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以后,中国快速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关注,逐渐地成为对外投资活动的新主体,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
邓宁教授(2006)研究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意义以及中国政府的战略等问题。
比利时安特卫普国际管理与发展中心主任丹尼尔布尔科教授(2006),从现状、意义和投资动机等方面的研究了投向欧洲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他认为中国的OFI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仍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
日本学者筑波昌之(2006)从现状和动机两方面对投往日本的中国对外投资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分析。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乔安娜(2006)结合了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研究发现了中国的ODI主要是获取资源,而中国ODI企业本身竞争实力很弱,技术水平低,管理体制落后,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导致这些企业想通过内部市场的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
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教授巴克利和沃斯(2006)采用了官方机构发布的对中国对外投资数据(1979-2011),通过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了中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影响,所以应将母国的政策因素纳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国内学者分别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体优势投资方式、区位选择,行业选择,发展潜力、与贸易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对于中国ODI动因的研究,毛蕴诗在分析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时,认为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决策一般要从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区位选择、时机选择和方式选择五个方面进行考虑,还要能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自身要素实力,外部环境包括母国和东道国的政策因素。
所以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可分为主动型,诱发型和迫动型三种,多种因素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决定了不同企业的纷繁复杂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活动。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
(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 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国际折衷论和投资发展理论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第三小组
国际折衷论
1977年,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在《贸易,经济活 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 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 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
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 个最基本的要素:A.所有权优势(Ownership);B. 区位优势(Location),C.市场内部化优势 (Internalization)
内在化优势
目前我国跨国企业取得了不少内在化利益,但内在化优势尚 未充分发挥出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母公司把产品、价格等向子公司转让,或者在母公司所 属子公司之间转让,这种内部转让既可避免国际市场企业间 交易带来的缺陷,保证中国公司获得最大利益,又保护了跨 国企业的财产权和无形资产。中国当前跨国企业大多数是国 有企业,可以利用转移价格,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战略的 手段例如,上海化工进出口公司在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的基础 上,利用世界市场不同阶段产品价格的时间差和不同区域产 品价格的空间差。以国内公司总部为中心,形成一个辐射网 络,以赚取内在化利润。该公司购入大宗散装化工原料,包 装后销往有需求的地区,取得一定的地区差价利润和劳务收 入
国际折衷论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利用所有权优势,发展对外投资 加强内部化优势,增加企业效益 重视区位优势,选准投资区域 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好核心竞争力 要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大企业
集团,增强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 培养和利用国际化人才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商会的作用
所有权优势
对外投资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邓宁将对外投资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本国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
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中国资源错配问题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错配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效率,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关注OFDI是否能够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问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对外直接投资和资源错配的相关理论,分析了OFDI 影响资源错配的可能路径和机制。
然后,利用中国的经济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OFDI对资源错配的影响。
本文还考虑了其他可能影响资源错配的因素,如政府干预、市场机制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OFDI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OFDI)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OFDI是否能够有效改善国内的资源错配问题,提升经济效率,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现有研究对OFDI与资源错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些学者认为,OFDI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改善母国的资源错配。
OFDI可以促进母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企业通过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可以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回流能够推动母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减少资源在低效部门的滞留。
OFDI还有助于缓解母国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面临着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通过OFDI,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对我国发展对外投资的启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对我国发展对外投资的启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际投资已成为了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和联系的主要内容,也对国际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产进一步国际化及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际投资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而且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
发展中国家如何排队挤入对外投资行列,并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长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渠道。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体现了邓宁在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中提出的一国投资流量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密切相关的论断;另一方面,兴起时间和发展程度却又超出了该理论所划分的第一、二阶段中投资的预计水平。
