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四、评
全篇深析,眼中景、心中事,隐喻寄 托,以大寓小,耐人寻味。赏阅如此 脍炙人口的经典瑰宝,感悟颇深,苏 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古文化文明知 识,更可贵的是饱含精深的人生哲理, 指点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感悟人生。 心胸豁达是一种情操,宁静淡泊是一 种超越,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定风波
苏轼一Leabharlann 导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成熟豁达迈向超然洒脱。
二、思
本词记叙了一 件什么事?
词中的作者是 怎样的形象?
三、议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意思是什么?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画龙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 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谈谈是怎 样的顿悟和启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听读:标停顿,听感情基调。
2、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品读:(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懂大意
三、重点欣赏
1.自读词的上片(1)风雨中的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2)哪些词能表现苏轼抵抗狂风暴雨的心态和精神?从每一句出一个词加以说明。
2.自读词的下片(1)雨过天晴,苏东坡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
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2)风雨过后酒醒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探究
当人生风雨来临后你会怎么去做呢?
五、课文小结
六、作业布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及比喻手法的运用。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领会词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及比喻手法来表现主旨的)四、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清代赵翼有这样两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便始工”,想要说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不幸,国家的损失,人生的苦难往往会成就一批成熟大气的诗人,给后世留下工整典丽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而苏轼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这两句诗。
苏轼有着经世治国之才,也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仕途之路却是异常坎坷,屡屡不得志,对于北宋王朝这是莫大的损失,而对于中国文坛来说他却是一颗璀璨珍贵的明星。
被贬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直指人心的优美诗文,比如《赤壁赋》、《念奴娇》,这些诗文似乎是他对凄苦岁月、人生苦难的一种挣扎和超越。
今天,我们来品味他的另一首作品《定风波》,仔细体味一下苏轼的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挣扎以后实现了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赎的?(板书:定风波)二、解题(必修四P37注释①并补充)定风波:词牌名。
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 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 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 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 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 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 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 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 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 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 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 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 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2、双关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 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 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Fra bibliotek课 堂
小 结
心有东坡词,人 生无难题。人生再多 的风雨,经过东坡的 过滤,都变成一片晴 空了。苏轼为我们撑 起了一把伞,撑出了 一片晴朗的天空,愿 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 亮,一样豁达。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 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 雨潇潇的情景,回去吧,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全词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序写作词缘由 上片写雨中事 下片写雨后感
• 1.在该词中,记叙了 一件怎样的生活小事?表达了 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人生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材分析】《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三。
高一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在诗歌鉴赏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加之苏轼的同期同题作品在初中、高中阶段已有多次出现,学生对苏轼其人其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理解本词的情感有一定的帮助。
故而,教师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诗歌鉴赏思维的指导与总结。
【知识与技能】1.熟读成诵并能默写《定风波》;2.继续积累有关词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3.了解回顾苏轼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1.知人论世,分析作品的内容情感;2.有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去梳理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超然物外的可贵品质,增强应对困难与挫折的信心。
【教具准备与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
教师在回顾概括的基础上展示苏轼的一首自嘲诗加以总结,然后用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一句名言导入对本课的学习。
素材一: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素材二: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余秋雨设计目的:知人论世,带领学生熟悉作家作品。
2.课前热身——一读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抽查学生的背诵与默写情况,并根据学生实际提示易错字的写法。
如“芒”“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新课推进(一)再读,梳理词作内容。
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从词作中找出能串联诗作内容、暗示作品情感的关键词。
投影展示:学生已掌握的代表性例证。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沁园春·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其三) 教师提示:这类词多半是具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有时也可是名词或数量词。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一一点评。
3.教师出示自己的答案并板书:“归”“无”。
4.学生再读课文,并对照屏幕,完成填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7)
读出情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畅所欲言
合作交流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 地朗诵课文。 2、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和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读 悟 探 赏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品其文 悟其道
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 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作 业:
思考——苏轼的旷达情怀对自己的 人生启迪。
胡云冀: 词里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
起挫折的暗示。
你的看法是什么?
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一生:自题 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湖 北)。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 贬惠州(广东),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坎 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 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
谈谈你最喜欢词中 哪一句?
