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 (1)
人性之恶与生存之难——论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 1 0 6 6 3 )
不论是主张 “ 人之初, 性本善”的中国文化还是认定人性本 恶的西方 文化, 都承认人性 有善恶两 面, 因此, 作 家们 在创作 中也 往往既探寻人性善 的一面, 也发掘人性恶 的一面 。但是在 写人性 善还是写人性 恶的问题 上 ,不同的作家却有不 同的选择 。中国 当代文坛上著 名的先锋 小说作家余华显然是偏重写人性 恶的作 家, 特 别是 揭露 人性 本身的恶 , 以此凸现人 的 自私 、 狠毒和 凶残 , 由于人本 身的缺陷和宿命的捉弄 ,人深陷痛苦 的泥 沼。人性 之 恶和生存 之难 也成为余 华小说基本的精神 内核 。本 文试 图从 坚 持性本恶 的德 国哲 学家叔本华对人性和生存悲剧 的观点来 分析 余华作 品中的人性 之恶和人物生存之难 。叔本华认 为 “ 一切 生 命 的本质 就是 苦恼 ” ,“ 每个人都为 自己的生存 而奋 斗 ,自私 自 利普遍地 是人 们行为的准则 。因此 ,人类社会 就成 为人 与人之 间互相竞 争 、彼此吞食 以苟延残喘 的场所 。憎恨 、仇恨 、暴力 和罪 恶就充斥 于和横行于这个世界 ,个体 的生存 就时时受到攻 击和威胁 ,时时面临毁灭 的危险 。 ”…( P . 1 0 3) 基于对人性的不 信任 ,余华着力去刻画人类的残酷性 ,并且提出了 自己的生存哲 学 :“ 人 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活着之外 的事而活 。 ” , 他认为人 面对 生活的态度是忍耐 ,承受生 活带 给你 的灾难 ,突 出了人的软弱性 ,于是这种对生活 的悲观意识 使他作品中的人 物 时刻 面临生存 的困境 。 人性之恶 德国著名 的哲 学家叔本 华认 为 “ 人是唯一使别人遭受痛苦 而不带任何 目的的动物 ,人使别人痛 苦 ,没有旁的 目的 ,只是 为了使别人痛苦。 ”” ( P 。2 2 6) 余华在作品 中充分而又冷酷地 描述 了家庭伦理 的颠覆 、 自我 的丧失 、人性的异化以及文化 的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活着》人物形象分析财管4班学号:20 姓名:韩雪冰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活着》中的命运与生活哲学
活着中的命运与生活哲学1. 引言《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描述中国农民福贵的命运起伏,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坚韧。
这部作品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如何面对挣扎、忍耐和追求生命的真谛。
本文将探讨《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命运与生活哲学。
2. 命运:无法违背却可以超越《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不幸事件,从家族衰落到妻子自杀、儿女相继死去等悲剧。
这些事件无法改变福贵的命运,但他并没有被困于心理绝望之中,而是以积极乐观态度去接受并应对命运带来的挑战。
他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并始终坚持努力生存下去。
3. 忍耐与坚韧:困境中寻找生机面对种种不幸遭遇,福贵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非凡的忍耐和坚韧度过了生活的艰辛。
他在极端贫困、苦难与压迫之下,依然不屈不挠,努力寻找生存的机会,并勇敢面对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公。
4. 生命的真谛:家庭、友情与爱《活着》中通过福贵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生命的真谛。
虽然失去了亲人,但福贵依然珍视家庭,与女儿养子一起相依为伴。
他用爱和责任支撑并延续着自己的血脉,并找到了守护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意义。
5. 反思与启示通过《活着》,我们可以反思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命运转折点,从福贵身上学习如何应对挫折和逆境。
无论是处于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要保持乐观心态和积极态度,勇敢面对悲剧并寻找希望。
同时也应该珍惜身边重要的人物关系,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并用爱去温暖彼此。
6. 结论《活着》通过展现福贵的命运与生活哲学,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和态度。
面对命运的反复,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且不放弃,并用忍耐和坚韧去追寻真正的幸福与意义。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希望、坚守内心信念,就能冲破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家庭的破碎以及人性的无限扭曲。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精心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和内心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复杂的情感。
下面将对《活着》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福贵福贵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整部小说的灵魂。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家族努力,拥有了一片田地。
然而,他的命运却在一瞬间发生了剧变。
他一度失去了家人,被迫流亡,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人。
在艰难的岁月里,福贵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正义的追求。
福贵的坚韧和乐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在最黑暗的时刻,他能够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忍受痛苦的力量。
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
尽管遭受了无尽的折磨,福贵始终坚信生活不仅仅是痛苦和困苦,而是充满了美好和可能性。
福贵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哪怕命运曲折,哪怕生活艰辛,我们都应该秉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坚韧和乐观也成为了其他人物形象的象征,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
晓霞晓霞是福贵的妻子,是一个坚强而有勇气的女性。
在福贵最困难的时候,晓霞变得顽强而坚定,她承担起照顾福贵的责任,默默地守护着他。
她是一个细心而善良的女人,她的存在给予了福贵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晓霞的形象体现了一个家庭妇女的伟大和力量。
