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休谟的《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的人性论以其创见和深刻的观点而闻名,读后我深受启发并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
理解。
休谟主张人性是由感觉和情感驱动的。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是基于对感觉的追
求和对情感的回应。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尽管理性思考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感觉和情感对我们的影响。
人性论中讨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类的自私本性。
休谟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
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他提出了一种“利己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自
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这使我思考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中的合作与竞争。
此外,我也对休谟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的观点产生了兴趣。
休谟认为道德是建立在
感觉和情感基础上的,而非理性思考。
他质疑了道德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道
德标准是主观的,因为它们基于个人的喜好和厌恶。
这让我重新思考了道德判断的本
质和价值。
总的来说,休谟的人性论为我提供了对人性和行为动机的全新视角。
他的观点挑战了
传统的理性主义观点,强调感觉、情感和自私的本性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
书后,我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意识到理性和情感对我们的日常决策和
生活选择中的作用。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在阅读休谟的《人性论》时,我仿佛踏入了一个深邃而充满思考的世界。
这本书对于人性的探讨细致入微,发人深省。
休谟在书中开篇就提出了对于印象和观念的区分。
印象是指我们在感官上直接感受到的强烈而生动的知觉,而观念则是印象在思维和记忆中的微弱副本。
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知识都来源于印象。
这一观点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的认知方式。
我们常常自以为对事物有着深刻的理解,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基于一些模糊的观念,而非真正清晰强烈的印象。
在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中,休谟的见解极具颠覆性。
他指出,我们所谓的因果关系并非基于必然的逻辑联系,而是源于我们在经验中观察到的事件的恒常结合。
例如,我们看到火燃烧,就认为火是导致热的原因。
但这种因果判断并非先于经验而存在,而是通过反复的观察和习惯形成的。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因果推断可能并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只是我们的思维惯性使然。
谈到情感,休谟认为骄傲与谦卑、爱与恨等情感是人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骄傲往往源于我们对自身有价值的品质或与我们相关的事物的认知,而谦卑则相反。
爱与恨则是在考虑到他人对我们或与我们相关的人、事物的影响时产生的。
这让我思考起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们的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紧密相连。
在探讨道德时,休谟强调了道德判断并非仅仅基于理性,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情感和同情心。
他认为,我们对于美德的赞赏和对恶行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我们内心的情感反应,而非纯粹的逻辑推理。
这使我重新审视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和个人的道德行为。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做出道德判断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够清晰地论证其合理性,而是因为我们在情感上有所倾向。
休谟对于人性的研究并非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试图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相联系。
他让我明白,哲学思考并非高高在上、远离尘世,而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休谟的一些观点产生了疑问和思考。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著的一部关于人性和道德的哲学著作。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入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参考。
在《人性论》中,休谟提出了他的观点:人性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决策是由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理性或道德所主导。
他通过分析人们的欲望、动机和行为来解释道德行为的来源。
休谟认为,人性的根源是人类对于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回避。
他认为,我们的欲望和动机的本质是由我们的感官所决定的,我们的决策也是基于利己主义的。
他认为,道德行为和我们自身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之所以会有道德行为,是因为人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他人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
这种观点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评价提出了挑战。
在阅读《人性论》的过程中,我对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决策确实是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不是完全由理性或道德所主导。
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和快乐的追求,而非真正的道德动机。
但是,休谟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忽略了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共情和同理心的作用。