请说明理由。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学案
5、总结本词的艺术手法
五、课堂反馈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六、延伸阅读:
1、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班级
姓名
日期
一、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领会重要词句。
2、知人论世,理解作品内容,感受词人的形象。
3、学习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表现出的乐观豁达与坦然。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品内容,感受词人的形象。
三、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年),字,号,谥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宋代的、、、、、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氏四门生为:、、、。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优质课件
探(法)
表现手法:
•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总结
•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的手法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 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课后作业: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 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 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了解 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读(文)
诗
歌
鉴
析(情)
赏
三
部
探(法)
曲
:
读(文)
美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节奏
激疑思辨,体味人生: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 这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 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 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 逃跑。”你认同意这段评述吗?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人 生风雨?当人生风雨来临时,是当其不存在,还是主动 去躲避或抗争呢?
词中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 地点、人物、 事件、写作缘由 。
即事感怀
词人形象:
•从这首词中,
可以看出词人是 一个吟啸徐行、 拄着拐杖、穿着 草鞋、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定 从容、旷达乐观 的词人形象。
析(情)
《定风波》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
知识拓展,走进苏轼
看到这些,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宦海沉浮,什么叫 命途多舛。苏东坡一生的坎坷实在是太多了。把这些人生不顺 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想必任何人都会早早的垮掉,但是苏轼 确确实实的没有倒下。并且,在他的词中,你见不到李白对命 运不济的激愤,也见不到屈原不如意后的孤傲。有的更多的是 潇洒和旷达!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 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 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外物的。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为什么又有“一蓑”, 前后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 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 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 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在分析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谁能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首 词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 处之之情,表现出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和旷达的胸襟。
林语堂先生评价说: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
余秋雨先生评价说:
他有一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 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热诚的自我解剖,目 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 处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 分曾为他带来了官位、荣誉和名声。他渐渐 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品读完毕,你的获得
2、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鉴赏方法: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 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
被贬黄州后的心境: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6、请结合词句说说,词人是一个怎样的 形象?
一蓑烟雨 suō
1、自译,字意质疑,释疑。 2、从词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词。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及写作缘由。
品读词文: 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 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
❖ ❖ ❖ ❖
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的内涵。
•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
政治的风雨
•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 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
小结此句: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 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 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 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 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再读全词,解读意象
❖ 如:词中的“雨”、“竹杖芒鞋”、“蓑 衣”“斜照相迎”、“萧瑟处”有蕴涵之意 吗?
此雨难道仅仅指眼前的雨吗?
❖沙湖道中风雨——政治风雨、人 生的风雨
❖雨中的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 者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 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 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
雨后的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 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 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 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 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们。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 隐”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 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 人说苏轼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 不管是哪种“归去” ,苏轼的心态 是旷达、是淡然、是宁静。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表面上: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 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一切都归于平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1)
了哪些信息?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诵课文,积累感悟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全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
了怎样的情怀?
活方式?“轻”该如何理解?
“竹杖芒鞋” “马”
“竹杖芒鞋 轻胜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轻”可以理解为无官一身轻,透 漏出作者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心愿。 追求“无丝竹自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的自由自在生活。
4,本词写的是一场自然风雨,有深
刻含义吗?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去 体现这一深刻含义的?
1、读准字音
同行 xíng 吟啸 yín xiào 芒鞋 máng 料峭 qiào 萧瑟 sè 一蓑烟雨 suō
2、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豁达的胸 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以及诗人归隐的旨趣。 (重点)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 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 人生哲理。 (难点)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 的表现手法。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 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1、阅读小(序二及)上问片题,探沙究湖道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苏轼什么感觉,体现了他 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凭 生”
2024年(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
文化背景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 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词作。
8
主题思想阐释
人生观照
通过词人对自然风雨的描 绘,体现其面对人生风雨 的从容与超然。
2024/2/28
情感表达
分析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 情感变化,从苦闷到豁达 的心路历程。
哲理思考
探讨词作中蕴含的哲理思 想,如随遇而安、活在当 下等。
9
艺术手法欣赏
02
03
04
课程性质
历史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 综合性课程
适用对象
高中生、大学生及历史文化爱 好者
课程时长
36学时(每学时40分钟)
4
历史文化背景
时代背景
介绍《定风波》词作所处的时代背景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作者生平
词作风格
《定风波》体现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通过解读词作风格,引导学生感受苏 轼的人格魅力和词作的艺术价值。
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思考并总结 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老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反馈和评 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2024/2/28
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 的阅读心得和感悟,可以口头表达或 书面展示。
通过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感悟,促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18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2/28
19
学生朗读表演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 水平的文本段落,确 保内容有趣且易于理 解。
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 行朗读表演,鼓励其 他学生积极倾听并给 予反馈。
2024/2/28
提前指导学生进行朗 读练习,注意发音、 语调、停顿等技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5)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导悟
一次遇雨小事
一种心境态度 一个人物形象
穿林打叶声
谁怕?任平生!
