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重点】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教学难点】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同学们,我们来看看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些风俗习惯呢?我们来看看图片上又给我们介绍了哪些节日习俗呢?《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古诗三首》中的寒食节传蜡烛、中秋赏月小结: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家乡的风俗”,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所了解的家乡民风民俗,风土人情。

(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家乡风俗晒一晒1. 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小结:我们选择的风俗要极具家乡代表性的,最好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

2.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请快速阅读,说说你的发现。

(1)两种方式:一种是介绍一种风俗,类似写说明文;一种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那就是写事的记叙文呢小结:是的,知道写什么这是审题第一步,那么怎么写呢?(2)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要思考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方面介绍,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重点介绍什么,还可以适当写写自己的实际体验;如果是第二种,写自己参加活动的亲身经历,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还要穿插风俗的来历和特点。

小结:看来啊,同学们要介绍好家乡的风俗可不容易,首先要想好你选择哪种方式介绍这种风俗,选择的方式不同,介绍的重点也不同。

(3)同学们,你们选好了吗?我们手中有这么多的资料,都该怎么用呢?其实在我们的单元导语中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习作时要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才能吸引人。

(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三、习作引路,巧列提纲1.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一文就是我们第一类作文要着重学习的,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腊八节........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这样的好处就是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板书:详略得当)即便是重点写腊八、正月初一,老舍先生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嫁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俗5. 家乡的其他习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家乡的风俗习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习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习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特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收获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知程度,了解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家乡风俗的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等。

2. 网络资源,如家乡政府的官方网站、旅游网站等。

3. 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导游等。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实践活动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安排1-2次的实地考察。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家乡的风俗习惯,不歧视、不嘲笑他人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简介2. 家乡特色美食介绍3. 家乡传统节日习俗4. 家乡民间艺术5. 家乡语言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风俗。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调查家乡风俗的问卷、采访记录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调查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家乡风俗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乡风俗的特点和意义。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家乡风俗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家乡风俗的魅力。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 开展家乡风俗主题的写作、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家乡风俗。

3. 邀请家乡的民间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同感,通过写作、绘画等作品评估。

3. 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9830;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习作《家乡习俗》教案

习作《家乡习俗》教案
举例:以端午节为例,学生需掌握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如赛龙舟、包粽子等),并在作文中合理安排记叙文的写作结构,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现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和个人情感。
2.教学难点
-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学生可能对家乡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资料查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写作技巧的运用:如何将观察到的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文字,是学生写作时的难点,教师需提供写作技巧指导,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习俗的来历和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将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的文字。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家乡习俗的实际情况。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记叙文写作方法描述一个习俗活动。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和展示机会。我意识到,我可能需要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来。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家乡习俗》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家乡的习俗其实有着很深的情感,但在表达时却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能够列举出许多有趣的习俗活动,但在如何将这些活动转化为文字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描述家乡习俗。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当学生们被鼓励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他们的写作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活动分析本单元所学的几篇课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学生随同作者一起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旨在加深学生对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次习作的话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选择写什么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抓住风俗的主要特点,把重点内容介绍清楚。

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对学生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

2.通过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学习描写活动现场和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法。

3.通过写作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4.学习修改、完善习作的方法。

重点难点1.抓住家乡风俗的特点,写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2.运用多种方法生动地展现活动场面,细致地描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真实感受。

3.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得具体,语言形象生动。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实地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1.谈话引入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蒙古包,节日习俗——中秋月饼,传统礼仪——拱手礼。

)在灿烂的人类文明中,风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故而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

本单元的课文就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回顾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风俗特点。
2.习作指导: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描述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培养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
(2)如何将具体的事例融入文章:学生在写作时容易泛泛而谈,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或场景,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3)如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学生在写作时结构混乱,难以形成清晰的思路。
-突破方法:教授文章结构的基本模式,如总分总、递进等,并让学生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文章的层次感。
其次,学生们在讨论家乡风俗的实际应用时,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多设置一些类似的讨论环节,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兴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逐渐树立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1)了解和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2)学会用文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提高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强化文化认同:通过了解和描述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家乡的风俗场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创作潜能。
1.教学重点
(1)家乡风俗的描述: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描绘家乡的特色风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习作一:家乡的风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2)

