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墓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五篇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五篇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一)一、概况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一个工地发现的这个大墓。
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
斜坡墓道残长10.46米,宽2.36~2.59米。
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二、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
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
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三、银盒、银洗与银带钩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形银盒在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
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西汉南越王墓——中华巡礼西汉南越王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
它是西汉时期南越国(公元前207年至公元前111年)的国君墓葬,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最完整的西汉陵墓群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的发现和考古工作始于1983年,当时,在广州越王博物馆所在地的土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的墓坑。
后来,经过多年的考古挖掘和保护修复,揭示了这座墓葬的规模和内部结构,也让世人对西汉时期南越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座墓葬的宏伟规模让人惊叹。
墓葬总面积达14,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墓地、墓园、陪葬建筑和文物陈列馆等。
整个墓园坐北朝南,由前园、中园和后园组成,形状呈长方形,规划布局严谨。
墓葬墙壁由大型块状花岗石垒砌而成,坚固耐久,仍保留着千年前的辉煌。
墓葬内部的陪葬建筑也是西汉时期建筑艺术精品的代表。
主要有前殿、后室、东西厢房以及中轴线上的各种陪葬建筑。
前殿是南越王的接待厅,其规模宏大,结构独特。
后室是南越王的主葬室,其中的石室保存完整,石棺仍然静静地躺在其中。
东西厢房用于存放陪葬品和周边物品,展示了当时南越国的繁荣和骄人成就。
在墓葬内发现的大量文物也带给我们许多惊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越王的陪葬品珍宝。
考古学家在墓室内发现了许多由金、铜、玉、石等制作的饰品、礼器,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套金制珠宝。
这套金制珍品精美绝伦,包括玺印、耳坠、饰环等。
它们的制作工艺精湛,展示出了当时的高超工艺水平。
此外,在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生活用品和仪礼器物。
这些文物不仅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证据,也丰富了我们对南越国的历史文化的认识。
西汉南越王墓不仅是一座古代墓葬,更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和研究者的目光。
它向人们展示了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繁荣和辉煌,带给我们对古代历史的思考和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保护和传承西汉南越王墓是我们的责任。
西汉南越王墓
丝缕玉衣 殓服。长173厘米,是将2291块 玉片用丝绒编缀而成。为目前发 现的第一件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
三枚金印
泰(太)子金印、文帝行玺、右夫人印
古代用于调兵谴将 的信物。铜制,有错金 片,刻有“王命命车徒”
五字。 虎节
玉壁
墓中出土最大的玉 壁,青玉琢成,直径 33.4厘米,两面纹饰均 分三区,罕见。
墓室座北朝南,南北长 10.68米,东西最宽12.24米, 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选 用粗加工的 750多块红砂 岩筑成。仿前朝后寝格局, 分为前室、东耳室、西耳 室、主棺室、东侧室、西 侧室和后藏室共7室。
back
南越王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以古墓 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 斗型封土。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 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
‘赵眜’玉印
此印为玉质,是墓主 人的名章,覆斗钮,印纹 为篆体阴刻,刻有墓主姓 名。 为墓主的私印。
整块青白玉雕成,中间凿空成犀牛形 状。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巧妙 布局各层纹饰,经细致打磨,至今仍放射 出它温和恬润的光泽。
玉 角 杯
出土于墓主右眼位置,青白玉雕 成。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游龙, 外圈透雕凤鸟。它的图案被选为西汉 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
透雕龙凤纹 重环玉佩
铜承盘高足玉杯
承接甘露的容器。通高17厘 米。全器为金、银、铜、木、玉 五种材料组成,形成三龙拱杯。 为国内首见。
表演楚舞的宫女。运用 了圆雕、线雕、透雕等技法, 为首见的汉代圆雕人物作品。
玉舞人
back 句濯
提筒
铜四格熏炉
波斯银盒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建立1983年6月9日,在广州解放北路象岗的建筑工人在挖地基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后经勘查,确定该墓属于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同年10月8日,召开了发掘工作总结会和墓室原址保护以及筹建遗址博物馆的座谈会。
12月9日,南越王墓博物馆筹建小组成立。
1986年12月27日,举行了南越王墓博物馆奠基仪式。
1988年2月8日,博物馆一期工程竣工,并在同日开馆,展出了部分出土文物。
1993年2月8日,博物馆二期竣工,并举行了博物馆全面落成的庆祝活动。
[编辑] 展览区南博主要有三个展览区:•南越王墓原址保护区•综合陈列大楼•主体陈列楼展览区经过设计,一般可以以综合陈列大楼——南越王墓原址保护区——主体陈列楼的顺序来参观。
[编辑] 南越王墓原址保护区博物馆的整体布局以南越王墓遗址为中心。
古墓原址上盖是采用钢架结构和镀膜蓝色平板玻璃材料,取汉武帝茂陵覆斗形封土状,制成的防雨防晒的保护棚罩。
外围环绕宽2.5米,周长为176米的方形连廊。
进入保护棚,即可看到墓葬的上部结构以及回填夯土。
中间有一条通往墓内的通道,连接陵墓的前室,参观者可直接下到墓内观察。
南越王陵墓的结构等相关内容,请参看条目南越王墓。
[编辑] 综合陈列大楼综合陈列大楼位于博物馆入口的最前端,门口有由1300多块红色砂岩砌成的两堵红色砂岩石壁,高12米,宽35米。
综合陈列大楼面积4396平方米,共三层。
一楼为服务台、游客中心、贵宾厅、录像资料厅、纪念品销售厅等。
二楼东侧为杨永德先生与夫人杨张瑞贞女士捐赠藏枕专题陈列,二楼其余展厅及三楼都用作临时展览,会不定期更换短期展览。
录像资料厅可以观看古墓发掘过程录像,并有汉语普通话、粤语、闽南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八种语言可供选取,录像为免费观看。
综合楼大厅内提供导览资料折页,亦为多语言分别制作,可免费索取。
在综合楼,可以雇佣导游进行全程解说,有汉语普通话、粤语、英语、日语等语言导游;也可以租用录音导览机。
南越王墓的环境监测
南越王墓的环境监测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是南越国第二代君主赵b的墓葬,也是岭南地区发现的级别最高且未经盗扰的墓葬。
