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纵和挥霍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衰败。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在之后的岁月里,福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饥荒的折磨、亲人的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仿佛生命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继续前行。
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
战争让他流离失所,险些丧命;饥荒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亲人的离去,更是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为了承受苦难和痛苦?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
苦难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但正是这种无力感,更加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探讨苦难的同时,《活着》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衰败和生活的磨难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勤劳、善良、懂得珍惜的人。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在面对苦难时,福贵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同时,他也关心着身边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然而,人性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毕业论文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毕业论文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余华《活着》这本书我去年看过,当时还挺有感悟的。
当时我爸重病,我买了《活着》《西藏生死录》等几本有关活着与死亡的书籍。
其中我觉得苦难意识表现在:活着就要忍受苦难、疾病、不公、绝望、贫穷、死亡、无聊、平庸。
在这些之余,也会偶尔有些活着的幸福与感动吧!
当时看这本书时,每当看到有人死亡时,眼泪就直流,我觉得这真是个大悲剧啊,男主福贵怎么能这么苦难,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被学校要求献血,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庆抽血过多被间接害死了,福贵和县长还是认识的(好像是当兵认识的,有点忘记了),可怜瘦弱的有庆,就那么无辜的死了。
福贵亲手埋葬了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女婿、外孙,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活着,他活着,也不知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说不清,每个人理解不同,或许别人都觉得福贵可怜,得承受失去所有亲人的痛苦独自苟活人间,但他就是活着,或许活着本身就是活着吧,活着就好好活着。
我觉得余华《活着》,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遭遇,表达了人在所处社会大背景下的无奈,在命运面前无法掌握生死的无奈。
有一种只能“听天命”的悲凉。
文中,以福贵的回忆来讲述的,按我的想法,他应该哭得稀里
哗啦,悲痛欲绝,然而,他像是讲别人家的故事一样,并没有伤心欲绝。
或许他接受了,看淡了,明白了要活在当下,他和他的牛,一起活着。
这本书真的很好,陪我度过了痛苦的时光,每当遇到痛苦的事,遇到绝望的事情,想想福贵,还是得平淡的走下去。
浅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浅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中反复渲染的主题。
尽管余华自己说,作为作家本人,变化是基于他本人对自己比较熟练的写作方式的一种不满或慢慢产生疲惫感。
○1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
○2然而余华并没有对“苦难”这个主题产生丝毫厌倦。
从1985年发表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无论是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还是九十年代转型之后的三部长篇,“苦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
在余华的八十年代先锋小说里,“苦难”主要以形式上的暴力和宿命来呈现的,死亡、血腥、杀戮充斥其中,每个人如小说篇名一样“难逃劫数”,宿命所归。
而九十年代的作品正如余华自己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着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眼光看待世界。
○3在三部长篇中,余华不仅叙述手法有了改变,对于“苦难”余华多了一层悲悯的情怀,不再以冷漠的叙事手法剖析现实(指其以前的先锋小说)。
其实,对于“苦难”,写作时间相隔很短的《活着》(1992年)和《许三观卖血记》(1995)所蕴含的意义个人觉得也不尽相同。
本人想在此尝试做些简单分析。
一忍耐苦难《活着》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小说,主人公福贵从富家子弟到一贫如洗,随后又经历各种动荡,面对着亲人的一个个离去,直至只剩下自己一人。
面对如此惨烈的苦难余华为福贵(或说是主人公自己)找到了面对苦难的办法—忍耐。
正如余华自己说的,《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4文中最后,福贵就是这样,如陪伴他的老牛一样忍耐一切苦难,为活着而活着。
在这里,余华面对世间的苦难是同情的,没有愤怒,没有敌视(跟先锋时期的很不同),所以福贵面对家珍的病,有庆的死,凤霞的不幸,有根的撑死,女婿的压死,他没有挣扎,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唯有忍受,此外默默流下眼泪(余华觉得《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这种忍耐在某种程度上是感人的,包含了余华的同情,包含了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和“超脱”.二挣扎苦难《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方式相较于余华以前小说格外不同,无论是其对话模式还是带有音乐上重复的节奏和江浙腔调,都带给小说一个特点—幽默,如果加上文中主人公那一次次面对的苦难的话,就是黑色幽默。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word版本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余华在这部小说把苦难推向了极致, 在这里, 命运作为一种无比残忍的力量, 造成了死亡重复地、循环地发生, 死亡就像福贵摆不脱的阴影, 时时逼着他退缩到怵目惊心的生命荒野。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
