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菌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了严重病害,尤其是对虾“偷死”情况严重。虽然种质退化、天气恶劣、养殖密度高、养殖水质恶化等难辞其咎,但从整个疫情上来看,对虾养殖中弧菌贯彻始终,可谓“魅影重重”。
2010年我国的对虾养殖业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到严重的病害肆虐,其危害程度严重的,发病率和排塘率均在50%以上,个别达到90%。总体去年的对虾病情表现出南北有较大差异的特点。从病情上看,南方病情重于北方,其中海南、粤东、粤西地区受灾最重;从病程上看,南方地区呈现发病范围广、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发病季节不明显等特点,头造虾减产严重;而以江浙、京津唐为中心的北方养殖区虽也有发病现象,但整体发病率不高、造成的损失不大;从症状上看,南方地区多表现为空肠空胃、偷死等症状,而北方对虾养殖区虽也曾出现了“偷死”现象,但该病整体发病率不高,对虾仍以传统的白斑病、桃拉综合症等为主。关于对虾病害的原因,虽然种质退化、天气恶劣、养殖密度高等难辞其咎,但总的来看,对虾养殖中处处体现出弧菌的身影,可谓“魅影重重”。本文就对虾养殖中的病原弧菌、弧菌病症状和防治等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今后对虾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1 弧菌及弧菌病
弧菌(vibrio)是海洋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该类细菌具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此成为海水环境的优势种群,尤以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占优势。目前,第九版《伯杰氏细菌学手册》收录了35种弧菌属细菌,在这些弧菌当中,部分种已被认为是鱼类的重要致病菌。据有关报道,鳗弧菌(V.anguillarum)、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灿烂弧菌(V.splendid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杀鲑弧菌(V.salmonicida)、海利斯顿氏菌(V.pelagius)、美人鱼弧菌(V.damsela)、奥氏弧菌(V.ordalii)、费氏弧菌(V.fischeri)、鲨鱼弧菌( V.carchariae)以及最小弧菌(V.mimicus)等10多种弧菌可以引起鱼类病害。随着人工养殖迅速发展,养殖水域生态变化,弧菌病已经成为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
由弧菌属(Vibrio)细菌引起的弧菌病(Vibriosis)是在世界各地养殖鱼、虾、蟹及贝类等水产动物中普遍流行且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弧菌属中的鳗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在弧菌种群中占优势,广泛存在于自然海水中,导致弧菌病在全世界发生,且具有流行广、发病率高、危害大、死亡率高等特点,给鱼、虾、蟹及贝类等海水动物的养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由鳗弧菌、海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疾病统称弧菌病。对虾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对虾幼体菌血病、烂鳃病、红腿病、烂眼病等,其主要的病原菌为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等,其中弧菌科的许多种细菌,是引起对虾类细菌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表1),并且作为海水中的常在菌群,弧菌也存在于健康的甲壳类个体的体内,Gomez等报道了万氏对虾的肝胰脏内可能存在着多种弧菌。当水中弧菌的数量为103-104cfu/mL(cfu/mL:每毫升样品中含有的细菌群落总数)时,对虾的红腿病症状明显加重。通过对比看出,对虾的发病程度和死亡情况与虾池水中弧菌的数量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当水中的弧菌数量达到104cfu/mL时,对虾就
可能被感染发病。
鳗孤菌是研究最早的病原弧菌。鳗孤菌分成5个生物型,即鳗孤菌生物A、B、C、D、E型。鳗孤菌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50多种淡海水养殖鱼类及其它养殖动物发生弧菌病。很多研究表明,鳗弧菌是多种养殖对虾感染发病的一种重要弧菌之一。Lightner和Lewis曾报道鳗弧菌是白对虾和褐对虾的病原菌。Delves Broughton等从实验室饲养的患病的中国对虾中也分离到鳗弧菌。
创伤弧菌有2个生物型。创伤弧菌生物I型及生物Ⅱ型。创伤孤菌生物Ⅱ型是海水养殖经济动物的致病菌,主要对鳗鲡致病,而且对虾也深受其害。创伤弧菌生物Ⅱ型是否引起疾病与水温及盐度的关系很大。盐度在0. 5-1.5、温度在25-30℃之间是该菌引发疾病的最佳条件之一。
溶藻弧菌也是海水养殖动物的常见致病菌。溶藻弧苗是中国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的病原菌,也曾是台湾地区养殖的日本对虾的病原菌。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菌,主要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中。其流行广,危害较大,发病率、死亡率也高。副溶血弧菌作为最早发现的对虾病原菌,通常被认为是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中,但夏季海水中的含量比冬季要高。副溶血弧菌是中国对虾的病原菌。
杀对虾弧苗是1995年才首次报道的新病原弧菌。因为是在患病日本对虾中分离到该菌,所以Isbimaru等将其作为新种命名为杀对虾弧菌。该菌一般在夏、秋季引起疾病的暴发。
2 对虾弧菌病临床症状
弧菌病是对虾养殖中最为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症状一般为:红腿、黄鳃、断须、额剑和尾部溃烂;对外界反应迟钝。部分虾体发黑和肌肉白浊;自患病对虾体内抽取的血淋巴凝固缓慢,颜色也由正常的淡蓝色变为微红色。解剖发现肝胰腺肿大、变红;中肠内无食物残留。虽然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所发生的对虾“偷死病”是由弧菌属的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但其所引起的弧菌病在临床上有其自身特点:对虾少量进食或不进食,肠胃空无食物,肝胰脏明显萎缩,虾体不红(变得更透明)。染病对虾很少在水面游动,常常趴在池边,活力较弱,在土池中有扒沙泥现象,而且死亡一般发生在池底。
3 对虾弧菌病诊断
对于对虾弧菌病的病原菌检测,传统的方法是根据生理生化反应以及病理分析进行鉴定。利用生理生化方法鉴定必须进行多项理化指标的测定才能完成,对一般的实验室来说,要通过这种方法将细菌鉴定到种不是一件易事。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开始试行成套的标准化鉴定系统和与之相结合的计算机辅助鉴定系统,使细菌鉴定日益朝着简便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现代血清学、免疫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出现与发展为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病原菌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可以准确地将病原鉴定到种、甚至亚种的水平。目前已有血清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技术、PCR技术以及核酸杂交等技术用于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