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2 新闻两篇课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新闻两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新闻两篇



隆 重
语言: 准确.简明


香港已回归十多年了,现在的 香港建设得怎么样呢? 让我们一起 关注现在的香港,并谈谈自己的感 受。
维多利亚湾
忙 碌 的 港 口
会展中心
大 屿 山
青马大桥
香港中环
繁华的节日
月 球 上 俯 瞰 香 港
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不仅能成 功地收回香港,而且也有足够的实力建 设好香港。香港回归,这座屹立在中华 民族史册中的丰碑,将激励我们努力学 习,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 强国之林。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导__语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 _简__述__渡__江__战__役__胜__利__成__功__,__引__起__下__文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 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不__能__,__这__样__写__表__明__材__料__真__实__准__确__,__报__道__及__时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冲__破__敌__阵__,__和__横__渡__长__江____。 4.是夸张吗?为什么?__不__是__,__因__三__路__军__加__起__来__是__一_。百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 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不__含__”__指__不__包__括__,__体__现__语__言__确__凿__无__误__的__特__点__。__“__均__”__指__“__全_”, _体__现__战__线__之__长__、__胜__利__之__大__,__洋__溢__着__自__豪__之__情__。_________

5.22新闻两篇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下)

5.22新闻两篇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下)

(主标) 是必不可少的。
3.新闻的六要素是指: (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结果)
4.新闻的特点有三点: (真实性) (时效性) (简明性)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 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 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
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
要这样安排? 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
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
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 军的报道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
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过)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 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
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
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 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
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
泽东诗词选》等。
1.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 (标 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五部分。有时在文章开头还有电头。 2.新闻的标题可分为: (引标) (主标) (副标) 其中
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4.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 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新闻两篇课件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新闻两篇课件 (新版)苏教版

1、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 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标题: 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
3、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 找出主体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 隆重举行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 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 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又 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 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 声明》。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 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隆重举行了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 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 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结束了英国在 香港的殖民统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 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要塞( sài
) 阻塞(
sè ) 堵塞( sè )
塞子 ( sāi ) 荻港( dí ) 获得( huò )
溃退(
kuì
)歼灭( jiān ) 阡陌( qiān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2课《新闻两篇》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2课《新闻两篇》教案+苏教版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详略得当,写法有异有同。
主体部分分写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而又写 得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 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师展示渡江战役指挥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 渡江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 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导语二(由时代背景人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 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新闻两篇》PPT课件 (1)

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新闻两篇》PPT课件 (1)
A、从20日夜起到22日。
B、从21日下午5时到22日22时。
C、从21日下午到22日。
D、从20日夜起到22日22时。
B
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以上句子蕴含的感情色彩是:
A、嘲讽。
B、批评。
C、斥责。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
交代名通称讯、社发(电地或点报和社时)间,的名称、 发者电的地姓交代通点名讯社有和,(或时报时电有社还时)还间头名写写称出、,表出记发电记有示地点和时消时间还息, 写 来出 源记 可
靠、材料真者者实的的 、报道及时。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
姓名,电头及时表。 示消息来
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 )扬中、镇江诸
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 )江阴要塞。
( 封锁 切( 断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锡段铁路线。
课后练习三
第 越过 只写出了“经过”
一 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只写出了“经过”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
之意,
“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
起,至发电
九江, 已渡过三分 安庆段已之占一领…………,
军35 时止
所向 披靡
东路 南京, 二十一日
大部分渡过南 岸……,歼灭
军35 下午至二十 二日下午
江阴 段
及击溃……, 占领……,控
制……,封 锁……
战绩 辉煌
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 “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 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和辉煌战

第22课 新闻两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第22课 新闻两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新闻两篇》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1. 说说导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全文? 【答案】 渡江概况:渡江区域、战役全局。
喜的一大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
出了光辉典范。 ④标志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全正确 的,它为国际社会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
提供了新的成功的范例。 ⑤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
大事件,更是20世纪世纪史上的大事。
部分来自《点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部分来自《典中点》
2、主体内容可分几个部分?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案】 三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部分来自《典中点》
3.香港回归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
【答案】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力强盛的今天, 才得以实现。②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
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
到19世纪,英国商人把大批鸦片运到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 量外流,士兵吸食鸦片,致使军队毫无斗志;老百姓吸食鸦片,
导致倾家荡产。清政府看到鸦片对中国人民的危害后,决定禁止
鸦片的进口。英国商人为了巩固自己在华的既得利益,借此挑起 事端,终于在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由于清政
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教学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教学课件苏教版

