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黄帝内经》精华,一定要背下来

4、肝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9、申时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 :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10、酉时
酉时:17:00——19:00 肾经 :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 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 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 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4、卯时
卯时:5:00——7:00 大肠经 :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5、辰时
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 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6、巳时
巳时:9:00——11:00 :脾经 :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 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 红豆 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黄帝内经》精华,一定要背下来
张淑敏分?享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黄帝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中医经典背诵《黄帝内经》(选读)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律,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6、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7、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来自湖北省经典背诵大赛提纲总体要求: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学习,使读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阴阳五行1.【必背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用阴阳归纳事物的性质和功用。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证特征。
2.【必背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讨论了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化生关系。
提出了“壮火”、“少火”的作用与功能。
论述了药食气味的性能。
3.【必背原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了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讨论了阴阳之间对立斗争和消长转化的关系。
4.【必背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黄帝内经100句

黄帝内经100句1.人者,天地之镇也。
(灵枢·玉版)2.生之本,本于阴阳。
(索问·生气通天论)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索问·宝命全形论)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灵枢·灵枢·逆顺)5.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索问·脉要精微论》6.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
(灵枢·口问)7.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索问·厥论)8.凡治病必察其下。
(索问·五脏别论)9.五脏者,皆禀气于周,周者五脏之本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10.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台也。
(素问·痹论)11.周不和则卧不安。
(索问·逆调论)12.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索问·本病论)13.形寒意饮则伤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14.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索问·奇病论)15.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刺节真邪)16.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 素问·咳论)17.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灵枢·海论)18.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19.气味,辛甘发敢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20.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索问·咳论)21.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素问·太阴阳明)2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23.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灵枢·口间)24.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灵校·师传)25.育织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2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以下是 6 条关于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的内容:1.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你看啊,就像咱平时生活,顺应日夜交替、四季变化,不就是在法于阴阳吗?比如天冷了就知道加衣服,天热了就穿得清凉些,这多简单的道理呀!例子:你想想,那些大冬天还穿得特别单薄的人,是不是就没做到法于阴阳呀,结果就容易生病。
咱得学学古人的智慧呀!2.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哎呀呀,这不就是说让咱保持心境平和,少些杂念,那病不就不容易找上门了嘛!就好比心里整天乱糟糟的,能有个好身体嘛。
例子:你瞧那些总是焦虑不安、心事重重的人,身体能好吗?咱要向古人学习,让自己的内心淡定一些呀!3.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这简直就是告诉我们要好好吃饭,按时睡觉,别过度劳累呀!你说吃饭挑食、熬夜不睡,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例子:你看有些人暴饮暴食,晚上还通宵不睡,身体能吃得消吗?咱们可得遵守这些老祖宗的教导啊!4.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多形象呀,自己身体正气足了,那些坏东西就没办法侵害咱啦!就好像一个强大的堡垒,敌人攻不进来呀。
例子:身体强壮的人是不是就不容易生病呀,这就是因为正气存内呀!我们可得把自己的正气养起来哟!5.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哇塞,原来肾这么重要呀,能收藏这么多精华呢!就像一个宝库一样呢。
例子:那些肾不好的人,身体很多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呀,咱可得好好保护自己的肾呢!6.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嘿,你想想,心就像个大领导一样重要呢,精神意识都从这里出来呀!咱可得照顾好心呀。
例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整个人都没精神对吧,这就体现出心的重要啦!我们要让心保持健康愉快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黄帝内经真的是蕴含了无数的智慧,咱得好好去领悟和实践呀!。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一、《黄帝内经》1.《素问》九候:___,___。
经脉别:十二经脉,命门俞穴。
形态:形神合一,形体不惰。
出入:出入之道,外邪不犯。
色:五色使人,五官相应。
营卫:卫气为善,志意为害。
脏腑:十一脏六腑,坚固不移。
藏府:盛藏之地,五脏六腑。
阴阳:阴阳之道,处世积善。
病因:病之所生,乃因于内。
妇科:孕产之道,妇女须守。
解人:轻重疾病,人体之象。
2.《灵枢》本原:病有虚实,阴阳二形。
寿命:寿保之道,五实五虚。
季节:四时之气,养生之道。
阴阳:调阴阳气,以平和为首。
五脏:五脏各有位,功能不同。
功用:阴阳之气,运行有规。
经络:十二经脉,气血先行。
把脉:察诊方法,诊断无误。
气化:五味之化,千变万化。
病机:虚实病机,证候不同。
卫气:卫外之气,六腑主管。
五腧:五官之腧,与经相应。
二、《难经》1.《神农本经》药物:芳香助透,药性须知。
编篡:药性成方,功用难忘。
刮痧:刮痧疗法,经络得开。
针灸:针刺疗法,穴位要穷。
药膳:食疗,药食相融。
炮制:药物制法,临床常用。
平词:养生术语,掌握有术。
推拿:经络按摩,寒湿必除。
酒石:炮制良方,剂量恰当。
术语:医学术语,必须熟知。
说明:药物属性,用法要明。
2.《金匮要略》病机:毒邪之邪,病机不同。
脉法:三部九候,寻常所用。
寒热:寒热证候,各具特征。
汤液:汤药煮取,疗效显著。
藏府:脏腑之藏,病机明确。
行针:针灸疗法,手法灵巧。
附方:治疗方剂,临床推用。
动静:调节运动,身心和谐。
病毒:疫病之毒,传染多端。
辨证:辨证施治,确立治法。
食疗:养生良方,食材为主。
三、《外科正宗》1.《外科正宗》疾病:疾病之源,六经饮食。
切治:学疾所治,刀刃对准。
手法:操作技术,熟练得当。
用药:药与手法,互为配合。
医德:医者所宜,操守要端。
外伤:创伤积酿,切勿漫延。
关节:关节病痛,治疗有招。
伤科:损伤治疗,注意不少。
肛肠:肛门病变,仔细观察。
临证:立即诊治,去病求存。
动脉:动脉之脉,要数要准。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

