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

合集下载

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关于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杜维明称儒学为“哲学的人学”,源远流长的儒家学说从文化发展的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伦理精神。

它是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一种既入世又超越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它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哲学的化身。

儒学的理论理系从其特有的伦理角度出发,观察宇宙,体验自身,奠定了儒家文化的主体,也创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

那么我们联系到“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这个命题时,也就是考察儒学与现代社会的撞击、接轨与发展,考察其中儒学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以及在新的条件下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从而发挥儒学的社会功能。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在思维上破除两种实用观点,即政治上的实用观点和经济上的实用观点。

前者表现为为了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在主观上任意褒贬儒家学说及其思想;后者则不看实质,只就表面去看儒家思想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不仅肢解了儒家思想的整体,也存在主观杜撰之嫌。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儒学都应有它的位置。

一方面儒学需要参与到现代化的行列中,另一方面现代化的行列也需要儒学的参与。

而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相邂逅也曾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协调的过程。

儒学的现代化是一种历史使命。

历史上儒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现代化。

突现儒家人文传统的现代新儒家的崛起,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传统文化之核可演化成社会变革的精神文化之果。

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必须二者是同时站立起来,藉此建立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合一的大生命。

那么由此我们关注在现代社会儒学形形色色遭遇,也就看到了儒学的命运和前途。

一儒家学说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源流无疑是自孔子开始。

孔子继承殷国奴隶制时期的天命观和祖先崇拜,对源于巫术神化的“周礼”,结合氏族血缘的宋法观念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剔除了原始宗教的虚幻色彩,更多地保留了其中符合血缘、祖先崇拜的礼仪形式和内在含义,并将其广泛推及到日常伦理生活中,使之内在的宗教意识进一步世俗生活化,日常伦理化,从而创立了儒家文化。

如何加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加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加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传承数千年。

从孔子学派的创立,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变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出现,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加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坚持创新发展,适应时代变化儒家文化源于古代,但是它依然具有现代意义。

我们需要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营养,但是不能固守陈旧。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准则。

我们需要在传承儒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将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融入到现代价值观念中。

例如,在现代人际关系中,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诚信”、“关怀他人”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注重教育,加强培养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教育工作。

教育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每个人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桥梁。

通过优秀的教育,我们可以将儒家文化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让其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的资源,挖掘出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思想和方法,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加强国际交流,拓宽传播渠道儒家文化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需要大力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中国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媒体传播等,让更多人了解、认同和接受儒家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

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加强儒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促进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四、注重社会实践,落地生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注重社会实践,将其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例如,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关注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在各类社会活动中积极探索和传播儒家文化的思想和方式;通过推广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让儒家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旅游和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

总之,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当代儒学研究

当代儒学研究

当代儒学研究儒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儒学也不断地演进和发展,直到今天,儒学的研究仍然广泛进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代儒学研究。

一、儒学的定义和概述儒学是指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的一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并以“中庸”、“大同”、“天人合一”等道德理念为指导。

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被视为中国的国学。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儒学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儒学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格局,包括儒、道、墨、法等各种思想流派,因此当代儒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二、当代儒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当代儒学研究包括许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几个领域是:1.儒学经典研究儒学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儒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当代儒学家对于《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研究非常深入,其中包括文本考证、意义探究、历史传承等多个方面。

此外,现代儒学家还在思考如何将儒学经典应用到当代社会中,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2.儒学人物研究儒学人物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儒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当代儒学家对于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等儒学名家的研究非常深入,通过对于这些人物的思想观点、生平事迹和思想传承等多个方面的探究,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儒学思想的认识和了解。

3.儒学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许多儒学家也在思考,如何将儒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此外,儒家思想融入现代社会,对于许多当代社会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儒学思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儒家思想不仅关注“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儒学思想在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儒学思想对于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伦理道德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也提供了重要指导。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作者:马林刚来源:《中州学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综合来看,现代新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恪守“内圣外王”,追寻“心性文化”;二是坚持“文质彬彬”,倡导“美善相兼”;三是遵从“生生之德”,崇尚“生命美学”;四是坚守“人文精神”,抱定“家国天下”。

从这些特点来看,现代新儒家站在人类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对世界发展的困境给予关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予以肯定,充满着人类的终极关怀。

现代新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开掘具有突出的作用,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提供民族土壤和民族自信,更可以为儒学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人文精神;生命美学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165—05现代新儒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我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群体。

学者方克立曾经对它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所谓现代新儒家,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刺激下,一部分超越了学者之间的师承、门户之见,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力图恢复儒家传统和本体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为目标的一个学术流派。

