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细菌感染与致病机理

合集下载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主要内容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二、细菌的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 三、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变异 细菌的变异 细菌变异的分类 细菌变异的分类
第一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的染色体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重要概念:
1.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1.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感染 感染 发病: 发病:
2.病原菌:凡能引起宿主发病的细菌叫病原菌。 2.病原菌:凡能引起宿主发病的细菌叫病原菌。 病原菌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概念
二、传染的表现形式
1.显性传染: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而 显性传染: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 显性传染 机体抵抗力较低时, 侵入的病原菌生长繁殖, 机体抵抗力较低时 , 侵入的病原菌生长繁殖 , 对动物 机体产生损害, 出现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疾病时, 机体产生损害 , 出现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疾病时 , 称 显性传染。 显性传染。 2.隐性传染: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而 隐性传染: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 隐性传染 动物机体又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时, 动物机体又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时 , 侵入的病原菌进行 有限的生长繁殖, 对动物机体损害较轻, 有限的生长繁殖 , 对动物机体损害较轻 , 不出现或仅 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即隐性传染。 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即隐性传染。 3.带菌现象: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病原菌在动物 带菌现象: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 带菌现象 体内继续存在, 并不断排出体外, 称带菌现象。 体内继续存在 , 并不断排出体外 , 称带菌现象 。 呈带 菌状态的动物称为带菌者。 菌状态的动物称为带菌者。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可修改版ppt]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可修改版ppt]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 机理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 正常存在于人体外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肠
道、呼吸道等腔道中,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 对宿主无害,有些还有利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部位 主要菌类
皮肽 口腔
葡萄球菌、类自喉杆菌、绿腋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丙酸杆菌、 白念珠菌
表皮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类杆菌、 梭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乳杆菌
眼结膜 葡萄球菌、类自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外耳道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 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 条件致病菌
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的改变 2、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细菌的致病机理
中和作用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病畜与带菌动物

病原微生物总论复习要点

病原微生物总论复习要点

病原微生物总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大小、基本形态答:(1)常见畜禽病原菌多在几个微米之间(2)细菌的外部形态较简单,仅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和某些其它形态。

2.菌落的概念及意义答:(1)概念: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多数18~24h),生长繁殖成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2)意义:细菌培养中,作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以获得单个菌落,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和鉴定。

3.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试绘制细菌结构模式图)答:(1)基本结构:细菌基本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核物质、核糖体和内含物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

(2)特殊构造:与基本生命活动没有多大关系,如夹膜、鞭毛、菌毛、芽孢等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的结构。

4.比较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异同5.细菌脂多糖的组成和功能答:为G-菌的特有成分,位于细胞壁的最表面○1侧链多糖:有种、型特异性,G-菌的O抗原○2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3类脂A :无种属特异性,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耐热,与致病性有关,能致动物体发热、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

6.细菌的遗传物质答:细菌为原核细胞,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处于细胞浆中,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无核膜,无核仁,也称为核体或原核,具有细胞核功能,含有细菌的遗传基因,控制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7.细菌荚膜的概念及主要功能答:(1)概念: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其厚度在200nm以上,称为荚膜。

(2)主要功能:○1抗吞噬和抗体作用○2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3营养物质的贮存场所与废物排出之地○4具有抗原性。

8.细菌芽胞的特点及其意义答:(1)特点:○1对高温、干燥、辐射、化学药物有强大的抵抗力○2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

第5章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第5章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细胞内,是大多数G-菌细胞
壁的结构成分,只有细菌崩解时释放出来,它 是脂多糖特别是其中的类脂A,耐热,抗原性 差,它所引起的病理反应无特征性,低浓度的 甲醛不能使之变为类毒素。
重要的外毒素有:
A.破伤风痉挛毒素: 破伤风杆菌芽胞感染伤口,
在厌氧环境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破伤风痉挛毒
(2)抗体液免疫机制 ①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主要通过细菌表面结合机体 组织成份,如金色葡萄球菌通过细胞结合性凝固酶结 合血纤维蛋白或通过SPA结合免疫球蛋白。 ②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嗜血杆菌可分泌 IgA 降解酶,破坏黏膜的IgA 。 ③通过外膜蛋白(OMP)、脂多糖(LPS)、荚膜及S层 等作用,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