南越王墓自1983年10月完成考古发掘,1988年2月博物馆建成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墓室作为博物馆的核心部分,在二十余年的开放展出过程中向中外游客展示了真实的南越国时期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岭南历史文化遗迹经典之一。
2006年12月南越王墓连同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西汉南越王墓不仅是南越国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对外宣传本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何保护好墓室本体,使博物馆更好地承担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文化遗产的环境监测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已经是国际遗产保护界的共识。
近几年,我馆针对墓室的保护也逐步从墓室本体的干预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从解决现存问题入手,根据遗址类型、遗址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遭受的病害,有针对性地设置监测项目并不断建立和完善监测制度,通过文物保存环境的基础数据研究,不仅为南越王墓墓室本体保养维护、墓室通风和空气治理以及光棚改造等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也同时达到对文物保存的风险预警,最大限度地防止文物被损害的目的。
一、南越王墓保存现状、病害及环境监测指标的设定墓室在发掘后,针对墓室本体维修加固了断裂残缺石块,并对砌筑古墓的主要材料红砂石进行了防风化处理;在墓室四周建造隔水墙来消除地下水的影响,墓室上方建造保护棚,来降低雨水、日光以及外界有害物质对古墓的损坏,墓室及光棚相关区域安装通风和空调系统防止内部潮湿产生病害。
二十年来,墓室总体保存状态较为稳定。
但是,通过对墓室的勘察仍发现:墓道西侧局部有轻微苔藓痕迹;西耳室、西侧室以及东侧室在雨季时有结露现象;西耳室顶盖石及前室彩绘几乎消失殆尽;个别墓室岩石有自身节理发育的裂隙以及风化导致的空鼓、剥落、粉化现象。
一周一墓——西汉南越王墓(古物地域性研究资料必备欢迎关注、分享)
一周一墓——西汉南越王墓(古物地域性研究资料必备欢迎关注、分享)遗址名称:西汉南越王墓遗址时代:西汉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发掘年代:1983年地理位置: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概况南越王墓是西汉初期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陵墓。
南越王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从象岗顶劈开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而成。
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平面呈"早"字形,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
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
前三后四共7室,宽 12.5米,长10.85米。
墓主居后部中室,前厅后库,前部东西为耳室,后部东西为侧室。
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
前部前室四壁和顶上均绘有朱、墨两色云缎图案;东耳室是饮宴用器,有青铜编钟、石编钟和提筒、钫、锫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盘等;西耳室是兵器、车、马、甲胄、弓箭、五色药石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尤其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后部主室居中,为墓主棺库主室,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为“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此外,还有螭虎钮“帝印”。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简介】—【金印】—【银器】—【铜器】—【乐器】—【兵器】—【玉器】—【陶器】—【殉人】【简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原名“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南越王赵昧的陵墓。
南越国是中国西汉时期南方的地方政权,传五代历93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归属西汉。
墓主赵昧是南越国第二代王,汉武帝建元四年继位,称文帝,在位16年(公元137—122年)。
南越王墓于1983年发现。
陵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红色砂岩石筑成;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七个室。
此墓是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以铜、铁、陶、玉四类物品为主,其中“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出的首枚“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的五大新发现之一;陵墓现已辟为博物馆。
【金印】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的秦汉印章中,未见其他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记载的帝印都是白玉质螭虎钮印,而南越国赵眛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螭虎钮印,是南越国自铸、赵眛生前实用之印。
除“文帝行玺”金印外,墓中还出土了“泰子”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
另外,还有一些金质饰品,如,金带钩、金花泡、杏型金叶等。
【银器】墓中出土的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
此盒出土时在墓主棺室,内盛半盒药丸。
该盒从造型及纹饰工艺特点来看与中国传统银器的风格迥异;经化学分析和专家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该银盒为海外舶来品。
墓中出土的银器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等,都是南越王室的专用器具。
【铜器】墓中出土的铜器多达500件;有厨具、饮食用具、乐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及各种日月器具如铜鼎、铜镜、铜鉴、铜熏炉等,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制作工艺精湛,极具地方特色;它们不仅反映出南越国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而且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
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越秀山公园西面的象岗,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被发现,是近年来我国五大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南越王墓博物馆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其尸身穿丝缕玉衣。
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
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
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因基建被发现。
墓主身穿丝缕玉衣,用一棺一椁。
从贴身随葬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一枚“赵昧”玉印,确认了墓主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即第二代南越王赵昧。