发达国家的投资对象多为资源类型相近的临近地域发展中国家。
这一特点是由对外投资的内在动机、外在驱动因素以及企业特有优势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体而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理位置相互临近的国家或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消费者市场、技术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类型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或对东道国当地经济、文化较高的熟识程度使得市场寻求型的投资模式可以更好地进行。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多表现为“南南”投资,特别的,还是对于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基于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特有优势,多以资源禀赋类型相近的临近地域发展中国家为投资对象的,以市场寻求型为主的资产利用型投资。
但是,这种基于企业相对优势的投资模式会导致资源禀赋利用的局限,进而制约生产要素重组与配置的效果。
此外,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其局限性以及制约程度将进一步突显和加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寻求一种适应当今经济环境变化,突破资源禀赋利用的局限,使重组后的生产要素达到优化配置效果的新型投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一)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研究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2.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欧盟的环境贸易政策及其启示4.论非关税壁垒下的我国农产品出口5.后危机时代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及中国的对策6.纺织品的绿色关税壁垒与应对方案7.避免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策略8.调整我国出口补贴政策应对反补贴摩擦9.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10.中国家具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11.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2.绿色壁垒对我国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13.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和生产的影响14.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生产的影响15.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6.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7.外商在安徽省的投资现状及对策18.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19.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20.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21.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2.国外对华反倾销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23.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与对策-24.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2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26.反倾销(反补贴)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27.国际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28.后配额时代纺织业贸易发展前景分析29.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30.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31.中国商品遭遇反倾销现状与原因分析32.试论我国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中的角色33.试论增强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能力的对策建议34.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35.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现状及我国的对策36.浅谈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电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37.论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38.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挑战39.植物检验检疫与出口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40.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财政补贴手段的运用41.国外反补贴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42.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4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如何应对新贸易壁垒——吴晓芳44.国际环境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5.中国进口贸易政策调整与贸易平衡问题研究46.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47.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48.国外反倾销措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49.反倾销对国内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应对50.绿色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51.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52.从外贸依存度看中国外贸面临的结构性风险53.国外对华反倾销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54.绿色壁垒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55.中国企业应对特保措施的对策分析56.美国专利壁垒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的因应之道57.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退税问题58.出口退税新机制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59.市场经济地位与我国企业的反倾销应诉60.普惠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61.SPS措施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62.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63.国际市场水果检疫准入与促进我国水果出口的对策(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64.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述评65.产业内贸易的动因探析66.产业内贸易的动态效应67.产业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68.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69.“比较优势陷阱”评析70.区域经济一体化非传统理论评析7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述评7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73.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创新思考7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7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非传统效应探析76.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77.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在中国的适应性78.幼稚产业的标准79.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在中国的应用80.新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经验研究述评81.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8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启示83.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特色84.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85.