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娄烦韩氏族谱简介
1韩氏家谱(序言)
![1韩氏家谱(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148f630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e.png)
1韩氏家谱(序言)韩氏家谱1997.12 2011.5打印续言始祖韩宽系山西省泽州府沁水县武乡村人氏。
在公元1415年,即明朝永乐初年,尊皇旨迁于到河北省广平府曲周县大言寨村定居。
因土地变质、盐碱遍野、五谷不长,生活难渡,八世祖克缉克终兄弟两人,西择佳地,于此设立韩庄。
本祖快速兴旺,是吾四世祖母,殷氏,宽宏大量,仁慈待人,严求克己复礼,给韩氏全族倍增光荣。
曲周县令,为此赠碑扬德铭功,使后人可学可敬。
家谱者不同书卷,籍谱有始无终,象株大松,系载根枝源流,人的名分,迁移他乡,外出不归,长幼尊卑。
历代相传不紊,初建家谱是八世祖克繹,将上下系清。
在八世前可有可无关心本氏根果,望有诚意的人代代层层出。
至十一世祖云龙、见龙为第二次增续,劳神访寻,世世精著,将家谱前后遗漏者补之。
同治六年二月,十三世祖文奎,大中将旧谱换新,为第三次增续。
民国十三年十四世祖占鳌,十五世玉林,十六世珂,为第四次增续。
家族迅速增长,在1963年正月,十五世三仲、三元、十六世熙雍、竹祥、文明、庆民、十七世敬信、敬亭、修文、文章、如璧、十八世鸣铎,为第五次增续。
在公元1976年前国家实行平坟灭族,严管宗派,并将家谱和族轴一起焚烧,又将管人给予处分。
到1983年又将旧祠堂拆除,故乃二十余年无敢续。
至1985年正月有十五世三元带动下十六世庆民、荣信十七世敬信、敬亭、修文、润申、如璧、希志、会军十八世银正、鸣章、学先、换朝、鸿山十九世均亭、红彬为第六次增续,并增加册数和建起二次祖宗轴位。
至1995年韩氏全族皆欲修建祠堂,即按枝系十三个坟头,选出三十名负责人,组成筹委会,有十五世三元十六世长存十七世子和十九世均亭四人为首的带动之下,顺利地建起新祠堂,紧接第二年又大续一次为第七次增续。
为使大家明白,十七世子和将谱序和祖母殷氏碑文用白话系统改编。
十七世敬亭抄写,十六世长存担任全面联系影印家谱,让韩氏家谱精通,代代不乱,十七世卯辰亲手翻印,十七世子和按长先幼后排列顺序,并亲制成册。
韩姓家谱——精选推荐
![韩姓家谱——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da19a5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4.png)
韩姓家谱《汾阳韩⽒⽀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家谱》,明韩⽂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年刻本。
《松江韩⽒⽀谱》,2卷,清韩⽂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若公⽀宗谱》,民国⼗年韩绮章钞杂本。
《扬州韩⽒⽀谱》,4卷,清光绪⼗⼋年活字本。
《延令韩⽒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年继锦堂⽊刻本。
《镇江韩⽒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德堂刊本。
《⾦陵韩⽒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沙韩⽒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德堂刻本。
《毗陵韩⽒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埴韩⽒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韩⽒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宗谱》,16卷,⾸1卷,清韩勰修,光绪⼋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年刊本。
《杭州韩⽒谱》,3册,钞本。
《义桥韩⽒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家谱》,10卷,⾸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都韩⽒家谱》,16卷,⾸1卷,民国韩沛⾦等修,民国⼗⼋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东岙⽀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年活字本。
《咸安韩⽒宗谱》,16卷,民国韩叔⾦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五年⼤本堂⽊刻本。
韩氏家谱第一卷
![韩氏家谱第一卷](https://img.taocdn.com/s3/m/38718782dd88d0d233d46ab4.png)
韩氏家谱二〇一〇年五月二日迁居文夫韩氏本山西洪洞县世族也。
自明王定鼎初年,惟四月甲子起行故郡,厥六月乙丑乃至睢阳。
稽始祖安仁经营何所。
曰;府南李口始居之地也。
吾思安仁缉熙敬止,无异迁酆之雅;允文允武,何殊迁镐之品。
修厥身,敦九族,熏德闻天,子孙必有祯祥之兆。
以至卓君、历公,父为作,而子善述,其身而有廪生、庠生、恩贡之荣也。
我忆维之大抵皆安公之家法所由至耳。
何有祸淫之疚哉。
呜呼,不幸遭此林户张意漫彼东君,不经细行,反败大德而淫于邻公家至此大祸,甚不堪矣。
想当年历公三士虽贵,焉能御目前之殃哉。
惟三士无奈生策徙居,以避当年之患。
乃历顺徙于归德府东六十里沙岗,而历宾、历元徙居莫知其乡矣。
回忆历顺聿修厥德,慎厥修身。
单传七世而无振振之机。
九世绎德奋发有为,观沙岗地方偏少,无以昌后世,所以北迁五里于此,于是升墟瞻望,量其地势,辨其方位,造宫凿井,以为安居之所矣。
所以于今绵绵绳绳,食先德,服先畴,以增尔宗族之光。
屈指而论年数盖二百余年矣。
以是为序僧人沐本草创举人郭历斋修饰天启元年正月十六日(公元1621年)送数文且夫愍成寺僧人何为年年送数哉。
所以报功勋明善心也。
如吏之书明贤,板之记民数也。
犹大庭赏功臣,草野答恩人也。
夫岂无故而送之乎。
盖因愍成寺院庙貌难成。
故山主秦书文、僧人沐本慕韩氏先人墓前有杨树两株以化寺中以成钟鼓两楼、山门。
当日秦君、僧人欢善心,浩高渊深,何以报尔韩氏之恩哉。
间当闻夫送数者矣,扶躬自思,可以报之。
于是请尔族长国才访求先世讳字姓氏,各房姓氏所生子男,先人坟茔坐落一一注明,传厥后世,以显吾赏善之荣,以增尔宗族之光,以且十五年以序,三十年以翻。
又各门一卷,尔先人之福祚何患不永于世哉。
尔韩氏访名号而可考,询姓氏而皆知。
命名不纷,有宗派可依;讳不重复,有世系可遵。
约而举之,送六十年矣。
尔后世子孙有成立识义者,庶几接修以序其谱牒。
凡尔宗人敬而听之,以尽吾报善之意也。
法祥敬序序夫族胡为有谱,所以明世系、教亲善也。
全国韩氏家谱字辈汇总(一)
![全国韩氏家谱字辈汇总(一)](https://img.taocdn.com/s3/m/0911533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4.png)
