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应对

合集下载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舆情应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类是马上解决。能够马上解决的情况大多出现于利益冲突较为明显且事件性质不复杂的突发舆 情事件,当问题能够得到公正妥善的解决时,舆论事件就能很快得以平息。 第二类是承诺解决。现实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应公开承诺解决问题,从而缓和情绪,平息舆论事 态,并尽快兑现做出的承诺。 第三类是根本解决。就是着眼长远,解决根本问题,以防燃点再现、战端再起。
问责,是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处置不力、不作为,违反相关规定甚至触犯法律的内部人员进行处置。 这是舆情应对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同时也有实质性的意义,首先是承担起应该负的责任,并对责 任进行割让,明确责任的归属;再者对内起到警示作用,以儆效尤的同时督促内部加强管理和教育, 对外显示努力处理事件的姿态和决心,起到修复公信力的作用。 在具体问责过程中,一方面要健全问责机制,形成较为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有责必问、有错必纠; 另一方面要先行动再公布,切勿过度承诺和推卸责任,做到客观公正、言行统一。
公信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或企业行为的客观效果,二是公众的主观感知。这就意味着在 舆情应对中,政府和企业一方面必须尽可能提高和改进自身可信度,提升服务质量、责任意识、法 律观念和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想办法重新获得公众的认可,消除舆情事件给公信力带来的负面 影响,重新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
(四)动态反应
公信力是指在网络舆情事件中信任方(公众)对信用方(政府或企业)的信任和满意程度,是指公 众对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根据传播理论中“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即使同一内 容的信息来自不同传播者,起到的传播效果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公信力就意味着公众是否能够自 愿配合政府或者企业的舆情应对行为,对所公布的信息持相信还是怀疑态度,对流传的谣言选择接 受还是排斥,这极大地影响着舆情应对的成本和效果。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引言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和扩大化,对个人、组织、企业乃至国家的形象和利益造成巨大的冲击。

,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及时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必要的技能和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现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的特点是信息的即时性、传播的广泛性和参与性。

用户可以通过发布、分享、评论等方式参与到舆情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

这种特点使得网络舆情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的关注,并且可能对相关个体或机构造成严重的声誉损害。

二、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对于个体或机构来说,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首要策略。

以下是几个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1. 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在网络舆情出现时,个体或机构应该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以示诚意和责任心。

沉默和拖延只会加剧舆情的蔓延和影响力,增加危机的程度。

2. 构建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是降低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基础。

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式,可以增加用户的信任度,减少舆情的发生概率。

3. 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及时掌握感知和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

参与社交媒体包括发布公司动态、回应用户问题、参与讨论等方式。

4. 建立有效的危机公关机制面对严重的网络舆情危机,个体或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危机公关机制。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危机应对方案、培训相关公关人员、并与相关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等。

三、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除了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及时应对舆情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几个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1. 迅速澄清事实真相在网络舆情出现后,个体或机构应迅速澄清事实真相,避免谣言的传播。

可以通过发布正式声明、提供相关证据等方式来澄清事实。

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及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及应对策略

3、第三阶段,12月24日及以后 寄件人及其所在企业的责任人被警方刑事拘留,舆情逐步消退。
政府的舆情应对措施分析
1、12月20日下午
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此事件的相关情况。 对潍坊捷顺通快递有限公司在责任事故发生后的迟报行为,依法作出罚款 28000元的处罚,同时责令山东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在全省开展安全整顿, 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确保寄递渠道安全畅通。 并在官方发文公布事件情况,提醒市民寄递禁限寄物品将承担法律责任
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 及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规律
网络舆情一般都有一个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关 注 度
发酵期
爆发期
消退期
时间
1、发酵期
发端:事件发生,媒体或网民曝光,引发网络舆情 有关腐败、城管、住房、医疗等敏感事件和新鲜关注。
2、爆发期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的优势:
(1)网络舆情的“可预见性”
大数据的核心特点就是能够“预见未来”。 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增强关联舆情信息的分析和预测,从以往单纯的收 集有效数据向对舆情的深入研判拓展,从注重“静态收集”向注重“动 态跟踪“拓展,从致力“反映问题”向致力“解决问题”拓展,能够做 到快速研判、预警并作出决策。 大数据时代舆情进入雪崩状态的时间更短,网络舆情一般分潜伏期、爆 发期与消退期。舆情扩散快且迅猛,在发酵期内,越早做出正确应对, 越有利于舆情引导。
例、圆通“夺命快递”事件
圆通夺命552; 随后逐渐消退。
例、圆通“夺命快递”事件
起因: 1、2013年11月29日,刘兴亮在收到其妻网购的一双鞋子几 小时后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因抢救无效死亡。据医院 诊断显示,死因为氟乙酸甲酯中毒。 2、12月20日上午,山东广播电视台《早安山东》栏目对此 事进行报道。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解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舆论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传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律,本文将就此进行解析。

