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治验提要
温病治验提要
赵绍琴老温病治验提要(一)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
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二)温热病亦属温病之一部分,重者湿与热合,如油入面,混成一体,名曰湿温。
其为温热与湿邪互阻而成,绝非温热挟湿可比。
论其治法与温热病非一途也。
(三)伤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风邪或寒邪,故脉浮紧或脉浮缓,称之伤寒与中风,皆是风寒在皮毛,外束于太阳之经。
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或头痛项强而恶寒,或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方用辛温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三者根本不同,用药亦异也。
(四)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且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口渴咽红。
肺外合皮毛,故云在表。
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决不可误认为表证而用解表求汗之法。
此虽形寒,而舌红、口渴、咽干皆是热象,或前额有汗,乃火热上蒸之象,用药当以疏卫开郁,若过寒凉必遏其热,气机闭塞,卫失疏和,反而增重矣。
(五)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
热多则清,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火郁当升降,切不可以解表求汗而用辛温,否则伤津损液不利于病。
古人谓“在卫汗之可也”,非属方法,乃是目的,否则与温病相背矣。
(六)叶氏谓:“到气才可清气。
”若未到气切不可清气,初至当以疏卫之外略佐以清气,中至仍不可过清,若实为至气,亦不可一味寒凉,寒则涩而不流,气机不宣,三焦不畅,早用寒凉郁遏其邪,邪无出路反致病不除。
清气之法甚多,包括凉膈、利胆、泻火、导滞、通腑等,在治疗时均以宣气机为本。
(七)气热灼津,病仍不解,即可渐渐入营。
营分属阴,其气通心,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反不甚渴饮,舌绛脉细而数,或斑点隐隐,时或谵语,皆营热阴伤之象。
治之必须清营养阴,透热转气。
吴鞠通创清营汤、清宫汤,皆治温热日久入营之证。
并佐以增液,但必须注意透热转气。
温病学复习提要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2)足厥阴肝病变:
病理特点为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临床表现:肾阴亏耗之象外,出现手指蠕动,甚或瘛疭。(《素·玉机真脏论》“病筋脉相引而
急,病名曰瘛。”)及肾水亏耗,不能上济于心,心中澹澹大动。 《温病条辨》:“肾水本虚,不能济肝而后发痉……,心之本体欲失,故澹澹而大动也。” 辨证要点:舌绛枯萎、脉虚、手指蠕动或瘈疭。
膜原证:湿浊极盛热邪轻微的半表半里证
湿遏热伏——膜原
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外通肌肉——身痛沉重 内近胃腑——呕逆胀满
苔白腻如积粉,舌质紫绛(白苔绛底)
达原饮:槟榔 厚朴 草果仁 知母 芍药 黄芩 甘草
“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以后四味,不过调 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吴又可)
病理特点:血热炽盛、耗血动血、心神被扰。 辨证要点:舌质深绛,斑疹及出血见症。
(1)上焦病候: 1) ①邪袭肺卫,肺气失宣:
②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辨证要点为:身热、口渴、咳喘、苔黄。
2) 病理特点:邪(痰热)陷心包,机窍阻闭。 形成——肺卫之邪不解,逆传心包;尚可因邪热由气入营,进而内陷心包;或暑热病邪直中
代把这种流行称为“时行”或“天行”,把能引起流行的疾病称为“天行病”、“时行病”。 季节性:指某些温病只发生于某一季节,或是在某一季节多发,其有明显季节性的特点——
故称四时温病。 地域性:某些温病由于地理条件,气候因素以及这些条件、因素对人体体质状况的影响,好
发于某一地域。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叶天士强调辨证关键:脘痞与舌苔
《温热论》第11条:“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 用苦泄,以其人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
温病条文
湿热论叶天士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温病大纲)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邪在肺卫)3.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变。
