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音乐作品中的成分浅析
浅析谭盾《水乐》中音乐表现的美学思想
浅析谭盾《水乐》中音乐表现的美学思想谭盾是当代著名的华裔作曲家,他有诸多著名的电影音乐以及交响乐。
谭盾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的现代元素,如加入多媒体影像的《地图》、手机录音音乐的《风与鸟的蜜语》等。
谭盾的有机音乐三部曲《水乐》、《纸乐》、《陶乐》,是通过结合自然中的物体,来表达其天地、人合一的艺术理念。
其中,谭盾最早创作的三部曲之一的《水乐》,又名《水的协奏曲》,是一部实验性音乐,因为他不仅使管弦乐队发出非常规的音色,并且他还将锣、木碗、等乐器放入水中演奏。
这部实验性作品在演出之后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有的人认为谭盾将现代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从音乐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丧失了以音乐为本体的创作理念。
文章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整首作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笔者将从主观角度阐释谭盾想要表达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部分将再从主观性的角度进行鉴赏评价。
《水的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神秘的柔板,第二乐章为活跃的行板,第三乐章为激动的快板。
从三个乐章的标题可以看出,作曲家整体音乐速度的布局是由慢到快,由简转繁的。
在乐曲的前奏部分以及第一乐章,即奠定了整首作品的情绪基调。
先是用弓子拉奏水琴,使其发出尖锐的音高,之后演奏者轻轻的用手拍击水面,发出了清脆的水的流动声。
这几个音乐材料的呈示给人一种不协和,压抑神秘的气氛。
音乐发展到后半部分,水乐与弦乐慢慢形成了对比,因为弦乐是具有音高组织关系的,而水乐是无音高具有节奏型的打击乐,二者融合之后,能使听众清楚的听到两个声部的不同,形成音色上的对比。
第一乐章的结尾,只有水乐的独奏,其节奏从慢到快,从规整到几乎失控的击打,这有着剧烈的音乐情绪上的变化。
第一乐章采用的音高语言是不同音色的拼贴,节奏不断变化,音乐情感从沉静到激烈,音乐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感。
第二乐章一开始就加入了竖琴和大提琴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旋律性的乐句。
在这段音乐演奏中,笔者认为,水乐是起到了音色融合的作用,作曲家将水乐及管弦乐队进行了融合的尝试,使整体的音色更加的和谐,中间部分铜管乐队的加入使乐队的音响效果更加的丰满。
对谭盾多媒体音乐的分析
对谭盾多媒体音乐的分析213117004 曹鑫第一次接触谭盾的音乐是在大学时期,听到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看戏》,当时在想:钢琴曲中怎么有这么怪、这么诡异的作品,看一下作者是中国作曲家—谭盾。
随后去找他的一些作品,好奇是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这种风格,也对谭盾有了粗略的了解。
谭盾,1957年出生于“音乐之乡”湖南长沙,自幼深受湖南长沙和湘西山区乡村民俗音乐的影响,特别是巫文化和楚文化的诡异和神秘,深深地打动着其少年的心灵。
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赵行道、黎音海直至获得作曲硕士学位。
早在大学时期,谭盾即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众多界限。
谭盾的作品体裁和题材都涉及了很多方面,如:交响乐《天地人》交响乐、《离骚》;歌剧《秦始皇》、《九歌》;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风·雅·颂》、《鬼戏》(乐剧)、《六人协奏曲》;民乐《卧虎藏龙协奏曲》;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水火交融》;钢琴独奏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打击乐《打击乐协奏曲》;武侠协奏曲系列《卧虎》(大提琴协奏曲)、《夜宴》(钢琴协奏曲);交响戏剧系列《红色天气预报》;有机音乐三部曲《水乐》、《纸乐》、《垚乐:大地之声》;人类音乐学史诗《地图》;建筑音乐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视觉音乐(展览及作品)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陶音·陶形》等。
1979年谭盾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就因使用了鼓、萧等当时被认为是前卫的音响和技术而引起争议。
1984年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发表了《天影》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评,却也震撼了当时的民乐界。
由于坚持在声音、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被认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
1989年,一首以自制乐器演奏的作品《九歌》问世后,谭盾终于在国际乐坛获得成功,并不断以令人惊奇的创作成为越来越被国际乐坛瞩目的重要作曲家。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谭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就他的音乐作品中的某些代表作进行分析,揭示谭盾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谈盾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一大哲学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他的作品《船歌》中,谭盾利用独特的和声和旋律,表现了强烈的海洋氛围。
这首曲子以温柔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描绘了大海的壮美和宽广。
这种表达方式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在大海中游荡和探索,感受自然的美妙与无尽。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另一个哲学思想是对生命的思考与追问。
在他的作品《山世兄弟》中,通过纯音乐无词的方式,谭盾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尊严。
这首作品以激情四溢的旋律和动听的节奏,描绘了山世兄弟们生命中的困难和悲欢离合。
谭盾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探索了人类存在的真谛以及与之相伴的痛苦与喜悦。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还体现出了对人性的思考与反思。
在他的作品《晓寺》中,通过深邃而安静的音符,谭盾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首曲子以虔诚的旋律和节奏,描绘了寺庙的宁静与祥和。
谭盾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人性的本质,探索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善与恶、喜与怒、哀与乐。