虽然人的行为确实是基于个人利益,但休谟从这个角度忽略了人类社会中的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会根据他人的需要来行动,通过共情和同理心来推动道德行为的实施。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休谟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另外,休谟关于道德的讨论也忽略了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对于道德的认知和评价并不相同。
有些行为在某个社会和文化中可能被视为道德行为,而在另一个社会和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
休谟的观点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忽略了社会和文化对道德认知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读完《人性论》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这本书对于理解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虽然休谟的观点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这本书依然对我在道德问题上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人性论》读书笔记在阅读《人性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这可不是那种轻松随意的闲逛,而是深入到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休谟在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让我时而深思,时而忍不住拍案叫绝。
他所提到的观念、印象、情感等概念,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试图打开人类内心那扇神秘的大门。
就拿其中关于印象和观念的论述来说吧。
休谟认为印象是更强烈、更生动的知觉,而观念则是印象的摹本。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轻拂着脸颊,带来丝丝凉爽。
当我们踏上山间的小径,脚底下的石头和泥土,那种坚硬与柔软交织的触感,是如此的真实和强烈,这就是一种印象。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仿佛要滴出油来。
那一片片树叶的形状、纹理,还有那闪烁着的光芒,都清晰地印在我的眼中,让我感到无比的鲜活和生动。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清脆的声音像是一串灵动的音符,直接钻进我的耳朵里,让我的心也跟着欢快起来。
山间小溪潺潺流淌,溪水撞击在石头上,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那水花的形状,那水流动的姿态,还有那哗哗的声响,都是那么强烈而直接地冲击着我的感官。
当我们终于爬到山顶,俯瞰着山下的美景,那种壮阔和雄伟让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接,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那一刻,所有的景象、声音、气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成为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然而,当我回到家中,回想起这次爬山的经历时,那些原本强烈的印象就逐渐转化为了观念。
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山的样子,不再那么清晰和生动,而是变成了一种较为模糊和抽象的概念。
鸟儿的歌声也不再那么清脆响亮,仿佛隔着一层纱。
但尽管如此,这些观念依然能够让我回忆起爬山时的美好感受,让我心生向往。
这就像休谟说的,印象是最初的、直接的体验,而观念则是在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较弱的思维再现。
通过这次爬山的经历,我对他的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性论》读书报告
《人性论》读书报告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读了本书的上册,所读的书来自于图书馆,出版社是北京的商务印书馆,于2010年出版,作者是苏格兰哲学家休谟,译者是关文运。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等人的深刻影响,同时吸收了英格兰知识分子艾萨克·牛顿、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休谟的社会历史观点以人性论为基础,把对财富、享乐和权力的追求看做是人的本性,并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人性是一致和不变的;他还认为历史的作用就在于发现有关人性的普遍原理,提供经验教训。
基于此,体谟撰写了《人性论》。
两册书包括三卷,分别是论知行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上册书均为内容较多的论知性,有四章。
下面我来介绍上册书的部分内容和讲述我自己对其中的观点。
一、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本章是作者在谈论知觉的分类,即印象和观念,还有他认为两者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意识中时,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还有另一个分类维度就是简单和复合的区别。
还认为印象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倘若出现在心中,又作为观念复现于心中,并指出关系是简单观念形成复合观念的方式之一等等。
其中,关于第七节内说明,心灵的才能虽然不是无限的,可是我们能在同时对于一切可能程度的数量和质量形成一个概念,这样形成的概念不管是怎样的不完全,至少可以达到一切思考和谈话的目的。
抽象观念是我们用来表征许多类似对象的名称。
当我们一听到这个名称,脑海中反映出了两方面的东西:一是一个个别对象的观念,包含了其所有细节;二是一个习惯,这个习惯会唤起我们可能需要的任何其他的个别观念。
所以,用我们认为是抽象观念的这个名词实际上是一种我们在思考其所指的全部观念时的一种简化。
二、论空间和时间观念,这一章谈论了空间及其观念和时间及其观念的无限可分性和其他性质,大家一致公认,心灵的能力是有限的,永远不能得到一个充分的和恰当的“无限”概念。
人性论读后感(通用3篇)
人性论读后感(通用3篇)人性论篇1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
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
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
憎恨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蠢而感到耻愧;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
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
