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DM
t2dm的诊断标准
t2dm的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T2DM)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血糖水平和临床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建议,T2DM
的诊断标准如下:
1. 随机血糖浓度,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伴有
典型症状(如多尿、口渴、体重下降)。
2. 空腹血糖浓度,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
空腹
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或饮用含糖饮料。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口服75g葡萄糖溶液后2小
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4.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6.5%。
HbA1c是过去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的反映。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T2DM时应重复检测异常结果,以确认诊断。
此外,对于无症状但高危人群(如肥胖、家族史、高血压等),建
议进行糖耐量试验或HbA1c检测来筛查糖尿病。
总之,T2DM的诊断
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多个血糖指标,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t2dm医学名词解释
t2dm医学名词解释
T2DM,即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导致体内的血糖水平升高。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90-95%。
在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是主要的病理机制。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功能是促使细胞摄取和利用体内的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然而,在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正常控制,并导致高血糖状态的持续存在。
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家族史以及某些基因变异。
病症主要表现为口渴、多尿、体重下降、疲劳、视力模糊和伤口愈合缓慢等。
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注射胰岛素。
饮食控制包括限制摄入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口服药物,如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以及胰岛素注射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此外,增加体力活动和保持适当的体重也对改善2型糖尿病的症状和控制血糖水平至关重要。
尽管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正确的治疗和管理,可以控制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定期检查血糖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都是重要的管理策略。
如果出现糖尿病相关的症状或有相关家族史,应尽早咨询医生,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和早期干预,以便尽早控制疾病的发展。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4037··指南·共识·【编者按】 2型糖尿病(T 2DM )是一种终身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没有被治愈的证据,但经研究证实,针对超重和肥胖的T 2DM 患者采取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包括强化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以及代谢手术治疗可以实现T 2DM 缓解。
什么是T 2DM 缓解?近期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发布的《2021 共识报告: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T 2DM 缓解的诊断标准;当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T 2DM 缓解的替代标准。
目前我国T 2DM 呈高发趋势,患者承受着心理、身体、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若能实现糖尿病缓解,对于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意义重大。
因此,由邹大进教授、张征教授、纪立农教授牵头组织国内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及ADA 的共识报告,制定了一部符合我国糖尿病患者健康需求的《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开展T 2DM 缓解诊疗工作,帮助T 2DM 患者获得安全、有效且经济的干预措施。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编写专家委员会【摘要】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一直被认为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手术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胖的T2DM 缓解,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
T2DM 缓解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患者依从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远期还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速度,降低终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为帮助我国临床医生规范开展在超重和肥胖T2DM 患者中缓解T2DM 相关的临床诊疗工作,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特制定《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缓解的非药物干预策略PPT
代谢手术方式
T2DM合并肥胖手术治疗10年随访
有研究显示,相较于药物/生活方式干预组,手术组糖尿病缓解比例 更高、BMI降低更明显[8]。
代谢手术治疗T2DM的机制可能和术后体重下降、能量摄入限制、肠 内营养不良、胰岛β细胞再生等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四、缓解T2DM新型干预策略
01调控肠道菌群缓解T2DM
T2DM的核心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性 下降。通过恢复β细胞总量和重建β细胞功能来预防或逆转胰岛 β细胞衰竭是阻止T2DM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策略[9]。
03通过胰岛非β细胞分泌胰岛素
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Pedro Herrera教授进行了诱导人胰岛非β细胞可塑性的系列研究, 发现人胰高血糖素表达的α细胞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开始产生胰岛素和葡萄糖依赖性胰岛 素分泌;来自糖尿病患者的α细胞也可以参与胰岛素的产生。
