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细节,激活学生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教学细节,激活学生思维
摘要: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都要关注的问题。

数学课堂需要思考,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细节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始终是数学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把思考当成学生学习数学的主旋律,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提升。

一、关注课堂启发提问,引领学生积极思维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

教师重在授法,学生贵在领悟,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然后填写表格,写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所含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个数和面积,在操作交流之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个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当学生通过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得出长方形的长乘宽正好等于它的面积时,显得异常兴奋,此时我又追问:“长乘宽实际上表示什么? 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得出长乘宽实际上表示的是长方形中所包含的1 平方厘米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之旅,感悟了长乘宽的算理。

二、关注课堂语言表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而内化。

语言的逐步掌握和不断发展,推动着学生的思维内容日益丰富,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圆柱体时,我提问,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
了?什么没有变?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教材,运用手中的学具,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最后重点回答第二个问题。

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

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
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

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和高之积的2 倍。

通过有序的语言练习,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

由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其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关注课堂情境创设,引发学生思维欲望
课堂教学的开端,能否巧妙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
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基础。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我出示如下情境:师:“今天老师要出一道难题考考大家,10+1=?”生笑:“这还要说,当然等于11。

”师:“那10角+1元=11角吗?为什么?” 生:“不会,应该等于20 角,或是2元。

因为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应先转化单位。

”师:“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什么?”生:“就是单位一样时才能相加减。

”师:“很好这道题在计算时有何特点?你还想到了什
么?”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但能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而且学生在沟通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时能感受到数学思考的乐趣。

四、关注课堂积极评价,激发学生思维热情积极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持续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思考的热情,感受成功的愉悦。

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就要给予恰当的鼓励;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思维的过程,和其他学生一起帮助分析、纠正。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给予肯定,特别是对待那些学困生,教师就更要努力地保护他们参与思考的主动性。

一位老师在教学“十几减9、8”这一内容,快要结束时,
老师问学“还有问题吗?”一位学生问:“ 13-8,3 够,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3=5,再用10减5得5,因此13-8=5,这样可以吗?”这个学生的思考方法,其他学生一时无法理解,纷纷说道:“不对,减法不能倒着减。

”教师没有批评这
位学生,反而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
还积极地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论,最后学生达成了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独创性。

教师顺势板书:13-8=10+3-8=10(8-3)=10-5=5 。

这样的评价不仅保护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热情,同时也鼓舞了全体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