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谭盾《地图》赏析926
《地图》赏析
意义
1、史上最值得华人骄傲的多媒体大提琴交响 协奏曲。
2、体现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 努力。
3、把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 工糅合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了一条更宽广的 艺术之路。
从湘西走向全世界,《地图》已经不再仅 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寻找中国传 统文化的系统工程,“让人们听到我们正 在失去多么美好的东西”。事实上,这也 是谭盾让《地图》走出音乐厅、走进大学 的原因。因为未来在学生手中,“如果不 能把传统带往未来,未来便不是未来。”
《地图》赏析
体裁: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的启发, 他用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乡间音乐。
Hale Waihona Puke • 特色1、西洋乐器都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2、交响音乐会的舞台上放着一台投影机; 3、小提琴、大提琴发出吹叶子的声音; 4、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
《地图》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声音的多种 可能性。
包容之美——读谭盾音乐作品《地图》有感
包容之美——读谭盾音乐作品《地图》有感
宁勤亮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地图》(谭盾作曲)中所包含的内容及形式可谓是既古老又现代。
其中包容的"古今、雅俗、汉夷、中外"的对比与融合,无疑充分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包容之美。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宁勤亮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音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有感于谭盾的《地图》 [J], 连凯凯
2.跳出传统限制、以深层次的文化视角解读音乐作品——读杨燕迪先生的《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有感 [J], 许莹莹
3.双重概念: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交融与追寻——谭盾音乐作品《地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J], 谢霜
4.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图》——欣赏谭盾《地图》有感 [J], 李强;
5.听谭盾的音乐作品有感 [J], 吕继勇;康瑛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11谭盾的《地图》
谭盾的《地图》
6.11
今天交响乐课堂欣赏了谭盾的《地图》。
谭盾早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来他写过《鬼戏》、《交响曲1997:天地人》,以及对有机音乐的探索,力求从自然界中获取元素,他还曾跟李安合作,为其武侠电影《卧虎藏龙》配乐,在电影中,他运用了很多中国的鼓、笛以及汲取西域民歌《阿瓦尔古丽》等曲调,极大化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广阔。
后来又给冯小刚电影《夜宴》配乐,特别是那首《越人歌》,听来荡气回肠,充满了楚越文化的内涵。
在这部《地图》中,我看到了谭盾的用心,他将这些文化要素收集起来,进行有机整合,用大提琴演奏贯穿始终,则强调其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仿佛是从心、从记忆深处一点点挖掘,回到了自己生长过的故土。
正如谭盾在介绍这部作品时所说:“对我来说,这是回家,回到家乡,回到我音乐的故乡,回到我灵感的源头。
”
听这部作品时我很感动,不能说音乐旋律有多么优美,它维持着一种均衡的节奏,或疾或缓,时轻时沉,时而让现场的演奏迁就于大银幕,时而又让两者对话,突破了时空,令人震撼。
谭盾说,你看凤凰的建筑的边角都往上翘,就像音乐中的尾音是甩出去的,因此他的音乐也带有画面感,极易理解。
听很多西方古典音乐,可以找到其中的渊源和轶事,也许还要看其结构的编排,但是听谭盾的这部《地图》,就像欣赏一座“移动的博物馆”,很易听懂。
据说已经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音乐手稿也被权威机构收藏,可见其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探析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的“中国元素”
探析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的“中国元素”20XX,谭盾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独奏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全世界首演,吸引了全球作曲家和乐评人的关注;同年11月,谭盾偕上海交响乐团来到湘西凤凰古城的沱江河畔,为当地观众演出了这一融合了“多媒体”手段的交响协奏曲,受到观众的热情回应。
这一作品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并非归功于将“多媒体”手段融入管弦乐曲的实际演出,而是作品凝聚了谭盾对故土、对根的思索与寻觅。
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由《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石鼓》、《舌歌》、《芦笙》八个乐章和一个间奏曲《听音寻路》组成。
