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8961fc55022aaea998f0f3a.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绪论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2.了解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掌握细菌的测量单位、形态与结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组成及功能)、革兰染色的原理和意义、细菌L型。
2.掌握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细菌的生理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2.掌握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噬菌体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2.掌握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3.熟悉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 掌握质粒、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等概念;2. 掌握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3.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细菌的耐药性1. 掌握耐药性的概念;2.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3.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 掌握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医院感染等基本概念;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2. 掌握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细菌的致病机制、感染的来源与类型、医院感染的特点;3.熟悉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机制(非特异性、特异性)、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 掌握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及特点、类毒素的定义;2.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球菌1.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抗O试验的原理及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 掌握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3.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bbc31fff00bed5b9f31d60.png)
绪论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掌握1.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2.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二、熟悉1.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2.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三、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掌握1.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2.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二、熟悉1.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2.常见生化反应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三、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3.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掌握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2.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二、熟悉1.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三、了解1.超声波杀菌法2.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第四章噬菌体一、掌握1.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二、熟悉1.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2.毒性噬菌体三、了解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一、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二、熟悉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了解1.基因突变与损失后修复2.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掌握1.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2.细菌的致病机制3.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三、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掌握1.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2.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原则3.人工免疫与生物制品定义一、熟悉1.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2.病原菌的检验程序3.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三、了解1.动物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检验方法2.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第八章球菌一、掌握1.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凝固酶、肠毒素、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2.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链球菌溶素和抗O试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要点4.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注意点5.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与免疫性、二、熟悉1.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微生物检查法2.链球菌的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4.肺炎链球菌5.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6.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三、了解1.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链球菌的生化反应、超抗原、B群、D群链球菌3.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抗原、肺炎链球菌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4.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5.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6.卡他布兰汉菌第九章肠杆菌科一、掌握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2.志贺菌属的致病性3.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4.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二、熟悉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2.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关系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3.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4.肥达试验三、了解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3.沙门菌分类4.其他肠道细菌第十章弧菌一、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二、熟悉1.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三、了解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副溶血弧菌的致病物质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一、掌握1.破伤风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二、熟悉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3.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4.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5.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6.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和标本采集三、了解1.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厌氧菌的种类与分类,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十二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一、掌握1.