一、迅速性网络舆情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迅速性。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传输,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一条热门的网络话题甚至可以在几小时内引发全民讨论,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二、广泛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广泛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任何一个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话题的传播者和讨论者。

具体而言,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

三、碎片化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通常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海量的信息量,人们对于舆情的关注往往是片段式的,通过标题、摘要等信息进行筛选,而非详细阅读全文。

这也导致了信息的误解与扭曲。

四、可塑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可塑性。

网络上的信息可以随时被篡改、删改或者增加,甚至可以通过媒体操作和谣言传播等手段进行操控。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

五、情绪化网络舆情传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化因素。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迅速性和广泛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激发与传递。

一条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或事件往往会引发争议与热潮,使得网络舆情更加情绪化。

六、螺旋效应网络舆情传播中存在一种名为螺旋效应的规律。

即某个观点或事件被广泛讨论和传播后,会进一步激发相关话题,形成漩涡效应。

这种效应可能增强原本存在的意见,也可能形成新的舆论。

网络舆情传播的这些特点与规律,一方面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参与,使得舆论能够更加立体地呈现,更加多元地表达。

然而,信息的碎片化和可塑性也使得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备受争议。

同时,情绪化和螺旋效应也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规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它可以迅速传播、影响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对企业、政府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正确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

网络舆情的特点1. 快速传播: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影响面广。

2. 匿名性:网络舆情的发起者往往可以隐藏身份,增加了舆论的冲击力和不确定性。

3. 情绪化:网络舆情往往在情绪的驱动下产生,情绪化的言论更容易引起共鸣和关注。

4. 多元化:网络舆情涉及的渠道和内容多样,包括新闻、微博、等。

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1. 及时反馈:对于网络舆情的发展,要能够及时发现、回应以及传达相关信息,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

2. 积极引导:针对网络舆情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解释,提供客观的事实和证据,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观点。

3. 公开透明:加强信息公开,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公布相关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和猜测。

4. 正面宣传:通过制定合适的宣传策略,在网络媒体平台上发布正面信息,增强正能量的传播力度,主动塑造舆论氛围。

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1. 善于倾听:对于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和主要诉求,要善于倾听和理解,真正关心公众的需要,并积极回应。

2. 灵活应变: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要能够快速响应和采取措施,及时控制舆情的发展趋势。

3. 主动预防: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监测公众对相关事件的关注度,充分预测和防范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

4. 合理引导: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合理引导,引导公众关注正能量信息,化解负面舆情的影响。

结论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只有积极引导舆论、善于倾听公众声音、及时回应和控制舆情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保护企业、政府和个人的声誉和形象。

浅析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4下舆情研讨146浅析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阮 滢摘要:网络舆情作为网民监督权力的体现,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要善于从个别新闻案例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将受众向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

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引导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新媒体时代;引导机制网络平台因其在多样性、交互性、便捷性等优势,对受众发表不同的见解也有极强的包容性,因此,相较于传统的舆论监督有着更鲜明也更复杂的特点,由此,本文针对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而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1]。

实际上,网络舆情和社会舆论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可以通过意见领袖对受众进行引导。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和网络的结合形式,体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性:一是受众选择性强,不论是受众可选择的话题,还是参与讨论的方式都给了受众极大的自主权,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局限,涉及面从经济、社会到娱乐、体育,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每个方面,受众在发表意见时可以选择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方式;二是信息真实性有待考证,由于网民在发表信息时不需要经过信息和身份的审查,在简化信息发布流程的同时也一定程度方便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再加上虚假信息通常伴随着煽动性文字,这就容易误导认知水平较低的网民进行跟风转发,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三是受众参与性强,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给受众进行参与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途径,事件的影响力越大就有越多的网友被事件本身所吸引。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与传播规律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与传播规律

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与传播规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舆情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舆情引发的事件和话题常常牵动着公众的情绪和关注,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了解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和传播规律对于有效引导和管理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舆论引点1. 事件和话题的热点引发舆论网络舆情的舆论引点通常与热点事件和话题相关。

当某一事件或话题引起公众广泛讨论、关注和争议时,舆论热度开始上升,网络舆情也随之形成。

热点事件往往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密切相关,涉及重大利益、道德伦理等议题,激发了公众情绪和舆论争议。

2. 突发事件引发舆论集中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和冲击性,往往能够迅速引发舆论的集中。

在网络时代,突发事件往往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舆论引点常常集中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责任追究、救援措施、后续处理等方面,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在网络上迅速形成。

3. 个人、名人和机构的言论引发舆论关注个人、名人和机构的言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触发舆论关注。

当某一重要人物或权威机构发表言论,意见和立场受到公众关注时,网络舆论往往会迅速扩散和引发讨论。

这种舆论引点通常与社会热点、政治决策、法律修订等相关,公众对言论的解读和回应成为热门话题。

二、传播规律1. 视觉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视觉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一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稿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转发,增加传播的效果。