全国韩氏家谱字辈汇总(一)韩氏自万公(韩武子)受姓以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繁衍一百多代,人口众多,如今排名第二十五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68%。
家谱字辈代系排列严格分明,能区分一族众人之间的长幼、尊卑,表白宗族里世系血统顺序,可以作为宗亲们寻根的突破口,现强韩氏字辈整理归纳如下:(共两篇,此为第一部分)一.二甲命名以“维”为十八世,每辈占一字,至六十五世“生”字。
维淑昭宪,延保继庆;贻厥乃德,锡尔泰盛;超秀斯广,曰洪荣光;人文丕振,百载隆昌;俊杰相起,英才同兴;富贵永乐,福禄必生。
二.一九甲命名以“殿”为十八世,每辈占一字,至六十五世“生”字。
殿毓昭宪,延保吉庆;贻厥乃德, 锡尔泰盛;超秀斯广,曰洪荣光;人文丕振,百载隆昌;俊杰相起,英才同兴;富贵永乐,福禄必生。
三. 五甲命名以“百”字为十五世,每辈占一字,至六十三世“生”字。
百方承祚,昭式师云;绍乃曾衍,一念尔循;裕征传子,钧益馀中。
既广令教, 效友能统;俊杰相起, 英才同兴;富贵永乐,福禄必生。
注:五甲始祖比二甲、一九甲始祖晚两辈。
四.世韩谱字辈:礼善忠智恭,农曙义贤真;通志圣卞信,尚万永若晓;仲仕仁德天。
五.地区字辈1.北京市北京字辈:洪天凤丙运德。
北京韩氏字辈:方秉廷松。
2.天津市天津字辈:桂连少凤玉长燕青龙飞天津字辈:士连长永大广曾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韩氏字辈:金恩志忠桂,佳绍作景崇。
3.河北省河北保定定州大辛庄韩氏(祖籍山西):守蕴万清锡士(世)文河北泊头韩氏字辈:景振树庆广明河北承德:(祖籍山东登州府)字辈:国振兴华盛,福长宏景鸣。
久志树广富,建起百世宗。
河北承德蹬上乡河南营(祖籍山东莱州) :***继,一(一)春庆唯山俊河北承德(祖籍山东登州府)韩氏字辈:国振兴华,盛长宏景;鸣久志树,广富建起,百世宗。
河北沧州市泊头市字辈:宝洪永炳成河北磁州字辈:自洪洞迁出后字派从琦公十二世(中州20世)起为:友和民安世来尚,会山阳书同太法;华泰荣玩德进玉,大清明富志子炫;万世延宗文生秀,昆照龙邦振朝元。
韩氏支谱序
![韩氏支谱序](https://img.taocdn.com/s3/m/52f6f55bad02de80d4d840c2.png)
韩氏支谱序
家族有谱,如国有史,邑之有志。
所以溯源详之脉,后辈可按谱查览,循序可知其辈分。
溯我家族源流,一世祖来自山西省太源府(市)盂县长池村盛有社二甲,大约于清道光至嘉庆年间(1800年上下)来到奉天府辽阳民兴盛社五甲(即辽宁省本溪市高台子镇前厂子村)定居。
到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七世祖韩永祥一支为生计,带家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迁徙到黑龙江省同江市定居,繁衍兴旺,后继有人。
随即形成南北两大支脉,远离数千里,但互有往来,信息不断。
北方族辈对南方韩绍青有救命之恩,南方支脉对北方韩绍谦有帮扶之情。
血缘之情不断,宗亲之感永存。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
为晓宗族之谱系,达敬祖收族之目的,南北支脉都有修谱的愿望及行动。
十世孙韩广厚联络南北,韩广汉、韩新增、韩心明等人共同努力,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韩氏支谱序》,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
韩氏支谱的重修,是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之功效。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
国家快速发展,家族兴旺发达。
但任重而道远,望我家族奋发向上,为祖增荣,为国争光。
十世孙光兴
癸巳年六月。
韩氏家谱
![韩氏家谱](https://img.taocdn.com/s3/m/0d4a92f2524de518964b7da4.png)
迁居山东临沂市
妻:姜雨彤方谣(女)
山东临沂市山东临沂市
备注:人丁卷卷五Biblioteka 第532页·序号77江苏沛县栖山镇裴庄迁居山东济南天桥区
有顺妻:崔晓燕
迁居山东济南天桥区山东栖霞市艾山汤村
大朴妻:马秀娥韩芬(女)
江苏沛县栖山镇韩庄村江苏沛县栖山镇马村山东济南槐荫天桥区
妻:燕敦兰韩钰(女)
江苏沛县朱寨镇刘集山东济南天桥区
有政
迁居山东济南天桥区
妻:席玉英韩毅(女)
江苏沛县栖山镇西王楼村山东济南天桥区
77素云(女)
八十八世八十九世九十世九十一世
琦公三十世琦公三十一世琦公三十二世琦公三十三世
方森雅卿(女)
迁居山东济南槐荫区山东济南槐荫区
有和妻:葛烁
迁居江苏沛县沛城镇山东济南天桥区
妻:龚逢春方帅
江苏沛县栖山镇迁居山东济南槐荫区
淑霞(女)
江苏沛县栖山镇韩庄村
婿:陈正田
江苏沛县栖山镇陈庄
淑敏(女)
江苏沛县栖山镇裴庄
婿:裴传英方苏
江苏沛县栖山镇石楼村
婿:王守让
江苏沛县栖山镇石楼村
素英(女)
江苏沛县栖山镇蔡庄
婿:李业明
江苏沛县栖山镇蔡庄
韩露(女)
迁居山东黄岛市
婿:张永节
山东黄岛市
大胜韩宁(女)
江苏沛县栖山镇韩庄村迁居山东济南槐荫区
妻:魏明霞婿:王强
江苏沛县栖山镇魏堤村山东淄博市
韩娇(女)
迁居山东胶南市
婿:展兆华方檀(女)
山东胶南市山东临沂市
全国各地韩氏字辈总览之其他篇
![全国各地韩氏字辈总览之其他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be923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7e.png)
全国各地韩氏字辈总览之其他篇其它。
满洲韩姓:万、文、致、敬、守、光、玉、景、云、连、俊、永、世、兴、德、广、振、来、增、可、瑞、凤、立、贵、庭、兆、福、长。
紫泥韩氏字辈:“元、受、祖、宗、善、德、福、庆、昌、隆”。
云湖韩氏原定五字,后增二十字,实定为二十五世字辈:“学、应、辵、知、金、世、映、兴、朝、久、家、承、建、业、传、作、忠、培、远、泽、笃、孝、绍、先、贤”。
麻阳韩氏十五世字辈:“友、文、迁、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
《黔韩谱》:忠、孝、显、国、春、文、洪、木、永、坤、、天、成、世、远、大、明、德、震、家、声。
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八世派语为:“玉、彦、口、胄、乡、卿、立、甫”。
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浙江萧山韩氏八世派语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
北宗相州韩氏字辈:“本、大、宗、子、孙、千、载、一、修、寸、念、门、尚、中、行、示、以、文、为、工、其、力、作、曰、惟、善、卜、兆、方、长”。
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氏所订十六世派语为:“人、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
相州韩氏在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三十二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