浅析佘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121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韩进海(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苦难的身影,因而这种主题也是经常被世界文学所运用的主题之一。
我们经常在余华的作品中也会看到苦难,一直都是其渲染和强调的基调与主题,并将它上升到成为人类的普遍 意识。
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苦难意识,也代表了作者本身对生存与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
此篇论文就从苦难 的表现形式、其产生的源头还有超出苦难的方面来分析作品中蕴含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中图分类号: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121-02一、苦难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死亡余华本身就是关注苦难的一个作家,并且他很擅长在 作品中描述苦难。
自90年代以后,余华在作品中所呈现出 来的苦难也具有了新的形式与内涵,苦难不再仅仅代表着 战争、血腥、罪恶等等,代表的这些意义在逐渐消散,没 有了暴虐的气氛,也没有了冰冷的人性,无处不在的暴力 与杀戮结束了。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他对于苦难的描 述更是进人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他用极其浓重的笔墨渲 染了人类所经历的种种苦难,甚至还特别细致地刻画出人 类受难的图画,并将它呈现到读者面前,为人们提供了一 部部苦难形象的展览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活着》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人类演绎死亡的一出生命悲剧。
整部小 说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刻画与布置,使得每一幕死亡都极 为巧妙地在读者面前进行出现与衔接,也使得在生死上经 历的苦难变得痛彻心扉与铭心刻骨。
确实,在人类看来,死亡必然代表着世界上最为黑暗 的事情。
《活着》用较为简短的篇章,叙述了福贵祖孙几 代的非正常死亡,这其中包括福贵的父母、子女、妻子、女婿还有孙子。
每一个故事都是由人物的生死而串联到一 起的。
福贵父亲之死是因为福贵喜好赌博,他的母亲则是 因病去世,妻子则是由于患上了软骨病,儿子则是因为给 县长太太输血而亡,女儿是由于分娩时候的大出血而死,女婿则是被水泥板打死的,外孙是因为豆子吃多了而撑死。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意义《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示了人生中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
本文将就《活着》这部作品展开讨论,探索人生中的困境如何展现出生命的真正意义。
一、生活中的苦难《活着》以福贵为主人公,通过他一生的经历,揭示了人生中的苦难。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悲惨和痛苦,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家人的离世等一系列不幸的事件,生活中的苦难让他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
小说中还通过描写福贵的亲人和朋友的遭遇,进一步强调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苦难。
二、苦难中的人性在遭受苦难的过程中,福贵的人性得到了深刻的考验和反思。
他虽然曾经面临了各种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信仰。
在逆境中,他用坚韧和勇气去面对,不断地努力生存下去。
尽管面对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福贵依然保持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惜,在人性的深处展现出坚强和仁爱的一面。
三、生命的意义通过《活着》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即使在苦难中,人生依然值得珍惜,生活依然有着无尽的希望。
小说中描绘的福贵的遭遇虽然令人心痛,但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价值。
人们可以从福贵身上学到感恩和乐观的态度,即使遇到了困境,也要坚持下去,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
四、人生的选择与觉醒在小说的结尾,福贵意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人类的作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明白道德、责任和良知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一个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
通过觉醒和成长,福贵以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智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和生活。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意识上的觉醒,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反思。
福贵的觉醒使他更加珍惜生命的同时,也给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思索。
总结起来,小说《活着》通过揭示福贵一生中的苦难和人性的考验,以及生命的意义和觉醒,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的困境如何影响人的视野与态度。
尽管人生中存在着苦难,但是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保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挫折与困境。
只有通过与苦难的对抗,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意义,实现自身的觉醒和成长。
浅析余华《活着》蕴含的苦难意味及其启示
浅析余华《活着》蕴含的苦难意味及其启示陈悦茗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描述了福贵苦难而又不断挣扎的一生。
解读《活着》的苦难意味,对理解余华想要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的态度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意味为出发点,从余华作品《活着》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并希望能够给当代大学生一些受益终生的启示。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和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等荣誉。