这首作品呼唤人们对内心的审视,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通过对人与自然、生命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谭盾展示了他对人类存在与终极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辨与反思。
谭盾的音乐作品给人们带来思考和启发,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生命和人性等课题,在音乐中寻求哲学与生活的契合点。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谭盾是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其音乐作品以其深刻的哲学意蕴而著称。
谭盾的音乐作品常常引人深思,通过音乐传递出他对人生、爱情、自由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他用音乐来表达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他的作品《定型》描述了人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固定模式和定型思维,他试图通过音乐来唤醒人们对这些定型的思考和反思。
谭盾的作品《世间人》表达了对世间种种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呼唤。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
他用音乐来表达出对爱情的美好和对爱情的追求。
他的《迷宫音乐》以音乐的迷宫形式展示了爱情的复杂和迷茫,他试图通过音乐来传递出对爱情的思考和呼唤。
他的《倦游》中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的向往。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对生命的坚守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试图通过音乐来展现人生坚持和人性的美好。
他的作品《未完成之歌》中表达了对生命的坚持和对未完成的渴望。
他的《鬼魂记号》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他用音乐来表达对人生、爱情、自由和人性等重要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他优美的音乐,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这些重要主题的思考和反思。
谭盾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展现出了深刻的哲学内涵,让人们在聆听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蜀韵》是一部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的歌剧,该歌剧以四川为背景,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第一乐章《高腔》作为整部歌剧的开场,承载着对四川高腔戏曲音乐的致敬和对当地文化的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蜀韵》第一乐章《高腔》的艺术风格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从音乐元素入手,来探讨《高腔》的艺术风格。
在音乐的编配上,谭盾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川剧高腔演唱技巧,将高腔唱腔和音乐语言相结合。
通过对高腔特有的音调、音色和音域的运用,使整个乐章充满了四川戏曲音乐的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谭盾在编配时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乐器,比如二胡、琵琶、笛子等,这些乐器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乐曲的民俗气息,也让整个乐章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旋律和节奏方面,《高腔》充分展现了四川高腔的特点。
旋律上,乐章中大量使用了高腔的特有旋律,如跌宕起伏的曲调、变化多端的音程跳跃以及特殊的音域要求等,这些特点使得整个乐章具有了高腔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节奏方面,《高腔》则充分融合了高腔戏曲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变化多样的节奏形式,使得整个乐章节奏感强烈,富有动感和韵律感。
谭盾还通过巧妙的编排,将高腔的旋律和节奏与西方音乐元素相结合,使整个乐章充满了现代感和时代感,不仅保留了高腔的传统特色,也展现了现代音乐的魅力。
谭盾在《高腔》中还充分展现了对戏曲音乐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曲式和结构上,乐章采用了高腔传统曲牌,如“挑花”、“金缕衣”等,这些曲牌不仅使整个乐章具有了传统戏曲音乐的特色,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乐章采用了戏曲常见的表演形式,如角色唱腔、对唱等,通过精妙的表演方式和音乐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四川高腔戏曲的魅力和韵味。
从整体效果来看,《高腔》作为《蜀韵》歌剧的开场乐章,具有了很强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
整个乐章通过对川剧高腔的艺术再现,将四川的文化底蕴和戏曲音乐的魅力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富有地方特色,也具有了广泛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谭盾是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其作品在音乐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还体现在作品创作的方式和手法上。
下面将对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进行浅谈。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反对权威主义和歧视。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描绘人类的悲欢离合和人类精神的追求。
他的交响曲《兰亭序》以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灵感,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和美的主题。
这首曲子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表达了人的内心的激荡和追求。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一些宗教哲学的思想。
宗教哲学关注人与神的关系、人生的意义和人的超越性。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宗教题材,如《天堂》,《草木之城》等。
这些作品中的音乐语言常常具有庄严、肃穆的氛围,通过音乐的表达传递出人对超越性的思考和追求。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还包含一些关于时间和历史的哲学思考。
时间和历史是哲学思考中的重要议题,涉及到人类的存在和命运。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通过音乐的编排和发展,表达了对时间和历史的思考。
他的交响曲《长城》,以中国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为创作题材,表达了时间的延续和历史的沉淀。
