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地图》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一、从谭盾的《地图》谈谈中西合璧的音乐作品

1)《地图》介绍:

作曲家——谭盾,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地图》是谭

盾于2002年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及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全名为《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是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在

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些乡间音乐时得到启发,创作而成。全曲分为九个乐章:

“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歌”、“舌歌”和“芦笙”。每个乐章都配有与标题描

述相关的视频,都是采风时所录,不加任何加工,与交响乐团交相呼应。

2)作品中运用了哪些中国民间音乐元素,谭盾如何将其与西方交响融合?

1.取材于民间:在音乐中能听出由交响乐器演奏的河水声、风声、石头声

等大自然的声音。第五章“飞歌”中视频中苗族姑娘与现场演奏的大提琴交相

呼应对歌,第八章“舌歌”的旋律也是出自侗族姑娘演唱的歌谣,第九章“芦笙”也是源于侗族的原始音乐。

2.西方交响模仿民间曲调:第一章“傩戏与哭唱”中,有唢呐的声音,又

像是笛子的音色,这些却是由交响乐曲演奏出来的,尤其是大提琴模仿的哭腔,更是惟妙惟肖;第二章“吹木叶”中的风声,鸟叫声和落叶声则是弦乐、打击乐、管乐之间的交流,小提琴和大提琴又模仿起了吹叶子的声音,热闹且自然;第七章“石歌”中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的可能

3)对此类尝试的看法,赞成与否或其他?请说明原因:

我赞同谭盾这次在《地图》中所做的尝试。

1.多媒体的尝试:这次的多媒体式交响乐给予了交响乐新的定义,加入了

声像记录片。整部作品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在屏幕上播放与这些民族音乐

相关的视频,让乐曲主题不再是交响乐队,交响乐团也只是为视频中的民间音

乐做伴奏,让作品表达更充分,带给人们一个缤纷多彩的视听盛宴。这种视听

结合的音乐也将会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2.创作理念的坚持:谭盾一直以来都坚持着想要结合中西方音乐,融合传

统与现代的理念,在《地图》中他完美的实现了这一点,《地图》包含了中国

现代音乐的两种文化特性,既具有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子,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髓,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破传统框架的限制,冲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

化加工糅合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了一条更宽广的艺术之路。

3.多媒体与乐团的融合不佳:在我认真的看完整部乐曲后,印象最深的却

是大屏幕上放映的画面音乐,那少女动人的飞歌,神奇的石头音乐,而其中的

大提琴也只是将少女的飞歌重复了一遍,略显仓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