(邪在肺卫)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邪入营血)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汉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汉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患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慌,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湿邪气或火热邪气侵袭而引起的疾病,早期流行于中国
南方,后来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
中医认为治疗温病必须要根据病情
和体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讲讲温病的治证原则。
1.湿热证
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多、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湿热证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可以用石膏、黄连、黄芩
等清热解毒中药来治疗病情,同时可用竹茹、茅根等中药来利湿退黄。
2.阳明证
阳明证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大便秘结、尿少、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阳明证的原则是泻火、通便、清热解毒。
可以用大黄、芒硝、大
青叶等中药来清热解毒,同时可用芦荟、火麻仁等来通便泻火。
3.太阳证
太阳证主要表现为身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风、恶寒、口渴
等症状。
治疗太阳证的原则是发散风寒、解表发汗。
可以用麻黄、桂枝、芍药等中药来发散风寒,同时可用板蓝根等来解表发汗,促进体
内的阳气运行。
4.少阳证
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头痛、口苦、口干、胸闷、耳鸣等症状。
治疗少阳证的原则是清少阳、解郁消气。
可以用黄芩、黄苓、龙胆等中药来清少阳,同时可用薄荷、香附等来解郁消气。
总之,治疗温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调节饮食,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温病。
李士懋:温病临床治疗经验
李士懋:温病临床治疗经验温病的本质是郁热。
所谓郁热,乃热邪郁伏于里,不得透达而解。
除温病后期真阴耗损者外,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只要有邪热存在,其本质概属郁热。
温病初起的卫分阶段,其本质已属郁热。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温邪自口鼻而入,病位在肺,属里属内,而不在肌表皮毛。
肺为温邪所袭,失于宣发,气机不畅,温邪郁而化热,于是形成郁热;卫阳不宣,外失阳之温煦而恶风寒,这就是温病初起卫分、证属郁热的机理。
卫分证虽亦属表,但与伤寒之太阳表证不同。
太阳表证是风寒袭表,邪在肌表,当汗而解之;而卫分证是温邪袭肺,肺合皮毛,虽现表证,然肌表无邪,故温病忌汗。
正如吴鞠通所云:“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膹郁,不得捍卫皮毛也”。
温病属郁热者,非独卫分,气、营、血分证亦然。
热邪深传,热郁更甚,热深厥亦深,脉亦转沉伏。
气分证中的白虎汤证,虽有壮热、大汗、脉洪大等,然其本质仍属郁热,所用之白虎汤为辛凉重剂,辛以开郁,“达热出表”,惟其郁伏较轻而已。
温病初起即与伤寒受邪不同,病位各异,治法相殊,本质有别。
纵使在病程某一阶段有相同处,毕竟各自规律不同,焉能将二者相混,合之又有何益?温病本质是郁热在里,我以为温病治则不外清、透、滋。
既有热邪,故当清之,然有热在气血之分,故清之又有清气与凉血之别。
热乃郁热,有郁即当透邪。
透邪的原则是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伏郁于里之热邪方能透达而解。
所以,在清热的基础上,必须伍以透邪之品。
欲使气机畅达而邪热得透,又必须明确气机窒塞之因。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血痰食、正气虚馁,皆可令气机窒塞,祛除致病之因,气机方能展布,热自透达而解。
喻嘉言概括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解毒意在清热,升、疏、决意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切中肯綮,要言不烦。
杨栗山更明确指出:“温病非泻即清,非清即泻”。
所谓清,即热者寒之;所谓泻,非专指泻下,而是透泄之意。
温 病 的 治 疗
7、开窍息风法
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清化湿热痰浊、
作
芳香透络利窍。
用 息风法——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
以止痉定抽。
适 开窍法——热闭心包或痰湿内蒙机窍所致神
应
志异常证。
证 息风法——热盛动风或虚风内动证。
(1)清心开窍 主治:温病热陷心包而神志异常证 代表方: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补泻兼施、平其复遗、调其气血 ●作用:透解外邪,宣通气机,以外解里和。
●适用范围:温病邪处于少阳胆、少阳三焦、
膜原等半表半里者
(1)清泄少阳 主治:邪郁少阳,胃失和降证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2)分消走泄 主治:邪热与痰湿阻遏三焦而气 化失司证。 代表方:温胆汤
