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经典解读

合集下载

浅析曹丕《典论·论文》

浅析曹丕《典论·论文》

浅析曹丕《典论·论文》作者:陈建青康东芳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2期曹丕的《典论·论文》产生于我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曹丕《典论·论文》的创作目的(一)文学目的关于曹丕《典论·论文》的创作动机,曹丕在《典论·论文》开篇时有明确说明: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要求君子“审己度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欣赏对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这样就可以免于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毛病。

可以看出,这是曹丕站在文学家的立场上,从文学的角度创作而成。

(二)立言目的曹丕写作《典论·论文》还具有非常强烈的立言目的。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曰: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周彡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士,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疠数起,士人周彡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

这段话已经明确道出《典论·论文》写作的立言目的,即通过文章传名于后世,“可以不朽”。

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谈到他认为的真正的不朽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可以说,对身后不朽名声的追求,是古代文人的梦想,是他们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

而“立言”是实现不朽的最高途径。

二、《典论·论文》的内容曹丕的《典论·论文》探讨的内容却相当广泛,在中古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批评的几个问题: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问题、文体问题都已被涉及。

(一)关于文学的价值曹丕十分重视文学(包括诗赋、诔铭、书记、奏议等广义上的文学概念)的价值,他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体学阐释

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体学阐释
敢 者也 , 之决也 。 平 而 畅者 , 之通 微 。 微也 者 , 之 义 色 谓 通 智
味 。 果 仅 凭 文 学 自身 的 发 展 与 人 们 的 喜 爱 , 们 对 文 体 如 人 的 追求 不 可能 迅速 地 达 到 如此 疯狂 状 态 。我 们 不 能够 把
人 们 喜 爱 文 章 的 种 种 现 象 当 成 是 其 兴 盛 的 原 因 ,也 不 能 够把 此 时期 文 章或 文 体 的兴 盛 理想 化 地归 之 于 “ 艺术 为
标 准 也 受 到 人 们 的 质 疑 : 以 汉 之 广 博 ,士 民 之 众 多 , “ 朝 廷 之 清 明 , 下 之 修 治 , 官 无 直 吏 , 无 良臣 。此 非 今 上 而 位 世 之 无 贤 也 , 贤 者 废 锢 而 不 得 进 达 于 圣 主 之 朝 尔 … … 乃 贡 士 者 , 复 依 其 质 干 , 其 才 行 也 , 虚 造 空 美 , 地 非 准 直 扫 洞 说 。 [一 由 察 举 制 选 上 来 的 官 吏 , 是 些 无 能 之 辈 , ”1 4 都
标 准 ; 时 , 汉 末 军 阀 战 乱 之 际 , 取 、 得 人 才 是 军 阀 同 在 争 获
具体 的表 现 。人们 对 文 章 的重 视 , 就 是对 文 体 的重 视 。 也 由 中 国 传 统 思 维 方 式 的 特 点 ,此 时 期 的 文 体 观 呈 现 出 明
显 的 以文 类 文 体 与个 体 文 体 结 合 的体 用 一 如 的 文 体 楣
植 ,与 杨 德 祖 书 》 , 植 说 得 虽 然 夸 张 了 点 , 足 以 反 映 《 )曹 却 当 时 的 士 子 尽 一 切 之 能 事 学 习 文 章 写 作 并 力 图 使 自 己 的 文 章 所 形成 的个 体 文 体 是 独 树 一 帜 的 , 有些 疯 狂 的意 颇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在其《与吴质书》中,曹丕批评“观古今文人, 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文人总是要 惹麻烦,这是个性使然,统治者深感头痛,曹 丕只是对徐干表示赞许,说:“而伟长独怀文 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 者矣。著《中论》!"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 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魏志·王 昶传》王昶作《戒子书》曰:“北海徐伟长, 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 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 贬。”像徐干那样与世无争,惟以著述为追求, 正是曹丕欣赏的文人处世方式,如此算盘,几 与鲁迅先生所谓“文学自觉”丝毫无涉。
❖ 因此以准帝王的身份,曹丕努力要把士风纳入到 扬、班之士人精神道统中去,士人不是通过“杀 身以成仁”方式,而是以学术文化建树来务求垂 名不朽,士人与己相安于今世,自己偷梁换柱等 勾当,士人尽可视而不见,统治者可以避开士人 当下之锋芒,与承党锢之流风余韵者之执著于是 非原则不同,这可以减少政治风险,却不意鼓励 了王逸所指责的那种“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 的独善思想,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士人精神 状态。曹丕明确指出,士人最佳处世方式是像古 之作者那样“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如扬 雄那般“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 卢照邻《长安古意》),于士人非但可以全 身远祸,而且还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 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真何乐而不为也!
❖ 《世说新语·方正》第3条:“魏文帝受禅,陈群 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 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 形于色。’”陈群是荀彧的女婿,他也是迫于压 力,不得不接受禅代的现实;七子之一王粲《公 讌诗》:“克符周公业,弈世不可追。”七子们 也无意劝进,实在有些阳助阴挤的意思。这与曹 操在“武事”割据当中,以消灭经学影响,企图 身登九五的初衷,可谓捍格不入。故而,荀彧与 曹操相处,最后不得善终。可以看出,在曹操思 想意识中,立德附庸于立功,强权是乱世唯一的 真理,荀彧们或不明世故,或挺身挑战,均“逆 我者亡”。曹丕政治也十分峻切,《世说新 语·言语》第10条载刘桢指责曹丕“纲目不疏”, 曹丕推行禁锢统治,也可以看出他对士人防备森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其人及其时代
曹丕是一个政治家、学者、诗人。他多才多
艺,有胆有识。政治上主张“以德化民”, 被后人成为“旧时明君的典型”(郭沫若)。 作为一个学者,他一生博览群书,曾经动员 大批学有专长的人将当时众多书籍分门别类, 编成《皇览》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 类书。同时,他还是一个诗人,写了不少优 秀的诗,其中,有五言,有七言,大都感情 真挚,文辞优美。
文体论

