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七律 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主题思想: (2)五.注解: (2)六.鉴赏: (3)七.课后习题: (6)第1课时同步练习 (7)第2课时同步练习 (8)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1.我会认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mín)山云崖.(yá)大渡.(dù)桥2.词语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诗情分析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4.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六年级上册 语文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 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下面是该课文的课堂笔记,以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
本课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一次重要行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红军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
1.标题:《七律长征》
2.作者:毛泽东
3.体裁:七言律诗
4.写作特点:语言简练、对仗工整、气势磅礴
5.内容概述:描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历程和革命精神。
6.重点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
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思考与讨论
1.诗中描述了哪些著名的战役和地理环境?
2.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和思想?
3.你认为诗中的哪些词句用得最好?为什么?
4.你如何理解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如何借鉴和应用这些精神?
四、拓展阅读
建议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了解更多细节和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统编小学语文六上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重难点解析

七律·长征一、背景知识背景知识一: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背景知识二: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路线图:背景知识三:《菩萨蛮·大柏地》创作背景《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
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二、诗意理解《七律·长征》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⑶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⑷细浪:“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解析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注释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本诗作者毛泽东。
1、课后生字崖yá(1)偏旁:山(2)结构:上下(3)组词:断崖、山崖渡dù(1)偏旁:氵(2)结构:左右(3)组词:过渡、渡河2、多音字长(1)cháng长短、长度(2)zhǎng长大、班长难(1)nán 难过、难受(2)nàn 发难、难兄难弟只(1)zhī一只、只身(2)zhǐ只有、只见蒙(1)méng启蒙、蒙蒙细雨(2)mēng瞎蒙、蒙人(3)měng蒙古磅(1)páng磅礴、磅沱(2)bàng过磅、加磅横(1)héng 横竖、横跨(2)hèng 蛮横、专横更(1)gèng更加、更多(2)gēng更替、三更尽(1)jìn 尽力、尽数(2)jǐn尽管、尽早3、易错字词律、征、岭、逶、迤、腾、蒙、暖、岷、颜、磅礴4、翻译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把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学霸笔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 课前预习 1.本文共有( )句。
2.默读课文两遍,朗读三遍,读准节奏,读出磅礴的气势。
试着背诵课文。
3.拼读并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
律l ǜ 崖y á 渡d ù 索su ǒ注意:“崖”下面是两个“土”;“渡”左部是三点水,与“度”区分。
4.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并用画线的词造句。
逶迤 乌蒙 等闲 磅礴 云崖 开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认真读课文,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乌蒙大渡河。
金沙金沙江。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乌蒙山。
6.诗中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读诗句,选一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欣喜B.全都C.喜欢D.竭尽8.思考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9.选择题:“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说明了(),“寒”说明了()。
A.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B.飞夺泸定桥战争的惊险悲壮10.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填空。
《七律·长征》是一首_____诗,这首诗写于_____,当时_____率领中央红军越过_____,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_____的战斗豪情。
知识梳理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预习复习精要