(3)开达膜原 主治:邪伏膜原证 代表方: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吴智兵
[目的要求]
1、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2、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运用。
第一节:温病的治疗原则
一、祛邪为第一要务
,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 善后务细”
二、顾护正气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 2.察病位 3.辨邪正关系 4.注意兼夹证
第二节:温病的主要治法
2、清解气热法
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解除气分无形邪 热的一类治法。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宣泄出外或直接消解 ●适用范围:温病气分里热亢盛,但尚未与
有形实邪相搏结。
(1)轻清宣气
主治:邪热初入气分,热郁胸膈,
质轻
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之证。
味薄
代表方:栀子豉汤加味
(2)辛寒清气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吴鞠通《温病条辨》之一
五是津液枯涸,好比无水舟停,可先服增液以增 水行舟,再不通则可用增液承气汤既养阴又下热 结,称其为一腑之中气血合治法。
提要:邪入心包络的主要表现和治法。 浅释:太阴温病,若误用辛温发汗。耗伤阴液,
就可能热邪内陷心包,神明被扰,而发生神昏谵 语之症,这时当以清宫汤清心养阴,重者必须用 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清心开窍。即使未 曾误汗,温病过程也可由卫分而逆传心包,或由 气分、营分而陷入心包。邪入心包,除了神昏谵 语外,还可出现舌謇肢厥等症,舌为心之苗,心 为热灼或痰热阻闭心窍,舌体随之失灵而语言不 清;热邪深入心包,心阳被遏不能外达而见肢厥。 凡是邪入心包治法都宜清心开窍,均可用牛黄丸、 紫雪丹之类。
但原方中牛膝有趋下之性,不适合上焦手太阴病 证;熟地温补滋腻重着,也不宜于此证,故去牛 膝、并改用生地,生地为凉血清热养阴之要药, 加元参又能增强本方养阴清热解毒之功。
(四)邪陷营血证
原文: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 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上焦15)
清营汤方: (暑温上焦30: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犀角三钱 生地五
原文;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 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 涎壅盛,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 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 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 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 主之。(中焦17)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3.透表清暑法: 作用:以散寒、化湿及辛凉透达之品合用,具 有透散表寒,清暑化湿之效。
适应证:外感暑湿,复为风寒所伤的暑湿兼寒 证。见头痛,恶寒,身形拘急,发 热,面赤,口渴,无汗,心烦,苔薄 腻,甚则呕恶,下利。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4.宣表化湿法: 作用:以芳香清润之品,疏通肌表,宣化表湿 适应证:湿温初起,湿邪困遏肌表。见恶寒发 热,身重痛,胸闷脘痞,少汗,苔白 腻,脉濡缓。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㈤注意事项:
1.凡无表证者不可用此法。
2.温病解表忌用辛温燥烈之峻剂。 3.温病解表应以辛凉透邪为主,寒凉之品不可 早投。
二.清解气热法: ㈠意义与作用:用辛寒或苦寒的药物组成一定 的方剂,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具有退热 存津,除烦止渴的作用。 ㈡适应范围:凡邪热入里,未入营血,又未 里结成实的上、中二焦证均可用之。
3.苦寒泄火法:
作用:用苦寒沉降之品,直泄里热,具有清泄邪火的 作用。
适应证:热邪内蕴气分,郁而化火,阴液未伤者。见 身热灼手,烦躁不安,口渴,口苦,小便黄 赤,舌红苔黄。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4.宣肺清热法:
作用:宣开肺气,清泄热邪
适应证:热邪壅于太阴气分,肺气不降。见身 热,口渴,咳嗽,喘促,舌红苔黄, 脉数。
5.疏表润燥法: 作用:以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温燥之邪。 适应证:温燥初起,燥邪伤肺。见身热,头 痛,咳嗽少痰,咽喉干痛,鼻干唇 燥,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右脉数 大。 代表方:桑杏汤
㈣加减配合: 表证兼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表证兼气虚――益气解表――解表方中加党参、沙参