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86.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87.新增长理论的国际贸易发展观及其启示88.论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89.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90.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评析91.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92.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93.贸易救济制度研究(三)国际服务贸易研究94.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95.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96.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国际比较97.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研究98.中国服务业市场准入研究99.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0.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101.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对策102.论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103.论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的策略选择104.完善服务贸易数据统计:国外的实践与我国的对策105.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106.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力分析107.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108.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109.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国际比较110.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中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研究111.服务贸易中自由化趋势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112.我国服务业的生产率分析113.中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114.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115.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以我国沿海地区为例116.“金砖四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17.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118.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分析119.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120.国际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121.安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122.中国承接服务业外包比较优势分析123.国际服务外包对承接国服务业的促进效应研究124.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目标及发展模式分析125.服务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126.中印服务外包产业政策对比分析127.江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128.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SWOT分析与战略对策129.安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与对策130.离岸服务外包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分析131.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现状及对策132.(四)国际贸易实务研究133.出口企业外汇风险及对策134.国际海运服务贸易市场与我国海洋运输业135.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与防范136.论信用证欺诈例外与第三方欺诈137.信用证独立性的欺诈例外与违法例外138.论信用证交易中严格相符的条件139.如何避免提单“过期”及其收汇风险140.国内信用证为何遭遇冷落141.空运方式下的信用证风险防范142.国际贸易惯例的最新发展143.试论我国海上保险中的委付制度144.海运提单的风险和防范措施145.试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救济方法146.反信用证欺诈的对策研究147.无单放货研究148.无船承运业务若干问题研究149.如何保证EDI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真实性150.外贸出口谨防商标侵权151.L/C项下的押汇与议付152.对外贸易信用风险预警管理指标探讨153.延期付款信用证的风险154.倒签提单及收货人的权益保护155.浅议企业外汇风险的规避技巧156.货运代理提单对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关系的影响157.信用证保证人责任及其免除158.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的风险与防范159.信用证项下不符点的产生及其预防160.浅议可转让信用证对第二受益人的保障161.假远期信用证融资及应注意问题162.浅谈进口业务中对卖方风险的规避163.出口报价方法研究164.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探析165.论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单据作假问题166.浅谈违约救济条款在中国企业对外贸易实务中的适用167.FOB术语在中国外贸实务中的应用对策分析168.信用证欺诈及其例外原则的研究169.保险利益原则及海上保险利益的转移170.最新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发展变化及其应用策略171.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比较分析和策略探究172.跟单信用证当事人权利义务风险浅析——基于UCP600视角下173.论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及自我防范措施174.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创新(五)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研究175.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176.跨国公司价值链模块化经营理念实践及其启示177.从新贸易理论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主张178.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179.全球价值链下的我国区域产业集群战略研究180.国际价值链分工条件下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181.全球化制造条件下的价值链优化18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及影响183.国际投资对东道国的效应分析184.国际投资中市场进入策略的选择185.跨国经营中的转移定价分析186.国际投资结构调整取向与我国的利用外资方略187.国际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188.外国制造企业在我国的国际投资分析189.外国服务企业在我国的国际投资分析190.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191.外资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对策---以沿海地区为例192.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现状及前景展望193.外资对其在华合资企业的控制研究194.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研究195.跨国公司在中国研究与开发(R&D)的现状、影响与对策196.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公民”行为研究197.我国企业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研究198.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及对策199.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200.跨国联盟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201.我国企业国际化中营销渠道的构建202.国际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203.中外企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研究204.美、日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研究205.知识产权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206.我国报关行业的发展研究207.我国出口加工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208.