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宗崇茂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
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
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
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
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
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
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
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
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曾这样写道:“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____________;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____________;如果中国____________要21世纪,它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这可能就是中国要在未来肩负起的责任。
C项,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本句 形容老师,不能用贬义词。所以,用词不当。
D项,浑然天成: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此处正确。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7.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当与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
B. 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C. 他黏住我的身休,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 孩子的记性,好比夏天的闪光,突然燃起、刹那间照亮一切,又熄灭了。
故选A。
【点睛】标点符号用法的复习与备考,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辨认识别上。首先应弄清楚16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知道哪几种在实际运用中易混易错,然后选择相应的练习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弄清功用。切实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独特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从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2揣摩语气。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子去考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些词语。如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只能用句号,而不能用问号。3、分析结构。句子的结构影响着标点的使用。如单句内部不能用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同样,复句的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4、紧扣语境。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有一些变通的用法。如:①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①句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②句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5、理解句意。审视标点的正误要和正确理解句意结合起来。如:老杨同志,请您稍等一下!“稍等”说明语气比较舒缓,既然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那么末尾就该用句号,而不是感叹号。6、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况是点号和标号连在一起使用,最常见的有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套用和括号与点号的套用这两种。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一些要求,要留意。7、注意区别。如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容易和破折号中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相混淆。同时,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_0
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习惯成自然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9—13题,18分)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20分】1.(6分)(1)长河落日圆 (2)玉盘珍羞直万钱 (3)蜡炬成灰泪始干(4)濯清涟而不妖 (5)蒹葭苍苍 (6)沉舟侧畔千帆过(7)会挽雕弓如满月 (8)山重水复疑无路(答对其中6题得满分。
每小题1分。
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小题不得分)2.(4分)(1)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不限于此。
每小题2分。
符合要求且准确无误的,该小题得满分;符合要求,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小题扣1分) ·3.(10分)(1)he(1分) (2)掂踮(2分) (3)B(2分)(4)《名人传》罗曼·罗兰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等艺术家苦难、坎坷的一生,讴歌了这些心灵伟大的英雄。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本书叙述了主人公格列佛流落到小人国等地的经历,讽刺了当时社会种种丑陋现象。
《水浒》施耐庵本书记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繁星·春水》冰心本书以篇幅短小、蕴涵丰富的诗歌,歌颂母爱、童真和美丽的自然。
(5分。
“作品”、“作者”各1分,“主要内容”3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二、(55分) ,[一](22分)4.(4分)淡淡的朝阳轻轻嘶叫的小蝉 (每空2分)5.(4分)①鼓舞人意,促人起步;②启发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朝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前进。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6.(4分)描述了随着阳光的逐渐加强,朝云由嫩红而渐渐变得发白发亮的过程。
(有“朝云由嫩红变得发白发亮的过程”的意思可得3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7.(6分)①新的一天生活开始了;②人生的奋斗开始了;③由对清晨景物的描写联想到新的生活的开始,表达了作者渴望投入新生活的激情。
(答到两: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8.(4分)这篇文章不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与认识。
九年级议论文精选试题(附答案)
习惯成自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2022定襄县小升初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2定襄县小升初语文试卷答案解析一、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2分)1.(6分)读拼音写汉字。
静mìkuíwú抽tì生xiù头xián2.(6分)给划线字选择的读音,用“√”标出。
掺和.(héhuo)围歼.战(jiān qián)勉强.(qiǎng jiàng)结结..实实(jiējié)旋.窝(xuán xuàn)抿.嘴(mǐn míng)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3.(3分)选择正确的一组是()A.思潮起伏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司空见惯水落石出B.触类旁通留恋往返见微知著张冠李戴可见一斑C.天涯海角粉至沓来滔滔不绝悬崖峭壁津津有味D.精益求精革故鼎新饱经风霜神彩奕奕同心协力4.(3分)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很多,在读书方法方面给我们以启示的是()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若是碰到有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C.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5.(3分)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这样精彩的表演,使我赞不绝口。
B.这样精彩的表演,不能不使我赞不绝口。
C.这样精彩的表演,怎能使我赞不绝口?D.这样精彩的表演,怎能不使我赞不绝口?6.(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B.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C.“行啊”,小敏回答说。
“叫我干什么都行!”D.“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徐向前元帅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靠爸妈去“铺路”。
7.(3分)判断正确的一组()A.“提高”可以和“水平、觉悟、效率、作风、速度”等词语搭配。
B.“鸿雁传书”就是用大雁来传递信息。