(五)病原微生物的排除途径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中生长繁殖,造成动物 发生疾病,同时还可以不断通过宿主排放到体外, 污染周围环境,造成传染病的扩散。 消化道的排泄物
呼吸道的分泌物
泌尿生殖道排泄物
病灶破溃物
被上述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用具和环境
复习重点
1. 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 2. MLD、LD50的概念。 3. 构成毒力的因素有哪些? 4.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心肌炎、神经炎等。
D.红疹毒素: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也 属于细胞毒素,可损伤皮肤毛细血管内 皮细胞,引起全身红斑性皮疹,叫猩红 热。
E.肠毒素:专门作用于肠粘膜细胞的一类毒素。可 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很多,典型的肠毒素如霍乱弧菌肠
毒素由A、B两个片段组成。B片段是结合片段,与肠
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神经节苷酯(GM)结合。A片段
病原微生物致病力 实验 最小致死量(MLD)
半数致死量(LD50)
(多用实验动物进行)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课件

饮食卫生
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食用不洁、变质食品, 可预防肠道细菌感染。
医疗保健
遵守医疗保健制度,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 现和治疗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和新药研究
抗生素治疗
新药研究
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但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
针对耐药菌株,研究新型抗生素和其他抗 菌药物是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安全威胁
抗药性细菌的传播和扩散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04
CHAPTER
细菌的感染与人类疾病
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
肺炎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细 菌可引起肺炎,表现为咳嗽、咳痰、 发热等症状。
肠道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可引起腹泻、 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 解质紊乱。
皮肤感染
外毒素
由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 性菌产生,具有高度毒性,可影 响蛋白质合成、细胞膜功能等。
细菌对免疫系统的逃避
细菌通过产生酶、改 变细胞膜成分等方式 逃避免疫细胞的识别 和攻击。
细菌可诱导免疫细胞 凋亡或抑制其功能, 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 。
细菌可利用免疫细胞 的吞噬作用进入细胞 内部,逃避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细菌在体内的繁殖
粘附与定居
细菌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形 成生物膜进行繁殖。
复制与扩散
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快速复制, 形成大量子代细胞。
毒素产生
部分细菌产生外毒素或内毒素 ,影响宿主细胞功能。
免疫逃逸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 免疫攻击。
02
CHAPTER
细菌的致病机理
细菌毒素的作用
内毒素
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在细菌死 亡裂解后释放,引起机体发热、 炎症反应等。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超抗原 2:细菌侵入数量 3:细菌侵入部位
侵袭过程
• 黏附与定植 • 侵入 • 繁殖与扩散
黏附与定植
• 黏附现象:单个散在吸附
微菌落 细菌生物膜
• 黏附物质:普通菌毛/荚膜 • 黏附机制:静电吸引/疏水作用/
阳离子桥联作用/配体受体相互结合
• 黏附的组织趋向性
E. coli fimbriae
细菌的外毒素多数为A-B型分子结构,外毒 素的作用机制类型
• 5、其他梭菌外毒素:艰难梭菌可产生毒素 A(肠毒素)和毒素B(细胞毒素)。毒素 A和B的靶分子是Rho,其作用机制尚不清 楚。
• 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不是A—B型模式的尚有: (1)损伤细胞膜的毒素
• (2)激素样作用的毒素
内毒素
是G-在死亡裂解之后,释放出来的菌体成分
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肝枯否细胞、 中性粒细胞 等使之释放内源性热原, 再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所致。
(B)白细胞数目改变
早期白细胞减少,以后增加。减少可能与大量白细胞粘 附于毛细血管壁有关;继之白细胞数增多, 则与骨髓受内 毒素刺激后, 使白细胞大量释放入血有关。但伤寒菌内 毒素是例外, 始终使血循环中的白细胞数减少。
• 1、具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活性的 毒素:这类毒素都为A-5B结构,即每 一外毒素分子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 单位组成。包括有霍乱肠毒素、大肠 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百日咳毒素等。
细菌的外毒素多数为A-B型分子结构,外毒 素的作用机制类型
• 2、RNA糖基化酶毒素:这类毒素的分子结构式 为A-5B。例如痢疾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和大肠 埃希菌0157:H7产生的Vero毒素。
Type 1
mannose
P
• galactose – glycolipids – glycoproteins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课件