安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09.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210.我国企业国外并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11.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212.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213.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214.论国际贸易中的售后服务215.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216.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分析217.BOT投资与西部地区引进外资218.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非均衡增长研究219.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分析220.FDI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221.FDI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22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22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22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225.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226.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情况227.经济全球化中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228.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22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230.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231.安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232.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区位选择分析233.贸易转型对贸易竞争优势影响探析234.中国企业国际品牌培育模式分析235.中国承接国际外包的机遇与挑战分析236.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绩效237.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绩效分析238.中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239.我国利用FDI的负面影响与对策分析240.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分析241.长三角地区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242.外国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243.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东道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244.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影响245.浅析中国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246.外商投资在中国不均衡分布的分析247.安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248.在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及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249.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竞争力提升研究250.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建议251.FDI对泛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影响252.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253.安徽省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六)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254.WTO后过渡期国外零售企业投资战略研究255.区域经济一体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256.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257.WTO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研究258.WTO背景下政府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变259.中国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研究260.产业集群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261.WTO框架下中国应对环境贸易壁垒研究26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263.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及其存在问题探讨264.WTO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存在问题研究265.试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与完善26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267.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比较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兼谈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 国的资本所 有者对另一国的一个经 济 实体 的购买或者控制 。一般来说 , 投资企业拥 有 1 % 的股 0
份 而 就 属 于 直 接 投 资 。而 直 接 投 资 的结 果 是 跨 国 公 司 的 形 成 发 展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后 , 随着 各 国 对外 直 接 投 资 和跨 国 公 司 的迅 速 发 展 ,经 济 学 界 对 这 一 领 域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探 讨 和
研 究。西方经济学界基本做 的都是微观分析 ,中国的经济 学 家从 宏观方面作 了进一步 的补充 ,形成 了许 多观 点各异的理
论。
本文综合 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过程 , 分析了西方主 要流派对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 .还有 中国经 济学 家的论 述 ,写作本 文的 目的还 是看它们是否能够解释 中国的实际经 济情况 以及对 中国的对外投资提供理论上 的支持 。
效 率 的 响 。
使 之成 为一独 立学科 。 为后来研 究者借鉴 的重要理论 。 成 但
是, 我们也可 以看到 . 垄断优势理论侧重分析 的是跨 国公司 对 外直 接投 资形 成的条件 。 而不是 它的原 因。 仅就这些条件 构成竞争优 势而言 . 毫无疑 问是正确 的。 但是这些条件 的比 较 是以不同国家的条件的对比 . 这样 的话 , 就难 以准确 的说 谁 的优 势更大。它无法解释 日本的对外投资行为 , 日本在很 多方面优势 不大。 同时也无法解释俄 国剧 变后大量资本外流 的现象 . 还有就是很难说美 国与西 欧相 比 ,在那些条件上都 具有绝对的优 势。 具有 说服 力的是 . 虽然该理论可 以解释 中 国吸引外资量大的问题 , 可是对 中国的资本外流 问题却 没法 解释 . 中国相 对东 道国而言 并没有什 么绝对的优 势 , 但是近 年来 .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 ■ 互 红晴 224・ 太企 ■ ■ 0 . 亚 业・ 0
田暖●麓投资疆论鹃 田巾小正业墨田经■晌启示
● 郑少红
( 建 农林 大学经 贸学院) 福
匝 内容摘 要 发展跨 国经 营 已成 为 当今世 界 经 济运 行 的主 要 特 征 。作 为我 国 国 民经 济 发展 的一 支
一
个 不 断积 累 的结 果 。( )发展 中国 家企 业 技术 能 力 的提 2
高 是 与它 们 对 外直 接 投 资 的增 长直 接 相 关 的 。现 有 的技 术
5 、技 术 地 方 化理 论
拉奥 认 为 以下 几个 条 件 使 发展 中国家 能 够形 成 和 发展 自己的特 定优 势 ( rp i ay A v na e 。第 一 ,在 发 P o r tr d a tg ) e
2 、小 规 模 技 术 理 论
美 国哈佛 大 学研 究跨 国公 司 的著 名教 授 刘 易斯 ・ 尔 威 斯 18 年 出版 了 ( 三 世界 跨 国企 业 》一 书 ,威 尔 斯 主要 93 ( 第 从3 个方 面 分析 发展 中 国家跨 国公 司 的 比较优 势 : 第一 , 拥 有为 小市 场 需 求服 务 的小 规 模 生产 技 术 。第 二 ,威 尔 斯认 为 发展 中 国家 的竞 争 优势 来 自于 “ 当地 采 购 和特 殊 产 品 ” 。 第 三 , 低价 产 品营 销 战略 。物美 价廉 是 发 展 中国家 跨 国公 司抢 夺市 场 份 额 的有 力武 器 。发达 国家跨 国公 司 的产 品营 销 战略往 往 投入 大 量 的广 告 费用 , 树立 产 品形象 , 以创 造 名 牌 效应 。 发展 中 国家跨 国公 司则 支 出较 少 的广 告 费 用, 而 采 取 低价 营 销 战略 。
国有企业OFDI的业绩、地位与政策启示——从中国OFDI动因的角度考察
从 中国 OD F I动 因的角度 考 察
李享章
摘要 :世界各 国经济发展 表明 ,对外直接投 资 ( F I O D )是 一国经济成熟的一个标志 .它体现 了一 国的现代