这首曲子中通过音乐的起伏和发展,带领听众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还具有一些现代生活的哲学思考。
现代生活充满了快节奏和碎片化,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沉思和情感的表达。
谭盾通过音乐作品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钢琴协奏曲《简》中,以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厌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诉求。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还体现在作品创作的方式和手法上。
通过音乐的表达,谭盾传递出对人文主义、宗教哲学、时间和历史以及现代生活的思考和思索。
这些哲学思想使他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也赋予了听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谭盾是一位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意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谭盾的音乐作品常常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通过音乐传递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美感。
在他的交响诗《黄河》中,通过音乐的力量再现了黄河的滚滚波涛,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他的交响曲《生命·舞走》通过音乐的方式探索了人类的存在意义,并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类文明的憧憬。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也体现了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的音乐作品常常通过音乐语言传递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他的交响曲《激情》中,通过音乐的张力和激昂,表达了对人类激情和情感的探索。
在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歌剧《牛虻》通过音乐的力量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关注。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还融入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追寻。
他的音乐作品常常以音乐语言探索艺术的边界和展示美的光芒。
在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和创新的尝试。
他的歌剧《铁道游击队》就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展现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碰撞和融合。
谭盾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他的作品通过音乐的力量传递了对自然、人类存在、情感、社会现实、艺术和美的思考和回应。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辨和表达的方式,通过音乐的语言唤起人们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谭盾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邃的创作理念,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在中国当代音乐界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浅析谭盾音乐的中国元素_张敏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浅析谭盾音乐的中国元素张敏 河北大学 075000摘要:谭盾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音乐家他为中国的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代音乐界对谭盾的音乐已经有了诸多的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谭盾的音乐背景,以谭盾的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为研究点,分析了谭盾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力。
关键词:谭盾音乐;中国元素;传承;发扬现在“谭盾热”在时间的推移下,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受到关注了,当我对谭盾作品再次欣赏的时候,心里的感触丝毫没有因为谭盾热而发生变化,感触仍然很多,我把我心中的感想写了下来。
谭盾在湖南长沙出生,因从小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便开始了自己的京剧音乐人生,在一九七八年的时候,谭盾终于考进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通过赵行道、黎音海导师的指导与教导,他还取得了作曲硕士学位,在一九八六年的时候,在中央学院毕业,同时还获得了奖学金,是由美国哥伦比亚颁发的。
赴美后,经过不断的努力,勤奋好学,终于取得了音乐艺术博士学位。
他是我国音乐最高学府著名的才子,上学期间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采用的素材都是古老的,传统的,主要有流传民间的曲调,我国宫廷的音乐以及庙堂赞歌等,风格淳朴,但是不流于俗。
这个作品在1983年荣获了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的二等奖。
此作品也获得了媒体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先锋音乐的代表作,他本人也被誉为“崛起的一代”的优秀代表之一。
谭盾到达美国以后,很多名气很大的乐团来聘请他专门为乐团创作曲子,谭盾还出任了BBC的作曲家副指挥,并在在一九八八年的的美国,举办了首次个人作品的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音乐家在美国举办的音乐会。
在众多的谭盾音乐作品中,都掺杂着中国元素,将其在作品中展现的绘声绘色,让中国的文化得到了更大的传播,从而释放出了中国文化的精深。
所谓中国元素,就是我们中国人一致认可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不仅是中国的尊严,还代表了整个民族的形象,中国的符号,民族习惯都是属于中国元素。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谭盾是中国当代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而广受好评。
在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常常能够找到一些哲学意蕴,这些意蕴表达了他对生活、人性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几首谭盾的代表作品出发,浅谈其中蕴含的哲学意蕴。
谈盾的作品《狮子座》中蕴含了对宇宙与生命的思考。
这首作品以宇宙为背景,展现了宇宙的广阔和神秘。
它以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音色描绘了恒星闪耀、星云迷离的场景,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该作品也揭示了宇宙与人类的联系。