作曲家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将“中国元素”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中国元素”意蕴,为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观众理解西洋交响协奏曲音乐建立了互通互融的媒介。
谭盾在《地图》中使用的“中国元素”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在独立的八个乐章以及间奏曲中都有大幅度的使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谭盾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创作实际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创作意图中的“中国元素”运用谭盾创作《地图》的缘起是多年前从北京回湖南老家时的一次采风偶遇。
在《地图》的间奏曲《听音寻路》演奏过程中,多媒体视频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回老家湖南采风,在土家族的一个村子里,我遇到一位能用石头敲出音乐的老人,他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
更神奇的是,每段石乐后,他抛出手中的石头,石头落地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他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当时我被震傻了,真觉得这位‘石头老人’就是我要寻找根籁的地图……”正是这样的一次偶遇,让谭盾在日后的创作中不断对中华故土、对根脉进行思索,也正是这不断的思索才有了谭盾将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民间音乐运用于实际音乐创作,“希望通过音乐上的一个精神巡视和精神旅程,把古老的民族之根找回来”。
从谭盾的《地图》看中西音乐融合
图 》中可 以发现 ,其 多媒 体语 言的设 计是 很简 单 的 ,但 却 能触 动 你 的心灵 ,展现 了谭 盾创 作 的多样 性 、兼 容性 特 点 ,同 时揭 示 出 作 品所蕴 含 的 “ 寻根 ”这 一现 代 审美 意识 ,预 示 了现代 音 乐 的未 来 新走 向。
一
风 采 。 自九 十 年 代 开始 ,谭 盾 创 作 了 大量 实验 性 多 媒 体 艺术 作 品 ,在 演 出 时要求 听众 一 起加 入表 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得 音 乐演 出成 为一 个实
提 琴和 弦 乐连 续性 滑音 奏法 运 用 ,把人 特有 的哭 腔 演绎 得淋 漓尽
致。
是 文学 思维 的体 验 , 以及 是 人类 人生 观和 生存 方式 的表 达 。传 统 文 化 的精髓 源 于 民间现在 又 在 民间丢 失 ,所 以正 是通过 探 寻找 同 民族文 化之 根 。寻根 作 家们 在运 用文 学 思维 同时 ,其 实把 目光 投 向了传 统文 化之 精髓 的 民 间文化 , 正是这 种传 统文 化精 髓 中才 最 大 程度 存在着 民族 文化 自身 的艺术 魅力和 生命 力 。
何 家益 ( 星海音 乐学院现代音 乐系 广 东广 州 5 1 0 0 0 6)
摘要 :世 纪之 交的中国音乐的发展 出现 了许许 多多新的形 态,中国元 素配合 西方元 素与在 国际乐坛的广泛 出现。 谭盾的 《 地 图》正是 反映 了这一音 乐现 象。本 文通过 对谭盾 的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可 以看 出无论是创作技 法还是 创作 风格上都体现 了中西音乐的融合 ,展现 了谭盾创作 的多样性 、兼容性特点 ,同时揭示 出作品所 蕴含 的 “ 寻根 ”这一现 代审 美意识 ,预示 了现代音乐的未来新走 向。
竞奏共鸣下的“对话”——从《地图》解读谭盾音乐
是 一 首大 提琴 、 声 像纪 录片 和乐 队 所 作 的协 奏 曲。在 音 乐 的 实 验 音乐 创 作 路 上 , 极 富创 新 意 识 的头 脑 , 使
文化 自身 原 生态 的价 值 与意 义 的坚 持 , 这 对 中 国本 土 演绎方 式 对 民间歌 调粗 犷气 质实 现模 仿 。显 然 在 《 地 音 乐 的发 展 是有 一定 启示 作用 的 。
一
图》 中, 民乐 不 再 是 有 待 艺 术 创 作 加 工 或 借 用 的 “ 素 材” , 也 不 再是 艺术 家个人 创作 的语 言 风 格特 点 , 而 是
第3 3卷
Vo 1 . 3 3
第 2期
No . 2
兰 州教 育 学院学报
J OUR NAL O F L ANZ HOU I NS T I T U ' I 、 E OF E DUC AT I ON
2 0 1 7年 2月
Fe b.2 01 7
竞奏共鸣下 的“ 对话 ”
在 多元 化世 界音 乐 盛行 于 世 的今 天 , 大 多 作 品 的 谱 曲演奏 的共 时 I 生呈 现方 式 。 同时 , 谭 盾 巧 妙地 将 四 1 9 9 9年 ) 采 风 所 得 到 的原 生 态 民 间音 乐 的 “ 声 背后都饱含着作 曲家对文化艺术 的多元化诉求。有 年前 ( 着故 乡情 结 的 音 乐 大 师 谭 盾 在 时 间延 伸 的 音 响 中绘 像记 录 ” 影 片 作 为一 个 独 立 的声 部 , 用 置 于 舞 台正 中 制着 别有 用 心 的 “ 地 图”, 就 像 谭 盾 自己 曾 说 过 的那 间 的超 大 屏 幕 进 行 影 片 的播 放 , 就现 场 的演 奏来 说 , 可谓声像记录才是《 地图》 这 部作品真正 的主奏 “ 乐 样: “ 我 重返湖 南 ‘ 听音寻路 ’ , 绘 出 我 心 里 的 地 图。 ” _ 1 谭 盾 通 过 对 自己故 乡— — 湘 西 民间 音 乐 的采 器 ” 或“ 声部” , 而在 场 的演 奏家 和 指 挥 家都 是 以此 为 风 和记 录 , 最 终把 它 变成 时 间 性 的 音 响 印象— — 经典 蓝本 展开 协 奏 的。一 边 是 多 年 前 采 集 的原 生 态 的 视
听谭盾交响乐《地图》有感
听谭盾交响乐《地图》有感本文是听谭盾交响乐《地图》后而写的一则听后感,主要从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谭盾的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述。