经济素质。我国 “ 出去”战略正式提 出 1 来,O D 连续 多年保持增长势 头,年均增 长速度超过 5 %。我 走 0年 FI 0
能源 和资源大 部分 由少数 大型垄 断跨 国公 司控 制而显 现
,
技术 、专利 、品牌 、 管理 、整合 资源 的能力 、以 自身为核
心的价值链 和供应链 内部市场等特定优势 。中国企业凭借 的竞 争优势是基 于中国本土 的特征而形成的 ,如大规模低 成本生 产 、局 部技术 创新 、市场 定位能 力及市 场销 售 能 力 ,这些优势在对外直接投 资中并不能复制到东道 国。由
国 O D 的发展 战略与发达 国家和其他 发展 中国家不同 ,国有企业在我 国 O D FI F I中扮 演着极其重要 的角 色.大 量 的 O D 都是 由主要 背 负国家投 资战略 的大型 国有 企业来 实施 的。 因此 。客观 评价 国有 企业 O D 的绩效 . FI FI 正确理解 国有企业在我 国 O D 的地位 ,对我 国 O D 战略 的优化与 O D 模式的创新 有着重要 的意义。 FI FI FI 关键词 :O D ;国有企业 ;绩效 ;政 策启示 F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绩效 的考量
对 我 国现 阶段 国有企业 为主体 的 O D ,社 会各界颇 FI
有微词 。认 为这种特征的 O D 不成 熟 、不典 型” F I“ ,经营
并且 ,这种 国家意志体现 的 O D 行 为 ,近年来表现得更 FI 为 明显 ,并成为持续 的海外投 资主力。我 国的 O D 更 大 FI 程度地体现 国家意志或宏观经济利益 的要求 ,从我 国 0 — F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
内部化优势 .因而没有对外投资的条件 同时.由于 国内缺乏令 G P D 已超过 20 美 元 进 入 邓 宁所 分析 的 第三 阶 段 , 外 直接 投 50 即对
投 资 方满 意 的 区位 优 势 ,如 没有 足 够 大 的 国 内市 场和 优 良的投 资 资 加速 发 展 的阶 段 。其 中北 京 、上 海 、天 津 3个 直辖 市 已进 入 第 环 境 .外 资 流 入也 很 少 。
、
投 资 发 展 周期 理 论
英 国里 丁 大学 邓 宁教 授 于 18 年 对 发展 中国 家提 出了投 资 发 1 9
展 周期 理 论 ( vs n D vl m n C c ) 投 资 发 展 周期 理 论 . 44美元 ( 民 币 32 元 ) 19 年 ~20 年 人 均 G P 直保 持 I et [ e e p et y l 。 n me o e 7 人 93 。 4 9 05 D一 其 中心 命 题 是 发展 中 国 家对 外 直 接投 资倾 向 取 决于 经 济 发展 阶 增 长态 势 。 0 5 我 国 国 内生 产 总值 (D ) 12 2 亿 元 末 2 0 年 G P 为 83 1 年 段 以及 该 国 所拥 有 的 所 有权 优 势 、内部 化 优 势 和 区域 优 势 并 将 全 国 总人 口为 10 5 万 人 , 均 G P 为 19 4 , 20 年 1 76 3 人 D约 4 元 按 05 3 2
对 外直 接 投资 实际耐用外资 净对外直接投资 人 G 均 D P
阶 段 的 国家 接 受 直 接投 资 处 于 上 升 阶段 , 并开 始 少 量 对 外投 资
( 单位; 美 亿 元)
63
4 5 6 5
( 单位 亿美元)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与启示
维普资讯
・
2 ・ 6
J u n l f n a ia c o r a o n n F nn e& E o o c i r t Yu c n mi Unv s y s ei
Vo. 1 N . 1 ,o2 2
接投资理论发展的第 二个 阶段 。 ( ) 一 小规模 技术理论 由美 国哈佛大学研究跨 国公 司的著名教授刘易 斯・ 威尔斯提 出, 主要发展 中国家跨 国公 司的 比较优
( ) 三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该理论认 为 : 一个 国家 的某些 产业在本 国已经 或 即将失去发展空 间成 为该 国的“ 边际产业 ” 而 同 ,
收 稿 日期 :0 6— 1 6 2 0 0 —0
作 者简 介 : 陈静(9O 18一
)女 , , 湖南衡东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国公 司。 跨
位选择 。
( ) 五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由英 国教授 邓宁 提 出, 主要 观点 是 :企业 进行
国际投资要具 备三个基 本 要素 ,即所 有 权优 势 、 内
部化 优势和 区位优 势 。其 中,所有权 优 势是 基础 ;
内部化是实现这种优势 的载体 ; 区位优互 相 三 作用 ,可 以使 企 业 的跨 国投 资产 生最 大 的 整 体效
益。
二、 发展 中国家对 外直 接投 资理论
前文所述 的各种 主 流国际 直接投 资理论 , 基本 上是 以发达 国家 的跨 国公 司为对象来展 开 理论分析 的。近年来 , 随着 许多 发展 中 国家 和 地 区开 始对外 直接投 资并 逐渐成为 国际分工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的理 论开 始发展 起来 。 也是 国际 直 新 这
势来源于三个方 面 : 一是拥有 为小 市场需 求服务 的
内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启示
济资源,降低运输成本,形成资本集聚,资本集聚按照市场需求会形成产业链,随着产业链的发展,会出现带动地方经济的龙头企业,从而形成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会随着沿边口岸城市的联动发展逐渐扩散,从而对劣势区域形成互补效应。
2.创建特色旅游品牌,打造主要沿边口岸旅游黄金路线(1)突出优势,创立主要沿边口岸城市旅游品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所以主要沿边口岸城市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应该突出优势特色,创立主要沿边口岸城市旅游品牌。
绥芬河市在旅游发展方面可以突出其人文特点,开展城市体验游。
开通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市区内有很多中东铁路开通后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
市内道路标志、商店招牌和广告用语多用中俄文版面,绥芬河市民及商家店员均会讲俄语,充满异域风情。
黑河市可以借助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展“两城一家”中俄城市体验游,黑河市还可以充分利用五大连池风景区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矿泉,实现旅游和康养相结合。
同江市和抚远市可以借助赫哲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将赫哲族文化生活体验与赫哲族生活环境体验相结合,联合打造中国赫哲族旅游第一品牌。
东宁的绿色食品、特产资源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创建饮食与生态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品牌。
(2)多地联动,打造主要沿边口岸旅游黄金路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越来越愿意拿出时间和投入金钱在生态旅游和文化项目体验上。
中国的旅游消费呈现出以休闲度假为主、特色旅游产品需求旺盛、体验式消费增加等特点。
黑龙江省主要边境口岸城市面对的旅游市场不仅来自国内,还有更广阔的俄罗斯消费市场亟待开发。
黑龙江省主要沿边口岸城市旅游黄金路线可以分为对内对外两条线。
对外旅游黄金路线可以通过黑河市、绥芬河市利用公路铁路打造一条“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绥芬河”跨境自驾游旅游线路。
可以通过主要沿边口岸城市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展开短期游,以体验俄罗斯文化与生活为主题的黄金旅游路线,旅游路线的设计可以从一个口岸城市出境,然后在俄罗斯游玩之后在另外的一个口岸城市入境,不同的边境口岸城市之间形成旅游一体化,由境外游带动境内口岸城市及辐射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并对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提出启示。
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回顾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和动力机制。
我们将关注当前人口迁移的新趋势,如城乡迁移、区域迁移等,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
本文还将对国际人口迁移的经验进行总结,特别是那些在人口迁移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和地区。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异同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针对人口迁移流动的启示和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促进人口迁移的有序、合理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历经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从传统的农耕文明时期的定居模式,到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性增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迁移多因自然灾害、战乱等被迫性因素引起,迁移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短距离、临时性的迁移。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迁移流动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以农村向城市、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为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的动因也日趋多元化,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等各方面的因素。
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理论依据及其启示
邓 宁将 各 国 以人 均G 为标 不 同的所 有 权 优势 、内部 化 优 势 DP
济 国家正 愈来 愈深 地 融入 经济 全 准 的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分 为 四个 阶 和 区位 优 势 , 定 了不 同 国家 吸 决 球 化 浪潮 中。 界 投 资格 局 也 正 段 , 指 出在 不 同阶 段直 接 投 资 引 外资和 引进 外 资 的不 同的产 业 世 并