余华的作品中大多伴有苦难的思想,然而《活着》不同于余华早期作品的是不再向读者呈现暴力、血腥,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乎死亡和生存的故事。
余华以饱经磨难、历经沧桑的老人形象作为小说的开场,向读者展开了一幅以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老人福贵一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命运的枷锁中来回穿行,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最后以一种默默承受的方式独自生活,忍受着命运给的苦难。
1 苦难意味《活着》用极其简短的语言讲述了老人福贵一家几代人的非正常死亡,这其中有福贵的父母、妻子、儿女、女婿还有他的孙子,整部小说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死亡这条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
年轻时拥有豪奢大院、忠诚奴仆、百亩良田,然而这些美好都被他在赌场付之一炬。
父亲因此被气死,为母亲求医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被解放军俘虏释放后回来发现母亲已经过世,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下苦根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离世,二喜在工作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最后的亲人外孙苦根因为吃了太多豆子撑死了。
生命中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的粉碎,福贵一次次被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的一生就像是苦痛和悲剧的不断组合和重演。
从国共斗争到解放战争,从土地改革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福贵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动荡上下颠簸,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人心也渐渐变得恶劣,这其中最为荒唐的就是苦根的死亡。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作者:赵玲娇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6期摘要:苦难是余华作品里一个反复渲染的主题,苦难不是别的,他是人类生存中所存在的一种必然状态,人类永远离不了、也摆脱不了苦难。
所以就需要有苦难意识,在面对苦难的同时又必须与苦难做抗争,否则就会被苦难所吞噬,在抗争苦难中一步步成长。
本论文从作品出发,对作品里所表现出的苦难意识进行阐释,从而达到让人们像福贵一样积极面对苦难和挫折的目的。
关键词:苦难意识;苦难;死亡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
因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新颖的叙事方式,及其作品中对百姓苦难的描述,反映出来的社会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于是便出现了许多对余华及其作品的研究。
尤其是余华的《活着》,已经被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得十分透彻,都已经没有比较新颖的论点可以拿出来研究了。
《活着》是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最为喜欢也是感触颇多的一部作品,所以也就给了我想要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活着》进行自己的一些阐述的起端。
《活着》里福贵的这一生,可以说是戏剧化的悲惨的一生,余华在作品中对于福贵苦难的描绘,是平淡的,也是不带任何感情和情绪的,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加自由不受作者情绪影响的去体会自己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
本论文从作品出发,对作品里所表现出的苦难意识进行阐释,从而达到让人们像福贵一样积极面对苦难和挫折的目的。
一、《活着》与苦难意识(一)苦难叙事余华的《活着》,名为活着,实则写的全是有关死亡的叙述。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
”文中福贵老人的这一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是苦难的一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他经受了人间最痛苦的事情,亲历了一家四代所有亲人的死亡,在悲痛的同时又亲手将一个个亲人埋葬,这是怎样的一种经历?他的苦难或许是从他开始堕落的时候开始的,按照我们中国民间的说法,他所经历的这一切,全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
浅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浅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作者:刘秋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11期摘要:《活着》是作者余华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统观余华的作品,都伴有苦难的思想。
余华借该小说诠释了人们内心的苦难意识及通过主人公来表达了人面对苦难时强烈的生存意识。
余华不仅通过主人公来表现活着意义所在,也从侧面来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的戕害。
人生之路会有温暖的阳光普照,也会伴随着凄冷的风雨。
余华笔下的苦难意识更是深刻地诠释了人活着的意义。
关键词:自身;亲人;社会;苦难获意大利文学大奖——格林扎纳·卡佛奖的《活着》,无疑是余华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统观余华的作品,大都伴有苦难的思想。
余华欲借该小说来诠释人们内心的苦难意识及通过主人公来表达人面对苦难时强烈的生存意识。
本文将从自身、亲人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论述作者笔下《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一、自身造成的苦难余华曾在一次记者访问中重点谈及了他的这篇获奖作品《活着》,并指出活着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要求。
如此简单平凡的两个字“活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包含着人们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只要活着什么都可以,活着就是一切希望的所在。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一辈子与一头老牛相伴,种着一小块田地,以此度过一生。
然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并不是平凡安稳地来度过他的一生的——在他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辛酸悲惨的故事。
最初的他是一个家中拥有百亩田地的地主家的大少爷,同时他也带着许多少爷无术放荡的特点。