微冷、萧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认为此 时的苏轼 是怎样的 形象?
镇定自若 旷达乐观
研读 入境
探究①: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 “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竹杖芒鞋比马轻”表 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探究②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 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怎样理解这 句话的含意? 探究③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 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品读 明理
探究:词的上阙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的下阕又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 东坡为什么能够进入这样的人生境界,我们能 够达到如此境界吗?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你 什么启示?
诵读 总结
读罢全词,掩卷沉思;人生沉浮,忧乐荣 辱;我们一定会对人生有全新的体悟。要求: 写下漂亮几句话,抒发学习这首词的感受
定风波
演
讲
题
创创
目 :
设设
我 所
了
情情
解 的 苏境境轼 Nhomakorabea 学习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 放派词的特点。
2.体味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3.感悟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返回
朗读 导悟
1.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作者 的心情—读出自己的感情
2.领悟诗意: ①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②你认为此时的苏轼是怎样的形象?
总结示例: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的 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成了灿烂的晴空。苏 轼为我们撑起一把伞,心中一片澄明,愿我们 像苏轼那样,活得明亮,活得豁达,活得潇洒, 活得轻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1)
品读感悟
•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思考:雨中抒情主人公的具体形象是怎 样的?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品读感悟
• 雨过天晴,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 画面?给人怎样的人生启示?
• 词人在大自然变化的瞬间又获得了怎 样的顿悟和启示?
• “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小结
延伸拓展
学习目标
• 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 赏析形象,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 • 学习面对人生风雨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解读小序
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作业: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 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初读感悟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出情感
语调的抑扬顿挫 语音的舒缓轻重
整体感知
本词描绘了几个场景?
(上阕)词人冒雨徐行的情景和心境。 (下阕)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 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 流人物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 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 作者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激越、意境开阔。
定风波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苏 元丰五年(1082年), 苏东轼因 “乌台诗案 ” 被贬黄州 (坡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 人物、事件。
赏析探究
上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 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 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 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 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我也不在意(雨中事)。 下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 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 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 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 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 雨,也无所谓天晴(雨后感)。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 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 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四读:品味人生
提升境界
从这首词中你得出 怎样的人生启迪?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知足常乐。 6.面对生活,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去留 无意,看窗外花开花落。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 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精神境界?
人生 自然风雨 态度
“莫听”“ 吟啸” “何妨”“徐行”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ຫໍສະໝຸດ 人生风雨 “谁怕”旷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回 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 好,阳光四照也好。
•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 声音。
❖ 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 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 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 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 料峭春风:带几分寒意的东风。 ❖ 「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
言外之意
• 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 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 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风风雨雨都 接 受。”
• 这是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 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 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 事,但从中表达了作 者洒脱、放达的人生 态度,更寄寓了他对 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 击的愤懑和旷达之情!/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交代时间,地点,背景及作者的心情。
•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 景。
•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 心理感受
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 的人生思考?
月料行相小 夜满纵
夜得。顾轩 来面使
,年 无窗 幽,相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4)
定风波
苏轼自主学习展示一 Nhomakorabea读 二、问
合作探究一
问题1: 苏轼在遭遇雨来时怎样 表达自己“独不觉”的呢?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合作探究二
问题2 : 苏轼为什么能做到这种 “独不觉”呢?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笔绽莲花,抒写感动
为苏轼写一份感动中国的颁奖 词或者对东坡说说你的心里话。
提示:颁奖词是在非常正式而 隆重的颁奖场合,通常具备“五 有”要素,即有身份、有作为、 有品格、有启迪、有文采。
给苏轼的颁奖词
你是文坛的宠儿,铸造了力透纸背的辉煌。 你是政坛的弃儿,咆哮出人生豪迈的激昂。 竹杖芒鞋是你无拘的装束, 吟啸风雨是你泰然的从容。 阅尽人间百态, 历经世事沧桑,
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读余秋雨的《东 坡突围》
3、读刘艳琴的《来 生便嫁苏东坡》
那寂寞黄州被你染上了灵秀俊朗, 那失意文人被你撑起了一片晴空, 那华夏大地被你撑起了中国脊梁!
