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医案讨论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简介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医话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中医名家们所创立的医术经验和学术理论。
他们通过医案、医论、医话等形式,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享,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广中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名家们的医案名家一•病情描述:患者为男性,38岁,全身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苔白腻。
•诊断:脾胃虚寒,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益气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
3.运动调理,适量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身体的阳气。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乏力症状明显改善,面色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名家二•病情描述:患者为女性,25岁,经常头晕、心悸,手脚发凉,舌质淡白。
•诊断:气血不足,阳气不足。
•治疗方案:1.服用温补气血、暖宫活血的中药汤剂。
2.饮食调理,宜多食用暖身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凉。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头晕、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手脚也不再发凉,舌质逐渐恢复正常。
名家们的医论名家一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辅助化疗、放疗,减轻其副作用。
- 中药治疗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肿瘤的抗病能力。
- 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肿瘤术后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名家二中医养生的原则 1. 遵循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2.饮食宜有节制,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烹调。
3. 心情愉快,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压力,避免情志不调导致的疾病。
4. 适当运动,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机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名家们的医话名家一中医药在居家常备药中的应用 1. 鲜姜:用于发散寒邪,治疗感冒、头痛等症状。
2. 阿胶: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常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贫血等问题。
3.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传承与创新一、引言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在中国现代,众多名中医以他们的智慧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医药学。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现代名中医的医案,探讨他们的传承与创新,以展示中医药学的魅力和价值。
二、名中医医案:叶天士叶天士(1666-1745),清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天士医术精湛,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
他的医案记录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叶天士的医案中,有一则治疗肺痨的案例尤为著名。
患者为一位年近五旬的男性,因长期咳嗽、咯血、消瘦等症状被诊断为肺痨。
叶天士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药理论,制定了以养阴清肺、止咳化痰为主的治疗方案。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咳嗽减轻,咯血停止,体重也有所增加。
叶天士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药学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彰显了其传承与创新的精神。
三、名中医医案:朱丹溪朱丹溪(1281-1358),元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
他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强调顾护阴精的重要性。
朱丹溪的医案中,有一则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案例,展示了他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卓越成就。
患者为一位中年男性,因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被诊断为消渴症。
朱丹溪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了以滋阴清热、润燥生津为主的治疗方案。
他运用熟地、山药、天花粉等中药,配合针灸疗法,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明显减轻。