放线菌的概念2.硫磺样颗粒二、熟悉衣氏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诊断三、了解诺卡菌属第十三章棒状杆菌一、掌握1.白喉棒状杆菌和形态染色和培养;2.白喉外毒素3.白喉的防治原则二、熟悉1.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3.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4.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三、了解其他棒状杆菌属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一、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三、了解1.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2.非结核分枝杆菌3.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一、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二、熟悉1.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2.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性三、了解1.布鲁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2.鼠疫杆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3.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4.炭疽芽胞杆菌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六章其他细菌一、熟悉1。
微生物学提纲
![微生物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d0ca7d189eb172ded63b738.png)
《微生物学》提纲及思考题: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3.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4.细菌的基本构造、特殊构造各有哪些?答:细菌的基本构造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和内含物,是各种细菌都具有的。
细菌的特殊构造是某些细菌具有的,如鞭毛、糖被(荚膜等)、芽孢、菌毛和性毛等。
5.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主要成分?答:细胞壁时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细胞壁的几种特殊成分:①.肽聚糖:真细胞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②.磷壁酸:革兰氏阳性G+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染成紫色)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③.脂多糖:革兰氏阴性G-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染成红色)壁中的特有成分6.革兰氏染色原理答: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壁以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efdd903866fb84ae45c8d98.png)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医学微生物学 复习提纲(精简版)
![医学微生物学 复习提纲(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7c690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b.png)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1、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种类、概念、特点或功能及临床意义。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③菌毛:普通菌毛(与大多G-菌和少量G+菌的黏附性有关)和性菌毛(与遗传变异有关)。
④芽孢:故应以杀灭芽胞作为可靠的灭菌指标。
2、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G+ 及 G- 菌细胞壁结构有何区别?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特殊成分磷壁酸脂蛋白、外膜、脂多糖LPS对数期细菌鉴定选用此期为最佳稳定期产生外毒素、抗生素、形成芽孢3. 毒性噬菌体的增殖周期及其噬菌现象和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及溶菌性周期,溶原性转换。
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溶原性周期/温和噬菌体:噬菌体该过程前噬菌体:基因组溶原性细菌:细菌7、★★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㈠传播方式:按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方式: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按病原微生物在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途径为皮肤、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血液、多途径)㈡感染类型: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8、抗胞外菌、胞内菌、外毒素感染免疫的特点。
胞外菌感染体液免疫为主胞内菌感染细胞免疫为主外毒素感染体液免疫为主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㈠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凝固酶: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分类:①游离凝固酶②结合凝固酶1、链球菌属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分类。
根据溶血性分类:甲型(草绿色溶血环、α溶血环、条件致病菌)乙型(全透明无色溶血环、β溶血环、致病菌A群多属此类)丙型(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2、★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㈠致病物质:胞壁成分、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侵袭性酶胞壁成分——使细菌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的首要条件㈡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2、猩红热(致热外毒素)3、超敏反应性疾病(M蛋白等)1、肺炎链球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eae17d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6.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医学中各种微生物及其与人类(及动植物宿主)关系的科学。
它对医学、健康科学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广大医学院校学生必学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为学生提高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能力以及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涵盖的领域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包括凝聚态质的物种、细菌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熟悉细菌学、传染病学及免疫学等医学生物学基本知识;能够根据某种疾病特征诊断微生物性病,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理论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和使用,掌握各种免疫技术等。
有针对性地翻译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经典原理和相关方法,为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工作或从事其他对医学微生物有关联的工作打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形式(1)教学内容:包括有微生物学概论(历史发展史、分类系统、微生物的组成、微生物的生殖及耐药性)、细菌学(各种形态细菌的分类、发生、繁殖、检测及特性)、病原生物学、病原微生物的病理生理(病原特性、传播、潜伏期、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传染病预防、抗感染(免疫学的概念、免疫机制、免疫抗药性、疫苗原理及应用)等。
(2)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包括教师讲授、展示教学)、实验操作、案例分析讨论及实践实验(观察、文献检索论文计划、实验设计及研究)。
四、课程考核1. 课堂考试:本课程为选考,考查学生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的程度,主要以问答形式为主,并结合小测验形式进行考查。
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课程侧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讲授的理论基础上,加强实践练习,能够对病原微生物性病进行识别、分类、鉴定、细菌的分离等实验操作,遵守实验安全要求。
评价学生实操能力及适应医学实践需要的水平,主要以竞赛形式考试。
五、课程备考提示1. 掌握课程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课程教材内容,熟悉传染病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类病原体的解剖结构、功能产物、培养基的特性及整个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3af9f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f.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病原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等内容。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持。
