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问题专题
非地带性专题总结
非地带性专题总结(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二、自然带与气候有时候存在不对应关系例如:①德干高原——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带中南半岛内陆——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带拉普拉斯平原(潘帕斯草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草原带(亚热带草原)②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都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五大湖地区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三、土壤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燥红土肥沃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荒漠土贫瘠呈碱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红壤(平原、低地)、黄壤(高山或高原)酸性且有机质含量低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褐土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荒漠土贫瘠呈碱性温带荒漠草原带棕钙土温带草原带栗钙土较肥沃、腐殖质含量略少于黑土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棕壤、灰棕壤有机质含量高,较肥沃森林、草原带褐土、黑土有深厚的腐殖质、肥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灰化土强酸性、肥力低其中需要识记的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紫色土四川盆地因紫色土分布广泛被称为“紫色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里的水稻土为人为耕作形成较肥沃需要注意的是华北平原的地带性土壤为棕壤而非黄土四、乡土地理资料———云阳县气候资料【来源:云阳县气象局(同时表示感谢)】云阳县风向玫瑰图1、分析云阳县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及其对应的自然带?2、分析云阳县的最小风频极端最低气温(℃) -4-6-22.212.216.718.917.513.962.8-2.2平均降水量(mm ) 10.4 13.6 36.4 9.16 155.8 189.9 198.7 133.5 151.0 93.7 38.3 14.4最大日降水量(mm ) 15.4 26.3 30.8 88.9 139.7 133.1 191.5 105.9 146.4 85.5 32.7 20.8平均蒸发量(mm )47.4 63.8 96.0 123.6 155.1 149.5 190.5 216.2 137.2 83.2 59.3 43.2。
高考专题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6.B 7.C 第6题,该山地南北两侧 基带主要为温带荒漠带,地处温带内陆的天 山山脉符合条件。第7题,天山北坡水汽主 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北坡水分条件好,森 林面积大;自然带4较自然带3植被条件好, 自然带4土壤有机质多,且分解作用弱,有机 质储量高,土壤肥沃。
该山地可能位于( )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3、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案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 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过,而发育成热带雨林带。
浅析自然带中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划分 为以下 四个 带: ①亚寒带针叶林带 ( 。N 7。N; 5 0 -0 )②温 带落 叶阔叶林 垂直变化。如图 带( 南北纬 3 。-5 。之间的大陆东部和南北纬 4 。-6 。之间的大陆西 5 - 0 0 - 0 说 明: 1 低纬度和 中纬度 的高 山地 区 ()
部)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 ( 纬 2 。- 3 。之 间的大陆东部) ④ 亚热 这种 垂直分 布表现 最为明显 。例如 , ; 南北 5 - 5 ; 赤道 附 乞力马扎罗 山海拔 59 8 5米) 带常绿硬 叶林带 ( 南北纬 3 。-4 。之间的大陆西部) 0 - 0 。地球表面的各个 自 近 的最高山岭 (
一
、
自然 地 理 环 境 的 各 组成 要 素 ( : 形 、 候 、 湖 、 被 、 壤 等 ) 地 如 地 气 河 植 土 在
分 布 规 律 : 山 麓 到 山 顶 自然 景观 在 垂 直 方 向上 依 次 变 化 。 从 如 图
表按确定方向呈现有规律的空间分化 , 为地域分异 , 表现 为 自然带 称 其 1 自然 带 的含 义 、 陆地上的不 同地区, 由于所处 的纬度位置和海 陆位置各不相 同, 分别具 有一定热量和水分 的组合,形成 不同的气候 以及与之 相适应 的有代表性 的
课 改
浅析 自然带中的 “ 地带性分 布规 律” 非地带性 现象” 和“
甘肃省华池一 中 邓怀颖
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 形成基础: 水分条件为基础 , 以 同时 也 是 在 一 定 的温 度 条 件 上 进 行 的 。 地球 上没 有地理环境完全相 同的两个 区域 。为了认识 地 理环境的地域 差 典型特例 ;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 向内陆的变化。 异, 我们必须 了解 自然带 。 说 明: 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 明显 。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 ( 、 即垂直地带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自然带 )
高考地理素材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1.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如大果马蹄荷这一物种在南方种群优势明显下降。
2)经度地带性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
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如欧亚大陆的东亚季风区森林资源、西欧海洋气候区森林资源和欧亚内陆草原、荒漠资源等就是大范围经度地带性的反映。
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垂直地带性。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2.非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具体来看:(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地域分异规律专题)一、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即自然带自低纬向高纬更替原因:热量——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降低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如非洲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即自然带自东向西纬更替原因:水分——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典型地区:中纬度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如我国3、垂直地带性——自然带自山麓到山顶的更替原因:自山麓到山顶热量、降水逐渐变化典型地区: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4、规律:①山麓的自然带(基带)是该山脉所处气候下自然带②自然带多少:受海拔高低,纬度,相对高度等因素影响,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越多③自然带更替:(垂直地带性最高级的变化形式)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灌木林带—草原带—草甸带—荒漠带—冰川总结:必然先经过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冰川④垂直地带性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从该山脉水平方向上向北(北半球)的自然带变化⑤某些自然带在水平地带性上存在,垂直地带性上就缺失,如苔原带⑥同一自然带,阳坡的高度高于阴坡⑦雪线:<1>雪线随着季节变化,夏季雪线上升,冬季下降<2>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出现雪线<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4>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自然带不成规律分布。
如绿洲、矿产资源1植被对环境的作用1吸烟除尘2净化大气3涵养水源4降低噪声5保持水土6减轻污染7防风固沙8美化环境2、土壤组成——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5%)、空气(25%)3、土壤的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4.生物的改造作用5.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开垦、翻耕、施肥、灌溉可以使生土变成熟土,最后成为肥沃土壤不利:不合理使用,可能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退化6、评价: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西北土壤:水分少,空气多,保温性差沼泽土:水分多,空气少,有机质高红壤:肥力较差,水分偏多,经改造形成肥力较高的水稻土。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如何区分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如何区分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2011-11-02 00:43:24)转载▼分类:教育标签: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非地带性非地带性现象教育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①与⑥纬度相似,距海洋远近相差不大,而陆地自然带差异很大,这体现了陆地环境的分布规律。
这个问题的答案网上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垂直地带性,一说是非地带性。
到底谁对谁错?我们知道,水平自然带是基于“理想大陆”上,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等因素,而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
但由于山地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地表景观(如植被、土壤等)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应属地带性现象。
可以这么说,垂直地带性是非地带性现象中的地带性现象。
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都与水平地域分异现象不相吻合,这使他们的共同点,那该如何区分两者呢?我认为应把握两点。
一是垂直地带性的地表景观是有规律的更替现象,而非地带性没有这样的规律性的更替。
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再如由于洋流的影响,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向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向低纬延伸。