第一次听谭盾的音乐是2003年10月份,记得是把演出观摩票发到各个县市,让各县市的音乐骨干教师聆听他的交响乐《永恒的水》,还记得当时舞台上有透明面盆和水缸水管之类的东西(在交响乐中还是第一次发现用这些东西来演奏音乐),觉得挺新鲜,听过后,确实有种原汁原味的“天赖”音乐的感觉。
这次,我们倾听了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他又给了我一次“新鲜”感。
出于对这位蜚声于世界乐坛,同时争议较大的作曲家的好奇,我到网上收集了一下他的资料。
确实,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音乐专业人士,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上,好的评论多于批评评论)。
下面,我来谈谈对《地图》的听后感。
一、《地图》音乐是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谭盾先生说:“我现在纽约做的事件就是把两个世界的东西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想不断去做的事。
”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用本民族的或者是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音乐构建和“连接”,形成自己的音乐。
确实,谭盾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能用非常独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生活的细节,任何事情只要到谭盾手里,总会加倍地变得不同寻常。
《地图》音乐分九部分——《傩戏与哭嫁》、《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
一看这些标题编排就很清楚,除了《间奏曲》外,其余的全是以湖南湘西一带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源头。
本来这些音乐风格各异,同时体现不同的情感,但经过谭盾手笔雕啄,各种音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用乐队连接起来,各个乐章错落有致,甚至还不能用雅俗共赏来评价——我认为应该用“超越”、“新”、“奇”的字眼来形容较为合适。
整个作品九个部分用民间音乐,通过多媒体现场录影与乐队衔接、大提琴协奏,形成一部浑然一体、性格鲜明的中西音乐合璧。
谭盾地图观后感
谭盾地图观后感引言谭盾是一位著名的地图学家,他的地图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最近的一次地图展览中,我有幸欣赏了谭盾的地图作品,并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深的触动。
本文将对我观看谭盾地图展览后的感受和体验进行分享和总结。
背景介绍谭盾是地理学专业的研究者,他的地图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良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谭盾的地图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呈现,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他通过精准的绘制技巧和丰富的颜色搭配,将地理景观展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观后感在展览开始前,我对谭盾的地图作品有一定的期待,但当我真正看到他的作品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的地图作品展现出了对地球上各种景观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了解。
他的地图不仅仅是一张平面呈现的工具,而是一幅讲述世界故事的画卷。
首先,谭盾的地图作品在形式上十分出色。
他运用不同的颜色和绘制技巧,将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展现得清晰可见。
无论是山脉的起伏,水流的蜿蜒,还是草原的广袤,他都能准确地将其表现出来。
这种精细的描绘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地球的真实世界之中,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奇妙之美。
其次,谭盾的地图作品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他将人类活动的痕迹融入到地图之中,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通过他的地图,我看到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独特之处,也看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改变。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地球的多样性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地球的美好。
最后,谭盾的地图作品展示了他对地理学的深厚知识和热爱。
他的地图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地理学的研究和理解的体现。
通过他的地图,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加深了对地理学的兴趣。
谭盾通过他的地图作品,向我展示了地球的壮观和神奇,激发了我对地理学的研究和探索的欲望。
总结通过观看谭盾的地图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地球的无穷魅力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他的地图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艺术和知识的结合。
通过他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地球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同时也能引发对地理学和环境保护的思考。
