?——图标和检验(你们是怎 么做的?)
2013-8-21
26

第三步,分别计算Y与N反应,发现对不 同大小的记忆表,都是N反应时长于Y反 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 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 种类的决策阶段,而且产生N反应比产 生Y反应难。(该怎么用你的实验数据来 表示?)
27
2013-8-21

第四步,改变某一种类反应(Y或N)的 出现频率,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样的 影响,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 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 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 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
2013-8-21
20
2、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

Sternberg运用反应时相加因素法研究短时记忆 信息提取的阶段: 方法: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 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 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 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RT=T-2000)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 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
2013-8-21
31
2、开窗实验


Hamilton(1977)和Hockey(1981)的字母转换 实验: 方法: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 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 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 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即“I”。换句话说, “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 答是“OIRG”,但这四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 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只 作出一次反应。
2013-8-21
28
3、相加因素法评价


加因素法的弱点是,它的基本前提是人的信息加工是 系列加工,这一点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质疑。因为加 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 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 更为直接的问题是关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 即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 的阶段。Pachella(1974)指出,两个因素也许能以相 加的方式对同一个加工阶段起作用,也许能对不同的 加工阶段起作用并且相互发生影响。
2013-8-21
15
实验假设




第一个阶段是将句子转换为其深层结构,而且对“之下” 的加工要长于对“之上”的加工,对否定句的加工要长 于对肯定句的加工; 第二个阶段是将图画转换为命题,并常有前面句子中所 应用的介词(“之上”或“之下”); 第三个阶段是将句子和图画两者的命题表征进行比较, 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一个名词相同,则比较所需的时间比 不同时为少,如果两个命题都不含有否定,则比较所需 的时间比任一命题含有否定时为少(参数d); 最后的阶段为作出反应,其所需的时间被认为是恒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