”①该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徐复观等,后来在对他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中,诞生了马一浮、余英时、杜维明、成中英等当代新儒家,也都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

作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新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越来越被学界所重视。

他们的文艺美学思想站在人类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对世界发展的困境给予关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予以肯定,充满着人类的终极关怀。

进一步梳理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特点和意义,不仅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审美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是近年来中国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一批受到儒家思想启迪的学者所组成,旨在通过对儒家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和发掘,提供一种思想和文化资源,以应对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主要对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进行述评。

一、新儒家的主要思想新儒家思潮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学问题,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等思想是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新儒家思想中,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友”“师”“徒”等关系,认为这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通过这些关系改善人类社会的道德状态。

二、新儒家的价值和贡献新儒家思潮提供了一种思想和文化资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第一,新儒家思想强调人类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人们更好地在这些关系中相处。

第二,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可以对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提供参考。

此外,在宗教信仰疏导、传统文化继承等方面,新儒家思想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

三、新儒家的问题和挑战新儒家思潮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与时俱进。

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一直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新儒家思想可能需要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

例如,在当代社会中,人类关系的变化和多样化,使得新儒家思想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此外,新儒家思想需要与现代化相协调,即如何在儒家思想的传统基础上,发展适应当代现实的儒家思想,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提供了一种思想和文化资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然而,新儒家思想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持续的思考和探讨。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新儒家思潮是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持续升温的学术潮流之一,它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探讨中国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重新获得认可和传承。

本文将对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进行述评,探讨其成因、影响及其意义。

一、新儒家思潮的成因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关注逐渐增强。

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探讨国家命运、社会建设及个人修养的重要资源。

西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文化认同的诉求。

大陆学术界对西方哲学文化的长期研究,也为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西方哲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激发了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关注和反思。

西方哲学的解释和评价,也为新儒家思潮提供了外部的参照和启示。

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新儒家思潮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兴起。

在当代中国大陆,新儒家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以牟宗三、钱穆、熊庆来、茅海建、余英时等为代表。

这些人士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推动着新儒家思潮的发展。

牟宗三是新儒家思潮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20世纪初提出了“实用主义儒学”理论,强调儒家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通和修正。

钱穆则着力于阐述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试图通过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解读,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茅海建则专注于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进行思考,提出了“儒家科技伦理”理论,认为儒家思想对于科技伦理问题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

熊庆来致力于儒家思想与政治形态的关系研究,探讨了儒家民主的可能性和路径,提出了“儒家共和主义”的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余英时则重点探讨“儒家文化复兴”的问题,提出了儒家文化与国家命运、社会管理及文化变革的思考,为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一)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一)

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一)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现当代新儒家思潮与人物;第二,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之“问题意识”的反思。

一、现当代新儒家思潮与人物从大的背景来看,“五四”与“后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等等学术性的思潮。

在“五四”时代,与《新青年》分庭抗礼的,有《东方杂志》、《甲寅》周刊。

1915-1927年发生了“东西文化问题”论战,1923-1924年发生了“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所谓“文化保守主义者”。

我们特别要小心用这个名词,这些学者在政治上并不保守,只是在文化上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对待传统资源。

他们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仍持开放的立场。

例如,以南京为中心,与贵校校史有密切关系的《学衡》杂志及其作者群,被称为“学衡派”的一大群人文学者,就属于这个阵营。

吴宓、柳诒征、王国维、胡先骕、汤用彤、梅光迪等近百名教授学者在《学衡》杂志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主张中西文化精华的融会贯通。

“学衡派”的主导思想是美国哈佛大学白璧德(I.Babbitt)新人文主义。

《学衡》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该杂志于1922-1933年间,聚集了一批人文精英。

“学衡派”与我今天要讲的现代新儒家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思潮,大的文化群落,但它们之间有不小的区别。

“现代新儒家”主要研究哲学,“学衡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学与史学。

当然,属于“学衡派”的汤用彤先生,即汤一介先生的父亲,他是研究哲学的,是著名的哲学史家,精通欧洲大陆哲学、印度与中国的佛学和魏晋玄学。

汤先生与新儒家有密切关系。

我今天要讲的现代新儒学思潮,大体上有三代学人。

第一代学人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方东美、钱穆、冯友兰、贺麟等人,第二代学人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第三代学人有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等人。

关于钱穆(宾四)先生是不是新儒家,学术界颇有争议,他的弟子余英时先生不同意。

现代新儒家产生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现代新儒家产生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术群 体 。 二 十一世 纪的 中 国社 会 .多元 文化 交 织 出绚 丽丰 富 的社会 背
如 当时有人提 出“ 对所有的 中国图书都不要读, 线装书应该丢到茅
厕里去”o哒 科在我们今天看来f 乎有些偏激的对传统文化的尖 ^ 以 锐批 否定却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思想主流 :另一种倾向则是 峤口
匕r 冢 刀
现代新儒家产生的意义及其在 当代 的价值
辛 玉彤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 北京 10 2 ) 0 0 6