最新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精品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一、音乐创作素材之新根据笔者的了解,谭盾创作《地图》的初衷并不是想描写湘西,而是要描写澳洲的土著。
后来波士顿提议谭盾写自己的家乡,写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地方。
最终谭盾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家乡湘西进行音乐创作,本着的传承,以这种新形式将民族的音乐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地图》前三个乐章描绘土家族的风貌。
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是土家族的音乐传统。
哭戏源于土家族的《哭嫁歌》,表现出女性既想追求幸福又要考虑传统束缚的无奈。
第二乐章“吹木叶”是土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男女之间进行情感表达。
作者将这些土家族风俗作为音乐素材融人《地图》的音乐创作中,呈现给观众的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风土人情,让人们感受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魅力。
第四乐章“苗唢呐”,给人们展示了苗族男人最爱的乐器——唢呐。
唢呐常用循环运气、花指、花舌等绝技。
”第五乐章“飞歌”讲述的是苗族女孩看到心上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这两个乐章让观众了解苗族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音乐方式,苗族姑娘的飞歌更是给人以回归自然的美感,足以见得此音乐素材之新。
第六乐章“听音寻路”给人们讲述了石头老人的故事。
石头老人用石头敲击出乐声,还能用抛出的石头摆出各种卦相,让作者找到了原本要寻找的“根籁”。
只可惜当作者再次回到湘西凤凰古城,石头老人已经带着他古老的音乐离开了我们。
第七乐章“石鼓”则是用敲击石头产生乐声,仿佛是对石头老人古老音乐的再现。
这两个乐章展现给人们的是石头老人敲击石头的音乐,让人们看到、听到、了解到湘西古老的音乐,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石头老人和那些古老音乐的深深怀念。
第八乐章“舌歌”是侗族姑娘用舌头打出“嘟噜嘟噜”的歌声,这种古老的多声部歌唱可从三声部到六声部.第九乐章“芦笙”给人们介绍了侗族最古老的竹簧乐器,这两个乐章中音乐素材的加入,让人们了解到侗族的多声部音乐和侗族最古老的乐器,听着侗族姑娘们用舌头发出的歌声,观众仿佛来到了侗族,亲身感受侗族的风土人情。
记录湘西文化的音乐——论谭盾的《地图》
谭 盾 近 期 创作 非 常 强 调视 听 的结 合 。他 的音 乐 创作是追求一 种“ 觉音乐 ”因为他要将 2 视 , 1世 纪
的音乐与视觉完美结合在一起 。谭盾告诉每一位听
众 ,他 力 图从 视 听 的 艺术 角 度 来 构 思 这 部 作 品 , 并 且 预 言 “ 未 来 十年 里 , 们 可 以预 测 到 视 听 艺 术 在 我
一
心 理 , 个 乐 曲有 一 条 主 线 贯 穿 , 就 是 “ 头老 整 那 石
人 ” 湘 西 日记十 篇 , 导 人们 去 听 。 也 许 就 是谭 和 引 这 盾成 功 的原 因之 一 , 因为 他 成 功 地 调 动 了 大部 分 人
傩 戏源于中国古 代的傩祭 。在傩戏 中, 巫师作
相成 , 现代 的作 曲技法及不协和 音等 内容 的使 用恰
好 和 民间 音 乐 某 些 非平 均 律 的 音 乐 感 受 形 成 呼 应 , 整 个 乐 队 为三 管 编 制 。 ( )地 图》 一 《 的第 一 乐章 “ 戏 与 哭 唱” 傩
术相结合 。而普通大众 喜欢 听故事 , 谭盾顺应 了这
民族 民 间 音 乐 研 究
有的要哭一 月有余 , 至少三 五 日。哭 嫁歌有 “ 哭父
母 ” “ 哥 嫂 ” 。用 歌 声来 诉 说 土家 族 妇 女 在 封 建 、哭 等
很少加入 , 队以演奏员大 喊一 声“ 作 为本 乐章 乐 嘿” 的结束 , 感觉 略有些唐突 , 有草草了事之嫌 。 ( ) 四 第四乐章“ 飞歌 ”
的 声 部 被 置 于 舞 台 的 中心 , 过 文 字 、 音 及 图 像 通 声 的 对 位 , 影 像 中的 民 间 音 乐 文 化 与 现 场 交 响 乐 在 让 演 出 过 程 巾融 为一 体 , 湘 西 文 化 以 一 种 穿 越 时 空 让 的方 式 展 现 在 世人 的面 前 。《 图 》 演 }被 谭 盾 本 地 的 } i
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图》——欣赏谭盾《地图》有感
质的. 甚 至是反 美学、 反理 性 等 极 端 思 维
在 人 们 生 活 中 暗 暗 滋 长 起来 我们 甚 至 永 远 都 来 不 及 对 后 现 代 主 义音 乐作 诠 释 在此 , 我 虽然 不 敢 声 称 《 地 图》 属 于 那
随着时代的变幻 . 人们对 “ 音 乐” 这 一
代 派 过 度 中 的一 个 阶 梯
关于《 地图》 , 有 人 说 是 一 件 比较 “ 规
矩” 的作 品 , 也 有 人 难 以 理 解 有 人 欣 然 于
念. 都 可 以在 现 代 主 义 中 找 到 . 无 论 人 们 声称 它存 在 于 什 么 时 候 ” 因为 “ 本质 主 义 ” 在 后 现 代 主 义 中悄 无 声 息 地 的 离 开 了, 机遇音乐、 偶然音乐、 媒 体 音 乐 等都 不 再 属 于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范 畴 因 为后 现代 主 义 音 乐 以其 整 体 性 、 无序性 、 多 元 性 的 噱 头. 冠 以 了 无 限神 秘 感 而 实 质 上 其 反 本
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 地图》
— —
欣赏谭盾《 地 图》 有感
■ 李 强 四川 I 师 范 大 学 音乐 学 院
摘要 : 《 地 图》 作 为 西 方 现 代 作 曲技 法和 中 国 民间 材 料 的 完 美结 合 的 一部 作 品 , 带有 浓 重 的后 现 代 主 义 色彩 。 而 通过 这样
其湘西文化的幻美诠释 。 也 有 人 赞 叹其 中