(1)荟萃分析(纳入23项随机对照研究):随访6个月时,低碳水化合物(LCDs) 饮食组T2DM缓解率显著增加,FBG和体重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大幅改善。对合并肥 胖的T2DM患者,限能量平衡饮食(CRD)配合运动、LCDs、极低热量膳食 ((VLCDs)、间歇性断食、生酮饮食等,均可促进早期T2DM缓解[3]。
糖尿病缓解结局项目
(4)5:2能量限制饮食可有效实T2DM缓解
瑞金团队一项双中心、开放标签、三臂、平行组设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招募326名患有超重/肥胖和T2DM参与者。在医学监督下,进行短期5:2能 量限制饮食,结果显示,该饮食方法可显著改善血糖、人体成分和心血管 代谢指标[7]。
(5)其他有助于实现T2DM缓解的饮食模式
参考文献
1.Rothberg A, et al. Diabetologia. 2024;67(4):602-610. 2.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29(9):641-652. 3.Goldenberg JZ, Day A,et al. BMJ. 2021 Jan 13;372:m4743. 4.Lean MEJ, et al. The Lancet 2018; 391:541-551; 5.Lean MEJ, et 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9; 7:344-355. 6.KARIM KIBAA, et al. 733-P: Diabetes Remission Outcomes Protocol (DROP)—Early Observation. Diabetes 20 June 2023; 72 (Supplement_1): 733-P. 7.Li M, Li J, Xu Y, et al. Diabetes Care. 2024;47(6):1074-1083. 8.Kirwan JP, et al. Diabetes Care. 2022 Jul 7;45(7):1574-1583. 9.Jiang Y, et al. Diabetes. 2024;73(6):926-94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导言: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中国糖尿病学会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定义和诊断:指南明确了T2DM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结果。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高血压等,还可以根据随机血糖来进行诊断。
预防和干预:指南强调了T2DM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糖耐量受损(IGT)和糖尿病前期(IFG)患者,密切关注饮食结构、体重管理和合理运动,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在干预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运动锻炼,同时避免脂肪摄入过多。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的T2DM患者,指南提供了药物治疗的方案。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等药物。
根据个体的情况和疗效评估,医务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并定期进行疗效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防治:指南还强调了T2DM的并发症的防治。
长期高血糖对人体多个脏器和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监测、神经系统评估,并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
个体化管理:指南还强调了个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每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病情和生活方式,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务人员应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考虑,并与患者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结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通过有效的预防、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的积极作用研究
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在T2DM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积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2.4 副作用分析
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关注。根据研究数据和临床观察,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的联合应用可能会导致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的积极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 研究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在T2DM治疗中的药理作用:通过深入了解这两种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为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探讨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T2DM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研究设计,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变化,评估疗效。
罗格列酮是一种二肽酶4抑制剂,能够提高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而二甲双胍则是一种口服降糖药,通过抑制肝糖原合成和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降低血糖。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T2DM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在T2DM患者中的合用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通过深入研究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结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未来的糖尿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T2DM 患者有氧运动疗法运动项目的选择
T2DM患者有氧运动疗法运动项目的选择段建英 肖参参 任 帅有氧运动是一项简单易行、积极有效的T2DM康复治疗基本方法,选取合理的有氧运动项目是预防和治疗T2DM的前提。
目前,具体有氧运动项目对T2DM患者治疗的研究不够具体且缺乏针对性。
根据不同人群的条件状况,合理选择有氧运动项目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科学制定T2DM患者有氧运动疗法的角度,探寻分析有氧运动治疗T2DM项目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出科学选择项目的原则和方法,为今后制定T2DM 患者有氧运动疗法提供理论参考。