他生性好赌,不听父言,每天都在赌场打发时光。
他的父亲总骂他:总有一天会把家败光。
不料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了。
他的赌友龙二早就相中他家的房子,当福贵把房产和所有的财产压在赌桌上时,龙二就联合算账的会计在算计着福贵,而福贵对此却全然不知。
他没有逃出龙二设的陷阱,一夜之间,全部家当通通输光,连房子也到了龙二的手中。
当有人告诉他:现在他已是一无所有了,他这才从赌瘾中清醒过来,但一切都已太晚了。
转瞬之间,他的人生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大少爷沦落为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老百姓,再也不可能在别人面前吆五喝六的过着他原本逍遥自在的日子了。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面对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社会浪潮,作家余华于1994年写下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活着》。
这部小说反映了湘西农民在大跃进时期旊迫卑鄙的现实,探索了抗争的人性价值和不可战胜的悲剧气息。
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活着,就是要有勇气去坚强、改变”,余华用细致的文字描写了湘西农民的悲剧命运和生活场景,塑造出一个充满苦难的故事,探讨和表达了巨大的社会转型背后的百姓苦难之情。
《活着》这部小说以毕生行农的湘西农民茅河与此前死去父亲之间的独特关系为其灵魂,借此聚焦苦难社会的种种痛苦,聚焦“意志力对抗贫困和悲剧命运”的无奈地带为焦点,展示苦难内涵。
茅河经历多种挣扎,最终成长为一个身不由己的少年,只能无奈地面对苦难的人生。
他的父亲于1957年死去,原因是接受农村各种政治运动的压力。
他们父子詹苦杂烦廿年,以此揭露贫寒苦难的真实生活,言犹在耳的苦难成了茅河最大的抗争力量。
他的母亲因为丈夫的死亡而感到绝望,一直在他们家无心工作,他们的家庭几近破裂。
死去的父亲变成茅河生活中不断肆虐的枷锁,他也要为父亲收集坟墓附近的柴油和炭,只为上缴购买父亲的墓地。
茅河多次受尝苦难,只有他的母亲给他照顾。
他的母亲拼命工作为他们家谋取吃饭的生计,有时候不得不冒着去墓地讨饭吃,虽然这是社会非常可耻的事情,但却是让茅河家过活的办法。
茅河还曾负责农历新年前拉农民去上山抢柴火和炭,他喝醉了酒就拉着大担火和炭,只想自己苦尽乐来,生活有了一点改变。
茅河经历到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后,有一种勇气自豪地继续活着。
他不断地试图为自己减轻苦难,受到打击后,也还是拖着伤痕,走出自己的苦海。
他总是以父亲的记忆为象征着与现实视线的分离,以此让过去的血案沉淀,与愤怒抗争相抗衡,而此时他也完成了抗争中重生的心理过程。
最终,茅河惊奇地发现,苦难洗刷了他的愚昧,他不再抗拒苦难,只是消极地接受它,尝到了一种内心的冷漠,于是,他坚强活下去,再次重建他的家,他心中的冷漠条条框框渐渐融化,重新找到目标,再次拥有反抗的勇气,希望能把苦难的记忆变成改变现状的力量,继续活着。
活着读后感生命与苦难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生命与苦难的意义活着读后感——生命与苦难的意义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徐福的命运,探讨了生命和苦难的意义。
本文将根据小说的主旨,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并思考生命在面临苦难时的价值。
1. 生命的微不足道小说明确表达了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
徐福一生中所面对的苦难,一次次地摧毁他的希望和幸福。
通过描述生活的残酷和命运的无情,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在宇宙大机器面前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我们的生命如同一粒尘埃,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毫无意义。
2. 生命的坚韧与自我价值尽管生命微不足道,但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与苦难伴随相生。
小说中的徐福虽然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却始终保持着生存的意志。
无论是在农村的贫困生活,还是面对家庭的重重打击,他都始终坚韧地活着。
这种坚韧和对生命的珍视,使得他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自我价值。
3. 生命的爱与关怀尽管生活中残酷无情,但小说也展现了生命在亲情和友情中的温暖与力量。
徐福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感受到了爱与关怀,无论是与父亲之间的默契,还是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这些都成为他坚持活下去的动力。
同时,朋友之间的互助和支持也让他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温暖。
4. 生命的艺术与审美小说中的徐福热爱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戏曲。
生活的艰辛与苦难并不能阻挡他对戏曲的热情,反而使他更加痴迷于其中。
他在艺术中找到了灵魂的寄托,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这说明即使在苦难中,艺术仍然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和价值。
5. 生命的自由与责任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洗礼,他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里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与责任。
生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也需要对社会和他人负有责任。
在苦难的环境下,他始终选择坚守自己的生活原则和良知,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这种自由和责任意识使得他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尊严。
通过对《活着》这部小说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刻思考生命和苦难的意义。
尽管生命微不足道,但我们依然有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尽管面对苦难,但苦难并不能摧毁生命的价值。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第一篇: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书写”
引言:《活着》作为余华描写人生苦难中“生存小说”的代表作,通过福贵经历的7次死亡,体现了活着的重要性,感受了生之不易,忍耐并承担生命的苦难。
文章主要论述了余华《活着》的“苦难书写”,阐释了对苦难的忍耐。
余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青年作家,读者和评论家总用悲天悯人、悲观主义和充满温情等词语来评论余华创作的作品,余华创作作品中苦难已经成为永恒的主题,他始终用悲悯的心来关注人的本性、罪恶和坚强的忍耐。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顶峰,在国外不仅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出版,还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受到好评。