朱丹溪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他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典范。
四、名中医医案: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
张仲景的医案中,有一则治疗风寒感冒的案例,展示了他在外感病治疗中的独到见解和精湛技艺。
名老中医医案分析
名老中医医案分析美尼尔氏综合征眩晕之痰热内扰、肝火亢盛证,治以化痰清热、清肝泻火。
项某,女,61岁,1979年12月4日就诊。
眩晕6天。
初诊:6天前患者突发视物旋转,为阵发性发作,平卧减轻,坐立加重,伴呕吐和耳鸣、听力稍减退、心悸、大汗等,无发热、头痛,遂入住我院诊治,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治疗6天(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缓解,今邀中医会诊。
患病以来,精神差,心烦不寐,不进食,小便正常,3天未排大便。
无高血压病史。
刻下症:眩晕呕吐,耳鸣心悸,纳差,心烦不寐,便闭,舌红苔粗,脉弦滑。
中医辩证分析:痰浊上扰,蒙蔽清阳,加之肝火偏旺、肝风内动,故见头晕目眩、坐立时加重;痰浊宿食壅遏于中,积而生热,痰热上扰于心见心烦不寐,痰热中阻、胃失和降而见纳差、呕吐、便闭等症。
舌红、苔粗裂黄燥、脉弦滑为肝火痰热之象。
诊断:眩晕。
证候:痰热内扰、肝火亢盛。
治疗:化痰清热,清肝泻火。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川黄连9、竹茹10、枳实10、陈皮6、半夏8、茯苓12、甘草3加菊花15、大黄8)四剂。
二诊(1979年12月6日),服前方药2剂,大便即通,眩晕减轻,呕吐全止,耳鸣亦停止;再服2剂眩晕全止,无心悸、出汗,食纳增加,睡眠好,大便通畅,小便正常。
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认为患者素体阴虚,肝阳偏旺,易致肝木横逆乘土,痰浊中阻而致眩晕证。
舌淡红、脉弦细系肝阴不足之象。
治疗在原方基础上去黄连、大黄,加沙参、麦冬,即竹茹10、枳实10、陈皮6、半夏8、茯苓12、甘草3、菊花15、沙参12、麦门冬12等。
意在养阴柔肝,巩固疗效,此为治本之举。
按:导师临证辨治眩晕,崇景岳“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之观点。
并一贯认为,脾居中土,升清降浊,驾驭上下,眩晕无不涉及于脾,治法方药从守中理脾着手,验诸临床,无有不效,故常将眩晕分为脾虚风痰,脾肾两虚,心脾两虚,阳虚土衰、木乘风动,寒遏经脉、营卫失调,肝肾并虚等型加以辨治,这些在周老既往学著中均有论述。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中医名方赏释:重拾传统药方的价值一、引言中医名方,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治疗特定疾病的经验总结。
这些名方大多由历代名医传承下来,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和实践检验,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疗效组方。
名方医案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医学智慧,对于今天的中医药临床实践和药物研发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名方的历史渊源、名家医案和中药临床运用经验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重拾传统药方的价值,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二、名方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名方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这些名方以其独特的配伍和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名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总结:名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它是医家们对临床实践中有效药方的总结和提炼,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应对临床疾病。
2. 疗效独特:名方大多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和修正,具有独特的疗效和配伍,对某些顽固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如《四神丸》治黄疽、《四妙丸》治虚劳等。
3. 传承价值:名方承载着历代医家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名家医案的历史意义和临床应用名家医案,是指历代中医名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精华案例。
名家医案在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指导:名家医案是名家经验的典型案例,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要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 学术传承:名家医案承载着历代名医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宝贵的学术瑰宝,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临床经验:名家医案中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技巧,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摘要:
一、中医名方赏释的重要性
二、名家医案的价值与启示
三、中药临床运用的经验分享
