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背装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

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

)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

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

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

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文献学试题

文献学试题

一、填空:(10分)1、明焦竑有《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当代人物传》)。

2、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

3、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二、判断(10分)1、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

(√)2、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

(√)3、《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类书。

(×)4、丛书的主要功用是查找辞藻。

(×)51234A5A、念。

六、简答题(10分)1,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是什么?(3分:每个要点2分)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

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在于:⑴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比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⑵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⑶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供更多的人使用。

2,作业典藏散佚七、论述题题(20分)(1)2分,(2)—(7)每要点3分。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1)古籍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查找方便;二是总结学术源流。

我国古籍分类的方法大致经历的演变过程是:六分法→九分法→七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2)六分法。

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西汉。

当时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其类例创于刘向而定于刘歆。

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

《七略》原书已佚,其分类法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沿袭。

(3)九分法。

继承刘向刘歆分类体系而又有所发展的是刘宋时王检的《七志》: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地域及图书);道经;佛经。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化界说1.华夏集团:中华民族远古的三大文化集团之一,发源于黄河流域,分为姬姓的皇帝氏族和姜姓的炎帝氏族。

后来华夏集团战胜了其他两个集团,巩固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丝绸之路:连接汉和西域的交通干线。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大月氏时开辟。

丝绸之路贯穿中亚,连接欧洲和北非,使得汉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加密切。

3.汉化: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影响,其文化与汉文化趋同的现象。

少数民族的远远落后于汉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内迁时,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胡化:汉人民主动或者被动向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过程。

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原文化和汉文化产生了初步的交流,隋唐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汉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5.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案由多是涉及眷恋前朝,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等。

文字狱对汉族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与历史地理1.国野制:国即城,城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野。

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之间只有政治上的统属关系,没有行政上的治理支配关系。

国野制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统而不治的关系。

2.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最早的地方管理制度。

基本特征是,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皇帝对地方进行管理。

春秋时期晋国实行,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秦国时期全面实行。

标志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统一。

3.行省制: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行台。

元世祖将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改称行中书省,行省制正式诞生。

行省制巩固了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一直沿用到今天。

4.推恩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命令各个诸侯王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

5.藩镇:唐朝时,为了边境防御少数民族的需要,而出现的兼统数州的节度使辖区,叫做藩镇。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

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

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

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

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

类目之间,时有“参见”。

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

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

第三单元版本学古籍版本学试题(一)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30分)《中国版刻图录》包背装官刻本宋建本武英殿套印本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善本”这一概念出现于何时?原来的涵义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善本”涵义有无变化?怎样区别?请用图示方法表示其关系。

2、鉴别古籍版本有哪三条主要依据?此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请对这些因素略加说明。

3、学习古籍版本为什么要强调实践?在今天除了直接利用古籍原本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增加感性认识?4、王国维、赵万里在古籍版本学研究上各有什么贡献?5、雕版印刷应当发明于什么时期?有什么主要证据可以说明?6、明代前期、中期、后期版刻风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不含建本)?各时期有何主要特征?其中的所谓“嘉靖本”仿刻的是南宋哪一地区刻本的风格?现代印刷业所使用的“宋体”字大体起源于何时?定型于何时?7、最早记载活字印刷是什么书?何时何人所作?现传世最早的活字印本是何时何地何人所印?古代活字印本与刻本的区别主要有哪几点?古籍版本学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30分)《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赵万里)。

(1)? 大型通代版本图录(唐至清)。

(1)刻本、活字、插图。

(1)前言、每种说明。

(1)总体水平很高,存在不足。

(1)包背装:古籍装制形式,(1)南宋后期至明代中期,(1)对蝴蝶装的改进,(1)书叶有字面向外,(1)为线装取代。

(1)官刻本:古代主要刻书系统之一,(1)历代各级官府刻本,(1)中央地方,(1)较少变化,(1)校勘较精。

(1)宋建本:以福建建阳为中心,(1)坊刻,(1)注意变化,(1)校勘不精(1)特征。

(1)武英殿:清代内廷修书、官刻,(1)康熙至光绪刻书,(1)主要集中于乾隆以前,(1)武英殿本,(1)刻书精工。

(1)套印本:元代,(1)二种以上颜色(朱墨),(1)明末吴兴闵、凌,(1)形式美观,学术性差。

(2)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善本”这一概念出现于何时?原来的涵义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善本”涵义有无变化?怎样区别?请用图示方法表示其关系。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历史文献学》作业参考答案

