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5、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 分)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画面: 角度:

(3)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随” “尽” “入”

(4)请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从写作技巧方面赏析)

(5)颈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画面: 角度:

(6)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8)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2)画面: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角度:动态,远景

(3)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

(4)答:运用了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得心情。更是世人开阔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画面:月亮像是一轮飞在天上的明镜,云的深处,云儿变幻莫测,结起了海市蜃楼.

角度: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6)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7)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 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