摘要 :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 , 以儒 家学说为 本位来吸纳、 会通西学的学术流派 自 五四” ” 时期产生至今 , 家 新儒 经过几代海 内外儒 者的孜孜追求.发展为一个颇具影响的文化学
的肯定 . 对于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探 索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对于 今天防止科 学主义. 实现科学与道德并重、 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 具有 重要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 代 新儒 家 ; 现 背景 ; 价 值 ; 响 当代 影
中图分类号 : O G
文献标识码 : A
从发生学上看来, 儒家与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 、 以家长为标准
家却似乎敏锐地观察到那种为了抵御西方而学习西方,为了挽救 民族而抛弃传统文化 的做法 自身存在着矛盾性 ,所以 尉 当时
国约一个世: 纪的捞夺 和征服 。 随着“ 西方文明” 的不断输 A, 了 粉碡!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们 自视为“ 天朝 大国” 的文化 自
大心态。跨越重洋的洋舰洋炮 , 由于其所依托的生产力的优势, 不 仅显示出绝对的军事优势 , 也昭示着不同以往的文化力量。 绵延几 千年和一直 有着对 外来文化 的消融力和统合力的传统华夏文化 , 第一次在外来文化面前丧失了一贯 的优越地位而“ 落于下风” 或在 某些方面相形见绌。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陷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

景海峰与现代新儒学研究

景海峰与现代新儒学研究

出“ 外王” 始终是历代儒者兼济天下的基本理路 , 治
国平 天下 则是 他们关 怀社 会 的基本 方式 。但 明末 清 初 以来 , 儒学 却 呈 现 出 “内圣 ” 盛而 “ 外 王” 弱 的 格 局, 直至 宋学 派 、 桐 城 派 与诸 子 学 的勃 然 兴 起 , 才 对 乾嘉 学派 ( 以两 汉经 学 为 中心 的考 据 学 ) 提 出挑 战 , 进 而打破 汉 学 独 霸 思 想 文 化 界 的局 势 。他 说 : “ 如 果说 积衰 已久 的理 学 阵营 已难 以撼 动汉 学 的正统 地 位, 那么 来 自桐城 派 的方 东 树则 以《 汉学 商 兑 》 一 书 给 了对方 以沉 重 的打击 。 ” l 4 至 此 , 汉 学 阵营 迅速 分 化, 学风 随之 大变 , 失 去汉 学 凭 依 、 缺 乏 生机 的儒 学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1 —0 6
乾嘉学派的衰落和经学时代 的终结 , 致使儒学 突然失去生存保障 , 一 下处于破碎 和散 乱的状态。
由于 近代 社 会 的变 迁 , 传统儒者也 出现身份嬗变 。 在 中国近 代化 过程 中 , 传 统 农业 的解 体 及 宗 族 制度
第1 6卷
第1 期
黄 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S I T Y
2 0 1 4年 1月
J a n. 2 0 1 4
V n 1 . 1 6 No . 1
景 海 峰 与 现 代 新 儒 学研 究
周 良发
( 安徽理 工大学 思政部 , 安徽 淮南 2 3 2 0 0 7 )
则 暗 流涌 动 , 多种 学术 流 派 相 研究论著 , 而且涌现一批 优秀 的研究 学者 , 其 中尤 以方克 立 、 郭齐勇、 宋志明、 郑家栋 、 郑大华 、 景海峰 、 余秉颐、 蒋国保诸人影响甚 巨, 持续 驰骋 活 跃 于各 大学 术 媒 介 。值 此现 代 新 儒 学研究方兴未艾之际 , 有必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系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新儒家思潮是当代中国思想领域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它以儒家传统为基础,以求新的发展和完善为目标,尤其在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备受关注和重视。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评述。

一、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传统文化的衰落。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挤压,甚至被边缘化。

这种情况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担忧,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儒家传统,并试图从中找到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时候,新儒家思潮开始蓬勃发展,一些知名学者开始重新解读儒家经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传统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 钟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化学者,是新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本体性”的儒家文化观,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在力量和自主性,试图消解传统文化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习性,提出儒家文化是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与任何文化平起平坐。

钟声认为,儒家文化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而是一种流变不居的原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与深邃的内涵。