共论述文体八种:奏议宜雅(文辞的典雅, 又指内容的雅正),书论宜理(书论的写作 以说理为主,要求说理严密有理致),铭诔 尚实(文辞的朴实,内容真实),诗赋欲丽 (肯定审美价值)。
文气说
曹丕的《论文》开始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
为主”的主张。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 与作品的不同风格。曹丕的“气”一指作家 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 艺术风格。
文以气为主:关于作家创作主体性的认识
曹丕认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是以“气”为
支撑的。这个“气”表现在作家艺术家身上, 具化为作家艺术家的主体的道德、性格、气 质及审美修养,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融入文 学艺术作品诸因素中去,则是文学艺术的风 格。这风格是独特的,也只有独特,才能形 成风格。
文以气为主:关于作家创作主体性的认识
文人相轻:关于批评心理的分析
文人相轻:关于批评心理的分析
曹丕认为,作家才。他 的基本态度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众多的文体决定作家的文学创作只能在某些 领域保持优势,即他只可能在一个或几个领 域独领风骚,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独领风骚。 这是由作家、艺术家的修养、气质、情感、 性格等因素所决定的。
文人相轻:关于批评心理的分析

曹丕从古往今来的文学批评实践中领悟了“文人相 轻”这一心理,在《典论· 论文》开篇就说:“文人 相轻,自古而然。”他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的恶 习,这一陋习是贯穿古今的,说到底,是一种民族 心理在文学批评中的表现。曹丕分析了这一恶习产 生的原因,他认为是作家、批评家的认识偏差问题, 只做到了“知己”,而没做到“知彼”。一方面表 现对自己长处的“善于自见”,对别人长处的视而 不见;另一方面表现对自己短处的视而不见,对别 人短处的视而易见。

论曹丕《典论论文》

论曹丕《典论论文》

论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也是曹丕政治才能和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这篇文章创作于三国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总体评价、政治才能和文化政策三个方面探讨曹丕《典论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曹丕《典论论文》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文气”、“文章”、“文人”为核心概念,通过对文学现象的评述,阐述了曹丕对文学本质和功能的认识。