内经熟记重点条文 77条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8条10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10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103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上古天真论》)104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大病乃成.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第五章.病证《素问.热论》1.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必不免于死.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2.帝曰:治之奈何.可泄而已.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虽愈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者为泄.为痛.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素问.举痛论》1.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1.风寒湿三气难至.内舍于其合也.风寒湿三气难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合也.2.荣者,水谷之精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痿论》。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中医经典背诵《黄帝内经》(选读)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律,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6、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7、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一、阴阳五行学说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3)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6)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7)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解析

《黄帝内经》1《素问。
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第二单元阴阳应象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2.《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1.《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黄帝内经》精华,一定要背下来

《黄帝内经》精华,一定要背下来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 :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浊阴归六腑.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2.阴味出下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3.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第二章.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形乃大伤.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pí)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五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故实而不能满也.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变见于气口.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揆度以为常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太阴阳明论》1.阳者,天气也.阴受之则入五脏.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2.四肢皆禀气于胃.不得主时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因虑而处物谓之志.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2肝藏血.实则胀,五脏不安.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至阴而止.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决气》1.两神相搏.令无所避,是谓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六气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2.精脱者,耳聋.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六气不足的病变表现)第四章.病因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1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气立如故.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玉机真藏论》五实死,五虚死.则实者活.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调经论》1.夫心藏神.是故守经隧焉.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2.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原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大病乃成.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第五章.病证《素问.热论》1.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必不免于死.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2.帝曰:治之奈何.可泄而已.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虽愈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者为泄.为痛.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素问.举痛论》1.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1.风寒湿三气难至.内舍于其合也.风寒湿三气难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合也.2.荣者,水谷之精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痿论》1.五脏使人痿.着则生痿躄也.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2.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故足痿不用也.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灵枢.水胀》1.水始起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2.肠覃何如.可导而下.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zhuó),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第六章.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1.诊法常以平旦.决死生之分.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2.夫精明五色者.如是则精衰矣.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3.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1.平人何如.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2.胃之大络.宗气泄也.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在病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五色》沉浊为内.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第七章.论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气虚宜掣引之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汤液醪醴论》其有不从毫毛而生者.巨气乃平.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素问.标本病传篇》治反为逆,治得为本.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先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以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可使必已.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有病热者.所谓求其属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第八章.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精华总结(必要收藏)

《黄帝内经》精华总结(必要收藏)1、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2、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3、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4、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5、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6、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7、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8、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9、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五行10、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1、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不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12、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13、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1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15、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16、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17、阳人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18、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19、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0、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1、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22、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3、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24、阳化气,阴成形。
25、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26、阳加于阴谓之汪27、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8、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
29、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0、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1、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3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33、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34、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35、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黄帝内经经典段落

黄帝内经经典段落黄帝内经经典段落《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经典段落(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黄帝内经》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黄帝《黄帝内经》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黄帝《黄帝内经》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上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黄帝《黄帝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黄帝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黄帝内经》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黄帝《黄帝内经》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黄帝《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黄帝内经》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黄帝《黄帝内经》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黄帝内经》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黄帝内经必背素问完全版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坐痤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问·五藏别论》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灵枢·决气》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调津。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第四章病因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调经论》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灵枢·百病始生》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第五章病证《素问·热论》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素问·评热病论》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素问·咳论》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素问·举痛论》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痹论》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素问·痿论》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灵枢·水胀》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岐伯日: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肠覃何如?岐伯日: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