部编版习作一:家乡的风俗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2)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通过查阅资料或采访他人,深入了解这种风俗。

3.尝试运用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根据表达的需要,做到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4.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点:1.抓住家乡风俗的特点,写出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2.运用多种方法生动地展现活动场面,细致地描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得具体,语言形象生动。

教学准备: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1.谈话引入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蒙古包,节日习俗——中秋月饼,传统礼仪——拱手礼。

)在灿烂的人类文明中,风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故而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

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预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再选择其中一种说清楚这个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

3.明确写作任务。

(1)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二、合作探究,交流方法过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老师从大家精彩的发言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写得清楚明白呢?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习作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能够描述家乡的风俗习惯,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观察、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一份关于家乡风俗的图片资料或PPT;2.准备一份“我家乡的风俗调查问卷”;3.准备一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教师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资料或PPT,向学生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好奇心。

2.展示调查问卷教师展示“我家乡的风俗调查问卷”,向学生解释调查的目的,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准备。

二、探究(20分钟)1.小组活动学生自主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项风俗习惯(如婚礼习俗、节日习俗、饮食习惯等),并在“我家乡的风俗调查问卷”上进行记录。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位代表回答问题。

2.展示调查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调查的结果,学生共同讨论每种风俗习惯的特点和相似之处,并记录在课堂笔记本上。

三、分享(15分钟)1.学生展示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由展示,彼此观摩和借鉴,可以通过口头描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呈现。

2.评价学生可以用5个星星进行评价,每人都要为其他小组展示结果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建议。

四、整合(20分钟)1.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组展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出家乡的主要风俗习惯,并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风俗习惯之间的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五、拓展(15分钟)1.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一种家乡风俗习惯,进行个人写作。

写明喜欢的原因和该风俗习惯的特点。

2.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展示和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调查、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组织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统编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1.明确写作重点。

每一种风俗可写的内容都很多,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的特点。

2.学习方法抓住重点(1)回顾《北京的春节》。

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时间跨度大,习俗活动相当丰富,作者重点详细介绍了哪几个部分?为什么?“除夕、初一、元宵节”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独特习俗,要详写,其余略写。

(2)我们在介绍风俗时,要抓住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最有特色,最有仪式感的事物或场面详细写。

(板书:抓住重点详略得当)(3)根据风俗特点确定详略,完善导图。

你们家乡的风俗,哪个部分最能体现特点,是别人最希望了解的?最能体现家乡风俗特点的部分要详写,在思维导图旁边表上五角星。

根据风俗特点确定要重点详写写的部分,完善思维导图。

把重点部分写具体1.回顾《北京的春节》,引导思考课文怎样具体描写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

(1)灯的种类多、样子多(2)观灯的人多2.《北京的春节》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除夕的热闹的?(1)风俗的内容(2)人们的活动3.学习《藏戏》引入资料说介绍藏戏起源。

4.要想把风俗的重点部分写具体,从“事物的特点”和“人们的活动”这两个重点部分入手来写,还可以加入收集的资料。

(板书:风俗内容人们的活动收集的资料)写出活动场面和自身感受提供例文,引导感悟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要有场面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体验。

回顾课文,思考、交流阅读例文,思考、交流。

把家乡风俗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思考、交流中发现写作秘密,梳理写作方法,搭建习作支架。

环节四:牛刀小试学生练习学生完成习作写和自身感受。

2.推荐优秀习作全班交流评议。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观察、描述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材料:笔、纸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4.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舒适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小视频展示家乡特色风俗,引发学生兴趣。

2.教学目标:介绍家乡风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表达家乡情感的愿望。

3.活动一:学生自我介绍家乡的一两个特色风俗。

4.活动二:小组合作,讨论家乡风俗的意义,并汇总形成小结。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

2.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家乡风俗。

3.活动一:学生根据所了解的家乡风俗,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自由作文。

4.活动二:学生交流作文,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课时1.复习:再次强调家乡风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了解。