T2DM是一种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发展的,以人体代谢障碍、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为基本特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病症。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9年全球成人糖尿病人数已达4.63亿,且预计这一数量在未来仍有大幅增加,到2045年将达到7亿人。
随着城市化、老龄化和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增加,诊断率、治疗率的提高,未来5年,中国糖尿病医疗市场有望从现在的500亿美元突破至千亿美元大关。
这一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变化、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
美国运动医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都高度推荐规律的有氧运动来预防和治疗T2DM。
有氧运动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长。
但T2DM患者有氧运动疗法制定受运动学因素( 如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频度/密度、运动时间和运动类型等)及其它因素( 如年龄、体质、兴趣、并发症,运动环境的限制等)的影响。
这些因素将影响患者选择什么样的运动项目。
1 传统T2DM患者的有氧运动1.1 太极拳坚持太极拳锻炼有助于维持T2DM患者的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延缓和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太极拳作为运动疗法时,强度为50%~60%VO2max或60%~70%最大心率,时间在20min以上,每周5~7次,周期为8周到6个月不等。
周丽娟的实验观察,对试验组46例T2DM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杨式24式太极拳锻炼 ,试验组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均低于对照组。
T2DM 心血管疾病预防科学声明主要内容
T2DM 心血管疾病预防科学声明主要内容2 型糖尿病患者CVD 风险因素的管理1. 营养(1)超重或肥胖患者减少热量摄入。
(2)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
(3)将碳水化合物监测作为血糖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4)用水果、豆类、蔬菜、全谷和乳制品替代其他碳水化合物来源。
(5)地中海式饮食或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和CVD 风险因素。
(6)限盐(ADA 推荐<2300 mg/ 天,AHA 推荐<1500 mg/ 天)。
2. 肥胖(1)对超重和肥胖患者进行告知:生活方式改变可带来3%-5% 的体重减轻,并可长期保持,这对健康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
(2)对于BMI ≥40 kg/m2 或BMI ≥35 kg/m2 伴有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如果生活方式干预联合或不联合药物治疗未能有效减轻体重,减肥手术或可改善其健康状况。
3. 血糖(1)对于大多数患者,推荐将A1c 控制在≤7% 以减少微血管疾病风险。
将平均血糖控制在大约8.3-8.9 mmol/L(大约150-160 mg/dL)可实现上述目标。
理想情况下,应将空腹和餐前血糖维持在<7.2 mmol/L (<130 mg/dL),同时将餐后血糖维持在<10 mmol/L(<180 mg/dL)。
(2)对于某些患者(病程短、预期寿命长、无明显CVD),在不导致明显低血糖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前提下,应考虑更加严格的A1c 目标(如<6.5%)。
(3)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A1c 目标可适度放宽(如<8.0% 或更高):发生过严重低血糖、预期寿命短、晚期并发症、认知障碍、多种共患疾病、联合多种管理措施(自我管理培训、反复咨询、包括胰岛素在内的降糖药物治疗)仍难以达标。
4. 血压(1)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推荐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某些患者或可采取更低的血压控制标准,尽管目前的指南尚未对此进行正式更新。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已超过 4.6亿。
作为一种重要的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我国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旨在为糖尿病患者及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防治指南。
1. 糖尿病基础知识1.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1.2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紊乱有关。
1.3 糖尿病临床表现糖尿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血管、肾脏等多系统并发症。
2. 2型糖尿病诊断与评估2.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2.2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评估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肾脏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如心脑血管、下肢血管病变)。
评估方法包括相关检查(如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心脏超声等)和临床症状。
3. 2型糖尿病治疗与管理3.1 糖尿病治疗目标糖尿病治疗目标包括: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3.2 糖尿病治疗策略糖尿病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防治。
3.2.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3.2.2 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胰岛素治疗。
3.2.3 并发症防治并发症防治包括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眼底、肾脏、心脏功能检查)。
3.3 糖尿病管理糖尿病管理包括患者自我管理、医生指导和管理以及糖尿病教育。
二型糖尿病护理文献综述
二型糖尿病护理文献综述二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T2DM患者面临着潜在的心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后果,因此对T2DM的护理至关重要。
近年来,针对T2DM的护理策略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T2DM的护理需要综合干预,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和教育指导等。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并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T2DM护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等,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血糖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生化指标是T2DM护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时发现和干预异常,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遵医行为,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和发展。