这三十二字辈为:一、本、大、宗、子、孙、千、载、一、修、寸、念、门、尚、中、行、示、以、文、为、工、其、力、作、曰、惟、善、卜、兆、方、长。
韩氏一支字辈:“兆、宪、延、宝、纪、庆”。
韩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承、先、继、世”。
韩氏一支字辈:“立、志、启、仁、文。
韩氏一支字辈:“大、井、如、师、学、乃、立、朝、庭、启、秀、兰”。
韩氏一支字辈:“金、生、明、云、延、长、青”。
韩氏一支字辈:“金、明、永、献、宝、胜、传、家”。
韩氏一支字辈:“方、石、之、孔、永、坚、金、碧、世、继、忠、真、克、红、先、志”。
韩氏一支字辈:“从、有、应、成、忠、孝、远、继、仲、维、尚、诗、书、长”。
山西娄烦韩氏族谱简介
![山西娄烦韩氏族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4b7bc6f7fd5360cba1adb31.png)
山西娄烦韩氏族谱简介娄烦家谱概况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
过去有“三代不修谱,君子谓之不孝”的说法(李氏家谱语)。
抗日战争以前,娄烦县大凡象样的家族都有家谱,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家谱被毁或失落了。
其间也有少数有胆有识之士,不顾自身安危想方设法把家谱保存下来,既使本家族的历史记载得以延续,也为本县今后的修谱提供了必要的借鉴。
截至本辑资料截稿,征集到的本县古谱有7部(以初稿时间为序)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尹家窑尹氏家谱明崇祯十六年(1643)三元村李氏家谱清康熙四十年(1701)下静游冯氏家谱清嘉庆七年(1802)峰岭底段氏家谱清嘉庆十一年(1806)双井郭氏家谱清道光四年(1824)城北王氏家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常家坡褚氏家谱其它家族有无保存下来的家谱则不得而知,但仅就这几部家谱也可以看出本县家谱的基本面貌了。
“盛世修史志,贤孙续家谱。
”1990年以后,本县许多家族开始续编或新编家谱,至截稿时间已知的有下静游冯氏,大夫庄郝氏,峰岭底段氏,杨湾罗氏,上静游韩氏,上静游和盐市崖张氏,秦家崖袁氏,西果园、王光塔景氏,步斗村李氏、苇院坪孙氏等。
其中罗氏家谱是在清徐县罗氏于明隆庆元年(1567)初编的罗氏家谱的基础上续编的,本县罗氏是清徐罗氏之分支。
今将尹、李、冯、段、郭、王、罗、韩八部家谱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褚氏家谱因只见到序言一篇和部分世系,无法知其全貌。
韩氏族谱简介上静游韩氏族谱现存大清咸丰廪膳生员韩豹南所著手抄谱。
该谱虽有支系全、长幼失次、支股没有衔接之缺憾,但为上静游韩氏源渊脉络保存了不少宝贵资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上静游韩氏韩玉俊、韩有贵均发起续修韩氏家谱。
2005年农历正月,玉俊、有贵到河南孟州寻根问祖,同年三月,玉俊、晋文、有贵应邀参加了在孟州召开的“世界韩氏寻根拜祖大会”和“韩氏起源与发展研讨会”。
在孟州西武章村找到了上静游韩氏祖源,并印证了韩愈为其祖先。
韩愈十八世孙韩庸元初至元庚辰迁至山西管州上静游,历时700余年。
韩氏分支
![韩氏分支](https://img.taocdn.com/s3/m/c0170d1db7360b4c2e3f64e0.png)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7、韩褐氏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f2b6a6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13.png)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韩氏家谱是家族的一部分,记录了家族的世系传承和血脉延续。
家谱字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仅是对家族世系的记录,更是对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韩氏家谱字辈大全。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是对韩氏家族世系的记录和归类,它包括了家族中每一代人的字辈排列。
在古代,字辈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在家谱中,字辈的排列是按照辈分先后来归类的,这样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家族世系的延续和发展。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中,除了记录每一代人的字辈外,还包括了每一代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成就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家族世系的记录,更是对家族成员的一种纪念和肯定。
通过家谱字辈大全,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韩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家族成员的贡献。
家谱字辈大全的编写需要非常谨慎和细心,因为它关乎着家族的传承和发展。
在编写过程中,需要充分征求家族长辈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家族传统和文化,做到客观、准确地记录每一代人的字辈和成就。
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一部真实、完整的家谱字辈大全。
对于韩氏家谱字辈大全的传承和保护,家族成员们应该共同努力。
他们可以通过举办家族大会、组织家族活动等方式,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传承和弘扬家族传统和文化。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家谱字辈大全进行数字化保存,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在当今社会,家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家谱字辈大全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传承,才能让韩氏家谱字辈大全得以延续,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家族文化遗产。
总之,韩氏家谱字辈大全是对家族世系的记录和归类,它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通过对家谱字辈大全的传承和保护,可以更好地弘扬家族文化,让后人了解和铭记家族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希望韩氏家族的家谱字辈大全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2 韩氏世系表1(1-12世)