C.《凡卡》的作者契诃夫和《穷人》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俄国作家。
2024年杭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及答案解释
2024年杭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 种,其中 13 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
据考证,这14 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 万年至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1835 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
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 Go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
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雀形目小鸟实在令人感兴趣,它们由一个种分化出来而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
(摘编自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材料二:1938 年12 月,28岁的英国帅小伙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研究不同种“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
每天上午他外出观察这些小鸟,下午则捕捉个体尝试进行圈养,看不同种之间是否会发生杂交。
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雀”非常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
这些“很傻很天真”的鸟,是拉克在野外非常难得的理想观察对象。
1939 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 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
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 号“达尔文雀”标本!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
习惯成自然阅读理解答案
适应成自然,阅读理解答案篇一:适应成自然阅读答案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答复) (3分)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4分)11.第⑥段加点的“大概”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12.文中在阐述了适应与才能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目的在养成适应,加强才能”的认识。
(4分) 9.(3分)不管哪一种才能,要到达了适应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才能。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说明明白得了事物的道瘪并非具备了相应的才能。
11.(4分)不能去掉。
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大概”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由于“知”仅仅是明白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适应,构成才能。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适应。
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适应、培养才能。
篇二:适应成自然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适应成自然叶圣陶①“适应成自然”,这句老话特别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乱,保持身体的平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按照内心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不断连接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由于我们从小适应了走路,适应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确实是不必成心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模样的意思。
⑧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根本才能。
推行开来,不管哪一种才能,要到达了适应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才能。
不到达适应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才能。
假设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因此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才能了。
④听人家说关于样样事物要细心观察,才能明白得明白,内心相信这个话特别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才能。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材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内心相信这个话特别有道理。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领略了战士们冲破敌人重重阻遏,歼灭和击溃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那气势只能用“锐不可挡”来形容;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遗愿)设立的,是为了(奖励/鼓励)那些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在第9届亚运会中夺得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雄姿/英姿),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朗读《一着惊海天》,我们心潮彭湃,豪情万丈,①②③,在同一时刻汇聚: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1)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阻遏(è)锐不可挡B.歼灭(qiān)心潮彭湃C.击溃(kuì)豪情万丈D.冠军(guān)震耳欲聋(2)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遗嘱鼓励英姿B.遗愿奖励雄姿C.遗愿奖励英姿D.遗嘱奖励英姿(3)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追思与缅怀②光荣与梦想③决心与信念B.①光荣与梦想②决心与信念③追思与缅怀C.①追思与缅怀②决心与信念③光荣与梦想D.①光荣与梦想②追思与缅怀③决心与信念2.(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习惯成自然阅读理解答案(9篇)
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习惯成自然阅读理解答案(9篇)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较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有缘人帮大家找到的9篇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习惯成自然阅读答题目篇一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答: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4分)答: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答: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答: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4分)答:习惯成自然篇二习惯成自然1、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2、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3、一般人都是依据爱好去想,依据学识及吸收的见解去说,但通常都依据习俗去做。
4、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
5、大事使我们惊讶,小事使我们沮丧,久而久之,我们对这二者都会习以为常。
6、根深蒂固的恶习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7、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
8、较为贤明的。
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
9、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10、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11、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12、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
13、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
14、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
15、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 2套(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乡野豆子①在过去,覆盖乡野的是玉米和红薯,因为它们高产,能够在一年四季里不断充实人们干瘪的胃囊。
而种豆子,就成为一种奢侈。
②后来,豆子才大片出现在田野里,成为田野丰富的点缀,成为美好日子的旗幡。