2. 郭永坚中国著名哲学家,他主张要“重建博爱的文化”,提出了“生态儒学”的理念。

他认为,儒家文化具有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内在价值,可以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郭永坚认为,当代社会正处于一场大转型之中,儒家文化的生态伦理将有助于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文明,并为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利益搭建一个统一的道德平台。

3. 周保松中国哲学学者,提出了“社会本位”的儒学观。

他认为,儒家思想应该转变为服务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以仁治国”的思想,强调儒家思想对社会问题有着强大的解决能力,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新儒学研究

现代新儒学研究

关于罗义俊《生命存在与文化意识:当代新儒家史论》的读后感:浅谈现代新儒学的当代意义摒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的执见,反省现代化的利弊,重新思考精神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这是我我这几周读罗义俊的《生命存在与文化意识:当代新儒家史论》之后最大的感悟。

我个人认为,现代化不只是全球化、同化和西化。

是的,在全球化盛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考虑根源意识。

不容置疑,儒学从汉代董仲舒时被确立为统治思想起,就一直是影响国人最深刻的思想学说。

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重大变迁。

尤其在近现代中国,从“打倒孔家店”到新儒学的兴起,从破四旧到孔子学院全球开花。

几次被打倒之后的兴起证实了儒学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仍然存在的现实意义。

简单说,新儒学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我以为,新文化运动前后兴起的新儒学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新儒家大多能“拿自己的思想作主”。

他们的文化主张,皆出于自己对世态的体验和对人类文化的反思。

[1]当时的的环境是,西方列强从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对华侵略,有志中国人无不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然而,在代表传统的各派别的尝试都告失败以后,仁人志士开始转向西方,希望以全盘西化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在文化领域出现了新文化运动,认为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就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德先生和赛先生得到广泛宣传,成为当时救国救民的唯一道路。

在当时,全盘西化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任凭其发展,后果将是毁灭性的,如印度,传统将不复存在,民族的本源或将倾塌。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近代儒学先贤提出新儒学。

以他们的主张救国或许将导致封建复辟,但是他们在大环境下敢于提出不同于主流的见解,确实值得尊重和让人思考当下。

所以,新儒学兴起的形式意义在当前尤为明显,即知识分子敢于拿自己的思想做主。

在当前中国,这显得尤为宝贵和需要。

其次,新儒学的兴起体现的是近代儒学先贤对传统的利弊的反思。

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现代新儒学的转型——人文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现代新儒学的转型——人文教育思想研究
迈向现代化 的阻碍 。 伴 随着 整个 2 世纪 中国现代化 的进程 , 代新儒 家开始 了 0 现

圣” 不一 定能达到 “ 外王 ” 二者没有 必然联系 。修 身 、 , 治国 、 平天 下, 看起 来这几项 好像是逐渐 递进与扩 大的 , 修身是没有止境 但
转型期 , 其流变通 常认 为经历 了三代 。由传统 儒学到现代 儒学 , 其转变 的重点之一在 于对待科 学的态度 。传 统儒学 , 以人文思 是 想为主 , 几乎找不到科学 的地位 ; 而现代新儒学与之相 比, 则有较 大的改变 , 其人文教育思想 , 不再像 以前那样 排斥科学教育 , 而对 其表现 出了一种 接纳的态度 。这在三代新 儒家 中都 呈现 了一种 普遍认 同的趋势 , 只是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的关系上略有不 同 梁漱溟认 为 , 国传 统故 有的是 “ 德 的形而上 学” 缺少 的 中 道 , 是科学技术 与经济进步 , 此为新 中国落后之原 因。进入近现代之
尽管有很 多对传统文化 的批判 , 但其价值 , 毋庸 置疑是值得 肯定的。儒家文化一直是 我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 , 而其核心是人文
思想 。西方学界普遍称儒学 为人学 , 也是此故 。它对我 国的人文 教育一直有举 足轻重 的影 响 , 在今天其传承为现代新儒家 的人 文 教 育思想 ,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 。 传统儒学之所 以在 中国社会里能够成 为正统 的 、 占据主导地 位 的显学 , 并得 以延续两千 年之久 , 其原 因主要是有其较 为合适
1 世纪 中叶以来 , 9 中国在外来 力量的逼迫下 , 不得不 卷入世 界近代化和现代化的潮流进程 中, 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却 逐渐沦 但
值理 性教 育 ( 人文教 育 , 道德 修养教 育 ) 是教 育的 意义与根 本所 在, 人文教 育是科 学教育的根本 。 现代新儒 家从 2 世纪初发 展到现在 , O 并非一帆风顺 , 其观点 与理论并 非一成不 变。现代新 儒学 的发展也 不会到此止 步 跨 入新世纪 , 代新 儒家及其 儒学仍 面临着来 自各方 面的挑战 : 现 自 由主义西化派立场 , 马克思 主义立场 , 还有非 自由主义 、 非马克思 主义立场 , 后两 者又可再 分为若干分支 。现只将批判 内容列举 而 二 。其一是关 于新儒 家提倡 之“ 内圣外王 ” “ 、内圣开出科学民 主的新外 王 ” “ 身 、 国 、 天下 ” 及 修 治 平 的争 议 。批 评者认 为 , 内 “

