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艾灸知识分享(一)散寒除湿灸
艾灸穴位讲解
![艾灸穴位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adec463a26925c52cc5bf7a.png)
养生--艾灸的基础知识艾灸文化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就是使用艾灸进行家庭自我调治。
灸法四季皆可,尤以冬季为宜。
《孟子》中曾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孔子也说过“无病自灸”的话,可见艾灸这种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存在了。
《宋史》里还记载着一则故事:宋太宗赵光义病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来看望并亲自为其艾灸,可见艾灸在当时已经是很普遍的防病治病方法。
艾灸法——绿色养生疗法艾灸法,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红外线温热刺激,来熏灼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艾灸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使人体元气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能够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如果长期施灸保健穴位,就能够达到调合阴阳,健脾合胃,固本培元,补中益气,强壮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三十而立要艾灸艾灸养生,对于30岁以上的人尤为重要。
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
常年坚持,必获殊益。
灸疗,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怎样拿捏准确?一般人能做到么?再多的穴位,总有关键的几个紧系全身,关乎性命。
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
肾运化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1.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手腕艾灸除湿的正确方法
![手腕艾灸除湿的正确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b99c4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5.png)
手腕艾灸除湿的正确方法
手腕艾灸除湿的正确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艾灸工具:将一根适合手腕部位的艾条剪断,备好点火工具和灭火工具,可以在艾条两端用纱布固定住。
2. 清洁手腕:先将手腕部位清洗干净,并擦干水分。
3. 点燃艾条:用点火工具将艾条点燃,让其燃烧片刻,直至形成红色的炭疔。
4. 手腕艾灸:将点燃的艾条悬空,通过炭疔的热量照射手腕部位。
艾条不能直接接触皮肤,以防烫伤。
5. 艾灸时间:每次艾灸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左右为宜,可根据个人状况和感受确定。
6. 注意事项:在艾灸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艾灸。
艾灸后需等待灰尘冷却后才能清理。
艾灸时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烟雾积聚。
7. 调整艾灸频率:对于手腕湿气较重的人群,可以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进行艾灸。
湿气状况改善后,可适量减少艾灸频率。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如果你有特殊情况或身体健康问题,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艾灸师的意见。
艾灸基础知识
![艾灸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2d89d20bcd126fff7050b5c.png)
灸法(Moxibustion)是指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灼、烧的意思。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灸法古称“灸焫”(ruò)。
广义的灸法还包括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又称天灸、药物灸。
《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一、灸法的材料(一)艾(Moxa)及艾制品(Moxa production)施灸的材料很多,但以艾叶(Moxa leaf)制成的艾绒(Moxa Down)为主,因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
《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
”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故以陈久的艾绒为佳。
1.艾炷(Moxa Cone)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状物称为艾炷。
(见图6-24)有大、中、小之分,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图6-24艾炷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用于艾炷灸。
每燃尽1个艾炷,称为1壮。
2.艾条(Moxa Stick)又名艾卷,是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
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Pure Moxa Stick)和药艾条(Medicinal Moxa Stick)两种。
一般长20cm,直径1.5cm。
具有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可以自灸等特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二)其他灸材1.火热类灸材(1)灯心草别名灯心、灯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甘、淡,微寒,如心、小肠经。
清心,利尿。
因其可用以点油灯而得名,为灯火灸之材料。
(2)黄蜡又名黄占。
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
性味甘、淡,平。
收涩,生肌,止痛,解毒。
为黄蜡灸之材料。
(3)桑枝别名桑条,方桑科植物的嫩枝。
艾灸五大穴位,排出寒气湿气,迎接阳气
![艾灸五大穴位,排出寒气湿气,迎接阳气](https://img.taocdn.com/s3/m/7c3a44e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7.png)
艾灸五⼤⽳位,排出寒⽓湿⽓,迎接阳⽓虚 感觉“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