一、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原核生物是指细菌和蓝藻,它们没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质中;而真核生物是指真菌、原生动物和动物细胞,它们具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 细菌的分类和形态特征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按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需氧性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等。
3. 真菌的分类和生长特点真菌按生活方式可分为寄生真菌和自由生活真菌,按菌丝形态可分为单菌丝和分枝菌丝。
真菌生长缓慢,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到室内空气中,人们吸入感染。
例如,麻疹病毒和结核杆菌等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进入另一个人的呼吸道或黏膜,引起感染。
例如,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等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人体。
直接接触包括皮肤接触、性接触等;间接接触包括接触污染的物体、血液和体液等。
例如,艾滋病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三、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机制1. 细菌的病原机制细菌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和免疫逃逸等方式引起感染。
例如,白喉杆菌通过产生白喉毒素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白喉病发生。
2. 病毒的病原机制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复制自身,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流感症状的发生。
3. 真菌的病原机制真菌通过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破坏宿主组织和免疫系统,引起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a949fa02de80d4d8d15a4f1c.png)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细菌学总论(9学时)绪论(0.5学时)P1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一)定义:微生物是一群形体非常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
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放大上千倍,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虽然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且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因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二)种类: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不同,分为三种类型1、非细胞型(acellular)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体积非常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结构中仅有核酸和蛋白质,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为其代表。
近来又发现结构中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构成的朊粒。
2、原核细胞型(Prokaryote)微生物: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但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胞浆内缺乏完善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包括两菌、四体,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eukaryote)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具有这些细胞结构特点的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数量大,而且分布极其广泛,土壤、水、空气中都有,甚至在人和动植物体表以及人和动物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微生物存在。
但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无害、甚至是必须的,只有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自学)三、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研究范畴:1、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遗传变异性;2、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包括:微生物的致病性,如何致病机体的免疫性,如何防病3、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理及方法。
课程内容:细菌学总论9学时细菌学各论9学时病毒及其他微生物18学时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5学时)P5-16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不仅有助于鉴别细菌,诊断疾病,而且对研究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也有重要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be6013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6.png)
医学微⽣物学复习提纲医学微⽣物学病原微⽣物部分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cly概述⼆、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1、正常菌群(名解1):在⼈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物,⼀般情况下,它们对⼈体⽆害⽽有益正常菌群的⽣理作⽤:1)⽣物拮抗作⽤2)营养作⽤:例如⼤肠埃希菌产⽣VB VK3)免疫作⽤: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SIgA4)抗衰⽼作⽤:例如双歧杆菌2、条件致病菌(名解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定条件影响下⽽引起疾病的细菌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3)定位转移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形态2、形态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弧菌、螺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1、细胞壁:2)作⽤:(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定形态(4)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能性,为荷包蛋样2、细胞膜5)中介体:多见于G+菌,增⼤细胞膜⾯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3、细胞质:1)核糖体(3)作⽤:是蛋⽩质合成的场所(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的部位:2)胞质颗粒(1)作⽤: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2)染⾊为异染颗粒,多见于⽩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1)作⽤:控制⾮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2)特点:①⾃我复制4、核质: 2)作⽤: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2、鞭⽑:作⽤:(1)运动器官;(2)具有抗原性,帮助鉴别3、菌⽑:作⽤:普通菌⽑:黏附作⽤,与致病性有关性菌⽑:传递耐药性和毒⼒4、芽孢:2)例菌:破伤风杆菌、产⽓荚膜杆菌、⾁毒杆菌5)繁殖体: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式!⼀个繁殖体只能形成⼀个芽孢6)意义:(1)抵抗⼒强(⼲燥、⾼温、化学消毒剂、辐射)⾼压灭菌可杀死注:荚膜可抗⽣物性侵害;芽胞还可抗物理或化学性侵害第⼆章细菌的⽣理⼀、细菌的营养:1、⽔:各种⽣物所必需的2、碳源:合成菌体成分;能量的主要来源3、氮源:合成菌体蛋⽩质、酶、核酸4、⽆机盐类:⽣长代谢必需5、⽣长因⼦:B族维⽣素、某些氨基酸、嘌呤三、根据细菌对氧⽓需要的不同,细菌可分为1、专性需氧菌:需要氧⽓,⽆氧不能⽣长。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287308f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6.png)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总学分: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对象:医学类专业(本科)一、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学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包括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1、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工作的能力。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的内容是以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第五版)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分为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三篇,共35章,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实验考核2学时。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本大纲是我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在大纲编写之际,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教授(师)表示深切的谢意。