同时,情感因素在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引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凡是能够引发公众共鸣、激发情感的内容更容易传播并引发集体行动。

2. 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效应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传播效应凸显。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直接转发他人的内容,形成信息的快速传播链条;用户也可以进行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行为,有效增加内容的曝光度和传播力。

社交媒体平台的虚拟社群凝聚了一定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对于舆情的传播、引导和热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效果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播受众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效果,对于如何提高网络传播的效果、促进信息的传播、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传播的规律网络传播有自身的的一些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网络传播的有效推广非常重要。

1.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网络传播的优点之一就是信息量大,并且传播速度快。

一旦一个信息在网络上得到传播,无论是图片、文字还是视频,都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遍整个网络甚至整个社会。

2.传播范围广网络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局限,只要上网,就可以访问到网络上的任何信息资源,所以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十分广泛。

这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多媒体呈现丰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4.用户参与度高网络传播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来。

这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性,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二、网络传播的效果网络传播不仅可以高效传播信息,还可以产生诸多效果:1.媒体震动效应网络传播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等影响因素,使得一些重要的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从而引发广泛关注,形成了“媒体震动效应”。

2.病毒营销病毒营销是网络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指的是通过独特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借助互联网用户的口碑传播力量,在很短时间内将产品信息迅速传播开来,达到快速推广的目的。

3.网络舆论发酵网络舆论其实很容易被操纵,只需要有愿意造谣的人和追随者就可以了。

在某些时候,这种造谣可以达到类似于网络攻击的效果,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如何提高网络传播的效果了解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效果,有助于提高网络传播的效果。

1.把握信息的“热度”在网络上,热点往往是一种资源,把握或者创造有“热度”的信息,是网络传播推广的关键点之一。

网络舆论指导手段及其防控预案

网络舆论指导手段及其防控预案

网络舆论指导手段及其防控预案1. 简介网络舆论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各种信息及言论的传播和讨论。

由于网络舆论的广泛影响力和迅速传播速度,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论的指导手段以及相应的防控预案。

2. 网络舆论指导手段2.1. 发布准确信息发布准确的信息是网络舆论指导的关键。

信息的准确性能够避免错误的传播和误导。

因此,要确保发布的信息经过严格的核实和验证,避免故意编造虚假信息。

2.2. 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论中,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引导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方向。

作为舆论引导者,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目标,并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递信息,塑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2.3. 积极回应和参与积极回应和参与网络舆论是有效指导的重要手段。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疑虑,解答问题,并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数据,能够增加公众对舆论的信任度,有效引导舆论方向。

3. 网络舆论防控预案3.1. 监测舆论动态及时了解舆论的发展和变化情况,通过监测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内容和趋势,能够提前预警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2. 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针对网络舆论可能引发的危机事件,建立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是必要的。

这包括制定应急预案、指定责任人员、提前进行演练等,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3.3. 加强舆情分析和研判通过对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的情绪和态度,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这需要建立科学的舆情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情研判。

结论网络舆论的指导手段和防控预案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准确发布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积极参与和积极回应,能够有效指导网络舆论的发展。

同时,建立监测机制、应对机制和舆情分析系统,能够及时防控网络舆论可能引发的危机事件。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及应对预案一、网络舆论引导机制1.1 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对某一事件、问题或现象产生的共识观点。

它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舆论形态,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

1.2 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在信息化社会,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以及时、快速地传播信息,反映社会民意;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和即时性,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因此,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构建2.1 建立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为了实现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必须建立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这包括制定网络舆论引导的政策法规,明确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和对象,建立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体系,以及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技术手段等。

2.2 制定网络舆论引导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基础。

应当制定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政策法规,强化互联网企业的责任,规范网络舆论引导行为。

2.3 明确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和对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互联网企业和社会公众。

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是网络舆论。

需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协调各主体的关系,以实现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2.4 建立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体系网络舆论引导的组织体系应包括政府主导的网络舆论引导机构、互联网企业的网络舆论引导部门、社会公众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平台等。

2.5 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技术手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网络舆论的快速采集、智能分析和有效引导。

三、网络舆论应对预案3.1 监测预警通过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论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网络舆论动态,对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网络舆论进行预警。

3.2 应急处理对于已经出现的网络舆论问题,应按照预定的应对预案进行处理。

包括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通过法律手段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等。

一般的舆情规律

一般的舆情规律

一般的舆情规律(原创实用版)目录1.舆情规律的定义2.舆情规律的一般特点3.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4.如何应对舆情规律正文舆情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公众对某一特定话题或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情绪反应,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出现、发酵、高潮到逐渐平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舆情规律的一般特点,分析其具体表现,对于应对舆情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舆情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舆情事件往往突然发生,让人措手不及。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并关注潜在的舆情热点。

