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一章作业第二部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一单选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矛盾性B.客观实在性C.规律性D.可知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客观性B.物质性C.可知性D.绝对性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4.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C.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A.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物质和运动是同一个东西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运动的绝对性B.静止的绝对性C.运动的有条件性D.静止的无条件性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9.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 )A.无限性B.有限性C.可逆性D.不可逆性1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间断性B.时间的连续性C.时间的重复性D.时间的不可逆转性11.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B.事物之间的距离C.物体的体积D.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12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相对主义D.不可知主义13.时间和空间是(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4.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合乎逻辑的B.唯心论C.形而上学D.诡辩论15.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对象B.思维的器官C.思维的产物D.思维的源泉1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C.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7.“把意识当作大脑的‘分泌物’,混淆物质和意识界限”是( )A.诡辩论B.形而上学的唯物论C.唯心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8.“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是( )A.客观外界的反映B.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脑发展的产物D.社会的产物19.在意识的本质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混淆意识和物质的界限20.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 )A.人脑的产生B.工具的发展C.生产劳动实践D.语言的发展21.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都是( )A.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B.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C.割裂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D.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2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马克思第1章作业10题

马克思第1章作业10题

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我国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上到下仍然免不了犯各种错误?这不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马克思主义没用吗?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同工作成败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之所以免不了犯错误是因为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一定时期内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包含的信息是无限的,人犯错误从根本上说正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二,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发展的.对事物认识的初期,了解的信息不足,自然要犯错误.三,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对事物的了解往往跟不上事物的新发展;难以结合实际作判断,就难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2既然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且是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什么又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物理学中的“相对运动”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是绝对的”论断相矛盾吗?不矛盾,马克思时代的人认为有一个绝对的真实世界,我们现在称之为经典世界,我们观测到这个世界的现象并通过建立模形并逻辑推理来发现这个世界的本质,再加以预言,这就是传统的物理.信奉这种理念的人称为唯物主义者.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二者的性质不同,其定义与理论有所不同也很正常,这一点不必纠结.不过个人认为,所有的事物运动都有参照系,没有对比事物就没有任何意义. 物理研究中要先假设参照物是静止的,但这个只是是一个物理假设.由此可以看到,物理学所谓相对运动也承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二章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考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大家要把握这么几点: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这是狭义主义;2.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各国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是广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列宁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4.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代表无产阶级....;5.马克思主义包括三大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6.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考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的激化,频频爆发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激化了阶级矛盾,促成了未来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历史上的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的发现、进化论....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了坚实的自然科学....是日益激化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19世纪上半叶的三大工人运动有:1831....年英国工人宪................1838....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章运动、.............,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7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表示事物之间 或事物内部各要素 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关系的哲学范畴。
18
注意区分辩证矛盾,逻辑矛盾和诡 辩
• 材料一:辩证矛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 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3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联系
一方面,矛盾的
特殊性,即矛盾的个
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
性,共性寓于个性之
中;另一方面,矛盾
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
盾的特殊性之中,共
性统摄着个性。
“白马非马”——公孙龙
38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1
• 另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又是一个穷国,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多,底子薄, 现代化建设起点低等等,就是我国的国情的基本 特点,即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特殊国 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 的模式,只能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于是便有了多种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一国两制”等具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这些大政方针是符合我 国国情的,它是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 理的指导下制定的。
和谐的本质就是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 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 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35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36

马克思理论第一章练习题2

马克思理论第一章练习题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三()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 .运动性C .物质性D .客观性5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A .运动B .实践C .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事物是变化的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 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叫方法论。

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的一段文字:以往的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不仅是对世界解释的观点,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法。

所以学习原理时,要注意体会原理作为方法论的体现。

例如人们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原理,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到我们根据这个原理应该如何做呢--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 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差异,这种本质差异是 双方斗争的基础;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朝各自相反的方 向相互作用;比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克服,其结果是新事物 克服旧事物 。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概念:
►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关系,如金、木、 水、火、土之间有并存关系、依赖关系、相互影响 关系等。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从本质的角度看,它 们的关系是相生相克关系。 “相生”就是同一关系 “相克”就是对立关系。任何事物内部从运动发展 角度看都有两种相反因素、趋势、力量,二者既有 对立关系,又有同一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也有关 系。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 关系的哲学范畴。
3.世界“辩证图景”的内在规 律
►三大规律及其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 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 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 道路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 ⒈ (从自身内容来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 展的内在动力。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相互区别、相互统一 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事物运动、 变化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 矛盾是客观的,一方面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另一方 面矛盾的性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是 客观的。
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

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

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

(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

(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

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

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

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

(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

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

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4)--第一章第2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4)--第一章第2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2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2.在新时期,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变成财富。

我们可以从哲学上这样来看待创意产业( )A.先有精神,后有物质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时代的发展使得精神也可以具有第一性二、多项选择题1.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之为“第一自然”,而把经过改造的自然称之为“第二自然”。