我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
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
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
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
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
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人性论读书报告
个人及本书评价
• 康德曾多次称休谟为“见解高明的人”, 认为“休谟乃一世罕与匹之锐利思想家”。 • 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赞成休谟的不可知论, 认为这种不可知论表明了用理性方法认识 世界本质的不可能性,为把直观当作认识 的普遍原则开辟了道路。 • 好友亚当 • 斯密在为他写的讣告中说到:”无 论其生前或生后,他在人类的天性的弱点 所允许的范围内,接近了一个理想的、全 智全德的人。
“一切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 对于这个命题,休谟认为它既没有直观的确实性, 也没有论证的确实性。而且现行的证明方式如霍 布士、克拉克、洛克的,都是错误的、诡辩的。 所以休谟认为上述命题必然是由观察和经验得来。 心灵根据原因或结果进行它的推理时,虽然可以 暂时离开原因结果观念所涉及的对象,但从根源 上讲还是不能离开它。当我们由原因推到结果时, 我们必须确立这些原因的存在,或者记忆,或者 感知,或者由其他原因加以推断。我们不可能把 我们的推断无限地进行下去,而惟一能阻止我们 推断的乃是一个记忆印象或感官印象。超出这些 印象以外,就没有怀疑和探究的余地。总之,因 果的一切推理都是由某种印象得来。
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每一个不可分的刹那必然对应着某种真实的对象或存在这种对象的持续被心灵映照时才形成时间观念没有持续对象的纯粹持续即纯粹时间是绝对不存在集成电路是采用半导体制作工艺在一块较小的单晶硅片上制作上许多晶体管及电阻器电容器等元器件按照多层布线或遂道布线的方法将元器件组合成完整的电子电路因其管脚非常密集所以非常容易造成虚焊
空间观念是由抽象视觉和触觉这两个感官传 入心灵的,任何不可见或不可能的东西都不会具 有广袤的,关于广袤的复合印象必然由若干较小 的印象组成,这些较小的印象对于视觉和触觉来 说是不可分的,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颜色和坚固 性的原子或粒子的印象。否则,永远不会有没有 颜色和质量的粒子的印象。 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每一个不可 分的刹那必然对应着某种真实的对象或存在,这 种对象的持续被心灵映照时才形成时间观念,没 有持续对象的纯粹持续即纯粹时间是绝对不存在 的。
《人性论》读后感
A:我们小组读的书是休谟的《人性论》——爱与恨。
在读《人性论》爱与恨这一章之前,我一直没有对其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认为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为什么要思考那么多,简直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想法?齐:有。
A:但是,通过阅读,深入其境的感受到了休谟的思想,一开始感觉晦涩难懂,渐渐地就会感受到哲学的伟大,就会从书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由于这一章比较难懂,我组精选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两个场景,先请大家欣赏一下。
(以下伊丽莎白——梅艳婷饰、达西——窦敦静饰、本内特夫人——李潮饰、凯瑟琳夫人——A饰)视频part1:求婚(敲门声,伊一惊,开门,达西上)伊:达西先生?!(冷冷地)您请进,请坐。
达西(关切地):伊丽莎白小姐,您身体好些了吗?我十分担心您的健康。
伊(冷淡而有礼):谢谢您的关心,我已经没事了。
(沉默5秒后,达西站起身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显得焦急激动,5秒后转过身面对伊)达西(激动地):我再也忍不住了!忍也无益!!我的感情已无法克制!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你一定得听我说,我有多喜欢你!!(伊吃惊地看向达西,没有说话)达西(激动地、得意地):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你一定不敢相信我有多爱你,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虽然你家境贫寒,还有你的母亲及妹妹们有时表现出来的不知体统,这些都成为我向你求婚的阻碍,也曾一度折磨我那颗爱你的心,但是,今天,我不愿再去想那么多,你优雅、迷人的风度帮助我战胜了心头的矛盾,我爱你,宁愿放低身份与你共同生活。
你要知道,我们是多么地门户不对,虽然与你生活顺了我的心愿,却违背了常理,但是,我作出了牺牲,你能嫁给我是多么幸福!!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我很担心也很焦虑你是否能答应嫁给我,(喜气洋洋,志在必得地)我的爱太强烈了,希望你马上能带给我满意的答案!伊(非常生气地,反感地):遇上这种事,我本应该对您说声谢谢。
但实际上我却不能。
我从没想过要得到你的什么好感,而你说出的好话也是完全言不由衷,我不愿意引起任何人不快,然而现在是迫不得已。
读后感(《人性论》)
读休谟《道德学》有感我于本学期选择阅读了休谟的《人性论》。
一方面原因是老师上课经常提到休谟,这激起了我了解休谟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也想感受一下这位英国著名哲学家的思想。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把重点放在了《人性论》的第三章《道德学》上。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相当的大的困难。
其一是因为前两章所讲的关于“知性”和“情感”的论述我没有阅读,所以在遇到这些前面的词汇时,我很难琢磨。
其二,是因为我觉得在阅读翻译的中文版本时,一些译文很不符合中文的习惯性表达。
再者,有时候遇到一个包含几层限定的名词的时候,实在需求细细分析。
根据我自身的阅读能够理解的部分,我将在下文中着重关注休谟“道德的区别并非来自理性”以及“由道德感得来道德的区别”这两个话题。
首先,在“道德的区别并非来自理性”这一节,休谟先强调了研究道德学的重要性。
然后,他从阐述心灵中的知觉这一角度入手,开始讨论是借助观念还是印象来区分德与恶,并断定哪种行为是应该被指责或是被赞美的。
接着,他把问题聚焦,着重论证道德是否来自理性,得出了道德规则并非来自理性的结论。
接着阐述了“理性是完全没有主动力的,而且永远无法产生或组织任何行为或者感情”这一论点,并重复了其中的一个论证并说明了这个论证的优越性。
接着,休谟开始用很多例子反驳很多其他人可能提出的观点。
在这一节的结尾,他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附论,即命题中“是”与“不是”到“应该”与“不应该”的这一变化。
这一部分最有趣的就是最后的“是”和“应该是”的问题了。
步入大学之前,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发现真的很值得思考。
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上中学的时候,虽然我在成绩上不能算拔尖的学生,不过因为我学习踏实老师们一直把我当成一个好学生。
可是,我有时候都可能犯错,尤其因为我是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错误更为普遍。
