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贾鸿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扬州
[摘要]本文以扬州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的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文章认为,名城老城区应综合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进行恰当的旅游定位,遵循整体开发、滚动开发和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打造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
目前,我国已有百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们的老城区,尤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而当前,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首当其冲,普遍面临着“旧城改造”和不适当旅游开发的严峻形势。
本文试图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例,探讨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一)从扬州的历史文化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曾经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文化底蕴广博深厚。
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形成严格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的大小同城市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1],而扬州却因海盐之利和与大运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商业发达、富庶繁荣名世。
早在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大力发展盐运通商,使吴国国用饶足,抗衡中央;唐代“广陵大镇,富甲天下”[2],谚称“扬一益二”;清代繁华更胜昔日,尤其在盐商的推动下,奢靡、浮华臻于极致。
扬州盛世又恰与中国历史上西汉文景、唐贞观开元、清康乾三朝盛世相吻合,正如“顶峰上的顶峰”,成为古代商业城市的杰出代表。
繁荣的商业经济直接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浴室文化声名远播;“广陵十八格”灯谜、“维扬棋派”、扬州风筝、瘦西湖沙飞船、扬州养鸟、扬州斗虫等游艺项目尚于民间;漆器、玉雕、剪纸、刺绣、绒花、盆景、雕版书籍、纸扎灯彩、面人等民间工艺品技艺精湛;酱菜、富春包子、谢馥春鸭蛋粉、玩具等特色产品久负盛名;岁时节庆、庙会、宗教活动绵延不断;书法、绘画、篆刻、曲艺、戏剧、音乐、园林等多种艺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这些工巧细致世俗的市井文化内容生动地体现了扬州昔日的奢华风貌,是老城区开展文化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
(二)从扬州的旅游资源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无山,虽多水却无甚出奇之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贫乏,可称道的乃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志的人文旅游资源,尤以古城和古城遗址、园林、运河及名人遗迹、风物民俗、文学艺术为特色。
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明清老城区两大片,
显然,后者无论是面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前者,计有:传统街巷400余条,其中以纪念历史人物命名的街巷59条;各级文物保护及控制单位91处,占市区总数的近75%,其它具备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484处,其中包括宗教建筑31处,私家园林或遗迹30多处;知名度较高且仍在经营的老字号31处;历史事件见证地和传说发生地19处[3]。
可见,老城区是扬州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理应在扬州文化旅游中占据突出地位。
(三)从扬州的旅游市场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换,旅游产品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
从国内外旅游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全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教育的提高,人们的旅游热情会由单纯的游山玩水向休闲型、知识型方向转变,扬州目前以瘦西湖为主的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尽管位于长三角黄金地带,扬州旅游却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客人。
当前,扬州正在进行运河城市向沿江城市的转型,其旅游业亦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进行恰如其分的市场定位,与其它城市错位经营,在长三角占据独立的地位。
江南名城,过去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4]的说法,今天的旅游发展,杭州以湖山胜,苏州古城以园林胜,那么扬州呢?我们认为,扬州老城区的文化优势应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的绝佳突破口,扬州应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口号:扬州古城以文化胜。
综上,扬州老城区的旅游开发应定位于以体现古城风貌、文化传承、民俗民风为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区。
二、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开发原则
(一)整体规划
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见木不见林”,只见一个个单独的文物古迹点而不见“城”。
老城区通常以古城风貌为最大特色,不妨借鉴江南古镇的思路,整体规划设计,着眼于维护整个古城的生态、文态环境,而不是四分五裂的片甚至单独的文物点。
扬州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首先,老城区规模适中,5平方公里的面积与平遥古城相当,整体开发完全可行。
相反,对于一些大城市则可能由于面积过大、人口过多等原因,很难做到;而小城镇在规模、气势上又难以匹敌。
其次,老城区风貌完整,保持着较为醇厚的原汁原味,只需修旧如旧而无需大造失真的人造景观。