西 合 璧 的 完 美 结 合 这 些 观 念 的 陈 述 . 给 我和 所有欣赏过 《 地 图》 的 人 们 留 下 了 众
多 的 参 考 价 值 和 玩 味 的 机 会 湘 西 的 这 十 篇 日记 是 美 的 . 这 种 美被 赋 予 了 多 个 角 度, 多重 意 义 : 这种 美 , 美 在 驱 鬼 逐 疫 的傩 戏在大提琴琴声中的重现 ( 傩戏 与哭戏、 打溜子 1 : 这种美 . 美 在 自然 与 音 乐 的水 乳 交融 ( 吹木 叶 、 石 乐 )这 种 美 。 美在 人声 与
《地图》
《地图》音乐鉴赏通过半个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接触了更多从前不曾去接触的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而最令我感到震惊的便是谭盾的《地图》,那是一种放空心灵的“天籁”的感觉。
在《地图》中我领略到了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感受到自然和创造力那种穿越人性的力量。
当音乐散发着质朴和真实的光芒时,它就显得分外的纯粹和动人。
《地图》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倾注四年心血创作的音乐巨作。
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代交响乐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跨界音乐盛宴。
谭盾亲赴湘西土家族、苗族和侗族采风时,深受当地淳朴的民间音乐的启发,并用摄像机真实的记录了那些乡间音乐。
《地图》是一部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用现代的乐器演奏经典的旋律。
谭盾根据他在湘西所见到了特色民间音乐,进行了创造性的革命与创新,成功地将西洋乐器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在作品中,作者大量的运用原始的音乐再现,将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原版与交响乐结合。
如真实的人声演唱或者乐器演奏,配以交响乐,同时运用主奏乐器大提琴演奏原声音乐旋律的变奏。
虽然在交响乐队的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乐创作是现代音乐技法,但是整个的旋律线条十分清晰,都是以湘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只是在音响效果,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织体布局上体现后现代风格。
由于音乐整体是以民族音乐铺垫的,所以关于创作技巧等后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完美的融入到民族音乐之中,给人以崭新的音乐感受,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地图》体现了谭盾深刻的创作个性,他突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让人们见识到管线乐器声音的可塑性,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擦出的绚丽火花。
《地图》体现了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
他将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工糅合在一起,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更宽广的音乐之路。
从湘西走向全世界,《地图》已经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
《地图》让人们听到了那些我们正在失去的美好的东西,循着最质朴的韵律寻回正在消失中的天籁。
浅析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多媒体音乐与交响乐的结合
80段王格:浅析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多媒体音乐与交响乐的结合一、谭盾大提琴协奏曲2003年2月,由谭盾创作并指挥“多媒体交响协奏曲系列”之一《地图》在卡内基音乐厅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做世界首演。
那提到谭盾了不得不说说他所学的乐器,大提琴了。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
谭盾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中第四章苗唢呐就充分运用到了大提琴,让作品更加充满历史感。
二、协奏曲《地图》的音乐创作《地图》分为九个乐章,它采取了西方协奏曲的体裁形式,但整体气概充满了中国韵味。
首先,这场交响乐是视听结合的新形式,谭盾说过,在创作《地图》前,他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将古典交响音乐与现代高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能将古典音乐和高科技形成一种同步发展的形式,《地图》的创作说明谭盾已经找到方法,能更好的较为全面的体现“多媒体交响剧场”的观念。
《地图》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第二乐章“吹木叶”和第三乐章“打溜子”这三个乐章是连在一起演奏的,在交响乐队演奏的同时,多媒体大屏幕上也展示古代巫师祭祀那种纯粹的表演,使得音乐更加让人们所理解。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乐章“苗唢呐”,第五乐章“飞歌”对比相连,大提琴作为叙述者的身份,带领观众进入戏剧情境在接下来的音乐中大提琴间歇性地出现,每一次的出现,音乐表情都带有淡淡的哀愁,为唢呐、人声以及其他喧闹的民间音乐元素归纳了一个回忆的主题, 也添加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而且第五乐章还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原来隔山隔水的传统的苗家男人女人对唱的“飞歌”,进而演变成了隔世隔代的对歌。