公园前214年象郡3郡,任命任嚣为南海尉,设郡治于番禺,并建城。
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他乘中原战乱,据地自立,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
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
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
现在,全馆共有10个展厅,4800多平方米。
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175万人。
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
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简介南越王墓中的文物 建筑特色 图片鉴赏
南越王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其尸身穿丝缕 玉衣。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 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 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 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因基建被发现。墓主身穿丝缕玉 衣,用一棺一椁。从贴身随葬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一枚“赵昧”玉印,确 认了墓主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即第二代南越王赵昧。 南越王墓博物馆 公园前214年象郡3郡,任命任嚣为南海尉,设郡治于番禺,并建城。秦末汉初, 赵佗继任南海尉,他乘中原战乱,据地自立,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第二代 南越王的陵墓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殉人15具和1000多件(套)珍贵的 随葬品,尤其是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堪称汉代玉器之大观,具有汉、楚、越文 化特色的青铜器也属珍稀罕见。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它的发现, 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 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发掘后,墓室 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不少在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 西汉南越 王墓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 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 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现在,全馆共 有10个展厅,4800多平方米。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175万人。现在, 南越王墓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 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 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该馆作为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之一,是人们了解广州历史的一个重要教育与参观场所
南越王墓博物馆的介绍
南越王墓博物馆的介绍
南越王墓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广州市中山四路,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王墓博物馆是集文物展览、科学研究、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由南越王博物馆、赵佗纪念馆和南越王宫遗址公园三个部分组成,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
南越王墓博物馆共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为“南越王宫”,主要介绍南越国的历史;第二展厅为“宫廷生活”,主要介绍南越国宫廷生活的部分;第三展厅为“帝王陵寝”,主要介绍南越国王墓区和赵佗墓的情况;第四展厅为“岭南文化”,主要介绍岭南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南越王墓博物馆馆藏文物约三万余件,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二十多件。
这座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古墓,依然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在南越王墓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件精美的漆器——“南越王剑”,是一件西汉时期的文物。
剑长26厘米、宽9.5厘米、厚0.4厘米。
剑身上下还布满了金箔装饰。
—— 1 —1 —。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
1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
汉代以前,南越有一个叫做“南越蜀”的国家,位于今天的宁夏、重庆一带,也就是首都渭南的中心地带。
2003年,在渭南山水一段发
现了西汉南越王墓,是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古墓。
这个王墓里共有三大坑,坑一内出土了一具完整尸体,坑二则出
土了半具尸体,而坑三除了许多生前用品,还有尸体和库藏的文物。
经过考证,这是西汉南越国首任皇帝越穆公朝廷所建。
经过考古发掘,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1812
件文物,如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玉石器、琉璃器、铁器、布料等。
其中的器物也展现出当时文明的工艺水平,突显其特有的文化风貌。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最著名的是金箍杖和银箍杖,两杆古
杖是以律制铁,全长80厘米,金箍圆直径9.9厘米,外面缠绕三节金
色蛇状纹,极具视觉冲击力;另一杆是银质的,银箍圆直径7.4厘米,外面有三头飞耳虎纹,造型精致,典雅大气。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文
物见证了西汉南越国的文明繁荣,是南越最美的历史文化遗产。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它们都展现出上述时代的非凡文明水平;每一件古器物都以其独特、别致、精美的造型和精湛的雕饰,向
人们展示了汉代以前南越文化的繁荣、多元性和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我们应当特别珍惜这些文物,努力传承这一文明遗产,相信南越文化会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体会到它象征的文明!。
《西汉南越王墓》课件
格和设计而闻名,包括由大型石块构成的石室和 错层的地下墓室。这种结构既能保护墓葬内的文物财宝,又展现了当时的建 筑技艺。
文物与宝藏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和珍宝众多,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这些宝贵的遗物展示了南越王国的财富和文化水平,为研究古代南越文明提 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通过对南越王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古代南越王国的信 息,包括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交通和贸易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 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与修复工作