她无条件地支持和爱护着福贵,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的幸福,而只是默默为福贵的生存而奋斗。
通过晓霞,作者传达了人性中的温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阿耐阿耐是福贵的女儿,她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女孩。
在面对种种困境时,她经常是福贵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她有着一颗善良而独立的心,她总是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找希望和生活的可能性。
阿耐的形象传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尽管她年幼,却能够理解并应对困境,她一直在尽力保护福贵,为他寻找生活的希望。
通过阿耐,作者呼吁读者要勇敢面对挑战,并从中找到力量和智慧。
活着中苦根的人物解析
苦根是余华作品《活着》中的主要人物,他是福贵膝下最小的儿子。
苦根的人物解析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家庭背景:苦根是福贵在年老体衰之时才得到的儿子,但他从小身体就虚弱,生活的艰辛让他过早地体验了人间的苦难。
这个背景设定展现了福贵家庭的苦难历程,同时也暗示了苦根自身命运的不幸。
2. 性格特点:苦根的性格比较内向、温顺,这可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
但同时,他又很听话懂事,对于福贵和家人安排的任务都会尽心尽力地完成。
苦根的这种性格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普遍状态。
3. 人生经历:苦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长大后又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动荡。
他的人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人生观。
4. 人物象征:苦根在《活着》中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代表着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普通百姓。
他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苦难历程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苦根的命运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苦根是一个命运悲惨、性格温顺的人物形象,他的经历和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
通过苦根这个角色,余华表达了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珍惜当下的生活。
希望这个回答能让您满意!。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活着》人物形象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论余华的《活着》
论余华的《活着》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一部深刻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主题和叙述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余华小说的风格以及其对中国文学的价值。
一、人物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福贵,他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许多不幸的变故。
福贵具有特殊的体验,他亲身经历了苦难和死亡,但他依然能够坚强地生存下去。
这说明了福贵在心理上的强大和适应能力。
他的性格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愚昧和顽固,但这些缺点也使他更加真实。
福贵的女儿小福贵也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她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她患病、被卖、死亡,但是她也表现出内心的坚强和玲珑剔透的品质。
其他人物如福贵的父母和妻子等也都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与福贵一样,经历了生死考验。
二、主题分析《活着》的主题包括生命、死亡、家庭、人性等。
小说描绘了福贵一家人在改革开放时期所经历的一系列困境,成功地表现了生命这一主题。
通过小说中对食物、财产等物质生活的描述,以及对感情、尊严等精神需求的探讨,体现了生命的宝贵价值。
死亡是小说另一个重要的主题,福贵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子女相继死去,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小说中也论述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每个人都应有的人性尊严。
三、叙述技巧分析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深入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也通过时间和空间的重合,使小说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叙述方式。
小说的语言简单而朴素,同时也富有意象和象征性。
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本书可以被归类为魔幻写实主义,它利用了幻想和现实元素的交织,直接描述和间接象征的手段来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现象。
结论:《活着》充分体现了余华小说的独特风格,以及对中国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福贵和其家人的遭遇,反映了社会中某些群体的生存状况,更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的语言简单而朴素,但却充满了情感和文化意义,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珍贵之作。
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维解读和深层分析 (1)
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维解读和深层分析摘要:本篇文章旨在深度探究余华的作品里所展现的女性角色特征与呈现。
通过对余华多部艺术作品的详尽解析,这篇文章展示出女性角色在余华创作中多维度的表现。
研究探讨了这些女性形象是如何表达社会现状、历史演变及人的内心世界的。
研究揭示,虽然余华笔下描绘的女性角色数量不庞大,但它们各有特色,并且常常深藏着丰富的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这篇文章不只是丰富了关于余华作品研究的角度,还为分析当代文学里的女性形象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针对女性角色的多样特性、形成原因以及社会价值进行详细讨论,旨在为解析余华的文学作品提供刷新的角度。