新儒家思想的创新与传承

新儒家思想的创新与传承

新儒家思想的创新与传承新儒家思想是一种现代化的儒家思想,创始人为胡适和梁漱溟。

这种思想具有创新性和传承性,重视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同时也尊重传统的儒家价值观。

本文将就新儒家思想的创新与传承展开阐述。

一、新儒家思想的创新新儒家思想最大的创新就是重视自由和独立的个体。

传统的儒家思想注重家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人的利益往往被忽视。

然而,新儒家思想中,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胡适和梁漱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这是实现幸福和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条件。

新儒家思想中,还强调了科学和民主的重要性。

胡适提出“西学东渐”的思想,呼吁人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梁漱溟则积极倡导民主,认为民主是保障个人自由和人权的最佳途径。

此外,新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胡适在《女权主义的辩证法》中明确提出了女性应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这是一种非常前卫的思想。

二、新儒家思想的传承尽管新儒家思想中存在许多创新的思想和理念,但它也保持了一定的传统儒家价值观。

传统儒家思想中,人们注重的是中庸之道、仁爱之心和礼仪规范等观念。

在新儒家思想中,这些观念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新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格物致知”,也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

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世界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此外,新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传统儒家思想中,家庭是人的第一重要场所,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环境。

在新儒家思想中,家庭和社会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的重要场所。

三、总结新儒家思想的创新和传承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结合,其最大的创新是重视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同时也保留传统儒家思想中尊重传统和注重家庭和社会等价值观。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革,新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弥合传统和现代的方法,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当代对儒学的态度

当代对儒学的态度

当代对儒学的态度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然而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是复杂多样的。

在一部分人眼中,儒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认为儒学强调的道德规范,如“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仁”所倡导的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义”所代表的正义、公正,能引导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坚守道德底线;“礼”所规范的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准则,有助于营造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智”所追求的智慧和知识,激励着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信”所强调的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

这部分人认为,儒学中关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观念也具有积极意义。

儒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家庭中,儒学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伦理关系,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睦与稳定。

而且,儒学所蕴含的“和为贵”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诸多冲突和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然而,另一部分人对儒学则持有批判和质疑的态度。

他们认为儒学中的一些观念已经过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例如,儒学中强调的等级制度和礼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和自由,而这些与传统儒学中的某些观念存在冲突。

此外,还有人认为儒学在历史上曾经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压抑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而且,儒学过于强调道德的约束,而在法治方面的重视相对不足。

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保障社会公正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即当代社会对儒学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有些人将儒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打着儒学的旗号谋取私利。

例如,一些所谓的“国学班”“儒学讲座”,收费高昂,但其内容却良莠不齐,甚至存在误导大众的情况。

在教育领域,对于儒学的态度也存在分歧。

方克立先生现代新儒学研究论要

方克立先生现代新儒学研究论要
2 1 年 6月 01 第 2 期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a fLa y n a gT ah r C l g o r lo in u g n e c es ol e n e
J n .Ol ue 2 l
No. 2
方 克 立 先 生 现 代 新 儒 学 研 究 论 要
周 良发
下。
的首次结集 出版。( ) 2 编辑论著 。现代新儒家论著
[ 收稿日期】 01 0 — 8 21 — 3 2
[ 基金项 目】 安徽大 学研 究生学术创新研 究项 目“ 中国现代文化保 守主义思想 家的文化 民族 主义研 究” [ 作者简 介] 良发 ( 7 一 )男, 六安人 , 徽大 学哲 学 系 士生。 周 19 9 , 安徽 安 博
现代新儒 学研 究是透视方 先生思想体 系的逻辑起点 。
[ 关键词 ]方克立 ; 现代新儒 学 ; 究 研
[ 中图分类号] 2 1 B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9 74( 1) — 05 0 1 — 7 2 10 05 — 4 0 0 0 2
方克立先生 , 湖南湘潭人 ,98 13 年生 , 著名历史
( 安徽大学 哲学 系 , 安徽 合肥 20 3 ) 30 9
[ 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作为现代新儒 学研 究公认 的大 家, 方克立先 生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和独到的 思维方式 , 求厘 清现代新 力
儒 学发展 线 索, 面把握 其丰厚 内涵 。方先 生不仅 发起现 代新 儒 学研 究思潮、 全 主编现 代新儒 学 丛书、 发表 综论 现代 新儒 学文章 , 还对现代新儒 家进行深刻 细致的 个案分 析 , 大地拓 宽 了现代 新儒 学的研 究视 阈。在一 定意 义上 说 . 极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价值探微【摘要】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是一种结合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文艺审美理念的美学观念。