在音乐的旋律里,融入了人类的心灵和情感,通过音乐的声音向听者传递了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的渴望。
这反映了谭盾对宇宙意义的思考,他试图通过音乐来探索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并让人类重新认识和思考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
谭盾的作品《赛场》中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哲学追问。
这首音乐作品通过动感的节奏、积极向上的旋律以及丰富多变的音色,展现了竞技场上的激烈比拼和人类对胜利的追求。
在比赛中,人类也会思考胜利的真正意义。
谭盾在音乐中穿插了许多安静、哀伤的音乐片段,表达了在胜利的背后,人类内心对生死、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质问。
这种思考使得该作品不仅仅是一首纯粹的运动音乐,而是让人们通过音乐反思竞争、胜利的意义,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谭盾的作品《伤逝》中体现了对人生轮回和生死的思考。
这首作品以悲伤的曲调和深沉的音色描绘了人生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
在音乐的旋律中,体现了人生的起伏和无常,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
该作品也传达了对生死的接受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谭盾试图通过音乐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并引导人们思考生死的关系以及生命中的意义。
谭盾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他通过音乐表达了对宇宙、人性和生命的思考,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音乐的力量,他试图唤醒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珍惜。
谭盾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道德、文化和哲学的表达,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获得了心灵的滋养和启示。
电影《卧虎藏龙》配乐之《穿越竹林》音乐分析
24电影《卧虎藏龙》配乐之《穿越竹林》音乐分析李 虻 刘翘楚 谭盾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殊荣。
其《穿越竹林》作为场景音乐,虽然时间只有几分钟,画面中的对话只有寥寥数语,但人物与背景、写实音响与场景音乐精美地融为一体。
音乐既具有人物性格、动作的逼真写实性,提供了影片逼真的事件背景,扩大了画面空间;又独立而充分地发挥了音乐的写意性优势,形成音乐与画面的对位,起到了营造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
《穿越竹林》作为电影配乐,与场景的结合是音乐的基本考虑因素。
本乐章描述了剧中人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中前突后冲、左突右击的打斗场景,有树影婆娑,有竹枝上你来我往的对决,静与动形成激烈反差。
音乐虽然采用了并列三段式结构,各段的发展符合中国音乐展衍性发展手法和结构特点,对比中包含着发展因素:B乐段副旋律延续A乐段主旋律,形成主副旋律的对位;C乐段后乐句再现A乐段主旋律,使中音长笛演奏的旋律在全曲中起到贯穿作用。
交响乐队版的配器既有对电影情景的描述,又有对民族乐器的再模仿,形成双重模仿的效果,非常有特色。
引子由一个和音小引子与12个音符组成的动机音型组成。
小提琴Ⅰ、小提琴Ⅱ与中提琴奏出相隔半音的三组四度音程,结合大提琴下延的半音,使小引子给出了一组音响尖锐的和音。
随后的动机音型,实质上由两组音型合并而成,Ⅳ级音与#Ⅳ级音的交替,既使音乐产生双宫系统的调式游移感,又具有清乐(清角与变宫)与雅乐(变徵与变宫)调式交替感,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则以长音烘托。
谱例1:《穿越竹林》1~6小节(引子)A乐段主题与第一乐章开始部分一致,增强了两个乐章的内在联系。
中音长笛模仿箫的音色,一开始就让人产生紧张与急迫的感觉,音量不大,音质柔韧,轻柔的旋律若有若无地漂浮着,淡淡地飘散着武林神秘的气息。
织体构成了三个层次:竖琴形成以五度音程为特征的分解和弦,轻盈灵巧;三度叠加的小提琴向下二度滑奏与中提琴的动机音型一呼一应,形成静与动的鲜明反差,既有竹叶的缥缈,又衬托出剧中人物身形的灵动轻巧,延续着引子性格;舒缓的大提琴在低音部深沉地吟诵,似微风习习吹来,若有若无。
谭盾电影音乐中的民族意蕴研究——以《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为例
谭盾电影音乐中的民族意蕴研究——以《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为例谭盾,一个影视音乐的奇才。
他的音乐作品擅长融入各种元素,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文化。
本文将以他的三部代表作,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为例,探讨其中的民族意蕴。
一、《卧虎藏龙》《卧虎藏龙》是一部讲述中国武侠故事的电影。
谭盾的音乐为这部电影增添了无数的艺术色彩,他的音乐被称为“震撼人心的声音画面,唯美典雅的华夏韻味”。
从整体来看,谭盾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二胡等乐器用来描绘历史感。
同时,他的音乐融合了西方的交响乐,使得整个片子的音乐更具有沉稳和力量感。
在电影的经典场景中,谭盾的音乐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比如“下雨的夜晚”,情感哀婉的古琴声加上阴暗淋漓的画面,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悲怆;“相见恨晚”,流水般的二胡声穿透了灵魂,情感直击观众。
从局部来说,谭盾的音乐也将中国标志性的音乐元素深入融入到了音乐之中。
比如非常经典的《卧虎藏龙》主题曲,用了一种充满东方气息的女声歌唱,让人们在观影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中国的文化内涵。
二、《英雄》《英雄》是一部以中国古代传说为背景的电影,谭盾的音乐为这部电影大气磅礴的画面增加了不少的代入感。
在《英雄》中,谭盾巧妙地将传统的中国器乐,如古琴、丝竹乐器引入到交响乐的编排当中,混合出重奏、群体、哀婉的音效。
在电影的经典场景中,谭盾的音乐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例如,电影开头出现的带着清晰泼墨效果的动态画面,谭盾的音乐用悠扬跳跃的笛声表现出传说中的吕洞宾峰头授道的场景,将观众们带入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
而大气磅礴的《无间道》的音乐也让人们感觉到了一个雄壮的中国古代。
三、《夜宴》《夜宴》是一部以明代寿康皇帝为背景的古装电影。
谭盾秉承一贯的创作理念,用音乐的语言生动诠释出焦点人物们的内在丰富情感世界。
在电影中,谭盾的音乐以奏鸣曲的形式出现,全曲剧情的音色延续贯穿。
其中,葫芦笙、二胡等中国传统器乐命运共振,具有深刻的意境感染力。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
浅谈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谭盾是中国现代音乐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其中尤以其哲学意蕴深奥、精深的作品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从谭盾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哲学意蕴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人们对谭盾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基础的哲学意蕴;二是以文化、历史、神话等为背景的哲学意蕴。