维普资讯
中 家 夕 资 理 依 及 国 海I 的 论 据 其 收
_ 言宰交大 芰学
在 世 界 经济 一体 化加速 发 展 直 接 投 资 的地 位 和 状 态 。
的 背景 下 , 展 中国 家和 转 型 经 发
了 不 同 国 家 的 不 同企 业 所 拥 有 的
o me t ce J h n ig,9 1 p n l ,o nDu nn 1 8 ) Cy
之 所 以出现 对 外投 资 , 于 它 们 缘 业 正是开 发 了满足 小市场 需 求的
影 生 产技 术 而 获 得 了竞争 优 势 ; 其 投 资发 展 周 期理 论是 邓 宁 的 自身 不 断增 长 的所 有 权 优 势 。
经 历 显著 的改 变 ,最终 决 定 了各 国在 某 一 并
业 化 国家 和发 展 中国家 、 型 经 G 转 DP在 4 0美 元 以下 ,处 于 这 一 特定 时点在投 资发 展周 期 上所处 o
济 国家 , 世 界 对 外投 资 中 的比 阶 段 的 国家 由 于 没 有 产 生 所 有 权 的 不 同 的 阶 段 。 在
论 综 述
优 势 , 对 外投 资呈 正 数 增 长 。 净 求 量有 限 大规 模 生产 技术 无 法 对 于 发展 中国家 而言 ,投 资 从这 种 小 市场 需求 中获得 规模 效 ( ) 宁 的 投 资 发 展 周 期 理 一 邓 发 而许 多发 展 中 国家 的跨 国企 论 ( h h o yo v s n v l 发 展 周 期理 论 认 为 , 展 中 国家 益 , T eT e r f n et t I me De e—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考察 对象 , 国际 贸易 理论 中的赫 克歇 尔—— 俄林 的资源 联 系 。 ( ) 把 2 发展 中 国家通 过对 进 口的技术 和 产品 进行 某些 禀 赋 差异 导 致 比较 成 本 差异 的 原理 用 于分 析 日本 对外 直 改 造 ,使 他 们 的产 品 能 更好 地 满 足 展 中国家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探讨, 提出了对我国对 外直接投资的一些启示, 以 期指导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行为。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中国; 启示
一
、
与 发展 中 国家有 关的 国际 直接投 资理 论
准 化技 术和 劳动 密集 型技 术 , 这 种技 术 的形 成 却包 含着 但
国家竞争 购 和特殊 产 品。( ) 近市 场 。正 因如 此 , 明发展 中 国家 企 业在 国际竞争 中 获胜 创造 了 条件 。 由此可 见 , 3接 表
跨 国 公司有 能力 进行 对 外直 接投 资 。 同时 , 尔斯 根据 有 优 势 的获取 是 与激 烈 的市场 竞 争 紧密相 连 的 , 烈 的竞 争 威 激 关 资 料 .分 析 了 发展 中 国 家跨 国公 司走 出国 门 的几 点 动 是 国家竞争 优势 不 断提高 的动 因 。 波特认 为 激烈 的 国内竞 因 : 1保 护 出 E市 场 。 2 突 破配 额 限制 。 3 寻求 低成 本 。 () l () () 争导 致对外 投 资 的发生 , 在激 烈 的竞 争 中获得竞 争 优势并 ( ) 族纽 带 。( ) 4种 5 分散资 产 。( ) 国 、 6本 东道 国政府 或 国际 确 保对 外 直接 投 资 的成 功 的观点 具有 重 要 的现 实 指 导意 机构 的倡 议 和 帮 助 , 业 主为 亲 朋 好 友寻 找 职业 , 海 外 义 . 企 在 它指 出了国际 投资应 “ 内后外 ” 先 的发展顺 序 。 培训 人才 等都是 发展 中国家企 业 向外扩 张 的动因 。 3 技术 地方 化 理论 。英 国经 济学 家拉 奥 在 1 8 出 . 9 3年 5 国际直 接投 资 的两 阶段 理 论 。 . 国内有关 学者认 为 在 对外 直 接 投资 的过 程 中 , 总足 经 过 “ 验 获得 阶段 ” “ 经 和 利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及对民营企业的启示
我 们必 须反 思 和借鉴 以优势 理论 为研究 中心 的西方
对外 直 接投 资理 论 , 足 于发展 中大 国 国情 , 我 国 立 为
民营企业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实 践 寻 求 与 构 建 理 论 基
础。
出垄断优 势 理论揭 开 对 外 投 资 研 究 序 幕 以来 , 多 许 经 济学 家相 继从微 观企 业 的角 度提 出 了多种 对外 投
业对外 直接 投 资 ( D ) 兴 起 却 是 起 始 于 2 F I的 0世 纪
7 0年代 末 , 伴 随着 改革 开放 的进 程 而逐 步 发展 起 并 来 的, 只有 短短 2 0余 年 , 国 民营 企 业 对外 直 接 投 我 资 的发 展则 更 是近几 年 的事情 。中 国企 业 尤其 是 民
营企业 的对 外直 接 投 资 之所 以发 展 相 对 滞 后 , 该 应 说 存在 着一 个 理论 上 的误 区。我 们 知 道 , 业 对 外 企
直 接投 资理 论一 直是 管理 学和 国际投 资学研 究 的一 个 核心 问题 , 自从 2 0世 纪 6 0年 代 海 默 ( me ) Hy r 提
1 发 达 国家 企 业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理 论 综 述
1 1 垄 断优 势理 论—— 对 企业 垄 断优 势的诠 释 .
16 9 0年 , 国学者 斯 蒂 芬 ・ 默 ( . 美 海 S H.Hy m—
e) r在其 博 士论 文《 内企 业 的 国 际化 经 营 : 项 对 国 一 外 直接 投 资 的研 究 》 , 中 首先 提 出 了以企业 垄 断优 势
民营 企业 已取 得 了对外 直 接投 资 的 巨大成 就 。那 么 企 业 对外 直接 投资 与企 业 的竞 争优 势之 间到 底存 在
关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的新思考及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
直接 投 资 最 完备 的 理 论 , 过 国 内外 许 多 学 者 的 批 评 修 正 , 产 折 衷 理 经 生
论 变 更 为 生 产 折 衷 范 式 , 国 际 对 外 投 资提 供 了一 种 可 供 深 入 研 究 的 方 为 法体 系 。 随 着 近 年 来 全 球 经 济 的 变 化 和 跨 国公 司 经 营 管 理 的 调 整 , 文 本
关 于 国际 生 产 折 衷理 论 发 展 的新 思 考 及 对 我 国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 启示
唐 彬 唐 小 明
( 长安 大 学 经 济 与 管理 学 院 7 0 6 陕 西省 核 工 业 地 质 局 7 0 5 ) 104 1 0 4
【 摘 要 】国际 生 产折 衷 理 论 自提 出 后 一 直 被 认 为 是 迄 今 为 止 解 释 国 际
内 部化 有些 牵 强 。 同 时 , 权 经 营 、 股 权 经 营 、 国 联 盟 是 常 见 股 非 跨 的跨 国公 司 的经 营方 式 , 司 依 据 自身母 公 司 、 道 国 、 别 成 本 、 公 东 特 行 业 因素 的状 况 均 可 选 择 使 用 , 些经 营手 段 为 通 用 的 , 不 为 某 这 并 个 或 某 几 个 公 司独 有 , 的 好有 助 于公 司形 成 独 特 优 势 , 其 本 用 但 身 划 归 为所 有 权 优 势 不 恰 当 。
一
传 统 的 国 际 生产 折 衷 理 论 国 际生 产 折衷 理 论 又称 国际 生产 综 合 理 论 , 英 国 邓 宁 在 17 是 97 年他 的论 文《 贸易 经 济 活动 的区 位 与跨 国企业 : 衷 理 论 方 法 探 索 》 折 中首 次 提 出 , 理 论 全 面 考 虑 了 跨 国公 司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 动 因 , 该 因 其 概 括性 、 综合 性 和 应用 性 之 强 有对 外 直 接投 资 “ 论 ” 称 。 通 之 国际 生产 折 衷理 论 的 分 析前 提 是 国 际市 场 的 不 完 全 性 , 理 论 该 认 为 , 国公 司 国际经 营决 策 是 由所 有 权 优 势 、 部 化 优 势 和 区 位 跨 内 优 势 这三 组 变 量决 定 的 。邓 宁 认 为 , 所有 权 优 势 是 企 业 从 事 国际 经 济 活 动 , 其 是 对 外直 接 投 资 的 必要 条 件 , 有 权 优 势 内部 化 才 可 尤 所 能 获得 最 大 收益 , 其 是 技 术 优 势 的 内 部 化 , 尤 区位 优 势 是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充 分 条件 , 它不 仅 决 定 着 企 业 从 事 国 际 生 产 的倾 向 , 且 决 而 定 对外 直 接投 资 的部 门结 构 、 区结 构 和 国际 生 产 的类 型 。 一 国企 地 业 是否 应 从事 国际 生产 和对 外 直接 投 资 , 当 全 面 研 究 和 评 价 它 是 应 否具 备 所 有权 优 势 、 部化 优 势 和 区位 优 势 , 类 优 势 是 相 互 结 合 、 内 三 缺一 不 可 的 , 任何 一类优 势都 不能 单独 用来 解释 国 际生产 和对 外直 接 投资 的倾 向 , 只有 同时 具备 这三 类优 势才 可 以进 行对 外直 接 投资 。 折衷 理 论 具 有 重 大 的理 论 、 践 贡献 , 对 跨 国 公 司 的 内 部 实 但 理缺 乏 深 入 的 探 讨 。另 外 , 衷 理 论 的 研 究 对 象 仍 是 发 达 国 家 的 折 跨 国 公 司 , 难 解 释 那 些 并 不 具 备 独 占性 技 术 优 势 的 发 展 中 国 家 很 企业 的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行 为 , 发 展 中 国家 企 业 的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行 对 为 尚无 法 做 出 科 学 、 面 的 解 释 。 全 二 、 国际 生 产 折 衷 范 式 的 新 思 考 研 究 对 历 经 三 十 多 年 并 在 变 化 中不 断 发 展 完 善 的 国 际 生 产 折 衷 范 式 , 然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和 热 议 , 面 是 本 人 对 O L优 势 框架 的思 依 下 I 考 与 研究 。 1 O L范 式扩 展 为 OIM 范式 。将 战 略 联 盟 形 式 纳 入 内 部 化 、I L 优 势 范 畴 不 妥 , 应 将 跨 国 联 盟 等 企 业 经 营 方 式 优 势 作 为 除 所 有 而 权优 势 、 部 化 优 势 、 内 区位 优 势 外 第 四类 优 势 , 以形 成 OIM 范 式 。 L 随着 跨 国公 司 的发 展 , 国公 司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在 国 际 经 济 合 跨 作 中 占重 要 地 位 , 业 的经 营 方 式 在 国 际直 接 投 资 中发 挥 着 很 强 企 的成 败 得 失 作 用 , 国公 司 的 股 权 经 营 、 股 权 经 营 、 国战 略 联 跨 非 跨 盟就 属 经 营 方 式 范 畴 。然 而 , 由于 部 分 学 者 之 前 批 判 内 部 化 理 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探讨这些理论对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作用及启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启示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兴起和发展1、威尔斯(Louis T.Wells,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1983年,威尔斯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代表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来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前景。
