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5.1 整体性学案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1.2 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学案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1.2 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学案

专题区域地理位置分析【知识构建】【知识精析】一、地理位置的答题要素依托区域地图,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叠置分析,提高以地形、气候、河流为对象的信息获取与解读、描述与阐释问题的能力训练。

(1)从地形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从气候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河流、植被及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3)从河流水文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三、根据地理位置分析区域气候(1)根据纬度位置,大致判断区域所处温度带,初步明确气温状况。

(2)结合海陆位置,判读区域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势,以及距海远近,进而确定其所属的气候类型,明确其降水状况。

(3)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地形、洋流等因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明确区域的气候特征是分析水文、植被、人口、城市、农业生产等地理要素的前提。

(4)气候类型的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描述。

四、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有不同的思维线索,其常见的思维模型有:(1)地形成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

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2)气候成因: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下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因素;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子影响的结果。

微专题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综合题答题策略共29页

微专题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综合题答题策略共29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微专题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综合 题答题策略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5、自己

专题05 太阳方位与太阳的视运动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微专题

专题05 太阳方位与太阳的视运动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微专题

04 高考真题回归
(2021·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 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 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为圆心,以杆长为半径绘 一半圈。下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 子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9.甲地位于(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10.若从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一年中某时刻地面上昼夜 状况与经纬线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
03 基础知识建构
(二)太阳的视运动
1.无极昼极夜地区
春秋分 夏至
冬至
在无极昼极夜的地区,可以根据昼夜长短情况,把日出日 落时间和方位相对应,判读日出日落的方位,比如北回归 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太阳在正南时为12 点,位于正北时为0点 ,位于正东时为6点,位于正西时为 18点,因此可以把时间和方位对应,判读太阳的方位
A.① B.② C.③ D.④
04 高考真题回归
(2021·河北·高考真题)家住某城(36.5°N,116°E) 的小明,秋分时节搬进了新楼房,站在书房2.6米高的落地 窗前,远处公园美景尽收眼底。下图示意书房平面布局。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入住到次年春分,书房的日采光时间变化趋势是 () A.一直增加 B.先增后减 C.一直减少 D.先减后增 6.冬至日天气晴朗,小明在书房于北京时间( ) A.6:30看到当日第一缕阳光 B.9:30沐浴着阳光伏案读书 C.12:30估算阳光进深2.6米 D.15:30看到阳光照到书柜上
04 高考真题回归
(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 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 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51 荒漠化+石漠化+红漠化 含详解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51 荒漠化+石漠化+红漠化 含详解

2023地理微专题训练51 荒漠化、石漠化、红漠化一、单选题1.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如果灌溉不当,土壤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的荒漠化现象称为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C.石质荒漠化D.次生盐渍化【答案】D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如果灌溉不当,土壤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的荒漠化现象称为次生盐渍化,故D正确。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

故A、B、C错误。

近期 ,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会同沙化监测重点省区的监测负责人、专家,召开了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准备研讨会。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将于2019年全面开展。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为快速了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A.RS和 GPS B.RS和 GISC.GIS和 GPS D.RS和 VR3.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为防治荒漠化可采取的工程措施是()A.设置草方格沙障B.提高人口素质C.推广节水农业D.封沙育草2.B获取我国荒漠化的信息需要用遥感技术,即RS,分析我国荒漠化的变化和现状需用地理信息系统,即GIS。

故选B。

3.A首先题干要求工程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和推广节水农业属于非工程措施,不属于工程措施,BC排除;封沙育草属于生物措施,D错误;设置草方格沙障属于工程措施,A正确。

水蚀荒漠化是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在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植被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的土地退化现象。

下图为2000年、2008年、2015年滇池流域水蚀荒漠化分布图。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5.5 动物学案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5.5 动物学案

专题 动物【知识构建】【知识精析】1、渔场的成因渔场的形成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

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

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

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海区。

2、渔业(某种生物)资源丰富的成因某地某种水生生物丰富的条件有:食物充足(饵料丰富)、生存空间大、生存环境好(关照充足、水温适宜、水质好、天敌少、人类活动干扰少)。

做题时要结合图文资料具体分析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3、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不同植被(动物)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动植物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4、动物与环境、动物迁徙的原因动物的迁徙行为是一种适应现象,是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凭借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荣得到可靠的保证。

如:部分鸟类迁徙(候鸟)、鱼类迁徙(洄游)、驯鹿的千里踏雪大迁徙、美洲的彩蝶王等。

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降水的时空变化→水、草的时空差异→动物。

5、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5.2 差异性学案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5.2 差异性学案

专题差异性【知识精析】一、一个概念——自然带1.形成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二、两个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抓住三个关键①山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见下图,以北半球为例)②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因素:自然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③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大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

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所示:2.注意五个问题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5)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四、山地垂直自然带分析与判读(1)影响垂直事象的因素分析:垂直事象的分布取决于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对水热组合状况起着深刻影响的山地位置和山体性质是决定垂直事象性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