![2 韩氏世系表1(1-12世)](https://img.taocdn.com/s3/m/890f2a7f67ec102de2bd8998.png)
尔读三子配豆氏子二景龙奎龙豆氏豆庄人守家
xx长子配xx一体xx
xx次子配氏无嗣
守疆
尔富三子后改讳守禄配梁氏康氏子二好仁德顺涛云龙长子字汇川配刘氏子一遐龄刘氏鸡邑刘家庄人路氏本邑路家庄人瀛
xx次子xx
xx三子沺
xx四子配xx。xx军xx人法
见龙子配xxxxxx
xx长子配xx
xx次子淑
xx长子配xx一應陽。xx
纪次子生员配唐氏盧氏妾刘氏郝氏子三应庚应泰国辅思信
xx三子生员配xxxx一应节思业
绪长子配xx二应期、应真
思温
绪次子配武氏王子四应宿、应璧、应乾、应坤
六世xx
xx长子配畅氏子一维棋xx
xx次子配xxxx之xx
xx
xx三子配·氏xx
xx长子配·氏子三维琴维书维相
椿xx
思德次子配夏氏无子过弟榴芳长子维书立嗣楸芳
xx
始祖xx
自山西省泽州府迁河北省广平府曲周县大言寨村。翟氏子一清
宽子配xxxx虎彪
清长子配xxxxxx、xx、绪虎
清次子未配卒。
四世纶
彪长子配xxxx、xx。xx
彪次子配xx三思章、xx、思信。
绪彪三子配xxxxxxxx业、思温。
五世xx
纶长子配xx氏丠氏子三振邦xxxx。xx
纶次子配路氏子四xx、椿xx楸xx、榴思章
xx三子渼
六龙四子泰
六龙五xx
xx配xx一兴世千
xx长子配xx
xx次子xx
xx三子集
xx四子云朋
xx长子配xx一免堂云富
xxxx
xx三子xx
xx云起
国贵五子云从
xx5
曙长子德华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6d586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3.png)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韩氏家谱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韩氏家族世世代代的血脉传承和家族成员的辈分排列。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是对韩氏家族世系的详细记录,包括了各个辈分的字辈,是对家族文化和传统的珍贵保留和传承。
一、始祖辈。
韩氏家族的始祖辈是指最早开创家族的祖先,他们是家族的根基和源头。
始祖辈的字辈通常是比较特殊和尊贵的字,代表着家族的兴旺和昌盛。
二、宗祖辈。
宗祖辈是指在始祖辈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人,他们继承了始祖的事业,并为家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宗祖辈的字辈多为正统、庄重的字,体现了家族的传统和稳健。
三、世代辈。
世代辈是指在宗祖辈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人,他们继承了家族的事业,并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世代辈的字辈通常是寄托了家族对他们的期望和祝福,代表着家族的希望和未来。
四、家族成员辈。
家族成员辈是指在世代辈之后的每一代人,他们是家族的新生力量,代表着家族的希望和未来。
家族成员辈的字辈多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字,体现了家族对他们的期望和祝福。
韩氏家谱字辈大全记录了韩氏家族世世代代的血脉传承和家族成员的辈分排列,是家族文化和传统的珍贵遗产。
通过学习和传承家谱字辈,可以使家族成员更加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随着家族文化的逐渐淡化,家谱字辈的传承和记录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记录和传承家谱字辈,才能让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后人能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因此,我们应当珍视家谱字辈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家谱字辈的记录和传承,让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后人能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只有这样,才能让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后人能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韩氏族谱!2002
![韩氏族谱!2002](https://img.taocdn.com/s3/m/3a5c28c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f.png)
1第五次续修族谱简序水必源〄树必根〄根固必茂〄源远流长〄追溯源远〄落叶归根〄溯则愈亲〄不溯而渐疏。
谱是宗族史记〄所有姓氏不可忘祖失宗序〄更不能欺祖辱宗〄全球世界〄万国君民〄不可能没有祖先之说〄当今几千万族只属当代一族〄不能尊卑失序。
根据仅存一套残缺不全的老谱推算〄至今已有百年〄前三次由于当时历史时期条件所限〄族人分布面积广〄交通不便〄难以全面具体〄存在错漏〄名字雷同多〄相互混淆〄层次不清。
第四次墨庄(曰文)也在战乱时期被追捕隐入深山抄写整理族谱〄没有全部完成就停笔了。
所以有些错、漏、层次颠倒〄不全面等情况存在。
有的现在无法查清造成失考终止。
为不失考必须二十五至三十年进行一次续谱。
第五次续谱是百年来最关键承前继后〄使韩氏宗族世系上下衔接不中断的一次续谱。
为有助于前传后教〄培养好后一代〄使韩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让后代子孙了解宗族根故〄及祖宗的威望和美德〄有待后人发扬光大。
根据广大族众迫切要求编写一套系统详细〄通俗易懂的族谱〄传至子孙后代。
我们以祖辈鸿儒〄幕藜墨庄共修族谱为依据〄族兄章树等人从1993年至94年间为续谱收集了部分资料不幸章树兄病故〄造成资料遗失〄续谱中断〄又于2002年7月22日我们在三王城召集有立平、立勋、立志、立武、立斌、兴旺、章友、章焕共八人会议共商第五次续谱事项〄重新组织人员〄专班进行在京山三阳走湾串户〄走钟祥去枣阳〄奔安陆〄访应城〄又到天门和随州。
进行溯源寻根〄查兑收集资料〄又花了一年多时间〄至2003年12月底才2基本完成。
在走访过程中〄立平、立勋等人长途跋涉到安陆〄章友、章焕俩为寻找吾祖韩瑄第七代孙韩雄、韩才、韩文、韩武四人后裔在枣阳走遍了十多个乡镇〄终于查出枣阳有个太平镇〄南、北韩冈等地有韩雄、韩才的后裔。
根据时间推算〄大约在清乾隆初1725年后〄去枣阳此地〄由于时间太长〄失谱失派〄又无碑文记载〄实无据可查〄无法考证。
其韩文、韩武两人后裔也在清乾隆初1725年后到了钟祥韩家冲〄同样失谱派、碑文也被毁〄经反复查证现钟祥市洋梓镇虎浴村上、下韩家冲和长寿镇黄坡村韩家榨两支大约有100多户400多人〄是其后裔。
韩姓起源,有关韩氏来源的几种说法
![韩姓起源,有关韩氏来源的几种说法](https://img.taocdn.com/s3/m/5bcbc3d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a.png)