寒 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觉冷;当⼀个体虚的⼈,在平时⽣活中不注意穿⾐,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经常吹空调,冲凉⽔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
湿 当⾝体“寒”⽓越来越重时,⾝体慢慢更容易进⼊“湿”⽓,⼀个⾝体“湿”⽓重的⼈,就象下⾬天穿了⼀件淋过⾬的⾐服,感觉⾝体不舒服;特别注意:寒湿⽓往往通过5⼤⽳位进⼊体内!①肩颈部的“⼤椎⽳”从“⼤椎⽳”进⼊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②前胸的'膻中⽳'从'膻中⽳'进⼊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叶增⽣乳腺纤维瘤等症状”;③肚脐部位的“神阙⽳”从“神阙⽳”进⼊的“寒湿⽓”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性,当盆腔内的“寒湿⽓”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如:妇科炎症,⽉经不调,经⾎不畅,痛经,⾎块,⼦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④腰部的“命门⽳”从“命门⽳”进⼊的“寒湿⽓”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⑤脚底的“涌泉⽳”从“涌泉⽳”进⼊的“寒湿⽓”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寒湿”是万病之源,我们⽇常⼀定要注意排寒湿和补充阳⽓及时恢复体⼒。
凝 当体內'寒湿⽓'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体容易酸痛。
淤 然后就会发⽣於堵,'淤'的时间长了易出现阻塞,⾝体易酸痛,⿇⽊,胀痛,浑⾝不舒服,在疏通过程中痧点全是⿊紫⾊的。
於堵时间长了,会怎样?会长瘤,长'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症,这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所以,避免寒湿、排寒祛湿⾮常重要,请在⽇常⽣活中护住这五⼤⽳位,胸背腰腹⾜底等!1、艾灸艾灸:具有活⾎化瘀、舒筋通络、温散寒邪、活⾎⽌痛、补中益⽓、温阳补虚、排毒邪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功能。
艾灸祛湿驱寒的原理
![艾灸祛湿驱寒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5dad2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2.png)
艾灸祛湿驱寒的原理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使用燃烧艾叶来熏热特定穴位,以达到祛湿驱寒的效果。
其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首先,艾灸通过温热的作用刺激和激活人体的经络系统,促进气血通畅。
中医认为湿邪、寒邪侵入人体,会导致经络气血不畅,从而产生各种不适和疾病。
艾灸可以通过局部的温热刺激,加速周围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经络的畅通,并改善湿寒阻滞的状况。
其次,艾灸可以通过药物的特殊成分对身体产生影响。
艾叶中含有挥发油、萜烯类化合物、黄酮类等成分,具有较强的药物活性。
这些活性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和组织,刺激气血的循环,促进湿寒的排出。
同时,这些活性成分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等作用,可以改善湿寒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艾灸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应产生效果。
刺激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和挥发物,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作用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
艾灸时,草药产生的刺激信号会通过穴位和经络传导到相关的脏腑,调节和平衡器官的功能。
比如,艾灸脚底的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胃和脾经,调节脾胃功能;艾灸背部的腧穴可以刺激肾经,改善肾脏的功能。
通过这种神经反射的作用,艾灸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湿寒的症状。
另外,艾灸还可以通过膏体、敷贴等外敷方式发挥作用。
将经过特殊处理的艾叶制成熏灸膏或贴敷在穴位上,可以使药物直接接触皮肤,通过皮肤吸收的方式发挥作用。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器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吸收能力。
贴敷艾叶后,药物成分可以经由皮肤,进入经络、穴位和组织,起到温通经络、祛湿驱寒的效果。
还有一些理论认为,艾灸可以通过热效应改变人体的生物磁场和生物电位,调节细胞的活动和功能。
研究发现,艾灸对人体产生的热量能够改变细胞膜的电位差,影响其通透性和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从而调节细胞活动。
这种机制可以影响神经元的传导速度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湿寒的排出和体内的平衡。
总的来说,艾灸祛湿驱寒的原理是通过温热刺激、药物成分、神经系统反射、外敷方式以及生物热效应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
灸艾注意事项全
![灸艾注意事项全](https://img.taocdn.com/s3/m/12a5b57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0.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艾条灸注意事项:1、灸治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回阳救逆,益气升陷,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保健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5、经期,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6、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3年陈艾条适用于身体保健7、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面躯干后四肢,先灸左方,再灸右方8、艾灸的补法,温灸,火灭后按摩穴位;泄法,用嘴吹,助燃,开其穴,起消散作用9、强壮男子虚症实症顽症,皮肉深厚处,宜施大柱多桩;型衰体弱久病虚症慢性病,宜小柱少桩10、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11、婴幼儿的卥门不宜直接灸中医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下边说说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以下情况最好不要施灸: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2.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二、艾灸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影响效果。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或放入盛少量水的容器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