与君共勉
东坡的旷达是一种佛陀拈
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 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 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 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 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 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 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探究总结人物形象
不被苦难困境压倒;
旷达
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 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恼;
拓展:从苏轼到苏东坡
苏东坡
苏轼
旷达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散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 胜过奔波劳碌。
在泥泞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怎会轻巧 胜过马?
诗人在这里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 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延伸:“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 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 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词的小序中说“已而遂晴”,词中也说 “山头斜照却相迎”,为何到了结尾却变 成“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的解释:
1、“没有区别”的意思。 ✓ 2、“不存在”的意思
在这里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 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如果我们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 字,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后来进入诗词作品, 成为具有审美意蕴的意象,表达着诗人的思想情感。
唐·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宋·苏轼《浣溪沙》“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词中写道“一蓑烟雨任平生”,序中言“雨具先去”, 应并无蓑衣,这难道是穿帮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探究
老师读这首词的时候,发现这首词中 有很多“矛盾、反常”的地方,你发 现了吗?找到矛盾的地方,想想为什 么?
唐朝宰相武元衡被刺客暗杀,他的马跑回家, 家人才知道武元衡遇害,说明唐朝的高级官员骑马。
宋朝宰相王旦,据说连为他牵马执缰多年的役 卒都不认识。
宋朝的宰相也是要骑马的,并且还有专门人员 为他执鞭隧镫。
——节选自梁发芾的《骑马坐轿是官员》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马
•奔波
竹杖芒鞋Βιβλιοθήκη 词中明明讲的是穿林打叶的狂风大雨,而苏轼又说 是“烟雨”,前后矛盾,这是为什么?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将狂风大雨看做是蒙蒙细雨,不正说明他对苦难的 蔑视。
词中写道“一蓑烟雨任平生”,序中言“雨具先去”, 应并无蓑衣,这难道是穿帮了?
你知道吗?
蓑衣:蓑衣是劳动者用蓑草或棕皮编织成的像衣服一样能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17
如果我们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 个字,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啸
轻
怕
迎
任
醒
归
• 啸:“一种沉郁的气流涌向喉头,涌向口腔,他长长
从词中看,苏轼想要归于何处?
田园、山林,家园? ——倾慕陶渊明 朝廷? ——诗词自况
苏轼有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苏做“和陶诗”百余首。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江城子》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 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 是吾乡”
——《定风波》
心 归于
雨具先去(实写) 一蓑烟雨(虚写)
参考:蓑衣是虚写,是苏轼想象出来的人生面对风 雨超然物外的理想之境。
苏轼自从贬谪之后常在诗词中有这样的描写:
《鹧鸪天》:“村舍外,古道旁,杖黎徐步转斜阳。 殷
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浣溪沙》:“自庇一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 《寓居定惠院》:“先生食饱无一事, 散步逍遥自扪
诗人的贬谪也许正是上天的安排,让她有机会发现在 庙堂之外的人生仍有自由可期,晚年还有温暖可待。
轻迎
啸 任
怕 醒
苏轼有浓厚的“归去”情结。在苏轼 360 首词中, “归”字出现 100 多次。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定风波》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
怕 • “ ”:“谁怕?”两个字斩钉截铁,这是一场惊悸消除之后
的直声呼喊!
任 • “ ”也是如此,一个字坚定不移,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醒 • “ ”:作者带着醉意任行雨中,雨过天晴,料峭的春风却
饶不了他,把他的残醉吹醒,曾经的惊险,还是会让作者 偶尔感受到心有余悸的寒意。
迎 • “ ”:山头斜照却相迎给人一种转折和意外惊喜的味道,
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
他所描写的这些意象无一不表出他旷达、自然、 洒脱的精神风貌。
在泥泞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怎会轻巧胜 过马?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有关“马”: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出行工
具是最能体现等级的标志,高头大马和八抬大轿就 是这方面的极致。
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喉音、鼻音翻卷了几圈,最后 把音收在唇齿间,变成一种口哨声飘洒在山风暮霭之间, 这口哨声并不尖利,而是婉转而高亢。”
——余秋雨《人生百味之啸味》
“何方吟啸且徐行”中“呼啸”是诗人边走边喊的纵情释 放
轻 • “ ”:既是暂离宦场苦海的如释重负,也是被贬谪后与生活
握手言和的一抹苦涩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