总的来说,T2DM护理需要综合干预,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和教育指导等。
通过综合落实这些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未来,随着护理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T2DM护理将会变得更加个体化和精细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管理体验。
另外,针对T2DM患者的护理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方面需要关注。
例如,心理健康护理是T2DM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在面临长期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和慢性疾病的挑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促进康复。
此外,对于合并其他慢性病的T2DM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考虑多病共患以及多药复合使用的情况,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对于老年T2DM患者和孕妇,也需要特别关注其护理需求,因为这些特殊人群在疾病管理和治疗方面存在着一些特殊性和挑战。
t2dm小鼠造模成功标准
t2dm小鼠造模成功标准
T2DM是指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造模成功的标准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
1. 生理指标,造模成功的小鼠应该表现出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生理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等。
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以及葡萄糖耐量测试等生理指标可以用来评估模型的成功程度。
2. 病理学特征,2型糖尿病通常伴随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模成功的小鼠模型应该呈现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减少以及胰岛细胞变性等病理学特征。
3. 行为学特征,2型糖尿病也会导致一系列行为学改变,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
观察小鼠的饮水量、尿量以及体重变化可以帮助评估模型的成功程度。
4. 对糖尿病药物的反应,成功的T2DM小鼠模型应该对已知的糖尿病药物或治疗方法表现出相似的反应,如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物等。
总的来说,造模成功的T2DM小鼠模型应该在生理、病理和行为学特征上都能够反映出2型糖尿病的特点,并且对治疗药物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用来评估T2DM小鼠模型的成功程度。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饮食护理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疾病进程、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包括饮食指导原则、营养素摄入建议以及饮食干预的实践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当前研究进展,分析不同饮食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脂代谢及体重控制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糖尿病饮食护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2型糖尿病概述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胰岛素抵抗伴随或不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主要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肥胖症的增加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和葡萄糖毒性。
在胰岛素抵抗方面,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无法有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
β细胞功能障碍则是指胰腺中的β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需求。
葡萄糖毒性是由于高血糖状态对β细胞的直接损害,导致其功能进一步下降。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以及许多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视力模糊、感染易发等。
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足部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减缓疾病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科学的饮食指导。
三、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随着全球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对T2DM患者的饮食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浅谈T2DM(Ⅱ糖尿病)的防治
浅谈T2DM(Ⅱ糖尿病)的防治提高对T2DM的认识DM是一临床综合征,绝非仅是血糖升高、尿中有糖而已。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血糖是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的病理基础和发病先兆。
如果T2DM得不到及时治疗有效的防治,就必然引发其他疾病,因此防治T2DM远非单纯降糖,更重大的意义在于预防并发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病死率。
另外一点就是必须消除药物对T2DM治疗的误区。
认为只要按医生的医嘱用药,即使不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也能很好地控制或治愈T2DM。
这恐怕是绝大多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共同想法。
事实上单靠降糖药治疗T2DM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大部分患者用药量逐渐增加,或种类增加,还有一部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转变成胰岛素依赖型(IDDM)。
治疗上另一误区就是惧怕应用胰岛素。
认为一旦用上了胰岛素就无法停用,或用其他药就没有疗效等等。
使得很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因用药不合理转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近年来据国内外DM专家临床研究发现,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理使用胰岛素,可促进胰岛功能恢复,降低T2DM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待病情控制后完全可以停用,而且用其他药物仍然有效。
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各类型DM最基本的疗法。
