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762b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4.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一、引言《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文学珍品,它由晋代文学家西鄙人所作。
本文为《水调歌头》的导学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二、阅读全文前的准备在阅读全文之前,我们有几个必要的准备工作:1. 了解作者西鄙人的背景:西鄙人是晋代文学家,而《水调歌头》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了解作者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动机和写作风格。
2. 熟悉宋词的基本特点:《水调歌头》被认为是宋词的代表之作,因此,熟悉宋词的基本特点对我们理解这首词的意义和美感非常重要。
3. 预习一些关于《水调歌头》的评论和分析:在阅读全文之前,阅读一些关于《水调歌头》的评论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主题和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阅读全文和理解1. 第一遍阅读:在第一遍阅读时,我们可以放松心态,尽量理解词曲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不必过分纠结于字句的细节,而要把握整体的意义和情感。
2. 第二遍阅读:在第二遍阅读时,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品味词曲的语言和修辞技巧。
注意词曲的押韵、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其中所蕴涵的寓意和意象。
3. 理解主题:《水调歌头》以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描述爱情的甜蜜与悲苦,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珍视。
同时,词中还渗透着对人生短暂和离别无常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切体验。
四、思考和讨论1. 《水调歌头》中的情感体验对你而言有何启示?2. 你在阅读《水调歌头》时,对其中的某些词句产生了怎样的共鸣?3. 《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词曲的表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 你认为《水调歌头》与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有怎样的联系?五、写作练习请你以《水调歌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通过本文的导学案,相信读者对于《水调歌头》这首经典之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阅读和理解古典文学对于我们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非常重要。
《水调歌头》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
![《水调歌头》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55e2e34431b90d6d85c747.png)
水调歌头学案教学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教学方法:“读——品——背——用〞1、朗读词文,整体感知;借月抒情,走进词境;2、名句背诵,品析词情;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流程一1、简介宋词2、作者及词背景。
〔检查预习〕3、词作背景:流程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1)一〕、生字词。
宫阙( ) 琼〔〕楼玉宇绮( )户婵〔〕娟不胜〔〕寒丙辰〔〕二〕你还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分别写什么?流程三、正文分析(完成目标2,3)一、朗读指导。
听师朗读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二、赏析课文:〔一〕质疑一、读上片,答复以下问题。
1、词中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醉意朦胧?(二)质疑二、读下片,答复以下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为何无眠?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由怨月,到感悟人生,,最后又说,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
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胸襟。
〔三〕再读课文思考探究〈1〉上阕写什么?写了哪些景?下阕写什么?抒了什么情?二者如何联系的?〈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达在哪些语句?〈3〉思念子由表达在词中哪一句?〈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5〉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的?〔6〕怎样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7〕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四〕当堂检测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2、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20d08eb4a216147916112891.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意。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阙()琼()绮()胜()
2.小组单人朗读,组员评点。
3.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二、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背景提示: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41岁。
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
三、互动解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诗应该注意,借分析物象及其感情色彩揣摩作者在诗中传达出的意境,试着品味、鉴赏诗歌。
学习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乐观的心境的人生态度。
五、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中借用哪些物象,请发挥想象与联想,揣摩作者传达出了怎样的意境?
2.名句赏析:
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提升
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
请结合这首诗以及自身情况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100字以上)
训练强化:
背诵并默写全诗。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93598f71fe910ef02df80c.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一、教学导入二、展示本课时学习目标三、诵读品味自学指导一1、一读: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二读: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3、三读: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听录音,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四、赏析词境,把握情感附:1、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
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
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2、苏子的经历与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作家。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先后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各地方任官。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f7785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b.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导学案]
一、课前导入
1. 引入话题: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有什么了解?
