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质出发,探讨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为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服务。

关键词:有效引导激发兴趣知识积累知识深化知识交流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逐步将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了质的飞跃,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得到了保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始终围绕知识点进行提问,表现精彩,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激发兴趣还需好的情境设置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想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从激发其学习兴趣入手。而要实现这一点,创设好的学习情境必不可少。每一节课的导入,要有一个由头,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的导引下,以更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讲《分米、厘米的认识》一课时,一上来,先出示一段数学日记:早晨,我从20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衣服,将150分米的被子叠好,用12厘米的牙刷刷好牙,再吃下10分米的面包。这段

日记一读完,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接着让学生将这段话中的问题一一找出来。由于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学生很快就找出了不合理的地方。很显然,这样的新课导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主动提问中,新知识的学习也顺利展开了。根据课本上的内容,教师巧妙地通过一篇有着明显漏洞的数学日记,创设了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放到教学内容上来,可谓是无痕的导入,无声的过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知识的积累还需及时提炼总结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事实上,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放得开,也想多,能够很好地理解所学数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毕竟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是零散、不系统的,要实现知识的积累,教师必须及时提炼总结,帮助他们梳理知识,进行整体思维的引导与点拨,进而使学生在点性思维的同时,形成线性思维,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要做好课堂的及时提炼总结,老师应该注意在学生对知识的现有认知与理解基础上,多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在新问题下激发灵感,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思考能力与知识结构都得到更大的提升,使其知识建构更加合理。例如:在《小数比较大小》一课的教学中,讲完内容后,再问学生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读过教科书的学生会提出一些方法。老师继续问:真的是这样吗?学生会经历一个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的过程,再回忆课堂上

老师所讲的,进而又得出新的方法。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了回忆与总结,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的提升,加速学生知识的构建。

三、知识的深化还需巧妙运用学生错误“资源”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略的资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出现错误理解,正意味着学生思考上的另一种创造,这种理解比不理解更可贵。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要懂得运用学生错误“资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老师正视学生的错误理解,有效地引导学生本人及其他同学对这种错误进行分析思考,可以使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都对此错误加深印象,从而深化正确的知识。一方面,要关注学生产生错误理解的原因,再对其进行分析,肯定其中的可取之处,从而既实现对学生思考的肯定,又实现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另一方面,要对学生产生的错误过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产生错误的那一个环节入手,将其带到正确的道路上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能够完成正确知识的建构。例如:讲解《乘法分配率》一课时,当学生基本了解这个运算定律之后,出一系列的题,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进行一一讲解。先请出现错误的学生讲讲他们的思考过程,再请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错在哪里,并问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对错误答案的讲解,使出错学生和其他同学一起再次加深印象。既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同时又使其他同学从错误思维中得到了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一举多得。

四、知识的交流要注重教学的重点线

学生的自由交流与勇于表达意见,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但应该看到,学生的交流容易偏离教学重点,对主题的把握也容易出现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学必须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的重点,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偏离,并运用合适的方法,将学生知识的交流始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方面,在学生思维受阻,思路偏离时,老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另一方面,当学生游离时,要通过及时点拨,为学生提供可供其探索思考的方法指引,进而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交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肯定他们交流成果的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从而使学生的交流始终在正确的范围内,真正起到交流与深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詹志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

[2]王彩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3]于文青.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建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