2.传播迅速: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短时间内便可迅速扩散至广大网民。

因此,在应对舆情事件时要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3.情绪化:舆情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恐慌、悲伤等。

这种情绪化特点要求我们在应对舆情时要关注网民的情感需求,做好舆论安抚工作。

4.敏感性:舆情事件往往涉及敏感话题,如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

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我们要谨慎对待,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舆情处置工作的稳妥进行。

舆情规律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舆情发酵周期:一个典型的舆情事件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发酵、高潮到逐渐平息的过程。

在发酵期,舆情事件开始引起公众关注,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迅速传播;在高潮期,舆情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各种观点和声音交织,形成舆论漩涡;在平息期,随着事件真相逐渐明朗,舆论关注度逐渐降低,舆情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2.舆情传播渠道:舆情事件的传播渠道多样,包括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在应对舆情事件时,我们要关注各种传播渠道,全面了解舆情信息,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有效性。

3.舆情反转:部分舆情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反转,即事件真相与最初报道的信息出现较大出入。

在应对这类事件时,我们要保持警惕,及时跟进事件进展,避免因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舆情误判。

如何应对舆情规律?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关注潜在的舆情热点,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及时性。

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

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

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其舆论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日益明显,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模式,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和演变。

然而,这种趋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公正性、安全性等,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探讨其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们将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进行概述,分析其在信息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趋势所带来的问题,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的频发、个人隐私的泄露等。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引起社会各界对网络信息传播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国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国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明显的舆论化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舆论场的多元化:随着社交媒体、新闻聚合平台、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形态的涌现,舆论场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各类网络平台成为公众发声、意见交换和舆论形成的重要场所,不同观点和立场在网络空间交织碰撞,形成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

舆论传播的速度化: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得舆论生成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条热门新闻或事件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舆论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社会事件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舆论表达的个性化: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个人成为舆论表达的主体。

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渠道,个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网络舆论应对技巧化解危机

网络舆论应对技巧化解危机

网络舆论应对技巧化解危机在网络时代,舆论的力量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

网络舆论的迅速传播,可以对任何个人、组织或企业造成巨大的威胁。

一旦陷入舆论风暴,危机将迅速扩大,对形象和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因此,学习和掌握网络舆论应对技巧,成为解决危机、化解危机的必修课。

一、及时回应和积极沟通面对网络舆论,最坏的策略是保持沉默。

当有不利信息传播时,尽早做出回应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发布正面信息,真实客观地回应疑虑,向大众传递准确的信息,可以减少公众的焦虑和误解。

同时,与关注此事的大众进行积极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树立良好形象,并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

二、听从争议的声音在处理网络舆论危机时,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倾听和尊重争议声音。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与他们进行理性讨论和对话,也会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尽量回避攻击和辱骂的言辞,以平和开放的态度面对各种声音,展现出自己的专业和善意,这样可以缓和紧张的局势,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

三、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在网络舆论的战场上,主动出击比被动防守更为明智。

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建立真实的个人或机构账号,与大众互动交流,传递正能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适时发布关于个人或机构的有趣、实用、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关注,维护粉丝基础,增加影响力。

为危机之前积累良好的口碑和人脉,将会成为应对舆论危机的有效保障。

四、明智选择传播渠道作为一个人或组织,应该在众多的传播渠道中选择合适的平台,阐述和宣传个人或组织的观点。

不同的舆论平台和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群体。

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体,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避免舆论的歪曲和误解。

五、维护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口碑和形象是有效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长久之计。

在平时,应努力做事认真负责、诚信经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公众的口碑和信任。

同时,及时回应和解决消费者的投诉和疑虑,确保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一个有声望、有诚信的个人或组织,在危机来临时,将更容易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
选 择。
健全 网络舆情监测、 研判与预警机制。 政府 对网络舆情 的
研 判 与应 对 能力 , 是 执 政 能 力 的有 机 构 成 , 是 执政 艺术 的 既 也
在多起 由网络引发的公共事 件中, 面对指责质疑 , 党和 政 体 现 。 观 那 些 由网 络舆 情 衍 生 的 重 大事 件 或 公 共 危 机 ,“ 纵 民 府 的执政能力与政 府公信力面临考验: 对网络舆情处置不适,
我 国网络舆情 的现 状与问题
技 术 应 用 与规 制 体 系非均 衡 发 展 。 国互 联 网在 发 展 过 我
程 中存 在 “ 术先行、 理滞后 ” “ 技 管 及 先发展 、 后规范 ”的现 “ 网众 ” 数量与力量均呈上升态势。 同于以往 呈原子状 象 。 不 诸如微 博等新媒体兴起 , 很快被 国内网络运 营商应用 , 当 态的个体分散网民, 一个 由 “ 网络化用户” 构成的 “ 网众” 群体 局在 发现其潜在 风险后再予规制 , 往往 遭遇抵 制 ( 比如微 博 己悄然崛起, 以数亿计的庞大数量构成 个 “ 卜 压力集 团” 据 实名制 问题 ) 众 多 网 民 己习惯 于 较 为 宽 松 的 网络 生 态 环 境 , 。 。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截 至2 1年底的数据 , 01 中国网民规模 己达 此后再强化管理 , 容易引发国内网民的抵制反弹, 也易遭致 国 51 . 3亿, 其中4 .%的网民在使 用微 博, 87 手机 网民规模 达35 际舆论的批评压 力。 .6 虽然 自19 年 以来我 国已颁布了 《 国人 94 全 亿; 另据调查 , 超过6 %的中国网民经常在 网上发表言论并就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 网安全的决定》、《 6 互联 各种话题进行讨论, 充分表 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 网信息服务管理办 法》等系列旨在规范互联 网管理 的法律法

