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浣溪沙复习导学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26e48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用词的凝练和抒情的深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及欣赏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心里承受的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
”“但是,在苏轼失意的时候,他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其他的态度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来寻找这个答案好不好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应,进入到学习苏轼词的过程。
二、过程:了解作者,感受其作词动机a)作者老师:同学们,苏轼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难得的全能之才。
2、诵读词,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苏轼众多词中的一首《浣溪沙》,同学们,来,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词好不好?(生回答好,老师有感情地、注意停顿地带读一遍。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吗?我们刚刚读的课文和以前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字数不同、分开两段等)老师:这首是词,是一种文学体裁。
大家看,“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e9cc4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PPT):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是——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b936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07.png)
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六年级古诗词《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感受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词。
3、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赏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意思,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难点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赏析词中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人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词中的意象、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探究法:自主探究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元丰五年(1082 年)三月,苏轼在黄州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领略其中的韵味和魅力。
(二)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330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c.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
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积累名句。
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积累名句。
三、学习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了解诗人苏轼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牌“水调歌头”的意思。
3、读读“知识链接”,以助了解写作背景。
(二)读通读顺。
放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解读“明月”。
1、诗人用什么来发端?他看到了什么?2、“照无眠”中月亮美吗?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3、诗人对月亮的称呼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称呼月亮?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亮是如此的美丽,那诗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写月亮的?并从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5、诗人对月光非常敏感,月光让他思绪万千,“转朱阁,低绮户”写出了他的行踪不定,起伏变化,时喜时忧的情感,试结合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
6、“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下文哪一句与它相呼应?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愿”有什么含义?它与“明月”有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8、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哪些句子是写人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的内涵?10、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欣赏感悟。
11、对于本首词的内容、主旨、名句的积累及写法的把握进行整合概括:内容:——借月怀人,抒发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旷达的情怀。
主旨:——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体现了他乐观旷达情怀。
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意境雄浑博大,蕴含的哲理丰富深邃,表达了旷达的情怀。
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水调歌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词牌及写作特点。
2、学习课文内容,正确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能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导学练习教学三案设计
![水调歌头导学练习教学三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b8cb4477232f60ddcca1e2.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学会使用本词中的词句,逐步提高在写作时运用古诗词文的能力。
2、运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3、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疑,小组互动学习,大致了解本词的内容,体会具有生命力词句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说说自己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和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
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赋词怀之。
2、简介宋词词,诗歌的一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最初是为乐曲填写歌词,故称曲子词。
词和诗一样有严格的用韵和平仄要求,甚至比诗更为严格。
词的句子一般都长短不齐,所以也叫长短句。
特点:音乐性强;有固定的词牌。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
关于词牌:词格式的名称。
最初的词,在配乐歌唱时都有乐谱,这种乐谱就叫词调。
每种乐谱都有一个名称,这种名称就叫词牌。
后来词逐渐脱离了音乐,词牌就不再代表曲调名。
一首词一定有词牌名,但不一定要有题目。
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于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
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eda74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0f.png)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词中的重点词句,背诵并默写全词。
2、难点(1)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姓名,朝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其诗词风格清新婉约,情感真挚动人,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作品背景这首《浣溪沙》是作者在具体情境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或感受。
四、预习导航1、朗读全词,注意字音和节奏。
2、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3、初步感知词的内容,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五、课堂探究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逐句分析上阕的词句,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描绘了作者在庭院中一边饮酒一边填词,周围的天气和亭台依旧如去年的情景。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所感受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2、下阕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几句,探讨作者面对时光流逝、花谢燕归的无奈和感慨。
引导学生思考“独徘徊”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心境。
3、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有何深意?让学生体会这两句中蕴含的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