鉴于南越王墓的重要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修复墓葬,包 括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墓室结构和改善游客接待设施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 作旨在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使其能够持久地传承下去。
《西汉南越王墓》PPT课 件
西汉南越王墓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处重要古代墓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 的文化价值。本课件将介绍该墓葬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物和宝藏,研 究成果以及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探讨其在旅游业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影响。
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西汉南越王墓建于西汉时期,它代表着南越王国的权势与繁荣。墓葬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南越文化提供 了珍贵的线索和文化资料。
旅游价值与文化影响
南越王墓以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建筑艺术吸引了大量游客。它成为了 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五篇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五篇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下面搜集的广州南越王墓介绍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广州南越王墓介绍(一)各位游客,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游览西汉南越王墓,下面我先简单向大家介绍南越王墓的概况。
(增加现场感)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位置、墓主人身份)南越王墓于1983年在象岗山上的一个工地被发现。
整座墓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
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发现及结构)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以铜、铁、陶、玉所占比重最大。
而最为珍贵的是文帝行玺金印,它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
因此,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地位)各位游客,西汉南越王墓到了,请各位下车跟我一起进馆参观。
(增加现场感)二、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各位游客,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枚金印是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的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
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枚金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均为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西汉南越王墓是中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一处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址。
该墓葬于西汉时期,属于南越国的谢王墓,是中国考古界的珍贵宝藏之一。
这座墓葬是南越国最为重要的君主谢王的陵墓,也是中国最早的王陵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所包含的文物和墓主人的身份,使其成为了研究中国历史和南越文化的重要依据。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新会区龙门镇龙山村龙山凹,面积达到3000余平方米,主墓高达31米。
整个墓葬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是主墓,北部是附属墓葬和祭祀建筑。
主墓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的陵墓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石墙和石柱组成的围墙,高大的石阶和宝塔式的屋顶等等。
整座墓葬周围环绕着一条石墙,墙体上雕刻了各种神兽和飞禽的图案,展示了古代南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主墓的内部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物。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墓内的文物主要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金器、铜器、钢器、石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极高,展示了古代南越国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和文化艺术成就。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内的陶俑。
这些陶俑有各种不同的形象,有战士、侍女、官员、动物等等。
它们栩栩如生,根据服饰、装饰和姿态可以推测出古代南越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
除了陶俑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文物。
青铜器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制品之一,包括器皿、器械和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的工艺精湛,形态各异,反映了古代南越文化的丰富多彩。
玉器是另一个重要的文物类别,其中包括玉镯、玉佩、玉璧等。
这些玉器还上面还刻有各种纹饰和符号,研究人员通过对它们的解读,揭示了古代南越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西汉南越王墓的发现带给人们许多有关南越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重要信息。
首先,它证实了南越国的存在和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南越国曾是西汉的一个重要的朝贡国,而其君主谢王则是中国史书中的重要人物。
其次,墓内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
最后,西汉南越王墓的发现和研究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王陵制度和葬礼仪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玉舞人 此展品为西汉时期 文物。南越王墓出 土了五件玉雕舞女, 为汉代乐舞研究提 供了生动的实物资 料。玉雕舞女在汉 代诸侯王墓中常有 发现,但多为扁平 玉块,这种圆雕玉 舞人,尚属首见
价值与意义
南越王墓的发现,其社会, 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不但震 撼岭南大地,而且惊动全国, 闻名世界,从考古界,社会 各界到新闻界,无不感到惊 奇。有人评价为中国考古史 上最辉煌的发现之一,全世 界都在强烈感受中国岭南地 区古老文化的震撼.