每当此时,老师总会说“你怎么搞的,好学生怎么烦这样的错误”这类的话。
很明显,他们把“我是好学生”和“好学生应该怎么做联系起来啦”,这种联系好像已经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人性论读后感6篇
如何免费查信用报告信用报告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工具,它记录了个人的信用历史和信用评分。
知道自己的信用情况对于个人的金融计划和申请贷款非常重要。
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如何免费查看自己的信用报告,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
方法一:信用查询机构的免费报告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信用查询机构,它们会根据个人提供的身份信息和信用历史生成信用报告并提供查询服务。
有些机构为了吸引用户,会提供免费查询的服务,但随后可能会有一些收费的增值服务。
所以,如果你决定选择这种方式,一定要留意是否会有潜在的费用。
方法二:公共机构的免费报告除了商业信用查询机构,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金融监管机构也会提供免费的信用报告查询服务。
你可以通过访问相关政府或机构的官方网站,查找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并按指示提供个人身份信息进行查询。
这种方式通常是完全免费的,并且提供的报告也非常详尽。
方法三:信用卡公司和银行的免费报告一些信用卡公司和银行会定期向客户提供免费的信用报告,这是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
如果你是其中的客户,可以联系相关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询问他们是否提供免费信用报告的服务。
通常,他们会要求你填写一个申请表格,然后会寄送信用报告到你提供的地址。
方法四:在线信用报告平台的免费报告现在有一些专门的在线平台可以免费查看个人的信用报告。
这些平台通常会与信用查询机构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得报酬。
你只需在平台上注册并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即可获得免费的信用报告。
然而,使用此类平台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可靠的、有良好口碑的平台,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查看信用报告时都应该保持警惕,防止落入诈骗者的陷阱。
在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之前,一定要确保所使用的网站是安全的,可以通过查看网站的安全证书或使用加密连接等方式来判断。
此外,一旦发现自己信用报告中有错误的信息,务必及时联系相关机构进行更正。
总结起来,免费查信用报告可以通过商业信用查询机构、政府机构、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在线信用报告平台等多种方式实现。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作者在《人性论》中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包含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论述。
首先,休谟指出,人的动机主要是基于利益的追求。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和行为都源于对享乐的追求,以及对痛苦的回避。
我觉得这个观点对解释人的行为方式非常有启示性。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往往寻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虽然有时候个人利益和道德的要求会发生冲突,但大多数人仍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比如权力斗争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等。
在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过程中,考虑到人的利益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休谟还讨论了习惯的形成和思维模式的建立。
他认为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通过经验和习惯所形成的,而非通过理性的思考。
这一观点挑战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等以理性为核心的哲学家的观点。
我对这一观点十分赞同,因为它更符合现实生活中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经验积累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些习惯性的思考方式会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越多元化,他的行为选择也就越灵活,反之则越容易陷入固定模式的思维。
此外,休谟还对人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感情和习惯来培养和形成的,而非通过理性推理来确定。
这与康德等哲学家关于道德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休谟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基于对他人利益的关切和同情心的体现。
他认为,人之所以会关心他人的利益,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而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行为的本质非常有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时候,人们会出于同情心而采取行动,帮助那些遭受困难的人。
休谟的观点强调了情感和同情的重要性,这对我们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至关重要。
最后,休谟还涉及到了政治和宗教等领域的讨论。
他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利益的需要,并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优秀范文5篇)
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休谟《人性论》读书摘抄及感想通常讲大道理的书都不是那么有趣的,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懂得,而且其中的道理就算不懂也不会影响到吃饭睡觉,但一旦明白后它就是我们的财富。
也许我们会在今后某个时候发现它的用处,这时我们就高人一等了。
最近看了休谟的《人性论》,刚开始觉得看这么空的东西还不如看化学书,但我看了序言之后意识到看化学书之前必须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它很好地回答了我对“人”这种奇怪生物的很多问题,以下是我的摘抄及感想。