本文从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形成、特点、意义、与传统文艺美学的比较以及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是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学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其特点包括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这种美学观念对于推动当代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

与传统文艺美学相比,新儒家文艺美学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实践正在不断探索中,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未来,新儒家文艺美学将继续发展,为文艺创作注入更多传统智慧与现代思想,促进文艺审美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特点、意义、比较、实践、传统文艺美学、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背景介绍: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传统价值的再次崛起,新儒家文艺美学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回归,也导致了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兴起。

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既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现代文艺审美的探索和重新定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新儒家文艺美学也逐渐走向世界,并在不同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新儒家文艺美学的特点和意义,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儒家文艺美学不仅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向世界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

通过深入研究新儒家文艺美学,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作出贡献。

2. 正文2.1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的形成是在当代中国文化乱象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摘要:现代新儒学是创新的,以重构现代人思想为己任的儒学思潮,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下,对国人产生了促进儒学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并吸收西方思想解决现代化中的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中国人影响现代新儒学是不同于历史的,是创新的儒学研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其对当今国人的生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均产生影响。

它的创新性,在于其在一定程度的历史研究积淀之上,作为儒学重建的一部分,在对历史和现实作独到阐述基础上,对传统儒学进行某种创造性的转化。

由现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主导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具有以知识作为先决条件的批判姿态的理性、客体性,以知识评判事物价值,吸取传统精华并加以改进,试图理性地探究儒学传统的天人合一、忠孝价值观,展现对个体心灵人本主义的关怀。

现代新儒学面对在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冲击下难以发展并显得凋敝的传统儒学,试图重构其儒学思想,谋求适应现代的新发展。

现当代新儒学正因其这些特征,它对于当今国人乃至世界的影响,就不局限于于丹或李零、傅佩荣等的儒学阐发,不局限于传统经典的现代再解读,而是以现代甚或后现代的眼光理解、改造、重塑儒学形象及内涵,使之适应当下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解决普遍存在的虚无感,焦虑感。

“现代新儒学是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延续宋明理学研究问题,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融汇西学”,以求中国现代思想建设道路的文化思潮。

尊崇宋明理学是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精神取向。

他们本质上所理解的儒学的基本精神,其实就是宋明理学的精神,即以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之本源,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它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的一种保守回应。

现代新儒学并非与孔教派、国粹派以至康梁哲学并列的文化保守主义,我认为,它还是更加开放的文化开放主义,是保守主义的现代变体,因为它已经面向现代改进其学说。

现代新儒学的特点及启示

现代新儒学的特点及启示

现代新儒学的特点及启示
现代新儒学是一种新兴的学术流派,不同于传统儒家学说。

它倡导将道
德伦理素养融入当代社会,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它的出
现为高新技术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文化的指导。

首先,现代新儒学主张拒绝家庭价值观,获得更多的独立思考。

接下来,新儒学敦促人们要关注自身的道德伦理素养,表明他们的尊严。

同时,新儒
学鼓励有一个全面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政治或经济地位来衡量道德。

现代新儒学要求人们脱去宗派差异和尊严,用最大的尊重对待每个人,
尊重他们的言行。

此外,它还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它针对贫穷、痛苦
和歧视,说服人们承担更多责任,追求年轻一代的幸福和进步。

其次,现代新儒学重视自我责任,包括道德规范和社会义务,以及更高
的精神内涵和灵性上的修养。

因此,它将适用于个人社会行为以及做出重要
决定的能力。

现代新儒学的启示体现了友善、公正、谦逊和忠诚的核心价值观。

它教
我们要谨慎行事,遵守道德准则,让和谐成为可能,拒绝仇恨和歧视,遵循
公平和正义,从而创造一个和谐与更美好的未来。

当代大学生对待现代新儒家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对待现代新儒家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对待现代新儒家的态度
现代新儒家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基础上,按照新时期实际需求而重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思想,以“克己复礼”为主要指导原则。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受到不断演变的时代环境以及激浊扬清的思想观念影响,他们对现代新儒家的态度既包含认可又蕴含质疑。