西汉丝缕玉衣 此展品为西汉时期文物。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 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这是我国 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又 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品种,其上衣采 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出土时玉片散落在地, 经三年时间完成修复。
西汉银盒 此展品为西汉时期文物。扁球形。出土于南越王棺椁内的“足 箱”。其工艺与纹饰、造型是古代西亚波斯银器的特点,因此被 认为是一件舶来品。银盒进入中国后,工匠根据汉代银器的特点, 在盖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加了圈足,还在器身上留下许多铭文。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从象岗顶劈开 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 字形的竖穴 ,再从前端东、西侧 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 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覆 盖,再分层夯实而成。墓室仿照生 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 后四共7室,宽 12.5米,长10.85 米。
西汉“文帝行玺”金印 此展品为西汉时期文物。高1.8厘米,宽3厘米。印信、符 牌。金属铸造。该印为方形,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 字,小篆体,书体工整,刚健有力,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 命令的官印。钮作一龙蜷曲状,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 似腾飞疾走。
西汉“帝印”玉印 此展品为西汉时期文 物。玉印的印文阴刻 有篆书“帝印”两个 字,印钮雕成螭虎形 状,装饰有云纹,是 南越王僭越称帝的有 力证据。因墓室进水 及年代久远,玉印被 浸蚀,成黄白色。
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
此墓未被盗掘,完整地将二千年前的文化信息, 展示给今人,墓中的15个殉人及出土的1000多件 (组)珍贵随葬品,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广州地区 以至整个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汉 、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 、艺术价值,是岭南地区汉代考古的断代标尺。
西湖路的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 水闸自北向南,闸门宽5米,南北长20.1米,两端呈 “八”字形敞开。2000年开始发掘,经过发掘,清晰 地揭露了水闸的构造:其底部用方形或圆形枕木纵横 放置形成基座,两侧竖木桩用榫卯嵌入枕木的两端, 木桩内横排挡土木板,闸门两侧各中间有一根木桩凿 出凹槽,用来插板闸水。水闸的闸门位于闸室中部。 闸室底部用方木或圆木组成矩形框架基座,以承托闸 室。水闸底部北高南低,水是由北向南流入珠江的。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南越国时期位于珠江北岸的大 型水闸遗址,在当时起到防洪、防潮及排水的作用。
南墓发现于1983年,是南越国第二代 王赵眜的陵墓。该墓历经两千多年未被盗 扰,是中国华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 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代石室彩绘墓。墓中 出土1000多件(套)文物,计有铜、铁、金、 银、铅、陶、玉、石、水晶、玛瑙等20多 种。其中丝缕玉衣为中国考古的首次发现, 也是国内目前出土完整的西汉玉衣中较早 的一例。
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
• 南越国是西汉初年(公元前203年)在中国南 方建立的一个诸侯王国,传五主,共93年, 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汉中央 朝廷所灭。南越国存在的时间不足一百年, 却是岭南历史的重要一页,它的建立促进 了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跨越式 的大发展。
• • • •
文化遗产类型:考古遗址类 范围: 1南越王墓(博物馆)2南越国宫署遗址 3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对于南越国都城范围及广州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楼设计理念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楼设计理念1. 背景介绍南越王墓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是南越国的君主的陵墓。
该墓葬于西汉时期,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玉器、金银首饰等。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宝贵的文物,设计一个现代化且符合历史背景的陈列楼非常重要。
2. 设计理念2.1 主题与定位陈列楼的主题应体现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珍贵性、历史性和独特性。
定位为一个具有教育意义和观赏价值的博物馆式建筑,旨在向公众展示南越文化和历史。
2.2 建筑外观设计陈列楼外观应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结合现代元素,突出南越文化特色。