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预习复习精要5.七律长征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英镑)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尽jìn(尽力)jǐn(尽管)更gēng(更夫)gèng(更加)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喜→悲暖→寒等闲→不凡五、理解词义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这里指红军队伍。
8.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9.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1.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12.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山势高大、险峻。
13.走泥丸: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14.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15.《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是在(长征结束的情况下)写的。
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总领全诗。
其中“远征难”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还有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笔记《七律·长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笔记《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的一篇诗歌,通过描绘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表达了对于革命英雄的深深敬意和赞美之情。
下面是本课的笔记内容。
长征,是中华民族崭新历史中的一座高山。
这是一篇描写红军长征的七律,通篇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表达了长征的千辛万苦,英勇坚毅的红军战士,以及他们为了全国的革命事业而顽强奋斗的决心。
第一节中,诗歌开篇就呈现了长征的辛苦和艰难。
通过描绘“五岭逶迤腾细浪,冲波洗遍九曲河”,作者刻画了长征逆流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的英雄形象。
在第二节中,诗歌通过“铁索一条铺川道,青泥何盘萦岭卧”描绘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状况,语境中洋溢着长征途中创造奇迹的精神。
第三节表达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和革命意志。
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人形象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前行的情景。
第四节中,通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者将红军的奋斗与壮丽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强调了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和成功。
整首诗歌既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和困难,又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红军用他们的血与汗书写了英雄的篇章。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能够体悟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和红军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总结起来,《七律·长征》这篇诗歌在表达方式上非常凝练,以七律格式呈现出红军长征岁月中的艰苦和英勇。
通过描绘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困境和坚持信念,展示了红军战士的顽强精神和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
这篇诗歌振奋人心,让人敬仰红军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象征,红军崇高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必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课知识点预习复习总结及同步练习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课文知识点 (2)一、我会写 (2)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2)五、理解词义 (2)六、朗读节奏 (3)七、文学常识 (3)八、问题归纳 (4)九、诗歌大意 (5)十、课文主题 (5)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注解: (3)主题思想: (3)鉴赏: (3)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一、课文背景《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一首歌颂红军英勇长征精神的诗篇。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这首诗以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赞扬了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展现了红军必胜的革命信心。
二、课文内容《七律·长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总领全诗,点明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和背景。
次句“万水千山只等闲”进一步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困难,但红军却以“等闲”的态度对待,表现了红军的英勇和无畏。
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五岭的情景,将崎岖的山路比作细小的波浪,形象生动。
第四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则描绘了红军在乌蒙山区行军的情景,将险峻的山路比作泥丸,表现了红军的豪情壮志。
最后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分别描绘了红军在金沙江和泸定桥的战斗场景,表现了红军的英勇善战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重点知识点1. 七言律诗的特点:七言律诗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韵律严谨。
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七言律诗。
2. 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进行的战略转移。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 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这首诗表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顽强的精神。
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了革命的胜利勇往直前。
4. 比喻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比作细小的波浪、泥丸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堂练习及答案1. 默写课文请同学们默写《七律·长征》这首诗,注意字迹工整、清晰。
答案:略2. 解释词语请同学们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进行的战略转移行动。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的词语组词和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的词语组词和笔记一、生字词学习1、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样子。
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
2、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在诗歌中用来形容红军战士们的革命气概和雄伟气魄。
3、泥丸(níwán):指小泥球,这里比喻成隘口,写出了隘口的险峻和难以逾越,也写出了红军战士的斗志和乐观精神。
4、云崖(yún yá):高耸入云的山崖。
这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长征途中的险峻山势。
5、铁索(tiěsuò):指铁制的锁链,这里用来形容泸定桥上的铁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6、岷山(mín shān):中国西部的一座大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重要地点之一。
二、笔记整理1、诗歌背景: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精神内涵。
2、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押韵规律,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和韵律美感。
3、主题思想:深入探讨《七律•长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表达方式: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5、拓展延伸: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文献或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感人故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情感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和共鸣,设身处地地感受红军战士们的艰辛和不易,激发他们的崇敬之情和学习动力。
7、学习收获:通过学习《七律•长征》,我们不仅了解了长征这段光辉历史,还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攻坚克难。
总之,《七律•长征》是一首鼓舞人心的诗歌,它展示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 长征》【知识点详细总结】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狼牙山五壮士》【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生字组词
律lǜ(韵律纪律)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更gēng(更夫)gèng(更加)
难nán (困难) nàn (灾难)
磅bàng(磅秤) 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 mēng(蒙骗) měng(蒙古包)
三、重要词语
远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泥丸大渡
岷山铁索寒云崖暖尽开颜
四、特别注意:
(1)同音字
yá云崖山崖生涯天涯海角
páng 磅礴彷徨螃蟹庞然大物
bó磅礴单薄搏斗生机勃勃
(2)究字究音
云崖(yá) 逶迤(wēi) 磅(páng)礴(bó)泥丸(wán)岷(mín)山(3)特别注意:崖(“厂”里面是两个“土”)
五、近义词。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生字拼音、部首、笔画、笔顺、结构、组词、基本解释查询

suǒ
糸
10
横、竖、点、横撇/横钩、撇折、撇折、点、竖钩、撇、点
上下结构
索组词
索诈
索葛
索瘢
索客
索解人
索非亚
索赖
索贿
索居离群
索饭
索饼
索处
索辨
索斗鸡
索空
索句
索的基本解释
1、大绳子或大链子:船索。绳索。麻索。绞索。铁索桥。
2、姓。
3、搜寻;寻找:搜索。遍索不得。
4、要;取:索取。索还。索价。
5、孤单:离群索居。
点、点、提、点、横、撇、横、竖、竖、横、横撇/横钩、捺
左右结构
渡组词
渡的基本解释
1、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横渡。远渡重洋。飞渡太平洋。红军强渡大渡河。渡过难关。
2、载运过河:渡船。请您把我们渡过河去。
3、渡口(多用于地名):茅津渡(黄河渡口,在山西)。深渡(新安江渡口,在安徽)。
4、姓。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
生字
拼音
部首
笔画
笔顺
结构Leabharlann 组词基本解释崖yá
山
11
竖、竖折/竖弯、竖、横、撇、横、竖、横、横、竖、横
上下结构
崖组词
崖限
崖澨
崖垠
崖涘
崖砦
崖门
崖分
崖溜
崖嶂
崖然
崖穽
崖壁
崖坎
崖隒
崖柴
崖堑
崖的基本解释
1、(旧又读ái)
2、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山崖。悬崖。摩崖。
3、边际:崖略。
渡
dù
氵
12
6、寂寞;没有意味:索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必备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5 七律·长征必备知识点关于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的必备知识点,可以归纳如下:一、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字词解析1. 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
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
丸:泥丸。
2. 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尽:jìn(尽力)、jǐn(尽管)。
3. 形近字崖(山崖)与涯(天涯)。
渡(渡河)与度(度假)。
4. 注解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等闲:寻常、平常。
三、诗句解析1.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心句,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比作“细浪”和“泥丸”,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对偶句,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九、诗歌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十、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年)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课后习题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情感: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