从一部分学生的角度来说,对现代新儒家的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新儒家深究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其次,现代新儒家注重理性思维,把批判性思考作为核心;最后,现代新儒家以“德智教育”为圭臬,努力把逻辑思维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

这几个观点深深撼动着当代大学生的心弦,启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让他们在激浊扬清的思想中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除了认可,相对于现代新儒家的态度也充满质疑。

一些学生认为,现代新儒家的思想过于僵化,缺乏实用性,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另一些则认为,现代新儒家优德受到过多夸大,有时会依赖传统价值观而隐瞒新时代正确思想的探索和发展。

尽管表面上似乎包含着认可和质疑,但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对现代新儒家的态度依然肯定的,这不仅仅表明了他们尊重传统文化的精神,更体现了他们深深认知到现代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型国民素质和社会风貌,以及竭力去实践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建设的精神态度。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现代新儒家可谓肯定而兼有提问,他们既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又投入时代变体的思想发展,积极拨乱反正,以更广义的角度去深究新儒家的理念,并以自觉的态度得出属于自己的真实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在当前的文化讨论中,有一种观点颇为引人注目,并有进一步发展和滋蔓的趋势,这就是复兴儒学或所谓“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主张。

“弘扬儒家学术”,“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推动“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本来是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港台和海外的现代新儒家学者提出和一直坚持的口号。

随着对外开放和海内外学术交流的发展,国内个别学者也接受了这个口号,并把“第三期发展”解释为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近年来,一些海外华裔学者先后应邀回国讲学,也有人大力宣传这种新儒学的主张(并非人人如此,也不见得是多数)。

曾经是现代新儒家的先驱者的几位长期生活在国内的老先生,怀若对“周孔教化”和传统儒学的“敬意”,重登讲坛,继续宣传当年鼓吹过的中国精神文明优越论,提倡发场民族传统精神,甚至主张把宋明理学当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

由于这些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者,备受青年的尊敬和仰慕,加上报刊的宣传,因此,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学术观念的变化可能最能说明问题。

近30年来港台现代新儒家著作中最常见的一些基本观念,诸如“天人合一”、“道德理性”、“个体人格”、“儒家人文主义”等等,过去我们是很少讲的,近年来纷纷出现于我们的报刊上和学术论著中,*本文是作者1986年3月27日在国家教委召开的“七五”科研规划咨询会上的发言,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甚至成为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和时尚观念。

新儒学似乎已经成为现代学术思想战线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派别,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人公开打出“现代新儒家”的旗帜。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又一个关键时刻,现代新儒家思想的重新泛起,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为从历史上说,现代新儒家就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要不要实现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而产生的一个思想派别,他们提出的理沦,早已受到中国的前辈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严肃批评,并且被实践证明是行下通的和根本错误的。

在今天,中国更紧迫地面临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古今、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更加直接、尖锐。

中国是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呢,还是应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抑或是走如某些人所鼓吹的“东方式工业文明”的道路?这是今天人们思考、探索和实际争论的问题。

现代新濡家的主张在这个时候重新有了一定的市场,应该说是不奇怪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

争取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这个愿望能不能靠复兴儒学,或以现代新儒学为指导思想来实现?自然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

在这样重大的原则间题上,我们的同志一般不会糊涂;但是在一些似乎是纯粹的学术问题上,例如怎样认识中国文化的特质,怎样评价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在今天的价值与作用,怎样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等等,我们一些同志发表的见解,却很难和现代新儒家划清界限,有的甚至是径直地从港台和海外的新儒学著作中引进来的。

这就容易在思想界造成混乱,特别是使一些青年同志在抽象的谈论中分辨不清是非。

殊不知现代新儒家在上述“学术”问题上的观点和他们对中国前途的根本看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新儒家作为本世纪中国学术思想战线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我们过去对它没有做过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

对“五四”以来的前期“新儒家”思想,研究成果已属寥寥;对五十年代以后在港台掀起的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现代新儒家的新的更重要的发展阶段,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国内人士更鲜有所知,也极少正面接触和思想交锋。

以至今天人家的一些思想观点渗透进来,那怕是在五六十年代泛滥的东西,我们都觉得一很新鲜,有的人还把它当作新发明奉献给国内读者。

其实,只要翻一翻现代新儒家的前辈们在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些思想观点有许多并不“新”,不过是老调重弹或改头换面而已。

我们的吃亏在于不太了解过去的历史情况,也不了解最近三十年来港台和海外学术思想界的情况,所以难免认识不清。

在当前的文化讨论中,在日益频繁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许多同志都深深感到,目前的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弄清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的诸阶段,对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著作,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并且一定要把它放到中国现代思想斗争的总的潮流中来考察。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的认识当会更清楚一些。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初步了解和看法。