这些现象是无规律性的,也没有体现出更替现象,因此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二是垂直地带性往往出现在某个相对高度较大山区,规律的体现在于山麓到山顶的海拔变化过程中,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等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迎风坡一侧存在温带森林,背风坡一侧存在温带荒漠,虽然也是山地的作用,但比较的不是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而是迎风坡和背风坡的两侧的差别,因此就不属于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而是非地带性现象了。
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虽然也是由于海拔差异导致自然带不同,但因为比较的方面也不是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因而也归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这道题目中,①湿热地区应为我国南方地区,⑥高寒地区应为青藏地区,两者自然带的差异,虽是海拔差异所致,但因比较的不是从山麓到山顶,同样不属于垂直地带性,而应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习题
1.下列不属于非地带性分布的是( )A、巴塔哥尼亚沙漠B、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C、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D、撒哈拉沙漠2.造成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环流的影响B.暖流的影响C.海陆分布的影响D.地形的影响下列两幅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3、在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D、受地形影响,属地方性分异4、在乙图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生长草地D、受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的影响5.在乙图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A、下垫面B、洋流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读世界上某种自然带局部分布示意图,回答第6-7题。
6.该自然带的分布地区中,甲地区其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 陆地的纬度分布B. 降水条件C. 地形D. 洋流7.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上可知北半球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缺失这两种自然带,其原因是()A. 受西风漂流的影响B. 受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影响C. 受地形与地势的影响D. 受热量与水分条件的影响8.下列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A.南半球缺少苔原带B.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C.天山山麓的绿洲D.塔克拉玛干沙漠。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
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1、相似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
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3、带谱数量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③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应用: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5、坡向规律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应用1: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
如下图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地带性地带性有三种: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带性又称显域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
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都称为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由气候或水热条件直接形成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同纬度或海陆位置上出现相同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纬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主导因素: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使大气湿度、降水等水分因素的不同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用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热量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六).3高中地理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一轮复习)
(2010· 天津高考)读图甲和图乙,回答4~5题。
D
4.据各自然带在图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 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 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 越高
5.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 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B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考点四:根据自然带判断半球(阳坡与阴坡)
混交林和针叶林
N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
S
结论:同一种自然带哪坡分布海拔高,哪坡 为向阳坡。
半球判定
北坡为阳坡 南半球
南坡为阳坡 北半球
N
S
N
S
南半球
北半球
高频考点巧突破
例题: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
)
考点三:山地Biblioteka 垂直地域分异典型地区: 中低纬地区 基础:海拔
小思考
为什么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南坡多?
山地的垂直自然带
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总结:
1.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 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和热 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 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 但并不完全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 明显。一般的,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 多—少”变化。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 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 如天山北坡。
考点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典型地区: 中纬度地区 基础:水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问题专题
地带性现象是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的现象。
地球表面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属于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如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的因素,叫做非地带性因素。
它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造成地域分异的地方性差异,这种变化叫做非地带性,如绿洲的分布,是呈现为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
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
而成为高山植物区。
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原因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也就是说这一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
选项F、G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从非洲情况看,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选项D中提到的从森林到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垂直地带性:此规律的产生主要是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因而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选项B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对于这样的问题,是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水平地带性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影响。
因此山地本身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
而山地的垂直带谱,是一种连续的、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应属地带性现象。
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除了会受到上述三种地带性因素影响外,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选项A,如从纬度因素来看,应该大致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一样存在着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但由于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
选项C由于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减少,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这是由于受地形起伏这一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选项E,从纬度地带性因素和经度地带性因素影响结果来说,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自然带应属于温带荒漠带,具有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其植被应为荒漠。
但由于受地形和地质构造的影响,为我国劳动人民长久以来利用高山雪水和引地下水灌溉提供了便利,建成了绿洲。
因此,河西走廊的绿洲可以看成是地带性因素的规律受到了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