2019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调研复习课件.ppt

2019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调研复习课件.ppt

进至甲、乙两地的中部的上方,这会抑制甲地气温的上升, 故A错;此时乙地区在垂直方向的等温线会非常密集,加之 处于正午前后,地面气温达到或接近一天中最大值,空气对 流运动强烈,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故选B;此时丙地位于 高压以东,刮西北风,故C错;甲地受高压控制,无风,故D 错。第(3)题,由材料及图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海拔在500 m以下,符合题意的只有东南丘陵,故选D。
[答案] (1)D (2)B (3)D
[易错提醒] 本题组失误的常见原因有两种: (1)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差。如第(1)题,不能根据等温线温差
的变化判定对流的强弱。第(3)题,因注意不到海拔不足 500米的信息而无从入手。 (2)图像转换能力和动态思维能力差。此题组是根据等温线 判 断天气系统,再根据天气系统判断风力、风向、降水等 天气现象。涉及动态的变化过程,此方面学生往往因能 力不足而无从下手。
[怎么学] 1.掌握热力环流的关键是“热上升、冷下沉”。 2.掌握大气环流的关键:一是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高低;
二是根据风向的判断确定气压的高低。 3.掌握天气系统的关键是明确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是
变暖气团、冷气团,还是受锋面控制。 4.判断气候类型关键是从气温、降水特点上来判断。 5.各种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要关注
集;1月份0℃
等温线大致沿
我国 秦岭—淮河一 线
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 冬季南北温差大,
时间短,南方正相反); 越往北温度越低
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 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 夏季普遍高温, 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

南北温差小
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2.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 (1)大陆与海洋: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

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五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五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微专题(五) 常见地貌类型典型例题剖析指导(2020天津卷)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形成上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

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

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

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2)导致上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A。

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C。

水平挤压D。

岩浆喷发试题情景试题以粤北地区的地貌景观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貌类型的成因。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山地所在的位置—-粤北地区.地理实践力: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

综合思维:沉积岩形成于地势较低地区,出露地表,要经过地壳的垂直运动,外力侵蚀。

思路引导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1)材料分析:材料中提及“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粤北地区降水量较多。

(2)图表分析: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知识整合技能提升1。

风成地貌(1)主要风蚀地貌差异及地貌特点雅丹地貌在干旱区,由土状堆积体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槽沟,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2)风力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2.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3)喀斯特地貌类型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沉积3.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的成因及主要类型(2)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3)近岸海水作用与流水沉积作用的关系①河流处在汛期时,流水沉积显著,入海泥沙多,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相对弱。

②河流处在枯水期时,流水沉积作用弱,入海泥沙少,海水侵蚀作用相对强,堆积作用弱。

(4)海岸线变迁与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的关系①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此时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强(海水顶托作用强),流水堆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
2.D 河岸与河床改造,主要是为了提高透水性,增加下渗量,减少洪水期的流量,在枯水的时候再补给河流,起到涵养水源的 目的。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如下图所 示。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18.形成该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B.资源 C.地形 D.交通 19.①②两城市建成区较其他建成区面积大的共同原因是( ) A.河流沿岸,水运条件优越 B.河流沉积岸,地形平坦开阔 C.水能丰富,发展水电 D.技术密集型工业迁入 18.A 结合图例,该城市位于河流沿岸,其城市空间形态深受河流影响。 19.B ①②两城市建成区均位于河流凸岸,河流沉积作用明显,地形平坦开阔。 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3.D 城市地区的渠道主要是起排水的作用,通过硬化,可减少杂草的阻滞,提高排水能力。 4.B 对渠道进行硬化后,减少了地表水的下渗,使地表以下的生物因为缺水而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 图a和图b是我国某大城市的城区略图及同区域的人口密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的形态是( ) A.带状 B.棋盘状 C.星状 D.组团状 6.形成该区域人口分布特征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河流阻隔 B.地势平坦 C.交通便利 D.人口增长 5.D 从该城市城区略图可以看出,该城市被河流分割成三块相对独立的区域。结合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可以看出,该城市在被河 流分割的区域内分别形成人口密度高峰区,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的形态为组团状。 6.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城市的三个人口密度高峰区分别分布在被河流分割的三个区域中,所以形成该城市人口分布特征的 主要原因是河流阻隔。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图中海拔最高点为A点。读图回答7~8题。

2019年衡水地理高考二轮研讨会资料李老师说课

2019年衡水地理高考二轮研讨会资料李老师说课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单元过关汇总错题,总结学生存在以下四 个问题:
1、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选择题 T4、13。
2、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差,不能与相应知识建立联
系T 20、21、T28(5)
3、地理规律的总结与灵活分析实际问题的结合能力
较差:如T9、T27(1)、T29(2)
4、规范表述学生明确自己的错因。
2.通过课前自纠环节,让学生自己解决大部分基础 性或失误造成的问题。
3.通过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提升等环节, 每类错题以一个题组为切入点解决一类问题,并让 学生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技巧。 4.每类错题跟上变式训练,加强落实效果。
5.课后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及时整理典型题目,总 结反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整体性【知识精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二、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整体性典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典例分析如下:三、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图18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0分)【答案】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略高、南北地;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自北向南有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流过。