现代新儒家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因为区别于先秦儒学的宋明儒学,在历史上被称为“新儒家”,所以把本世纪以复兴儒学为职志的这个流派称为“现代新儒家”,或“当代新儒家”。

先秦儒家,宋明新儒家,现代新儒家,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儒家学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现代新儒家所致力的就是“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工作。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在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的状况日趋恶化,“师夷制夷”的多次努力相继失败,这就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为了找到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正确道路,就必须进行文化和社会的全面改造,特别是要对支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于是,在“五四”前后出现了以打倒孔教迷信、提倡科学和民主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

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界非常活跃,出现了否定传统的全盘西化派,固守传统的保皇、保教和国粹派,以及各种形式的中西折衷、调和、会通派,展开了一场关于东西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持续数十年的论战。

现代新儒家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它是中国人对于中西文化冲突的一种很重要的回应方式,即代表了在这个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会通西学、折衷中西的一种努力。

在一片西化声浪中,它勇于站出来维护传统;和顽固的保守主义者相比,它又并不绝对排拒西学。

它表面上很“全面”、“公正”,实质上还是属于中体西用派,华夏优越论是其骨髓深处的精神支柱。

这种中国本位的文化立场,比较容易为具有民族危机感而又不太了解世情的中国人在感情上所接受。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代新儒家是现代中国思想斗争的产物,它是站在一定阶级的立场来维护传统、会通西学的,也就是说,对于中学和西学都是有选择的。

它所维护的是儒家伦理本位和心性之学的唯心主义传统,所会通的也是现代西方的各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到新实在论、新黑格尔主义等等。

中国哲学(包括儒家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传统,它是视而不见也不可能去继承和发扬的;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它又视若洪水猛兽唯恐其深入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所以,在中国现代思想战线上,现代新儒家又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是反对、阻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一个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家自产生以来,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现代新儒家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它的前期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贺麟、熊十力等人。

梁漱溟在一九二二年就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他认为东西文化差异是“人生路向”上的根本不同,并以“意欲”向前、向后与调和持中为先验根据,将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化系统归结为三条不同的路向,认为只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才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在“五四”时期反孔教、反儒学运动达到高潮的时候,他就公开竖起儒家旗帜,开始提倡新孔学,鼓吹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

可以说,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最早的开启者和第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全民团结、一致抗日是当时最急迫的任务,复兴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成为空前响亮的口号,这又为现代儒学复兴运动带来一个大好时机。

“九一八”事变后,曾经在科玄论战中代表传统派(玄学派)的张君劢就写出了《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论著,其主旨无非是提倡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重振儒家学说,以配合国民党推行的新生活运动。

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出了《新理学》等“贞元六书”,公开声明他的新理学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宋明理学讲的。

它的“新”就在于用西方的新实在论来改铸宋明理学,重造一个新形上学的系统。

同一时期,贺麟则倡导新心学。

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是西方的新黑格尔主义和中国的陆王心学相结合的产物。

他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的主张,系统地阐明了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宗旨。

熊十力早年是一个革命家,中年尝从欧阳竟无学习法相唯识之学,后由佛归儒,以大《易》为宗,独创“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

他又曾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治学主张“贵在会通”,“于中国、印度、西洋三方面必不可偏废”,然而主要致力于建立中国哲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提倡发扬儒家易理所示的刚健精神。

熊十力哲学在国内的影响本来并不大,但是由于他的一些学生在港台和海外广为宣传,近三十年来,其地位被越抬越高,已俨然成为前期“新儒家”的精神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现代新儒家思想在国内已经没有市场。

上面提到的前期新儒家的几位主要代表人物,解放后多数留在国内,他们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赞成走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有的经过学习和认真的自我批判,已经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学术上继续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党也允许一些老先生保留自己的学术观点,例如,熊十力先生解放后还出版了《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等著作,梁漱溟先生也出版了《人心与人生》一书。

五十年代以后,现代新儒家并没有断绝薪火,而是在港台地区又得到了新的重要的发展,并且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人,他们可以说是现代新儒家的第二代。

其中的唐君毅、牟宗三二人,年相若,早年都是熊十力的学生,在五六十年代,尤为推进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得力人物,在港台被称为“大儒”。

一九五八年元旦,张君肋、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四人联名在香港《民主评论》和台湾《再生》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副题为《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的“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中西文化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提出了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

自此以后,他们分别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演说,撰写了卷帜浩繁的著作,来宣传、充实、发挥、论证新儒家的理论。

其中较重要的有唐君毅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哲学原论》,牟宗三的《道德的理想主义》、《心体与性体》,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方东美的《科学哲学与人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