粘附还与细菌的毒力有关,某 些毒力因子可促进细菌粘附。
细菌的侵入
01
02
03
内化
细菌被宿主细胞内吞,形 成内含体,在内含体中继 续生长繁殖。
吞噬
宿主细胞主动吞噬细菌, 随后将细菌降解。
穿孔
细菌释放毒素,破坏宿主 细胞膜,使细菌进入细胞 内。
细菌在体内的扩散
血液循环扩散
细菌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器官 。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课件
目录
• 细菌的感染过程 • 细菌的致病机制 • 细菌的抗药性 • 细菌的检测与诊断 • 细菌的预防与控制 • 案例分析
01
细菌的感染过程
细菌的粘附
粘附是细菌与宿主细胞表面结 合的过程,是感染的第一步。
不同细菌通过粘附素与宿主细 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如整合素 、糖蛋白和糖脂等。
注意观察抗菌药物的 不良反应,如有不适 ,及时就医。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示 ,按时按量服用,不 要随意停药或改变剂 量。
06
案例分析
肺炎链球菌感染案例
总结词
肺炎链球菌感染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肺炎、脑膜 炎等疾病。
详细描述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引起败血 症和脑膜炎。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容易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抗药性增加了医疗成本,给社 会经济带来负担。
应对策略
加强抗生素管理,控制抗生素 滥用;推广新型抗菌药物;加 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抗药性
问题。
04
细菌的检测与诊断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分离
将混合菌样中的细菌分离出来,纯化 为单一菌种的过程。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课件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ppt课件
(6)毒性不稳定:不耐热(60~80℃ 20分钟), 对某些化学物质也敏感,易破坏。
(7)类毒素:用0.3~0.5%的甲醛处理,可使其毒 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处理的外毒 素称为类毒素(toxoid),常用来预防注射。
(8)检测:可用中和试验来检测外毒素
毒素
+ 抗毒素
动物
2.内毒素(endotoxin)
5.通过非易感动物 如猪丹毒弱毒苗(GC42)系 将强致病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鸡42 代选育而成。如猪瘟兔化弱毒苗。
6.通过基因工程方法 去除毒力基因或用点突 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株或 弱毒株。
二、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1.通过易感动物,易感动物即可是本动物也可是实验动物。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小鼠,猪丹毒杆菌通过鸽子等。
2.和其它微生物协同作用 如产气荚膜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时毒力增强。
三、细菌毒力不变的方法
利用低温冷冻干燥真空法保存微生物,可使毒力及其它性状基本保 持不变。
第四节 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
一、毒力强与数量多
强大的毒力和 足够的数量
生长、繁殖、 扩散
病原微生物
机体
传染
二、侵入机体的门户(传播途径)要适当
抵抗吞噬作用 抑制吞噬(外毒素、荚膜等) ; 在吞噬细胞内生存(有荚膜菌等);杀死或损 伤吞噬细胞(外毒素)。
抵抗体液免疫 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如葡萄 球菌SPA等);破坏抗体(分泌蛋白酶降解Ig 如嗜血杆菌等);逃避抗体补体(脂多糖LPS、 外膜蛋白OMP、荚膜及S层等)。
3.内化作用 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之后, 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 如结核杆菌、衣原体等 。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课件
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治疗方法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
疫苗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疫苗接种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细菌污染水源的途径:水源污染、水处理不当、供水系统污染等 水源传播的细菌种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 水源传播的危害: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造成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等 预防措施:加强水源保护、改善水处理工艺、定期检测供水系统等
PART THREE
免疫系统对细菌的 识别和反应
细菌引起的免疫应 答和炎症反应
PART SIX
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 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注意药物副作用及合理用药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常用抗生素的种类和特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注意 事项
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未来发 展
免疫调节剂的使用
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疫苗接种的预防作用
PART SEVEN
感染症状:细菌引起的感染通常会 导致发热、疼痛、红肿等症状
传播途径:细菌可以通过空气、水、 食物等多种途径传播,对人类健康 构成威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并发症:细菌的感染还可能引发各 种并发症,如肺炎、脑膜炎等
耐药性:部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 药性,使得治疗更加困难
传播疾病:细菌可以引起各种传染病,如肺炎、伤寒、肠炎等,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经济损失: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经济成本 公共卫生问题:细菌的传播还可能引起公共卫生问题,如水源污染、食品安全等 社会稳定问题:细菌的传播和感染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

细菌致病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细菌致病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细菌致病机理及其防治研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细菌不仅可以为人类健康和生存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可能会被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所困扰。