探讨这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4、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综合上阕和下阕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世事无常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等。
5、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结合词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达情感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在自己的写作中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六、课堂练习1、背诵并默写《浣溪沙》。
2、仿照《浣溪沙》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词,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cc252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a.png)
苏轼《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内涵,体会苏轼在词中展现的细腻情感和独特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浣溪沙》,掌握宋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这首词,感受苏轼面对人生起伏变化时的豁达与乐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苏轼《浣溪沙》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个人素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苏轼的《浣溪沙》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2.词中表达苏轼对人生积极态度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选择题1.下列对苏轼《浣溪沙》中“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描绘了傍晚时分雨中的杜鹃啼叫,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B.通过雨声和鸟鸣,以声衬静,增强了词中环境的清幽之感。
C.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述,没有特殊的情感色彩。
D.暗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悲观。
2.《浣溪沙》中苏轼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哀愁。
B.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C.对逆境中仍保持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
D.对政治失意的苦闷和愤懑。
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浣溪沙》中苏轼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2.结合苏轼的生平背景,谈谈你对《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句子的理解。
三、全诗译文《过零丁洋》的译文如下: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4cc12210661ed9ad51f372.png)
《浣溪沙》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读诵,体会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重点:体会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难点:体会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著名()家,()之一。
字(),又字和仲,号()。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小学学过他的诗《》。
2、认真朗读诗文,注音簌簌()缫车()3、背景介绍: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整体感知:(一)思考下列问题:1、这首词所写时间是什么季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这首词上片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3、试概括描写了哪些声音?4、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或场面?5、突出了农村什么特点?6、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7、词的下片写一件什么事?8、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质特点?三、精讲释疑:1、你觉得下片中哪一个词用的最传神?试作赏析。
2、你认为词的结尾好不好?试作赏析。
四、达标检测:1.对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八年级浣溪沙导学案
![八年级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b3568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0.png)
八年级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2、难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晏殊(991 年—1055 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晏殊在一次宴会之后所作。
当时,晏殊看到眼前的美景,不禁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词句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2)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3)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4)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向西缓缓落下,不知什么时候会再回来。
(5)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6)花落去:花纷纷飘落。
(7)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8)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浣溪沙 水调歌头 教案
![浣溪沙 水调歌头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ead70ff18583d0496459fe.png)
《浣溪沙》《水调歌头》教案两篇一.《浣溪沙》一、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4a4f5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3.png)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5)一、学习目标学习《浣溪沙》,首要目标是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词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其次,要通过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领略词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其艺术魅力。
此外,还应通过学习这首词,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这首词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修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浣溪沙》一词中,“一曲新词酒一杯”描绘了词人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饮酒作词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中,词人通过描绘________和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答案:花落;燕归二、选择题1. 下列对《浣溪沙》一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中,“旧”字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B.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C. 全词情感基调低沉,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D. 词中的“小园香径”是词人独自徘徊、沉思的地方,也是全词情感的寄托。
答案:C(全词情感基调并非低沉,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的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而非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2. 《浣溪沙》一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的含义是()A. 询问夕阳何时落下B. 感叹夕阳美景难以长久C. 询问美好的时光何时能够重现D. 表达对夕阳下美景的留恋答案:D(这句词表达的是词人对夕阳下美景的留恋和不舍,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三、简答题1. 请简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词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
《浣溪沙》 导学案
![《浣溪沙》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c488c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a.png)
《浣溪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深入理解几首著名的《浣溪沙》词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学习并掌握鉴赏《浣溪沙》的方法和技巧。
4、能够模仿创作一首简单的《浣溪沙》。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分析词中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2、难点(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人生感悟。
(2)把握《浣溪沙》词牌的格律特点,并能运用到创作中。