![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e17fe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f.png)
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穴位点进行燃灸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和寒气被认为是人体内的两种常见类型的邪气,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排湿气和寒气的艾灸方法及其功效。
一、排湿气的艾灸方法湿气是指人体内的湿分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够被排除而堆积在体内,使人体机能受到阻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气症状的表现有:浑身沉重、不思饮食、动攻性稀便、舌苔厚腻等。
因此,排湿气的艾灸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促进湿气的排除和体内湿气调节。
1. 艾灸厥阴之窗穴厥阴之窗穴位于脚趾甲根部的下方,跖屈足以容之处,每晚可以在这个穴位上进行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持续10天为一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排湿气和调整体内湿气平衡。
2. 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肚肌肚的外侧,胫骨前缘的横纹下3寸(寸为人体中医的长度单位),也是排湿气的重要穴位之一。
可以每天进行两次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坚持一周左右,可以改善湿气症状。
3. 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腹部,也就是人体脐下3寸的位置,能够调理肠胃功能,排除湿气。
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坚持一周左右,可以明显改善湿气病症。
二、排寒气的艾灸方法寒气是指人体内的寒邪阻滞经络或脏腑,使人体经络气血不畅通而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病理状态。
寒性的症状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腹痛泄泻等。
排寒气的艾灸方法可以通过燃灸刺激相应穴位,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1. 艾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部,每天晚上可以用艾条或艾炷对该穴位进行燃灸,每次燃灸20分钟,连续15天为一个疗程。
通过艾灸可以温热下元,排寒散寒。
2. 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部上腹中线上的正中点,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20分钟,连续10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中脘穴可以散寒,温中止痛,改善寒性脉络病。
3. 艾灸膻中穴膻中穴位于胸部中线的第三、四肋间,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每次灸15-20分钟,坚持10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基础知识(客服类)大全
![艾灸基础知识(客服类)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08d8e1f02d276a201292e59.png)
客服问答一、基础问答1、艾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1)艾灸治病养生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热力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等效果。
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药力,因为艾草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
艾燃烧时能产生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3到4倍,对人体的渗透力在10mm以上,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特殊免疫力。
艾灸同时具有通经脉和自动找病位的功能。
中医研究机构用其他药材和其他物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射线等等与艾作对比研究,结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代替艾。
人类上万年唯独以艾为主做灸的原材料,自然是有其原因的!2)艾灸施于穴位,通过热和能量输入,引起人体“应激反应”,调动经脉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从而疏通脏腑,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
艾灸方法简单,易于操作,适合患者在家中使用,配合医师治疗,以巩固疗效,也适合百姓居家保健。
详细解释:1,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2,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3,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有利于治疗作用的近红外线。
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
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的较高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4,近红外线,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激活素”。
这种免疫激活素具有免疫和调节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的调节荷尔蒙和性激素的分泌,能够增强女性卵巢的功能,消除和改善痛经、闭经、性冷淡、不孕症等;也能够有效的消除男性的阳痿、遗精、早泄等疾病。
艾灸的基础知识ppt课件
![艾灸的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c2c0fba0116c175f0e488b.png)