此外,扬州的旅游资源有景点小而散的特点,这些景点要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必须要有依托,如同颗颗明珠,需要串连成链,甚至有珠、有链还不够,还要有华美的盛器才能相得益彰,古朴典雅的老城就是最适合的盛器。
(二)滚动开发
我们强调“整体”指的是在观念上、规划上要有整体、全局的概念,并不等于一次性地全部开发到位。
事实上,鉴于老城区面积较广,现居住人口众多(老城区现实际居住人口11.88万人),资源现状参差不齐,宜采取“点—片—面”滚动开发的战略。
扬州老城区已有
一些较成熟的点,如个园、何园、汪氏小苑等,一方面要做好这些点的深度开发,同时要不断增加新的点。
老城区的三大历史街区中,以资源集中的东关街历史文化区基础最好,理应先行一步;教场地区的规划已经完成,可着手招商开发;南河下地区盐商豪宅成片,规格高,区位好(毗邻运河),应加强保护,尽快规划,开发为展示盐商文化、民俗文化的场所,并和瘦西湖、运河景点相呼应,最终构筑完成老城区的旅游体系。
滚动开发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景点在不断扩充、完善的过程中,迎合市场,常变常新,从而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参与
老城区的旅游开发是一项艰巨繁复的工程,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关系,巨额的资金投入,绝非政府部门可以一手包办。
应按照旅游产业的经济规律办事,政府规划,社会力量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允许投资者取得经营权。
对于较敏感的文物保护问题,应借助法律的手段,通过法律和契约加以保证。
(四)开发与保护并举
老城区作为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物质载体,有形的历史遗存和无形的各类文化资源丰富,城市传统风貌犹存,这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依据,但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老城区的古朴风貌已经受到主次干道两侧临街开发、传统建筑物周边环境破坏的侵蚀,文(控)保单位也有受到破坏的现象,传统民居破旧,环境不佳,因此,首先应对文保、文控单位、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分别进行保护、修缮、整饬、改造,凸显名城的古风古韵,不仅要保护好它们本身,而且要尽可能地保持它们在特定的空间中的展示方式,尽最大可能整体保存它们,使之能够更多地完整地传达历史文化信息。
对濒于困境的传统文化艺术也要及时抢救。
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使城市拥有持久的文化魅力,旅游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关于老城区旅游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旅游品牌的必要性
提出打造老城区的旅游品牌,是基于以下考虑:
1、市场拓展的需要
诗仙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令无数人对扬州心驰神往,扬州的旅游知名度不可谓不高;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的旅游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然而扬州旅游业却长期温而不火,“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似乎成了扬州旅游的全部,一日游绰绰有余。
扬州旅游市场要拓展,呼唤内容更充实、更丰富,能留住客人的旅游产品,作为体现扬州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5]的主要区域,老城区应该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
2、市场竞争的需要
扬州所处的华东地区是我国老牌的黄金旅游地,资源密集,“名牌”林立,扬州似不占优势:瘦西湖不敌杭州西湖,扬州园林不敌苏州园林,小秦淮更不敌南京秦淮人家……。
扬
州确实缺乏自己的个性鲜明、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而且似乎也没有哪一种单一的资源可以形成这样的品牌,那么,将老城区的资源整合于一个品牌之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3、整合老城区旅游资源的需要。
老城区的旅游资源数量多,品种全,是优势;而单体规模小,分布散,则是劣势。
旅游开发要扬长避短,必须要围绕品牌进行资源整合,凝聚主题,打造板块,连点成线,整体推出。
(二)“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依据上述扬州老城区“文化休闲”的旅游定位及整体开发的思路,提出“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1、主题:“扬州人家”——品位扬州文化,体验盛世人生
2、内涵:
(1)绿杨城郭,园林深巷——“扬州人家”的人居环境
体验扬州“天人和谐”的园林环境。
老城区恰为古运河、北护城河、二道河所环抱,又有小秦淮河从新、旧城穿过,可沿河道遍植垂柳,再现“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画境界;维护和修复城内散布的古园林,增建街头小游园,保持住宅的庭园特色,从而由宏观到微观,处处呈现出园林城的意趣;再加上数百条或纵横严谨、或自由随意的小巷,尽显典雅、古朴、和谐的人居环境。
(2)淮左名都,人文荟萃——“扬州人家”的文脉传承
感受扬州厚重精深的历史文化。
扬州历史上是繁华都会、军事要地、文化名区,对故城遗址、官衙旧迹、名人遗踪、轶事传说等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修缮保护、陈列展览、立牌标识等方式,营造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游人沉浸于“文化扬州”中,感受“扬州人家”的历史脉搏。
(3)亦雅亦俗,名城民风——“扬州人家”的生活情趣
领略扬州人雅俗兼容的日常生活。
可通过博物馆等形式展示扬州民俗、盐商文化,恢复传统宗教、娱乐、游艺、节庆活动,让游人走进今日扬州人家等形式展现丰富多采而独具特色的盛世人生。
3、构成:根据主题要求和资源状况,打造四大板块:
(1)河滨活动区——老城区四周沿河地带及小秦淮两岸。
顺应游客的近水心理,建设宽幅绿带和步行林荫道,配置休憩及其它相关设施,作为开放的游憩空间。
(2)历史人文区——双东地区。
修葺该地区密集的名人故居、传统商业建筑、宗教建筑、园林等,并结合传统街巷,开辟多条文化旅游线路。
(3)市井民俗区——教场地区。
恢复浴室、茶楼、书场、剧场、手工艺作坊等,集中展示市井文化,提供休闲场所,出售相关旅游商品。
(4)盐商文化区——南河下地区。
整修盐商旧宅、会馆,建设盐商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再现昔日盐商生活和民俗。
参考文献
[1]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2]旧唐书·卷一八二
[3]《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
[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5]《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