《历史文献学》作业参考答案
可以用来研究南京的有 《六朝事迹编类》2 卷,南宋张敦颐撰。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 、陈, 其国都为建邺改称建康,即今南京。此书分类记述六朝以至南唐、北宋时建康城之事迹。 7.古代第一部有关绘画的通史是由谁撰写的什么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点:
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10卷。该书前三卷是画论,如叙画之源流、叙画之兴废、叙自古画人姓名、 论画六法、论画山水树石、论南北时代、论顾陆张吴用笔、论画体工用拓写、论名价品第、论鉴识收藏阅玩 等。卷四至卷六是画家小传。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必读书,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绘画通史。 8.古文经学派和今文经学派在学术观点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利用? 要点:
一是讲史,有关历史传说,如《新刊全相秦并六国平话》。二是说经,有关佛教的故事,如《大唐三藏 取经记》。三是说参请,佛教禅宗的一种形式,宾主两人参禅悟道,来教育世人,如《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 录问答》。四是小说,都是短篇故事,如《新编红白蜘蛛小说》。 4.为什么运用“本校法”校勘古书时,古籍不出于一手不能本校? 要点:
第4页共7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历史文献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卜辞:即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一般刻在甲骨上,记录着占卜时所问的内容、占卜的结果以及应验 的情况等等。 2.旋风页:为册页制度的一种。唐朝后期,人们便将雕版印刷的页子一反一正折迭起来,再用一张纸包住 第一页与最后一页,用这种方法装成的书籍,从第一页可以翻到最后一页,还可再接连翻到第一页,回旋往 复,不会间断,而且翻阅起来迅急如风,所以称为旋风页。 3.“经”:指经书。战国时,文化从祝史手中解放出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书 籍多了,一些最早流传下来的,被古人认为是经典的古籍著作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就被 奉为经书。 4.《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5.别集:个人的作品汇编成集,就叫作别集。 6.校勘:就是改正古书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7.载体文献:所谓文献的载体,是指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也就是能够保留文字记录的实体。 具体说来有甲骨文、竹木、金石、缣帛类织物以及纸张等等。 8.蝴蝶装:蝴蝶装的装订方法,是每页从版心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 张书衣从前包到后,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因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 展开双翅而得名。 9.“朱丝栏”与“乌丝栏”:当帛书盛行以后,为使用方便,也为了美观,于是有人用红丝或黑丝事先在缣 帛上织出界栏,如同今日稿纸,专门供书写之用,人们便称红丝界栏为“朱丝栏”、黑丝界栏为“乌丝栏”。 10.别史:没有进入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称为别史。 11.总集:凡综合各家著述汇集成一编的为总集。 12.底本:“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比如影印古籍时,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这个本子就叫 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 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 13.金文文献:金文文献是指商朝到汉朝,刻铸在铜器上的铭文。这些铭文一般是说明铸造铜器的原因,涉 及到的册封赏赐制度、战争、氏族等各个方面。 14.包背装:由于蝴蝶装的装帧方法,打开书往往碰上空白的页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 读到有字的一面,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背面(空白面)对折在内,原先的版心变成了书口,再用一 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叶从前到后包裹起来,这种装帧方法就叫包背装。 15.实录:史官根据起居注和编集的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制、诰、德音等种种诏令,就是实录。 16.杂史:与朝廷军国有关,记一事始末,或一时见闻,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的著作,均为杂史。总之 是一些以史事为主的杂记和其它著作。 17.《花间集》:《花间集》10 卷,后蜀赵祟祚编。此书收录晚唐五代作家十八人所作词五百首,是第一部词 的总集。研究词学、研究用于唱歌的早期词篇,多要凭借此书。 18.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

