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王安石:知而不改,不如不知

合集下载

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王安石传》文言文阅读原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课外阅读】绝世奇才王安石:另类得出类拔萃

【课外阅读】绝世奇才王安石:另类得出类拔萃

【课外阅读】绝世奇才王安石:另类得出类拔萃其政治道德也是如此:21岁考中进士时,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也坚决谢绝朝廷把他召入中央重用的任命,可见他不是什么官迷。

但老王的刚愎自用方面也确实冠绝当时,天下之大,王安石大概只相信自己,并且在政见上排除异己——顺我者,小人也昌;不从者,君子也亡。

古时候朝廷设置的专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御史台被他彻底改造为实施新政的特务机构,原来的御史们全被下放边疆劳动改造。

其能耐学识方面,同代及后人从无异议,王安石自己也颇为自负:“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答曾子固书》)据说王安石在政治辩论急眼时,就会毫不客气地斥责对方“君辈坐不读书”,被噎之人无话可说,政敌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博览群书。

在诗词造诣上,王安石以博观多取、擅长工巧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与苏东坡、黄庭坚鼎足而三,达到了宋诗艺术发展的顶峰。

连神宗皇帝都承认王安石“天下文章第一家”,他政治上的死敌司马光也承认:“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

其过端在刚愎自用。

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

”王安石的政治建树不必繁述,不管他的政治理论在实践中碰得如何头破血流,那种不择手段的坚定执著实在令人无语佩服,最起码王安石没有明哲保身做领导的传声筒,不担心触动什么权贵。

此外,王安石也没有睁只眼闭只眼地姑息养奸,更没有声称贪腐是改革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实际上中国假如没有了这种敢作敢为的另类,无尽的黑暗怎会看到哪怕一线光明?敢为人先,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思想人品到政治抱负都异乎寻常的怪人,却遭到了主张革新的苏洵的嗤之以鼻。

而实际上二人接触得并不多,老苏步入北宋官场时王安石并未得势。

王安石在嘉祐四年(1059年)被召用为朝廷的三司度支判官,且所上“万言书”仁宗皇帝也就是看了看,然后放在了一边,六年后被迁知制诰,不到两年便因丁母忧而解官归江宁待业了。

粗看老苏的骂活《辩奸论》,竟像是因为王安石不注意个人仪表及卫生而开火的:“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课外阅读】苏轼、王安石改诗趣谈 (2)

【课外阅读】苏轼、王安石改诗趣谈 (2)

【课外阅读】苏轼、王安石改诗趣谈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诗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因此才会有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苏东坡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

于是他按照原韵,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的观察不够全面。

后来二人因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到黄州。

苏东坡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东坡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

这时才懂得了当初批错了王安石,认为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苏东坡得出错误结论不是不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他所见的局部事实为依据,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这充分说明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二、王荆公误改明月诗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他虽然讨厌苏东坡给他乱续诗,但有一次,他在给别人改诗的时候,也出现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的一位文人写了一首诗,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

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十分可笑。

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又怎能卧在花心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以为改得很好,实际上改错了。

原来,诗作者的家乡有一种小鸟叫“明月”,它叫的声音婉转动听;还有一种昆虫,叫作“黄犬”,它常在花间草丛中飞来飞去。

王安石不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结果改错了。

看来只有注意调查研究,才不致于因为主观猜想而闹出笑话来。

在这里,王荆公犯了和苏学士一样的错误。

三、王荆公拙改鸟鸣诗南北朝的诗人王籍在他的一首《入若邪溪》的五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一时轰动诗坛,传为绝唱。

宋朝的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15-2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15-2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王安石(1021~1086年)个性名片: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心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立身处世一回,借着牡丹花开,风雅地置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

作为主家,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

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

轮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石仍岿然不动。

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

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载,依然做不到官场上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

他的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力派的仁宗。

按照帝国的规定,凡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职,留在皇帝身边。

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

一来二去,连钦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这一次,王安石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

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

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但1069年,政坛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

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的活法,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年,20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

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日,王安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