豆子,对于每一个乡村人而言,都承载着那个时代难以忘怀的记忆。
至今,在我的脑海中,关于豆子的美丽画面仍历历在目。
排排的豆荚在阳光的亲吻中丰满,在秋风的轻抚中干燥。
收获之时,黄豆、绿豆、赤豆,在田野的风里摇曳生姿,把秋季渲染得丰富多彩。
③与豆子同时刻在记忆中的,还有那小小的乡村里氤氲着的温馨味道。
④记得,母亲擎起簸箕一颠一颠,那豆壳轻舞飞扬,壮烈地飘散而去。
母亲小心地翻拣掉那些遣留的碎屑,于是各种豆子发出黄、绿、赤的油光,滚圆的身体裸露在她欣喜的目光里。
有了豆子的秋天,乡野日子就像打开了绚丽的彩页,内容就不一样起来。
⑤黄豆是油料作物,我的父亲会背半袋黄豆,走到镇上去轧油。
那些金黄金黄的颗粒,经历压榨的痛苦,挤出生命中美好的部分,滋润乡间的生活,让生活脱离干枯涩滞,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起来。
⑥儿时的乡村生活清苦,最奢侈的美食莫过于炸油果。
每逢年节的前一天,母亲倒出清冽的豆油,放在火炉上加热。
弄好的面团擀、轧、切,制成各种形状,然后下油锅。
一缕缕幸福的炊烟,弥漫在村庄上空。
在我们热切的期盼中,焦脆的油果新鲜出锅。
我们争先恐后地跑到锅前,然后围在母亲身边,吃得满手淌油,齿颊留香。
⑦绿豆满身碧绿,呈现出生命的原色,通常用来做滋润胃肠的茶饮。
一锅清水放入通体晶莹的绿豆,文火熬起来。
初始,豆子在锅里沙沙作响,似刀枪剑戟上砍下杀。
久了,方才天下定矣,安分下来。
待至豆烂,茶汤褐绿莹润,清香怡人。
绿豆茶饮宛若法器,能降温祛燥,平息心底火气。
⑧提一罐子给下地做活的父亲,清清亮亮的绿豆茶,里面沉着蓝天白云、影影绰绰的树杈鸟雀。
父亲正困乏,焦渴难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五、六单元)附答案 (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卷(考试范围:第五、六单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5分)fàn wéi nǔlì1.天边红霞在慢慢扩大它的shízhōng rǔshísǔn2.和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dùjuān3.山中紫色的花被雨水冲刷后显得更精神了。
二、按要求写词语。
(24分)1.填上合适的量词。
(9分)一()小船一()地方一()镜子一()彩虹一()红日一()漆黑一()黄龙一()步枪一()红霞2.填上合适的形容词。
(9分)()的亮光()的金边()的奇观()的杜鹃()的高山()的山顶()的心情()的内洞()的舞蹈3.仿写词语。
(3分)飘飘悠悠哗啦哗啦亮堂堂4.补充词语。
(3分)()()全国()()成针一声()()软鼓()()情绪()()不()而()三、给“光”字组词,并选词填空。
(10分)光()()()()()1.()似箭,日月如梭,我们要珍惜时间啊!2.演出服上的()材料是时尚的体现。
3.皎洁的()下,田野更显得空旷寂静。
4.()如白驹过隙,让我们来不及准备就悄然流逝。
5.雨来的家乡景色宜人,是旅游()的好地方。
四、按要求写句子。
(5分)1.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
(改变语序,不改变句子意思)2.小英雄雨来被鬼子拉到河边。
(改为“把”字句)3.村前的广场上聚集了全部所有的打麦的人。
(修改病句)4.那毛绒绒、蓬松松的芦花,看着就暖和。
(改为比喻句)5.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翻译句子)五、课内阅读。
(12分)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
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雨来疼得直咧嘴。
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
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
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
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古时贤哲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尊重生命才能心生他人之情,别人落难,绝不。
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得到悉心。
A.体恤袖手旁观护佑呵护B.体谅袖手旁观呵护护佑C.体恤坐观成败呵护护佑D.体谅坐观成败护佑呵护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要用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形势变化,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
B.我们必须创新方法,开拓市场化岗位,坚持能用尽用,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C.一轮中秋圆月,宛若一个心灵容器,盛满了华夏儿女从古至今触景生怀的遐思。
D.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其目的是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潜能。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新闻作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
可以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通讯各自的特点。
B.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作为新闻的“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C.什么是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D.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统筹发展与安全,使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之基筑得更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使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高效。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儿童的想象力①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白日做梦、幻想世界的经历,那些意趣横生、显得不切实际的想象一定为你的童年甚至青年时代带来无尽的美好体验。
②我们那代人,童年时流行看“科学幻想小说”,一本好书能看得废寝忘食。
1960年,我小学四年级时,读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书,作者描述的世界魅力无穷,令人心驰神往。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
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
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翩翩然南。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带答案(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课外文言文篇一(一)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征求不已② 惟欲清净25.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2分)26.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2分)(二)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暑假阅读】部编版五升六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 0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技巧】1、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串联法。
写事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大事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重点语句摘录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4、串联小标题概括。
很多文章有很多个部分,几个部分单独成立,各个部分之间又有联系,这样就可以用小标题概括每一部分内容,然后把几个小标题串联起来,文章的内容就出来了。
【典型例题】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中有一尊神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
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
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
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迷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预备再咬其次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留意力。
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
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的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用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当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
”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语文(基础模块)习惯成自然
现代诗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问题:“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 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为什么 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 的都说明了? ”——将这段话中的两个设问句都改为陈述句,该 怎么说?可以这样改吗?为什么?