本研究通过全面探究余华小说中描述的女性形象,生动展现了余华如何透过他的文艺创作来反映和批驳社会问题,以及他对于女性议题的深入洞见。
这项研究对于深化对余华的文学观的认识以及深入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针对女性的议题都具备不可忽视的价值。
关键词:余华;女性形象;社会意义;人性思考目录一、引言 (3)二、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 (3)(一)悲剧性与坚韧独立的女性形象 (3)(二)无灵魂意识隐忍与柔弱依赖的女性形象 (3)(三)抗争性与矛盾复杂的女性形象 (4)三、女性形象背后的成因与背景分析 (5)(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理念 (5)1.余华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5)2.余华创作理念的影响与体现 (5)(一)社会的文化背景 (5)1.社会地位与性别观念 (5)2.女性经济不独立 (6)四、余华的女性形象与叙事策略 (6)(一)女性形象与视角选择 (6)(二)女性形象和情节发展 (7)五、女性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8)(一)展现历史变迁对女性个人命运的影响 (8)(二)反映社会现实中呈现的性别关系 (9)(三)揭示人性深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9)(四)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10)六、结语 (11)参考文献 (11)一、引言余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杰出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因其独到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入关心而受到了普遍的好评。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在中国动荡时期的人生故事。
福贵是一个充满着善良和坚韧精神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遭遇和经历,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社会的残酷。
福贵是一个具有坚韧精神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的衰败、身世的变故、饥饿的煎熬、家人的离世等一系列困难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责任。
他通过卖唱、捡破烂等方式艰难维持生计,从不向现实妥协,展现了他的顽强和勇敢。
其次,福贵是一个富有善良品质的人物形象。
他对待家人无私无畏,把生活的重担扛在了肩上,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和照料家人。
在困境中,他不仅没有向家人索取任何东西,反而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他的善良和宽容让人感动,也显示了他内心的高尚品质。
最后,福贵是一个被动的人物形象。
尽管福贵在生活中经历了诸多痛苦和不幸,但他却一直没有反抗的意识和行动。
他没有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也没有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顺从命运的安排。
这种被动性让福贵的形象显得有些消极,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于人性的思考。
福贵是一个具有坚韧精神、善良品质但又被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展示了在中国动荡时期普通农民所承受的苦难和生活的
艰辛,同时也借此反思了人性的强大和社会的残酷。
通过福贵的形象,读者可以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可贵之处。
现实主义小说《活着》中的人物命运分析
现实主义小说《活着》中的人物命运分析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这部作品以鲜明真实的语言展示了个体在特定历史、社会背景下所经历的苦难和命运变迁。
本文将对《活着》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系列深入分析,探讨他们面临的命运挑战以及个体在残酷现实中如何选择与抗争。
主要人物及其命运分析1. 老白四老白四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普通农民。
他在一生中经历了诸多风险与变故,最终成为家族仅存的一员。
从他身上可以看出现实主义小说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状况描写的重视。
•命运表现:老白四初出茅庐时充满希望和激情,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经历了战乱、饥荒和家庭悲剧等一系列灾难。
这些不幸事件改变了他原本正常而简单的生活。
•选择与抗争:尽管老白四一直受到命运的残酷打击,但他从未放弃希望或者自暴自弃。
他在丧失了家庭财产和儿女后仍然坚持生活下去,并努力寻找挣扎和求生的机会。
2. 白娘子白娘子是老白四的妻子,她是一个顽强勇敢的女性形象,代表着妇女在现实社会中所面对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
•命运表现:白娘子在小说中经历了种种不幸,她在丈夫被抓走后独自负责家庭,并面对各种磨难和艰辛。
尽管如此,她依然保持乐观和坚强。
•选择与抗争:白娘子在无情现实中选择与命运抗争。
她通过借钱、努力工作以及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困境,展示出个体在悲剧背景下的积极向上精神。
3. 张四爷张四爷是老白四的朋友,也是一个普通农民。
他在小说中展示了现实主义中个人努力和追求幸福的无奈与艰辛。
•命运表现:张四爷在小说中一直以自己的力量寻求财富和幸福生活,但是无论他多么努力,命运似乎总是反复打击他。
他始终没有摆脱贫困和不幸。
•选择与抗争:尽管命运对张四爷不公平,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尽管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在现实主义小说中代表着个体面对失望、失败和挫折时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结论《活着》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通过塑造各种命运际遇来揭示社会底层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和压迫。
浅析《活着》中的人物形象
15神州文学浅析《活着》中的人物形象谢雪滢 刘诚儒西藏民族大学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余华的地位毋庸置疑。
其擅长于写作与生活极为贴近的作品,通过作品来揭示生活的真谛。
他的作品《活着》就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视角经济揭示了在特殊年代中我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真实的生存状态。