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2.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纸上谈兵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C.望梅止渴D.实事求是3.现代社会科技领域“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无产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科学知识可以创造出新物质B.批驳了不可知论C.为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D.今天的梦想就是明天的现实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第一章第2课: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二.多项选择题1.CD2.BCD3.BC三.辨析题1.正确。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世界上找不
到两片相同 的树叶”
—莱布尼茨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 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有根本矛盾和 非根本矛盾; •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 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 用: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 方面和次要方面。 • •
十七届三中全会
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 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 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 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 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 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 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 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 、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全会闭幕时发 表的公报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 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3.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
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 域中的一切现 象,都是作 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 会)
资本主义社 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记录是用来破的”

杰克逊12„91——约翰逊——刘翔12‟88—— 罗伯斯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 内容: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的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的作业

11月份第三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即11月17号。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我辈不出如苍生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很活泼,同学们发言很积极。

很有收获,老师推荐了很多延伸知识,推荐的书有《苏菲的世界》、《肖生克的救赎》,电影有《心灵的自由》、影响力有"蝴蝶效应",有马斯洛、罗素等;专业没局限的事例有英语出身的马云创建了阿里巴巴;安身立命的事例有捧沙之击告诫要藏巧守拙,认识论中的濠梁之辩,社会形态的电影《黑客帝国》,小品的转基因、,日本的科技文明明治维新运动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他们是知识形态的东西。

只有当人们把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参透与生产力的三个实体要素时,才嫩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钓鱼岛、南海问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其重点是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发展的源泉的动力。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质为促进和阻碍;量为程度、范围、时间。

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重点是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从现实性上看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物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其重点是历史唯物社会观。

上层建筑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一种意识形态,而自然科学为非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态。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探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的纠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过程。

生产力占核心的主导地位,占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为经济基础。

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客观题作业

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客观题作业

第一章客观题作业一、单选题(共15题)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正确答案: B2、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正确答案: C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正确答案: B4、《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

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正确答案: B5、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前者是唯物辩证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 A6、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1~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1~3章)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3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可概括为:本质、状况、运用。

重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难点: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运动与相对静止(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二节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 展和灭亡的历史。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 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 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 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 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 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 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 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 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 究会实现。 ——恩格斯
2、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 一定要灭亡。物质……虽然在某 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 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 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 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 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恩格斯
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
案例:乐极生悲
2、量变和质变概念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
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
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 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案例1:火车从长治站运行到北京站 案例2: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变成钻石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案例: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案例: 橘在江南为橘, 在江北则为枳。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 理的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 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 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 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 理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第一章第二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第一章第二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 方向、趋势和一般道路,给我们提示 一种战略的眼光。
1
1. 肯 定 因 素 与 否 定 因 素
2
肯定因素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它决定 事物性质,保持事物存在或现状的趋势; 否定因素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是与 肯定相反的状况,是排斥事物现有性质,促使事物 灭亡的趋势。
10
一切发展都是这样:破 旧立新、除旧布新、推陈出 新、新陈代谢。
12
(3) 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旧事物具有内在的引起和被引 起的关系,没有旧事物,新事物也不 可能发生。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母体 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同时,新事物 中含有旧事物的成分,这种既否定又 联系的统一就是辩证的否定。
13
方法论启示
3
任何现存的肯定的事物,自它 产生的那一刻起,内部就已经孕育 着否定自己的因素。
4
2. 辩证的否定观
5
(1) 事物的自我否定
6
看下面的否定:
一只玻璃杯——肯定
外力否定
打碎了——否定
一棵小树——肯定 砍断了——否定 一朵鲜花——肯定 摘走了——否定
7
看:
一朵鲜花——肯定
自我否定
凋谢结果了——否定
一粒种子——肯定 发芽了——否定 某人活着——肯定 寿终了——否定
8
事物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 孕育着自己的灭亡”。庄子曾说过: “物壮则老”。可见,事物的灭亡或转 化,就是自身内部否定因素发展的结果。
9
(2) 事物发展的环节
马克思:“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 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 也就是 说:任何发展都必须从否定自己开始。 不通过否定便不可能发展。
16
对于大学生来说, 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快速地成长起来,就 要学会否定自己,要 善于和敢于从自我和 他人那里获得否定, 以求达到认识 自我的目的,自我认 识才能求得自我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作业2
一、填空(0.5分)
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的运动。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的错误。

5、割裂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二、简答(1分,各0.2分)
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是什么?五对范畴有哪些?三大规律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论有哪些?
(1)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规律。

(2)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3)矛盾分析法;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人事处理事物要适度;任何事物都需经过辩证的否定。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
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他们的辩证关系。

分别列举2个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的例子。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阶段性:动植物的成长变化。

局部性: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
4、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根据此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1)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对我国传统文化要辩证的否定,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抛弃腐朽落后的文化。

对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举出中日矛盾中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例子(至少1例),根据矛盾的三种解决方法,谈谈中日矛盾的解决方法。

对抗性矛盾: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否定历史
非对抗性矛盾:双边经贸问题
解决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日双方的矛盾是相互作用的,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对事物变化创造条件,从而使旧的事物发展问新事物。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中日双方的矛盾有特殊的,要正确认识双方的矛盾,采取正确的放法解决。

(3)矛盾的主次性告诉我们:中日双方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要分清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科学的解决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