以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基础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在谭盾音乐中极具思想性的主题和内涵。
例如,他的歌剧《刘三姐》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耕读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农民的感情世界和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揭示,反映了中国西南民族手工艺文化的传统美学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这一主题呼吁人们拥抱和珍惜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自由、人权的向往和追求。
谭盾的音乐作品不仅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思考,使人们意识到自然、美、自由等哲学概念的深刻含义。
以文化、历史、神话等为背景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在谭盾音乐对传统文化的阐述和发扬。
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运用中国民间歌曲、器乐和舞蹈元素,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作品。
例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重要的抗战歌曲,在谭盾的重新编排中,更凸显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谭盾的音乐作品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和复杂性,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哲学意蕴是多方面的,既有以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基础的哲学意蕴,也有以文化、历史、神话等为背景的哲学意蕴。
谭盾音乐作品的哲学意蕴不仅表现在其严谨的创作理念和音乐语言中,更体现在了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深入挖掘。
这种哲学意蕴的体现,不仅使其作品在艺术上产生了深刻的内涵,更以教育、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为重要的意义。
谭盾钢琴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音乐分析
许 光 巧
( 聊城 大 学音 乐学院
摘 要
山东 ・ 聊城
2 5 2 0 0 0 )
“ 华人音乐大 师” 谭盾的钢琴组 曲《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是采用现在技法与传 统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创作而来
的一部标题性组 曲。本 文 旨在通过对这 首组曲的音乐进行详尽 的研 究, 分析其调式 、 调 性、 民族因素、 风格 、 情感等方 面, 以帮助人们更清 晰地 了解它的结构、 风格 与内涵 , 从 而提升对谭盾音乐 文化 的了解。
图画 。
2 《 逗》
这首乐曲是以谭盾儿时所熟悉 的湖南 民谣 为素材 ,通过 自由变奏 的手法创作而来 。 全曲为有变化再现 的三段式结构 , A l l e g r o 快板 , 2 / 4拍, D羽调式 。开头是两小节 的引子 。呈示 段 中右 手 音乐 主 题 以湖 南 民谣 为 基 本 素 材 ,伴 奏 在 后 四小 节 出现对比的复调因素, 第二句 的主题为第 一句 的高八度重复 。 这首乐曲主题形象鲜明, 情 绪变化多端, 连音和跳音 的运用突 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的童趣 ,鲜 明地刻画了孩子们在游戏中 嬉戏玩耍 , 追逐打 闹的情景, 表现 了儿童天真、 活泼、 顽皮的性 格特征。
1 《 秋 月》
这首乐 曲采用 的是复乐段结构的写法 ,开始的散板部分 是引子, 降G宫调式 , 没有小节的划分, 节奏 自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句 的停顿 全靠演奏者的内心情感来控制,连续 的五声音阶旋律加上小 二度的装饰音 , 使引子 的音乐既有 民间化又有现代化的特征。 作者在传统五声音阶 的基础上加入 了不协和音,使旋律更具 时代感,这也是较常见的民间音调西洋化的手法 。此 曲描绘 了大 自然中月亮 、 云等流动与静谧 的景象, 构成了一幅美丽 的
探析谭盾创作的电影音乐探讨性论文
探析谭盾创作的电影音乐探讨性论文探析谭盾创作的电影音乐探讨性论文自《卧虎藏龙》上映以来,片中优美的音乐得到众口一词的好评,作曲家谭盾再次为世界所瞩目。
在音乐中,他加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中的戏曲元素,《月亮爱人》《永恒的誓言》等都是《卧虎藏龙》中的优秀作品。
其中,《月亮爱人》是电影的原创歌曲,《永恒的誓言》是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相结合的作品。
他用中国传统的音乐表达形式和西方的音乐相结合,并结合得恰到好处,音乐所散发出的古典美、现代美带到影片中,烘托影片剧情,使影片散发出一种独特魅力,效果极好。
这部影片音乐的创作独树一帜,同时也获得了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奖。
影片是以含有悲伤情绪的大提琴为主旋律,这样的声音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的乐器———二胡,二胡演奏的忧伤情绪最能感染人,然而,谭盾不走寻常路,他用大提琴代替二胡,所奏出的声音依然让人折服。
在音乐中,他也把东方古典乐器的演奏和西方乐器的演奏结合得很好,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古琴和大提琴的配合奏出了浓厚的戏曲味道。
在“南行”一章中,他运用了笛子,婉转悠扬的声音把江南秀丽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交锋”中,又运用了琵琶,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在“穿越竹林”中,他运用了萧,使整个情节都充满强烈的江湖杀气;在“思慕青冥剑”中,又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给人一种空灵的惬意;还有维吾尔族乐器和葫芦丝的运用,都表现出了一种神秘的音乐文化气息。
《卧虎藏龙》让谭盾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他为东西方音乐的结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他又为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作曲,再一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把东方音乐的神秘和西方音乐的浪漫完美地融合,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在《英雄》的音乐中,谭盾使用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音乐创作方法。
他把小提琴的琴弦换成二胡的琴弦,使发出的声音呈现出一种深远、苍凉的音乐曲风,他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大漠的荒凉、孤寂、辽阔,准确地表现出古代大漠的风味,很好地表现出电影所要表达的意境。