王安石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王安石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王安石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尤其精通《春秋》。元丰二年,他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第一名。神宗即位后,他被召为翰林学士,后来又升迁为中书舍人。王安石主张变法,希望兴利除弊,于是上书《言事疏》,建议废除“常平仓”,改设“均输法”,以稳定物价。神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升他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变法,首先实施青苗法,之后又相继实行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然而,在变法过程中,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也因政敌的诬陷而被迫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后,王安石专心致志于著述,著有《王荆公文集》等作品。
答:
1. 王安石主张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王安石主张变法,目的是兴利除弊,希望通过改革减轻百姓负担,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学,博通经史,尤精于《春秋》。元丰二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安石主张变法,欲兴利除弊,乃上《言事疏》,请废“常平仓”,改置“均输法”,以平抑物价。神宗纳其言,擢为参知政事。
安石变法,始于青苗法,后相继推行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然而,变法过程中,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安石亦因政敌诬陷而罢相。退居江宁后,安石致力于著述,著有《王荆公文集》等。
2.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及政敌的诬陷,导致他被迫辞去相位。
3.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王安石退居江宁后,专心致志于著述,撰写了《王荆公文集》等作品。
4. 王安石的变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王安石的变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训练(含答案)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训练(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一)王安石交友(甲)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释】①某: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流畅,痛快。

⑦解舟:退居江湖。

⑧奉谢: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两句是:“,”。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开宗明义,作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其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原本只是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两句是:“,”。

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说明原本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原因的两句是:“,”。

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7.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为自己辩护,他先针对司马光“侵官”之说予以反驳;紧接着他又说,“,,”,从而否定了“生事”之说。

8.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三句,阐述了实行古代圣明君主的政策,兴办益事,消除弊病,不算是“生事”的见解。

9.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作者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其根本目的是“”,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

1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用“,”两句,来论证新法不是“生事”。

1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用变法是“,”来反驳司马光指出的“生事”这一观点。

1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从兴办益事、消除弊病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批驳了旧党“生事”的谬论。

1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从旧党所谓“征利”的角度对新法进行了辩驳。

1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新法冠之以“征利”罪名而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1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的罪名而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1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指责自己“拒谏”,作者却理直气壮地以“,”两句回答,说这样不叫“拒谏”。

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通用15篇)

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通用15篇)

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通用15篇)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篇1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

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

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

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

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

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

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

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

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篇2以前,苏东坡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家,苏东坡就呆在他书房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一、解词1、士以故归之以:因为故:缘故归:归顺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特:只、仅仅雄:长、首领足:值得,足以3、擅齐之强擅:拥有4、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南面:南面称王制:制服5、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至也。

出:出现所以:的原因至:到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卒最终虎豹像虎豹一样凶残二、翻译句子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世人都称许孟尝君能够赢得士人,士人因为这缘故而归顺他,(孟尝君)最终依赖这些士人的力量,而从虎豹般的秦国脱身。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子罢了,哪里足以说他赢得了士人?3、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得到一个(真正)的士人,应当能够称霸天下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力量呢?4、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鸡鸣狗盗之辈出于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士人不到他门下的原因啊!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答案:1.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2.北宋盂尝君非好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贬斥孟尝君。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诗翻译赏析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处相好之日久2,而议事每不合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4。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5,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6;重念蒙君实视遇厚7,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8,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9,尤在名实,名实已明十,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1司马谏议:这里指司马光,他当时担任右谏议大夫。

2君实:司马光的字。

古人写信给同辈而有交谊的,自己称自己称名,称呼别人称字,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议事:讨论国家大事。

每不合:往往不一致。

4所操之术:每个人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5不蒙见察:不蒙您考虑,不能得到您的谅解。