“在休谟看来,哲学就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因为人性乃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的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性有关,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人,因而‘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的解决。
’”在看到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觉得科学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它可不会因为人的心情而改变,它只是等着人去探索和了解。
但我发现我错了,科学的的确确是建立在人之上的,它是以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我们拿什么保证人眼中的事实就是真相?红绿色盲的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不同,有什么可以证明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所有一般观念都只是附加在一些特殊名词上的特殊观念,这些名词赋予那些特殊观念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使它们在需要时召唤起那些别的与它们相似的观念。
”比方我说人,我们在脑海中形成的是特定的某些人,而绝不是无穷尽的个体,我们也很清楚这某些个别的人不能代表所有人,人是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
“心灵绝不会想到在被赋予形状的物体中去区分一个形状。
”就像刚看到圆形时我们永远不会觉得它有特别之处,只是接收了这种印象,直到我们看到了方形,我们才逐渐发现两者的区别,并形成了形状的观念。
有比较才会有发现,要多观察事物进行比较。
“在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凡是心灵能够清楚构想的东西,都包含可能存在的观念,换句话说,凡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东西都是绝对可能的。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对人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认知、情感、道德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休谟在书中首先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他认为,我们的观念来源于印象,印象是更为生动和强烈的感知,而观念则是对印象的复现和组合。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思考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认知是客观准确的,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们所接收到的印象的影响。
而且,休谟指出,因果关系并非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而是基于经验和习惯的一种推断。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轻易地认定某些因果关系,而可能忽略了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在情感方面,休谟认为情感是源于苦乐的感觉。
例如,我们对于美的欣赏和对丑的厌恶,本质上是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者痛苦的感受。
这让我思考了我们对于事物的喜好和厌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判断,而是受到情感因素的很大影响。
而且,他还提到了骄傲与谦卑这两种情感,指出它们与自我和与自我相关的对象有关。
这使我明白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状态。
谈到道德,休谟认为道德判断并非基于理性,而是基于情感。
我们对于道德行为的赞扬或谴责,是基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非纯粹的逻辑推理。
比如,我们赞扬善良和正义的行为,并非仅仅因为它们符合某种理性的原则,更是因为它们在我们心中引起了愉悦和赞许的情感。
这让我反思了道德判断的本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道德判断往往是受到情感和直觉的引导。
休谟的《人性论》还让我思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问题。
他认为,自由与必然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概念。
虽然我们的行为受到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自由。
这使我对于自由的理解更加深入,认识到自由并非是绝对的不受约束,而是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的自主选择。
此外,书中关于信念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休谟认为,信念是一种不同于单纯观念的心理状态,它具有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对书中对人性概念的阐述印象深刻。
休谟认为人性包括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理性或感性来概括。
同时,书中对理智和情感的区分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我对书中对情感在人性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产生了共鸣。
休谟认为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还决定我们的行动方向。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情感在人性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此外,我也对书中对道德和伦理学的探讨产生了兴趣。
休谟认为道德和伦理学是基于情感而非理性的判断,它们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道德和伦理学的本质和来源,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道德和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人性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的概念、情感和道德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人性论第二卷读后感
人性论第二卷读后感这一卷啊,主要在讲情感啥的。
休谟就像一个特别细致的导游,带着我们去探究人类情感的各种角落。
我感觉他就像是在扒开那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心理层面的东西。
先说骄傲和谦卑吧。
以前我就觉得骄傲和谦卑这两种情感挺简单的,骄傲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谦卑就是低调嘛。