正文: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其中,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以及中药临床运用经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医名方赏释是中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名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疗效的药方。
通过对名方的赏释,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组方原理、药物配伍以及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我们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同时,名方的赏释也有助于我们发掘古代中医学家的智慧,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名家医案的价值和启示同样不容忽视。
医案是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病人病情、治疗过程和疗效的记录,是中医学中宝贵的经验资料。
通过学习和研究名家医案,我们可以了解名医的诊断思路、治疗原则和用药特点,从而提高我们的中医诊疗水平。
同时,名家医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机会,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医术。
最后,中药临床运用的经验分享是中医学发展的关键。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疗效的发挥依赖于临床的正确运用。
通过分享中药临床运用的经验,我们可以了解药物的性质、功效、用法以及注意事项,从而保证中药治疗
的安全有效。
同时,经验分享也有助于我们发掘和推广中药治疗的优势,提高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和中药临床运用经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名家诊断医案
中医名家诊断医案
患者王某,男性,45岁,因咳嗽、发热、咳痰、气促等症状,到中医名家赵医生处就诊。
赵医生是中医界的权威人物,以其精准的辨证施治而闻名。
王某的主诉是咳嗽、发热已有3天,咳痰稠厚,胸闷气促。
经赵医生详细询问病情后,他观察到王某的面色晦暗,呼吸急促,舌苔黄腻。
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赵医生初步判断王某可能患上了肺炎。
根据中医经典,赵医生认为王某的肺炎属于“湿热犯肺”类型。
他决定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以清热化湿为主。
首先,他开具了一副药方:麻黄、石膏、桔梗、苦杏仁、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药材。
赵医生解释说,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功效,能够有效治疗肺炎。
赵医生还细心地给王某一些饮食上的建议。
他告诉王某要多喝温开水,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此外,他还建议王某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
经过一周的治疗,王某的症状明显减轻,咳嗽、发热的症状已经消失,咳痰也变得清稀。
赵医生进一步调整了药方,加入了黄芩、黄连等药材,以巩固疗效。
一个月后,王某的肺炎已经完全康复,身体状况恢复良好。
他对赵医生的治疗非常满意,感激不尽。
通过这个诊断医案,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名家赵医生的临床经验丰富,凭借细致入微的辨证施治,成功治愈了王某的肺炎。
中医的独特治疗理念和药物疗效,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中医名家们的医术,正是中医传统智慧的结晶,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整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名老中医医案现状
资料失真 格式凌乱
现状
经验不全 挖掘不深
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
A 科学性原则 B 求精性原则
格式与要求
收 集 格 式 要 求
• 辨证论治重点 • 组方用药要点 • 临证思辨的特点 • • • • 标题 提要 案体 按语
• 提要 • 案体 • 按语
Hale Waihona Puke 典型医案撰写要点撰写要点
标题
按 语 案体
提 要
目录
1 2 3
医案概说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经验 传承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按学科分类编辑成 内科、外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6 个分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 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是全面采用传统研 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医案研 究。研究方法是:采用普查式对全国名老中医医 案进行研究,采用章节式进行类案整理研究,将 医案明确为提要、案体、按语三部分,并将每案 特点予以提要。
中医医案的构成
医 案
信息要点
1. 性别:男女不同,其个体差异不同,因此用药不同,组方配伍不同。 2. 年龄:关系到后人对处方用药的理解,相对来讲,年老、年少者因其气已衰 或气未盛而用药宜轻。 3. 婚姻状况:患者的婚姻状况(特别是独身、离异与鳏居)与临床表现、心理 调适、治疗方案有关。 4. 职业:职业可以告诉人们患病的有关信息。 5. 居处环境:对疾病的形成有意义者,要尽量写清具体的内容。 6. 发病时令:与疾病的发生、转归、预后密切相关。 7. 主诉: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病程,舌、脉情况。 8. 诊断、治疗情况:初诊、复诊的中医诊断、治疗情况、疾病变化和转归情况。 附加西医诊疗信息,如果患者病症的变化是由服用西药或使用现代疗法(如 放疗、化疗等)引起,更要明确记录。 9. 诊断、立法和处方:中医诊断的病、证名,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法则的确立 和处方的组成。 10. 其他:使用注意、煎服方法、饮食起居的医嘱(有特别之处,则详细记录。 属常规使用者,从略) 11. 医案分析(按语):是医案的重点,医案的精华所在。