建筑整体以简洁、大气为主,采用传统屋顶翘角、琉璃瓦等元素,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建筑外立面采用暖色系,以展示南越文物的温暖和瑰丽。
2.3 展览空间规划陈列楼内部应充分利用空间,合理规划展厅、展柜、休息区等功能区域。
展览空间要根据文物的类别和历史背景进行分区,使观众能够有序地参观和了解每个时期的文物。
2.4 展品陈列与阐述每个展厅应有明确的主题,并通过合适的陈列方式展示文物。
陈列方式可以根据文物的特点选择横向、纵向或立体陈列。
在每个展品旁设置文字说明和图片,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5 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了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可以在陈列楼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虚拟现实等。
通过虚拟重建南越王墓及其周边环境,让观众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
3. 展厅设计3.1 入口大厅入口大厅是观众进入陈列楼的第一印象,应设计简洁、大气。
可以设置南越王墓的模型或雕塑作为焦点,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入口处应有接待台和导览图,方便观众获得必要的信息。
3.2 历史展厅历史展厅是陈列楼的核心区域,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可以根据文物的年代和类别进行分区,如陶器展区、铜器展区等。
在每个展品旁设置文字说明和图片,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
3.3 艺术展厅艺术展厅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艺术品质和工艺特点。
从未被盗扰的南越王墓,出土了全国一半的玉质容器
从未被盗扰的南越王墓,出土了全国一半的玉质容器南越文王墓位于广州越秀象岗山中,1983年6月,广东省政府基建部门正于此山施工,偶然发现墓室顶盖石板,震惊世人的岭南大墓就此现身。
后经科学考古发掘,确定墓主为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文王赵眜,下葬时间为公元前122年。
南越王墓凿山为藏,深埋象岗山顶之下20米深,整个墓室平面呈“士”字形布局,有前后两道石门,中轴对称,前半部为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后半部为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后藏室。
墓室平面图南越王墓未被盗扰,墓主身份姓名可考,位处汉帝国的边陲,同时又是汉武帝时期少有的异姓诸侯王陵,因此其历史、文物价值十分珍贵。
与汉代其他诸侯王墓相比,它有不少独特之处。
如:形制特别,兼具崖洞墓、竖穴木椁墓特征;随葬器物文化源流广泛,涵盖越、汉、楚、秦、匈奴、瓯骆乃至域外等地;墓中有15名殉人,地位之高,人数之多也属罕见。
棺椁内器物分布图南越王墓共出土文物1000余件(套),种类涵盖玉、石、金、银、铜、铁、铅、陶、漆、木、食品残骸等30余种。
其中玉器有244件(套),数量多器形丰富,蔚为大观。
如71件玉璧、58件玉剑饰等都为国内之冠;丝缕玉衣、角形玉杯等也是独一无二的稀世之珍。
墓室7个部分中,仅后藏室无玉器出土。
丝缕玉衣墓主身穿丝缕玉衣,玉衣上方墓主头顶及肩部有3件精美玉器:兽首衔璧玉佩、凤纹牌形饰、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
西侧室发现有殉葬人7人及猪牛羊3牲的遗骸。
该室出土玉器主要为殉人佩饰,共计12件,包括玉卮、玉璧、玉环、玉璜、玉鼻塞等。
墓中此类玉器最多,品种丰富,从数量而言,组玉佩和玉剑饰是装饰用玉中最大的两类。
而墓主头部周围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等数件器物,构思奇巧,工艺高超,冠绝汉代。
组玉佩,共11套,墓主1套,夫人7套,其他殉葬人3套。
墓主组玉佩为其中佼佼者,原覆盖于玉衣之上,由32个配件组成,玉组件包括双凤涡纹璧、透雕龙凤涡纹璧、犀形璜、双龙蒲纹璜、环、佩、翁仲、环、珠等,再辅以玻璃珠、煤精珠、金珠等小配件,从而形成了一套轻重有序、主次分明、色彩斑斓的华美佩饰。
南越王墓的简介
南越王墓的简介南越王墓是中国历史上一处著名的古墓葬,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湾镇山前村,距离广州市约80公里。
南越王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西汉时期的古代墓葬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墓葬。
南越王墓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越王墓的历史背景南越王墓是西汉时期南越国君主的墓葬,南越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广东、广西、越南地区。
南越国的建立时间比西汉早,南越国的第一任国君为赵佗,他在公元前204年自称南越王,建立了南越国。
南越国的国都在广州,南越王墓是南越国君主在广州附近的陵墓。
南越国与汉朝的关系一直不稳定,南越国曾经与汉朝交战,但也曾经与汉朝通好。
汉武帝曾经派遣使者到南越国,要求南越国向汉朝进贡,但南越国拒绝了。
公元前111年,汉朝派遣将军莫何攻打南越国,南越国的国君赵眜自杀,南越国被并入汉朝的版图中。
南越王墓的发现南越王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58年,广东省文物部门在南海区石湾镇山前村的一个农民家里发现了一件古代文物,这件文物是一个铜质的鼎,刻有南越王赵佗的名字。
这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广东省文物部门的重视,他们开始在山前村一带进行考古勘探。
在1959年至1972年期间,广东省文物部门对南越王墓进行了多次的发掘和修复。
南越王墓包括两座陵墓,一座为南越王赵眜的陵墓,一座为南越王赵武的陵墓。
南越王墓的主墓室长约11米,宽约8米,高约7米,墓主人的遗骸已经不存,但是墓室内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和壁画。