三、知识链接1、词牌简介《浣溪沙》,又作“浣纱溪”,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2、代表词人及作品(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3)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四、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所选的《浣溪沙》词作,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作的大意。
2、词句赏析(1)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词句进行赏析,分析其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例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
(2)探讨词中的意象,如“落花”“流水”“燕子”等,它们在词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
3、情感探究(1)思考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忧伤、喜悦、感慨还是其他?(2)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
4、格律分析(1)了解《浣溪沙》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句数、押韵规则等。
(2)尝试分析所选词作是否符合格律要求,体会格律对词作艺术效果的影响。
5、创作实践(1)根据所学知识,模仿《浣溪沙》的格律和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创作。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五、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不同词人的《浣溪沙》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99200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2.png)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事迹;2. 理解《浣溪沙》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浣溪沙》的基本词牌和格律特点;4. 分析《浣溪沙》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5. 欣赏《浣溪沙》的诗意之美,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二、导学内容1. 词曲赏析《浣溪沙》是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女子对爱情的眷恋和无奈。
全词共五十六字,采用了“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开头,将词牌直接融入了词的内容之中,富有情调。
通过对《浣溪沙》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那种对爱情的矛盾情感和心里的挣扎。
2. 词牌介绍《浣溪沙》是一种七绝词,又称“浣溪沙七首”,是北宋词的一种。
它的格律要求是每首四句,每句五言,共二十字。
这种格律简洁明了,适合表现作者的情感,也给予了词曲一种奇特的韵味。
3. 作者生平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女词人。
李清照的词作以抒写女子的爱情为主,情感精致,意境深遥,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生平事迹和爱情经历也为她的词作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4. 语言特色《浣溪沙》的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感人。
通过对词语的精准运用和意境的营建,李清照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5. 艺术手法《浣溪沙》运用了比喻、拟人、比照等手法,使整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揣摩,构建了一幅幽静、凄美的爱情画卷。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浣溪沙》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引发学生对词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欣赏赏析:指挥学生一起朗读《浣溪沙》,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诗意之美,让学生体会词曲的魅力。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浣溪沙》的主题、意境、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词曲的深入思考。
4. 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用七绝的格律写一首自己的词曲,表达自己对爱情或其他主题的情感和思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aaa2d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其实月亮或月光还表达(苦闷、孤独、惆怅等)等感情。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
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玉宇(yu3)朱阁(ge2)绮户(qi3)无眠(mian2)婵娟(chan2juan1)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浣溪沙》导学案(教师版)
![《浣溪沙》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85994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9.png)
《浣溪沙》导学案(教师版)一、情境导入,设置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背诵。
3.品读词人的思想感情。
导入:北宋有一位太平宰相,富贵词人,他叫做晏殊。
晏殊生于承平之时,少年得志,后官至宰相。
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地位、思想感情,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浣溪沙》,品味其中所抒发的悼惜残春之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主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注意词的节奏。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自主翻译:唱一曲新歌举起美酒一杯,依旧是去年的景象旧时的亭台。
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飘去,好像曾经见过的燕子今又飞回来。
在小园中带着幽香的小径上我独自徘徊。
4.小组合作:赏析①.“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②“夕阳西下几时回?”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小园香径独徘徊”三、展示交流,点拨释疑①.“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②“夕阳西下几时回?”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既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的哲理。
这两句被誉为:千古奇偶④.“小园香径独徘徊”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四、总结归纳,检测评价【思想感情】【总结】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耐人寻味。
《浣溪沙》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f74fd76137ee06eef9180c.png)
《浣溪沙》导学案苏轼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2、了解诗词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反复读诵,体会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二、写作背景介绍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职,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石潭求雨,后来天降甘霖,缓解了旱情,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首词就是在赴石潭谢雨路上写的。
词中描绘了农村快乐祥和、淳朴温馨、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极有田园诗的优美意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反复朗读,理解大意:1、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缫车:纺车;牛衣:蓑衣之类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吱呀声,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
2、漫:随意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四、探究学习:1.词的上片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听觉2、.试概况写了哪些声音?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瓜农的叫卖声3、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生动展现出农村一片生机勃勃,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
4、突出了农村的什么特点?宁静祥和淳朴温馨安居乐业的特点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6、词的下片写了一件什么事?诗人想敲一户农家的们讨碗水喝7、你觉得下片哪个词用的最传神,试分析。
“试问”一词用的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欣喜想要讨碗水喝的心情,又写出了担心农忙季节无人在家,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8、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词人谦和、平易近人的形象,将一位太守和普通农民的关系写的亲切自然。
9、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了没有?农民是怎么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想象,更是回味无穷。
五、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
最新浣溪沙导学案
![最新浣溪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e2aede856a561252d36ff9.png)