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
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徐长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名家。
他的医案以其精湛的医术和独到的见解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疾病治疗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将以徐长卿中医名家医案为题,为大家介绍一些他的医案。
【医案一】患者,女性,年龄35岁。
患者主诉头痛已有半年,每天都会出现,疼痛程度较重,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
经过徐长卿的仔细观察和询问,他发现患者平时作息不规律,饮食偏好辛辣刺激食物,且经常熬夜工作。
徐长卿初步判断患者的头痛是由于阳气不足、血瘀引起的。
他采用了温阳活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患者的生活作息,忌口辛辣食物,同时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头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也有所改善。
【医案二】患者,男性,年龄45岁。
患者主诉胸闷、气短已有数年,每天活动量稍微大一点就会感到胸闷不适,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呼吸。
经过徐长卿的望闻问切,他发现患者的舌质淡白,脉象虚弱。
徐长卿认为患者是肺气虚弱所致,采用了补肺益气的治疗方法。
他给患者开了一副中药方,同时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一些有益于肺气的食物。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体力也有所恢复。
【医案三】患者,女性,年龄28岁。
患者主诉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经期提前或延后,量多质稀,且伴有腹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徐长卿观察患者舌苔白腻,脉象滑数,初步判断患者的经期不调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
他采用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并针对患者的症状给予了一些中药调理。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经期逐渐恢复正常,伴随症状也有所改善。
通过上述医案,我们可以看到徐长卿的医术高超,能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善于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注重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的医案不仅仅是对患者的治疗记录,更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应用,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徐长卿的医案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中医名家医案解读中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宝贵经验,其中医家的医案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通过解读中医名家医案,探寻其诊疗方法和理论,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名家医案解析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诊疗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医案揭示了他对于诊疗方法的独到见解。
例如,张仲景在书中介绍了一位患者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他诊断为“太阳病”。
他采用清热解表的方法,使用麻黄汤加减的方剂进行治疗,通过药物的辛温、香降气的作用,调和了患者的体温和免疫功能,最终使患者康复。
这个医案告诉我们,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是症状的表面治疗。
二、李时中医名家医案解析李时是明代医学家,他的医案中展示了中医诊疗方法的独特之处。
例如,李时介绍了一位患者出现心悸、头晕的情况。
他辨证施治,将该患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不足两种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肝阳上亢型,他使用镇静安眠的方剂,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和神经系统功能;对于气血不足型,他则采用补益气血的草药治疗,以增强患者的体质。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强调个体化的诊疗,将每个患者视为独特的个体,而非简单地将疾病归纳为某种通病。
三、华佗名家医案解析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医案展示了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卓越能力。
例如,华佗治疗曹操的医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曹操患有剧烈头痛和面颊肿胀的症状,华佗通过详细观察曹操的脉搏和舌苔,诊断为“风邪入络,络结气筋”。
他使用清热解毒的草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拔火罐来加速血液循环。
最终,曹操的头痛和面颊肿胀得到了明显缓解。