表证兼里热――解表清里――葱豉桔梗汤 表证兼发疹――解表透疹――银翘散加蝉衣 表证兼温毒――疏表解毒――清Fra bibliotek汤或普济 消毒饮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六章)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六章)第六章温病治验提要************************************************************【1】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
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
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满而喘。
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注:此系指新感温病。
温为阳邪,蒸腾而上,肺是娇脏,其位最高,邪必先伤。
伤寒乃寒邪阴凝,外伤皮毛,太阳受病,其主一身之表,故曰表证。
温热病与伤寒,虽同为外感热病,二者迥然不同。
咽为肺胃之门户,温病热盛伤阴,故咽红肿口干舌红。
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其受邪则郁闭,宣发肃降失常,因而咳嗽为必有之证。
所以陈平伯《外感温热篇》曰:“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为风温证之提纲也”。
温病初起,邪在上焦肺卫,病轻邪浅,其发热微恶风寒,不同于伤寒之以恶寒为主,惟当以此为辨。
************************************************************【2】湿热病亦属温病之一部分。
重者湿与热合,如油入面,混成一体,名曰湿温。
其为温热与湿邪互阻而成,决非温热挟湿可比。
论其治法与温热病非一途也。
************************************************************注:湿热病范围广泛,其包括湿温、伏暑、温热病挟湿。
湿温病是因湿阻热郁的结果,热因湿阻,郁而热更炽;湿因热蒸,弥漫全身上下表里内外。
且湿裹热郁,热在湿中,互相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治之最为棘手。
因湿为阴邪,水之类也,其性重浊粘腻,法当温化;热为阳邪,是熏蒸之气,治应苦寒以清之。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的要求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
2.熟悉温病的⽴法依据及卫⽓营⾎、三焦的治疗原则。
3.了解温病的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
基本内容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和意义。
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热、和解表⾥、祛湿清热、清营凉⾎、通下逐邪治疗⼤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及注意点。
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
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瘥后调理。
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段。
⼀、温病治则及确⽴治法的依据(-)温病治则1.祛除温邪⽆论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体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温病的主因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
不同温邪侵袭⼈体,具有各⾃的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的不同,⽽治疗⽅法有异。
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清暑化湿之法。
在温病的发⽣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营⾎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治法亦不相同。
2.扶助正⽓温病的发⽣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
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
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的轻重与多少,正⽓盛衰与强弱,合理使⽤祛邪与扶正的⽅法。
(⼆)确⽴温病治法的依据1.确⽴温病治法的依据(1)审病因: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病邪侵袭⼈体,各具不同的致病特点。
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因”。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2)辨病机:温病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卫⽓营⾎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因此掌握了温病卫⽓营⾎和三焦辨证,就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确⽴治则、治法。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1