3.活动一:小组合作,准备呈现家乡风俗的PPT,每组介绍一种风俗并展示具体场景。

4.活动二:全班讨论,分享家乡风俗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家乡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合作与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更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

五、延伸阅读1.《家乡风俗的魅力》,刘瑞康,少儿图书出版社,2008年。

2.《风俗文化探索》,李宁,中华书局,2015年。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精选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精选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家乡的风俗”主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25课《家乡的节日》和第26课《家乡的美食》。

详细内容如下:1. 第25课《家乡的节日》:介绍我国各地独具特色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

2. 第26课《家乡的美食》:介绍各地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和特色美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家乡的风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出各地风俗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各地节日和美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1)学习第25课《家乡的节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节日风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学习第26课《家乡的美食》,让学生了解各地特色美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 例题讲解:(1)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节日风俗。

(2)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美食。

4.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的节日风俗,并进行展示。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美食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第25课《家乡的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 第26课《家乡的美食》: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家乡,写一篇关于节日风俗的短文。

(2)以“我喜欢的家乡美食”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家乡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乡的人们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1.什么是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板块一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

(看看是否详略得当)板书设计习作:家乡的风俗抓特点详略得当教学反思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家乡的风俗》教案3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9654;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家乡的风俗》参考教案1

《家乡的风俗》参考教案1

《家乡的风俗》参考教案〖活动目标〗1、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1在课前引导学生分组分类收集家乡的有关习俗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一、诵诗词,吟出悠悠中华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1、师(出示诗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师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

(逐一出示相关内容)师(出示诗词):我们再来阅读一下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生:描写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师: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人民重要的民族节日,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两首诗(板贴诵诗词)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师:“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看法。

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的风俗》(出示课题),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看图片,品味浓浓家乡情——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师:同学们,在中国,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

(板贴看图片)我请一些同学来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片,品味浓浓的家乡情。

课件逐一出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的一些风俗图片。

(1)春节:贴“福”,挂灯笼、放烟花(2)端午节:吃棕子、划龙舟、屈原的传说(3)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吃田螺(4)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学生边看图边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1. 谈话引入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蒙古包,节日习俗——中秋月饼,传统礼仪——拱手礼。

)在灿烂的人类文明中,风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故而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

本单元的课文就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
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2.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预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先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再选择其中一种说清楚这个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

3. 明确写作任务。

(1)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二、合作探究,交流方法
过渡: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老师从大家精彩的发言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将家乡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写得清楚明白呢?
1. 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3)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2. 回顾写法,掌握技巧。

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描写事物的方法?分别是从哪篇课文中学到的?说给同学听一听。

(1)回顾课文,交流写法。

(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

①顺序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方法多样,描写生动,突出特点。

③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④多方面介绍,说明与描写相结合。

、确定思路,完成初稿
1. 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

(1)确定题目。

要求:①题目要新颖独特,能突出家乡风俗习惯的特点或表达对家乡风俗习惯的感情;②题目是文章的纲要和线索,要能起到串联起全文的作用。

(2)明确拟写写作提纲的要求。

①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想拟一个什么题目?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想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③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3)学生自主拟写提纲。

2. 按所列提纲,说一说自己想怎么写,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3. 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师:前面我们欣赏和交流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可以说,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凡响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下这点点滴滴,让这些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吧!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教师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评议、修改。

评议重点:(1)是否抓住了家乡风俗的主要特点;(2)是否写清楚了活动的现场情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3)是否突出了重点,做到详略得当;(4)文章是否具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2. 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用错的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减。

3.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评分。

4. 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优秀习作】
范文
家乡的风俗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舂糍粑;二十九,做甜酒⋯⋯”这是流行于我的家乡的年俗民谣①。

其中舂糍粑是这些活动中的重头戏。

几年前我回老家过年,正好赶上舂糍粑,那热闹的场面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我刚到家的时候,家中正在为舂糍粑做准备。