这个医案告诉我们,中医注重综合分析,包括脉搏、舌苔等观察,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对症下药。
四、中医名家医案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中医名家医案的研究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医名家医案强调了个体化诊疗,将每个患者视为独特的个体,而非简单地将疾病归纳为某种通病。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 窍门:忌盐。如果让病人忌盐几天,再吃上 几剂解毒生肌的药,伤口很快就长好。
– 《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 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 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 其臭腐。”
学习文档
肾家的臭是腐,所以,凡属腐烂一类性 质的病变都与肾有关。肾病需要忌盐, “多食盐则伤肾”。
又如:南宁廖炳真老中医治骨癌经验。 骨癌在所有的癌症里,疼痛是最剧烈的。 而且这个疼痛往往很难止住,就是用上 麻醉剂,效果也不见得理想。而廖老有 个撒手锏,能使疼痛很快地消除。
在一些中草药里面加上一味特殊的东西, 然后煎汤外洗患处,洗几次后疼痛就能 逐渐消除,不加就完全没有这个效果。
学习文档
此物就是棺木的底板上长出的一种东西。 道理:尸体逐渐腐烂,腐烂之物往下渗, 渗到棺木的底板上,连同木质一同腐坏, 这种东西就是感受这个腐气而生的。
学习文档
» 《中医大辞典》称其为“医生诊治病证的记录。 又叫病案。”
– 《辞海》则云:“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医 案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
– 医案实质上是医者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达 形式,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 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历代 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
学习文档
– 许多名家医案并非一份简单的诊疗记实,也 不同于一般的病历记录,而是取材于大量病 案中的医案总结,是带有浓厚学术借鉴性的 论文。它能重点反映各位医家的临床经验和 学术特色,启迪人们的思维,从中汲取精华, 其中许多临床见解和实际经验是一般方书、 论著所不易体现的。
古代名医医案赏析
主讲教师 许新晖
学习文档
第一节中医医案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中医名家谢利恒医医案分析
中医名家谢利恒医医案分析谢氏遣方用药,虽有所宗,但不为前人之法所囿,多独具匠心。
尝云:“治病者,要在法多而用专,能识其变,方能通其用,万不可执一端,以概其余。
”谢氏虽兼通内、外、妇、儿诸科,而对温病之诊治与杂病之调理,尤为擅长。
今选其部份医案如下,以见一斑。
一、湿温案一、钱×,2月24日初诊。
发育之年,肝木渐旺,近又感受时邪,身热绵延月余,胸阻脘闷,咳呛泛恶,耳聋肢搐,兼之齿衄,舌苔灰腻而坚,脉来郁数不扬,肌肤燔灼;病属湿蒙于外,热伏于中,壅塞三焦肺胃气营之间,恐伤及正阴,熏蒸心包,有神昏痉厥之虞;亟拟开泄之法,以冀转捩。
炒香豆豉9g 川贝、象贝母(各)9g 嫩前胡4.5g 光杏仁9g 香青蒿9g 半夏4.5g 左金丸1.8g(杵包) 鲜佛手4.5g 方通草2.4g 嫩钩藤尖9g(后入) 淡竹茹9g二诊:2月25日。
两进开泄宣化之法,发热轻减,肌肤灼热、胸闷泛恶稍折,灰白腻苔转为灰黄,咳呛不多,耳聋肢搐未退,齿衄转为鼻衄,腰来软数,时作呓语,腹胀切之痛,大便不通;湿蕴热伏,不能外达,仍有逆传心包之虞;再从前法,参以清心润燥之品。
淡豆卷12g 茯苓、茯神(各)9g 香青蒿9g 嫩前胡4.5g 嫩钩藤尖(后入)9g 左金丸1.8g(杵包) 京赤芍4.5g 川枳壳6g 野蔷薇9g 瓜蒌皮9g 干茅根1.5g(先煎) 淡竹叶竹茹(各)6g三诊:2月27日。
迭投清宣泄化之品,齿、鼻之衄次第而愈,舌尖腻苔略化,舌根仍坚腻不退,晡热如故,热时仍觉脘闷懊nao,腹中胀,大便结,睡寐仍少,耳聪未复,脉来弦细而数,两尺沉取无力。
三焦遏伏之湿热,以能泄化为上,若从少阳枢转而解,亦为中策;再拟和解通化。
柴胡(水炙)1.5g 香青蒿6g 嫩前胡4.5g 鲜橘皮3g 酒黄芩4.5g 陈佩兰梗4.5g 杏仁、蒌仁(各)9g 川枳壳4.5g 半贝丸9g(包) 左金丸1.2g(包) 黑山栀6g 赤苓9g 枇杷叶9g(水炙,包) 淡竹叶、竹茹(各)4.5g四诊:3月2日。
国医李辅仁疑难杂症医案(3篇)
第1篇一、医案背景李辅仁,字子云,号丹台,浙江绍兴人,生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医学教育家。
李辅仁先生一生行医救人,尤其在疑难杂症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被誉为“疑难杂症圣手”。
本文将以李辅仁先生治疗一例疑难杂症的医案为例,展示其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德。
二、医案介绍患者:张某,男,50岁,浙江省杭州市人。
主诉:反复发作性头痛、眩晕,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5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头痛、眩晕,呈发作性,每次发作持续1-2小时,伴有恶心、呕吐。
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高血压”、“颈椎病”等,经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近1个月来,头痛、眩晕加重,发作频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检查:血压:150/90mmHg;心率:80次/分;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三、辨证施治李辅仁先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舌脉,诊断为“眩晕”(中医病名),证属“肝阳上亢,痰湿中阻”。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方药:1. 平肝潜阳方:- 石决明15g- 钩藤15g- 白芍15g- 炒杜仲15g- 炒牛膝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2. 化痰通络方:- 法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白术15g- 炙甘草6g- 竹茹10g- 炒枳实10g四、治疗经过患者服用上方7剂后,头痛、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