见:被。

察:了解。

6复:再,又。

7重:又想。

视遇:看待。

8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指推行新法)的原因。

具:详尽。

9所争:所争辩的问题。

十已明:已经弄清楚。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一切事情的道理也就明白了。

得:获得,明了。

所以见教者:拿来指教我的东西。

这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是指摘我的东西。

致:导致。

怨谤:埋怨、毁谤。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

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物的官员,官员各有所司,所以称官员为「有司」。

偷读王安石文文言文翻译

偷读王安石文文言文翻译

原文:介甫顿首。

某启:昨日承教,窃以为非也。

夫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某虽不敏,窃有志焉。

吾闻君子之学,以道为志,以德为行,以才为用。

某尝求之,未尝不欲为也。

然力不能至,是以未尝敢自谓学也。

至于仕,则某自度,非有他长,特以文辞之便,得以通显。

然某自谓,虽未至君子之学,而亦未尝敢自谓不学也。

司马谏议曰:“君之学,既不足以成君之志,又不足以辅君之治。

某窃以为,君宜亟改之。

”某闻之,窃笑而不答。

何也?盖某之学,固不足以成君之志,亦不足以辅君之治,然某之志,固欲以所学,辅君之治也。

某之所以笑,非笑某也,笑司马谏议之过也。

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天地之大经,万物之终始。

学而不求道,则是舍本而逐末也。

某虽不敏,窃有志于道,然未尝敢舍本而逐末也。

司马谏议之言,某固知其非也,然某亦未尝敢舍本而逐末也。

至于辅君之治,某固以为,非学无以致之。

然某之学,固不足以辅君之治,然某之志,固欲以所学,辅君之治也。

司马谏议之言,某固知其非也,然某亦未尝敢舍本而逐末也。

某之所以不答司马谏议者,非不欲答也,盖某之志,固欲以所学,辅君之治也。

然某之学,固不足以辅君之治,是以未尝敢自谓学也。

某之志,固欲以所学,辅君之治也,然某之学,固不足以辅君之治,是以未尝敢自谓学也。

某启:昨来司马谏议有言,某窃以为非也。

某之学,虽不足以成君之志,亦不足以辅君之治,然某之志,固欲以所学,辅君之治也。

某之所以笑,非笑某也,笑司马谏议之过也。

翻译:介甫顿首。

我向您请教:昨天承蒙您的教诲,但我私下认为您的观点并不正确。

学习而优秀,就能做官;做官而优秀,就能继续学习。

我虽然不够聪明,但私下里还是有志于此。

我听说君子的学习,以道德为志向,以德行为行动,以才能为应用。

我曾经寻求这些,从未不想要去做。

然而我的能力有限,所以从未敢自称已经学到了什么。

至于做官,我自己衡量,没有其他特别的才能,只是因为文笔便利,才能够显赫。

然而我自己认为,虽然还没有达到君子的学问,但我也从未敢自认为没有学问。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关于王安石的小故事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关于王安石的小故事

关于王安石的小故事【恳辞入朝】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

宰相文彦博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先仕常州知州,后出任江东刑狱提典。

嘉祐三年(1058)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不久朝廷任命他入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他不愿任此闲职,固辞不就,遂改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文告,纠察在京刑狱,因言忤旨意,难以在朝为官,于嘉祐八年(1063)八月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

英宗即位后(1063年—1066年),屡召王安石赴京辞入朝。

王安石博学多识、富有改革精神,他提出变法主张,深受宋神宗信任,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年后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看上其权势想升官发财的人,对王安石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然而由于王安石鄙视这些人,他们都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到头来他们的梦想成了泡影。

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官员,原来政见与王安石不合,等到王安石权势渐大,李师中就在舒州(今徐州)花巨资让能工巧匠建了一座豪华的亭子,取名为“傅宕亭”。

因为王安石曾在舒州做过官,后来又被封为舒国公。

李师中这样做,是把王安石比作商朝国王武丁时期治国有方的良相傅说,对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了。

还有一个叫吴孝宗的官员,曾经极力诋毁新法,可是过了不久,他一反常态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写了《巷议》十篇,呈送给王安石,内容是他编造的,说是街巷之间的百姓都在议论新法的好处。

王安石不为所动,根本不理这一套,认为这些人反复无常,对他们极表鄙视。

当时,还有邵阳(今湖南邵阳市)武冈县令郭祥正,为了官职升迁,他向神宗皇帝上奏章,对王安石大加颂扬,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并乞请天下大事听任王安石处理。

一天,宋神宗问王安石:“你认识郭祥正吗?这个人才似乎不错。

”王安石说:“我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口才像纵横家,而行为轻浮浅薄,是个不可委以重任的人。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阅读答案附翻译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阅读答案附翻译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阅读答案(附翻译)“(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

(15分)(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

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调知鄞县,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召为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其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宋纪》)16、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1)擢进士上第()(2)乞不次进用()(3)能以辩博济其说()(4)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1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召(安石)为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B.(欧阳修)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C.朝廷每欲舁(安石)于美官D.及(安石)赴其职,闻者莫不喜悦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__________________(2)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在文中找出能从侧面表现王安石才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0、王安石学识渊博,好读书,善属文,才华横溢,是北宋时的大改革家。