2. 导入背景知识:先简要介绍一下这首词的作者和背景。
二、课堂学习
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学习内容:
a. 词的背景介绍
b. 词的主要内容分析
c. 词的艺术特点分析
d. 词的评价和影响分析
三、课堂探究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点,并进行讨论。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交流。
四、课堂总结
1. 总结回顾:引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概括词的背景、内容、艺术
特点以及评价和影响。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根据所学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作业
1. 搜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的相关资料,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 阅读其他唐代词: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唐代词作品,选择一首自己
喜欢的词,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
2. 课堂评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
建议。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含答案)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1b449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78.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学习目标1.读懂、背诵这首词。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学习重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二、导学基础知识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丙辰年中秋佳节,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三、导读理解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2.“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明确: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1)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
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
《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330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c.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
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积累名句。
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积累名句。
三、学习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了解诗人苏轼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牌“水调歌头”的意思。
3、读读“知识链接”,以助了解写作背景。
(二)读通读顺。
放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解读“明月”。
1、诗人用什么来发端?他看到了什么?2、“照无眠”中月亮美吗?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3、诗人对月亮的称呼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称呼月亮?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亮是如此的美丽,那诗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写月亮的?并从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5、诗人对月光非常敏感,月光让他思绪万千,“转朱阁,低绮户”写出了他的行踪不定,起伏变化,时喜时忧的情感,试结合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
6、“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下文哪一句与它相呼应?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愿”有什么含义?它与“明月”有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8、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哪些句子是写人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的内涵?10、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欣赏感悟。
11、对于本首词的内容、主旨、名句的积累及写法的把握进行整合概括:内容:——借月怀人,抒发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旷达的情怀。
主旨:——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体现了他乐观旷达情怀。
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意境雄浑博大,蕴含的哲理丰富深邃,表达了旷达的情怀。
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水调歌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词牌及写作特点。
2、学习课文内容,正确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能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c55ee3bb4cf7ec4bfed01b.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 能力目标:品味赏析重点词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完美的意境。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胸怀。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点拨法、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质疑导思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 分钟)播放《明月几时有》的flash动画歌曲,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有哪些?(学生自由回答如: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结合学生的回答和播放的动画歌曲引出课题:《水调歌头》并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查初步感知(5分钟)1.检查学生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并解读题目和词前小序的含义。
(课件展示)A.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宋朝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B.题解及小序的含义。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137102ba1aa8114431d9d0.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黄骅市常郭镇毕孟中学赵春娜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反复朗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学习诗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品味法。
1、朗读全词,感知内容;2、梳理结构,感悟情景。
3、品味探究,体会诗情;4、延伸生活,学以致用。
导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月亮一直以来是文人骚客的最爱,我们也学过许多借月抒怀的诗歌,李白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写思乡;李煜用“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述说孤寂;陶渊明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享受安逸。
在团圆的中秋佳节,苏轼遥望明月,留下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他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二、朗读全词,感知内容(一)字正腔圆地读。
(读后找同学给下面生字的注音,检查预习情况)看谁读的准阙琼不胜转绮婵娟(二)有板有眼地读。
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一句不换气,韵脚适当延长。
疏通全文,了解大概内容。
1.译文提示:逐句朗读翻译,注意每句中的重要词汇。
根据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留、删、补、扩、换”逐句翻译,不懂的词汇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如再无法解决的字词勾画出来,提交到组内或班级解决。
2.看谁译的准(1)解释词语把:琼楼玉宇:不胜:何似婵娟:(2)翻译句子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有情有味地读。
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学生放慢速度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1.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3ff0be51e79b8968022675.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了解诗歌常识。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二、自主学习1. 注音:阙()乘()琼()不胜()转()绮()婵娟()2. 解释:把:琼楼玉宇:不胜:婵娟:把酒问青天(“把”,古义:端。
今义:介词。
)3.文章出处⑴选自《》,作者,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代著名、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等。
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词是派的代表。
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宋代的,,。
4.写作背景:苏东坡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被一贬再贬。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
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
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写下这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展示提升)1、翻译全文: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品导学案(有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品导学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19986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4.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品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了解诗歌常识。
二、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显示:画面一轮明月,伴以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歌曲很好听,大家知道是谁唱的吗?(王菲)可是大家知道是谁写的词吗?(苏轼)了解苏轼的同学请把他介绍给大家!二作者简介(显示: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
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被贬琼州。
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
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著有《东坡乐府》。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
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
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写下这首词!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Chén què qióng chán qǐ shēng丙辰宫阙琼楼玉宇婵娟绮户不胜寒朗诵情况:(作以点评)四认读课文( 显示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朗读)听范读,然后学生自己揣摩语句试读。
老师给予指导。
五研读课文结合资料及同学间的讨论,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达到正确理解。
1、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2、读上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引导: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间就有了?天上的宫阙今晚是何年何月?要体会苏轼当时的情况:政治上失意,与弟弟七年不得相见,下去郁闷惆怅,所以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
想飞到月宫中去,又怕难以承受寒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e751a308a1284ac8504391.png)
→→→→
→
小组内先交流展示(用红笔订正、补充,在有疑处作标记)
推荐组员进行班级展示第1或第3题。
第5题给你的答题启示:
品读——有情有味,走进诗人
结合苏轼坎坷的一生,走进他强大、乐观的内心世界,再次朗读本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案
课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习
目标
1.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Leabharlann 2.能梳理出词人抑扬起伏的情感变化轨迹
3.学习词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自
学
与
指
导
初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宫阙()不胜()琼楼()绮()婵娟()
再读——有模有样,读出韵味
(读出郁结、矛盾的心理→读出大彻大悟后的豁然开朗→读出积极的处事态度和豁达的胸怀)
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展示,再推荐2名优秀的组员进行班内配乐展示。
课堂小结
学完本词后你一定有一些话想对苏轼或自己说,请写下来吧!