T2DM患者若能合理控制饮食,有利于控制T2DM的发展,维持标准体重,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减轻胰岛负担,尤其对轻症T2DM可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因此科学调配饮食结构,如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限制胆固醇为原则,保证蛋白质需求,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食物应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食品为辅,以粗粮为主,细粮为辅,多食绿色深色蔬菜,低盐饮食,做到规律进食,一日三餐或少量多餐;定量进食,控制各种食品的摄入量,不可暴饮暴食,少吃零食,少饮酒或禁酒,只有把饮食疗法纳入到T2DM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天都认真坚持,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ii型呼衰诊断标准
ii型呼衰诊断标准II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
它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糖尿病类型。
T2D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其并发症和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制定T2DM的呼吸衰竭诊断标准非常重要。
本文将全面介绍II型呼衰诊断标准。
一、简介呼吸衰竭是指机体无法维持足够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
可以将呼吸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其中急性呼衰通常发生在重症医学科,例如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肺动脉栓塞等情况下。
而慢性呼吸衰竭通常与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间质性肺疾病(ILD)等相关。
其症状包括疲乏、气促、咳嗽、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等。
T2DM患者通常伴随有肺部疾病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因此易发生慢性呼吸衰竭。
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T2DM患者,共纳入160例。
这些患者均有经T2DM的诊断和相关的肺部疾病和/或低氧血症。
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在接受了全面简洁的医学检查后,研究组的患者被认为是有呼吸衰竭的。
对照组的患者则在该研究中没有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
三、II型呼衰诊断标准II型呼衰是指慢性呼吸衰竭的一种类型,主要与代谢性方面有关,如糖尿病和肥胖等。
II型呼衰的诊断标准是在T2DM基础上通过呼吸功能参数的评估来确定的。
1. T2DM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最新标准,T2DM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三个关键点:(1)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2)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并伴有典型症状;(3)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明确诊断T2DM。
2. 呼吸功能参数的评估对于肺功能测定,FEV1和FVC是最常用的参数。
FEV1是强制呼气1秒容积,通常反映气流限制的严重程度。
FVC是肺总容积或最大肺容积。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的积极作用研究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的积极作用研究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T2DM患者一般需要长期用药控制血糖水平,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目前的治疗方案中,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是常用的药物,而二者的合用在治疗T2DM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T2DM的积极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1. 罗格列酮:罗格列酮是一种口服降糖药,属于双重胰岛素受体激动剂。
它通过激活肝脏内的受体来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同时通过增加胰岛素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利用来降低血糖水平。
2.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属于双肽类,其降糖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1. 较好的降糖效果: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降糖效果。
罗格列酮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葡萄糖的生成,而二甲双胍则主要作用于肌肉组织和肠道,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减少吸收。
两者结合使用可以从不同途径降低血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减轻胰岛素抵抗:T2DM患者常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从而改善血糖水平。
罗格列酮可以通过激活肝脏内的受体来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而二甲双胍则可以通过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减轻胰岛素抵抗。
4. 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可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罗格列酮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脂质沉积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而二甲双胍则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和体重控制来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
三、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T2DM的安全性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T2DM的安全性相对较好。
在临床应用中,合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很少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腹泻等,且这些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和可逆的。
t2dm健康对照组标准
T2DM健康对照组标准本文档旨在为研究T2DM(二型糖尿病)的健康对照组提供标准。
在进行T2DM 研究时,了解并控制可能影响疾病发展的因素至关重要。
以下是健康对照组应满足的标准:1.年龄范围健康对照组的年龄应与T2DM患者相当,一般处于30-70岁之间。
此年龄范围外的人群可能面临其他健康问题和风险,因此不应纳入对照组。
2.身体质量指数(BMI)BMI是衡量身体肥胖程度的指标,通过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