《活着》以福贵的一生作为线索,在他面前,一个个至亲家人离去,最终只剩下他自己。
其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既真实又残酷的事实。
通过一个个死亡,一波波苦难来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对于苦难生活以及死亡的态度。
本篇论文就从《活着》中各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予以分析,从人物形象这个层面来揭示出那个特殊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其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探索在苦难人生中活着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活着;苦难;生命意义1.《活着》小说概述余华的这篇作品虽然名为《活着》,但实际上其讲述的就是一个个有关死亡的故事。
在小说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生死离合。
年轻时代的他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纨绔子弟,旧社会的地主少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整天无所事事,吃喝玩乐。
终于因为染上赌博恶习而将父亲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产输得一干二净。
随后又经历了双亲逝去和强迫抓丁。
在残酷的战场中侥幸留住一条命,在被共产党俘虏后才获得回家的机会。
当他兴奋的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却发现家中已是物是人非,最心爱的女儿凤霞也因病成为哑巴。
所幸妻子家珍一直都在,还为福贵生了一个非常健康的儿子有庆。
当其准备安安心心的过日子时,不幸又降临在福贵的身上。
儿子有庆因为为县长的妻子献血时,因为抽血过多而死。
女儿凤霞虽然找到了一个好人二喜,过了一阵比较幸福的日子,可是悲惨的命运依然没有饶过她,凤霞因为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孩子苦根。
在凤霞去世不久,家珍终于熬不住去世了。
二喜也因为一次事故而死。
只剩下外孙苦根和福贵两个人相依为命。
原本以为悲惨的命运一定会终止,可是,上天对于福贵极为苛刻,他最后的命根子苦根也因为食用了过多的豆子而胀死。
论余华小说《活着》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目录一、历史原因造成人物的悲剧命运二、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三、各个人物悲剧命运分析四、人为什么要活着五、参考文献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胡山林:〈〈文学与人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胡适:〈〈人生大策略〉〉,第1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论余华小说《活着》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内容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无声无息中感染读者,无论是开怀大笑,还是回眸微笑,无论是含泪冥思,还是泪湿衣襟。
余华先生的《活着》就是这类能使读者为之疯、为之狂、为之颠的作品,当你走进去,你就不想出来,小说主人翁“富贵”总是在你喘息间跳出来,引领你去关注他生活的每个细节。
有人说《活着》是写为了活着而活着,这种说法很有道理,然而我在小说中却读出了“悲”,含泪的悲,笑出声音的悲。
小说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示出一幅幅生活画面,但这些画面无不透露出生活的苦难,活着的艰辛。
可以说小说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性。
关键词:感染读者生活苦难悲剧性“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余华在小说《活着》中文版自序中这样说道。
是呀,一位只以金钱,名誉为追求目标的作家,他们是不会看到平凡生活的苦与乐,喜与悲,他们只是通过胡片乱造来欺骗读者,这样的为学只能称为“伪文学”。
脱离了内心世界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是不会经久不衰的。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总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阐释着普通、平凡人的生活常态。
尤其以《活着》为代表作。
他将普通人的命运绘成一幅幅生活的画面慢慢在你面前展开。
人具有社会性,决定了必须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生活,不一样的社会背景,人就会有不一样的生存状态。
《活着》依附了社会大环境,细致地描写了这种大环境下普通人的生活。
小说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示出一幅幅生活画面,但这些画面无不透露出生活的苦难,活着的艰辛。
可以说小说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性。
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是如何来的呢?一、历史原因造成人物的悲剧命运当时封建残余思想还在人们心中存留,地主阶级的剥削性根深蒂固,地主阶级的享乐性,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的习惯,小说《活着》的主人翁徐富贵就是典型的形象。
浅析《活着》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福贵 死亡 生命
一、死亡意象
《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不死亦不会有生。”死亡是活着的参照,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不能设想无生无死的生命,那样的“生命”就是死亡。
浅析《活者》中富贵人物形象
摘 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作家对死亡的偏爱使死亡意象构成了文本最醒目的一道风景,他以死亡为跳板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在《活着》中,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唯他孤零零活在世上。面对《活着》时,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尖锐的疼痛感。从表面上看,福贵的败家是苦难的开始和根源,是性格因素使然,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把利刃的屠割。而在《活着》中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可以说,人生就是苦难,生命就是受苦。