录像画面是苗族女人在演出中和不同时空的大提琴演奏相呼应。
其中也加入了竖琴和弦乐的陪衬。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乐章间奏曲:听音寻路,表现形式以“寻根”为主题,作者在创作途中回湘西找灵感,看到石头老汉用石头敲击出乐声,看到石头老汉用石头敲击出音乐的声音,还用抛出的石头来卜卦象,作者创作完成后回到家乡,石头老汉已经驾鹤西去。
谭盾的新作《地图》
谭盾的新作《地图》
张智宏
【期刊名称】《《音响世界》》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地图》是谭盾应波士顿交响乐团之约创作的一部多媒体交响协奏曲系列的代表作。
全曲共分10个乐章。
在作品中,谭盾将湘西的本土音乐原汁原味地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既完好地保存了本土音乐本身的纯粹性,又使其在与西方交响乐新的融合中得到升华。
《地图》的世界首演于2003年2月,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独奏、谭盾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携手合作。
《地图》的音乐手稿已被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世界作曲大师手稿廊收藏,谭盾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东方作曲家。
【总页数】1页(P82)
【作者】张智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2
【相关文献】
1.穿越时空的地图--谭盾多媒体交响乐『地图』湘西行 [J], 缪新构
2.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图》——欣赏谭盾《地图》有感 [J], 李强;
3.谭盾新作《慈悲颂》德国首演 [J], ;
4.谭盾新作《九色鹿》世界首演 [J], ;
5.谭盾的新作--《地图》 [J], 张智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地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地图》的创作灵感源于20多年前,谭盾在土家族的村子遇到的一位老人,他能用石头敲击、揉搓出不同节奏和音高的“石头音乐”,每段音乐后老人抛出手中的石头。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后来“石头老人”去世了,这带给谭盾很大的震动,他由此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一种结构,一种与音乐匹配的技术和手段……让好的东西能够存在得久一点或者永远存在,能够寻回那些已经消失的东西”。于是,谭盾采用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在1999年和2001年两次深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的村寨,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感受古老的湘西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文背景和生成环境。采集鲜活的音乐素材,并用录音、录像等手段将它们保存下来,从而获得宝贵的“第一手音乐资料”。这些宝贵的、蕴含深刻内涵的音乐事象构成了《地图》这部作品的主体。是这部作品的核心所在。可以说《地图》是以民族音乐学的方法为基础,创作完成的。
美国音乐学家梅里阿姆在他的《音乐人类学》中指出,民族音乐学是“文化中的音乐研究”,认为音乐是“由构成其文化人们的价值观态度与信念形成的人类行为过程的结果,乐音无非是人们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要研究音乐,就要研究人类的行为,而不是仅仅把这种研究归结为对音乐的理解”。我国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中也指出,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特征是“将某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这些重要的论述清楚地表明,民族音乐学不只关注音乐本体,而且更多地关注音乐与文化环境共生的关系。强调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音乐的人文内涵被扩大了。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具有音乐学与民族学的二重性。那么,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上,也就相应的借鉴民族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强调进行实地调查。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就是通过田野工作的方法。深入印第安人易洛魁塞纳卡部落,进行大量细致深入的体察,从而完成其代表性著作《古代社会》。民族音乐学同样强调研究者要进入到所研究的音乐对象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感知音乐事象的动态形象,感知音乐事象所处的“活”的文化环境,并采用录音、照相、录像等手段收集、保存采集到的第一手音乐资料。也可以说,民族音乐学是“以科学的田野考察为基石的”。强调实践性也是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学的其它子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民族音乐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作方法”,一种通过实地调查来研究音乐事象的方法,这也正是我们所认为的民族音乐学品味或民族音乐学视野。
根生于土而有籁——评赏交响乐《地图》
根生于土而有籁——评赏交响乐《地图》
刘继平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本文通过对谭盾的交响音乐<地图>全方面的解析,探究了谭盾音乐的个性与特点,并论述了谭盾对现时音乐所做的贡献和所处的地位.