韩姓起源,有关韩氏来源的几种说法韩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位。
人口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韩姓人口约有人口88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8%(排名第26位)。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韩姓起源的简要情况。
第一支韩姓源出姬姓,为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后代。
成王封叔虞于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故称唐叔虞。
叔虞之子燮继位后,因唐邑面临晋水,故被称作晋侯(亦称晋穆侯)。
晋穆侯的二儿子成师,被封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世称曲沃桓叔。
后来,桓叔的孙子武公夺取了晋位,封小叔叔毕万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西南,一说在今山西省芮城),世称韩武子。
至武子的曾孙韩厥时,便以邑名为“韩”氏。
韩氏家族在晋国世为公卿。
战国初期,韩厥七世孙韩虔与赵、魏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烈王封为诸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于公元前230年为秦国所灭。
有的书上说,韩国灭亡后,其族人便以国名为氏。
其实,其祖先早已为韩氏。
第二支为北魏出大汗氏所改(“汗”与“韩”音相近)。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第三支韩姓出于黄帝。
传说韩氏为黄帝之孙韩流的后代。
历史上是否真有韩流其人,不可考。
总的来说,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同时韩姓向北部、东北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迂。
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
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
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在中国历史上,韩氏望族出自南阳和颍川二郡。
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设置,以颍水得名。
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晋国六卿之韩氏,起源成谜,低调厚道,筚路蓝缕终由臣而君
![晋国六卿之韩氏,起源成谜,低调厚道,筚路蓝缕终由臣而君](https://img.taocdn.com/s3/m/cd6976d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8.png)
晋国六卿之韩氏,起源成谜,低调厚道,筚路蓝缕终由臣而君晋国六卿之韩氏。
韩氏的第一代宗主是韩万,一种说法是西周古韩国后裔。
另一种说法是曲沃桓叔次子,曲沃庄伯之弟,曲沃武公(晋武公)的叔父。
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进攻翼城(曲沃代翼),军队驻扎在陉庭。
韩万为武公驾车,梁弘作为车右。
在汾水边的低洼地追赶晋哀侯,由于骖马被绊住才停下来。
夜里,俘获了晋哀侯和栾共叔。
公元前708年,曲沃武公派韩万杀死了虏获的晋哀侯。
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杀死晋侯缗,即位为晋侯,将韩原封给了韩万作为采邑,因而以韩为氏。
曲沃代翼始祖韩万韩赇伯,又名伯胜,韩万之子。
生活于晋献公时代,为韩氏第二任领袖,承袭父亲韩万担任韩氏家族领袖。
韩氏传承韩简是韩赇伯的儿子,晋国大夫,为韩氏第三任领袖。
至惠公即位,韩简拥护惠公政权。
公元前645年,晋惠公与秦穆公在韩氏的封地展开了一场激战,史称“韩原之战”。
惠公在战前咨询韩简:秦晋交兵谁能胜?韩简毫不客气:“晋军凶多吉少。
”果然晋惠公被俘虏,成为后世所称作的晋国三耻之一。
韩舆,又名韩子舆,为韩氏第四任领袖,承袭父亲韩简担任韩氏家族领袖。
韩舆事迹不多,但生了一个好儿子:韩厥。
自韩厥起,韩氏进入晋国六卿之中,并笑到了最后。
韩厥影视形象韩氏在晋武公、晋献公、晋惠公三朝都很得势,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大力提拔国中各大族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此时韩简已死,儿子韩舆又资历不足,在晋文公集团眼中,韩氏又是拥护惠公政权的,存在隔阂。
曾经辉煌的韩氏便在晋文公时代走向了低谷,更不幸的是韩舆早丧,儿子韩厥年幼,韩氏人丁单薄,家道中衰。
韩舆死后,韩厥便被交由赵衰抚养,贵胄之后沦落成赵氏的家臣,他是赵衰非常欣赏的家臣。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因为在令狐之役中被赵盾欺骗,要亲自率军攻打晋国,大权在握的赵盾也率领晋国的三军六卿悉数出征。
此次出征,赵盾提拔韩厥为三军司马,统管上中下三军的军法秩序,其地位仅次于六卿。
在赵盾权倾朝野的20年间,韩厥一直稳居三军司马一职,其执法刚正不阿,受到了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历任正卿的尊重。
支系、字辈及其他——当前韩氏家谱研究之我见
![支系、字辈及其他——当前韩氏家谱研究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08627ad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6f.png)
支系、字辈及其他——当前韩氏家谱研究之我见宗亲相聚常常论及“世辈”并进而谈及家乡、祖籍等等,藉以明确长幼尊卑。
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宗亲之间亲情的体现,当然值得大力提倡。
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几位原本素不相识的宗亲在简单的说明世辈之后就以长辈和晚辈相称,殊不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做是有失慎重的,这是因为各自报出的“世”可能相对于不同的先人,即不同的家谱上记载的始祖。
始祖不同,相对于每个始祖的后人的世辈就没有可比性了。
众所周知,人类的繁衍史远远超前于人类使用姓氏的历史,而家谱作为记录同一姓氏之下的族人世代传承、生存、迁徙等重要事件的史志必然滞后于使用姓氏的年代,所以无论一部家谱创立有多早、记录有多么详尽、保存多么完好都只是这个家族历史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就来了。
