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MSC)简介

合集下载

MSC干细胞

MSC干细胞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干细胞注射液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病技术,为传统医学难以解决的病毒性
肝炎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提供新的治疗途径。该技术
2009年得到总后卫生部批准,在临床进行科研性质的使用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脑中风后中枢神经损伤科研项目,2009年 在北京市科委立项,并得到专项科研经费资助; 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技术(ZL201010551722.8),并于2010年12月10日在 药监局注册;
UC-MSC治疗肝硬化
患者胡某,男性,48岁,诊断为肝硬化早期,脾功能亢进。
病情简介:腹胀, 纳差,精神萎靡,乏力,牙龈出血,鼻衄,不能正 常工作。超声提示,脾大,门脉增宽。
07 年 11月第一次 MSC 治疗。 2 个月后腹胀、乏力减轻,食欲增加,牙 龈出血减轻,鼻出血消失。超声提示,脾脏缩小,门脉变窄。化验显 示,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08年3月21日行第二次MSC治疗,目前已经正常工作。
MSC促进皮肤移植成功
MSC的多向分化能力
MSC在人体的分布
胰腺 骨髓
脐血
胎盘 胎肝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 脂肪
胎肺
骨骼肌
羊水
真皮
骨膜
不同来源MSC的比较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潜能性、增殖能力强 天然生物资源 低抗原性,无免疫排斥,调节免疫 MSC产率高,1MSC/1600MNC 细胞纯净,病毒污染风险低 易产业化和临床应体来源、无免疫排斥 MSC产率低,1-10MSC/106MNC 有病毒感染风险
有限临床应用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
体外培养扩增获取人UCMSC
原代贴壁

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专家共识

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专家共识

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专家共识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多功能细胞,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在移植免疫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

关于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的专家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来源和分离方法:MSC应来源于符合伦理要求的合法供体,分离方
法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细胞的纯度和安全性。

2. 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MSC应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包括梭形或多角形
形态,核仁明显等。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MSC应具有稳定的生长特性和
自我更新能力。

3. 免疫表型:MSC应表达特定的表面抗原,如CD73、CD90、CD105等,而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相关的表面抗原。

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细胞的免疫表型进行检测,以确保细胞的一致性和纯度。

4. 基因组稳定性:MSC的基因组应保持稳定性,无明显的染色体异常或基
因突变。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突变检测等方法对细胞的基因组稳定性进行评估。

5. 功能性试验:MSC应具有强的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

通过诱导分化
试验、免疫调节试验等对细胞的功能进行检测,以确保细胞的活力和功能。

6. 安全性:MSC不应具有致瘤性、致畸性以及对受体的免疫排斥反应等不
良生物学效应。

通过长期观察、安全性试验等方法对细胞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7.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细胞库管理、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与放行等方面的规定,确保MSC制备过程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

总之,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的专家共识旨在确保细胞的纯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保障。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及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干细胞的一种,因能分化为间质组织而得名,具有亚全能分化潜能,在特定的体内外环境下,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多种组织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共性,即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多种类型细胞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腱、脂肪、上皮等多种细胞。

这种多向分化的能力给人类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分布于胎儿和成体的骨髓、骨膜、松骨质、脂肪、滑膜、骨骼肌、胎肝、乳牙、脐带、脐带血中,其中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高、纯净、数量多。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以下特性:1)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下不仅可分化为造血细胞,还具有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2)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从而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3)具有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

正是由于间充质干细胞所具备的这些免疫学特性,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各种替代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自体移植可以重建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1.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替代治疗中的前景以组织工程学为手段可望解决的问题几乎涉及人类面临的大多数医学难属,如烧伤、放射损伤等患者的植皮;肌肉、骨及软骨缺损的修补;髋、膝等关节的替换;血管疾病或损伤后的血管替代;糖尿病患者的胰岛植入;心脏病患者的瓣膜替代、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癌症患者手术切除后组织或器官的替代;放射损伤及大剂量放疗、化疗后的造血与免疫重建;肝、肾等重要脏器因损伤或功能衰竭的置换;部分遗传缺陷性疾病的治疗等。