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 《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 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 70 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 跌宕沉浮 ,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 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 ,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亦是艺术表现 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 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 12 万多 字的长篇, 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 但于平凡中达 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 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 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 回来时老 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 还赶上了分土地, 洗心革面的他 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 革命、包产到户, 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 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 珍患了不治之症, 最后死去, 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 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 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 却 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 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 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 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 ,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 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 ,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 种对死亡的偏爱 ,在余华笔下 ,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 或手段 ,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 ,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 ,是每一个 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 ,并以死亡为跳板 ,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活着中的人物塑造与命运安排
活着中的人物塑造与命运安排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鲜活而深刻,命运安排曲折而震撼,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无常。
福贵,这个贯穿整部作品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变化可谓是跌宕起伏。
最初的福贵是个富家公子,过着挥霍无度、骄奢淫逸的生活。
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对家庭缺乏责任感。
然而,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他因赌博输光了家产,从一个养尊处优的阔少爷瞬间沦为了贫苦的农民。
这一巨大的落差,成为了福贵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经历了家庭的巨变后,福贵开始逐渐觉醒。
他学会了承担责任,努力耕种土地,试图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此时的福贵,身上那种纨绔子弟的气息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坚韧、勤劳的农民形象。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为了家庭默默付出。
福贵的妻子家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
她温柔善良、勤劳贤惠,无论福贵是富贵还是贫贱,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家珍在福贵落魄时,毅然带着孩子回到他的身边,与他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她的存在,为福贵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家珍身上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和包容,她用自己的爱和付出支撑着整个家庭。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善良的孩子。
他热爱跑步,对小羊充满了关爱。
然而,命运却对他极其残酷。
有庆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不幸被抽干了血而死。
这个无辜孩子的离去,让人痛心不已,也进一步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悲哀。
女儿凤霞,虽然从小就因一场病变成了哑巴,但她聪明懂事,勤劳能干。
凤霞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却在产后大出血中离开了人世。
她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所操纵,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余华通过巧妙的命运安排,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福贵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和外孙,最后只剩下他自己孤独地活着。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财管4班学号:2012405020411 姓名:韩雪冰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通过描述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苦难和人性的悲剧。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悲凉。
福贵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从家族的破灭到自己的身体残疾,他几乎是一生都在承受着命运的折磨。