在韩文版《活着》前言中,作者描述了对“活着”这一词语的理解:“在我们中国语言中活着代表了充满力量,但并不是喊叫,也不是进攻,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忍受社会给予的幸福、苦难、平庸与无聊。
”在《活着》中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就是以这样方式在世间活着,为了本身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事物活着。
例如福贵带着老牛在耕作休息时候平静的讲述了自已的一生。
失去了家产和亲人后,在经过大悲大喜后,除了自已,什么都没有了[1]。
最后,买了头老牛,名字叫做“福贵”,和动物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当自已生命处在只能和老牛相处的境地时,使读者体会到人生的脆弱、残酷和孤独。
在福贵讲述过程中,体会到福贵的冷静是一种毫无怨言的无奈。
只有将人生中的每件事看透,才可以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平静自若。
福贵情感洪流早在岁月流逝过程中慢慢平息下来,转变成饱经忧患后的一种超然和认命,悟出苦难是一种存在,不需要逃避,也无法逃避。
《活着》其实是一个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作品充满了精巧构思,一幕幕死亡引入读者脑海中,将生命之苦渲染得痛彻心扉,看到福贵如何和命运进行抗争,最后接受命运的过程。
例如福贵的父亲在被福贵气死时,就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有气无力,整天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两眼含着泪水,唉声叹气,想到有庆以后在也不会说话,拿着鞋子跑来跑去,疼到哭不出来,剩下的只有伤心。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余华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之谷,一代人的几十年,被历史的惊涛骇浪洪福浸淫,从进退维谷变得越来越被动,从寻求幸福变成了被幸福抛弃。
《活着》中的苦难,他们究竟从哪里来,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一、贫穷余华把农民家庭的贫穷、生活艰辛等被动因素很好地写进了《活着》中。
在书中,因为地主收回土地,富人趋之若鹜收买土地,毛泽东时代的规划政策等诸多因素,导致主人公福贵一家渐渐地陷入了贫困困境,五十年代的一场大饥荒,更是吞噬了一个又一个不幸的生命,也让福贵一家失去了父亲。
贫穷困苦的生活,让福贵一家体验了毋庸置疑的苦难。
二、动乱解放后,中国发生了许多的政治动乱。
《活着》中的福贵一家也深受其害。
当时那套所谓“阶级斗争的三步走”是可怕的。
余华写的这些情节,让我们看到了毛时代的封建玷污、带路党、苦劳力UI等种种不堪。
而在这种动乱年代,小人物更显无助和弱势。
这样的苦难,是由政治手段和统治者的权力掌握控制所导致的。
三、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造成苦难的因素之一。
电影《活着》里提到的芳华、艳芳、克桥和福贵的儿子宋存义的故事,不难看出,这些人都曾给彼此带来过痛苦和伤害。
其中,宋存义被派去去上海劳改,后来逃跑归来,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情妇嫁给了自家舅子克桥,灰心且复仇心稍稍占上风,这样的关系让人难以舒心,势在必然地加重了他们身上的苦难。
四、人性饱含人道的余华笔下众生无一不是在承受着果报,而种种因果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在《活着》中,福贵所在的社会习惯手段极端,面临残酷现实的农民有着不同程度的贪念,他们常常对生命和金钱尤其卑微地望眼欲穴。
这样的人性,相信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点点痕迹。
总之,余华的《活着》中蕴含着种种的苦难,指出了苦难的来源等各种因素,是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探讨与横向批判,是对中国普通人物命运之谷的深入把握。
也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加强对基层人性与人民生计的了解,帮助人们全面认识苦难意味。
《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
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引言《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现代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变革时代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这部小说深刻触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痛苦与生命力之间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活着》中所呈现出的人生苦难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哲学。
一、生死边缘下的苦难与绝望福贵作为主人公,承载了许多痛苦和损失。
起初,他被剥夺了土地,并被迫屈身于庄园主的威权之下。
后来,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儿子战乱中丧生,而福贵也因此感受到了深重的创伤和无尽的绝望。
这种巨大的苦难使他付出了身体和灵魂上无法想象的代价。
二、面对悲剧中展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尽管福贵经历了无尽的痛苦,但他从未彻底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无论是被迫卖掉自己的妻子还是成为乞丐,他都能以顽强的意志力保持对生活的执着。
这种坚韧和顽强意味着人类内在的生命力与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三、理解人性中苦难和生命之间蕴含的哲学思考《活着》通过揭示福贵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引发了读者关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在痛苦中坚持生存?小说试图向读者展示,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们往往会找到内心深处蕴藏着坚韧与勇气来面对苦难,并寻求逆境中所蕴藏的智慧与成长。
四、阐释作者传达出来对于追求幸福与自由观念《活着》也提醒我们去重新审视我们对于幸福与自由概念的理解。
尽管主人公经历了无比残酷的现实,但他从未完全丧失对生活的渴望。
福贵坚信,只要还活着,就有可能追求自由和幸福。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意义及其可塑性的深入思考。
结论《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无疑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索。
通过主人公福贵在悲壮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对幸福和自由观念的重新解读,我们被推向一个更加广阔而深刻的哲学思考空间。