MSC功能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医学知识讲解专家讲座

MSC功能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医学知识讲解专家讲座
MSC功能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医学知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包含外周血、骨髓、脂肪、全部组 织器官基质( Ann Med ;37(7):469-479 )。 假如间充质干细胞含有成瘤性,那么肿瘤一定伴伴随每个人完整人生!
2,每次患者输血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都伴伴随输入少许间 充质干细胞。 但从来没有证据证实输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能造成肿瘤出现!
GVHD、自免肝、RA、SLE、移植排斥
消炎能力
各种炎症、脑水肿、溃疡性结肠炎
促进器官特异性干细胞增殖
肝病、神经系统疾病、再障
修复组织器官
心梗、中风
多重治疗机制,但有偏重!
MSC功能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医学知识讲解专家讲座
第37页
MSC研究差异性
Cell Cycle; 9(15): 2923-2924
------ Stem Cells Transl Med ;1(10):725-731
MSC功能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医学知识讲解专家讲座
第26页
安全性评价
临床使用安全性报道:
------ Stem Cells Dev ;22(24):3192-3202
------ J Tissue Eng Regen Med ;5(2):146-150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起源 于发育早期中胚层,1968年MSC在骨髓中发觉,后发觉其含有 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 复制等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MSC功能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医学知识讲解专家讲座
第4页
BM-MSC接种在珊瑚状羟基磷灰石微载体(3小时后扫描电镜500X) ——Tissue Eng ;8(6):911-920

人间充质干细胞团体标准

人间充质干细胞团体标准

人间充质干细胞团体标准
一、术语和定义
1.人间充质干细胞(MSC):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
为脂肪、骨、软骨等细胞,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2.细胞来源:MSC可从多种组织中获取,包括骨髓、脂肪、脐带血等。

3.细胞制备:通过适当的分离、培养和扩增技术,将原始组织中的MSC制备
成可用于治疗的细胞。

4.细胞表型鉴定:通过免疫表型分析技术,对MSC的表面标记进行检测,以
确定其身份和纯度。

5.细胞功能检测:对MSC的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增殖能力、分化能力、免疫
调节能力等。

6.细胞存储与运输:通过适当的存储和运输条件,保证MSC在存储和运输过
程中的活性和稳定性。

7.细胞应用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为医生提供MSC应用的
指导建议。

8.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措施,确保MSC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9.质量管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MSC的质量和有效性。

10.标识、记录与档案管理:对MSC的制备、存储和使用过程进行记录和档案
管理,确保可追溯性。

11.培训与资质要求:对从事MSC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和资质认证,确保
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2.伦理与合规性考虑:在MSC的制备、使用和研究中遵循伦理原则和相关法
律法规的规定。

间充质干细胞膜 纳米材料

间充质干细胞膜 纳米材料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它们可以从各种组织中分离出来,如骨髓、脂肪和脐带等。

MSC 在组织修复和再生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因为它们可以迁移到受损组织并分化为所需的细胞类型。

纳米材料是指尺寸在 1 至 100 纳米之间的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用于药物输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MSC 膜纳米材料是将 MSC 与纳米材料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 MSC 的生物学功能和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可以用于组织工程、药物输送和治疗等方面。

例如,MSC 膜纳米材料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组织。

MSC 可以分化为所需的细胞类型,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从而促进组织修复。

同时,纳米材料可以提供支架和信号分子,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此外,MSC 膜纳米材料还可以用于药物输送。

纳米材料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输送到特定的细胞或组织中。

MSC 可以通过其归巢能力将药物输送到受损组织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总之,MSC 膜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组织工程、药物输送和治疗等方面,为生物医学领域带来新的机遇。

msc干细胞代数

msc干细胞代数

msc干细胞代数摘要:1.MSC干细胞简介2.MSC干细胞的应用领域3.MSC干细胞的研究进展4.MSC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前景5.我国在MSC干细胞研究的发展正文:一、MSC干细胞简介MSC(Mesenchymal Stem Cells,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它们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如骨髓、脂肪和脐带血。

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MSC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MSC干细胞的应用领域1.组织修复与再生:MSC干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等,用于修复和再生损伤的组织。

2.免疫调节:MSC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活性,应用于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3.肿瘤治疗:MSC干细胞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作为生物治疗手段应用于肿瘤治疗。

4.药物筛选:MSC干细胞可以用于药物筛选,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MSC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近年来,MSC干细胞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学家们发现,通过特定的诱导条件,MSC干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使得MSC干细胞研究更加精准和高效。