材料二末尾画横线的句子引用比喻论证,形象论述了王安石

材料二末尾画横线的句子引用比喻论证,形象论述了王安石

材料二末尾画横线的句子引用比喻论证,形象论述了王安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被誉为“王安石变法”。

他以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措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材料二中,有一句被画横线的句子引用了比喻,形象地论述了王安石。

该句中提到:“王安石忧国忧民的心情,就像逆风行走的行人,步履艰难而坚定不移。

”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王安石改革时的困境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逆风行走的行人,形象地展现了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

逆风行走,步履艰难,暗示着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

然而,王安石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坚定地继续前行,努力推进改革。

这个比喻准确地揭示了王安石改革时的艰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和政策推动了北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他主张增加政府的干预力度,通过改革税制和财政制度,调整土地制度,推进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力图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虽然改革过程中遭到了许多反对声音,但王安石始终坚信自己的理念,并致力于改变现状,使国家更加繁荣和稳定。

正是因为王安石的改革,北宋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也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他的政策不仅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让人们认识到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必要的任务。

总之,通过比喻的手法,材料二生动地描绘了王安石改革时的困境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他的改革思想和政策对北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一生是对改革的坚定信念和勇气的典范,他的故事将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发展。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鉴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鉴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鉴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鉴赏引导语: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作者的《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

次年为相.废除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

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

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

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

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高中文言文阅读】《王安石传(有删节)》阅读答案附译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王安石传(有删节)》阅读答案附译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王安石传(有删节)》阅读答案附译文王安石传 ( 有删节 ) 王安石 , 字介甫 , 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 , 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 , 初若不经意 , 既成 , 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 , 修为之延誉。

王安石传(有删节)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二月,拜参知政事。

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

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

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七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搓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帝曰:此岂细事,反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仿所为尔。

"冯京曰:臣亦闻之。

"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侠又坐窜岭南。

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现文股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佑元,卒,六十六,赠大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

晚居全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引导语:有关王安石改字的文言文,大家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相关的改字阅读答案资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安石改字的文言文介绍这是一段文言文,出自宋代刘斧《青琐高议》。

《青琐高议》是一本以宋代为时代背景的文言文小说,全书共有148篇,不仅有志怪内容,更有记录传奇,异闻,记传等内容,涵盖面广,内容很丰富,涵盖了生活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于当世后人影响巨大,是一部传奇类作品。

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记述王安石的。

引原文: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初云“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注曰“不好”。

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王安石是著名的诗人,其创作的《泊船瓜洲》深得后人的喜欢,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千古佳句,流芳百世,但是殊不知创作这部作品时,王安石下了多大的心思。

上文意思: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中这样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作品期间还有一段典故。

在苏州一户进士家中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本来事春风又到江南岸,但是作者不满意圈掉换成了到,但是又觉得不妥,于是又换成“入”,后改成“满”,作者罗列了10多种可能,最终从里面挑出了“绿”字,成就了现在的佳作。

这就是王安石改字的典故。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写作态度,他为了一个字斟酌数十遍,最终定稿,十分注重垂炼字句,这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值得后人学习鉴赏。

王安石的诗作赏析王安石的诗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1076年为分界线(就是王安石罢相阶段),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区别。