大纲正文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种类(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型八大类)。
掌握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825ef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7.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a187b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0.png)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病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分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学本章主要介绍细菌和古菌两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制以及细菌引起的典型疾病。
第三章:真菌学本章主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真菌感染的分类、真菌的培养方法、真菌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第四章:病毒学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病毒引起的典型疾病。
此外,还包括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史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诊断方法、寄生虫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控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监测和控制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以及医院环境的消毒方法。
此外,还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快速诊断方法(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检测等)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方法以及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568b0f8964bcf84b8d57b00.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郑州大学医学院绪言一、目的要求1.掌握:根据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对微生物的三大分类。
2.熟悉: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含义。
3.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二、讲课内容1.微生物学及其分类、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范围。
3.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目的、及其发展方向。
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磷壁酸和脂多糖的结构、性质及功能;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不同点;细菌L型、质粒的概念;细蓖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意义;革兰染色的步骤及实验意义。
2.熟悉:中介体、核蛋白体、异染颗粒的概念。
3.了解: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功能、核质的概念。
二、讲课内容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
3.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概念及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一般规律(繁殖方式、分裂速度、菌落与纯培养概念)。
2.熟悉:细菌不同营养类型(自营菌、异营菌、异营菌)的概念,细菌生长所需条件,生长曲线及其意义。
细菌的人工培养。
3.了解: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与生化反应,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分类法原则。
二、讲课内容1.细菌的理化性状。
2.细菌的代谢。
3.细菌的生长繁殖。
4.细菌的人工培养。
5.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目的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常用物理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干烤温度与作用时间、意义);紫外线杀菌原理。
2.熟悉:常用消毒剂的名称、作用原理及应用。
3.了解:冷冻真空干燥法的原理及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二、讲课内容1.物理消毒灭菌法。
2.化学消毒灭菌法。
3.影响消毒灭菌效果因素。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变异一、目的要求1.掌握:质粒的概念及意义;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源性转换的概念及意义),卡介苗(BGC)的概念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提纲1.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和藻类)2.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肉眼看不到的呈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的微小生物,证明了微生物的客观存在。
1892年俄罗斯伊凡诺夫斯基(Iwanovsky)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
1901年美国科学家Walter-Reed分离出人类病毒(黄热病毒)3.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4.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是所有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仅有某些细菌具有,称为细胞的特殊结构。
5.细胞壁的主要功能:①维持细菌的外形;②保护细菌③参与物质交换④细胞壁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着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黏肽。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脂蛋白、外膜、脂多糖。
革兰氏阳性菌无外膜,因此,革兰氏阴性菌对许多抗生素的抵抗力强于革兰氏阳性菌。
6.脂多糖(LPS):位于细胞壁最外层,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
LPS具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机体的发热反应,故称内毒素和致热源。
7.细胞膜的功能:①物质转运、选择性通透②呼吸作用③生物合成作用8.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未闭合换装双联DNA,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可独立复制,编码决定细菌的耐药性、毒素、细菌素性菌毛产生等性状。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其实质为一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反复缠绕、折叠形成的超螺旋结构。
控制细菌遗传变异。
10.荚膜的功能①荚膜与细胞的致病力有关②可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③还能使细菌免收补体、溶菌酶等杀菌物质的损伤④有荚膜的细菌抗干燥能力强。
11.鞭毛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某些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鞭毛也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12.菌毛⑴普通菌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黏附与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上⑵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革兰氏阴性菌,比普通菌毛略长稍粗,一个菌体只有1-4根,通常有质粒编码。
功能:致育、耐药性、毒力13.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与致病性无关。
其大小及在菌体内的位置因菌种不同而异,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细菌。
对微生物学的实验器具、培养基,以及外科手术器械,敷料、注射器等,必须以杀灭芽孢为标准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杀灭芽孢最可靠的方法式高压蒸汽灭菌法。
14.革兰氏染色法:制片、初染(结晶紫)、媒触(碘液)、脱色(95%乙醇)、复染(复红)15.细菌生长的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16.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⑴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必要的生长因子。
⑵酸碱度: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⑶温度:最适生长温度为37℃⑷气体:、a.专性需氧菌b.微需氧菌c.专性厌氧菌d.兼性厌氧菌17.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如大肠杆菌分裂一次仅需20—30分钟。
一个细菌7小时可繁殖到约200万个,10小时后可达10亿个以上。