南越王墓的建筑和文物南越王墓的建筑和文物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珍品,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南越王墓的主墓室采用了木结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用精美的木雕和彩绘进行装饰的。
主墓室内部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前区有一座祭台,后区为主墓室,主墓室的顶部采用了“九重葫芦”式的结构。
南越王墓内的文物包括铜器、玉器、陶器、漆器、石器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南越王墓的铜鼎。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中国大
酒店后面,是西汉早期建都番禺(广州)的南越
国第二代王,秦统一岭南的将领赵佗之孙,自称文帝的赵昧的陵墓。
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王墓博物馆占地1.4万平方米,辟有古墓保护区和综合陈列楼两部分。
古墓保护区建在象岗山腹心深处。
墓室埋藏在岗顶之下20米深的地方,用500多块红砂岩大石筑成,分前后两部分, 中设2道石门。
前部3室,后部4室。
墓主赵遗骸置于墓室后部正中,以一棺一椁入殓,均已朽坏。
墓主身着玉衣,两侧共置有10把铁剑,并有"文帝行玺"(金印)等印鉴9枚和大批精美的玉雕饰品随葬。
室内外还发现15具殉人残骸,当为赵眛的姬妾隶役等。
墓中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共1000多件,其中以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和具有汉、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铜器最为珍贵。
古墓保护区的东面是三层的综合陈列楼,于1988年建成开放,展出墓中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
陈列楼正门旁的红砂岩石墙饰以越人操蛇和龙纹、虎纹的巨幅浮雕,门外还设有一对石虎,反映出该墓具有中原汉文化和南方楚、越文化的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南越王墓导游词
讲解线索:
【南越王墓简介】——【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银盒、银洗与银带钩】——【铜鼎、铜壶与铜提筒】——【铜镜、铜鉴与铜熏炉】——【钮钟、甬钟与铜句鑃】——【铜钫、印花铜凸版】——【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玉壁、玉盒与丝镂玉衣】——【玉印、玉佩与玉角杯】【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赵昧的陵墓。
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底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超堂。
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王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蟠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是饰物。
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
【银盒、银洗与银带钩】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
这个呈扁球行银盒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
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
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器除了银盒外,还有银洗、银卮和银带钩,都是越王室的专用器具。
这些银器纹饰复杂,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显得高贵华丽,是很好的工艺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点,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铜鼎、铜壶与铜提筒】
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
这批铜器中有厨具、饮食用具、酒器、乐器、车马器、生产生产工具及各种日用器具,等等。
铜鼎。
共36件,有汉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都是由南越国
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
铜壶。
共9件。
其中一个鎏金铜壶,通体鎏金,光亮华丽,是一件艺术精品。
铜提简。
共9件。
铜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
特别是一个船纹铜提筒,器身除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
船首倒挂一具人头,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
5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人。
船与船之间海龟、水鸟、海鱼等。
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
【铜镜、铜鉴与铜熏炉】
南越王墓出土的39件铜镜大部分是精品,其中绘画镜是彩绘人物大画镜,为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西汉绘画圆镜,是汉代铜镜中的珍品。
铜鉴出于后藏宝,是深鼓腹大盆,可用来盛水或食物,出土时盆内有猪、牛、羊、鸡骨和鱼、龟等海产,说明这是当时的主要食品。
铜熏炉。
共有11件,有单件和四连体的,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是用来焚香料的,香料被认为是舶来品,这是最能反映南越国地方特色的典型铜器,其复杂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技术水平。