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应对

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应对

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应对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对社会热点事件、社会问题、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看法、评论和建议,这种舆情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传递的,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来传输。

网络舆情的规模和速度远超传统媒体,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舆论形式。

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一、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其发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法避免。

网络舆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头条新闻或是社会热点,更是对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的选择和判断,从而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稳定。

网络舆情不仅能够收集广泛的信息,还可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和舆论。

因此,管理网络舆情势在必行。

二、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四个方面。

政府管理网上的舆情势在必行,它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建立公共机构、防范谣言和非法言论等方式来管理网络舆情。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也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以保护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商业利益。

此外,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与社会和谐共处。

三、网络舆情的应对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应对网络舆情,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以下是几种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

1.积极引导舆情: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政府可以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宣传正确的信息,消除公众的顾虑和疑虑,避免产生恐慌情绪。

2.及时回应:对于涉及某个地方、某个企业或个人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需要及时回应,积极解答公众的疑问,以减少负面影响。

3.构建舆论氛围:政府、企业或个人需要积极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公众良好认知和打造信任基础,以保证良性循环的舆论生态。

4.预测和防范:提早预测和防范网络舆情的发生,以提高应对能力和危机管理等,提高实际应对的能力。

四、网络舆情的前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细分化技术的不断推进,网络舆情的话题将变得更多元化、更多维度、更加关注社会稳定和和谐。

决策者需预测社会舆情的动态和变化,针对性地做出决策,基于精细化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对企业、组织和各种公共领域能够快速响应并有效治理网络舆情。

面对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面对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面对网络舆情应对措施面对*络舆情事件,我们要克服舆情无常的侥幸心理,改变舆论可控的错误认识,走出眼高手低的实务困境,以端正的态度、得当的措施和灵活的方法,沉着冷静地应对舆情,成熟自信地引导舆论。

一、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民众更加倾向于通过低成本的*络渠道来呼吁和呐喊,*络汇聚的各种声音汹涌来袭,*络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

处置*络舆情,首先要适应挑战,破除传统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维定势,要在舆论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纵。

1.不要慌。

舆情突发后就会被置于一个举世瞩目的境地,曝光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六神无主,自乱阵脚,慌张应对,说话口无遮拦、主观武断、乱下结论,容易乱中出错,反而把自身置于舆论漩涡之中,使应对陷于被动。

镇静而坦然地接受现实,有助于理性客观化解舆情。

2.不要怕。

面对众声喧哗、缺乏理性的一边倒式的舆论监督会带来强大的杀伤力,畏惧害怕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抛弃胆怯心理,勇敢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3.不要躲。

舆情突发后,各路媒体蜂拥而动,记者八面云集,面对种种质疑,四处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见,只会加重舆情,令谣言横飞,丧失处置舆情、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4.不要拖。

采用应对传统危机的经验来处置*络舆情,指望“拖一拖就会过去”只会将问题越拖越大,进而丧失自己的立场,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络形象。

5.不要堵。

舆情事件引起舆论滔天,引来围观*友无数,对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不宣传报道,不释疑解惑,实施信息封锁,以灭火心态处置,只会加剧*友对背后真相的猜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由此舆论往往会偏离应有轨道,甚至引发恶果,造成社会危机。

6.不要抗。

引起*络关注的事件一般起因为有悖于常理和常识。

*络情绪面前,视舆论呼声于不顾,固执己见,不接受批评,逆*络舆论压力而行,采取与*络民众对抗的方式,违民心民愿,极不可取,非智者所为,只会让事实真相显得越发错综复杂。

网络舆情的应对及处理

网络舆情的应对及处理

网络舆情的应对及处理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敏感和重要的议题之一。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之快,给社会治理和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需掌握的技能。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分析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解决方案。

1. 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一种舆论情绪或评论,它通常伴随着公众对特定事件、人物、组织或产品的评价和讨论。