前期(1076年之前):前期王安石的诗擅长说理,而且有着十分明显的倾向性,其题材主要是针对社会问题,王安石的作品将社会中那些重大而尖锐的问题进行了反馈,同时体恤民情,关注民生,替百姓抱不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金兵正猛烈围攻太原,宋军几乎弹尽粮绝,河东危在旦夕,朝廷却忙着加强对太学的控制,开除太学生陈东的学籍。金人的秋季攻势迫在眉睫,朝廷却要求学者治习《春秋》,还把祸国殃民的罪名加到王安石(王安石死后被封为舒王)头上,对入金营为人质的肃王不闻不问。开封府尹聂山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后,宋钦宗为其改名为聂昌,意思是希望聂山像刘邦手下的周昌一样为国尽忠,却不顾收复燕山。朝廷对遭受金人威胁下的河北地区不过问,却在争论如何改革科举考试。朝廷对首都东京的安危不乐意过问,也无人过问金国的斡离不还会不会再次入侵,而钦宗却匆忙将自己的儿子赵湛立为太子。正是这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使朝廷制定的政策有如儿戏,缺乏对大局的整体把握。力、物力和财力在世界首屈一指的北宋帝国,在金朝的攻击下,覆亡了。
【课外阅读】王安石:知而不改,不如不知
宋朝人过的日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后人只能以地上、地下的史料为据,来一番比较合理的阐述。不过,这是挺冒险的活。因为文字毕竟是宋朝人及后人写出来的,地下的史料也是经过当朝人之手的。倘若他们有意神化或妖魔化某些人或事,我们今天的人难免上当受骗。但,也不能见了井绳就以为是蛇,好多事情,各朝各代是有共性的,宋朝有的,唐朝未必没有,明朝也不一定撇得清。
批评政府的歌谣还有一首《十不管》:“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防秋,却管《春秋》;不管炮石,却管安石;不管肃王,却管舒王;不管燕山,却管聂山;不管东京,却管蔡京;不管河北地界,却管举人免解;不管河东,却管陈东;不管二太子,却管立太子。”歌谣中的肃王即赵枢;陈东,太学生领袖;舒王,指王安石;聂山,当时的开封府尹;二太子,指金国二太子斡离不。上面的顺口溜批评朝廷政策失误,虑思不急之务,而对危急形势却不管不问。
于是,在下放心大胆抄下一句北宋末年的谣谚。民谣云:“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这条民谣是批评政府的。说,金兵压境之时,皇帝下诏求言,广开言路,悬赏聘请能够出奇计退兵者,士人、官吏纷纷上书献策。然而战事稍微趋缓,当朝者便千方百计阻扼言路,形成“城门闭(即战事吃紧),言路开;城门开(战事见缓),言路闭”的奇妙景观。士人知道了朝廷的真正意图后,当然也就不再上书了。《宣和遗事》提及此事时说得更直白:“靖康初,金人犯边,求言之诏凡几下,往往事缓则阻抑言者。”“凡几下”三个字,活画出了当朝者玩弄民众的嘴脸。
宋、金的这次战斗,以宋朝的败绩而告终,此后赵构执政的南宋小朝廷正式拉开大幕。
史书对金人劫掠的情形多有描述,对民众的苦难也有令人刻骨铭心的述说。《宋史》卷二十三曰:“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笔记《三朝北盟会编》引《燕人麈》云:“天会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能执工艺自食力者,颇足自存。富戚子弟,降为奴隶,执炊牧马,皆非所长,无日不撄鞭挞。不及五年,十不存一。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邻居铁工,以八金买娼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甫出乐户,即登鬼录,余都相若。”战争对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打击太大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祸国殃民的程度胜于天灾。一个国家的毁灭,首当其冲的遭殃者当然是平民百姓,但王公大臣、皇亲国戚也难有和平之日。经济脆弱可能遭受入侵,政治腐败也可以导致战争,宋廷汲汲于小事,却对影响全局的大事不愿采取有效对策,要想不败,难乎其难。
昔者,王安石曾批评“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弊在何处呢?王安石清楚,宋朝所有的皇帝也都知道。然而,知道了而不改正,比不知道还糟糕。
不过,对宋廷来讲,踏上正确道路也不易,所谓积重难返。只以党争而言,钦宗时代仍然延续着前代的内耗,没有除旧布新,没有建立新的价值准则。当时的官僚集团承继哲宗、徽宗以来朋党倾轧的余绪,党同伐异的陋习不断加剧。典型的是朝廷对李纲的态度。李纲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却一再遭到弹劾,先是说他“冒内禅之功以自名”,“假爵禄以市私恩”等等,后来又把他与蔡京联系起来,称他“卵翼于蔡氏之门,倾心死党”,结果这位“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报国者被罢免。李纲被贬,功高震主是一个因素,但他为蔡京所荐引,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李纲一人,凡为蔡京、郑居中、王黼所引荐过的官员都遭到了排斥。其实,这些官员并非都与蔡京等人一路货色,不少人是很正直,很具才能的。党争导致统治集团人事多变,反应迟缓,严重地影响了最高统治集团对军国大计的决策。宋钦宗即位后的三个月内,“凡用四宰相,九执政,列侍从者十余人”。吏部侍郎程振云:“柄臣不和,议论多,诏令轻改,失于事几。金人交兵半岁,而至今不解者,以和战之说未一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