四、MSC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MSC干细胞研究不断深入,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前景十分广阔。

如骨关节炎、心肌梗死、肝硬化等疾病的治疗有望通过MSC干细胞疗法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MSC干细胞还可以应用于美容护肤、抗衰老等领域。

五、我国在MSC干细胞研究的发展我国在MSC干细胞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政府高度重视干细胞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干细胞产业发展。

同时,我国科研团队在MSC 干细胞分离、培养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MSC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干细胞,其在组织修复、免疫调节、肿瘤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间充质干细胞流式标记国际标准

间充质干细胞流式标记国际标准

间充质干细胞流式标记国际标准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有点儿高大上的话题——间充质干细胞(MSC)流式标记的国际标准。

别担心,我会把这个话题讲得轻松点,让大家听得懂,笑得出来。

毕竟,说到这些医学术语,咱们也得学会用“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不然一堆专业术语不就是让人头大吗?好啦,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吧!1. 什么是间充质干细胞?首先,间充质干细胞是什么鬼?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超级牛的细胞,能够在咱们身体里变成各种不同的细胞,比如骨细胞、脂肪细胞这些。

就像是细胞界的“全能选手”,它们能干很多事儿,真是了不起。

不过,要想知道这些细胞的状态,得有点儿手段,比如流式细胞术这种神器。

1.1 流式细胞术:细胞的“快递员”流式细胞术,就是用来研究细胞的一种方法。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给细胞穿上了特殊的衣服,然后用一种特别的“扫描仪”来检查它们。

这种技术可以告诉我们每个细胞长啥样、有什么特点,就像是给细胞做体检一样。

通过这玩意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间充质干细胞的状态。

1.2 为啥要国际标准?既然咱们已经知道流式细胞术的“神奇”,那为啥还要有国际标准呢?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标准,大家的细胞检测结果就像是各自家里的“私房菜”,没有一致的口味,根本没法比较对比。

这就像是你做的糖醋里脊和别人做的糖醋里脊可能完全不同,大家都不知道哪个更好。

国际标准的出现就是为了统一口径,确保大家的“糖醋里脊”都是一样的,好让大家可以比一比,挑一挑。

2. 国际标准的核心要点好了,知道了国际标准的必要性,接下来我们得看看这些标准的“干货”。

这些标准就像是一本使用手册,教你怎么用流式细胞术去“审查”间充质干细胞。

具体来说,标准里有几个核心要点,不妨来瞧瞧。

2.1 标记的一致性首先,标准要求所有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得有统一的“标记”。

这就像是给每个细胞贴上统一的标签,确保大家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工作。

这样一来,不同实验室之间的结果才不会像八点档电视剧一样,各种情节都不一样。

msc干细胞代数

msc干细胞代数

MSC干细胞代数引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来源广泛且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干细胞。

MSCs可以从多种组织来源获取,例如骨髓、脂肪组织、胎盘等,其具有多能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临床治疗。

MSC干细胞的特性自我更新能力MSCs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不断分裂产生新的MSCs,从而维持其数量。

这种自我更新能力使得MSCs能够长期存在于体内,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持续的细胞来源。

多向分化潜能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

这种多向分化潜能使得MSCs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免疫调节功能MSCs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这种免疫调节功能使得MSCs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MSC干细胞的应用领域组织工程MSCs在组织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将MSCs与生物材料结合,可以构建出具有骨、软骨、脂肪等特性的组织工程构建物。

这些构建物可以用于修复和再生受损组织,如骨折、软骨损伤等,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再生医学MSCs在再生医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MSCs注射到受损组织或器官中,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例如,在心脏病治疗中,将MSCs注射到心肌组织中可以促进心肌再生,改善心脏功能。

免疫治疗由于MSCs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因此在免疫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

MSCs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此外,MSCs还可以用于治疗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MSC干细胞的研究进展MSC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目前,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已经相对成熟。

通过骨髓抽取、脂肪组织抽取等方法,可以获得MSCs的原始细胞。

随后,通过培养和筛选,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MSCs细胞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多能、负责维持骨髓功能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成人干细胞,在干细胞
研究领域广受关注。

第一,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MSCs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
胞和脂肪细胞等不同种类的细胞。