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包括:•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网络舆情能够迅速扩散,消息传播的速度可以超过传统媒体。

•匿名性和自由性:互联网提供了公众进行言论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无需实名,自由发表和传播意见。

•信息失真和虚假内容:在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故意篡改的内容,这加大了舆论的不确定性。

2. 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对社会治理和企业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以下是网络舆情应对的几个重要原因:•影响公众评价:网络舆情对事件、人物、组织或产品的评价具有直接影响力,可以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扩大信息影响面:网络舆情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并影响更多的人群。

•保护声誉和品牌形象:网络舆情中负面的评论和评价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产生严重影响,应及时应对以保护企业形象。

3. 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解决方案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和重要性,有必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和处理。

以下是一些应对网络舆情的解决方案:a. 监测和分析舆情建立一个舆情监测系统,跟踪、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

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公众对事件、人物、组织或产品的态度和反应。

同时,也可以发现并及时应对出现的危机和负面评论。

b. 构建良好的公众关系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加公众对组织或品牌的信任和认可度。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网络舆情传播规律:解读话题热度的背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极快,一个热点话题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背后,隐藏着一些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

首先,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很快。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一条有趣的消息、一段激动人心的视频,只需在网络上得到一小部分人的关注,就能通过分享和转发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传播速度之快,让一些重大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巨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其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在社交媒体上,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大多数内容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如短视频、微博、朋友圈等。

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阅读时间变得更短,关注点更加零散。

因此,网络舆情的传播要求能够迅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将信息以简洁、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此外,网络舆情传播受到情绪的影响较大。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情绪更加自由,情绪化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和关注。

一篇充满愤怒和悲伤的文章,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讨论和转发。

因此,情绪化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在网络上获得高热度。

最后,网络舆情传播具有传染性。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会受到自己的关注对象的影响,对话题的讨论也会相互传播。

如果一个话题得到了一些大V或明星的关注和讨论,很快就能引发更多的关注和热度。

这种传染性也被称为“网红效应”,在网络舆情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解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更能让我们在信息时代更加理性地应对网络舆情。

了解热点背后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过度追随热点而盲目传播。

同时,也可以引导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网络舆情,不被情绪化的内容左右,保持思考的能力。

自媒体时代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与对策

自媒体时代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与对策

自媒体时代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和敏感。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焦点,各种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成为了各行各业需要认真思考和制定对策的问题。

一、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特点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与传统媒体时代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让信息得以迅速扩散。

其次是信息的传播范围广,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获取和传播,使得舆情影响面更大。

再次是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网络上的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很容易被不实信息所影响。

最后是用户参与性强,网络舆情不再是传统媒体单方面的信息传播,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来,制造热点话题、参与讨论,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更加复杂、敏感和多变。

二、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在自媒体时代,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势在必行。

企业、政府、个人等各方面都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树立自己的舆情应对理念。

要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做好网络舆情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提前设定应对预案,降低网络舆情风险发生的概率。

要树立“快速反应”的理念,将网络舆情监测纳入日常工作中,一旦出现网络舆情,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回应用户关注点,挽回舆情损失。

要树立“传播正能量”的理念,积极塑造优质的网络形象,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引导正面舆情导向,提高自身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三、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在自媒体时代做好网络舆情应对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下面我们就逐一谈谈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

1、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第一步。

通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不断跟踪各类信息传播情况,及时发现并掌握舆情信息,预警潜在风险,做到有备无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DIA OBSERVER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十佳期刊□燕志华近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举世瞩目。

在广袤的城乡之间,绵延着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也最急遽的城市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拆迁、城中村等负面效应逐渐显露。

与此同时,工业化浪潮始终伴随着城市化的步踵,环境污染、食品事件等社会危机接连爆发。

两者齐头并进,使得中国在社会转型、国民转性的关键时期,矛盾凸显。

在中国的经济问题向社会领域快速渗透之际,网络化浪潮又扑面而来。

中国的网民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增长到3亿多人,在虚拟世界依然人口第一。

网络是个迥异于现实的新社会空间,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力暂付阙如,网络舆情呈现出极端多元化和复杂化。

城市化、工业化和网络化合流,使得眼下中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局势,世所罕见。

真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彼此叠加,构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传播空间。

网络也使得社会事件传播的途径和影响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很多新闻事件,是网络炒热之后,传统媒体才跟进。

传播议程设置的权杖,前所未有地落到了网络的手里。

频发的社会事件,经网络的放大,已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研究网络舆论传播,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让我们试以杭州“七十码”事件为例,寻找网络舆论传播的某些规律,为我们进行网络时代的社会危机公关处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5月初,杭州街头发生了一起赛车者撞死一名大学生事件。