易读错写错的字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歼灭( jiān) 携带( xié ) 锐不可当( dāng)
荻港( dí ) 督战( dū )
晨曦( xī ) 无恙(yàng ) 精神抖擞( sǒu )
多音多义字
yīn( 殷勤 ) 殷 jiě( 解放 ) 解 jiè( 押解 ) xiè( 解数 )
三、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 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 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 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 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清晰的思路 并品味毛泽东语言的磅礴气势。 3.认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爱国爱军的感情。
• 重难点: •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 者的思想感情。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 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书法家和诗人。其主要著作 收在《毛泽东选集》中,其 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 《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集》等。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 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 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 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 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 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 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 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 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 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 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最新审核】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ppt课件1

【最新审核】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ppt课件1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标题: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导语: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略)
主体:叙述了交接 仪式的整个过(详)
概写查尔斯王子讲话 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详写江泽民主席讲话
结语: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和 各国记者人数。(略)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长久的期盼,是举世瞩 目的大事,如果你是电台的播音员,你会选 择哪些语句传达你此刻的心情?
作者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 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 人毛泽东之手。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 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伟大的革命导师。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 《毛泽东选集》中。
毛泽东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 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 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 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 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 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 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 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标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苏教版

讲授新
句段
分析

重难点小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结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
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
谋瓦解了斗志。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
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
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这篇新闻,语言
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
彰。
讲授新
疑难 探究
课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 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这样安排材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详略安排及作用分析法。文章叙述的详略是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就本文来说,因 为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 的报道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但从这篇消 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 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 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 重点要写东路军。
感知
课 1. 说说导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全文?
【答案】 渡江概况:渡江区域、战役全局。
2、主体内容可分几个部分?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案】 三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讲授新
句段
分析
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既交代了渡江人员的数
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横
艺术特 色
3.语言精练准确。 “冲破敌阵”“横渡长 江”等词语有高度的概 括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不 料”等词语有很强的表 现力。一些表示时间的 语句甚至精确到时、分, 这些都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新闻两篇》PPT课件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新闻两篇》PPT课件 (1)

两个方面谁详谁略? 我方略,敌方详
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军英勇善战,已为事实说明。
议论敌方,是为了分化敌人,孤立少数, 争取多数。
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
背景: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背景:通常交代新闻事件 发 生的环境和条件之类。是
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 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 或“结语”之中。
及时。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
源可靠、材料真实、报
词语赏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数量多 气势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战线长
军,从一千余华里
所向披靡
的战线上,冲破敌
无坚不摧
阵,横渡长江。西
战绩辉煌
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
起九江(不含),东
至江阴,均是人民
战线长
胜利大
至人发民至电解发时 放电止军时已,止渡该,过路该三三路分十三之五十二万五
30
起,二十 四小时内
西路军 35
二十一日 下午五时 起,至发电
东路军 时二止十一日
35 下午至二十
二日下午
安庆, 突破……,首战告 芜 段九 安南 江湖江 庆京 阴段,, 已之已大岸及占渡 已…部击领渡一占至 渡……分溃过…领……,……渡歼…三 …,…过……灭控,…分,南,捷所披战辉向靡绩煌
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的名称、 发电地交 名代点称通讯和、社(发或时报电社间)地名称,点、发有和电地时点时和间时还间,, 写出记 者的姓有 有时名还 时写,出还记写电出头记表示消息来源可
者的
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者的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新闻两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课件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新闻两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课件1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本着互谅互让,以大局为重的精神,经过22 轮谈判,1984 年 9月26日在北京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 明》。1984 年 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 题的联合声明》。1985 年 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在北京互换了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批准书》,并共同签署了互换批准 书的证书。至此,《中英联合声明》正式宣告生效。1997 年 7月1日 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 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 主权。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记者报道了政权交接这件激动人心 的事件。
江泽民主席讲话 中英领导握手合影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一文 的时间具体到分,如“1997 年 7月1日零点”“23时 42分”“23时46分”“23时56分”“23时59分”,作 者运用这样精确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22《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情境导入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从1840年 鸦片战争以来,香港被步步割让,遭受帝国主义的 蹂躏。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 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 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它就是报道这件 激动人心的事件的。
6月30日23时42分 23时46分 仪仗队举枪礼后 23时56分 23时59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