谭盾音乐中的自然主义
2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2期总第807期No.12,2020Total of 8071人是音乐和自然的介质谭盾,湖南人,成长过程中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楚文化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民间流传着大量的喜庆祭祀音乐和宗教音乐、山歌、民歌等。
祭祀中的音乐元素底层逻辑就是基于信奉万物有灵,且能被人类所感知。
因此,谭盾的音乐,与生俱来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自然中生命力的张力,这是一种人对自然万物客观存在的信仰。
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不拘泥于现存的乐器,日常生活中的拖鞋、篦子等,都能成为他在音乐中发声的材料,这些熟悉的声音,通过艺术创作将观众引入谭盾作品立体三维的音乐场景之中[1]。
音乐是达成人类与自然对话和理解艺术介质之一,乐音源于自然之中,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记载——《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行文之美,宛如画卷,这也正是自然界的大音自成曲。
东方民族以“生命为美”的观念是其自然审美观的依据和出发点,自然的整体性观念又是东方自然美观念的根本和基础[2]。
艺术创作一旦面对天地,最泥土的东西也可以成为最典雅、最值得传承的作品。
大多数的东方民族是从“生命一体化”,也即“天”“地”“人”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即便是大自然中蜉蝣昆虫在自然中显现出来的生命的张力和生命存在的姿态,也具有其天然和独到之美,东方民族看到的个体之美都与周遭的万物生命、地球生命乃至宇宙生命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且达成和谐共生,所以,“天人”可以“合一”“梵我”可以“同一”。
这促使谭盾一直在音乐中找寻和塑造自己生命体验中,他相信人对自然最敏锐的感知的是客观存在的,这源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对自然的信仰和文化的根基。
论钢琴作品《梦天》创作中的民族烙印
论钢琴作品《梦天》创作中的民族烙印《梦天》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于1978年所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是一首采用了多种民族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
这首作品是谭盾在音乐创作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探索与融合的重要尝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涵。
从作品整体来看,《梦天》的音乐风格具有明显的中国民族烙印。
首先,作品中散发出强烈的中国传统音乐气息,如古琴的拨弦声、唢呐的呜咽声、丝竹合奏的流畅旋律等。
其次,作品中采用了多种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民族音阶、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等,这些元素都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通过谭盾巧妙的演绎,这些民族元素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底蕴,又有现代音乐的风格,成为一首富有创新性的新古典主义作品。
其中,作品的第一段采用了粤剧音乐的演奏技巧,以及属于江南地区的民族音阶,将传统乐器与钢琴的演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独具一格的音乐效果。
而速度较慢的第二部分,则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内涵音乐”,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生价值观”,深沉而诗情画意。
最后,作品采用了“终曲–鼓励”这样的结构设计,在音乐上通过强烈的节奏和强劲的旋律表达了中国人民壮志凌云的毅力和气概。
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谭盾最初在美国的音乐学习中受到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他并未事先带着浓厚的“华而不实”的思想来创作《梦天》,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中汲取灵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咏史情怀。
这样的音乐创作已经超越了单一的音乐形式,更具有强烈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总之,《梦天》这首钢琴独奏作品,含蓄而深情,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烙印。
作品的音乐性与文化性的完美结合,为中国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作曲家谭盾通过这首作品,不仅让人们欣赏到了其优美的创作,更为我们树立了声音中的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创新重要价值的观念。
谭盾琵琶协奏曲
谭盾琵琶协奏曲引言概述:谭盾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闻名于世。
其中,谭盾的琵琶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谭盾琵琶协奏曲的特点和魅力。
正文内容:一、音乐风格1.1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谭盾的琵琶协奏曲融合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琴、二胡等。
这些音乐元素赋予了协奏曲独特的韵味和中国风格。
1.2 西方古典音乐影响:谭盾的音乐才华不仅局限于中国传统音乐,他还受到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深刻影响。
因此,在琵琶协奏曲中,我们可以听到西方古典音乐的痕迹,这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二、曲式结构2.1 协奏曲形式:谭盾的琵琶协奏曲采用了传统的协奏曲形式,即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进行对话和交流。
这种结构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对比性。
2.2 主题的变奏:在协奏曲中,谭盾巧妙地运用了主题的变奏技巧,通过对主题进行改变和演绎,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3 乐章的划分:谭盾的琵琶协奏曲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这种乐章的划分使得整个协奏曲更加有机和完整。
三、技巧运用3.1 独奏技巧:作为一名琵琶演奏家,谭盾在协奏曲中展现了其高超的琵琶演奏技巧。
他灵活运用琵琶的各种技巧,如指法、颤音等,使得琵琶的音色更加丰富多样。
3.2 和声处理:在协奏曲中,谭盾巧妙地处理了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之间的和声关系。
他通过和声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和谐,同时也凸显了琵琶独特的音色和音韵。