答案
现代诗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中心句:“习惯成自然”。 说明的思路:提出话题“习惯成自然”——阐释什么是“习 惯成自然”——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习惯成自然” 是一种能力——指出养成好习惯应注重行动,化“知”为能力— —得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 种习惯”的结论——深入说明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习惯,增强能 力。
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
E的能通力强常。调说要某人养能成力种不种强,习就惯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②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
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③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
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D
答案
现代诗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①不能删。“真的”是相对第3自然段提到的“勉勉强强地 去做”和“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而言的,强调只有“真的” 去做,身体力行地付诸行动,才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②原句把四个事例分开说,给读者的印象深刻;改后虽然语 言简洁一些,但强调的效果不如原句。
现代诗文阅读
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C
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初中议论文阅读】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叶圣陶《习惯成自然》
【初中议论文阅读】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叶圣陶《习惯成自然》本文是一篇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中小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叶圣陶《习惯成自然》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欣赏下这篇文章吧!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叶圣陶《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习惯成自然》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习惯成自然练习册答案
习惯成自然练习册答案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强调了习惯的力量。
本练习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思考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积极的行为模式。
以下是练习册的答案:练习一:认识习惯1. 习惯是什么?- 习惯是一种重复的行为模式,它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自动发生。
2. 为什么习惯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 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保持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3. 列举三个好习惯的例子。
- 每天早起,坚持运动,保持个人卫生。
练习二:习惯的养成1. 描述一个你想要养成的好习惯,并说明为什么。
- 我想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因为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 制定一个计划来养成这个习惯。
- 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如睡前。
3. 列出可能遇到的障碍及克服方法。
- 障碍:缺乏时间。
克服方法: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如通勤时。
练习三:习惯的坚持1. 描述一个你已经养成的习惯,并说明它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 我养成了每天早晨做瑜伽的习惯,它让我的身体更加灵活,精神更加集中。
2. 你是如何坚持这个习惯的?- 通过设置提醒,与朋友一起练习,以及不断提醒自己瑜伽带来的好处。
3. 如果你想要放弃,你会如何激励自己继续?- 我会回顾自己坚持习惯所带来的积极变化,以及想象放弃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练习四:习惯的改变1. 描述一个你想要改变的坏习惯,并说明为什么。
- 我想要改变熬夜的习惯,因为它影响了我的健康和第二天的工作效率。
2. 制定一个计划来改变这个习惯。
- 设定固定的睡觉时间,晚上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
3. 列出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 挑战:晚上难以入睡。
应对策略:尝试阅读或冥想来放松身心。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和练习,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还能够学会如何养成和改变习惯。
习惯的养成和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但一旦形成,它们将为我们带来长期的益处。
28《习惯成自然》巩固练习
习惯成自然文/叶圣陶【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其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建国后曾担任国家出版、教育、文化等部门领导职务。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习惯说阅读答案
习惯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惯成自然》阅读训练及答案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
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1.(4分)不能去掉。
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
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