18.细菌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⑴迟缓期:适应为繁殖做准备⑵对数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因此,研究细菌的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等)及药物敏感实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胞。
⑶稳定期:繁殖数与死亡数趋于平衡;芽孢、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⑷衰亡期: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
1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⑴热原质⑵毒素和侵袭性酶⑶色素⑷抗生素⑸细菌素⑹维生素20.热原质:或称致热源,许多细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合成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称热原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菌,其本质是细菌的脂多糖。
21.毒素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类,外毒素由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细菌死亡崩解后才能释放。
22.侵袭性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在体内扩散。
23.色素:一类为水溶性色素,如绿脓杆菌;另一类为脂溶性色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24.抗生素:由某些放线菌、真菌或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25.细菌素仅对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26.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将合适于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供细菌生长繁殖的基质。
27.按培养基的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可分为:⑴基础培养基⑵营养培养基⑶选择培养基⑷鉴别培养基⑸厌氧培养基28.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可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液体培养基常用于大量繁殖细菌,固体培养基用于分离纯化细菌,半固体培养基常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及保存菌种。
29.液体培养基生长现象:混浊生长、沉淀生长、表面生长形成菌膜。
固体培养基生长现象:菌落(菌落的分型:光滑型、粗糙型、粘液型)。
半固体培养基:云雾状。
30.正常菌群: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定居者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有些还对人体有利,为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
但如果这些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或宿主免疫功能下降、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等,可称为条件致病菌,引起机体内源性感染。
31.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⑴生物拮抗作用⑵营养作用⑶免疫作用⑷抗衰老作用32.条件致病菌⑴寄居部位的改变⑵免疫功能低下⑶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症:常常生于在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体内大多数正常菌群被杀死或者抑制,使原处于劣势的菌群或耐药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可出现菌群失调。
33.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与无菌操作:无菌指不含活菌的意思。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34.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其核酸为DNA或RNA。
35.根据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噬菌体分为两种类型:⑴一种是能在敏感菌中以复制方式并裂解细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⑵另一种是噬菌体核酸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随细菌分裂而传代,不出现子代噬菌体,不引起细菌裂解,成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
36.非遗传性变异(表型性未改变):是细菌在不利于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是可逆的,不能遗传。
遗传性变异: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所致,亦称基因型变异,是不可逆的,变异产物产生新的生物学性状可稳定遗传给下一代。
37.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许多细菌在青霉素、抗体、补体或溶菌酶等作用下,细胞壁合成受阻或丧失(细胞壁上的肽聚糖结构被破坏,合成受阻),可变成L型细菌。
O菌落:如变形杆菌在含1%石炭酸培养基,鞭毛生长受到限制,仅在接种部位形成菌落,称为O菌落。
H菌落:如将变形杆菌在一种与普通培养基上,鞭毛可恢复,有鞭毛的变形杆菌在培养基表面爬行生长,形成分层薄膜状菌落,称H菌落。
细菌这种失去鞭毛的变异通常称为H-O变异;菌落有光滑型变为粗糙型的变异称为S-R变异。
38.卡介苗(BCG)是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的牛形杆菌结核分枝变异株。
39.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进行自主复制,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
质粒只决定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
包括F质粒(控制性菌毛产生)、R质粒(耐药性质粒)、Vi质粒(毒力质粒)、细菌素质粒、代谢质粒。
40.突变是细菌染色体DNA在复制过程中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细菌的某些性状发生遗传性变异。
41.供体菌的DNA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成为基因转移,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并能进行复制,称为基因重组。
细胞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可通过转化、接合、传导、溶源性转化和细胞融合等方式进行。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其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噬菌体体内,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时,以前噬菌体形式整合入宿主菌,使宿主菌获得了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遗传性状,称为溶源性转换。
接合:指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传给受体菌的过程。
42.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⑴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应用⑵在测定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⑶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43.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过程。
毒力具有量的概念,常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
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为侵袭力和毒素。
44.细菌细菌侵入机体是否能引起感染,一方面取决于细菌的毒力、数量及入侵部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
45.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进入体内生长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包括荚膜、黏附因子及侵袭性物质等。
46.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
外毒素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毒性蛋白质。
类毒素:经0.3%-0.4%甲醛液处理,可以脱去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
为主动或自动免疫抗毒素: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抗体)。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47.显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程度,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分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⑴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到达特定靶器官,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⑵内毒素血症:革兰氏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局部的革兰氏阴性菌死亡后,分解释放大量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⑶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生长繁殖而致病。
⑷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⑸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48.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