健康对照组的BMI值应在正常范围内(18.5-24.9),以控制肥胖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3.家族史了解参与者的家族史对于评估遗传因素在T2DM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健康对照组应没有T2DM家族史,即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无T2DM患者。
4.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和生活方式对T2DM的风险有重要影响。
健康对照组应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5.血糖水平血糖水平是诊断T2DM的关键指标。
健康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应处于正常范围(3.9-5.5 mmol/L),以排除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的糖尿病。
此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也应正常(<7.8 mmol/L)。
6.其他健康状况健康对照组应没有其他严重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等。
此外,应确保参与者没有长期服用影响血糖代谢的药物。
总结:本文档为T2DM研究提供了健康对照组的标准。
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照组应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年龄、BMI、家族史、饮食和生活方式、血糖水平以及其他健康状况。
通过严格筛选对照组参与者,可以更好地评估T2DM 的治疗效果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有效性。
t2dm的特征描述
t2dm的特征描述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特点是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对T2DM的特征描述。
1.病因:T2DM的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则是导致病情恶化的关键。
2.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T2DM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当胰岛β细胞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时,血糖就会升高。
3.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
这意味着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无法充分利用胰岛素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4.高血糖: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通常持续升高,这是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高血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病和神经病变等。
5.多尿、多饮、多食:由于高血糖导致肾脏排出过多葡萄糖,T2DM患者常常出现多尿的症状。
多尿会导致脱水,进而引发多饮的症状。
此外,由于细胞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患者也会出现增加的食欲。
6.疲倦和乏力:由于细胞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来提供能量,T2DM患者往往会感到疲倦和乏力,并且容易出现活动能力下降的情况。
7.体重增加:T2DM患者往往伴有超重或肥胖。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8.高血压:T2DM患者常伴有高血压。
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紧张,从而引发高血压。
9.血脂异常:T2DM患者的血脂常常异常,包括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
这使得T2DM患者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中风。
10.慢性并发症:T2DM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病(包括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和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
2024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全文)
2024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全文)2024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全文)前言饮食管理是2型糖尿病(T2DM)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管理,提高生活质量,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制定了《2024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
指南概要推荐一:均衡膳食1. 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均衡膳食原则,合理搭配各类食物,确保膳食营养均衡。
2. 食物多样,谷薯、蔬菜、水果、畜肉、禽肉、蛋类、奶类、豆类及坚果等都要摄入,注意适量。
推荐二:控制总能量摄入1.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目标,以维持适宜体重。
2. 减少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摄入,避免过量能量摄入导致体重增加。
推荐三:优先选择全谷物和低升糖指数食物1. 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全谷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以及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燕麦、豆类等。
2. 避免高糖指数的食物,如白面包、白米等,减少血糖波动。
推荐四: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1. 糖尿病患者应保证适量的高质量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蛋、奶、豆类等。
2.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的动物性食物摄入,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推荐五:多吃蔬菜和水果1. 糖尿病患者应多吃蔬菜和水果,选择低糖、高纤维的品种,如菠菜、西兰花、苹果、橙子等。
2. 注意水果的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血糖升高。
推荐六:限制糖分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1. 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糖分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糖果、甜饮料、白面包等。
2. 选择全谷物、低糖食品,减少血糖波动。
推荐七:适量摄入健康脂肪1. 糖尿病患者应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如坚果、鱼类、橄榄油等。
2. 限制高脂肪、高饱和脂肪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奶酪等。
推荐八:保持水分平衡1.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水分平衡,每天适量饮水,避免脱水。
2. 限制含糖饮料、酒精的摄入,减少血糖波动。
结语遵循本指南,结合个体情况,合理搭配饮食,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改善代谢状况、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T2DM发病机制