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

)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

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

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

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知识要点、练习题及考试点。

1、(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2、宋代刻本的字体,多采用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体。

3、纵观整个元代的刻书特点,大致可用八个字概括,即(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4、私刻本大致可以分为(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等几类。

5、古典目录最主要的内容,有(篇目<篇名数书名>)(解题<书录叙录)(书序<总序类序)等。

6、在《四库全书》中,有关官制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山川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琴棋书画方面的书,被编排在(子)部。

7、《别录》二十卷(刘向西汉)所著《七略》七卷(西汉刘歆)所著。

8、中国古典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划分,以公元(1911)年为界。

9、张之洞认为,善本必须是(一定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著>)(三旧本<旧刻旧钞>)。

10、作为研究文献的一门学问,文献学的范畴大致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四个学科的内容。

11、《通典》作者是(杜佑<唐>)《通志》的作者是(郑樵<宋>)《文献通考》是(马端临<元>)。

12、在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划归在(史)部,农家类划归在(子部),楚辞类划归在(集部)部,《孟子》一书,应到(经)部去查找。

13、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物质载体)(记录符号)(知识信息)。

14、线装书中书叶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书叶装订缝合处与书口相对的侧面称为(书背),书翻阅的地方叫(书口),书籍最外层起保护书的作用的称为(书皮)。

书的最下端称为(书根),书的最上端称(书头),位于副叶后面,印有书名、撰书者姓名和刊刻地点等的(封面)。

15、解题目录因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综述型)(辑录体)(传注体)三种类型。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纳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发表于2009-08-24 02:36:44 引用1 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

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

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

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

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

2. 由汉代刘歆综合群书《叙录》,编写而成的一部总的图书目录为《七略》。

3.常见的史书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4.由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宋代最大的类书是《册府元龟》。

5.《春秋》内、外传分别指:《左传》和《国语》。

6.《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7.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它起源于西晋荀勖编订的《晋中经新簿》。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写的《说文解字注》。

9.《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

10. 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为“政书”之首。

11. 《全宋文》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断代散文总集,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联合出版。

12.明代祁理孙编写的《奕青藏书楼书目》,在经、史、子、集外又加“四部汇”一类,此为五部分类法之始。

13.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在洛阳太学立了一批石经,称“正始石经”。

由于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又称“三体石经”。

14.《四库全书》把集部书划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15. 以版面中线为准,版心向里对折;对折好的书面叠放在一起,在折线处粘合,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请问以上描述的是纸质文献的哪种形态:蝴蝶装。

16.清代陈元龙奉康熙皇帝之命编纂的《历代赋汇》一书,共184卷,收录先秦至明代赋4155篇,是研究清以前赋体文学的重要文献。

17.清代鲍廷博一生搜求古书,他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共收书207中,781卷,包含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复出的珍贵文献,价值甚高,影响很大。

18.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块马蹄银(约合200两银子),就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以万件的敦煌写卷。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6、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包背装的名词解释

包背装的名词解释

包背装的名词解释包背装,是指一种用来盛装商品的商业包装方式,也称为后背式包装。

与传统的盒子包装不同,包背装不再采用固定大小的盒子,而是根据商品的形状和大小来设计包装的外形,以便更好地保护商品,并提供更便捷的使用方式。

包背装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如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化妆品等。

这种包装方式的灵活性使得商家能够更好地展示商品的特点和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同时,包背装还具有独特的便利性。

由于其可调节的外形,包背装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商品,使得商品在运输过程中更加稳固,减少受损的可能性。

此外,包背装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的使用体验,使得商品的取用更加便捷。

包背装的设计过程往往需要考虑到商品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

首先,设计师需要了解商品的形状、重量和材料,以确定包背装的尺寸和结构,并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商品。