该文表现出曹丕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刻的艺术洞察力,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曹丕的政治才能表现在诸多方面,其最大特点在于他具备了统筹全局的能力。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丕以独特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注重法制建设,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使得魏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此外,曹丕还实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选拔和任用纳入了科学化的轨道,这一制度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科举制度的蓝本。

在文化政策方面,曹丕提倡“建安风骨”,极力推崇有才华的文化人。

他尊重知识分子,将他们的作品视为瑰宝,这使得建安文学得以繁荣发展。

曹丕在位期间,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如曹植、王粲、阮瑀等,他们共同为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曹丕还大力发展佛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曹丕《典论论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该文体现了曹丕深邃的文学见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亦是他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在历史上,曹丕《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批评、政治智慧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学批评时,曹丕的《典论论文》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这部创作于三国时期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文气说”,强调了作家的个人风格和才华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深入探讨《典论论文》中曹丕如何以独特的见解,为中国文学批评开创了新的篇章。

《典论.论文》之“文气论”

《典论.论文》之“文气论”

《典论·论文》之文气论摘要:曹丕,及其著名的《典论·论文》,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汉魏之交文学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典论·论文》中心在于论述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文气论。

文气论自曹丕提出后,得到普遍接受及认可,并不断深化发展,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影响极大。

就如今而言,文气论的当代价值仍不容小觑。

关键词:曹丕文气论发展当代价值汉魏之交文学思想的变化,集中反映在曹氏父子身上。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篇十分重要的著作。

《典论·论文》从分析“建安七子”的创作特征出发,论述了对许多重要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

文气论是其中重要命题之一。

此后,文气论经后世文论家的进一步说明或运用于实践,得到了更全面的完善补充和发展。

因此,文气论实际上不仅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且在当代文学批评上也有其重要价值意义。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气论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即文气论。

这里讲的“气”,是指作家的秉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说到“气”,我们自然会想到孟子的“养气说”。

但曹丕的“气”与孟子的“气”是不同的。

孟子的“气”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使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后天学习而成;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是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秉性,既“不可力强而致”,也不能由父兄以移子弟。

所以,不能简单把二者等同而论。

关于“气”对“文”的影响,曹丕认为,由于作家不同的气质、个性,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各有所长。

这点曹丕以“七子”为代表,说明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

在《典论·论文》的第三段,曹丕就“七子”所长及其特点进行了评论。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2)三、《典论·论文》明确提出了“文气说”理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如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

”1.“文以气为主”首先。

它启示人们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追寻文学创作动机的起源,文学活动不再以对客观对象的描摹、阐发作为第一要务.而是将立足点转移到创作者自身。

文学活动虽然是主、客体的统一,但主体才是活动的真正领导者和实施者。

文学创作活动是作家呕心沥血,融入思想和感情的再创造的产物。

其次,它其实是以“气”来衡量文学作品的高下,打破了从先秦到两汉统治了数百年的“文以载道”的专制地位。

文学活动虽然可以而且应当与社会道德有密切联系。

但它不应像儒家提倡的那样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传声筒和教化规范民众的教科书.文学更主要的任务是表达创作主体的心声、艺术个性.成为有血、有肉、有情的表达途径和审美对象。

2.文气有“清”“浊”之分。

由于创作主体各异,不同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文气”,所以,曹丕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他所谓的“清”是指阳刚的俊秀豪迈的特点,而“浊”气则是指阴柔的凝重沉郁的特点。

大体上,他已经将风格概括为两种对立不同的类别,这在风格研究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由于“气”的不同,即作家创作风格不同,所以也就不能以此之长,责彼之短。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以此为依据,从“气”的角度去评论作家,虽扼要,却是中肯的。

如说徐干“时有齐气”,是指徐干的作品具有舒缓的风格特点;评孔融“体气高妙”,是说其文章由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形成他的文章所不可及的一种风范;称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是指其作品具有自由奔放的风格,但失之于不够紧凑。

这些都是从气的角度来探讨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的。

3.文气“不可移”曹丕认为。

文学作品的“清”、“浊”是由作家的先天素质所决定的,所以是与生俱来的,不会改变的,也不能传授、影响的。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高中古诗词阅读】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阅读答案及翻译自古以来,学者们就互相鄙视。