【解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应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方面分析。

据图可知,京杭大运河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工程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略高、南北低;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相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素养提升】一、选择题(2018·衡水金卷信息卷(五))下图为中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海拔3800~4800m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其原因可能是该海拔区间()A.降水量最大 B.受西风影响最大C.受冬季风影响最大 D.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差值最大2.天山冰川末端海拔的最小值为2640m,其分布的位置可能为()A.伊犁河流域 B.塔里木河流域C.准噶尔盆地 D.吐鲁番一哈密盆地3.对近50年间天山冰川面积缩小影响最直接的是()A.冬季降水量减少 B.夏季降水量增多C.夏季气温升高 D.冬季气温升高1.D 冰川的发育主要由冰川消融和形成关系决定,而非降水量多少直接决定,A错;西风和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冰川发育不仅仅和降水有关,还和气温导致的消融有关,故BC错;山脉或山峰的海拔高度及其在形成与消融平衡线高度以上的相对高差才是决定山地冰川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的主要地形要素。

天山3800 ~4800m的降雪量与消融量差值最大,积雪最多,因而成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

故该题选D。

2.A 天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多少对冰川分布海拔有直接影响,所以冰川分布位置最低的流域应当是降水量较大的流域,相对其他三地伊犁河流域受西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较多,利于冰川的形成。

故该题选A。

3.C 一个地方的冰川面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季节变化就能引起冰川面积的变化:夏季气温较高,冰川面积缩小;冬季气温降低冰川面积扩大。

相对而言,夏季的冰川面积比较稳定,由于这个缘故,冰川面积大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冬季降水量减少和冬季气温升高对冰川形成面积的影响小,AD错;夏季降水量增多,有利于冰川形成面积扩大,B错;冰川面积变化主要看冰川形成与消融关系,而夏季气温升高对冰川面积的减少影响最直接,故该题选C。

(2018·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二))下图为尼日尔河流量的空间变化图,左边数字表示河段的位置,右边数宇表示该河段位置的年平均流量。

中游河段有许多宽滩及湖沼地带,有“内陆三角洲”之称。

读图,完成4~6题。

4.河段1-6同为热带草原气候,但植被自西南向东北由森林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5.流水沉积作用最为显著的河段是()A. 2-4 B. 4-6 C. 1-3 D. 8-106.河段6-8流量变幅小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季节变化小 B.湿地的调节作用C.水分蒸发强度小 D.水库的大量修建4.B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源头河段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段1-6同为热带草原气候,但植被自西南向东北由森林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差异,所以B正确。

5.B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源头河段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段4-6流经丘陵、平原地区,海拔较平稳,河流落差小,流水沉积作用最为显著,所哟B正确。

6.B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尼日尔河流域内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分布,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的功能,因此河段6-8流量变幅小,所以B正确。

(2018·广东省韶关市2018届高三调研考试)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

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7~9题。

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7.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8.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大C.气温较高 D.枯枝落叶较多9.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土壤温度较高 B.土壤湿度较大C.土壤含水量较高 D.枯枝落叶量较多7.C 根据图示曲线,森林土壤C0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枯枝落叶季节变化较小。

武夷山森林土壤C0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7~8月,此时是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

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C对。

其它时段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小,A、B、D错。

8.A 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对。

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

两坡的气温、枯枝落叶差异不大,C、D错。

9.D 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天然林中的枯枝落叶量较多,人工林有人工管理,落叶量少,D对。

天然林与人工林在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方面差异小,不是主要因素,A、B、C错。

(2018·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核心卷(三))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

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

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A.冬季平衡波动较大 B.总体呈负平衡趋势C.年际平衡变化较小 D.年内季节变化不大11.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B.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C.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D.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12.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气候变暖加速 C.农业生长期延长 D.岛屿数量增加10.B 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从1995-2010年间,总体上夏季冰川物质平衡的数值变化大于冬季,每年冬季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值,且波动小A错,而夏季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波动大,所以总体来看,从1995-2010年,该气象站的年际冰川物质平衡和季节波动较大且呈负平衡趋势,CD错,故选项B正确。

11.C 全球气侯变暖,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使得冰川消融量大,使得夏季呈负平衡C对;该气象站冬季和夏季均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B错;如果夏季降水多,冰川物质平衡应该为正平衡A错;冬季降水多,其冰川物质平衡才能是正平衡,D错。

故选项C正确12.A 读图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说明该地冰川在退缩,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A对;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B错;该地区位于极地附近,以冰川为主,无法发展种植业,C错;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D错,故选项A正确。

【点睛】一定要理解题干中冰川物质平衡的定义,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注意把冬夏的平衡数据叠加,可以得出年总平衡为负平衡。

(2016·山西模拟)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

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

读图完成13~15题。

13.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风化作用14.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C.阻止冰川移动D.拦截径流和泥沙15.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荒漠地区B.沿海地区C.湿润地区D.平原地区13.B 读图,根据图中表示径流的箭头可知,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流水作用,灌丛将流水挟带的泥沙拦截,形成堆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