(2)分消走泄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 焦邪热痰湿。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运用要点:(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
茯苓导下; (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2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浊 之邪。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5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病用温药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6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2
(4)疏表润燥
作 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3
泄卫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
卫气营血治则: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 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的治疗
4、通瘀破结 用活血祛瘀配合通下药物,以破散蕴蓄下焦 瘀结的治法。 主治:瘀热蓄下焦证。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使用本法应注意事项: ① 未有邪热内结的里实证,不宜用本法。 ② 根据不同腑实证选用不同通下法。 ③ 湿热积滞交结胃肠证宜用轻下、缓下、反复轻下、 以邪尽为度。但勿过下伤正。 ④ 对阴虚、正气不足之体,使用本法时宜配合滋阴、 益气之品以攻补兼施。 ⑤温病后期,热退津枯肠燥便秘者,忌苦寒攻下。
1、轻清宣气 是用轻清之品以透泄热邪,宣畅气机的治法。 主治:热郁胸膈证。 代表方:栀子豉汤。
2、辛寒清气 是用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的治法。 主治:阳明气分邪热炽盛。 代表方:白虎汤。
3、清热泻火 是用苦寒清热之品清热泻火解毒,祛除热毒证的治
法。 主治:气分热盛、郁而化火证。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黄芩汤。 使用本法注意事项: ① 本法适用于气分无形邪热,若属有形的热结腑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主讲 史志云教授
一、 温病治疗立法的依据 (一)确立治则的依据 1、审病因 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季节,推测其病因, 再依据不同病因拟定不同治疗大法。如感受风热病 邪,治以疏风泄热;感受暑热病邪,治以清暑泄热。 即所谓“辨证求因、审因论证”。
2、辨病变阶段和病位 根据不同病变阶段和病位进行论治。如按叶天士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 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或吴鞠通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 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拟 定治疗大法。 3、察邪正
作用:疏泄腠理, 逐邪外出, 泄热解表。 主治:温病邪在卫分证。 1、疏风泄热 是用辛凉轻透之品,以疏散肺卫风热病邪的治法。 主治:风热袭肺卫证。 代表方:桑菊饮、银翘散。
温病条文
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中焦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濇,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哺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仿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温病治病经验 2Microsoft Word 文档
温病治疗经验卫、气、营、血辩证(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
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感冒清热颗粒:荆芥穗、防风、薄荷、柴胡、葛根、苏叶、桔梗、杏仁、白芷、地丁、芦根。
疏散风寒,解表清热。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2)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
②汗多,热在肺胃,xxxx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
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
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
