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实质与文本分析的层次(马豫星)
初中语文国培学习心得
初中语文国培学习心得初中语文国培学习心得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国培学习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国培学习心得1细雨蒙蒙,在20xx年的11月8日我来到了革命圣地井冈山参加了为其10天的初中语文集中培训,通过这次“国培计划”远程项目的培训,使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而且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乃范”。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
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学生是具有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
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
对于初中生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
比如我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首先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尽快提高学习成绩。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所而做为一个班主任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好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
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因材施教。
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实践探究——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2课群文阅读为例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实践探究——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2课群文阅读为例海南省儋州市新州中学(571700)胡忠礼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571700)刘冬云[摘要]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过去已有,但一直不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法,所以当前教师要重视起来。
教师应围绕“四步”和“七读”构建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站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2)01-0001-03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源于任务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结合阅读教学和“任务群”教学实际产生的一种教学法。
笔者尝试围绕“四步”和“七读”,探究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实践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起源与定义(一)任务型教学法是起源之一任务型教学法又称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法,最早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基于语言教学而提出,是一种以完成语言交际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法,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将其列入推荐使用的名单。
2015年,张开先生由任务型教学法衍生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一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在“要求”部分有明确的问题指令,相当于是材料作文和问答题的综合体。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起源之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早源于信息技术教学,后广泛应用于工科领域,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任务为中心、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创设情境为要义、以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为目标的互动式多维教学法。
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任务意识,且学习行为受任务动机的驱动。
(三)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定义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是以完成明确的任务项目为目标、以文本阅读为基础、以范例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以跨媒介混合式自主学习为手段的一种阅读教学法。
二、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一)有明确的任务任务是一个体系,包括大任务和小任务。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有必要“回归文本”。
一、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是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台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泰戈尔《金色花》的教案。
设计者在情境导入后直接进入品读过程:1.范读。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并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
小组互相练读,推荐朗读(小组长陈述推荐理由)。
3.品读。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出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二、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深刻理解文本如果课堂中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那么学生对文本是有可能提出问题思考的。
当然教师首先对文本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并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处理。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
但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文本。
今天,美学与读者中心论被渐渐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好现象。
但在盲目崇拜外国教育理论和改革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下,文本解读逐步走向了“思而不学”的极端。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阅读教学理论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以《离骚》为例以“释义、解码、评鉴”为核心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课文进行三个层级的解读。
以《离骚》教学设计为例,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有序列、有梯度、有质量的问题引领,从小切口深入,促进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走进诗人心灵,完成专而精的教学解读过程。
关键词文本解读;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点。
当前的语文教材仍以文选型文本为主,因此,培养与文选形态相适应的文本解读知识与能力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目标。
以“释义、解码、评鉴”为核心的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1]正是应用于阅读教学的有效理论支架。
在将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以核心问题的设计来促进文本的深度解读,通过教学设计的精准完成,提高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离骚》作为传统篇目,常规教学目标的设立多以在梳理文段过程中体悟作者“九曲回肠”的情感为主。