3.3 节奏感的把握:谭盾的琵琶协奏曲中充满了活力和节奏感。
他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节奏元素,如拍子变化、乐句的延长等,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四、情感表达4.1 深情款款:谭盾的琵琶协奏曲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通过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使得作品充满了深情和温暖。
4.2 壮丽激昂:除了温情的表达,谭盾的琵琶协奏曲中也充满了壮丽和激昂的音乐画面。
论钢琴作品《梦天》创作中的民族烙印
论钢琴作品《梦天》创作中的民族烙印钢琴作品《梦天》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这首曲子是一首承载了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情的音乐作品。
谭盾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染,从而使得这首曲子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烙印。
本文将从谭盾作品本身、创作背景、民族烙印以及个人风格等方面,来探讨《梦天》中的民族烙印。
谭盾作品本身是一部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梦天》是谭盾作品中的代表之一,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在这首曲子中,谭盾充分挖掘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韵律和旋律,使得这首曲子在音乐上保持了浓厚的中国风格。
创作背景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谭盾在创作《梦天》时,正处于中国音乐创作的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谭盾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从而将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对谭盾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使得《梦天》拥有了强烈的中国民族烙印。
谭盾作为中国著名作曲家,自身对于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功底。
他在创作《梦天》时,融入了许多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元素,同时也赋予了这些音乐元素新的生命和内涵。
这种融合使得《梦天》不仅具有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特色,同时也展现出了谭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换言之,谭盾个人的音乐风格也为《梦天》的民族烙印增添了更加深沉和独特的内涵。
《梦天》的民族烙印还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上。
这首曲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元素,比如中国乐器的演奏风格、中国传统音阶的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感等等。
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使得《梦天》具有了浓厚的中国风格,同时也为这首曲子的民族烙印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
谭盾在《梦天》中还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表现手法,比如以景物描绘、以情感抒发等等,使得这首曲子在表现上更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
浅析键笙独奏曲《欢乐的草原》的艺术特色与演奏体会
浅析键笙独奏曲《欢乐的草原》的艺术特色与演奏体会
《欢乐的草原》是中国著名音乐家键笙(谭盾)创作的蒙古族音乐作品,其艺术特色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爽朗明快的旋律
《欢乐的草原》的旋律流畅、简洁,富有蒙古族民族音乐的典型特色,鲜明地体现了
大草原上雄壮的气息。
整首曲子中充斥着吉他拨弦、手指键琴、管弦琴箭弦等多种演奏技巧,搭配轻柔的鼓声、低沉的马头琴和高亢的人声,充分表达了蒙古族音乐的情感与表现力。
二、奇妙的乐器编配
键笙在编配乐器时,充分考虑了音乐的整体感和多样性,巧妙地将钢琴、马头琴、竖琴、低音提琴、电吉他及打击乐器等不同形态的乐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层次分明、韵味丰富的音乐画面。
在演奏时,用指尖轻触钢琴键盘、弹拨电吉他和撥动马头琴、竖琴
等乐器,表现了流畅、清新、具有感染力的音乐格调。
三、激情四溢的表现力
《欢乐的草原》凝结了键笙对草原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故的深刻感悟,有强烈的情感表达。
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有充沛的精神力量,才能表现出琴音的意境,打破音乐形式的束缚,自由挥洒自己的情感,传递音乐的思想感受,让欣赏者能够体验到琴音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演奏这首曲子,最需要的是感情,要能够自然地畅游在音乐的氛围中,洋溢出快乐的
情感。
在演奏曲子时,要注重节奏的掌握,控制节奏和速度变化,很好地处理了动静的对
比和表现力的转化,能够表现音乐的内在美感与气韵。
总的来说,《欢乐的草原》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蒙古族音乐经典,其艺术特色的表达
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为传统音乐赋予了新的魅力与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盾音乐作品中的成分浅析
[摘要]在音乐评论界,谭盾是一个充满了争议、又颇具传奇的华人作曲家。
本文即是通过对谭盾音乐的音乐成分、语言成分的分析,探究其标新立异之处,力图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谭盾音乐作品框架。
[关键词]谭盾音乐成分文学成分
谭盾,后现代主义作曲家的代表。
他的室内乐四重奏《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荣获德累斯顿音乐节国际韦伯室内乐作曲大赛第二名。
1997年,与马友友、中华编钟乐团及亚洲青年交响乐团在香港回归庆典音乐会合作首演大型交响乐《交响曲1997:天·地·人》,并做全球转播。
与彼得·沙勒合作歌剧《牡丹亭》在维也纳首演,被誉为后现代最杰出的歌剧。
2000年。
谭盾为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拿下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月光爱人)、第五十四届英国学院奖最佳音乐、第二十六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音乐、第五十八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无数奖项,因此而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谭盾的音乐很自我,是一种掺入深厚的中国文化后,又贴上所谓”新潮、先锋、激进”等后现代主义标签的音乐。
这种音乐不属于古典,又非浪漫,也非现代。
他的音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又跳出所有死板学术层面的音乐。