(结合苏轼多次被贬的经历及其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完后先声诵读出来,然后小组推荐进行全班展示)
2.词中哪句话写出了词人最终笃定了自己的信念,选择留在自己所热爱的人间,从而使全词涌现出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3.下阕随着月儿的移动,由“月圆”联想到“人不圆”,随即词人彻悟,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用原诗句作答),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怎样的胸怀?
4.词人的豁达乐观不仅仅表现于此,更体现在词的最后,“既然天下不可避免的有许许多多的离人,那我何不为他们送去美好的祝愿呢”词中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133d6101f69e3143329420.png)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水调歌头》【学习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掌握词中名句。
2、学会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旷达胸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学习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词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学习过程】亲爱的同学们: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份学案。
相信我能行,努力一定行!一、导入新课二、前提检测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每空0.5分,共3分)①宫阙()②琼()楼③朱阁()④绮()户⑤婵()娟⑥不胜()寒三、自学提纲1、诵读入境:朗读本词,初步感知该词大意。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把握节奏③揣摩感情基调)(温馨提示:字正腔圆的读,有板有眼的读,有情有味的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要求:采用圈点批画法,划出疑难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口述本词大意。
)3、词的上阕主要写什么?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4、词的下阕主要写什么?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句子上?词中表达作者对天下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句?四、合作探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课文的例句加以说明。
全词的主题是什么?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五、拓展延伸与作者对话: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例句: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六、课堂小结【堂清检测】当堂背诵这首词。
《水调歌头》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水调歌头》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ba974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8.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水调歌头》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水调歌头》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程背景《水调歌头》是元朝大文豪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开篇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
本课程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中国文化篇的内容,通过学习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让学生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情况,以及诗歌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掌握宋代文学的发展特点。
2.掌握辛弃疾的生平与地位,了解他的诗词创作特点。
3.理解《水调歌头》的整个结构,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4.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步骤1.导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名句已经成为文化经典,通过这一名句导入课程,引导学生思考。
2.讲解宋代文化背景:讲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的背景和历史影响。
3.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与诗词创作特点: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情况,分析他的诗词创作特点,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思想、情感和人格。
4.分析《水调歌头》的结构: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水调歌头》,分析诗歌的整个结构,了解其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5.分析《水调歌头》中的文化内涵: 通过分析《水调歌头》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读懂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在文化的层面上理解诗歌。
6.小结: 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 介绍宋代文化背景、辛弃疾的生平和诗词创作情况。
2.分析法: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分析文化内涵。
3.朗读法: 让学生朗读《水调歌头》,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4.讨论法: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水调歌头》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1. 课件: 为课程设计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经验。
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03c4b18762caaedd33d4c6.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宋词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二、简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三、赏析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
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及并称文坛“三苏”。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中“”。
3.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点拨)5.“转”“低”“无眠”三词有何表达效果?(点拨)6.词的下片写“无眠”是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
7.“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8.词中直接“问天”的句子是,直接“问月”的句子是。
将自然变化和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
9.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
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它的含义是,词中这句话是作者对_________说的,后被人们广泛应用,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是指“”。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9be4157cd184254b3535a2.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汝城县第四中学周静一、学习目标1、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理解2、理解全词,有情有味地朗读3、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二、课前预习1、关于“月”的诗句(至少写3句):(1)(2)(3)2、字音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丙辰()3、重点实词旦:兼:把酒:欲:恐:不胜:何事:但愿:婵娟:4、关于“苏轼”苏轼,(朝代)文学家,字,号“东坡居士”,与父亲、弟弟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2岁与弟弟同登进士,感情深厚。
后授签书凤翔府判官,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38岁调任密州任知州,一年后的中秋节,想到与弟弟相隔千里,已有七年多没有团聚。
不禁把酒问月,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三、全词理解: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欢畅饮酒到天亮,醉意很浓,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我)端着酒杯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阙,今晚是哪一年。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儿。