创立家谱以前的家族成员是怎样的?家谱上的始祖他的兄弟、他的父辈和祖辈甚至更远的古人留下的后代生活在哪里?家谱上漏记的族人或虽未漏记但也不知所终的族人的后代情况如何?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家谱损坏在无法修复的情况下,家谱上记载的族人和事件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从创立家谱至今已经历了多少代?其中离散的族人去了哪里?他们还有后人在世吗?更为严峻的是很多家庭从历史上就没有修过家谱,(从存世的家谱资料看,能够创立家谱的家族几乎都是族人中有人取得功名而且历史上曾经家境殷实的,并非所有的家族都具备这两点。
)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只有无奈地摇摇头,更有人认为这类事情于生活并无大益,甘愿眼睁睁地看着仅有的线索一点点消失,这种人的麻木着实令人叹息。
但是,仍然有两种人为家谱的事四处奔走、乐此不疲。
前一类人是与社会上处处涌动着的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思潮背道而驰的人,他们为深入发掘家族的历史、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而放弃所谓致富和取得成功的机会,苦守清贫、执着奋斗,这一类人是可敬的。
后一种人则利用族人的善意,以修谱、联谊为幌子招摇撞骗,借机游山玩水、肆意敛财,对于这种人那就必须擦亮眼睛、口诛笔伐。
韩氏家族简介
![韩氏家族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daff75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a.png)
韩氏家族简介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姓氏源流源流一出自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
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
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
《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
《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
颛顼是五帝之一。
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
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
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
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
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
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
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源流二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于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
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
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源流三曲沃桓叔之后。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
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
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
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
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
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
2韩氏世系表1(1-12世)
![2韩氏世系表1(1-12世)](https://img.taocdn.com/s3/m/02b4814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1.png)
2韩氏世系表1(1-12世)韩氏世系表始祖韩宽自山西省泽州府迁河北省广平府曲周县大言寨村。
翟氏子一清宽子配梁氏子二彪虎彪清长子配岳氏张氏子三纶、纪、绪虎清次子未配卒。
四世纶彪长子配王氏子二思仁、思德。
纪彪次子配殷氏子三思章、思智、思信。
绪彪三子配杜氏刘氏李氏子二思业、思温。
五世思仁纶长子配宋氏丠氏子三振邦安邦兴邦。
思德纶次子配路氏子四桂芳、椿芳楸芳、榴思章纪长子配张氏子一應陽。
思智纪次子生员配唐氏盧氏妾刘氏郝氏子三应庚应泰国辅思信纪三子生员配刘氏范氏子一应节思业绪长子配袁氏子二应期、应真思温绪次子配武氏王子四应宿、应璧、应乾、应坤六世振邦思仁长子配畅氏子一维棋安邦思仁次子配李氏子三之璐之石之俊兴邦思仁三子配·氏无嗣桂芳思德长子配·氏子三维琴维书维相椿芳思德次子配夏氏无子过弟榴芳长子维书立嗣楸芳思德三子配畅氏子一维福榴芳思德四子配赵氏子五维画维卿维禄维山维林应阳思章子字融寰生员后入大学配武进士女又配夏氏贡生又赔岳氏子二之琦之瑜应庚思智长子字隆白廉膳生张氏李氏牛氏妾氏袁子一之璘应泰思智次子生员配李氏妾贾氏无嗣国辅思智三子武生张氏张氏子二文忠文孝应节思信子援例生员配霍氏无嗣应期思业长子配刘氏李无嗣应真思业次子配木氏岳氏子四之玮之珩之诚之瑛应宿思温长子配袁氏子一之栋应璧思温次子无嗣应乾思温三子无嗣应坤思温四子配王氏无嗣七世维棋振邦长子配周氏子既福。
之璐安邦长子配孙氏子一克俭。
之石安邦次子配吴氏李氏无嗣之俊安邦三子无嗣。
维琴桂芳长子配·氏子一所畏。
维书桂芳次子配·氏子一所仲。
维相桂芳三子配·氏子不知名字绰号为嘴维画榴芳长子与伯父椿芳立嗣配张氏子一所知维福楸芳子无嗣维卿榴芳次子无嗣维禄榴芳三子配王氏无嗣1 维山榴芳四子无嗣维林榴芳五配李氏子三所敬所钦玉安。
七世之琦应阳长子字福五,十六岁入学二十六岁补廉生考岁贡生子六克绳克瓒克繹克质克缉克终配王氏妾李氏齐氏。
王氏父讳重爵字贵五举孝廉氏永年县人万历时生。
全国各地韩氏字辈总览之安徽四川黑吉辽篇
![全国各地韩氏字辈总览之安徽四川黑吉辽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8343f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0.png)
全国各地韩氏字辈总览之安徽四川黑吉辽篇安徽、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安徽五河县:立、兆、修、家。
安徽合肥:“金、铭、明、永、宪、宝、善、传、家、克、守、正、道、福、庆、荣、华”。
安徽合肥:盛、世、凯、红、业、传、家、本、善、良、言、思、伸、祖、德、百、代、自、荣、昌。