这部作品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内在的生命力,并激励我们将积极面对苦难,并勇敢追寻自己心灵深处真正渴望的幸福。
《活着》:人生的苦难与坚持的哲学观
活着:人生的苦难与坚持的哲学观《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一生中遭遇的种种苦难,探索了人类在面对困境和痛苦时的坚持与意义。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活着》中所传达的关于人生苦难和坚持的哲学观。
1. 生命中的苦难在《活着》中,福贵经历了一个个困境和痛苦,包括家庭不幸、农村改革、社会动荡等。
这些苦难让福贵失去了亲人、地位和安全感,并逼迫他在绝望中求生存。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面临类似的挣扎和抉择。
2. 坚持的力量尽管福贵遭受重重打击,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
无论是面对饥饿、残酷待遇还是失去亲人,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和乐观豁达的心态。
这种坚持的力量不仅体现了福贵的顽强生命力,也给读者传递出了积极面对困境的重要意义。
3. 苦难和坚持的哲学观《活着》中所揭示的哲学观可以总结为:人生即苦难,而坚持则是克服苦难、实现意义和价值的关键。
通过福贵一生中各种苦难和他对生命的坚守,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四个重要信息:a. 生命肯定存在苦难《活着》以其写实主义风格展示了人们面临的真正困境和痛苦。
它告诉我们,人生并不完美,遭遇困境、挫折和伤痛是无法避免的。
b. 苦难促使人成长尽管面对种种逆境,福贵从未被彻底击垮。
相反,他逐渐变得坚韧、勇敢和有智慧。
这表明苦难能够激发人们内在潜能,并推动他们成长。
c. 坚持赋予生命意义在苦难与痛苦之中,坚持成为福贵寻求幸福的动力。
正是坚持让他一次次度过难关并继续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和毅力,人们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找到真正的意义。
d. 价值体现在走过困境后通过福贵长时间的坚守和磨难,读者可以看到他最终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说明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持不懈可以获得更高层次的人生品质。
结论《活着》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一生中所经历的苦难与他对生命的坚守,展示了人类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和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福贵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智慧,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以应对和克服不可避免的挑战和苦难。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摘要]苦难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之一。
在余华的小说中,“苦难”一直是反复渲染的主题,而与之相对应的“苦难意识”是人类的的普遍意识。
《活着》表现出强烈的“苦难意识”,也表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的不断追问。
本文从苦难的表现形式、苦难的产生根源以及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对“苦难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着》;死亡;苦难;苦难意识一、“死亡”——“苦难”的表现形式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也很善于表现苦难,90年代以来,余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不再是罪恶、杀戮、暴力等等,这些东西开始逐渐隐退,腾腾的杀气消失了,血腥的场面没有了,随处而在的暴力收束了。
在《活着》中,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致,他浓墨重彩地大肆涂抹着人类的各种苦难,甚至还不厌其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幅的“人类受难图”,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现象展览”,毫不夸张地说,《活着》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
小说充满了作者的精巧构思、精心布置,他让一幕接一幕的死亡出现在读者眼前,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痛彻心骨。
无疑,死亡和灾难是小说最为触目惊心的事实。
《活着》以短短的篇幅,写了福贵父、母、子、女、妻、婿、孙七个人的非正常死亡。
小说的故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死亡连缀而成的。
福贵的父亲死于福贵的赌博嗜好,母亲死于疾病,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儿子有庆因输血给县长太太而死,女儿凤霞死于分娩大出血,女婿二喜被吊车吊起的水泥石板打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一系列的死亡故事,使福贵习惯了死亡,却使读者在重复死亡的旋律中难以喘息,叫人在某种无法躲藏的残酷真实面前,在一次又一次几乎制度化的劫难经历中,与世道人心有所领悟。
引导读者进入更为不真的苦难世界中,正如一曲重复演奏的悲凉曲调,使读者在痛苦的声音中挣扎。
显然,余华是有意将所有的苦难加于福贵身上。
破产的痛苦、丧亲的痛苦、被抓壮丁妻离子散的痛苦、丧母的痛苦、战场上的死亡痛苦、女儿成为聋哑人的痛苦、因贫困不得不将女儿送人的痛苦、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之苦、妻子患软骨病而无法劳动且随时被死亡威胁的痛苦、儿子因荒唐的医疗事故而生命葬送的痛苦、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的痛苦、妻子最终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女婿因意外事故死亡的痛苦、孤独的老人独自抚养孙子的痛苦、孙子因长期饥饿暴食而亡的痛苦以及全家人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没有止境的不堪重负的劳作之苦。
解读《活着》中的人生苦难与家庭情感
解读《活着》中的人生苦难与家庭情感概述《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生中面对苦难和家庭情感时的挣扎和反思。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 生活中的苦难与挣扎在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种种苦难和挣扎。
作者通过描写福贵与他所处时代的背景环境相结合,呈现出农民在社会变迁中所遭受到的痛苦和压迫。
比如,大灾荒期间无法获得足够食物、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斗争等等。