傅义之写信给班固和伯仲,顾孝之写信给弟弟赵:“吴忠可以用他属于文学的能力为兰台的历史写作,他不能停止写作。

”这位女士善于观察自己,但不善于用笔迹书写。

她很少善于准备。

她擅长彼此的长处,轻视彼此的短处。

俗话说,“如果你家里有扫帚,你可以享受成千上万的黄金。

”很难看出问题所在。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曹丕经典理论与论文)21.请用“/”给文中画““一句一句。

(2分)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22.作者认为“学者相互鄙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3分)23.文中划线句可用成语□□□□概括。

(2分)24.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谈谈文章结尾提到的“七个儿子”的角色。

(4分)参考答案21.(2分)女士善于观察自己/不在一个身体里写作/很少善于准备22.(3分)各自凭借自己所擅长的文体来轻视被人不擅长的文体。

23.(2分)自尊2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反对文人相轻,提倡应审己度人2分,赞扬七子能互相发现彼此的长处,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

2分参考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

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

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

曹丕的《典论·论文》赏析《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

《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

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

《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

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作品介绍曹丕《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曹丕是汉魏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著名的《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

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

曹丕《典论 论文》分析

曹丕《典论 论文》分析

曹丕《典论论文》分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

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第一篇,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中正式提出或者触及了不少新鲜的重要的文论课题,我们要掌握的主要有: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

他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如此高度地推崇文章作品的意义,无论其主观动机如何,在客观上是非常有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的。

曹丕所处的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

2、“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这个理论颇为新鲜,而且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把握。

要仔细分析这个“气”的内涵,包括“气之清浊”的含义,进而领会这究竟是一个什么理论?在文学理论史上有什么贡献?3、“文体”说: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夫文本同而末异。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注解与鉴赏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注解与鉴赏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注解与鉴赏典论·论文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著《论》,成一家言。

〔注释〕傅毅(?—89):字武仲,扶风茂陵人,东汉文学家。

属:缀辑。

能属文,善于写文章。

兰台令史:汉代掌管典校图籍,管理文书档案的官员。

《典论·论文》三辨——从《典论·论文》看曹丕的文章写作观

《典论·论文》三辨——从《典论·论文》看曹丕的文章写作观
所谓 “ 四科八体 ” 是相 当明确 的 , 即是指 奏 、 、 、 议 书 论、 、 、 、 铭 诔 诗 赋这 八 种文 体 。 因此 可 以看 出 , 曹
在《文章经国之大业 , “ 不朽之盛事” 的再诠释》 中, 列举 了学术界 的六种说 法 : 第一 , 为 曹丕这 句话 认
把文学 提高 到了与立 功 、 德并立 的地 位 , 调 了 立 强
理 , 诔 尚 实, 赋 欲 丽。 此 四科 不 同, 能 铭 诗 故
丕所提 到的八种 文体 中 , 只有诗 、 赋二 体属 于纯 文 学 的范 畴 。其 它六种都 是是什 么文体 呢? 且 看刘勰 对这些文 体 的解 释——
[ 收稿 日 ] 2 1 — 2 1 期 00 0 — 0 [ 作者简介] 张蒙(9 2 ) 河南周 口人 , 18 一 ,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0 8级写作 学专业研究生。 20
议 。[ ”】
论文》 第一次对文章做了文体分类。他在《 典论・
论文》 中将文体分成四科八体 , 并且第一次做了关
于文体 的论述 :
夫文本 同 而 末 异 , 奏 议 宜雅 , 论 宜 盖 书
关于 “ ” 刘 勰 指 出 : 战 国 以 前 , 臣 同 书 , “ 君
书 。[ ”
学体裁 。仅从这 一 点 来看 , 它是 “ 说 文学 专 论 ” 就
文学经 国与 不朽 的重要 作 用 。第 二 , 为曹 丕 这 认 句话 注意 到 了文学 的政 治 与 艺术 、 审美 的双 重 意 义 。第三 , 认为 曹丕 这 句话 虽 然 指 出 了文学 的政 治实用 功能 , 承 了儒 家文学观 念 , 重点是 在 继 但其 不朽 。第 四 , 为这两 句话与经 国大业 无关 , 认 只是 把文章 作为垂 名 后世 的事 业看 待 而 已 。第 五 , 认