(月儿)对人们不应有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四、问题探究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2、哪几句词表达词人“怀子由”?(下阕)3、除了“怀子由”之情,词中还表达出苏轼哪些感情?哪几句词表达的呢?如何理解“归”?(上阕)4、词人一直将自己纠结在“怀子由”的离愁别恨与“叹人生”的失意矛盾中吗?你从哪两句词中理解到的呢?(下阕)5、学完全词,你明白了些什么?五、作业:1、背诵全文2、与家长交流学完这首词的收获。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dd984abe1e650e52ea99ef.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且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丰富、变化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3、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培养勇敢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一、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受词情词韵。
[一读正音]2、给画线的字注音:宫阙()琼楼玉宇()不胜()转朱阁()绮户()婵娟()3、对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圈点出不懂的地方。
[二读知义]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琼楼玉宇:共:婵娟:4、文体常识:本文是一首____。
“水调歌头”是________并不是题目。
5、文学常识:查阅资料,了解苏轼。
(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要做到“知其人”,然后“了其事,感其情”。
)6、从课文开头的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
月亮本是一个冷冰冰的天体,词人却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了词人的美好祝愿,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
现在开展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2.上阙中哪些话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些话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些话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3.下阙中由中秋圆月想到什么?哪些话写出了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些话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些话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二)师生探究。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应该怎样理解?2、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到底是月亮有怨恨,词人有怨恨?(三)交流展示。
1、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
这里,老师提供一个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示例:我喜欢(欣赏)“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导学案
![水调歌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70e89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7.png)
水调歌头导学案导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参与主动学习,提前设计好的学习指导材料。
本导学案以《水调歌头》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该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能力。
通过此导学案的指导,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首千古名篇。
一、导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之前学习的古诗词,有没有遇到过令人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者深奥的内涵?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索一首美妙的古诗——《水调歌头》。
二、了解背景1.通过导师引领,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指导问题:- 《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谁?- 这首诗写在何时?- 作者创作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给予适当引导)三、诗歌赏析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指导问题:- 这首诗的情感是什么?-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意境?- 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有哪些地方与他人不同?(学生自主阅读,老师组织小组交流和分享)2.解读生词和引申义指导问题:- 诗中有哪些生词或者引申义需要了解?- 给这些词语或者引申义找到合适的解释。
(学生自主查阅词典或者资料,并和同学一起分享)四、构思与创作1.学生根据自己对《水调歌头》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创作。
指导问题:- 你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是什么?-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表达此意图?- 你可以选择诗歌、故事、画作、音乐等方式进行创作。
(学生个别讨论,激发创作灵感)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指导问题:- 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情感?- 对于其他同学的作品,你有什么样的触发和启发?(学生自主展示,班级共同欣赏)五、总结与回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再次思考以下问题:- 《水调歌头》的主题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创作,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学生个别思考,老师引导总结)六、作业请同学们家庭作业中写下自己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感悟,并选择其中的一句诗句,进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导学案
主备人:河南省扶沟县崔桥镇一中于晓曦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2、学会在品读重要词句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三、赏析
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
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及并称文坛“三苏”。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中的“”。
3、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点拨)
5、“转”“低”“无眠”三词有何表达效果?(点拨)
6、词的下片写“无眠”是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
7、“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8、词中直接“问天”的句子是,直接“问月”的句子
是。
将自然变化和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
是。
9、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
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它的含义是,词中这句话是作者对_________说的,后被人们广泛应用,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是指“”。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隐情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点拨)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教材解读)
13.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4.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15、这首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鼎尖、试题研究)
16.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1.交代作词的缘由弟弟苏辙苏洵
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3. 又恐何
似 4.入世不易,出世则尤难。
暗含了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5.“转”和“低”生动准确地描绘了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无眠”准确地表现了词人因不能与亲人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6.人生哲理独白抒情 7. 怨恨。
“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8.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子由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1.《点拨》223页GJ4 12.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显示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1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14.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15.上片写了词人“欢饮”时的想象。
下片写词人“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16. 婉约
李清照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