44
(二)扶阳固脱
《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 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 通过艾灸的温热驱寒,不但可以驱散寒邪,而且能够阻
止阳气的消散,具有回阳固脱之功。 •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
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 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 痰饮等。
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在施术部位焠烫的方法,又称灯草 焠、灯草灸、打灯火、油捻灸,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 法。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 ,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 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1 次。
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 麻疹、惊风等病证。
将点燃的艾条隔数层布或棉纸实按在穴位上, 使热力透达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 称为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 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 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 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 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
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48
2.灸量
概念 1)指施灸数量的多少。通过艾炷的大小、壮数 来计算。 2)灸量原则 火足气至,适度而止。 • 运用时结合患者体质、年龄、病情、施灸部位等 因素考虑。一般直接灸用小炷或中炷,间接灸用 中炷或大炷。 • 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此外 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施灸部位、病情等 因素确定灸量。
白芥子灸素问异法方宜论灸法属于热疗法可以驱散寒邪消解寒冷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在中医上艾灸常被用来灸治因寒湿邪所致的痹症偏于阳虚的各种病症如因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久痢久泻以及因虚寒引起的痛经等症
清艾条的用法
![清艾条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1d790f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e.png)
清艾条的用法
清艾条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辟邪、祛寒湿、驱风散寒的功效。
以下是清艾条的用法:
1. 灸法:将清艾条点燃,放在患处或穴位上,进行温灸。
温灸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烫伤。
2. 醋贴法:将清艾条捣碎,加入适量食醋调匀,贴于患处。
醋贴可以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寒湿痹痛等病症。
3. 熏蒸法:将清艾条放入锅中,加热至冒烟,然后将烟熏蒸入患处或室内空气中。
熏蒸可以用于驱除室内的寒湿和除湿。
4. 泡脚法:将清艾条放入热水中浸泡,然后用其泡脚。
泡脚可以起到祛寒湿、温经活血的作用。
请注意,使用清艾条时应注意保护皮肤,避免过度使用和过度刺激。
如果出现皮肤红肿、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中医艾灸的作用原理与疗效介绍
![中医艾灸的作用原理与疗效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de12c07caaedd3383c4d3c8.png)
施灸注意事项
10.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 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 过强,以防“晕灸”。
11.艾灸者要注意循序渐进,初次使用可先少量、短间, 然后逐渐加剂量。
12.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 容易燃着,因此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 艾炷灸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 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 利于熄灭。
16.一般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艾 灸后排毒。
艾灸养生是否会产生副作用
艾灸是一种纯天然自然疗法,艾灸本身是不会产生副 作用的。
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 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 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 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 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灸后出现失眠这正常吗
如果出现失眠也不要紧张,这也是正常反应,伴有 疲 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 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 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 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 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如果长时间出现失眠 还可以加一些穴位,如:神门、心俞、足三里、太溪、 百会、肾俞为主穴。
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
一、概述