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温病条辨》学验传承精要——中原版《温病条辨》导读精编
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4期CJGMCM December 2020. Vol 35. 24・3873・《温病条辨》学验传承精要**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景源传承工作室项目作者单位:l.长春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吉林 长春130117) ;2.北京知医堂门诊中和国医馆(北京100031 );3.中华中医药学会光明中医杂志社(北京100036) ;4.北京中医药大学 名老中医刘景源传承工作室(北京100100)△通讯作者:E-mail :jianyu66@ 163. com※指导老师——中原版《温病条辨》导读精编岳冬辉'杨建宇"A 李杨2" 刘言言'刘景源*摘要:《温病条辨》是中医温病学(含瘟疫)的临床基础典籍,学习《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运气论病、经方发挥、理法方药等,必 须要牢记条文,传承精华,联系临床,以经解经,把握核心,守正创新,才能在瘟疫面前,沉着应对,药到病除。
关键词:《温病条辨》;吴鞠通;温病学;瘟疫学doi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0. 24.014 文章编号:1003-8914(2020)-24-3873-03《温病条辨》作为温病学的一部代表著作,系统阐述了温病学的重要理论,对各种常见温病提出了具体 的诊治和理法方药,具有重要的理论引领价值和临床指导实用价值。
该书不仅是诊治温病的重要参考书, 而且近来被作为中医的重要典籍,成为学习、研究和掌 握中医的必读之书⑴。
1 概要《温病条辨》作者为吴鞠通,名璃,字佩術,号鞠 通,生于1758年,殁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士。
吴氏少习儒学,19岁时,父患病年余,终至不治,此颇觉愧 恨难名,以为父病而不知医,无颜立于天地间。
于是“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广购医书,发愤学医。
越四载,在其23岁时,犹子巧官病温终不治至发黄而死, 因其初学,未敢亲试而愧恨。
温病的治疗(88页)
1. 疏风散热 ---- 风温 ---- 辛凉轻清 2. 解表清暑 ---- 暑湿 ---- 辛温清凉 3. 宣表化湿 ---- 湿温 ---- 芳香宣透 4. 疏卫润燥 ---- 秋燥 ---- 甘凉濡润
2021/4/26
12
(一)疏风散热
方法:辛凉轻透,疏散肺卫风热 适用证: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
汗或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 代表方:银翘散
2021/4/26
13
方法:辛温和清凉并用,解表寒,清暑湿 适用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心烦,口
渴,脘痞,舌红苔腻等。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2021/4/26
14
(三)宣表化湿
方法:芳香透泄、宣肺祛湿,疏化肌腠湿邪 适用证:湿温初起,邪郁肌表,气机失畅 证候: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胸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结合辨病
2021/4/26
8
祛邪:1. 泄卫透表法 2. 清解气热法 3. 和解表里法 4. 祛湿清热法 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血法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扶正:滋阴生津法
2021/4/26
9
方法: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 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散热降温 适用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3:35:0 423:3 5:0423 :35Wednesd ay, July 28,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 .7.28 21.7.2 823:3 5:042 3:35:0 4July 28, 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 2021 年7月2 8日星 期三下 午11时3 5分4 秒23:3 5:0421 .7.28
温病的治则与治疗
温病的治则与治疗一、温病的治则李士懋先生认为,温病的治则就是三个字:清、透、滋。
⑴、清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既有热邪,就必须清之。
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李氏认为,温病之热邪,有轻重程度之不同,有所在病位之别,有兼挟邪气之殊,有正气强弱之异,因而在清热时,必须全面权衡:①、寒凉适度:有热邪时,寒凉乃必用之品。
但由于热邪程度不同,所以用寒凉清解之时,既要防止病重药轻,又要防止孟浪,过于寒凉,冰伏气机。
②、治分气血:温病热邪,无非有在气在血之别,故治疗当分气与血。
清气,是治疗温病的中心环节。
邪热外淫内陷,皆气热燔灼充斥使然。
里热清,而表证自解;气热清,而邪不内陷。