这种潜能使MSCs成为研究骨损伤、
软骨再生以及脂肪代谢疾病等领域的理想候选细胞。

第二,MSCs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

MSCs具有细胞间接触和分泌
的双重效应,即可以直接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也可以协助其他免疫
系统细胞的活化。

这种调节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白血病
和移植排异等免疫异常相关疾病。

第三,MSCs有低免疫原性和高生存率。

由于MSCs缺乏HLAⅡ分子,因此具有低免疫原性。

另外,MSCs植入后会不断分泌生长因子等损伤
修复所需分子,与周围组织相互作用,同时可以集聚于受损的组织区域,具有高生存率。

第四,MSCs相较于其他干细胞来源更容易获得。

MSCs可以通过简单的骨髓穿刺或抽吸、脂肪组织收获、或其他组织(如胎盘或脐带)来收集。

相较于其他成人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MSCs的收获过程更加简单明确。

第五,MSCs可以在体外进行扩增。

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无限制进行扩增,得到大量的MSC群体,这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综上所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低免疫原性和高生存率、易于获取以及可以在体外进行扩增的特点。

这些特征为MSCs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现实可能性。

msc cd44指标

msc cd44指标

MSC CD44指标是间充质干细胞(MSC)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估MSC的质量和功能。

M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也被称为骨髓间质干细胞。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CD44在MSC中的表达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因此MSC CD44指标成为评估MSC质量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MSC CD44的结构和功能包括:
1.结构:CD4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一个细胞外结构域、一个跨膜结构域和
一个细胞内结构域组成。

其细胞外结构域含有多个糖基化位点,可以与适配蛋白(如透明质酸)结合。

2.功能:CD44在MSC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促进细胞的粘附、迁移和分化
等。

此外,CD44还参与了MSC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对于维持组织稳态和修复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估MSC质量和功能时,可以通过检测MSC CD44的表达水平、表面分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等指标来评估其质量和功能。

例如,高表达CD44的MSC具有更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而低表达CD44的MSC则可能存在功能缺陷或老化。

需要注意的是,MSC CD44指标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限制,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实验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MSC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MSC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治疗基础: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 亢进、I型糖尿病等)目前方法是使用免疫 抑制药物抑制免疫系统表达。MSC具有良好 的免疫调节作用。
MSC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机制:分化为心肌细胞;促进血管新 生;旁分泌机制;抑制心室重构;激 活内源性修复机制,引起干细胞龛的 再生 。
++
来源易,细胞
数量较多,但
+
++
++
++ 体外优化培养
后是否能适应
体内的环境还
有待研究
常 间充见质干干细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克服了其 他一些干细胞的缺陷
不容易获得 分离困难
伦理学问题
单向分化
All kill!
MSC主要功能
免疫
调节
支持
促血管
造血
新生
基因 组织 治疗 修复
组织修复:(骨骼肌系统再生)
Bad News
一位患有狼疮性肾炎的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 疗。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就出现了肾衰竭,检查 后发现,在接受干细胞注射的肾脏部位出现了 奇怪的肿块与损伤,其后证明它们是骨髓和血 管组织的混合物。此外,她的肝脏和肾上腺也 出现了相同的肿块。两年后她因肾坏死死亡。 对于这些肿块的一个解释是:这些肿块来自注 射的干细胞。
*临床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 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MSC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小儿脑 瘫);神经变性疾病,如肌萎缩侧索化症(ALS)、帕 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干细胞可释放神经营养因子及重建运动神经元微环境 等机制来保护濒死的运动神经元。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汇总(全)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汇总(全)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汇总(全)(图片来源网络)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种源于中胚层的早期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特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等,支持造血,具备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活性,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

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中含量最为丰富,少量存在于血液及其他组织中。

近年来随着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MSC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也得到了极大肯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特异性表面标志物,鉴定困难;多次传代后分化能力不能保留;诱导分化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等,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