读《典论论文》

读《典论论文》

读《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意识形成于曹魏一代,而曹丕的《典论论文》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始,它很早就对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罗根泽先生提出:“汉末魏初的文学批评,要以曹氏兄弟的成功为最大”,那么曹丕的《典沦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到底有哪些建树呢?且见余条分缕析于下:一是提出“文以气为主”这一极大影响后学的著名论断。

“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气说》)。

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气之清浊有体”窃觉有两种解释,一是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因此曹丕认为必须尊重文学创作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是彼此不同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创作主体,这就是说文章的风格可以不尽相同,充分认识到了也肯定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二是由于每个人的“气”本身就存在了“清”与“浊”之分,“气”决定了文学创作的高下,故而作者个人因“气”之拙劣,自然不同文章品格也有了高下之分。

在建安以前,中国没有系统的文论专著。

以“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

曹丕在《论文》中重视品藻诸家,分析各家才性的细微差别,探讨文气的内在规律,是有其思想文化背景的。

其一是当时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很盛。

其二是当时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自觉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体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

这些都历史地呼唤着《典论论文》的产生。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

”“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在《与吴质书》里说:“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徐干《中论· 夭寿》说:“故司空颍川荀爽言之,
以为古人有言,死而不朽,谓太上有立德,其 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身殁矣,其道犹存, 故谓之不朽。……寿与不寿,不过数十岁,德 义立与不立,差数千岁,岂可同日言也哉?” 兵燹之世,立言之生命力最为脆弱。士人最向 往的是“立功”,退而求其次才是“立言”, 而“立德”则是十分遥远的事情。《魏志· 杜恕 传》注引王隐《晋书》载晋朝杜预曰:“德者 非所(以)企及,立功立言,所庶几也。”这 是对魏晋士人普遍心理的概括。如此人生价值 观,上承党锢之余波,容易激起波涛汹涌,一 旦形成举世反曹的局面,陷于孤立,于曹丕而 言是十分危险的。
二有分离倾向,其 人生价值观,讲“明哲保身”,重视以著述超越 时空局限,追求垂名后世。这于形成东汉晚期王 逸《楚辞章句序》所谓朝臣“婉娩以顺上,逡巡 以避祸”士风,有直接的关系,党锢中有社会责 任感的士人奋起一搏,就是对此种消极士风的反 拨。而党锢中人竞以天下为己任,假使推波助澜, 至建安末年仍然未曾消歇,则完全可能冲决曹丕 的图谋。汉室之忠臣,是最难对付的,此辈人物 不惜以身殉汉,有时令曹氏也难撄其锋,因为大 开杀戒,会担负起杀戮名士的恶名,从而失去人 心。

荀彧和曹氏父子关系极为密切,《魏志· 荀彧传》注引 《彧别传》,说荀彧为尚书令,曾进言于太祖说:“昔 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并时而 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 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 君子无终身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 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具治,此姬旦宰周 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 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 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这里荀彧只将 曹操定位为“姬旦宰周”,“姬旦”是一防遏曹操得寸 进尺野心之符号,曹操不能于“姬旦”,所以在立德立 功之外,其立言是指重振刘汉之儒家学术和礼仪规范, 令乱臣贼子不敢肆无忌惮,进而挽刘汉江山于既倒。

《典论·论文》三辨——从《典论·论文》看曹丕的文章写作观

《典论·论文》三辨——从《典论·论文》看曹丕的文章写作观

《典论论文》三辨——从《典论论文》看曹丕的文章写作观张蒙【摘要】<典论·论文>里提到的"四科八体",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这六种属于应用文体.仅从这一点来看,说它是"文学专论"就不符合原著的内容实际了.曹丕<典论·论文>并非是"文学专论",而是既包括文学创作又包括应用写作的中国古代文论.其中,"经国之大业"说、"文本同而末异"说、"文以气为主"说等三个重要观点,也同样是适用于应用写作的理论总结.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而深入地研读<典论·论文>的原著,我们便会发现,所谓<典论·论文>是"文学专论"云云,往往都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4页(P126-129)【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应用文;应用写作【作者】张蒙【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I207.62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曹丕《典论·论文》看成是“文学专论”,而且认为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