清气当选能入气分而清解气热之品,如辛寒、苦寒、甘寒以及咸寒。
若虑苦寒化燥伤阴,可以甘寒监之。
气热炽盛,内陷血分,则当选入血分而能清解血热之品,如甘寒、咸寒、酸寒之品,既能清热凉血,又具养阴生津之功。
但清血热时,亦必伍以清气热。
⑵、透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只要有热邪存在,自始至终都要透。
透邪的原则为: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郁伏于里之热方能透达。
所以,在寒凉清解热邪的同时,必须伍以畅达气机之品。
温病中令气机窒塞者,主要有热邪、痰湿、瘀血、热结、食积以及新寒外束等。
欲使气机畅达,必须将阻滞气机之邪气祛除。
所以在清解时,要视其兼邪,或伍以化湿,或伍以活瘀,或伍以消导,或伍以通下,或伍以表散等。
壅塞除,气自展布,热自透达而解。
郁热外达的标志有六:1、汗:正汗的出现,标志里解表和矣。
2、脉:郁热脉当沉而躁数。
沉乃气机郁滞,气血不得外达以鼓荡充盈血脉所致。
气机展布,气血得以外达,则脉由沉伏转见中位或浮位,脉体亦可由细迟短涩转见洪大滑数。
3、舌:舌由绛紫而暗,转为红活;由无苔转为舌苔渐布。
4、神:由昏谵或狂躁,转为神志清晰。
5、色:面色由红而暗滞,转为红活润泽。
6、症:由肢厥转为四肢渐暖。
至于身热,可较前显露,不足为讶。
六者之中,以汗与脉的转变为主要标志。
小儿温病发疹治验二则
小儿温病发疹治验二则温病属于感受温热毒邪所导致的一大类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伴有皮疹的出现,其治疗辛凉清透为大法,笔者曾治疗小儿温病发疹疹两例,疗效显著,特录于此,以求通道指正:案1:患儿,女,10岁,2009年7月20来诊。
患儿三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周身粟粒样皮疹,成片出现,此起彼伏,在市卫生防疫站按过敏性皮炎给药强的松、息斯敏及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口服,皮炎平外用,症状有所减轻,但时轻时重,三个月来患儿极为痛苦。
来诊是症见:周身可见粉红色粟粒样丘疹,成片出现,以躯干和四肢为甚,瘙痒难忍,有多处抓痕,大便正常,小便色黄,舌红绛,苔薄黄,脉洪数有力。
诊断:温毒。
辨证属热毒内盛,损伤血络。
治法:清热凉血,解肌透络。
以《温病条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元参方化裁,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竹叶10g,荆芥穗10g,牛蒡子10g,薄荷10g,芦根15g,桔梗10g生甘草10g,生地黄15g,赤芍药15g,丹皮15g,大青叶10g,元参15g。
5付,水煎服,每日一剂。
同时继续服用强的松、息斯敏。
2009年7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第三天开始皮肤瘙痒减轻,仍全身成片出现粟粒样皮疹,此起彼伏,大小便正常,舌质红绛,苔薄黄,洪数有力但较前明显减轻。
治法不变,前方加紫草10g,5付,每日一付,水煎服。
停用强的松、息斯敏。
2009年7月30日三诊:患者继服上方5付,皮肤瘙痒,皮疹已完全消除,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
遂停药。
半年后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服上方12剂,症状消失,至今未再复发。
按: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及过敏反应均可引起皮疹,有斑疹和丘疹的不同。
中医认为系外感风热时邪或热入营血所致。
本例患者以丘疹,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舌质红绛,脉洪数有力为热入营血的表现,但斑疹合丘疹有实质的区别,治疗也截然不同。
吴鞠通对此有明确的论述:盖斑乃纯赤,或大片,为肌肉之病,故主以化斑汤,专治肌肉;疹系红点高起,麻、瘄、痧皆一类,系血络中病,故主以芳香透络,辛凉解肌,甘寒清血也[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绍琴温病治验提要
【1】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
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
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满而喘。
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2】湿热病亦属温病之一部分。
重者湿与热合,如油入面,混成一体,名曰湿温。
其为温热与湿邪互阻而成,决非温热挟湿可比。
论其治法与温热病非一途也。
【3】伤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风邪或寒邪,故脉浮紧或脉浮缓,称之伤寒或中风。
皆是风寒在皮毛,外束于太阳之经。
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
或头痛项强而恶寒,或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方用辛温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
三者根本不同,用药亦异也。
【4】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且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口渴咽红。
肺外合皮毛,故云在卫。
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决不可误认为表证而用解表求汗之法。