【总页数】2页(P108-109)
【作者】刘继平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由《地图——寻回消失的根籁》谈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思维 [J], 周杏
2.“根籁”的内涵及其意义--谭盾《地图》创作的美学内蕴 [J], 李浩
3.听音寻路,寻回消失中的根籁r——从《地图》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J], 伍玥;曾伟
4.赏而有法析而有理\r——以2015-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为例谈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备考策略 [J], 蓝蕊
5.赏而有法析而有理——以2015—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为例谈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备考策略 [J], 蓝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盾《地图》中的配器音色特征
谭盾《地图》中的配器音色特征作者:***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1期【摘要】谭盾是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常采用非常规的个性化创作技法和配器手法。
在音乐作品《地图》中作曲家使用很多非常规的配器手法,笔者通过对此部作品中的音色维度、音色的节奏特征、音色的对比变化、基本色调、乐队编制的使用特点和映像与音乐力度的处理等方面来分析和研究《地图》的创作风格,为我们的创作思路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谭盾;《地图》;配器技法谭盾(1957-)湖南长沙人。
从小热爱音乐,会演奏二胡、笛子及小提琴,在中学时就开始作曲。
高中毕业参加农村插队,1976年考入湖南省京剧团,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黎英海、赵行道教授,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主要作品有钢琴组曲《忆》,歌剧《马可·波罗》、《牡丹亭》、《秦始皇》,交响乐《地图》、《女书》、《鬼戏》,弦乐四重奏《风·雅·颂》,电影配乐《卧虎藏龙》等。
作为20世纪中国“先锋派”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因其作品中将中国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的音乐风格,在全世界也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2003年在湖南凤凰首演的交响乐《地图》是应邀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而作。
这部作品在配器技法上富有个性化,其音乐风格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地图》中的音色维度管弦乐中的音色对比与变化,可以是不同乐器组之间的对比、纵向声部中在时间维度上陈述与展开,以及横向上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音色对比等。
从实际上看,管弦乐队中获得其音色对比与变化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音色的节奏、隐含性音色的对比、结构性音色对比以及“人工逻辑化”音色对比等。
下面我们从音乐节奏和音色的对比两方面来分析《地图》中乐队音色变化。
(一)作品中的音色节奏音色的节奏,是指音色横向对比变化的一个概念。
纵观不同时期的管弦乐作品,音色节奏大概有以下几种特征:音色节奏与旋律-和声节奏的关系,音色节奏与音乐陈述类型,音色节奏的处理等。
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研究
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研究作者:周蓉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音乐鉴赏和人文价值分析,以期继承并发展传统音乐,为我国音乐创作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谭盾《地图》;音乐鉴赏;人文价值;分析谭盾的《地图》创作于2002年,将西方的交响乐与湘西的民间音乐及多媒体相融合,体现出了科技与传统创作形式碰撞后的新的艺术形式。
这部作品创作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给谭盾带来了极大的殊荣。
《地图》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都有着极大的创新和突破,引入了人类文化学的观念,扩大了一部音乐作品所能容纳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思索。
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再一次审视,同时也给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努力的方向。
一、《地图》的音乐风格、音乐素材和结构(一)音乐风格民族风与现代创作风格的完美融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在数字影像中展现民族音乐特点,使该部作品别具一格。