与后现代主义音乐特征不谋而合。
具备推陈出新的时代特征,富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这种创新和影响力,就是对前人优秀音乐文化的物化和沉淀,从而对后人在音乐概念中形成一种撞击,推动整个音乐文化的前进。
一、谭盾作品中音乐成分的探讨
初看谭盾音乐的标题,很易将其列为本色的中国音乐;初听谭盾音乐,又易视其为新朝、先锋等类别;而细听谭盾音乐,便觉有古典而又浪漫的一面。
笔者分别对谭盾音乐作品中的文学材料和音乐材料进行分析探讨:
1.谭盾作品取材的背景和范围(文学材料)。
谭盾曾说:“我的创作以创新为特色,以中国文化为底蕴。
始终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强调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其早期作品《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取材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力图与中国古老文明对话的初衷。
交响诗《离骚》则取材于我国历史人物——屈原。
其作品《道极》、《鬼戏》、《九歌》、《戏韵》、《地图一寻找消失的根籁》和《交响曲1997,天·地·人》等则都是对中国湘楚文化、道家文化、巫文化、傩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的引申和宣扬。
从谭盾音乐创作的动机和音乐素材的选用上,可以断定我国的背景和文化积淀是谭盾音乐的根。
这正如谭盾所说:“祖国的文化给了我一把金钥匙。
我用这把钥匙打开了世界上许多文化殿堂的门。
”
2.音乐中的乐音和噪音。
(音乐材料)。
纵观音乐发展史,噪音在音乐里主要承担节奏和点缀的作用,音响中乐音和噪音的运用能反映作曲家的个性和造诣。
谭盾视美国的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奇视为偶像。
约翰·凯奇主张”任何声音都是音乐”,他创作的《4′33″》、《0′00″》等无声音乐,对噪音的运用更是推崇倍至,这对谭盾的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并在谭盾诸多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表现。
谭盾的作品中一直存在着乐音和噪音分庭抗礼的局面,在某种层面和角度上丰富了音乐的语汇,拓展了音乐材料的范畴。
如《鬼戏》、《永恒的水》中,他将大小不一的瓷杯盛满不等量水,用小提琴的弓拉奏,发出尖锐、刺耳的“咯吱声”,即所谓“陶乐”或者“瓷乐”;如在音乐演奏期间扯出数十米长的纸,抖动而发出声音,与演奏者翻乐谱的声音共同形成所谓的“纸乐”;如在《永恒的水》和《地图一寻找消失的根籁》的演奏中,让演奏者即兴在水中鼓捣发出水声,所谓“水乐”;如在《地图一寻找消失的根籁》当中,管乐演奏者取出号嘴吹奏。
或拍打号嘴和号身的声响,弦乐演奏者拍打琴体的声响……这些都是谭盾创作音乐对的独创之处。
谭盾的作品中乐音和噪音的比例和取舍,是其音乐引来社会争议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作曲家对音乐成分。
对噪音音乐的创新。
对先锋派音乐艺术执着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谭盾音乐作品中文学语言成分与附加表演成分探讨
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青主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音乐对沟通和交流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
音乐语汇本身有其局限性,文学语言的介入使音乐语言的沟通更为顺畅。
1.谭盾纯音乐中的语言成分。
谭盾的作品以器乐作品居多,标题音乐占据大多数。
但谭盾的音乐创作不单只在标题有语言因素,在演奏中还有“喊、叫、唱”等语言活动。
在《鬼戏》的演奏中,他要求演奏者不断重复地吆喝“vao”,这表面上似乎仅是一个衬词,而联系标题“鬼戏”则可得知这是模仿湘楚文化、巫文化及道家文化和傩文化当中的颂经或祭祀活动的声音。
他传达的是阴郁的宗教气息。
同时散发出一种诡秘的野气和鬼气,使人闻之有感毛骨悚然的内心纠结。
许多人说,听不懂《风-雅·颂》的悠远和高雅。
因为这其中体现的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和中国文学背景被现代派的技法所吞噬和淹没。
此时,标题及语言解释成为了音乐与听众之间沟通的媒介。
2.谭盾作品中表演成分和附加成分的探讨。
音乐表演成分是为了填补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留下的空白,隶属于行为语言;附加成分则表现为多媒体等科技含量的介入,即科技语言。
谭盾曾说:“西方古典主义音乐逐渐使演奏和演唱分离开来。
而我的‘乐队剧场’里却是根据‘人文艺术’的观点,让演奏和演唱结合起来。
在我的音乐中演奏者要参加喊、唱,指挥也要参加念、唱,甚至听众也要参与演出。
”这段话足以看出谭盾对表演(主要指出正常演奏之外的“戏”和“影”)的倚重。
在其作品《鬼戏》当中,台上的演奏员除了演奏外,还要徒手在舞台漫步,作出凝重的表情,使观众能融入乐曲的意境。
并通过灯光折射出大提琴演奏员和琵琶演奏员背影的交错和重叠,寓示着中西相通、东西融合的多元文化观念。
这
种做法与其说是“人文艺术”的复归,倒不如说是谭盾作品的一个嬗变。
谭盾的音乐由纯音乐向着“剧”和“戏”层面发展。
这种音乐只有走进音乐厅才能真正感受。
高科技含量的注入也是谭盾作品的一个亮点。
多媒体协奏曲虽不是谭盾的首创,但在谭盾的作品中达到了一个高潮。
《永恒的水》和《地图一寻找消失的根籁》均是以多媒体大提琴协奏曲来定位的。
在乐曲的进行当中伴随着影音图象的切换。
这种技法的运用是为音乐的解释和理解提供了参照物。
在《地图》当中的多媒体画面都是取材于湘西的民间,没有经过任何的艺术再加工而原始搬上舞台,与交响乐强行对立。
二者之间的感官落差之大被作曲家称之为寻找历史,寻找原始文化。
寻找回归真实的“地图”。
而在根据电影音乐改编的《卧虎藏龙》大提琴协奏曲当中,谭盾的音乐与李安专为他的音乐而剪辑“电影画面”结合得可谓天衣无缝。
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作曲家音乐素描的功力,也是其原创电影音乐获得奥斯卡名副其实的地方。
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和欣赏,可知:音乐当中可以运用任何你认为应该运用的音响,但各个元素之间的搭配和组合始终要趋于谐和与平衡。
不能天马行空、恣意妄为。
正如某著名乐评家所言:“一个音乐家,一部作品融入社会所引起的反映大致有四种,其一:是一片叫好,其二:是一片叫骂,其三是一半叫好一半叫骂,其四是没有反映。
”很显然前两种都有失偏颇,值得怀疑,因为那样的作品只能是瞬间;其四则是只能表以同情的;其三才是最值得思量和有价值的,谭盾的音乐作品则恰如其三。
有人抨击谭盾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自我揭丑,也有人褒扬谭盾的作品是对强大而固有的音乐创作领域进行大胆革新。
三、结论
通过对谭盾作品成分的分析,一个立体的谭盾形象已经“凸现”了。
他的作品在受西方或者狭义上的精神导师的趋引的同时,又满载着广义上的文化传承基因(尤其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源头)。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音乐成分、文学语言成分、表演成分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即会产生出有创新,有广泛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当然,音乐的革新势必带来音乐批评的洪流,关键的是作曲家要在批评中成熟和完善,不被批评的洪流所左右。
评判的标准正如哈恰图良所言:“音乐中的任何革新,任何发明其最可靠的检验标准是时间和听众”,而非某种哲学或者理念。
谭盾仍在前进,其音乐创作之路也仍会延续,关于他的音乐批评的言论也仍会继续。
这正是真正能经受得起时代和社会考验的好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