MSC主要关键基因和表面分子包括CD73、CD90、CD105,表达极少或无表达CD11b、CD19、CD34、CD45和HLA-DR,其中不同来源之间的MSC标志物存有一定差异性,这里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外周血(Peripheral derived blood)来源[1]阳性:CD105, CD90, CD73, CD73, CD44, CD90.1, CD29, CD105, CD106, CD140α阴性:CD34, CD19, CD11b骨髓(Bone marrow)来源[2]阳性:CD105, CD13, CD140b, CD147, CD151, CD276, CD29, CD44, CD47, CD59, CD73, CD81, CD90, CD98阴性:CD14, CD31, CD34, CD45皮肤(Skin)/包皮(foreskin)来源[3]阳性:CD29, CD44, CD73, CD90, CD105, vimentin阴性:CD34, CD45, HLADR脂肪(Adipose)来源[4]阳性:CD9, CD29, CD44, CD54, CD73, CD90, CD105, CD106, CD146, CD166阴性:CD14, CD31, CD34, CD45, CD133, CD144, HLA-DR,STRO-1尿液(Urine)来源[5,6]阳性:CD29, CD44, CD54, CD73, CD90, CD105, CD166,STRO-1, Oct-4, Klf-4, Sox-17, vimentin阴性:CD41, HLA-DR心(Heart)来源[7]阳性:CD44, CD105, CD29, CD90阴性:CD14, CD45, CD34, CD31牙(Dental)来源[8,9]阳性:CD13, CD29, CD44, CD49, CD73, CD90, CD146, STRO-1, Oct-3/4, NANOG, SSEA-3阴性:CD14, CD31, CD34, CD45, HLADR骨骼肌(Skeletal muscle)来源[10]阳性:CD29, CD44, CD49E, CD56, CD73, CD90, CD105, HLA-I阴性:CD34, CD45胰腺(Pancreas)来源[11]阳性:CD105, CD90, CD73, CD44, CD29, CD13, nestin,vimentin, CD146, NG2, α-SMA, PDGF-R β阴性:CD31, CD34, and CD45, CK19, CA19.9肺(Lung)来源[12]阳性:CD73, CD90, and CD105, vimentin, prolyl-4- hydroxylase阴性:CD14, CD34, CD45胚胎干细胞(ESC)[13]阳性:CD29, CD44, CD73, CD105, SSEA-4阴性:CD34, CD45, HLADR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14]阳性:CD29, CD44, CD166, CD73, CD105, KDR, MSX2阴性:CD34, CD45, HLADR沃顿果冻(Wharton jelly)来源[15]阳性:CD44, CD73, CD90, CD105, CD166阴性:CD14, CD34, CD45胎盘(Placenta)来源[16,17]阳性:CD105, CD73, CD90c-kit, Thy-1, Oct-4, SOX2, hTERT, SSEA-1,3,4, TRA-1阴性:CD34, CD45, CD14 or CD11b, CD19, HLA-DR脐带(Umbilical cord)来源[18]阳性:CD73, CD90, CD105, Oct-4, Nanog, ABCG2, Sox-2,Nestin阴性:CD34, CD45, CD19, HLA-DR绒毛(Chorionic villi)来源[19]阳性:CD44, CD117, CD105, α-SMA, CD49, CD146, CD106, CD166, Stro-1, vWF阴性:CD34, CD45, CD19, HLA-DR绒毛膜(Chorionic membrane)来源[20]阳性:CD44, CD49, CD56, CD73, CD90, CD105阴性:CD45, CD34, CD14, CD31, EPCAM, HLA-DR脐带血(Cord blood)来源[17]阳性:CD29, CD 73, CD105, CD44, Oct-4, Sox-1, Sox2, NANOG, ABCG2, Nestin阴性:CD34, CD45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来源[21]阳性:CD73, CD90, CD105, CD166, HLA-ABC, Oct-4阴性:CD14, CD34, CD45, HLA-DR羊膜(Amniotic membrane)来源[22,23]阳性:CD73, CD90, CD105, Oct-4, SSEA-4, Tra-1阴性:CD11b, CD14, CD19, CD79α, CD34, CD45, HLA-DR羊水(Amniotic fluid)来源[24]阳性:CD73, CD90, CD105, CD166, MHC class I, Oct-4, EA- 1阴性:CD 45, CD40, CD34, CD14, HLA- DR参考文献:1.Li S, Huang K-J, Wu J-C, Hu MS, Sanyal M, Hu M, Longaker MT, Lorenz HP. Peripheral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didate cells responsible for healing critical-sized calvarial bone defects. Stem Cells Transl Med. 2015;4(4):359–68.2. Amati E, Perbellini O, Rotta G, Bernardi M, Chieregato K, Sella S, Rodeghiero F, Ruggeri M, Astori G. High-throughput immuno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bone marrow- and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reveals common an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arkers: identificat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CD143) as a marker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etween adult and perinatal tissue sources. Stem Cell Res Ther. 2018;9(1):10.3. Park JR, Kim E, Yang J, Lee H, Hong SH, Woo HM, Park SM, Na S, Yang SR. Isolation of human dermis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sing explants culture method: expansion and phenotypical characterization. Cell Tissue Bank. 2015;16(2):209–18.4. Schäffler A, Büchler C. Concise review: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basic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novel cell-based therapies. Stem Cells. 