这些苦难使福贵身心备受摧残,进而引发他对人生意义和尊严的深度反思。
2. 家庭情感与亲情观察《活着》中也涉及了福贵与他的家人之间复杂而珍贵的亲情关系。
家庭是每个人生命旅途中重要的支持系统,在艰难困境下更显得关键。
小说中,福贵与父亲、妻子及女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相互扶持的场景令读者动容。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家庭情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对家的依赖和渴望,并思考亲情在人生苦难中的作用。
3. 反思与希望尽管《活着》中展现了一系列悲剧与痛苦,但小说也透露出一丝反思和希望的意味。
主人公福贵在过程中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以及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通过他的坚强与勇气,读者可以看到对未来和改变有所期许。
同时,余华还通过描写文化大革命后社会稳定恢复与发展,为读者提供了一线希望。
4. 小说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活着》虽然是小说作品,但其中揭示的人生苦难与家庭情感问题具有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挑战。
透过福贵经历的故事,读者不禁思考: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我们是否关注并珍惜身边的亲情和家庭情感?通过与小说中的角色进行对照,我们有机会审视自己的生活,提升个人成长和幸福感。
结论《活着》是一部深思熟虑、充满人性疾苦和温暖亲情的作品。
通过探讨人生苦难与家庭情感,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真谛,并从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
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化经典,也能引起读者对于人类共同问题的反思和共鸣。
因此,《活着》一书值得我们用心体味和解读。
《活着》:苦难与生命的诗意
活着:苦难与生命的诗意1. 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探讨了苦难、生命和希望等主题。
本文将深入剖析小说中所体现出的苦难和生命的诗意,并探讨其中蕴含的启示。
2. 苦难的描绘在《活着》中,福贵经历了种种苦难,包括贫困、饥饿、疾病和失去亲人等。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法描绘了这些苦难带来的身心折磨,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类在面对逆境时所承受的痛苦和压力。
3. 生命的坚韧与希望尽管福贵遭遇了重重苦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冀。
他展现了极大的坚韧与乐观,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给予福贵自己希望,也给了读者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4. 生命的诗意虽然《活着》中展现了苦难与压力,但在这些苦难之中,福贵也体验到了生命的真谛和诗意。
无论是在日常琐事中,还是在面对逆境时,他都以一颗平凡而充满爱与责任的心包容着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挫折。
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赋予了福贵的人生以美感和价值,并引发读者对人性与存在意义等问题的深思。
5. 启示与反思通过《活着》这部小说,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苦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更能看到其中蕴含的坚韧、希望和诗意。
福贵在遭遇苦难时从不放弃对生活的期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找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这使我们反思自身在面对困境时应如何保持乐观、坚韧并寻求机会与改变。
结论《活着》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的苦难和生命之旅,唤起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困境中的希望的思考。
这部小说将苦难与生命的诗意融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能发现美好与希望。
注:以上内容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主题进行编写,避免了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对《活着》苦难意识的解读(复稿1008)
对《活着》苦难意识的解读目录摘要 (2)一、小说《活着》中的苦难的表现形式 (3)(一)死亡—“苦难”的表现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福贵苦难际遇中的生命价值观 (4)(一)对生命的尊重与重视 (5)(二)对生命的理解与成全 (5)三、作品描述中的亲情回归 (6)四、徐福贵特殊时期里的命运坚守 (7)参考文献: (8)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采用集中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徐福贵的苦难人生,在讲述其一生不幸遭遇的过程中,渗透了作者对生活、命运的理解。
人只要活着就会承受来自各方的困境,《活着》表现出了强烈的苦难意识。
笔者通过对小说中苦难意识的解读,来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对命运的成全与顺从,更是作者对人间亲情的召唤,对现实的批判,在对小说《活着》中苦难意识的解读,来寻求人之所以活着的真正内涵与价值诉求。
关键词:活着;徐福贵;死亡;苦难;苦难意识苦难,一个说起来十分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无法规避的必然。
苦难不是别的,它是人类生存中的一种必然状态,人远离不了、也摆脱不了苦难。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苦难,苦难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都会将苦难作为解读人生、塑造精神力量的载体。
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满眼看到的就是一部苦难史,动荡的社会,战乱的纷繁,政权的交替,时代的变迁都在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在诠释了中国人的苦难。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在这段时期当中,更是有着许多影响极深的关于苦难的作品出现,这也成为了作家们的落笔之处[1]。
一、《活着》对“苦难”的展现和关注在《活着》中,作者将苦难的铺叙推向了极致,大肆描写着人类的各种苦难,在读者面前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现象的展览,《活着》上演的其实就是一部由死亡连缀的悲剧,在作者的精心布置下,让一幕幕死亡出现在了读者眼前,把生命之苦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痛彻心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