③姥姥在一口大蒸锅边准备把一盆泡好的糯米放进去,姥爷在屋后的空地上与几位年轻力壮的表兄准备工具,舅妈带着表姐在河边清洗木制的模具。

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新奇而有趣的,我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不久以后,当姥姥把那一大盆蒸熟的香喷喷的糯米饭端出来以后,那几个早已静候在一边的表兄便兴奋起来,其中的两个表兄从一旁的架子上取来两根碗口粗的木棒,一人高,想必是很重的。

姥姥在两个表兄的帮助下,把糯米饭倒进了空地中的一个大石槽中,随即两个表兄就围过来,一人执一根木棒用力地捶打着石槽中的糯米饭。

他们二人轮流上阵,木棒落下的一刹那,大地仿佛都颤动了一下。

⑥雨后的乡村,尽管天气阴冷,两个表兄的额头上还是渗出了密密的汗珠。

我在一旁看得好奇,就凑上前去问问我能否试着打一下。

一个表兄停了手中的活儿,揩了把汗,笑着说:“你的力气太小了!”但还是把手中的木棒给了我。

我双手合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木棒抱起来,随即便吃力地将它移到石槽上方,两手一松它便掉到了石槽里面,发出一声闷响。

这时想把它再抬起来可就费劲了,捶打过的糯米饭具有粘性,木棒一接触它便被紧紧地缚住。

一旁的大人们见我拔不出来都笑了。

那位表哥见状对他们说:“他还小,没事的。

随后走过来对我说:“还是让我来吧!”我急忙把木棒塞给他,不好意思地退到一边去了。

⑦ 两个表兄又捶打了一会儿,这时的糯米饭已经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球了。

两个表兄把那个球从石槽中弄出来,放到一个撒了米粉的簸箕里。

舅妈开始上阵,将这个大圆球揉成长条状,然后揪下小圆球分发给小朋友在模具上印花纹。

舅妈把揪下来的第一个小圆球抛给了我,因为我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句段赏析
①引用民谣
开篇,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交代写作
的重点内容。

③这句话总
起全段,点明本段主要介绍舂糍粑的准备工作。

④心理描写
生动、形象。

⑤大家分工
合作,协调有叙,动作描写真是精彩极了!
⑥运用夸张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表兄的“年轻力壮”。

⑦细致地描写“我”捶打糍粑的过程及众人的反应,富有情趣。

⑧一家人合作的场面让人感受到其乐融融。

表姐教我把小圆球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上,双手用力 按压,不
一会儿等我将糍粑从模具上揭下来时,糍粑的一面 已经印上了漂亮的
花纹,接着表姐用一个小的印章在我做好 的糍粑上盖了一个鲜红的印
记。

⑨白白的糍粑上印着花卉的图 案,配上一个鲜红的印记,显出节
日的喜庆气氛。

姥姥告诉 我,这糍粑所蕴含的意义可不只是对来年五
谷丰登的期盼, 更是对亲人来年平平安安的祝福呢。


晚上,村中的红灯笼亮了,它轻轻地在夜风中摇摆,照 亮了脚下
的一方土地。

当村子归于万籁俱静的时候,我的脑 中却在回忆打糍粑
的热闹场面,忘不掉的当然还有那糍粑被 赋予的厚重乡情。

? 总评:文章一开头引用民谣,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直接
点出家乡过 年风俗中的重头戏——舂糍粑。

接着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舂糍粑的过程, 其中 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

本文条理清晰,结尾自然流畅,给 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5. 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次习作活动,点评学生的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习作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 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家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

我们写 家乡的风俗,便是透过这种风俗来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 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浓浓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 命,就能打动人心。

同学们写的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家乡的真挚 感情。

说风俗,谈家乡,绕不开一个“情”字。

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 有了对家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

哪怕你写的是最普通的风俗,只要你写出 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⑨文中多处 采用细致的动作 描写来写舂糍粑 的具体过程,让 人犹如也参与了 其中,趣味无穷。

⑩交代糍粑 所蕴含的意义, 反映了村民的淳 朴以
及对幸福生 活的期
望。

? 结 尾抒发 情 感,升华中心。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有话可说,但要真正写出特色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关键性引领。

与此同时,我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交流、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地交流、归纳、构思、评议⋯⋯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