本次教学是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实践转化,在选点上打破常规段篇概念,着意文本“幽微”处,紧扣诗文中两处同一字——“独”字,力求以一字架构全诗。
通过有序列、有梯度、有质量的问题引领,从小切口深入,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走进诗人心灵,完成专而精的教学解读过程。
一、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内涵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适用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也适用于教师从教材之外选编的文本。
简而言之,该理论将文本解读分成三个层次——“释义层” “解码层”与“评鉴层”。
诚然,三个层级的阅读阶段只是作为一种理论阐释的需要,层级与层级之间并不是割裂的断层。
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级作为阅读教学解读理论的三大环节,既具有内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也具有实践上的螺旋循环形态,而这种关系与形态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特征,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话语体系[2]。
具体而言,三个层级的理论表述分别为:(一)以问题为抓手的读懂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第一层“释义层”立足理解层面,旨在解决让学生读懂的问题,即读懂作者在文章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术上取得成功,还能培养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因此,阅读教学在现代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篇文章将介绍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要性。
阅读教学目标包括理解文本、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鼓励阅读兴趣等。
首先,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来获取和消化信息。
理解文本可以分为浅层理解和深层理解两个层次。
浅层理解指的是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获取表面信息,如主题、主要观点和事实。
而深层理解则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文本中的隐含信息、解释作者意图和推断可能的后果。
通过教授不同类型的文本和相关的阅读技巧,如问答、摘要和批注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扩大词汇量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词汇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备广泛的词汇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通过教授词汇学习策略,如上下文推测、词根词缀和词语分类等,可以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的词汇量,并且提高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流畅性。
此外,提高阅读速度也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
阅读速度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处理文本的能力。
通过教授快速阅读技巧,如扫读和略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
然而,提高阅读速度并不仅仅意味着读得更快,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平衡速度和理解的关系。
另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便能够分辨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通过教授分析文本结构、比较观点和提出问题等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阅读教学还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进行阅读的重要动力。
通过选择有趣和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文本,结合活动和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目标包括理解文本、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鼓励阅读兴趣等。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编辑:黄再洋发布时间:2012-11-21 17:36:46点击次数:40文章作者:成尚荣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3月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但深入学习也会发现其修订后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
其中,有的是坚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
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当然首先是正确的、科学的。
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
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王尚文教授将此称作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所谓“独当之任”,就是基于特质的特殊任务,我愿意称其为“核心目标”。
正是这样的“特有的任务”,揭示了语文的特质。
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舍此,还有什么特质可言?还有什么语言可言?如果我们的讨论再拓宽一些,往深处走一走,不难发现,课程是个结构。
在课程的同”。
,是其美”上吗?他说,在”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
还自然想到了海德格尔。
他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
”其实,何止是诗人呢?他继续说:“人这个在者正是以说话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
”我们常经受语言的体验,而“那随着语言所经受的一种体验,就会触及我们此在最内在的结构”。
显然,语言文字关乎人的“最内在的结构”,关系人对自己的“揭示”,语文世界实质是人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此有深意。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
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三层级阅读教学
三层级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手段。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方法,即将阅读理解分为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三个层级,分别对应基础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三个台阶,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阶发展。
一、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内涵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是由黄伟教授等人提出的一种适用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和教师从教材之外选编的文本的阅读教学理论。
该理论将文本解读分成三个层次,即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分别对应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目标和阅读效果,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阅读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释义层,是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即通过理解文字、了解事实、概念、推理和想象,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
这种阅读方式强调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和概括,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