继服7剂,症状完全消失。
后以原方加减,巩固疗效。
五、医案分析本案患者头痛、眩晕反复发作,伴有恶心、呕吐,属中医“眩晕”范畴。
李辅仁先生根据中医理论,认为患者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故选用平肝潜阳、化痰通络之法治疗。
方中石决明、钩藤、白芍、炒杜仲、炒牛膝等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的作用;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竹茹、炒枳实等药物具有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作用。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化痰通络之效。
本案治疗过程中,李辅仁先生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灵活加减方药,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三则经方名家医案解读–经方派
三则经⽅名家医案解读–经⽅派腰腿酸痛案(⼀)【原⽂】迟某,男,50岁。
其病为腰酸,两⾜酸痛,恶寒怕冷,⾏路则觉两腿发沉。
切其脉沉缓⽆⼒,视其⾆硕⼤,苔则⽩滑。
【研读】从医案中看出,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腰腿酸痛,并伴有恶寒怕冷、两腿发沉。
《伤寒论》和《⾦匮要略》中涉及腰腿痛、恶寒的有太阳病证及少阴病证。
太阳病证的腰腿痛、恶寒以脉浮为主,少阴病证的腰腿痛、恶寒以脉沉为主,结合患者脉象来看,患者为脉沉缓⽆⼒,说明此腰腿痛、恶寒与太阳⽆关,属病在少阴。
病在少阴的腰腿疼痛、两腿发沉有两种⽅证:1.真武汤证。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三⽇不已,⾄四五⽇,腹痛,⼩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为有⽔⽓。
其⼈或咳,或⼩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姜三两(切),⽩术⼆两,附⼦⼀枚(炮,去⽪,破⼋⽚)。
上五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2.⽢姜苓术汤证。
《⾦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肾着之病,其⼈⾝体重,腰中冷,如坐⽔中,形如⽔状,反不渴,⼩便⾃利,饮⾷如故,病属下焦。
⾝劳汗出,⾐⾥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姜苓术汤主之。
”汤⽅:⽢草⼆两,⽩术⼆两,⼲姜四两,茯苓四两。
以上四味,以⽔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以上这两个⽅证各有各的特点:真武汤证为病在少阴肾⽓不⾜,⽔邪泛滥,其特点为腹痛、⼩便不利、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其治疗以温补肾⽓,利⽔为主;⽢姜苓术汤证为病在少阴肾⽓为外来的冷湿之⽓所伤,为肾着之病,还没有伤到少阴肾脏本⾝,其特点为腰以下冷痛、⾝体重、腹重、⼩便⾃利、饮⾷如故,其治疗为健脾⽓以祛冷湿。
结合患者⾆硕⼤、苔⽩滑、⽆⼩便不利、⽆下利的症状特点,患者的腰腿痛、两腿发沉应为肾着之病,为⽢姜苓术汤证。
这⾥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腰腿酸痛、两腿⽆⼒且少腹拘急,则为⼋味肾⽓丸证。
⼋味肾⽓丸证为病在少阴肾⽔不⾜,为虚劳之病,其特点为腰痛、少腹拘急、⼩便不利,其治疗以温补肾⽔为主。
中医名家医案妇科
中医名家医案妇科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疗效。
在中医学中,名家医案被视为经典,集结了一代又一代医者的智慧和经验。
其中,妇科医案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妇女的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名家医案,探讨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很多女性常见的问题之一,常常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
中医名家曾多次记录和总结了治疗月经不调的经验。
例如,清代名医吴鞠通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是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强调了调理内分泌功能和补益气血的重要性,采用了草药调理和针灸疗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二、经期疼痛许多女性在每月的经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这也是中医学常见的病症之一。
明代医家杨继洲提出了“血行则舒,舒则不痛”的观点,他认为痛经是由于血行不畅导致经络阻滞所致。
他主张使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中药调理和温针灸以达到舒缓经期疼痛的效果。
三、滋养子宫中医强调女性子宫的重要性,认为子宫是保护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关键。
名家医案中有很多针对滋养子宫的治疗方法,如明代张景岳的“调补药物”的理论。
他在《类经》中指出,草药的性味与功效对于子宫的滋养起着重要作用。
这就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体质,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和滋养。
四、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中医名家也给出了一些治疗方法。
