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迁民的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县治记载,xx有很大一部分都是xxxx县移民,明朝xx年间,从xxxx迁来在此占产立庄。县治记载的有:xx家园的xx 氏二兄弟。xxxxxx、xxxxxxxx、xx、xx、韩四家xx从xxxx县xx 迁此定居。xx、xx、xx、楼底、xx、xx家村、小xx、大xx、xx、xx、xx。xxxx三兄弟。xxxxxx的xx二兄弟。xx的xx、xx 的xx、xx的xxxx。胡家寨的xx五兄弟。xxxx县xx三兄弟,先来到彪冢落脚,xx好老人,xx到xx占产立业,xx来到xx占产立业。解放初期三兄弟儿孙们每逢年节都到彪冢祭奠老人,
设灶立锅吃一顿团圆饭。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字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住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老鹳窝在古树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的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
据说明初大槐树移民时人们谁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这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的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厂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个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把人们惊呆了,不久人们醒悟过来,受骗了!人们哭喊叫骂,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
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当然被砍了一刀,是不可能遗传的了,只能说明当初洪洞移民的小脚趾甲本来就是两半的.那为什么是两半的呢?按现在科学分析是为基因遗传,那就是洪洞县移民都带有小指甲复形基因,因此洪洞县移民的后代也都同样都为小指甲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现在有些年老的人还有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如今栾城扔叫解小便叫解小手,大便叫解大手。
行进途中人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便集体埋锅支灶,架火熬粥。为什么说埋锅,就是在平地按照锅形挖一个坑,将坑里的土贴在坑边上把锅架起也就是将锅埋入半截,前边开一个斜马道,后边开一个口出烟,不用炉条就可以点火做饭,省工省时、方便快捷。支灶也就是地下挖一小坑再用石头土块围一圆圈(□□栾城叫kelang)将锅架起做饭。这一省工省时、方便快捷的埋锅支灶技术一直沿用至今。饭熟后盛上一大钵碗,几个人蹲(栾城叫□□gudi、gudei)在一起边吃边诉说。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饭熟了盛上一大钵碗,一只手拿碗夹饼子,一手拿筷子夹一块咸菜疙瘩,几个人gu di在门口,边吃边聊,正是迁移途中的习惯600年没改。大钵碗又叫大破碗这一盛饭的物件,也就是从那时叫起来的吧,迁途中要吃饭,每人一个大碗盛饭,行进途中不难免要碰坏,坏了也不能扔掉,丢掉了吃饭的碗就要挨饿,所以就叫成了打破碗。
押解路上,沿途村民见到这一队一队的迁民,纷纷落泪,拿出衣物、粮食相送,知道他们将要离开故土、离开妻儿老小,到一个不知名的遥远地方。有的村听说迁民在此路过,在路边架设锅灶熬一锅香喷喷小米粥,拿出自家最大的盛饭碗(钵碗)盛上一碗粥,为他们送行、告别。队伍越走越远越走越远,邻初几天沿途还能喝上家乡的米粥,现在只有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久,实在是饥饿难忍倒下走不动了,于是官兵想出一个办法,按其凭照所到地址进行编排形成一个小集体,选出头目,将川资统一使用,购置锅灶用具、粮食,饿了就地挖坑做饭。迁民向着新的方向,互相搀扶,相互帮助,扶老携幼,慢慢的在官兵的押解下向前步行。在长时间的行进途中,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们不是一个村,也可能不是一个县,也可能是洪洞县,也可能是赵城,也可能是晋城,也可能是潞城。她们都有一个恋恋不舍,欲哭无泪,毫无办法的心情,反绑双手低头慢慢走路。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热土离开了熟悉的家园,向着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行进,是生是死,谁也说不清。
吃的问题解决了,睡就好办了,不就是和衣而卧,天当房屋地当床,烂衣当被草当墙,风雨来了当蚊帐。年轻力壮都好说,可是年老的体弱的小孩、妇女们怎么办?晴天好说,阴天下雨刮大风又该怎么办?官兵是不可能让你住进客栈,烧好洗脚水,温上一壶老酒为你解乏的。官兵当然有人家的军用帐篷,晚上还要轮流给你站岗。这可难不倒迁民,自有办法,砍来树枝,抱来杂草,或就地或靠坡搭建一个临时的草房,即避风雨又防寒,年老体弱小孩妇女往里边一挤,真是胜过席梦思,赛过沙发床。人若要是困乏了,就是睡在转头堆里也香甜。迁民管这种草房叫“窝棚”,如同钻进被窝一样的棚子,这种“窝棚”与看瓜的瓜棚有雷同,但瓜棚要比“窝棚”强上百倍。可后人们也把看瓜的瓜棚也叫窝棚。
山西地处太行山西边,那里没有什么战事,人民比较安居乐业,生活较为丰足。到了新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谁心里也没底。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是啊外边再好也不如自家舒坦。谁愿意离乡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安营扎寨,重打锣鼓另唱戏呢,若不是反绑双手,串成一串,早就跑了。如今走了几天几夜翻越了许多大山,路上只知道啼哭悲伤早已迷失了方向,只有听天由命,任人摆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