在释义层,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认识字词、理解句子、段落和篇章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意义,也就是获得文本的基本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释义层的阅读教学目标是打好基础,即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后续的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码层,是对文本的技术和艺术的解读,即通过读懂文本中的思路和结构,读懂文章作品中的表达艺术和言语智慧的过程。
这种阅读方式常见于文学作品和实用性或议论性的文章的阅读中。
通过解码层,学生可以发掘文本的思维方式和内在结构,发现文本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技巧,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在解码层,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分析文本的形式、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效果,也就是读懂文本的技术和艺术,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体会文本。
解码层的阅读教学目标是抓住关键,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性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为后续的阅读教学提供深度和广度。
初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5篇)
初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5篇)初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这次老师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通过仔细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对学校的前景布满了信念,也对自己选择人民老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忱洋溢的讲话,介绍了学校将来的美妙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仔细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
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布满了信念,也坚决了自己扎根于人民训练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布满盼望的热土的信念。
二、仔细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老师。
通过学习,我熟悉到,作为老师,要有剧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需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
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学问和思想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
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当完成。
三、熟悉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通过听优秀老师谈阅历和自己的仔细体会,使我对老师的内容和特点的熟悉从模糊到清楚、从茫然到豁然,的确感到受益匪浅。
我熟悉到,老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老师和同学共同参加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老师简洁的讲授,而是一个老师主导作用和同学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老师,的确要付出自己艰难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四、观摩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这次培训又支配/两次课堂观摩。
虽然是不同的专业,但是教学的方法是相通的。
从观摩教学中,我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自己的`差距,熟悉到自己在教学中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总之,这次新老师培训虽然是支配在学期之中,时间紧,任务重,我通过这次培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题三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
专题三: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导语: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话题一制定阅读学习目标的基本原则在课程标准中确定关于阅读的目标和内容,遵循了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课标要求首先应对学生和教师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成为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同时又承担着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责任。
我们的整个的教学活动应围着学生转,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我们特别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体验,特别是有个人色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师的作用是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对话,承担教学活动的组织、引领和促进的责任。
2、阅读目标中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一、什么是情感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即对客观事物与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的反映,新课程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指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新课程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
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诉求,这是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是整合在一起的。
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起着引领的作用。
我教学一篇课文《西风胡杨》,课文写了胡杨的特点,赞美了胡杨坚韧、顽强、无私的精神,表达了XXX对西风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我让学生进行对比句子:1、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
目录分析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是一本专门针对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的深入探 讨的书籍。这本书的目录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展现了其内容的核心主题和结构安 排。以下是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的分析。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按照主题进行了分类,使得读者可以快速找到自 己感兴趣的部分。目录将内容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聚焦一个具体的主题或问 题,如“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的原则与实践”、“文学作品的深 度解读”等。这种分类方式使得整本书的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使用。
文本解读与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解读
阅读教学
反思
解读
方法
读者
提供
讲谈
阅读教学
文本 阅读
理解
文本
教学
提高
作者
阐述
实践
深入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是一本致力于深入探讨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内在关系的著作。本书 将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 的视角来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精彩摘录
在众多教育类的书籍中,《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以其深入浅出的理论、 丰富翔实的案例和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赢得了广大教师和读者的喜爱。这本书 不仅提供了对文本解读的理论基础,还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展现了阅读教学的 魅力。以下是本书中的一些精彩摘录,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智慧与洞见。