T2DM是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T2DM的病因仍然认识不足,T2DM 可能是一种异质性情况。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T2DM是由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综合引起的复杂病,其遗传特点为:①参与发病的基因很多,分别影响糖代谢有关过程中的某个中间环节,而对血糖无直接影响;②每个基因参与发病的程度不等,大多数为次效基因,可能有个别为主效基因;③每个基因只是赋予个体某种程度的易感性,并不足以致病,也不一定是致病所必需;④多基因异常的总效应形成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劳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
在遗传因素和上述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T2DM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在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如果β细胞能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则可维持血糖正常;当β细胞功能有缺陷、对胰岛素抵抗无法代偿时,就会发生T2DM。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T2DM发病机制的两个要素,不同患者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同,同一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上两者的相对重要性也可能发生变化。
(1)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HGP)、刺激内脏组织(肝和胃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以及促进外周组织(骨骼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
(2)β细胞功能缺陷:T2DM的β细胞功能缺陷主要表现为:①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随着空腹血糖浓度增高,最初空腹及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代偿性增多(但相对于血糖浓度而言胰岛素分泌仍是不足的);但当空腹血糖浓度进一步增高时,胰岛素分泌反应逐渐降低。
②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中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弱或消失;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早期胰岛素分泌延迟、减弱或消失;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削弱;胰岛素原和胰岛素的比例增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治疗
清晨高血糖原因:
━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
━黎明现象 ━ Somogyi现象
胰岛素的副作用
胰岛素与癌症
• 糖尿病本身就可能与某些癌症有关,包括 大肠癌,女性乳腺癌,胰腺癌,肝癌。 • 经研究治疗后未来罹患癌症几率可能增加,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
格列奈类药物副作用
低血糖
• 以下情况为禁忌: • 对格列奈类过敏 者 • 1型糖尿病患者 • 酮症酸中毒 • 妊娠或哺乳妇女 • 8岁以下儿童 • 严重肝肾功能不 全
胰岛素促泌剂小结
• 适用于病情不很重,体内尚有一定B细胞功 能的患者
• 一般不与胰岛素联合用药
双胍类药物特点
• 抑制肝生成葡萄糖,增加肌肉、脂肪对葡 萄糖的利用,抑制食欲、让您吃的更少 • 降低HbA1c达1~2%
中国,印度和美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三个国家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比例的90%以上
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1
• (一)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 1.参与发病的基因很多,分别影响糖代谢有关过程中的某个中
• • • • 间环节,而对血糖无直接影响; 2.每个基因参与发病的程度不等,大多数为次效基因,可能有 个别为主效基因; 3.每个基因只赋予个体某种程度的易感性,并不足以致病,也 不一定是致病所必需; 4.多基因异常的总效应形成易感性。 5.人口老龄化、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子 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环境因素。
新生血管形成
视网膜剥离
眼的其他病变
• 黄斑病
• 白内障 • 青光眼 • 屈光改变
糖尿病足
• • • • • • • • • • 下肢远端神经 异常和不同程 度的周围血管 病变相关的足 部(踝关节或 踝关节以下的 部分)感染、 溃疡和/或深层 组织破坏定义 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并发症比率
25倍
17倍 5-10倍 3倍
口服药联合应用的提出
• 联合治疗提出的基础
– 单一药物治疗疗效逐年减退,长期效果差
• 联合治疗的目的
– 保护细胞功能,延缓其衰退 – 改善糖代谢,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 – 减轻胰岛素抵抗 – 延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
胰岛素
胰岛素是正常人体自身分泌的降糖物质
• 人体内唯一可直接有效 降低血糖的物质
眼部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背景性视网膜病变
– 1期:微血管瘤 出血 – 2期:微血管瘤 出血并硬性渗出 – 3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
• 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 4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 – 5期:机化物增生 – 6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眼部病变图片
微动脉瘤伴渗出物及静脉扩张 眼底片状出血
用于治疗2型糖尿 病,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 血糖控制不达标者。
口服降糖药分类
• 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促泌剂) • 延缓肠道葡萄糖吸收(α-糖苷酶抑制剂)
• 减少肝糖输出,促进葡萄糖利用(双胍类)
•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噻唑烷二酮类) • DPP4抑制剂(维格列汀) • 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 )
感觉异常 运动神经受累
自主神经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肾病
• 1期:血流动力学改变 • 2期:结构改变 • 3期:早期肾病(微量白蛋白尿) –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199ug/min • 4期:临床肾病 – UAER>200ug/min;尿白蛋白> 300mg/24h;尿蛋白>0.5g/24h;可有肾 功能减退 • 5期:尿毒症
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
• 临床使用数十年,种类较多,如格列齐特等 •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约1~2%
格列奈类
• 非磺脲类促泌剂,如瑞格列奈 •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约1.0~1.5%