然而,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始终坚韧地活着,不断地挣扎和奋斗。
他的坚强和顽强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苦难。
他描述了农村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承受的无尽煎熬。
这让我对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贫困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同情和理解。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悲剧。
在生活的压力下,人们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甚至残忍。
福贵一生遭遇的种种不幸,都是因为人性的丑陋所致。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互助。
总的来说,读完《活着》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
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余华通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生活的
艰辛和人性的悲剧,让我深受触动。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之作。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影
响着我,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摘要: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不同的人的性格会决定不同的生活命运,反之,生活道路的不同也会反作用于人的性格。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这二者的关系表现的十分突出,尤其是在90年代后创作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物进行余华式特有的加工处理,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一面和历经苦难的多舛命运。
由此,将文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再次阐释了性格与命运的错综变换的复杂关系。
关键字:余华人物性格生活命运苦难坚韧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是在用内心的绝望与呼喊写作,在他的笔下,将人性的善与恶描摹的真实生动,淋漓尽致。
站在人生的高度,他将人物至于苦难的环境下,反复历练,层层盘剥,犹如高炉中的顽石,终数尽磨难,留下警醒与教训的碎片。
这位作家正是余华先生。
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传统构成了了解和颠覆。
他的早期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但是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读余华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血和泪的洗礼,当文中的纷纷扰扰一次次地从我的心尖碾过时,仿佛深陷其中,常会在心中留下万般感慨,这想必也是笔者喜爱余华作品的最主要原因。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是余华在转型后,在90年代后先后创作的,也是笔者在此文中主要论证的关键作品。
而在这三部作品中,余华将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的复杂关系展现的到为全面。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道:“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二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此生此世的。
一.余华小说中的人性与环境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它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
而当小说的发展进入“美的历程”的第二个阶段,作品的重点开始移向人本身,人成为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
这个时期,小说家把自己的智慧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把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为情节发展的基本动力,原来人物为故事服务的地位被颠倒过来,故事变成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的手段,变成了性格的载体。
到了这时,一部作品的情节,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史。
(一)人性中的复杂《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一生的故事。
他嗜赌成性,终于赌光家业,一贫如洗。
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如此凄惨的人生,福贵经历了尘世间最痛苦的事——生离死别,而且不单单只是一次。
面对六位亲人相继的死亡,在乱世之中,他从未停止过一个念头,那就是活着。
正如卡夫卡日记中所写:“不要绝望,甚至不要因为你并不绝望这个事实而绝望,当一切似乎山穷水尽,天欲绝人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又从你心底升起,而这正意味着你认然是活着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福贵是坚韧的,正因为性格坚忍不拔,才能再无数苦难面前继续前进;福贵又是乐观的,在他的人生中,虽曾有无所事事,并因自己颓废嗜赌而在一夜间输光家产,但毕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随后,多难的人生便向他走来,但是福贵依然活了下来。
人的本能也好,坚如钢铁也罢,都说明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人性中最初、最朴实的精神。
另外,福贵也是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乐观主义的曙光,并且这体现了热爱人生的积极一面。
①相反,福贵身上有一种甘于忍受,限与忍耐的消极品质,这也是后来导致他悲惨人生的重要因素。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比较具有喜剧色彩的一部小说。
可轻快的背后却有着更让人心觉酸楚的平凡人的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有着好奇心,责任心……生活成了他活下去的动力,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
于是在非常无可奈何或者无助的时候,他就会用卖血来解决。
生活的艰难对他而言已变得微不足道,他仍然坚韧、顽强地与苦难斗争,在艰辛的生活中继续前进,不低一次头,不服一次输,彰显出对人生积极的态度。
在许三观的性格中,既有着阿Q自我安慰和欺骗的一面,也有着阿甘持之以恒,拼搏到死的一面。