“文本解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文 本,把握文本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作者:屈智来源:《江西教育B》2018年第06期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要尊重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利用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感受理解文学作品、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及素养的过程。
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基础,生活经验是学生阅读课文的生活基础。
因此,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
文本解读对师生挖掘教材内外的课程资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教学基于课堂,面向生活,教师要以文本解读为基石,以整合为手段,加强课内外之间的联系,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一、吃透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吃透教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将作品的写作意图、主题情感、写作思路、语言魅力、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理解透彻。
对文本的解读要结合课文本身,知晓作者写作意图和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一个学生对文本误读,可以有教师及时纠正;一个教师对文本的误读,那就会影响一个班级和每个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曲解、误读,就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就无法完成教育目的。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如果教师对文本解读有误或者不到位,这篇课文的讲解就一定达不到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此,吃透教材很关键。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台阶》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容易把苦难的父亲做大做空,认为父亲是伟大的。
本单元五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对弱者的关爱,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的博大,陶冶自己的情操。
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教师可以做出任务分工,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本文作者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一生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不懈努力的精神。
文本解读三层次与教学内容确定(曹明海)
文本解读三层次与教学內容确定山东师大曹明海教材即课程。
语文教材文本资源无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虽然不能说教材文本资源就是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要依据教材文本资源。
只有依据教材文本资源才能确定该“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以特定的结构方式呈现教材编者对“教什么”与“学什么”的构想与设计。
所以,离开了教材文本资源,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会无从谈起。
但是,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而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丧失。
正因如此,引发大家近来展开讨论“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问题,有人否定前者,有人则不认同后者。
其实,这个讨论似没有多大必要,因为语文教学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但没有“教教材”的基础,怎么能“用教材教”呢?叶圣陶的教材“例子说”,并非是否定“教教材”,而是强调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抓好听、说、读、写教学训练,说明教材文本资源是确定听、说、读、写教学内容的范例。
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以教材文本资源为范例来确定教学内容,既是强调要“教教材”,也是强调要“用教材教”。
这就是说,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把握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教教材”,二是“用教材教”。
这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不可分开的。
但前者是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后者不过是“教教材”的动态性生成与提升;没有前者作为基础,后者就不可能生成,它是不能离开前者的。
所以,如果忽视“教教材”,冷落教材文本资源,单纯追求“用教材教”,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会失去依据。
只有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适当的“用教材教”,才能使教学内容实现动态性生成与拓展。
据此,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即依据教材文本资源确定教学内容,发掘教材文本资源构成的教学内容。
这就是说,尊重教材文本,着眼于“教教材”,切实把握教材文本资源,发掘教材文本资源构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与确定策略
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与确定策略作者:***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1年第02期【摘要】研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比单篇阅读更加复杂的整本书阅读,尤其需要课程目标的定位和导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和要素,依然适用于整本书阅读。
辨知整本书的类型与特点、活化整本书阅读的知识和技能、探求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论和拓展整本书阅读的文化视野,是确定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整本书阅读的三维课程目标,在“读书、做事、做人”的课程定位下,获得完整统一。
【关键词】课程目标,知识和技能,方法论,文化视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三个学习任务群之一。
整本书阅读在修订前的课程标准里只是一般化的倡导,并未正式规定为课程内容,随着它被纳入课程标准的内容架构,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问题也就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
但考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施现状会发现,整本书阅读对于一线教学依然是一个重大挑战,教学单篇课文存在的问题在“整本书”这里得到了放大,教师面临的困惑也更多。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从课程标准的文件文本到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
基于此,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如何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经验摸索到科学确定,便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教学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教师已经习惯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但到了整本书阅读这里,目标反而经常不见踪影,今天研读这一章,明天研读那一节,似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和学都没有明确的方向,这显然违背课程设置的初衷和逻辑。
研读内容和学习任务都更加复杂的整本书阅读更需要课程目标的定位和导引,三维目标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和要素,依然适用于整本书阅读。