安徽巢湖庐江:“文、章、华、国、忠、厚、传、家”。
安徽寿县:“孟、廷、庆、佳、勇、承、宣、维、宝、善”。
安徽黟北:“玉、彦、口、胄、乡、卿、立、甫”。
安徽马店:道、登、德、厚、守、志、传、家。
这八个字循环用。
安徽安庆:“荣、明、华、彦、云、富、□、永、万、广、如、尚、光、志、希、先、进、修、、锡、庆、士、宗、传、承、可、久、仁、厚、泽、常、新、恒、立、端、方、品、旋、敦、秩、序、伦、祥、开、洪、毓、秀、吉、聚、合、怀、珍、瑞、兆、桐、枝、茂、昌、隆、复、祉、臻”。
安徽六安:立、志、来、朝、选、多、能、定、熙、光。
安徽贵池:四、必、应、卿、祥、立、志、来、曹、显。
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太、东、继、振、国、洪。
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清溪镇:“承、文、遇、贵、美、兴、家、帮、光、荣、发、达、万、世、永、昌。
”四川:四川资中:存、炳、正。
四川:忠、泰、树。
四川峨眉:“兴、银、华、登、金、邦”。
四川:德、茂、昭。
本家发源于山西,明朝从西秦入川至今。
四川宜宾:‘成、希、朝、廷、泽、大、德、显、昌、荣、良、仕、光、宗、祖、仁、义、振、家、声’。
字辈是从清光绪年间开始的。
四川宜宾:“玉、登、正、尔、国、世、泽、大、文、章”。
四川棉竹云湖:“学、应、辵、知、金、世、映、兴、朝、久、家、承、建、业、传、作、忠、培、远、泽、笃、孝、绍、先、贤”。
四川宜宾屏山:(从入川第一代起)登、万、启、再、绍、明、志。
听说入川时为两兄弟:韩登高,韩登才。
黑龙江:黑龙江呼兰:“刚、行、建、基、业”。
黑龙江哈尔滨:“树、德、家、风、勇”。
黑龙江:“广、学、士、忠、合(守)”。
韩姓起源及简介
![韩姓起源及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fa8e02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8.png)
韩姓起源及简介韩氏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
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
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
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
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
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
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
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
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
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
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
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
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娄烦韩氏族谱简介娄烦家谱概况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
过去有“三代不修谱,君子谓之不孝”的说法(李氏家谱语)。
抗日战争以前,娄烦县大凡象样的家族都有家谱,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家谱被毁或失落了。
其间也有少数有胆有识之士,不顾自身安危想方设法把家谱保存下来,既使本家族的历史记载得以延续,也为本县今后的修谱提供了必要的借鉴。
截至本辑资料截稿,征集到的本县古谱有7部(以初稿时间为序)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尹家窑尹氏家谱明崇祯十六年(1643)三元村李氏家谱清康熙四十年(1701)下静游冯氏家谱清嘉庆七年(1802)峰岭底段氏家谱清嘉庆十一年(1806)双井郭氏家谱清道光四年(1824)城北王氏家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常家坡褚氏家谱其它家族有无保存下来的家谱则不得而知,但仅就这几部家谱也可以看出本县家谱的基本面貌了。
“盛世修史志,贤孙续家谱。
”1990年以后,本县许多家族开始续编或新编家谱,至截稿时间已知的有下静游冯氏,大夫庄郝氏,峰岭底段氏,杨湾罗氏,上静游韩氏,上静游和盐市崖张氏,秦家崖袁氏,西果园、王光塔景氏,步斗村李氏、苇院坪孙氏等。
其中罗氏家谱是在清徐县罗氏于明隆庆元年(1567)初编的罗氏家谱的基础上续编的,本县罗氏是清徐罗氏之分支。
今将尹、李、冯、段、郭、王、罗、韩八部家谱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褚氏家谱因只见到序言一篇和部分世系,无法知其全貌。
韩氏族谱简介上静游韩氏族谱现存大清咸丰廪膳生员韩豹南所著手抄谱。
该谱虽有支系全、长幼失次、支股没有衔接之缺憾,但为上静游韩氏源渊脉络保存了不少宝贵资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上静游韩氏韩玉俊、韩有贵均发起续修韩氏家谱。
2005年农历正月,玉俊、有贵到河南孟州寻根问祖,同年三月,玉俊、晋文、有贵应邀参加了在孟州召开的“世界韩氏寻根拜祖大会”和“韩氏起源与发展研讨会”。
在孟州西武章村找到了上静游韩氏祖源,并印证了韩愈为其祖先。
韩愈十八世孙韩庸元初至元庚辰迁至山西管州上静游,历时700余年。
新修《韩氏族谱》由韩玉俊主编,2006年出版,全书共4卷7个部分。
上限768年,下限2005年,记载了韩氏家族1238年的历史,共44世,入谱2873人。
古体线装竖排。
上静游韩氏族谱现存大清咸丰廪膳生员韩豹南所著手抄谱。
该谱虽有支系全、长幼失次、支股没有衔接之缺憾,但为上静游韩氏源渊脉络保存了不少宝贵资料。
尹氏家谱简介《尹氏家谱》前后共修三次,第一次为尹家窑尹氏可考第一代始祖尹继祖第八代孙尹玭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编纂。
玭谱虽只编至第八代,却为尹氏以后续谱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世系衔接的依据。
第二次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第十二世孙尹郡续编,第三次为第十二世孙尹璂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续编。
现在所见到的尹氏家谱即为该本。
该本综合尹氏三次编谱成果,由当时娄烦著名学者常家坡廪生吕思聪总纂誊写。
体例较为完备,全书共七册计1000页约10万字。
其中第一册有目录、序言、碑文、幛文、挽诗、寿诗、先贤录等一般家谱所具有的内容外,又有创纂、述纂家谱实录、题赞、题论、题赠、立嗣论略、宗派叙等与世系有关的说明性文字;还有与家谱有关的五经四书文选及古代诗歌选;五服、九族便览等历史资料;还有介绍尹家窑地理位置风水特点的《尹家窑风土记》等。