这些细菌通过各种不同的机理进行感染,使得人类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细菌的致病机理,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一、细菌的致病机理1.直接感染很多细菌是通过直接感染机体引起感染的。

例如,肺炎球菌存在于呼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落中,但当它们逃逸并进入肺部时,就会引起肺炎。

另一个例子是肠道细菌。

当肠道细菌进入病人的淋巴组织或血流系统时,就会引起败血症。

2.侵入细胞有些细菌可以在体内侵入细胞,利用细胞来传播自己。

例如,百日咳杆菌属于一种能够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细菌。

感染后,细菌通过松弛绷带样毒素轻松侵入呼吸道。

细菌还产生另一种称为立克次体杆菌的细菌也有类似的机制。

3.释放毒素某些细菌发病的机制并不是通过感染而是通过释放毒素来进行的。

例如,流感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是通过它们释放的毒素对人体造成伤害的。

二、细菌的防治研究细菌感染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挑战。

如何阻止感染或治疗感染已经成为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热点。

以下是一些防治研究方面的进展。

1.预防策略微生物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可以降低感染细菌的风险。

例如,勤洗手、保持卫生、熟食等实用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减少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发生的机会。

此外,疫苗的发展和推广也是防治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2.新药物开发抗生素是治疗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

但是使用过度已经导致一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

寻找新的抗菌药物以及发展抗药性细菌的新方法是目前的研究方向。

例如,新型抗生素分子的发现已经证明是有效控制细菌感染的可行方案。

3.细菌固态学由于细菌在空气中的极小颗粒,使得在处理和传输上有一定的科学难度。

因此,研究和发展新型细菌固态学技术,如冷冻存储和气溶胶控制技术,使得准确定位感染源,快速手机细菌样本成为可能。

同时,也为广泛的感染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正式版】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2)PPT文档