简介: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 用艾绒制成的艾柱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 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 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 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 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 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是 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 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 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
艾条熏全身 迅速祛体寒 艾灸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事项,如何配合才能使艾灸温灸的效果好
![艾条熏全身 迅速祛体寒 艾灸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事项,如何配合才能使艾灸温灸的效果好](https://img.taocdn.com/s3/m/d8a45ba2960590c69ec376ac.png)
艾条熏全身迅速祛体寒+艾灸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事项,如何配合才能使艾灸温灸的效果好艾条熏全身迅速祛体寒+艾灸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事项,如何配合才能使艾灸温灸的效果好本文转载自逍遥客《艾条熏全身迅速祛体寒》这里介绍的是我用得最多,也是我感觉祛寒湿十分有效的方法,推荐给大家,但限于成人使用。
方法和步骤如下:1.将生姜切成薄片,上锅蒸热、蒸软后待用。
2.夏季用6—8根清艾条(冬天用8—10根),到文具商店买一个大夹子,夹住艾条,或用胶带将艾条捆成一排,点燃。
3.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如图)。
点燃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
通常熏20-30分钟。
当感到疼痛时可试着离远一些。
在初熏时,有的人会感到很明显的烫、痛,那是因为经络不通,大量的热不能很快散掉,如果背后的经络是畅通的,即便整排艾条离后背很近也很少感到痛,只会有温暖舒适的感觉。
熏完后拿掉姜片,如果姜片下的皮肤上是湿的,而且生姜片也是湿的,就说明身体内的寒湿重。
而身体内寒湿少的人,在用大量的清艾条熏烤几十分钟后,生姜片应该是干脆的,皮肤上也是干爽的。
4.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如图),上下熏20—40分钟。
胃寒,经常肚子疼和胃疼的人往肚脐上面贴一点,姜片贴在肚脐以上,肝火旺的人姜片贴在肚脐以下。
熏时部位要大一点,左右都要熏到。
可起到袪寒补气的作用,年纪大点和身体弱点的平常可以熏30~40分钟。
如果内热大点的或肝火旺的,熏20~30分钟就可以了。
快速祛寒湿法(下)5.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10—20下就可以了。
如果这个人内热比较大,可以熏时间长点儿约30~40下。
如果人身体比较弱或虚的话,那么十几下就可以了。
腿的内侧最好熏三阴交这个部位,可以补肾的。
上下来回熏十几下就行了。
6.在双手臂外侧,主要熏三焦经,疏肝理气的效果比较好。
只需用五根艾条就够了,手臂外侧上的三条经脉全部熏到了。
来回熏十几下就可以了。
艾灸 (1)
![艾灸 (1)](https://img.taocdn.com/s3/m/2f101e4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5.png)
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
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
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
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
“火艾烧灼,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
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
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
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
26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 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 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 《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 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 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 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 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 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 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30
一、概述(Introduction)
灸法的概念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 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
31
灸法概述
灸法的发展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重灸派的出现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宋《西方子明堂灸经》 窦材《扁鹊心书》 清《神灸经论》
23
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 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 保健,因此流传很广。主要作用 归结为一下:
24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
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
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
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
三伏天艾灸哪里祛湿1
![三伏天艾灸哪里祛湿1](https://img.taocdn.com/s3/m/82f72b4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8.png)
三伏天艾灸哪里祛湿坚信许多挚友们都知道,每年的三伏每天气最是燥热,那么想要在这个时候艾灸祛湿的话,详细是哪些部位呢?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三伏天艾灸哪里祛湿,供大家阅读参考。
书目三伏天艾灸哪里祛湿三伏天怎么减肥三伏天饮食留意事项三伏天艾灸哪里祛湿1:丰隆穴丰隆穴属胃经,又联络脾经。
丰隆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祛痰效果。
丰隆,丰者大也,隆即盛意。