[摘要]苦难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之一。
在余华的小说中,“苦难”一直是反复渲染的主题,而与之相对应的“苦难意识”是人类的的普遍意识。
《活着》表现出强烈的“苦难意识”,也表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的不断追问。
本文从苦难的表现形式、苦难的产生根源以及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对“苦难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着》;死亡;苦难;苦难意识
一、“死亡”——“苦难”的表现形式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也很善于表现苦难,90年代以来,余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不再是罪恶、杀戮、暴力等等,这些东西开始逐渐隐退,腾腾的杀气消失了,血腥的场面没有了,随处而在的暴力收束了。
在《活着》中,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致,他浓墨重彩地大肆涂抹着人类的各种苦难,甚至还不厌其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幅的“人类受难图”,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现象展览”,毫不夸张地说,《活着》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
小说充满了作者的精巧构思、精心布置,他让一幕接一幕的死亡出现在读者眼前,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痛彻心骨。
无疑,死亡和灾难是小说最为触目惊心的事实。
《活着》以短短的篇幅,写了福贵父、母、子、女、妻、婿、孙七个人的非正常死亡。
小说的故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死亡连缀而成的。
福贵的父亲死于福贵的赌博嗜好,母亲死于疾病,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儿子有庆因输血给县长太太而死,女儿凤霞死于分娩大出血,女婿二喜被吊车吊起的水泥石板打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一系列的死亡故事,使福贵习惯了死亡,却使读者在重复死亡的旋律中难以喘息,叫人在某种无法躲藏的残酷真实面前,在一次又一次几乎制度化的劫难经历中,与世道人心有所领悟。
引导读者进入更为不真的苦难世界中,正如一曲重复演奏的悲凉曲调,使读者在痛苦的声音中挣扎。
显然,余华是有意将所有的苦难加于福贵身上。
破产的痛苦、丧亲的痛苦、被抓壮丁妻离子散的痛苦、丧母的痛苦、战场上的死亡痛苦、女儿成为聋哑人的痛苦、因贫困不得不将女儿送人的痛苦、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之苦、妻子患软骨病而无法劳动且随时被死亡威胁的痛苦、儿子因荒唐的医疗事故而生命葬送的痛苦、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的痛苦、妻子最终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女婿因意外事故死亡的痛苦、孤独的老人独自抚养孙子的痛苦、孙子因长期饥饿暴食而亡的痛苦以及全家人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没有止境的不堪重负的劳作之苦。
在这一系列痛苦之中,对福贵来说,最痛苦的还是亲人的一一死亡:贤良而含辛茹苦的妻子,懂事而忍辱负重的儿女,善良而豪爽厚道的女婿······
余华是一位叙述苦难、再现苦难的高手,他关注人间形形色色的苦难,也善于表现这无尽的苦难,在《活着》中,死亡成了苦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某种
意义上说,《活着》简直成了福贵一家人的一部死亡史,是福贵一生的苦难史,以至于让人悲至骨髓。
二、“苦难”产生的根源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从小说《活着》中,我们看到,余华借福贵的一生,对造成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苦难的根源进行了探寻。
1、人性恶
福贵年轻时,家境殷实,他放荡不羁,父亲被他气死,老丈人被他羞辱,怀孕的妻子也被他欺辱,金钱让他丧失人性,疯狂又残暴,最后变得一贫如洗。
自然灾害期间,王四抢夺聋哑人凤霞挖到的地瓜,而队长瓜分、向福贵家要米的情节,表现出了饥饿威胁下的人性中的自私、暴力以及以权谋私。
人性的丑恶被余华进行了无情的放大。
金钱是产生人性恶的根源,可以让福贵对老丈人肆意羞辱,可以使福贵对怀孕的妻子拳打脚踢,可以让龙二设圈套害得他家破人亡;而饥饿是滋生人性恶的土壤,可以让王四欺负一个聋哑人,去抢去夺,更让队长利用职务之便掠夺他人的粮食。
金钱和饥饿同样可以催生人性中的放荡、堕落、贪婪、欺诈、自私等等。
人性恶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苦难,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择手段地谋求暴利和权力,毫无顾忌地张扬着人性恶,人类的美好品质被他们漠视和淡忘,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更显出作品的现实性。
2、奴性意识
小说中的有庆之死,揭露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权力的膜拜和对底层民众生命的漠视,这是人们身上的“奴性”造成的悲剧。
医生的天职本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而小说中的医生为抢救县长的老婆,却抽干了福贵的的儿子有庆的鲜血。
余华在这叙述的是:不光是抽血者,当时在现场的所有医生关心的只是“县长的女人”的生命,而有庆的死只是“胡闹”,这就揭示了在医生的心目中,只有县长的老婆,哪有百姓的子女!“奴性”使医生忘记了自己的天职,成了趋炎附势、草菅人命的刽子手。
余华用这种看似极端的叙述,批判了千百年来蛰伏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奴性”。
余华曾说:“如果让我选择一位中国作家作为朋友,毫无疑问我会选择鲁迅。
我觉得我的内心深处和他非常接近。
”从余华的作品中,我们深深体悟到他对鲁迅文学的精神的传承,其中一点就是对国人的“奴性”的反思和批判。
3、时代的“荒唐”
《活着》中“文革”期间村民大炼钢铁一节,讲述了那个荒唐的时代,如何劳民伤财,给福贵和村民孙老头一家造成的伤害。
为了给“煮钢铁”腾地方,村民孙老头的茅草房被无情的烧毁,弱者的利益再次被牺牲。
农民们不会冶炼钢铁,却凭借想象,拿着被烧得变了形的铁疙瘩当做炼钢成果到县里去报喜。
时代的荒诞让农民放弃土地投入到了“大跃进”当中,而当三年自然灾害到来时,广大农民却
陷入苦难和困顿之中。
4、底层的无权无力
福贵作为中国农民的一份子,始终忍受着贫困的煎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儿子死于输血,要抱外孙时女儿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豆子胀死。
福贵微小无力,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平静地接受和等待一切的来临。
这看似极端的叙述道出了偶弱势群体悲惨的生存状态,他们对天灾人祸没有抵御能力,就像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无法抵御暴风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