2007;25(4):818–27.5. Zhang D, Wei G, Li P, Zhou X, Zhang Y. Urine-derived stem cells: a novel and versatile progenitor source for cell-based therap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Genes Dis. 2014;1(1):8–17.6. Pavathuparambil Abdul Manaph N, Al-Hawwas M, Bobrovskaya L, Coates PT, Zhou X-F. Urine-derived cells for human cell therapy. Stem Cell Res Ther. 2018;9(1):189.7. Pilato CA, Stadiotti I, Maione AS, Saverio V, Catto V, Tundo F, Dello Russo A, Tondo C, Pompilio G, Casella M, et al. Isolat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diac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from endomyocardial bioptic samples of 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 patients. J Vis Exp. 2018;132:57263.8. Huang GTJ, Gronthos S, Shi 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dental tissues vs. those from other sources: their biology and role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J Dent Res. 2009;88(9):792–806.9. Ledesma-Martínez E, Mendoza-Núñez VM, Santiago-Osorio 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dental pulp: a review. Stem Cells Int. 2016;2016:4709572.10. Čamernik K, Mihelič A, Mihalič R, Marolt Presen D, JanežA, Trebše R, Marc J, Zupan J. Skeletal-muscl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show superior biological properties compared to bone-derived cells. Stem Cell Res. 2019;38:101465.11. M Ahmed S, El-Badri N. Pancreatic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origin. Liver Pancreatic Sci. 2016;1(1).12. Martinu T, Palmer SM, Ortiz LA. Lung-resident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1;183(8):968–70.13. Hawkins KE, Corcelli M, Dowding K, Ranzoni AM, Vlahova F, Hau KL, Hunjan A, Peebles D, Gressens P, Hagberg H, et al.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have a superior neuroprotective capacity over fetal MSCs in the hypoxic-ischemic mouse brain. Stem Cells Transl Med. 2018;7(5):439–49.14. Xu M, Shaw G, Murphy M, Barry 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re functionally and genetically different from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stromal cells. Stem Cells. 2019;37(6):754–65.15. Pittenger MF, Mackay AM, Beck SC, Jaiswal RK, Douglas R, Mosca JD, Moorman MA, Simonetti DW, Craig S, Marshak DR. Multilineage potential of adult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cience. 1999;284(5411):143–7.16. Matikainen T, Laine J. Placenta--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stem cells. T oxicol Appl Pharmacol. 2005;207(2 Suppl):544–9.17. de la Torre P, Jesús Pérez-Lorenzo MI, Flores A. Human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 review from basic research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2019.18. Iwatani S, Yoshida M, Yamana K, Kurokawa D, Kuroda J, Thwin KKM, Uemura S, Takafuji S, Nino N, Koda T,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preterm and term infants. J Vis Exp. 2019;143.19. Divya MS, Roshin GE, Divya TS, Rasheed VA, Santhoshkumar TR, Elizabeth KE, James J, Pillai RM.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sist of a unique population of progenitors co-express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 and neuronal markers capable of instantaneous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Stem Cell Res Ther. 2012;3(6):57.20. González PL, Carvajal C, Cuenca J, Alcayaga-Miranda F, Figueroa FE, Bartolucci J, Salazar-Aravena L, Khoury M. Chorio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how superior differentiation, immunosuppressive, and angiogenic potentials in comparison with haploidentical maternal placental cells. Stem Cells Transl Med. 2015;4(10):1109–21.21. Cheng Y, Li L, Wang D, Guo Q, He Y, Liang T, Sun L, Wang X, Cheng Y, Zhang G.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endometrium-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their tropism to endometriosis. Stem Cells Int. 2017;2017:4794827.22. Mutlu L, Hufnagel D, Taylor HS. The endometrium as a sourc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Biol Reprod. 2015;92(6):138.23. Corradetti B, Correani A, Romaldini A, Marini MG, Bizzaro D, Perrini C, Cremonesi F, Lange-Consiglio A. Amniotic membrane-derived mesenchymal cells and their conditioned media: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uterine regenerative therapy in the horse. PLoS One. 2014;9(10):e111324.24. Thilakavathy K, Nordin N, Ramasamy R, Ghoraishizadeh P, IMR R, Singh G. Characteristics of full-term amniotic flu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2017.。