其主要观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在比本国更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投资的时候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市场规模比较小,如果本地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可能会导致企业规模过大而与当地市场规模不匹配。
在产品市场比较小的情况下,使用的技术也应该适合于小规模制造,才能增加利润,而发展中国家掌握的技术就符合这一要求。
另外,发展中国家在国外投资的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一方面是本地企业,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本地企业想要模仿投资国的技术,可能要支付比较高昂的成本,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并不愿意将资源浪费在小规模生产和小规模市场上,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者就具备了技术上的优势。
竞争优势还体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恶劣的国际收支状况会限制进口而鼓励本国企业制造,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为了夸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首先会选择商品出口。
在出口受到威胁时才会考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对外的投资活动保护产品的国外市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廉价的原材料。
另外,因为投资国与东道国比较接近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环境,使产品和技术更容易被接受与认可。
(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前景。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相比,具备的竞争优势比较小,从而容易失败,一旦发展中国家小规模技术优势被取代就很难寻求其他的优势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探讨这些理论对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作用及启示。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启示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兴起和发展1、威尔斯(Louis T.Wells,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1983年,威尔斯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代表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来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前景。
其主要观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在比本国更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投资的时候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市场规模比较小,如果本地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可能会导致企业规模过大而与当地市场规模不匹配。
在产品市场比较小的情况下,使用的技术也应该适合于小规模制造,才能增加利润,而发展中国家掌握的技术就符合这一要求。
另外,发展中国家在国外投资的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一方面是本地企业,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本地企业想要模仿投资国的技术,可能要支付比较高昂的成本,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并不愿意将资源浪费在小规模生产和小规模市场上,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者就具备了技术上的优势。
竞争优势还体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恶劣的国际收支状况会限制进口而鼓励本国企业制造,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为了夸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首先会选择商品出口。
在出口受到威胁时才会考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对外的投资活动保护产品的国外市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廉价的原材料。
另外,因为投资国与东道国比较接近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环境,使产品和技术更容易被接受与认可。
(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前景。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相比,具备的竞争优势比较小,从而容易失败,一旦发展中国家小规模技术优势被取代就很难寻求其他的优势来源。
但是,只要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继续保持比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优势与经验,这些具备新的竞争优势的企业会不断涌现,对原有的企业进行替代。
另外,只要出口继续受到威胁,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使优势内部化也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果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技术,而是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对外国技术做出大规模的调整,这种技术地方化的过程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
他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发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来自于:容易本地化的技术和知识;和同类型国家产品市场的相似性;小规模技术效应;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研发的产品与跨国公司的产品的差异化。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外国技术的消化、改进、创新,使其更适应当地生产的需要,在这一创新过程中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3、技术变迁产业升级理论由坎特威尔(J.A.Cantwell,1991)和托兰惕诺(Paz Estrella E.Tolentino,1993)共同提出的技术变迁产业升级理论,也被称作“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该理论重点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和技术积累进行考察,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能力的积累,向周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成功的投资,并最终升级为向发达国家的上行投资。
托兰惕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FDI的地理扩散的规律,认为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向临近国家或者文化接近、有联系的国家投资;第二步,开始向非临近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投资形式为比较简单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第三步,在最高级的产业阶段,跨国企业将自身优势运用于复杂、高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开始向距离遥远的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投资。
4、小泽辉智的“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日本学者小泽辉智(Ozawa)提出了“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讲,发展中国家FDI会经过4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吸引外国投资阶段;第二阶段为输入FDI到输出FDI的转型阶段;第三阶段为从劳动力导向的FDI向技术导向、贸易支持型FDI 过渡;第四阶段是资本密集型输入的FDI和资本导向型输出的FDI交叉发生阶段。
小泽辉智强调发展中国家的FDI结构升级应以增强比较优势为基准、以出口导向战略为条件,把国家的工业化战略与开展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