乐队以模仿原生态音乐为主,通过融入大量的不和谐音、乐器的非常规演奏法体现现代音乐气息,从而使民族风与现代音乐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构成了后现代风格。
(二)音乐素材《地图》将西方的交响乐与多媒体播放的原生态音乐结合起来,民间音乐带入现代音乐,凸显出了新的对位理念,独奏与乐队,独奏与录像,乐队与录像,文字、声音以及多轨声像的交互使用,展现了多维的,跨越时空的全景式音乐[1]。
作品以原生态音乐为核心,每个原生态音乐中又包含了一种或多种的音乐形态。
如,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两者都属于活动性音乐。
傩戏属于湖南的地方戏曲之一,用于傩祭。
表演者通常要带上代表不同身份的面具,用面具凸显驱魔身份。
傩戏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中融合和道教、佛教等的一些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楚巫文化。
“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种结婚习俗,姑娘出嫁时一边流泪一边哭嫁,有词有调有泪。
有感于谭盾的《地图》
有感于谭盾的《地图》
连凯凯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谭盾的<地图>中的交响思维、浓郁的民族文化印记反映了他的音乐创新思想,他以在音乐创作上宽厚的包容性向展示了音乐中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连凯凯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穿越时空的地图--谭盾多媒体交响乐『地图』湘西行 [J], 缪新构
2.疑惑与震撼——有感于谭盾作品《纸乐》 [J], 赵燕
3.寻找后现代主义中的《地图》——欣赏谭盾《地图》有感 [J], 李强;
4.从《地图》的独特美蕴看谭盾作品东西关系 [J], 高玲玉
5.认知语境下听觉音乐与视觉影像相互介入的多重结构——由谭盾多媒体音乐《地图》、《女书》多视角分析引发的一些思考 [J], 杨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盾《地图》赏析
题一、从谭盾的《地图》谈谈中西合璧的音乐作品
1)《地图》推荐:
作曲家——谭盾,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
《地图》是谭盾于2002年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及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全名为《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是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在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些乡间音乐时得到启发,创作而成。
全曲分为九个乐章:“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歌”、“舌歌”和“芦笙”。
每个乐章都配有与标题描述相关的视频,都是采风时所录,不加任何加工,与交响乐团交相呼应。
.
2)作品中运用了哪些中国民间音乐元素,谭盾如何将其与西方交响融合?
1.取材于民间:在音乐中能听出由交响乐器演奏的河水声、风声、石头声等大自然的声音。
第五章“飞歌”中视频中苗族姑娘与现场演奏的大提琴交相呼应对歌,第八章“舌歌”的旋律也是出自侗族姑娘演唱的歌谣,第九章“芦笙”也是源于侗族的原始音乐。
.
2.西方交响模仿民间曲调:第一章“傩戏与哭唱”中,有唢呐的声音,又像是笛子的音色,这些却是由交响乐曲演奏出来的,尤其是大提琴模仿的哭腔,更是惟妙惟肖。
第二章“吹木叶”中的风声,鸟叫声和落叶声则是弦乐、打击乐、管乐之间的交流,小提琴和大提琴又模仿起了吹叶子的声音,热闹且自然。
第七章“石歌”中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的可能性.
3)对此类尝试的看法,赞成与否或其他?请说明原因:
我赞同谭盾这次在《地图》中所做的尝试。
1.多媒体的尝试:这次的多媒体式交响乐给予了交响乐新的定义,加入了声像记录片。
整部作品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在屏幕上播放与这些民族音乐相关的视频,让乐曲主题不再是交响乐队,交响乐团也只是为视频中的民间音乐做伴奏,让作品表达更十足,带给人们一个缤纷多彩的视听盛宴。
这种视听结合的音乐也将会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2.创作理念的坚持:谭盾一直以来都坚持着想要结合中西方音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理念,在《地图》中他完美的实现了这一点,《地图》包含了中国现代音乐的两种文化特性,既具有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子,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破传统框架的限制,冲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工糅合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了一条更宽广的艺术之路。
.
3.多媒体与乐团的融合不佳:在我认真的看完整部乐曲后,印象最深的却是大屏幕上放映的画面音乐,那少女动人的飞歌,神奇的石头音乐,而其中的大提琴也只是将少女的飞歌重复了一遍,略显仓促。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