但读了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多了。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产生跟很多因素有关,像我们拥有的财富、美貌或者才华啥的。
这就好比是我们心里有个小天平,当我们在某些方面有了优势,比如突然发现自己在画画上特有天赋,那这个小天平就会向骄傲这边倾斜。
可要是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可能就会谦卑起来。
而且这个过程还不是孤立的,它跟周围的人也有关系。
就像是你在一群都不会画画的人中间,你的那点绘画小才华可能就会让你更骄傲;要是在一群大画家中间,你可能就谦卑得不行了。
再说说爱和恨。
这可真是人类情感里的重头戏。
爱不仅仅是那种男女之间的爱情,还包括对朋友、家人的喜爱。
恨也不是简单的讨厌,而是一种很强烈的负面情感。
休谟说这两种情感的产生也跟对象的各种属性有关。
比如说一个人总是帮助你,对你特别好,那你就很容易产生爱。
相反,如果有人老是欺负你,算计你,那恨就滋生出来了。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那些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和一个人相处得好,可能就是因为他身上有很多让我们欣赏、感激的地方;而和另一些人处不来,肯定是有一些让我们讨厌的行为或者品质。
读的时候我也有犯迷糊的地方。
休谟的这些分析太细致了,细致到有时候我都觉得是不是有点太较真了。
毕竟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产生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哪能想那么多呢。
但后来又想,这就像是科学家研究物理现象一样,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去想那些物理原理,但它们确实存在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人性中的情感也是这样,虽然我们平常都是稀里糊涂地感受着,但休谟把它剖析出来,就像是给我们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人性论读后感感想心得体会范文
人性论感想心得体会范文人性论感想心得体会范文《人性论》范文一人生不如意十之____,没有谁能一切都顺顺利利,对于爱与恨能真正的洒脱对待,是所有人应该去最求的。
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确实很少。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历的范围内。
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
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不可知论。
对于他的“不可知论”,我并不非常理解,应该说根本不懂他所表达的意思。
上网查了关于不可知论一些根本问题,最后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休谟于18岁开场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
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程度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
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满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入的个人体验。
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和神秘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
对于人性的问题太过于深奥,也许在以后我认知程度进步后,我才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人性论》范文二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局部,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入。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那么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这一点在经历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
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
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
2023人性论的读后感
2023人性论的读后感2023人性论的读后感篇1本书还没读完,刚读到信念这儿120来页的样子。
突然有所悟,后面的文字就象读说明书一样,一目十行。
实际上休谟全书应该只说了一个事。
那就是:人是感情动物,人活在想象之中。
如是而已。
休谟是怀疑论者,他否定了理性,他认为推理也只不是一种想象力而已。
理性的由来,也是来自感性的,感性来自知觉,知觉来自刺激。
我以前认为,感性是理性之花,现在想来,感性应是理性它妈。
是感性的结晶体。
休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探讨一个人类最本质的问题。
他是真正的溯本求源者。
把人是什么,人是怎样思维,怎样生活的搞明白。
再回过头来看世界,不是可以洞若观火了吗?更可贵的是,休谟做到了。
当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一切主义各思想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休谟给出了最根本的回答。
休谟从根本是解决了“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当其他哲学家在喋喋不休的在一个范畴内大谈哲学的时候。
此书还没读完,先说这么多吧。
接下来再欣赏休谟的精彩表演了!在此感谢我的大哥,他推荐给我这本书。
并感谢他的鼓励,他说我可能越到后来越会看不懂。
拜他所赐,人正在享受读书的这分快乐。
本书还没有读完,我只是不想把它一口气读完而已。
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吗,呵呵,有点傻。
如果说马克思写了一篇社会发展的记叙文,黑格尔写了几篇说明文,弗洛伊德写了部小说。
休谟写的是说文解字,一部文字学。
对了还有语法的问题。
他的精彩超过了他本身。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休谟颠覆了我们自以为是的整个世界。
只要是人,他的理论都是最有效的。
也就是说,他解开了人类思想的DNA。
他将为此而不朽。
为此,我写了几句话:光明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心里。
我们永远也得不到什么,我们能得到的只是这旅途的快乐。
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黑暗,并对着更大的黑暗大声说:看,这就是光明!2023人性论的读后感篇2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________,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人性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休谟的《人性论》,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都特别有意思,比如说休谟认为人的感知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强烈而生动的,比如我们直接看到的一朵鲜艳的红花,闻到的一阵浓郁的花香,这就是印象;而观念呢,则是印象在我们脑海中的微弱影像,比如我们回忆起那朵红花或者花香时的那种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去公园逛逛,放松一下心情。