由于网民的深度介入,最终发展成举国皆知、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

事发不久,现场图片即上传到网络。

在一张图片上,肇事司机胡斌的年轻朋友在现场叼着烟、勾肩搭背,表情轻松而漠然,引发了网友愤怒,针对胡斌的“人肉搜索”就此展开:有钱子弟!多次超速,但驾照一直未吊销……胡斌背景的曝光,堪称是这起网络传播事件的转折点———“富二代”这个带有强烈标签色彩和社会分层意味的词汇就此出炉。

网络关注从此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继续“就事论事”,二就是围绕“富二代”话题展开。

而对后者讨论之热烈,远远超过了对车祸本身的关注。

有网民建立了专门网站,汇集各种相关话题,所有人用搜索引擎稍一检索,即可直接切入话题。

事态已经从原先的一条主干发展成了枝桠众多的“话题之树”。

不久,当地交警部门宣布,该车速度绝非外界猜测的80码甚至90多码,实际只有“70码”。

这个结果立刻引来无数网友强烈质疑。

此前警方还声称,事故现场没有监控录像,但5月9日,浙江卫视却播放了一段现场监控录像。

针对杭州警方的网络恶搞随后展开。

根据警方的“70码”说法,网友们讽喻性地创造了“欺实马”一词,一时成为热门新词。

此案中,对“仇富”等现象的探讨,也都是热点。

到今年8月份,在该案宣判之际,一个“杭州七十码事件肉出疑似替身张礼礤”的帖子在网上现身了。

虽然当地法院再三驳斥“替身”之说,却几乎无人相信。

直到新华社刊发记者专访,并且拍摄了一张胡斌本人的近照之后,事态才最终平息。

胡斌案至此并未划上句号。

有网友自省:“替身”说给社会和网络带来了一场地震,是否需要道歉?南方都市报就发表了言论:《网民不必为一个真胡斌而道歉》,理由是,质疑精神是网络和公民社会的固有属性,推动着追求真相和社会进步。

此次的“误算”,并不影响其价值。

所以,当有关方面宣布已将“谣言散布者”逮捕归案的时候,又引发了网络的一番争论。

无论如何,发生于2009年5月份的“胡斌案”,注定将在中国的社会政治发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应对网络天地38传媒观察2009.12MEDIA OBSERVERM EDI A OBSERVER展篇章中留下重重一笔。

它与众多热点,共同为网络烹制了一道道融刺激、激情、理性、迷惘、思想于一炉的盛宴。

它是众生的狂欢,却也是中国年轻的网民群体走向成熟的一道成年礼或者说思想洗礼。

如此深层激荡社会心理,是传统的传媒时代所不可能达到的。

由此,我们尝试着总结网络热点的传播规律:网民既是传播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再生产者;网络事件的传播是多向度、呈放射或折射线状散发开去的;事态发展轨迹为“豆荚”状,随时因热点爆出而“鼓出”或“爆荚”;传播随时改变方向等。

但整体看来,热点传播模型呈现球状:节点相互贯通,任何一个热点经由任何一个传播渠道或曰社会神经,皆可抵达任何另外热点。

这是由社会联系的广泛性、人性的复杂性和共通性决定的。

网络热点借助娱乐化的名目实现爆炸性传播。

信息只要在网络任何一个切入口如Q Q 、M SN 、B B S 、聊天室等处冒出来,就会经由这些途径进一步扩散。

网民倾向于将热点冠以一个更具戏剧性、传播性、爆炸性和娱乐性的名目,在谈论、搜索中直接切入。

如“铜须门”、“躲猫猫”、“七十码”等等,莫不如此。

“人肉搜索”成了引爆一个个新热点的导火索、扫雷器。

“人肉搜索”如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器,一举将公共平台的视野强力拓展到芜杂的个体私生活领域,并以某种暴力形式,将后者俘获于公共空间里,任由人们点评、指摘和唾弃。

“人肉搜索”挑战着当下的法律和道德伦理,精英人士忧心忡忡,网络却对此热烈追捧。

它如悬于现实世界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确实具有法律、道德所起不到的威慑力。

或者说,正是由于后者常在现实社会中表现无力,某些公平、正义一时难以伸张,人肉搜索才应运而生。

它是网络世界的“罗宾汉”,挑战着现实秩序却为网民所爱,有其令人深思而深刻的现实社会背景。

“意见领袖”左右着热点的传播方向和内容。

网络上各类网民,只要他的观点能够大规模吸引眼球,他就是意见领袖。

每个重要节点、拐点,无不和意见领袖的出现有关。

当然,身居幕后的版主的功劳也是毋庸置疑的,或者说,热点的引爆成功,往往是意见领袖和版主合谋的结果。

随着更多的社会精英和各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网络的意见趋于理性和权威性。

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更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因此这些意见不光是对网络品质的提升,更是对全民进行素质教育的绝佳人选。

但反之,这些人的负面影响,也往往比较大。

网络舆论传播依然遵循着“合力论”。

恩格斯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由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和意志融合而成的一个总的合力所产生的结果。