• 降低餐后血糖
机制: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使胰岛素分泌
合理选择磺脲药
•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 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
胰岛ß细胞分泌
血糖 水平
胰岛素
葡萄糖
• 可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 分泌,更好的控制血糖 • 不会发生药物失效
胰岛素的种类
按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超短效、短效、中 效、长效以及预混胰岛素
胰岛素使用原则
• • • • • 饮食治疗及运动疗法为基础 从小剂量开始 剂量个体化 监测血糖,防治低血糖反应 短效制剂可皮下或静脉注射,其余均只能皮 下注射
尿毒症
失明
下肢血管
心、脑血管
•
糖尿病与牙齿病变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
糖尿病与痈
糖尿 病合 并严 重的 高甘 油三 酯血 症、 皮肤 脂肪 瘤
1.尿糖测 2.血糖测定 3.葡萄糖耐量试(OGTT、IVGTT) 4.糖化血红蛋白A1和糖化血浆白蛋白
HbA1C,可反映取血前8~12周血糖的总水平,约3~6% FA(果糖胺) 正常1.7~2.8mmol/L,近2~3周血糖水 平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 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 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糖、 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 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或 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
目前全球共有2.85亿人患有糖尿病 另有3.44亿人群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 每日 3-4次短效为宜,可迅速见效,便于调整, 不易发生低血糖症,血糖稳定后再减少注射次数 或加用中、长效 • 三餐前剂量分配 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 N或预 混 早2/3 晚1/3 • 经验法:将日总剂量除以3,午餐前减2U加到早 餐前,例如18U(8、4、6)或24U(10、6、8) • 睡前NPH起始剂量4-8单位,一般不超过16U
心脏 神 经 勃起功 能 感 染
→
TB
胃轻瘫, 便秘
糖尿病 心肌病, 冠心病
双上、 下肢周 围神经 病变, 体位性 高|低血 压
慢性肾 脏疾病, 糖尿病 肾病 骨病,骨质 疏松 神 经 性 溃 疡
ED或阴道炎
糖尿 病足, 脂肪 渐进 性坏 死
大血管病变
• • • • • 主动脉 冠状动脉 脑动脉 肾动脉 肢体外周动脉
病因
• 遗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
胰岛素分 泌缺陷
胰岛素作 用缺陷
病理生理
• 糖代谢
– 肝、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利用减少 – 肝糖输出增多
高血糖
• 脂肪代谢
– 合成减少、脂蛋白酯酶活性低下 – 胰岛素极度缺乏时,脂肪动员增加—酮症
• 蛋白质代谢
– 负氮平衡
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
其它表现
2 型 糖 尿 病 发 病 隐 蔽 ,
GLP-1受体激动剂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 低血糖的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 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 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 减少进食量。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 为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均需皮下注射。 • 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 • 有显著的降体重作用 • 单独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 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微血管病变
•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脉 直径在100u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 • 典型改变: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 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 主要累及: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
神经病变
机制
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 强以致山梨醇增多所致。
病变部位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实验室检查
5.血浆胰岛素、C-肽测定
血浆胰岛素、正常空腹基础5~20mU/L C肽 正常为400pmol/L
6.其他
血脂、血压、肾功能、电解质等
诊断(2011--ADA)
• A1C≥ 6.5%。其检测应该用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组织(NGSP) 认证的方法进行,并以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的检测进行标化。 空腹血糖(FPG) ≥7.0mmol/l,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或 OGTT2h血糖≥11.1mmol/l,其检测应按照WHO的标准进行,用75g无水葡萄 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 患者有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mmol/l。 患者如无明确的高血糖症状,其结果应重复检测确认。
联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过程中 出现低血糖如何缓解
• 必须直接摄入葡萄糖纠
正,如吃葡萄糖片 • 胃肠吸收功能不良者,静脉
推注葡萄糖液
• 普通的双糖和多糖如糖果, 淀粉类无效。
DPP4抑制剂
• 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的失 活,增加体内GLP-1的水平,GLP-1以葡萄糖浓 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 分泌。 •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沙 格列汀和维格列汀。 • 单独使用DPP-4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也不增加体重; •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 书来减少剂量。
治疗
• 原则: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 治疗措施个体化。 • 治疗目标: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 延缓并发症。 • 方案:“五驾马车”
饮食、运动、药物、糖尿病教育、自我血糖血测
饮食
脂肪,油类和糖
每天少吃的食物
豆奶类如腐竹,大豆,豆浆, 牛奶,脱脂牛奶等
肉蛋类如熟火腿猪肉, 鸡蛋,鸭蛋,鱼,虾, 需适量吃的食物 水发海参等
蔬菜类如绿叶菜,冬瓜, 西红柿,黄瓜,胡萝卜, 山药,毛豆等
水果类如苹果, 香蕉,葡萄,梨等 应多吃的食物
谷类,玉米等粗粮
每天吃的量最多的食物
谷类如米面,绿豆,红豆,土豆,玉米等
运动
“管住嘴,迈开腿!”
控制血糖,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