【正式版】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2)PPT文档
4)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ous dose,ID50) • 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 。
第2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 主要有: 1、侵袭力 2、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ses)
指微生物在机体内定殖,突破宿主机体防御屏 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 取决于侵袭性酶和菌体结构。
1、侵袭力(Invasiveses)
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ous dose,ID50)
即在特定的条件下,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① 是一种“多糖-磷脂-蛋白质“的复合物,特指G-外膜中的脂多糖(LPS),主要毒性成分为类脂A;
有一些细菌本身不致病,但其代谢产物具有毒性,进 入机体后呈现毒害作用。如:肉毒梭菌。
需要说明:
1. 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寄生性微生物,它们是 从生活的机体(即寄主)获得营养,在宿主体内 生长繁殖,并以特有的毒害作用侵害宿主。
2.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又并不是绝对的寄生性微生物 ,真正严格的寄生性微生物是病毒、立克次氏体 等。
3 毒力(Virulent): • 同种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株或毒株的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 。即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二、毒力的测定
微生物毒力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 测定微生物毒力大小的方法:
– 常用递减剂量的材料(活的微生物或毒素)感染动物来 进行。
2. 通常用来表示微生物毒力大小的单位有: 1) 最小致死量(MLD) 2) 半数致死量(LD50) 3) 最小感染量(MID) 4) 半数感染量(ID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病原微生物的排除途径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中生长繁殖,造成动物 发生疾病,同时还可以不断通过宿主排放到体外, 污染周围环境,造成传染病的扩散。
消化道的排泄物 呼吸道的分泌物 泌尿生殖道排泄物 病灶破溃物 被上述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用具和环境
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好、160℃ 2-4小时破坏 差、60-80℃30分钟破坏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毒性作用 相 同 , 引 起 休 克 , 发 热 ,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DIC等
抗原性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但无中和作用,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动物发病。 非病原微生物:不能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病原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 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传染过程的能力。
一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菌株,它们的致病 能力大小是有差异的,这种菌株或毒株的致病力 称为毒力.毒力是各个菌株或毒株的群体特征。
二、 构成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一株强毒的病原微生物,它能突破寄 主的防卫屏障,深入机体组织内部生长 繁殖,并产生有毒的物质毒害机体,构 成传染。病原微生物毒力是由侵袭力和 毒素两方面构成的。
2.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1)抗吞噬作用 ①不与吞噬细胞接触。如链球菌溶血素通过外毒素破 坏细胞骨架以抗吞噬细胞吞噬。 ②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荚膜,链球菌M蛋白。
③在吞噬细胞内生存。沙门氏菌某些成份可抑制溶酶 体与吞噬小体的融合;李氏杆菌被吞噬后,很快从吞 噬小体中逸出,直接进入细胞质,金黄色葡萄球菌产 生过氧化氢酶,中和吞噬细胞中的氧自由基。
C.白喉毒素:由白喉杆菌产生。白喉杆菌在鼻咽部粘膜、皮 肤的表面繁殖,不侵入深部组织和血液,但毒素可从局部吸 收入血,引起严重的毒血症中毒症状,尤其是心脏和末梢神 经的损伤。白喉毒素属于细胞毒素,分A、B两个片段。B片段 为结合片段,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A片段是毒素的毒性部 位,可抑制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使易感细胞坏死,造成咽喉 部假膜的形成、心肌炎、神经炎等。
(二)毒素
1.外毒素:主要是由G+和少数G-在代谢过程中 所产生的,分泌到周围环境的一种毒性物质, 它是一种蛋白质,不耐热,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能引起机体特征性的病理反应,它在低浓度甲 醛作用下变为类毒素。
例如:肉毒梭菌→肉毒毒素,作用于眼N和咽 N→引起眼肌和咽肌麻痹;破伤风梭菌→破伤风 毒素,选择性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 起肌肉的强直痉挛。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一、相关概念 二、构成微生物毒力的因素 三、毒力的测定 四、传染 五、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存在与散布
一、概念
病原微生物:能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微生物:由于食入病原微生物或毒素而使
三. 毒力的测定
微生物的同菌株或者毒株是有差异的,在各种 试验研究中,或在药物治疗中,都须对微生物的毒 力进行测定。 a.(一)最小致死量(MLD)
能使特定的试验动物于感染后,在一定时限内 发生死亡的最小微生物量和毒素量。 b.(二)半数致死量(LD50)
在一定时限内能使半数动物于感染后发生死亡 所用之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4)在体内增殖
细菌在体内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增 殖越快越易在体内生存。
(5)在体内的扩散
细菌分泌多种酶作用于组织和细胞,造成 它们损伤,增加其通透性,有利于细菌在 体内的扩散。这些酶包括:
①透明质酸酶:也叫扩散因子,透明质酸是动物组 织细胞具有胶合作用的多糖物质,细菌产生该酶水 解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通透性开高,有利 于细菌的扩散。
病原微生物
传染
易感动物 侵入门户
1、病原微生物
外界条件
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强大的毒力,才能突破机 体中各种防卫屏障,侵入机体中生长繁殖,深入扩 散,引起传染。另外侵入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还要 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致病。
2、易感动物
同种病原微生物对于不同动物的易感性亦不同, 如炭疽杆菌对草食动物易感,而对肉食动物,禽类则 不易感。这种生物种属的易感性,是长期演化而形成 的。
④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细菌通过外毒素或蛋白酶来 破坏吞噬细胞的细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 死吞噬细胞。