这样看来,丰隆穴好像是使人饱满隆盛,其实恰恰相反,这个穴位有减肥消脂的成效。
取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手法: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2: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也是人体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常按摩、艾炙这个穴位可以增加体质,提高机体抗病实力,还有延缓人体苍老、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预防血管硬化、中风的作用。
取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
手法: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3: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赐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温煦、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
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4:曲池穴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如同水流合入大海。
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成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5:隐白穴脾经的重要穴位。
和消化亲密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6:中脘穴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有调理消化系统、补中气、行气活血的成效。
艾灸介绍
![艾灸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c137939a45177232f60a28d.png)
计炷
数 单
,
称 为
位一
壮
11
五、艾灸的顺序
• 先阳后阴 • 先上后下 • 先少后多
即 •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 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12
七、艾灸的注意事项
①避免灼伤,注意防火(灸盒) ②皮肤过敏者禁用 ③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
林或大蒜液 • 1次可灸7~9壮 •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擦干净后贴敷玉红膏
23
• 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 • 瘢痕灸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
发育障碍、体质虚弱者等
24
3、麦粒灸
• 取少量艾绒,将其捏成麦粒大小,置于施灸穴位 上,点燃艾绒
• 当被施灸者感觉到热量时,迅速移开剩余艾绒 • 此法刺激性强,适用于患有面瘫等疾病的患者
的平衡 • 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4
一、艾灸的作用
• 1.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 2. 扶阳固脱,升阳举陷 • 3. 泄热拔毒,消瘀散结 • 4.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5
二、艾灸的适应症
明代《红炉点雪》:寒热虚实诸证无往不宜
• 寒邪为病 • 湿邪为病 • 热邪为病(泄引热下) •瘀 血 • 体 虚(阳虚,气虚)……
20
二、艾柱灸
直接着肤灸: 间接隔物灸:
无瘢痕灸 瘢痕灸 发泡灸 麦粒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巴豆饼、豆豉饼、附子 饼、黄土、蚯蚓‥‥‥
21
1、无瘢痕灸
此法适用于一切慢 性虚寒性疾病,如 哮喘、眩晕、慢性 腹泻、风寒湿痹和 皮肤疣等。
• 又称着肤灸、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 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 • 患者感到烫时,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利艾灸知识分享(一)散寒除湿灸
专利艾灸——散寒除湿灸
自古就有“百病寒为先”,可见寒对人们健康影响很大,特别是寒冷的冬季,大家更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这是因为气温过低,阳气下降,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弱,寒冷湿邪更易入侵,于是身体遇冷血管收缩,血液循环、神经、脏腑、关节、肌肉等跟着受到影响,诱发许多疾病。
寒湿形成的原因
1、先天性湿气重;
2、贪恋空调房;
3、饮食不注意,贪凉和饮用寒凉食物;
4、运动不足和长期不运动;
5、服药不当,长期食用寒性药物。
寒湿重对身体的影响
1、寒湿易困阻经络,导致身体酸痛僵硬(肩颈部)、肢体关节酸痛(老寒腿)、沉重;
2、寒湿,耗伤身体阳气,阻碍阳气升发,出现怕冷、手脚冰凉等;
3、寒湿,困阻脾阳升发,导致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便溏、腹泻等;
4、寒湿,侵袭胞宫,导致下焦湿寒堆积,出现白带量多(如水样)痛经(腹凉)、妇科炎症、不孕等;
5、寒湿,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因本身阳气不足,无法抵御寒气入侵,进而加重阳虚,导致身体寒湿更重;
6、寒气过重,易使血管变脆弱(尤其老年人),血流减缓;寒凝血滞,若血液黏稠,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寒湿怎么除?用灸正堂《散寒除湿灸》!!
灸正堂每一款灸条都是由陈艾和9味中药研制而成,通过特殊的工艺,去除烟雾保存药性,对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客人来说这是一个
福音。
冬季手脚冰凉、胞宫虚寒、关节疼痛都与之有关。
针对这类病症,小灸今天就给大家安利一款神器灸正堂《散寒除湿灸》。
灸条是由陈艾和9味中药精制而成,以伸筋草和川芎为主。
伸筋草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
川芎具有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活血止痛。
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的作用。
(川芎)
为了增强散寒除湿的效果,我们的艾灸里还包含药饼配合使用,这个药饼是由艾绒、苍术、干姜等中药组成的。
小小的药饼却隐藏着大大的能量,千万不可小觑哦!
苍术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
针对症状
1、身体寒湿重(肩背僵硬、发冷),全身肢体关节酸痛、冷痛、困重;
2、长期膝关节冷痛(老寒腿);
3、风寒感冒;
4、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去寒湿,行气血、通经络,祛湿除寒首选灸正堂《散寒除湿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