第二、三、四册为线谱,线谱又分为纵谱和横谱。
另有一本从始祖至第十二世之长平格总谱。
其世系叙及尹氏自明初迁来娄烦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世四百余载。
有登记薄二册,第一册空白,第二册为书法、绘画,内容是寿叙、寿诗、寿徽、寿图。
尹家窑尹氏之祖原籍南京,明初有弟兄三人迁来山西,老大继先迁朔州,老二继宗迁兴县,老三继祖迁汾州,后自汾州迁来娄烦。
所以尹家窑尹氏始祖为尹继祖,尹氏家谱即从尹继祖开始,叙及十二世四百余载。
谱载尹氏家谱勤劳务实,除耕读外,兼勤园蔬。
输赋暇,不废货殖,重诗书,尚廉耻,勤俭治生,是尹氏家族之传统。
人物有廪生5人,武生12人,庠生3人,贡生(岁贡)8人,监生12人,增生7人,训导2人,生员3人,武举1人(尹跃之为千总),介宾4人,大宾1人,儒林郎1人(尹宽),太学生1人(尹廷烈)。
2006年,有尹氏十八世孙喜春、月合;十九世补俊、毓林等人倡导新修《尹氏家谱》,至年底定稿,该书共分序言、凡例、目录、概述、世系、人物简介、碑幛祠堂、家训格言、风俗习惯、杂记、艺文、大事年表、附录、后记、备忘录等十六部分,入谱世系二十二世3551人。
李氏族谱简介.三元村李氏家族谱牒,由道光年间举人李有光撰修。
共8卷,12开麻纸质手写体,约3万字。
第1卷为序文、李氏族谱序、李氏族谱原谱、族谱凡例、谱缘由、辩姓、重纂李氏族谱引、李公墓志铭、封赠、敕命一道、赞汾源李公新造石鼎记、归庆堂碑记、明济阳令见宇李公墓志铭、例授寄学监生矣娶邸氏、明文林郎任山东济阳令见宇李公墓表等。
2至8卷为世系线图,记至18世。
1987年成立三元村李氏家族谱牒文化研究协会,由19世孙李有魁老人续至第27世。
还有22世孙李梦白写的附录部分,包括有人物传略、简介,科局级以上干部供职花名录。
工匠艺人、艺文。
其他:村名考、村子旧貌等。
族谱目录是写在封皮上的。
有:序文、诰敕、赞札、封赠、碑铭等。
查李氏族谱,娄烦以三元村(桑元村)为中心,静乐以水洞庄(龙泉里)为中心。
从始祖李元章(南宋理宗时忠宪大夫)起,迄80年代已27代,约八百多年。
其脉系、职官文化略述于后。
静乐脉系、娄烦28村李氏族系,据谱载,是由河北省吴桥县、河南省虞城县于南宋时迁至。
亦有口碑传说,是陇西来的。
由此上溯李唐、汉李广、春秋时老子李耳为元尊。
李氏娄烦有:三元村、新良庄、何家庄、娄家庄、南峪、寺头、窄石、盖家庄、仙沟、芥子沟、杜家庄、东水沟、边家庄、雷家庄、马家岩、小化坪、杜家岭、白道、上静游等处。
静乐有:水洞庄、泊水儿、西马坊、西大树、腰会儿、曹家沟、县城南院等处。
支向山西本省的有:晋南襄陵(现在的襄汾县)、运城,雁北有朔州,吕梁有永宁州(现在的离石)、岚州(现在的岚县)和口外(现在的内蒙一带)等处。
由于到外省地做官,有支向四川省成都府、重庆府、江油县的;有支向河北省保定府(现在保定市)、安州(现在河北省安国市)、安肃县、枣强县的;有支向山东省济阳(现在的济阳市)的;有支向浙江省宁海(现在的宁海市)的;有支向广西宾州的;有支向江苏省青蒲县等处的。
李氏族谱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有:李元章宋,忠宪大夫李裕敕授承务郎正定府枣强县尹李彬敕授承直郎信州路总管府推官李宗鲁宁海知州李宗孟襄陵县尉李惟能千户有容将军李思爱保定府通判李精保定府承剌升安州知州李英四川成都府同判升重庆府同知李煌万历辛卯科第13名举人,任山东济阳知县李有年鸿胪序班李鳌恩贡,考中州同知李鲈拔贡,广西宪州州剌李萼嘉靖乙酉科第8名举人,任直隶安肃知县李若元康熙癸卯科举人,任江南青蒲县知县补四川江油县知县李作楫同治癸酉六品州同李攀桂千总李学曾万历科武举李圭敕授登任佑郎州吏目李增荣陇西主簿李新年训导李汉晰举人李尧年儒士简校李宇训导李淑躬训导李凝馨拔贡李致忠恩贡李一华吏目李霖承差李逢春吏目李鸢偏关儒学训导李伟吏目李有光举人,清源乡训导李程岁贡李玉殿拔贡李熙拔贡李子迁方山府仪宾李汉正迪功郎遂大夫冯氏家谱简介《冯氏家谱》有新旧两种。
旧谱大27.5×21厘米,宣纸质手抄本,计55页,康熙四十年(1703)榴月九世孙冯亮功编次,道光14年(1853)冯运时、咸丰3年(1853)冯士龙曾两次誊抄。
谱为线装,工笔正楷,竖式排版,记至十一世,600余人。
谱中记载七品以上官员三名:冯应龙,明万历年间陕西中部县知县;冯毓英,明末寿阳县知县;冯体斌,清光绪年间举人,授太原府路查夜。
教谕、训导10人:冯宗朝,明万历年间贡生,授猗氏县教谕;冯廉,明万历年间贡生,铨吉州学正;冯洛,明万历年间贡生,授江南新建县县丞;冯秀英,清乾隆年间贡生,铨左卫训导;冯情,乾隆戊戌科举人,壬戌会明进士,授平阳府浮山县教谕;冯步月、冯必上,清乾隆年间贡生,分别授五台县、襄垣县训导;冯怀英、冯亮功,康熙年间贡生,前者铨训导未就职,后者为候选训导。
其他:进士1人(冯情),举人1人(冯体斌),贡生18人,太学生5人,生员77人(其中监生5人,增生4人,廪生10人,武生11人,庠生41人)。
谱序记载冯氏由江南凤阳府土地堂(现安徽凤阳县)迁此。
续谱《静游冯氏族谱》于1995年开始编撰,2006年11月出版,冯志纯主编,世系续至21世,入世系6000余人,其他有冯氏来源与祖籍源流,人物碑记、文选、附录等,体例比较完备,共19万字。
段氏家谱简介段氏族谱共4册,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由段门女婿王镜南修,第一册有王镜南序,第二册有吕思聪序。
段氏家谱从明景泰年间静乐县段氏家谱段熨至元字辈共记世系十六代,前三册为纵谱,以家族支派分目,第四册为横谱。
除第三册外,各谱都有序言,可惜因保存不善,缺失较严重。
谱中所记重要人物有十三世段建邑为康熙壬午科举人,段建州为岁进士,但没有关于这两人的其它文字资料。
1990年以后,又有段熨22世孙段丛槐等把峰岭底段氏家谱从十七代续至第二十五代。
郭氏家谱简介《郭氏家谱》计四册,麻纸质12开手写体本。
清嘉庆11年(1806)吕思聪撰修。
分元、亨、利、贞四册,240页约2万字。
郭氏家族由来:晋人灭虢,虢子孙为避祸遂改为郭。
东汉桓灵帝时介休郭泰(字林宗号有道)之曾孙郭璞居闻喜,郭璞被王敦所杀,其弟郭瑕奔居临县紫金山,至唐郭子仪三子郭遂因避灵武之乱,又奔雁门山下居住,后有郭鹰之孙郭山甫奔娄烦双井村(又名碧泉村)。
郭氏族谱其特点:论武略篇目不少,其第四册几乎都是关于武略方面的内容。
人物:郭英(明壬辰武定侯大汉将军)郭镇星(副千户)郭明成(西宁参帅,赐进士)郭文府(议官)郭德成(袭武侯,骁骑指挥)郭勋(武定侯)郭兴(巩昌侯,追封陕国公)郭山甫(荣国公)郭铺清(文林郎候选直隶州同)郭希韪(兵科给事)郭瀚(东楼公)郭九鸣(把总)郭名武(诰赠武林郎)郭定川(例授儒林郎,候选布政司经厅)另有太学生1人、监生1人、庠生8人、增生1人、例贡生1人、廪生2人、生员2人、覃恩1人。
郭氏家(族)谱有叙、原始序。
有蔡邕撰《郭有道碑文》、郭英《论决重办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镇星《第一急着疏》、郭文府《论处兵疏》、郭大湖《五营团疏》、郭明成《七书家训》及《一家言》、《录异小品》、《平山寇》、《备考三条》。
王氏家谱简介《王氏家谱》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册,444页,约4万字。
为12开麻纸质手抄本。
乾隆59年(1794)修,嘉庆庚申5年(1800)重抄。
总纂吕思聪。
每本各有一人撰写,每本都有序,线图和序跋夹诗赋文组成。
始祖王瑞、王浩,元未皇家命王瑞到山西雁门路任娄烦县令,王氏遂由南京乌衣巷迁至娄烦城北村,记至16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