一进公园,我就被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声音包围了。
草地上一群孩子在嬉笑打闹,他们的笑声清脆响亮,就像银铃在风中摇晃,这就是最直接的印象,强烈而生动,让我瞬间感受到了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
我沿着小路继续往前走,路边的花坛里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俯身去闻那花香,那浓郁的香气一下子钻进了我的鼻子,让我整个人都陶醉其中。
这花香,这花朵的艳丽色彩,都是那么真实而强烈的印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一位老人在树下悠闲地坐着,身旁放着一个收音机,里面播放着悠扬的戏曲。
他眯着眼睛,跟着节奏轻轻哼唱,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安详。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也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一幕,同样成为了我难以忘怀的印象。
走着走着,我觉得有点累了,就找了个长椅坐下来休息。
这时,一只小松鼠突然从旁边的树上窜了下来,它的尾巴蓬松而柔软,眼睛滴溜溜地转,特别可爱。
它在地上跳来跳去,不时停下来用小爪子挠挠自己的耳朵,那模样简直萌化了我的心。
这小松鼠的活泼灵动,也是一个鲜明的印象。
在这个公园里,我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深刻的印象。
而当我回到家,回忆起这一天的时候,那些印象就变成了观念,虽然没有当时那么强烈和生动,但依然能让我感受到那份美好和温暖。
休谟还说,人的情感和理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会被情感所左右,做出一些看似不理智的决定;而有时候,我们又能依靠理性来克制自己的情感。
人性论 读书报告
由《人性论》过渡到休谟问题及其深刻影响——休谟《人性论》读书报告摘要:休谟在《人性论》中谈及了“知性”、“情感”和“道德”,在他看来,我们对心灵以外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宗教信仰没有根据;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感情,而不是上帝的法律。
他在《人性论》中贯彻了不可知论、怀疑论和经验主义的思想,观点令人称奇,他研究的很多规律和定理具有普适性,也正是有了这些普适性的规律和定理才有了现代文明。
《人性论》一书诞生300年来,无数的哲学家对休谟的观点试图予以反驳,几乎没有人能成功。
因此,深入研究《人性论》中的独特理论,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休谟问题,不可知论,经验主义(经验哲学),怀疑论,资产阶级思想,和谐社会。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一)作者介绍:休谟(1711-1776),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近代著名怀疑论者。
1711年5月7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
1729年起攻读哲学。
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继续哲学著述。
1748年出师维也纳和都灵。
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
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
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
1769年8月退休后返回爱丁堡。
1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
(二)写作背景: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
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扩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益于本阶级利益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哲学”第二次作业
书目:《人性论》
作者:(英)休谟,关文运译
出处:北大图书馆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
知觉是知性的一个概念,包括印象和观念。
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性论始终,认为人的一切知识源于知觉,并且人性中的其它概念都基于此。
印象:初次出现于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
印象与观念又可以分为简单和复合。
在印象中,又可以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前者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后者大部分由我们的观念得来,即由我们反思而得来,是我们对外界可感知的性质。
观念则可分为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前者复现于一个印象和一个观念之间,后者复现时完全失去活泼性,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念。
论述情感的过程中,仍然首先关注到印象,将感觉印象解释为原始印象,由苦、乐等感官印象组成;将反省印象解释为次生印象,由情感和类似情感的情绪组成。
情感的对象是自我,例如骄傲对于自我便产生优越的情感,谦卑便产生不够优越的情感。
休谟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很注重“同情”的作用,并且通过想象而产生我们的其他情感和情感间的推移。
休谟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为情感申辩,而将理性对于道德的作用最小化。
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真、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而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是无法断定真、伪的。
在休谟的道德学里,正义与非义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类,正义便是前一种的,对所有物的占有情况成为正义与非义观念发生的条件。
休谟推断出,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因而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性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界行为作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