此虽形寒,而舌红、口渴、咽干皆是热象,或前额有汗,乃火热上蒸之象。
用药当以疏卫开郁,若过寒凉必遏其热,气机闭塞,卫失疏和,反而增重矣。
【5】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
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
热多则清,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火郁当升降。
切不可解表求汗而用辛温,否则伤津损液不利于病。
古人谓:“在卫汗之可也”,非属方法,乃是目的,否则与温病相背矣。
【6】叶氏谓:“到气才可清气”。
若未到气切不可清气。
初至当以疏卫之外略佐以清气;中至仍不可过清;若实为至气,亦不可一味寒凉。
寒则涩而不流,气机不宣,三焦不畅。
早用寒凉郁遏其邪,邪无出路反致病不能除。
清气之法甚多,包括凉膈、利胆、泄火、导滞、通腑等,在治疗时均以宣气机为本。
【7】气热灼津,病仍不解,即可渐渐入营。
营分属阴,其气通心,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反不甚渴饮,舌绛脉细而数,或斑点隐隐,时或谵语,皆营热阴伤之象。
治之必须清营养阴,透热转气。
吴鞠通创清营汤、清宫汤,皆治温热日久入营之证。
并佐以增液,但必须注意透热转气。
热邪入营,来路不一,临证问病,必详诊细参。
【8】心包者,心之宫城也。
热盛阴伤、津液被蒸、煎灼成痰,最易成热陷心包证。
其“舌绛鲜泽”,又见神昏谵语者,即是心包受病。
其由于手太阴传入者,又称逆传,病在手厥阴也。
手厥阴之病最易传入足厥阴肝经而见动风之证。
【9】热陷心包,非属下陷,最忌提升。
此时内窍闭塞,气机不畅,邪热深入于内,昏厥谵语。
脉舌色证俱当详诊细辨,且不可一见昏迷即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必须审其因,观色脉,在卫当疏,在气当清,入营方考虑透热转气,入血仍需加入宣畅气机之品。
万不可妄用过凉,以防寒凝。
不可过用滋腻,以防气机不畅,反使热不外达。
用药轻则灵,重则滞。
灵能开窍宣通,助热外达也。
【10】“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动血包括发斑、吐衄、溲血、便血及内脏出血等。
其为热盛动血,治疗不能一昧止血。
首当凉血解毒。
血和不妄行,瘀散血可止。
【11】舌象是温病论证的根据。
风寒外袭皮表,舌白且润,表闭阳伤,可用汗法驱邪从表外出。
温乃热邪,从口鼻而入,咽干舌边尖红,苔白不润,脉以数为主。
若温邪在卫,热郁不解,舌干质红,是将入气分矣。
在气舌形不变,苔渐转黄,或干黄、黄厚,或腻厚、垢厚,或老黄干裂,或黑黄、黑腻、黄厚,或深黄如果
子酱等。
舌质必渐红矣。
【12】邪若入营,神志失灵,舌多绛紫,舌形瘦干,甚则龟裂。
若病势不减,舌绛转润,脉虽细弦逐渐下沉,由细弦转为沉弱,此气阴两亏,阴阳俱不足矣。
【13】温热挟湿或温与湿合,其舌必滑润而腻,脉必濡软。
甚则舌胖、齿痕、色淡,近似正虚。
然非专属气虚,乃湿郁阻遏气机耳。
【14】温热挟湿,治之棘手。
久则湿与热合,混成一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治之,必须耐心轻宣疏透,分消走泄,以调气机,畅三焦为务。
用药不可过急,忌口切当嘱告,否则反而不利。
【15】凡外感挟湿,或湿阻热势不退,少则7天,多可4周。
湿阻日久,调治得宜,多做战汗而解。
战汗后身热退,脉沉迟,精神疲惫(血压下降),两目有神。
此为脉静身凉,烧退神安,实为战汗初愈。
应使病人静卧,以待正气恢复。
切勿误认厥脱在即,急为抢救,扰其元真,反促病情加重。
【16】又有邪热在卫,不知疏卫,早用清法,如辛寒清气、苦寒泄火或西药消炎(抗生素之类),反使营卫失调、气机不达、三焦不通,病多不解。
若挟湿邪,则病势加重,轻则面浮色青、胸闷、周身乏力,重则四肢面目皆肿。
此时急当宣疏卫分,求其卫疏气达。
若体胖湿遏,肿势必增,腹泄如水,甚则昏迷。
切不可按邪陷心包、逆传入里而用三宝,仍当升和轻疏,使气机调、湿邪化,自然而愈。
【17】斑疹白㾦,证治不同。
斑乃热邪郁闭于气营,从肌肉而外发,故曰属胃。
先人每谓斑黑者胃烂,治当清胃为主。
古法用白虎,近改化斑汤,亦变法耳。
阴斑乃正气之衰,气无以摄血,故当益气。
疹乃肺热,邪热内窜于营,证多先咳且呛、高热口干,治当宣肺透营。
恐胃热上蒸,故当少食禁荤。
白㾦为湿热蕴郁肌肤,发则晶亮,内有浆汁。
宜宣化其湿邪。
热盛当清,湿多则疏化。
枯㾦属正虚邪恋,枯凹不实,增液疏化,切不可温补。
【18】火郁可见形寒战栗。
不论外感内伤,皆当先治其郁,俟郁解则愈。
虽四肢逆冷、脉象沉伏、面色苍白、寒战如丧神守,然舌质红绛,糙老而干,尖部起刺是其征也。
古人每以四逆散,切不可妄用四逆汤。
以解郁为主,再医他邪。
【19】治疹之方,古无成方,初学多难以奉从。
疹乃肺胃郁热、热邪闭郁,迫肺而呛咳,甚则鼻头发凉。
灼营则身热心烦、口唇红点满布。
治当宣郁疏化、凉营和血。
热得宣化,肺肃咳缓,凉营则疹自透矣。
此透疹亦为目的,非方法也。
【20】大头瘟乃温热蕴郁,头面红肿。
热重者当清,挟湿者当化。
湿重而皮肤滋水痒甚者,重以祛风热为治。
前者以紫草、地丁草、野菊花少佐和营凉血;而后者当祛风止痒兼以化瘀,如桑叶、菊花、蚤休、防风、赤芍之类。
【21】妇人妊娠,复感温邪致病,当以治温为主,其它次之。
经期前后,温病治疗亦同。
哺乳期间患温者,可暂停哺乳,防其传染婴儿。
若因温邪而致胎动不安,或泛之多寡,皆求之于温。
【22】湿热蕴郁发黄,多是湿热蕴结不宣。
当宣阳开郁以化湿邪。
若妄用清之寒之,湿郁邪必不达。
湿郁不化,热无去路,遇寒气机凝涩不行,湿热发黄矣。
【23】暑热挟湿邪互阻肠间,每作腹痛痢下。
全属寒湿凝滞、表闭不宣、升降不畅、蕴郁成痢。
喻西昌以逆流挽舟宣闭开郁,故能一药而愈。
治痢当先宣阳开其湿郁。
暑湿解,热随之而去。
有寒当温,有积当化。
在血以活血为本,气滞用调气机则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