本文即以三维目标作为分析框架,探讨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确定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阅读课宁安市江南中学杨秀娟“书是读懂的,而不是讲懂的。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要的作用。
新课标在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可是语文教学中的出现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少,有目的、有明确性的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屡见不鲜。
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忘了应让学生阅读。
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就肤浅,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难得到应有的训练。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读”上下功夫?一、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课文要靠学生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让学生在读书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朗读是最经常、最好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途径,应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情感、语感。
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中要给学生的足够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默读,要把训练落在实处,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的阅读是没有效果的。
新课标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意义与实施
新课标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意义与实施【摘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属于发展型任务群,对应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这一内涵。
设置该任务群,目标上要回归语文课程的审美创造价值定位,内容上要从孤立到统整,实施上要从片面接受到整体感悟。
教学该任务群时,应根据学段内容安排和学生年龄特点,创设阅读情境,强调整体感知,设计学习任务,调动审美需要,丰富审美经验,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文学阅读,创意表达,审美创造,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明确了文学活动育人的价值定位、内容要求,可看作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纠偏与完善。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属于发展型任务群,对应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这一内涵,“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1]。
文学阅读在本质上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是以美的“语言艺术”及诗、小说、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等体裁的作品为对象,“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从而产生或喜怒哀惧或振奋震撼等情绪上的反应,并获得精神愉悦感、人格自由感和心灵净化感的审美活动”[2]。
相比于成人的文学阅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文学阅读处在初级阶段,目的是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即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入文学作品描绘的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将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投射到自己的生命世界中,情不自禁地领悟、体味、再创造,甚至陶醉其中,使心灵受到震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文学阅读,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的实质与文本分析的层次——基于语文教育资料独特性的认识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马豫星提要:本文以“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为基点,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主张语文教学的主要方面在言语形式。
在评价他人言语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指导学生从言语文本的整体出发,掌握言语形式同言语内容之间的互动密合,以此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此明确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体现其学科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育言语文本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一、语文教育资料的独特性——“言语形式”语文教育是人类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类对教育活动的普遍认识出发,由此揭示语文教育的显著特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类教育活动包含的必备要素吧。
在众多关于教育活动构成要素的分析里,笔者选取了陈桂生先生的论述,因为他的剖析汲取了马克思对劳动过程的分析,推演出简约务实的见解,教育活动“……其简单要素当包括: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动、教育对象(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联系中介的'教育资料'(相当于'劳动资料',不相当于'生产资料')”【1】在一般的教育活动里,此中三个要素全属变量,然具体至体制化的学校教育系统之班级授课制,情况却有些不同。
因为,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经常以学期为最小单位),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固定化的,可以说,不同的学科教育活动经常面对着相同的受教育对象。
因此,如果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分辨各门学科教育的独特性,就存在较大的局限。
从教育资料角度出发就可避免上述缺陷。
因为,在各门学科教育领域内,教育资料以迥异的质料存在着,或者是图象,或者是符号,或者是动作行为,或者是观念形态,具备着区分和凸显各类教育独特性的功能。
并且,教育资料的中介特性,尤其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制约教师与学生的种种活动。
无论是教师学科知识素养的建构,还是教育理念个性的形成;无论是学生品德学识的提高,还是学习方法习惯的探寻。
所以,从每种教育活动所凭借的教育资料入手,来判定其独特性、明确起职责,不失为一条恰当且便捷的途径。
那么,语文教育所依托“教育资料”应该且必须是什么才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呢?先让我们来看看各科教育所依凭的教育资料吧。
很明显,各类学科教育,诸如政治、历史、数学、物理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言语”形态存在着,而语文教育更是如此。
那么,这些学科教育“言语”的存在作用与语文教育的“言语”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一样,那么,语文教育就无须单独立科,消融于各门学科就行了。
如果“言语”的存在作用不一样,那么,它们的差异又在哪里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对“言语”施以细致入微的剖解,辨明语文教育中的“言语”的存在个性。
引入哲学的形式与内容这对范畴,作为辨析语文教育“言语”的理论工具,确实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于是,我们可以便捷地断定:其他学科教育也须借助言语资料,但是,人们关注的部分,归根结底,还是承载于言语资料的学科知识内容,无论是自然、社会的,还是人文的;在这个关注过程里,言语只是获取该学科知识的形式,手段,途径,桥梁,而不是终极追求。
言语不是这些学科特别需要关注的,除非在通过言语这一形式去获得知识内容的路途中发生了困难,言语本身才会成为关注点,涉及言语本身的知识(广义)才会在有意识的支配下运作起来,——这种现象在一些有经验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是较容易看见的,他们会通过分析语句结构,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中的学科内容。