【钮钟、甬钟与铜句鑃】
钮钟、甬钟与铜句鑃都是乐器,宴乐之器是古代统治者炫耀其奢华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标志。
墓内东耳室出土的一批乐器,旁边还有一名殉葬的乐师。
其中一句有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是迄今我国唯一发现具有绝对年代,而又有序号的句鑃。
“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
经测定,句鑃音质还好,仍可演奏,弥足珍贵。
[铜戈、铜剑与铜虎节]
墓中出土的兵器种类多,数量大,除15把剑为铁质外,其余皆为铜造。
最为难得的是一把“张仪”铜戈,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义(仪)”等字,“王四年”应为秦惠王时。
由张仪监造,说明是由秦带入南越的。
墓中出土的铜虎节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国内紧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
节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信符,有虎节、龙节、人节之分,可以用来征调战车和士兵。
【铜钫、印花铜凸版】
铜钫是一个方形壶。
腹呈椭圆形突出,饰以繁缛的浮纹,复杂多变。
这种盛酒的铜器制作技术精良,具有透雕效果。
印花铜凸版。
是用来在丝织物上印染图案的工具,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印染工具,对研究古代纺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铁剑、铠甲与错金银铜间铁矛】
南越王墓出土的铁器有700多件,有农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铠甲。
这种轻型铁甲适合于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使用,与北方中原地区出土的铁铠甲形制有较大差别。
铁剑。
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间左侧。
错金银铜间铁矛。
这个铁矛间铜质、鎏金,错间金银的三角图纹和流云纹,如此华丽的铁矛应为南越王自用,或用于仪仗。
【玉壁、玉盒与丝镂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壁56件,仅主棺旧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
其中主棺
室出土的一件大玉壁,直径达33.4厘米,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壁中体型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
玉盒。
主棺室出土,刻有两凤鸟,饰以美丽浮雕纹,结构严谨,雕工精细,光洁夺目,被称为“玉器绝品”。
丝镂玉衣。
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
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镂、银镂、铜镂玉衣,诸侯王多用金镂,也有用银镂的。
南越王墓出土的丝镂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件。
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
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玉印、玉佩与玉角杯】
玉印。
共9枚,其中有文字的玉印(有6枚无文字)都是出土在主棺墓主身上,分别是“赵昧”、“泰子”、“帝印”的方行玉印。
“赵昧”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证。
“帝印”是“帝王之印”的意思,是赵昧生前攒越称帝的物证。
玉佩。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墓主赵昧的组玉佩是最大、最豪华的一套。
玉脚杯。
出自主棺“头箱”,为主人自用的酒具。
【陶鼎、陶瓮与长乐宫器】
南越王墓共出土陶器371件,众多的陶器说明其在王宫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上“长乐宫器”戳印的四件陶鼎、陶瓮。
因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南越国宫殿中是否有“长乐宫”?我们知道,长乐宫是汉代首都长安最重要的皇宫,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宫殿。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市儿童公园东边试掘出约500平方米的宫殿遗址,是不是长乐宫的遗址?因为按照长安的宫殿位置,长乐宫在东南边,未央宫在西边,正好位置相符,而这个试掘宫殿遗址的东边又是宫署御花苑,是南越王及王室休闲和游乐的地方。
据推测这四件长乐宫器应是南越国长乐宫的用物,以其随葬,是祈求赵昧死后仍会长生长乐。
【主人殉葬与奴隶制残余】
所谓殉葬就是用活人陪葬。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当人看待。
南越王墓共发现15具人殉。
前空1具,身份是”景巷令”;东耳室1具与乐器同出,可能是乐伎;东侧室有4具“夫人”;西侧室有7具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厨师或杂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尽头处,可能是卫兵,另1具在外藏椁中,可能是车夫。
经专家鉴定,殉人多是被击砸后脑致死的可见人殉是十分残酷的。
我国发掘的1]座西汉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没有发现有活人殉葬的现象,应是南越国偏居岭南,仍保留奴隶制社会人殉习俗的缘故。
在我国的商周奴隶制社会也普遍有人殉的,墓主都是奴隶主,人殉多是妻妾、近侍或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