其次,设计师需要考虑包背装的外观设计,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颜色、图案和字体的选择都可以起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此外,包背装还可以通过添加特殊的功能,如方便的拉链、密封装置或特殊材料的使用,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

包背装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也有助于环境保护。

传统的盒子包装通常采用固定尺寸的盒子,这意味着每次使用时会产生很多浪费的空间。

而包背装可以根据商品的大小来设计尺寸,减少包装材料的浪费。

此外,包背装还可以使用可回收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并在包装设计中得到应用。

尽管包背装在商业市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包背装的设计和制作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这增加了生产成本。

其次,由于包背装的灵活性,容易被仿制和盗版,这给品牌商带来了负面影响。

最后,包背装的使用也需要消费者的主动配合,如果消费者不正确地使用或丢弃包装,将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包背装作为一种新颖的商业包装方式,在商品包装设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名词解释包背装

名词解释包背装

名词解释包背装
名词是一种术语,用来表达特定的事物、地点、人物、抽象概念或状态等,构成特定的言语能力。

包背装(packaged baggage)是指那些经过设计、制作或组装而形成的容器,可以装载所有的物品。

包背装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方便、更有效地运输物品。

包装是指将原材料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容器,它们的作用是盛装物品,帮助物品获得最佳保护和有效传输。

包装可以分为容器类和容器类两种类型,容器类包括木盒、塑料盒和玻璃瓶,容器类包括纸袋、纸板和塑料袋等。

包装不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改善物品的使用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生产成本。

背装是指将物品装入行李箱,尤其指用来运输物品的背包。

背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能够有效地防止物品受潮、变形或破损,使物品更好地维持原有的状态。

此外,携带方便是背装最大的优势,能够降低用户的移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总结而言,包装是用来装入物品以获得最佳保护和效率传输的容器,背装是用来运输物品的行李箱,是携带便捷又安全的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包装和背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广泛应用于生活、商业、军事等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做到安全、有效、节约的携带方式。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背装名词解释
包背装(backpack)包袋装运系统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解决编织袋(扁平型)成本高,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运输包装系统。

包背装的基本原理是将包袋包装单元制成可拆式组件,通过安装在箱体或其他货物支承上的起重机将组件和整个包袋装入集装箱内,然后再进行整箱装卸,最后将装好箱的集装箱堆码成垛。

这种包装运输系统的优点是工效高,在国外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缺点是占地
面积大,工作环境差。

适合于装载体积大、价值高、易碎品等货物。

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包袋包装单元。

即装有集装箱的标准包袋包装单元,它是由若干个基本构件组成的,如提把、顶盖、侧壁、背板、角衬板、围板等。

(二)起重机械。

包括轨道式或轮胎式起重机、跨车式起重机、叉车、货架式起重机及专用吊具等,它们能将包袋包装单元从包装场地起吊装入集装箱内。

(三)集装箱。

是一种专门设计的运输容器,一般由钢板或其他特殊材料制成,并装有上下两层,起集中装载和保护作用。

我国用于水路运输的集装箱长为3m,宽为2.5m,高为2.6m。

在国外,大多数集装箱长度都是4m,宽为3m,高为2m。

集装箱主要用于水陆联运。

一个标准集装箱可以装20个40英尺标准箱,或20个20英尺标准箱。

集装箱是由底座和框架两部分构成。

底座上装有箱盖、箱体、前后端梁和端柱。

框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分别装有端墙、端壁和端板。

两部分之间装有纵横向加强肋。

集装箱除一些固定结构外,还可装配一些可以移动的小车、小车车架和专用工
具等,用以实现各种作业。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气候变化影响,使货物保持良好状态;自身重量轻,在码垛时不需要费太大力气;装卸简单,对场地要求低;采用箱内重叠码垛,因此单位面积存储量大;机动灵活,可以根据货物的类型和需要调整高度和距离,使用范围广。

但是,由于它是一种运输设备,也就是说是一种运输工具,所以,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其正常工作;②要有一定的装载能力,以保证其正常运行;③要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保证货物不会泄漏出去;④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以免剧烈振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