间充质干细胞有哪些主要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有哪些主要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有哪些主要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当中比较重要的成员,当胎儿还在发育早期的时候,它属于多能干细胞,具有很好的分化的潜能,在支持造血和促进干细胞植入方面的作用都比较好。

对人体的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能力也都比较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比较广泛。

★主要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属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以下特性:
一、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下具有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从而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三、具有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

四、面目模糊,表面抗原不明显,异体移植排异较轻,配型要求不严格。

正是由于间充质干细胞所具备的这些免疫学特
性,使其在血液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自体移植可以重建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临床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于解决多种血液
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神经系统疾病,膝关节半月板部分切除损伤修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挽救了更多病患的生命。

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修复及更多方面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PT课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PT课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录
CONTENTS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简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扩增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0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简介
定义与特性
定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简称MSCs)是一种具 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 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涉及到伦理问题,如胚胎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等,需要遵循伦 理原则,避免对人类生命和尊严造成伤害。
法律问题
各国对干细胞研究的法律规定和监管存在差异,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研究合法 合规。
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
技术难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难 度较大,需要高水平的实验室技术和设 备。
神经组织
总结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组织分化的能力,能够参与神经系统的再生和修复。
详细描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生化条件下,可以分化成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系统 的再生和修复。对于神经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0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 与扩增
同基因移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 修饰,再回输给患者,以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
3
异体移植
从健康供体采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处理后 移植给患者,需要严格匹配供受体的免疫学特征 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后的细胞行为
分化与增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能够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骨细胞、 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并增殖形成相应的组织。

MSC功能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

MSC功能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

endogenous: Hsp, DNA, RNA, TNF,CD40L exogenous: unmethylated CpG sequences in microbial
Safe signals
意义:能够解释更多免疫学现象,成功地解释了坏死细胞为何能诱导免疫应答反应。
chronic phase acute phase
安全性评价
临床使用安全性报道:
------ Stem Cells Dev 2013;22 24 :3192-3202
------ J Tissue Eng Regen Med 2011;5 2 :146-150
安全性评价
临床使用安全性报道:
8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RCTs 发现MSC治疗组和对照组 的感染率没有差异,明确提出MSC治疗不会增加感染的风 险,MSC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恶液质和成瘤方面没有差异。
Hale Waihona Puke 3#间充质干细胞 功能及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
多向分化
软骨损伤/缺损、血管新生
免疫调节能力 消炎能力
GVHD、自免肝、RA、SLE、移植排 斥
促进器官特异性干细胞增殖
各种炎症、脑水肿、溃疡性结肠炎
修复组织器官
肝病、神经系统疾病、再障
多重治疗机制,但有心梗偏、重中风
MSC研究的差异性
Cell Cycle; 9 15 : 2923-2924
分化
研究的里程碑
3,2002年Exp Hematol和blood 发表文章,首次证明 MSC具有免疫抑制能力
免疫调节
研究的里程碑
4,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会 ISCT 颁布了间充质 干细胞的定义 最低鉴定标准 。
统一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充质干细胞(MSC)简介
在众多干细胞中,MSC是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属于多能干细胞。

1968年德国科学家Frieden Stein在骨髓中首次发现了MSC的存在,并成功在体外进行培养;1999年Pittenger等首次在体外成功将MSC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证实了MSC的多向分化潜能。

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规范了MSC的定义标准:①可贴壁生长;②细胞表面表达特定的特异性标记物;③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MSC在机体中含量虽然不多,例如骨髓中每1~10万个单个核细胞中仅有1个骨髓MSC,但这极小比例的MSC却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且MSC分布广泛,截止到目前,科学家已在骨髓、脂肪、脐带、牙髓、皮肤等多种组织中均发现MSC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