这种观点似乎早已经成了定论。

然而,笔者觉得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典论·论文》里面提到的“四科八体”,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这六种属于应用文体,对此许多研究者往往视而不见,或者一概理解为纯文学体裁。

仅从这一点来看,说它是“文学专论”就不符合曹丕原著的内容实际了。

我认为,《典论·论文》所谈的理论问题,也与应用文写作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谨将《典论·论文》中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加以辩析,以就正于方家。

《典论·论文》的文论思想

《典论·论文》的文论思想
体归纳为 四个方面的风格“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丕的文体论具有开创先河的意义:曹 丕之前,往往只限于本而不及末,曹丕重 视文体形式不同、风格不同,这是曹丕对 文体的自觉。
三、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 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 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文气,即文章中的气,它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形 成,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 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与孟子气论比较:孟子的气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 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学习“礼义” 而具有的“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 曹 丕的气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 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 主”即要求文章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曹丕讲气的清浊问题,所谓清浊实即阴阳, 阳气上升为清,阴气下沉为浊。曹丕在这 里实开后世以“阳刚、阴柔”之美论文学 之先河。他首先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 引入文学批评,从此“文气”成为中国古 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话语。
四、文学的社会地位
曹丕把文学提到空前的高度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 之盛事。” 曹丕强调写文章对个人扬名后 世的意义与作用,鼓励文人把 全部的精力用于文章写作。这 样,由于文章地位的空前提高, 必然也就会对文章写作进行专 门的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文学 理论批评的重心由探讨文学的 社会教育作用,而转入研究文 学本身的创作规律与各类文体 的特征,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 的深入,并出现了一个繁荣发 展的高潮时期。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 文学观
这样由于文章地位的空前提高必然也就会对文章写作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文学理论批评的重心由探讨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转入研究文学本身的创作规律与各类文体的特征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并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高潮时期

浅析曹丕的《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

浅析曹丕的《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

读闻观142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而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建安时代开始,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都算得上是文学自觉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时期涌现的诸多文学批评专著的作者都是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高地位和拥有极大作用的人。

比如著名诗人曹丕(《典论·论文》)、文学家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还有徐陵(《玉台新咏》)等。

这一大批文学家继往开来、承旧立新,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壮观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而所谓的文学自觉,从出现开始仔细分析起来,一共有三个标志。

第一个标志,就是把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在曹丕以前,所谓的文学通常指的是学术,尤其强调的是儒学。

只有从曹丕开始,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之后,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将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提出来,文学才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

第二个标志,则是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早期的文体辨析可以上溯到《汉书》,至于《东观汉记》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也都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但是真正明晰自觉的文体辨析还是来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把人们一直创作的常用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比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以这么说,从曹浅析曹丕的《典论·论文》与 文学的自觉 李伶思读闻观143丕时代开始,文学才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门类并有了自己独特的分支与科目。

第三个标志,则是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和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在建安文学之前,文学只能以一种依附于学术的附属身份存在于浩瀚的人类文化史当中,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以上三点还没有出现,文学的自觉也就还没有形成。

详细解析课标要求背诵的《典论

详细解析课标要求背诵的《典论

详细解析课标要求背诵的《典论·论文》相关内容《典论·论文》是我国一部非常重要文学评论,影响深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背诵重点片段,在要求学生背诵时,必须让学生读懂相关内容。

在此,解析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背诵。

结构上,这篇文论开篇提出“文人相轻”的现象。

接着从人性、心理等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然后分析不应文人相轻的道理,在这里主要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作家创作实践来看,不应文人相轻,二是在从文章的体裁、文气、功能来看不应文人相轻。

内容上,这篇文论提出了很多重要文论观点。

这些观点影响深远。

所以,本文从行文思路和文论观点两个角度解析《典论·论文》.一、第一部分,提出“文人相轻”的看法。

1、原文从开头“文人相轻”到“斯不自见之患”。

2、解析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一种观点,文人相轻。

文人互相轻视,总是高看自己,小看别人。

这种现象自古而然。

这个观点很有现实依据。

在当世,班固对傅毅就是这样,批评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傅毅“下笔不能自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总是容易看见自己的长处,看见别人的短处。