不少人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必欲禁锢之而后快。

但实际不必杞人忧天。

如果网络异端过于“离经叛道”,总体上会遭到网民的“扑杀”。

正如某些肿瘤可与人体“和平共处”一样,一些网络痼疾,如色情、虚假信息、知识和隐私侵权等将长期存在,不可能产生多么大的颠覆破坏力量。

重要的是,随着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变迁,某些负面的因素有可能转向中性或无害。

网络是在三种力量———积极的、消极的、中立的———的此消彼长融汇成的“合力”之下向前发展的。

我们看到,几乎每次大的热点探讨,都推动了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伦理道德的嬗变和对传统观念的扬弃。

眼下需要防备的是,当网络出现对民主、平等、民生意识的诉求之际,往往会遭到某些“老权威”和“官本位”意识的联手剿杀。

网络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相当于大厦之与地基:下面管道畅通了,上面也就运行良好,反之则浊气逼人,怨气冲天;如果上面乱抛垃圾,下面也有飞来横祸,污水横流。

两者忽视任何一点,都不能确保“上下畅通”。

在当今社会广开言路的风气尚未完全形成、不少批评性和质疑性的意见和建议难以畅所欲言之际,网络更显其坦诚和率真的一面。

这里汇集了我们需要重视的民生问题,也列出了被经济发展快车拉下、需要我们及时补上的“民生课”。

不少执政者将建设和谐社会误读为抹杀异议和抱怨,对言路实施封堵,与现实有着厚厚的隔阂,更凸显出上网体察民情的重要性。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考虑到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现实情况,网络舆论导致的机遇和危机,从本质上说,是政府的发展机遇和公共危机。

机遇固然是好事,但是面对不期而至的危机,进行公关处理是政府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但如何进行公关,将网络热点的杀伤力和消极面降到最低,甚至“化危为机”呢?抓住黄金时间实施干预。

在危机出现的12—24小时里,网络消息会像传染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

因此,处理一个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前48小时为最佳时期。

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出租车司机开始“集体休息”,新华网随即以“罢运”39MEDIA OBSERVER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十佳期刊字眼率先披露此事,在网络上迅速成为热点。

由于当地迅即启动应急处理,到4日晚,危机已经发生根本性好转。

但在陕西“周老虎事件”中,由于政府始终没有明确说法,致使一个本为求证真相的普通事件,就在网友与几位一味推诿抗辩的“有关人士”的对峙中,慢慢成为热点,并发酵、变馊变味,最终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威信和公信力。

但笔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这种不关注事态发展、听任热点变得火爆的事例依然不少。

认真对待网络每个热点,已是各级政府必须重视起来的任务。

但在第一时间如何反应,则值得深入探讨。

前文已论及,我国的网络危机实质是政府的危机。

此时多数网民都在心底等候政府发声,甚至在内心已经有了特定的期待。

此时,相关负责人千万不能心存侥幸,认为保持所谓的“低调”、“打太极”即可蒙混过关,实则其一举一动都是焦点,一旦遭到“人肉”,即昭然天下,尴尬无比。

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紧急告知社会,显示政府已着手处理相关事宜,并通报实效,至关重要。

应组建专门处理班子,定期发布公告等。

政府出手,必须“以人为本”,第一时间救助事件中的伤者或弱者,然后才是追根溯源、追究责任;随时告知事态进展,挤压网络谣言孳生和传播空间,并最终给网民(实则市民代表)一个权威的、具有说服力的说法。

信息公开是个法宝。

不少领导长期以来专享着各类信息,习惯由自己拿主意,忽视了社会公众的智慧、能动性、承受能力和知情权。

面对公众的质询,习惯于瞒和骗。

这样做的后果,在关键时刻如地震恐慌期,会猛然爆发出来:民众宁愿相信谣传,也不愿意相信政府的说法。

现在看来,某些关键信息遭到有意无意的封锁,是导致网络谣言疯传的直接原因。

“非典”时期的做法证明,信息公开是个法宝。

在汶川大地震中,西方媒体第一次惊叹中国媒体的开放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对此评价说:“我国媒体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报道,……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真相之所以战胜谎言,真情之所以感动世界,就是源于信息的公开透明。

”我国已经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是在实践中,最大的障碍来自各级官员,他们表面看是保守国家秘密,实则是害怕失去某种特权和优越感。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确立,信息公开是个趋势,将有助于消弭各种不必要的热点舆论。

借鉴搜索引擎危机公关的方法,用积极的正面的新闻“覆盖”消极的反面的新闻。

近年来,企业界为了维护品牌和市场,针对突发产品质量事件的危机公关应运而生并日臻成熟。

这种危机公关理论认为,人们一旦关注某个热点,第一反应是打开各大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查找热点,阅读意见,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行动准则。

如果扑面而来都是负面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和心理暗示可想而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