例如,明代李东垣主张以调理和平补为主,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以消除瘤块和改善子宫血流。
他尤其强调了调理肝气和调理体内湿气的重要性。
这种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帮助患者减轻了痛苦。
五、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常见的症状,包括潮热、出汗、情绪波动和失眠等。
中医名家王叔和认为,更年期是虚火上升的表现,治疗方法要以清虚火为主。
他推荐多种中药调理,加上针灸疗法,有效地缓解了更年期综合症的症状,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科名医医案分析报告
内科名医医案分析报告内科名医医案分析报告近几年,国内外医学界有许多杰出的内科名医并广为人们所熟知。
其中,对于患者们来说,名医的医案分析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要根据内科名医某某医生的医案,对其进行分析。
该医生是一位在内科领域颇具声望的医师,他在百忙之中,仍然能保持正常的医患关系,专注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在他的医案中,我选取了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
该患者主诉持续乏力、胸闷、气短已有一周,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状。
患者之前健康状况良好,没有任何基础疾病。
通过患者的描述,医生初步怀疑是心脏疾病导致的症状,但还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既往病史,建议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液常规等检查。
经过一番详细检查后,医生发现患者的心电图显示有明显的心脏传导异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血液常规检查则未见明显异常。
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医生诊断该患者为心功能不全。
在治疗方面,该医生采用了综合治疗策略。
首先,他对患者进行了充分的详细讲解,解释了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并耐心回答了患者的问题和担忧。
其次,医生给予了患者一些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此外,医生还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限制盐的摄入、适量锻炼和保持足够的休息等。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
她的症状明显减轻,乏力和气短的感觉明显缓解,心悸和失眠的症状也有所改善。
在治疗后的复查中,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心脏传导和收缩功能均有所恢复。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某医生在这个医案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内科医学实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他在诊断中对患者的详细询问和综合检查,确保了准确的诊断结果。
在治疗方面,他采取了综合治疗策略,并注重对患者的沟通和教育,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病情并遵循治疗方案。
最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改善。
名家医案讨论
《名家医案讨论》(《孔氏医案》卷一)孔继菼治痹证案龙尚宾,久病不痊,历数年矣。
乙卯秋,诣予求治。
手持一纸,细载病症及缘起甚详。
阅之,为头眩,为心跳,为烦,为悸,为不寐,为胸腹痞满,为胁下嗔胀,为逆气串疼,为喉中生疮,为小便短涩,为往来寒热。
又有云,时而一线凉起,自胁下上达胸喉,顷之,口舌俱凉,面上脉络亦因凉而紧缩;时而一片热起,自脐下上达胸膈,顷之,面目俱热,身上脉络因热而麻动。
又或有时凉气外达于脊背,热气下达于足股。
此外如畏恶风寒,是其常有。
滑精便溏,亦其间见者。
通计一人之身,变症丛出。
而其因或风、或寒、或饮冷、或热灼、或劳苦气怒,亦缕缕备载不一类。
诊其脉,弦细结数,不匀不净。
予曰:此病从未经见。
寒为真寒,热为真热,实为真实,虚为真虚。
治彼则碍此,而又胶结错杂,无游刃处,何由得窍却而导之。
辞不能治。
龙谆恳,语甚恺恻。
予曰:曩服何药?曰:清解、疏利、补阴、养阳,备尝之矣,总不得效。
予为再三踌躇,乃议曰:据症虚实寒热俱有,究之虚寒多而实热少,法当偏用温补,然他症不足虑,喉疮已数年矣。
若更发动,其变何可复言?夫少阳者,阴阳之关键,内外之枢纽也。
今姑从少阳立治,和解阴阳,宣通内外,主以辛温,而以清凉为监制,其可乎?然亦自渐模棱矣。
疏方与之,数日复来就诊,往返数次。
予赴曲阜,龙乃就医于他处。
次年复来求治。
又随予至曲阜,假馆药室者数月,病亦渐渐减矣。
其夏予归滕,又随予归,予乃疏攻水方,去其水积。
至七月,计方近二十易,为时阅十月矣。
时龙僦居近于予,往来甚频。
一日就诊,予谓龙曰:吾今识君症矣,其痹病乎?风寒湿三气俱有,而又分舍于经络脏腑之间,故其症错杂而难辨。
幸前药不甚刺谬,不然且殆。
夫痹虽外邪,而其寒热虚实亦随人之形气为变观者也。
今试以经之痹论,证君子病情。
烦悸痞满,(嗔)胀串疼,大便溏泄,小便短涩,脏腑之痹也。
邪盛于内而里气虚,于是头眩心跳不寐之症起矣。
时而凉起,时而热起,游行于胸腹头面,衍溢于脊背足股,经络之痹也。
名家医案心得
名家医案心得本文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郭晓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
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
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的描述,并提出此病与天时不正,感受六淫病邪密切相关。
东汉张仲景提出应用炙甘草汤等有效方剂进行辨治,为后世辨证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
此后,历代医家多遵《内经》、《伤寒论》的临床思路治疗本病,并有所充实。