《浣溪沙》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有关课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目标苏轼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宋代。
江水的东流不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多少仁人为之悲叹。
那么,北宋文学家苏轼又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呢?让我们随着他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吧。
二、前置学习(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1、自己尝试读词。
2、个人练习把词读流畅。
(二)学会识字1、我会读生字浣、蕲、潇、啼2、我能理解词语意思浸、潇潇、子规、无再少、尚、唱黄鸡(三)、自主探究文本了解词的大意。
三、合作探究1、词的上阕写了哪几种景物?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3、整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性格?4、结合词的意境,把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四、班级展示(一)我会说1、词的上阕写了哪几种景物?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3、整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性格(二)我会画(三)我会小结: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清泉寺的风光和环境;下阕即景抒怀,体现了词人的性情。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100字左右)。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0d93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2.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1、朗读词注意停顿和节奏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浣溪沙水调歌头 -导学案
![浣溪沙水调歌头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f6f5a1eb91a37f1115c66.png)
古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通过拼词析句来感受词的美。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拼词析句来感受词的美。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个性化设计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赏析词的上片。
(1)“一曲新词酒一杯”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新”和“旧”分别指什么?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3)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
3、赏析词的下片。
(1)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分析“独”和“徘徊”的作用。
4.归纳本词的思想感情: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他的名作《浣溪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浣溪沙》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直接导入。
二.预习检测
1.背诵这首词。
三.合作探究
1、翻译这首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3、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4、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什么?
5、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五.归纳思想感情
学习反思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宫阙()琼楼()绮户()
婵娟()丙辰()
二、解释下列词语:
把:朱阁:不胜寒:绮户:
无眠:何似:何事:婵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晏殊复习课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步骤
一、知识点拨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3.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
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4.文章脉络梳理: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5.本词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书写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情景理结合,浑然一体。
7.词的上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了怎样的哲理?
①写词人借酒消愁,抒发孤单冷寂之情,表述了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②“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之意是: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
蕴含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在先,生活的不因为消逝而虚无。
9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图。
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感时伤春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的表现手法
10.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民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11.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二、当堂练习1.《浣溪沙》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的作用是什么?
5.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6.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水调歌头》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背默诗词2掌握重点诗句的赏析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复习方法:教师点拨法记忆巩固法
复习过程:
一、知识点点拨
1、作者及常识苏轼字,号。
朝代著名的家。
与其父苏洵、其第苏辙并称“”,同属“”之列。
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即。
1、整体感知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表达了诗人积极
乐观的旷达情怀。
3、重点句子赏析(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含义: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的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含义: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哲理:富含人生聚散无常的哲理,情感: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含义: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炼字:“婵娟”是美好的样子,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情感:这是作者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希望。
代表了天下所有离人的共同心声,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二、内容理解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字,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的境界,表现了对----------的追求。
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5.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起舞弄清影”中“弄”字好在哪里?“弄”是“做出”的意思。
表明月下起舞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三、巩固练习
1.仔细品味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的认识。
2.本词中一共有几问?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3.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终篇浸透着离愁。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4、表达作者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5、这首词的上阕极写诗人在“”、“”的徘徊矛盾,下阕写,以表达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
6、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7、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
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之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
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从人到月,从古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
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8、词的上片问;下片问;但归根结底是问。
9、词中的“婵娟”指月亮,请再写出两个月亮的别称。
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10、“不应有恨”的“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11、词人一时“欲乘风归去”,一时又认为天上不如人间好。
理解词的意境,说说词人的心目中到底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