他把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动态化与对外投资作为相互作用的三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发展会改变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企业的跨国增长,海外经营也会反过来提升产业竞争力,让相关企业成长为国际领先的优势企业。
5、Uppsala国际化模型是基于约翰逊(Johanson J.)、保罗(Wiedersheim-Paul F.)、(Vahlne J.E.)等人的国际化演进模型Uppsala国际化模型将国际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依次代表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没有出口;有偶然的出口;通过独立的代表处或代理人有规律地出口;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子公司;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实体。
Uppsala模型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而言,其借鉴意义在于该理论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之前通过进出口贸易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对企业积累最为关键的海外市场的知识、销售技巧至关重要。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合理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自身角度探寻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原因、发展规律等,对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按照传统的理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因此其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则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客观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具备的竞争优势,拥有的技术和其他要素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对于一些欠发达国家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比本国低的国家,这种并不先进的技术却具有绝对优势。
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如果选择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或较低的国家,他的技术相对于大型跨国公司更容易被当地市场接受,遇到的竞争者也会比较少,那么就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的学习,创新与转化,锻造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2)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路径。
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拥有的是比较优势,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步骤和路径也与发达国家不同。
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在完全拥有垄断优势之后才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而发展中国家是在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该紧密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发展状况,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对外投资策略。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增强,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并利用海外投资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主要路径之一。
(3)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间的关系。
传统的国家贸易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当商品出口遇到困难的时候,企业才会利用内部化的优势降低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则从贸易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
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互补关系:通过开展对外投资,将本国所具备的技术优势转移到其他国家,并且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可以促进东道国的潜在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和提升;通过投资扩大比较成本差异,对贸易又形成了新的推进作用。
相关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协调贸易与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不足(1)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来源论述片面。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把对于比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先进的技术作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这显得比较单一和片面。
虽然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并非所有的技术都不具备竞争优势。
以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掌握的核心技术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技术地方化理论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的来源归结于对发达国家的技术的模仿与改进,忽略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区位仅限定在比本国经济水平的低的国家。
按照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只可能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本国的欠发达国家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进行投资。
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流向发达国家而并非发展中国家,并且,这些企业当中有很多都是中小企业。
原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跨国企业的最高发展阶段才会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理论,就很难全面解释这种现象。
(3)对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很难解释。
对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而言,解释中小企业在FDI中获得的高收益始终是一大难点。
对现实经济的经验现象与经典的规模经济理论存在矛盾,中小企业的高效率在过去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规模经济既不能解释各类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也不能解释结果。
规模经济只能部分解释企业个体层面的扩张,但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不能被厂商规模经济解释。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的启示1、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注重培养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首先,要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先从具备优势的行业和产业开始发展,在发展中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同时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有效的结合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技术的升级。
其次,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产业的发展水平,反过来促进国内比较优势的提升。
另外,优势的获得除了企业本身,还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以我国目前的技术,资金和管理水平,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实力。
现阶段就应该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对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周边国家和其他欠发达国家展开投资。
这种模式风险较小、收益相对较高,为继续扩大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打下基础。
3、注意协调对外投资和贸易的关系对外投资和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替代而是互补关系,是可以互相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