如清代王清任对瘀血导致的心悸作了补充,明代张景岳认为怔忡可由阴虚劳损所致,并提出了“患此者速宜节欲房劳,切戒酒色”等护养措施。
病因于本病的形成,中医认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常涉及肺、脾、肾等脏腑。
内因:素体正气亏虚与现代医学强调病毒感染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根本原因不同,中医认为,除了外邪,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生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面,即在正虚的基础上再感受外邪而发病。
正气虚弱或由禀赋不足,或因过于劳累,耗伤正气所致。
《黄帝内经》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等论述,均说明正虚之体易被邪气所侵袭,邪毒内舍于心则可发为本病。
外因:温热毒邪侵袭素体正气亏虚者卫外不固,易于感受风热、湿热邪毒。
邪毒多先从皮毛、口鼻而入,继则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
从临床证候来看,本病急性期常先出现发热、身痛、倦怠等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表现,说明其发病确与外感有关。
从该病的发病途径来看,多数先有肺及脾胃的损伤,继则出现心经症状。
从中医理论分析,肺主气,心主血,心肺同居上焦,无论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心肺二脏都具有密切的关系。
正如温病大师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心与胃之间亦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名家医案心得
名家医案心得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
中医的医疗方法和经验,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其中,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
张耀卿是近代中医名家之一,其医案被认为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他的医案中,有一个治疗咳喘的案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患者吴某,男,36 岁,医生。
1960 年 11 月 13 日因咳嗽、咯血一月余而入院。
同月 22 日出院。
住院号:7848。
患者于 1946 年开始有咳嗽、气喘、咯血史。
1957 年在某医院,诊断为右上左下肺支气管扩张,经手术切除右肺上叶,术后情况较好,但仍经常咯血。
本次发病于一月前,开始有感冒现象,头痛、关节痛、咳嗽,未发热,曾来院门诊无效。
于本月五日痰中带血,一天约十数口,鲜红色,伴左上及右下胸部疼痛,呼吸咳嗽疼痛加剧。
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
入院后诊断为支气管扩张。
服药二帖后咳嗽气喘均见减轻,痰血亦止。
服药七帖后症状好转出院。
张耀卿的治疗方案是:潞党参三钱,炒於术一钱五分,清炙草一钱,怀山药一两,抱龙丸五钱,蛤蚧粉一钱。
除了张耀卿的医案,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名医的医案中找到一些有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比如,名医扁鹊曾经用“四气调和”的方法治疗疾病,即“寒热平调,表里兼顾,虚实并治,标本兼治”。
他主张治疗疾病要从整体出发,注重调和阴阳,保持人体内外部的平衡。
总之,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医案讨论》
(《孔氏医案》卷一
孔继菼治痹证案
龙尚宾,久病不痊,历数年矣。
乙卯秋,诣予求治。
手持一纸,细载病症及缘起甚详。
阅之,为头眩,为心跳,为烦,为悸,为不寐,为胸腹痞满,为胁下嗔胀,为逆气串疼,为喉中生疮,为小便短涩,为往来寒热。
又有云,时而一线凉起,自胁下上达胸喉,顷之,口舌俱凉,面上脉络亦因凉而紧缩;时而一片热起,自脐下上达胸膈,顷之,面目俱热,身上脉络因热而麻动。
又或有时凉气外达于脊背,热气下达于足股。
此外如畏恶风寒,是其常有。
滑精便溏,亦其间见者。
通计一人之身,变症丛出。
而其因或风、或寒、或饮冷、或热灼、或劳苦气怒,亦缕缕备载不一类。
诊其脉,弦细结数,不匀不净。
予曰:此病从未经见。
寒为真寒,热为真热,实为真实,虚为真虚。
治彼则碍此,而又胶结错杂,无游刃处,何由得窍却而导之。
辞不能治。
龙谆恳,语甚恺恻。
予曰:曩服何药?曰:清解、疏利、补阴、养阳,备尝之矣,总不得效。
予为再三踌躇,乃议曰:据症虚实寒热俱有,究之虚寒多而实热少,法当偏用温补,然他症不足虑,喉疮已数年矣。
若更发动,其变何可复言?夫少阳者,阴阳之关键,内外之枢纽也。
今姑从少阳立治,和解阴阳,宣通内外,主以辛温,而以清凉为监制,其可乎?然亦自渐模棱矣。
疏方与之,数日复来就诊,往返数次。
予赴曲阜,龙乃就医于他处。
次年复来求治。
又随予至曲阜,假馆药室者数月,病亦渐渐减矣。
其夏予归滕,又随予归,予乃疏攻水方,去其水积。
至七月,计方近二十易,为时阅十月矣。
时龙僦居近于予,往来甚频。
一日就诊,予谓龙曰:吾今识君症矣,其痹病乎?风寒湿三气俱有,而又分舍于经络脏腑之间,故其症错杂而难辨。
幸前药不甚刺谬,不然且殆。
夫痹虽外邪,而其寒热虚实亦随人之形气为变观者也。
今试以经之痹论,证君子病情。
烦悸痞满,(嗔)胀串疼,大便溏泄,小便短涩,脏腑之痹也。
邪盛于内而里气虚,于是头眩心跳不寐之症起矣。
时而凉起,时而热起,游行于胸腹头面,衍溢于脊背足股,经络之痹也。
邪盛于外而表气虚,于是往来寒热,畏风恶寒之症起矣。
惟喉疮系热药所为,滑精亦虚热所致,二症不在痹数,幸已就痊。
然病之传变,何所不至,提纲挈领,论症之要,若必刻鹄求似,无从索解人矣。
予为君从痹症论治,当保必效。
且君自项以下,皮肤干燥而强涩,从无点汗,亦此症也。
痹病及于皮矣。
不从汗解,病何由尽?乃用小续命汤,主以麻、桂,托以参、芪,和以归、芍,领以附子,监以石膏,一剂汗及胸,三剂汗至脐,七剂汗遍小腹,下达阴股,诸症霍然矣。
复为定丸方滋养,由是遂健。
噫!治病而不识其名,从何处着手?犹幸龙坚于相信,故终可收功。
然使早从汗散,病愈多时矣。
暗室孤灯,久而复明,则从前之模棱处治,谁之咎也?故存此以志予过。
并望高明之士,慎勿以暗处摸索,转咎沉疴之不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