(2)抗体液免疫机制
①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主要通过细菌表面结合机体 组织成份,如金色葡萄球菌通过细胞结合性凝固酶结 合血纤维蛋白或通过SPA结合免疫球蛋白。
②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嗜血杆菌可分泌IgA 降解酶,破坏黏膜的IgA 。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3.毒素化学性质:
外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通 性,可为蛋白酶所分解,不耐热,60~80℃ 经10~30min破坏,可溶于水,但不溶于酒精。
4.毒素的毒力:
外毒素毒力强,少量外毒素可引起动物 死亡。对易感动物表现为高度特异性,常对 一定组织细胞显示出毒性作用,引起特定症 状。
(三)、传染的表现形式
1.显性传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 而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时,侵入的病原菌生长繁殖, 对机体产生损伤,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叫显性传 染,也叫传染病。
2.隐性传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 而机体的抵抗力较强时,侵入的病原菌只进行有限 生长繁殖,对机体产生损害轻,不出现或仅出现轻 微临床症状。
B.肉毒毒素:由肉毒杆菌产生,是目前所知最剧烈 的毒物。1g毒素可杀死100亿只小鼠。肉毒杆菌芽 胞污染食物,如腊肠、香肠、蜂蜜等,在厌氧环 境中产生强烈的神经毒素, 食入后可引起食物中 毒。毒素能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囊泡释放兴 奋性介质乙酰胆碱,肌肉松弛性麻痹。患者食入 毒素后12~26小时出现中毒症状,数日后死于呼 吸衰竭。
②纤维蛋白溶酶(也叫链激酶):溶解血液中的纤 维蛋白,使血凝块溶解有利于扩散。
③凝固酶:可速血浆凝固,从而保护细菌免于被吞 噬细胞吞噬。
④胶原酶,魏氏梭菌产生,分解肌肉和网状 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有利扩散。
⑤卵磷脂酶:魏氏梭菌产生,分解C膜上的卵 磷脂,从而使细胞膜溶解。
⑥DNA酶:可水解细胞破裂时释放的粘稠DNA, 从而使脓汁变稀,有利于细菌扩散。
3.带菌现象:隐性传染或显性传染痊愈后,病原 菌在机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的现象。
(四)、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分布与排出
1、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内的扩散 局部传染: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生长繁殖引
起的传染,如局部脓肿。 全身传染: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淋巴液,
引起而扩散到全身的传染,如菌血症、病毒血 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毒血症。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病原微生物致病力实验 最小致死量(MLD) 半数致死量(LD50) (多用实验动物进行)
四、 传 染
(一 ).传染的概念
传染是动物机体对于病原微生物侵入所表现 不同程度的感受性。当机体出现明显症状时,称 传染病或显性传染;无症状的传染叫隐性传染或 称带菌者.
(二). 传染的发生
肠毒素与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不同,一 般在肠道局部产生,仅在肠道局部起作用, 不入血,不引起毒血症。可产生肠毒素的 其他细菌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产气 荚膜杆菌、鼠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等。
种类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部位 细胞壁成分、裂解后释出 活菌分泌外周环境
2.内毒素: 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内,是大多数G-菌细胞
壁的结构成分,只有细菌崩解时释放出来,它 是脂多糖特别是其中的类脂A,耐热,抗原性 差,它所引起的病理反应无特征性,低浓度的 甲醛不能使之变为类毒素。
重要的外毒素有:
A.破伤风痉挛毒素: 破伤风杆菌芽胞感染伤口, 在厌氧环境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破伤风痉挛毒 素属于神经毒素,可沿感染部位的末梢神经向中枢 神经扩散,也可通过血液扩散,对脑干神经和脊髓 前角细胞有高度亲合力,可阻断神经元之间抑制性 介质的释放,使互相拮抗的肌群伸肌和屈肌同时收 缩,造成骨骼肌强直性痉挛。患者常死于呼吸肌痉 挛引起的窒息。
易感动物中,由于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态 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是有差异的。
3、侵入门户
病原微生物要有适当的侵入门户,即传染途径。 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其特定侵入途径,并达到一定部位 才能生长、繁殖,引起传染,否则病原微生物即使有 一定的毒力和足够的数量也不致引起传染的发生。
4、外界环境条件
外界环境条件对于传染的发生是不可 忽视的条件。外界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 境条件(气候、温度、湿度、地理环境), 社会因素条件(饲养管理、使役、兽医卫 生制度等)。
毒力
侵袭力
定殖
毒素
干扰或逃避宿主防御机制 外毒素
内毒素
(一)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 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1.定殖。细菌感染的第一步就是要粘附到组 织上,凡是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份叫粘附 素。是菌体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份,主要 是G-的菌毛,其次是非菌毛粘附素如外膜蛋白 (OMP)及G+的磷壁酸(LTA)。
③通过外膜蛋白(OMP)、脂多糖(LPS)、荚膜及S层 等作用,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
(3)内化作用
某些细菌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 从而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循环,继而扩散至全 身。宿主C为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 所,使细菌逃避免疫系统的杀灭。如结核杆菌、 李氏杆菌、衣原体等严格细胞内寄生菌及大肠杆 菌、沙门氏菌、耶尔森氏菌等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都离不开内化作用,这些细菌一旦丧失进入细胞 的能力,毒力则显著下降。
D.红疹毒素: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 也 属于细胞毒素,可损伤皮肤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全身红 斑性皮疹,叫猩红热。
E.肠毒素:专门作用于肠粘膜细胞的一类毒素。可 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很多,典型的肠毒素如霍乱弧菌 肠毒素由A、B两个片段组成。B片段是结合片段,与 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神经节苷酯(GM)结合。A片 段是毒性片段,进入细胞后,激活细胞内的腺苷酸 环化酶,使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亢进,水份和 电解质大量从细胞内渗出,从而造成剧烈的水样腹 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