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分析
摘 要:文章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必要性及政策选择。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17—0018—02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权衡、改造和利用的过程,是通过发展 现代农业,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满足人 们对食物的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容包括农业 内部的结构调整和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调整。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理解为根据其所处的 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的调整 ,主要着眼于农村产业的改组、产业的审视和生产要素的再配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开 发与有效利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演进规律,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农村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只有先 合理化才能达到高度化。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任何国家在任何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而农 村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 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从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来看,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 度化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须首先实现农村产业结构 的合理化,而且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协调化的要求也越高。实际上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过程。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
2.1 要实现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说,是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 的。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产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 。简而言之,就是两利其权取其重,两弊其权取其轻。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农产品市场 竞争力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成本,而成本的差异则是建立在不同要素丰富程度的基础上的 。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 业;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则在农业生产中应充分运用其具有的经济与技术方面
的优势,从而降低各
自的生产成本,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并使各产地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 竞争力。
2.2 要形成竞争优势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以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和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它们的程 度作为国际分工的依据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此创立了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该模型从要素禀 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 一个国家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的结论。并指出,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 国际移动可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
但我们应该清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知识等再生性要素在生产环节主导地位的 确立,分工的优势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化,即区域分工中先天存在的要素禀赋必须与后天 培养的禀赋(如资本、技术性知识)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区域的相对优势。因此,与先天存在 的禀赋优势及外在优势相对应的另一种优势及后天培养的优势——内生优势成为区域间竞争 的主要制胜力。每个区域应立足外生比较优势来培养区域内生比较优势,才会形成合理的、 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也只有将先天与内生优势有机结合并使之与区域制度环境 相协调,从而形成区域产业(如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该区域在产业或产业集群上有优势 于它区域的竞争优势。
2.3 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区域自身优势和市场原则,并在一定的制 度安排下,通过竞争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 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集团)、特色产品(系列)。市场 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差异 发展、比较优势原则,从而造就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具有各自绝对优势的产 业。区域特色经济的特点是:①有较强支撑力度的支柱产品;②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市场 前景;③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④有较高的科技进步贡献率;⑤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 统一。
3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1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
本质特征之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 中难以逾越的发
展阶段。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非常明显。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 展,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二三产 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现 代化进程,才能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3.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目标既要注重 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 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 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 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合理化的结构调整,按 照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重构适合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体系,才能改善全 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造的物质基础。
3.3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农村经 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 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 。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 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4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由于我国农 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 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 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 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增强我 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
政策选择
4.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切实增加农业投入,要政府与民间互动,认
真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 业,尤其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增加农村 信贷资金。与此同时,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业投入法》,总结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 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经验,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相机出台《农业补贴法》,把国 家增加农业投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下来。
4.2 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的重要服务体系之一。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在市场信息的引导下进行 ,以避免项目盲目上马造成损失。同时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接受国家政策的指导,需要 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涉农政策和法规,使农民及时了解国家对各农业项目的态度,以便及 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可见信息渠道的畅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
4.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同样也是农业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资金缺乏是农业结构调整、农 业产业化的重要障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主要应 该做好以下几方面:①要积极探索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②要深入开展 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业务;③要完善农业保险机制;④要引导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
4.4 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供给,在当前乃至今后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都将是举足轻重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可以增强和保障农民的谈判地位,增强和 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农民的利益可以得到保护。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做到以下几 点,①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②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大支持力度。③加强组 织自身建设,完善内部运作机制。④积极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努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优 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