文章体裁多种多样,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各种体裁兼善。

人们喜欢拿自己文章的优点与别人相比,轻视别人和别人的文章。

二、第二部分,点明写作动机1、原文从“今之文人”到“而作论文”。

2、解析文章列述了建安时期除曹操父子三人外重要作家,合称他们为“七子”,这一称法得到了后世认可。

作者以赞美的笔调称他们是驰骋千里的骐骥騄马,正昂首奔驰在文学的大道上,难分伯仲。

这些才华出众的文人跟普通文人一样,有看不到自己短处的缺点,还有看不到别人长处的特点。

所以文章得出结论,让他们彼此钦服“亦良难矣”。

从行文构思的角度看,可以说曹丕运用了心理分析法,揭示了文人相轻产生的根源。

曹丕看清了这一点,于是,审察自己,揣度别人的想法,因而他自己能够克服这样的缺陷。

这也就成了他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三、第三部分,评论“七子”文章的优劣1、原文从“王粲长于辞赋”到“扬、班俦也”。

从曹丕《典论·论文》探析“文人相轻”产生的原因

从曹丕《典论·论文》探析“文人相轻”产生的原因

从曹丕《典论·论文》探析“文人相轻”产生的原因【摘要】本文主着重在分析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探究“文人相轻”这一现象产生的政治、现实、文学背景和其产生的原因,并评估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曹丕;文人相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批评家魏晋时期的曹丕在其《典论·论文》开篇明义地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提出了“文人相轻“这一观点,其也成为曹丕非常独特而新鲜的见解。

尽管这个现象历代都存在,但真正把这一问题明确提出来并加以批判的则始于曹丕,“文人相轻”这一用语也是从此时固定下来。

1、“文人相轻“产生的背景1.1 从政治层面上看在秦汉之后,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了完整的官僚体系,在“官本位”为主导的社会里,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文人只能取悦权贵,谋取一官半职,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竞争,毕竟统治者不需要那么要的文人。

这种竞争主要是以政治阴谋,相互打击为主。

而大多文人则采取以对他人文章或为人的“诽谤”作为打击对方的武器,因为不会产生直接致死的因素,所以这种陋习得到延续和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曹丕就清楚的认识到文人相轻这种现象在政治生活中对人才的选拔造成的弊病。

他站在一个统治者的身份来提出这个问题的,这就表达了政治对文学的要求。

1.2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层面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身觉悟到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从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

鲁迅在《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将建安时期概括为“文学自觉的时代”。

而文学自觉与文人对自身价值的发现是同时出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与文学批评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便显得特别充分。

曹丕对“文人相轻”的批评就是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在“文学批评自觉的时代”的基础之上的。

1.3 从现实社会层面上看当时社会文人相轻的现象确实存在,文人相轻从本质上说是心态的展现,属于人人相轻的一种,其覆盖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存在着这种现象。

曹丕的《典论》,7大名句欣赏,句句都很经典

曹丕的《典论》,7大名句欣赏,句句都很经典

曹丕的《典论》,7大名句欣赏,句句都很经典1.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之间相互轻视,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2.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自己家中的破旧扫帚,自认为是无价之宝。

指没有自知之明,而见不到自身的缺点。

3.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出自《典论·论文》。

写文章是治理国家的大事情,是不朽的盛大事业。

曹丕这段话论述了文章的两种功能价值:一是具有治理国家的巨大功能价值,是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

二是具有让作家个体生命不朽之价值。

4.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年龄寿命都有一定的时限,荣誉和享乐只限于自己一身,二者到一定的期限,而不像是文章,可以无穷无尽的传下去。

5.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出自《典论·论文》。

作家“见意于篇籍”,作家的情意志向、生命精神也就随“篇籍”的“无穷”而不朽,其声名就会自然流传于后世。

古今中外无数作家都是因其“文章”而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

6.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并非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能够擅长各种的体裁。

7.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语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人们在评价文章的时候,都容易重视古人的看法,而轻视今人的观点,崇尚名声,不重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