语文教育则不然,如果它仍旧把掌握领会言语所承载的内容作为自身的唯一终极目标,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因为这项工作已经由其他学科教育承担了;惟有以言语本身作为语文教育的内容,令学生掌握必备的言语知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够迅速地透过言语,快捷地领悟蕴涵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甚至没有自觉意识到言语的存在),才会体现语文教育的自身价值。
因此,语文教育资料的独特性就在于聚焦“言语”本身,——相对于其承载的内容来说,又可称为“言语形式”。
这是任何其他学科教育所没能有意识、有目的关注的,不是焦点意识。
所以,提倡教育教学中的“语文味”,其实是对语文教育本体价值的回归。
二、服从于语文教育的言语分析在语文教育视域内,言语分析,应该为也必须为语文教育服务。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语感的教学,而“言语形式是语感的客观对应物”。
自然,言语形式就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但是,他的“言语形式”只局限于狭隘的物质范畴。
李海林先生虽指出“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是“言语的两个侧面”,是其提出的语文学的基本范畴——原核性的理论命题,却没有再进一步明确“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在语文教育中究竟如何展开。
所以,两位先生有关言语内容与形式的阐述,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就显乏力了。
其实,语文教育视域中的言语分析应该借鉴语言学、文艺学和文章学等等所有同语言和言语相关的学科的研究,建构自己学科领域内的“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理论,来为语文教学服务,但更需要立足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境,而不能完全照搬语言学。
首先必须牢固地树立这样一个思想: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只是相对的概念,会随语文教学过程中实际面对的教学资料——具体言语文本的大小不同而发生变化,没有字数(视觉上的符号分割)和音节(听觉上的符号分割)多寡的严格限制;应该根据当前具体“教”与“学”时的言语单位的容量来确定。
教学时面对的是语境中的一个句子,那么,句旨是言语内容,各种用来产生句旨的方式与手段——选取的词或词组与他们的连接方式——就是言语形式;面对的是一个具体的段落,那么,段意是言语内容,构成段落的句子和句子间的连接方式就是言语形式。
自然,随着言语单位的增大,此言语单位的言语形式也会进步复杂,尤其是文学艺术类言语文本。
所以,当某一个语言单位,成为教学关注的对象时,其语言内容(一般的、抽象的意义)和语言形式(文字和音节)都是教学须重视的;因为所有语言单位都是为表现言语的内容而服务的,是使言语单位成为现实存在的必要方式之一。
讲究基本语言素材的积累,实质就是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这是非常符合语文教育学科特色的做法。
当然,属于语言范畴的语法规则同样是为实现言语单位服务的,也就成为言语文本的形式部分。
其次,由于语言(广义)和“人”的精神意识世界密切相关,辨析清楚语言的特性自然不能离开“人”来施行。
因此,笔者引入一个中介概念来阐述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内涵,这就是:言语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主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等。
于是,就得出:言语内容是言语主体运用言语形式、在表达主体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言语文本所承载的信息,言语形式是指言语主体为外化其精神世界而建构某一言语文本的过程中采用的材料、方式与手段。
言语主体的精神世界的外在形态就是包含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统一体——言语文本。
(如上图所示)构成言语文本的言语形式,必然关涉某个语言单位的选择,关涉已经运用的某个言语成品,还有这些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的联系方式。
当然,这些过程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的。
比较而言,一定的语境,在言语形式的产生进程中,只是作为外在的因素,或隐或显,或强或弱,制约着语言或者言语单位的遴选,制约着它们的联系方式,从而影响着言语文本的信息传输;但并不直接进入言语形式本身(这点和口头交流迥异),否则也就不叫语“境”了。
如果把“语境”限定在言语文本上下文的畛域内,那么,它会随着教学聚焦点的变化而变化;当聚焦点在“词语”层面,与该“词语”联系着的“语句”就是它的“语境”了,当聚焦点在“语句”时,与“语句”关联的“语段”就成了“语境”,此时,“词语”的“语境”就成了表现“语句”信息的言语形式了。
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由于意识、心理、思维现象本身就是信息活动,”【2】,并且任何信息在传输过程中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耗,言语形式在外化言语主体的知情意、形成言语文本的路途中也概莫能外,即出现“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的现象(《文心雕龙·神思》)。
因此,言语文本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等同于言语主体的知情意;何况每个言语主体创作文本的动机和目的也非整齐划一,言语运用水平也是千差万别,难免会出现“言”与“心”不一致的现象。
假使言语主体欲借言语文本展现真实的精神世界,且具有较高的言语传输能力,能够极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传输的损耗,增强言语传输的确定性,那么,言语文本的内容就逾趋近于言语主体的真实情感;反之,则远离言语主体的真情实意。
所以,通过言语文本(在语文教学中通常表现为某一范文)去理解言语主体的知情意,以此来指导与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表达,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有人提出的“语文教学实质是培养言意转换能力”的观点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质上真实面对的是言语文本和言语文本的内容,而不是直接面对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习的是言语文本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完美结合体,而不是直接感受作者如何把思想和情感诉诸于言语的复杂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言语文本完全不能成功地表露言语主体的知情意。
)所以,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指导学生从言语文本的整体出发(包括现实里的成品文本和意识中的潜在文本),掌握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之间的互动密合,以此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此明确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体现其学科价值。
四、言语文本的层次性在这里,笔者认为语文教育还须注意其教学资料——言语文本的层次性。
由于言语与言语文本自诞生后,必然会沉积或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能够反映社会文化诸多方面的问题,能够给人启迪与美感,是丰富精神的重要资源,所以有人主张“语文教育实质是精神教育”。
但是,从以上的图示可以看出,处于社会文化现象层次的言语文本,不应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
因为,如果把言语文本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看待,就极易把语文教育泛化、异化为思想文化课,历史知识课,环保卫生课,等等,出现语文教育“自我放逐”的局面。
只有当言语文本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因素成为理解和掌握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互动密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介入因素时(经常作为语境因素),它才能进入语文教育的视域;这种情形尤其出现在文学类言语文本中。
所以笔者用虚线来表示语文教育的边界,说明它是一种开放的状态。
并且,语文教学立足文本自身系统、执行淡化社会文化现象的策略是可行的。
在人类文化长河之中,经典文本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地流传,与读解过程的“去背景”现象密切相关;读者无须掌握丰富的文本背景知识,同样也能感受文本的魅力,触发心底的情愫。
因为,典范文本可以反映人类许多超越具体时空限制的情感与精神,具有普遍永恒的共通性;并且,一旦读者和文本形成审美意向关系,也即虚拟意向关系,则具体现实世界就“悬置”起来,“对读者而言,作品就是语言之境,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也独立于创作者的独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