当别人都说一乐长得不像他时,他让三个儿子排成一排坐着,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看了又看,阿Q的认为儿子长得不像他没关系,像兄弟也可以。
可他又为了一乐阿甘似的拼命地卖血,一路卖学到上海,分别在林浦、百里、松林、黄店及长宁五个地方卖了五次血,为了强迫自己喝下冰冷的河水,不停颤抖着自己的身躯,即使卖尽浑身热气被旁人取笑,也置生死于不顾,以至于差点休克死掉。
的确,许三观让人看到了不畏艰难,心中有善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②《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
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文中的宋凡平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典型男人的形象。
他善良、乐观、豁达、细心、体贴,又充满慈爱,自尊自强。
无论作为父亲还是丈夫,他都做得尽善尽美,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他把全部的爱都要奉献给了妻子和孩子,却甘愿独自承受由于时代的迷乱所带来的沉重的痛苦,直至生命的终点。
李光头是余华笔下非常有趣的人物。
他狡黠、无赖、勇敢、无畏、自得其乐、精于世故,懂得利用别人的欲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让人哭笑不得、爱恨交加,用余华自己的话说,“他是既无耻又尊严活着的人”。
宋钢和父亲宋凡平一样,温厚、朴实,忠诚。
他温婉多情,安分守己,却优柔寡断,软弱可欺,适合居家丈夫,一辈子做的最勇敢的事就是为了心爱女人断了兄弟情份。
不错,他赢得了爱情,但却没能守住爱情,最终也因为这份爱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不可否认的是,宋钢与父亲宋凡平一样,都是善的化身。
(二)环境中的曲折影响性格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环境的因素,包括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以及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还有成长过程中的所接触到的人和感想。
最先涉入的环境影响人初始性格的形成,后性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同一个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其所形成的性格也是不同的。
《活着》中的福贵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性格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也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关系。
在那个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艰难,常困苦于生计之中,福贵和许三观就是当时最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
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造就了福贵和许三观坚韧不拔的品质。
但福贵与许三观的性格又是不同的,在福贵的性格中,更多的是忍耐,而在许三观的性格中,更多的是坚韧。
这也与他们俩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
福贵曾是一位地主家的少爷,当然自幼不愁吃、不愁穿,过着享乐的生活。
可他并没有利用好的生活环境,不求上进,无所事事,而是只知自己是该享福的少爷,高枕无忧。
这样的环境一方面让他变得贪婪,懒惰,不负责任,没有担当;另一方面,他这样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使得他很少与外界积极进步的东西接触,并且对于待人处事更是知之甚少。
于是空虚的心促使他走向赌博,却输掉了他的一切,一夜间沦为乞丐。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福贵手足无措。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后六位亲人的相继死亡更是对福贵的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可苦难也使福贵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着积极的一面发生着改变,但还是少不了去接受并忍耐苦难。
而许三观则大大不同。
许三观自幼就是一个孤儿,没有生活保障的他必须从小就学会生存,因此他骨子里就刻着坚忍不拔。
当然也少不了自己独闯天下,与社会中的各种人打交道,性格便会开放很多,从中的得到的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
因而在生活遇到困难时,许三观想的是如何去解决,即使是血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种无私的精神在年少时就已形成。
《兄弟》中的李光头和宋刚的性格是两个方向,这与他俩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李光头与许三观稍有相似,都自幼丧父,因而很多事需要自己去面对,性格必须过硬。
但不同的是,李光头聪明而又狡猾,还善于言谈,脑袋中尽是各种奇异的鬼点子,这与他自小接触镇上的“有名人物”有关,练就了会说话办事的能力。
而宋钢有着一个品格优秀的父亲,在这样一位高大父亲的呵护下,虽继承了父亲的优点,为人正直善良,有文学才华。
但也形成了遇事怯懦,优柔寡断的性格。
这两种性格在两种不同时代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恰恰体现了环境对于人性格的作用。
二.余华小说中的两种命运事情因有众多的因素影响其发展,而时间和机会只给一次,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事物的发展也将会改变,而时间只有唯一性和不可逆转性,所以人们不知道某个因素没有产生影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命运。
(一)绝望命运的呼喊在福贵的这场苦难命运的滑行过程中,死亡成为一个无法摆脱的阴影。
年轻时的他由于自己的过错活生生地气死了自己的亲爹。
也正是从这次事件中,福贵获得了一种极度的经深圳汉和道德警醒,从而使自己慢慢地改变了玩世不恭的个性,恢复了善良、同情和宽厚的人性品质,并意识到了生命存在的责任和意义。
特别是当他被抓为壮丁历时数年的死里逃生后,他似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活着的不易和家庭的温暖,从那之后,福贵虽陷入了贫困,但他的胸怀和眼光,还有精神,却变得宽广起来。
可命运依然无情的让他一次又一次的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只留下他一个人来面对这样的生离死别。
这种人生感受,就像尖刀一样刺痛了福贵的心,他无能为力,只有承受,因为这是命运。
在命运面前,任何愤怒和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任何绝望和郁闷都变得无比怯懦。
就犹如披着皮的行尸走肉,在世事的冷漠背后进行绝望而又无力的呼喊。
所以,福贵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容纳,学会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