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反馈与调控在教学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反馈与调控在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18T13:54:06.87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刘卫国[导读] 敢于当机立断,理清知识网络。

刘卫国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336300 系统论的反馈原理指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没有反馈信息的系统,要实现控制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就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方式

1.口头反馈

它是教学双方通过口头语言交流的信息反馈,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学生反问等。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地问几个为什么,而是要按教学目标对各知识点的学习水平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提问得当,会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保持信息流畅通。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之后,按教师的要求,对一些思考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获得不少学生关于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实际掌握程度的信息。

2.表情反馈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接受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学生对已理解的知识,其表情是乐观的、自信的,态度是积极的;对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其表情是沉默的、凝思的,态度是消极的;对完全不理解的知识,其表情是冷淡的、不安的,态度是放任的。学生的这些表情会给我们一种反馈,在教学中如能及时地捕捉它,并进行调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动作反馈

学生课堂上是端坐聆听,还是左顾右盼,或者做其他事,从中可得到他们是否专注的信息。如果学生两眼有神、仔细听讲,那表明所学知识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或教师讲授得法,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听课打不起精神,或者人虽静坐但表情呆滞,说明学生思想上开小差了,或强打精神但未作积极思维。

4.文字反馈

上述三种反馈,了解的多属信息的定性方面,量化程度较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学生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很有必要适当作些定量的了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补救。课堂练习就是通过文字进行定量的信息反馈。这种反馈,不仅信息量大,而且稳定可靠,教师可大面积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了解自己,同时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次很好的训练。

二、数学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调控方法

1.积极启迪激发,拓宽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讲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待师生共同推出求根公式x= 后,问了句:此公式的适应范围?学生甲说:适用于一般形式的ax2+bx+c=0(a≠0)且要求△≥0。但学生乙反问:ax+b=0(a≠0)是不是也能应用此公式呢?比如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不就变成了ax2+bx=0吗?甚至有的同学说:照这样的话,我在方程两边同加上ox2是不是也可以呢?……这些都是我在备课中未预料到的,但如果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予理睬,其兴趣和积极性定会被冲淡或压抑。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积极启迪激发,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思索中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后来通过对根的讨论进一步阐明了增根和失根的问题,同时也消除了同解原理2中的一个疑点。那节课虽未讲完公式的应用,但成功地介绍了求根公式最本质的东西,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广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及时调节难度,使难点软着陆。

例如:当m取何值时,方程2x-3m=5(x-m)+l的解是负数?但当我和学生探讨解题思路时,接连两位学生主张“先求出m”,这时我才敏感地意识到此问题脱离了初一学生的思维实际,于是我及时地把问题的头尾暂时遮去,变成了“求方程2x-3m=5(x-m)+1的解”,并附加口头说明:其中m可以暂时先看成是已知数。当多数学生感到解答不成问题以后,我再继续追问:如果规定方程的解是负数,怎样用含有m的不等式表示出来?此时m应当取什么值?这样把原问题如此一调节,犹如架起了一座“引桥”,变知识的“陡峭”为“平缓”,化艰难为简易。对难度的适时调节,可以保持教与学的信息同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准确对症下药,突出概念要点。

例如我在讲无理方程时,书写了方程x+ x+2=7以后,启发学生道:这个方程和我们过去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回答出“根号下面含有未知数”,学生却答道:“这个方程中含有根号。”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是由于“过去学过的方程”与上述方程“反差”不明显所造成的。于是我立即采取措施,补问道:“过去我们还学过像2x2+x-1=0这样的方程,其中也含有根号,今天的方程和它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很快便得出了正确结论:“今天的方程中根号下面含有未知数。”对症下药,可以使学生的错误迅速得到纠正,使思维障碍迅速得到排除。

4.巧妙运用反例,明晰关键字眼。

例如:我在讲“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针对学生运用此定理时,常常忽略其中的“及其”二字而把它误记为“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便作出了下列反例:如图,虽有AB=AB、BC=BC′,∠A=∠A,但△ABC和△ABC′显然不全等。关键时刻善于应用反例,可以有力地澄清事实、辨明是非,收到立竿见影的神效。

5.敢于当机立断,理清知识网络。

如:我在讲授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当推出韦达定理后,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除此之外,判别式和求根公式是不是根与系数的关系?”我敏锐地意识到这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既是对教材的质疑,又似乎是对老师的考验。若否定,学生不服;若肯定,又似乎与教材相抵触。说实话,备课时,我未曾仔细考虑过,但我还是当机立断,肯定了学生提的问题很深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根与系数的字面含义、判别式及求根公式的构成与作用,得到了如下结论:求根公式是根与系数关系的主体,而判别式和韦达定理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都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我觉得当机立断可以使学生对当前讨论的问题有清晰的是非感,可以避免因教师优柔寡断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