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分析课件
1 2 3 4
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阐明药效物质基础
探索防治疾病的原理
经现代医学和药理 研究证明,人参皂苷为 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 它具有人参的主要生理 活性。
R1 O
R1
R2O HO
12
H
20
R2
人参皂苷Rb1 人参皂苷Rb2 人参皂苷Rc
glc(2→1)glc glc(2→1)glc glc(2→1)glc
glc(6→1)glc glc(6→1)ara(p) glc(6→1)ara(f)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1 2 3 4
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经中药化学的研究表明,黄芩在冷水浸 泡过程中,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可被药材中的 酶水解成黄芩素,后者不稳定易氧化成醌类 化合物而显绿色。
COOH
O O
酶
HO HO
O
O
[O]
O
O
OH OH
OH
HO OH O
OH
O
O H
O
黄芩苷
黄芩素(黄色)
醌类(绿色)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1 2 3 4
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O
13
28
R2 R3O CH2 R1
R1 R2 R3
柴胡皂苷a OH -OH –fuc(3→1)glc 柴胡皂苷d OH -OH –fuc(3→1)glc
《中药化学》课件——绪论
40年代陆续生产了麻黄碱、芦丁、洋地黄毒苷、
咖啡因、小檗碱、山道年、地高辛、西地兰、阿 托品、长春新碱等。
70年代以后
羟基喜树碱—抗癌 高三尖杉酯碱—抗白血病 天花粉蛋白—引产 青蒿素、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抗疟
(六)中药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更注重以活性为指标追踪有效成分的分离,
我国尤为重视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活性指 标,更能体现中医药特色。
新方法:
直接研究血液中的有效成分,观测含药血清 的活性,作用器官、作用靶点,并且采用现代色 谱和光谱技术,对含药血清进行化学成分的提取、 分离和结构鉴定。建立中药提取物,药物胃肠代 谢物、含药血清、药物肝脏代谢物等化学成分的 指纹图谱,采用计算机处理,阐明活性成分的来 源和代谢途径,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 供科学依据。
分离出的有效成分种类以生物碱、二 萜、三萜、黄酮类居多。
2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麻黄碱(左旋麻黄碱),
使麻黄碱成为世界性常任药物。麻黄碱具有兴奋 中枢、收缩血管、增强汗腺、唾液腺分泌,缓解 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是麻黄平喘的主要成分。
30年代发现了延胡索乙素(消旋四氢巴马丁)、
汉防已甲素(粉防已碱)、汉防已乙素(防已诺 林碱),均有镇痛作用。
1769 酒石酸(酒石) 1975 苯甲酸(安息香) 1778 乳酸(酸乳) 1785 苹果酸(苹果)
卢勒(Rouelle) 柏格曼(Bargmann)
1773 尿素(脲) 1776 尿酸(脲)
1822 瑞香苷 1830 苦杏仁苷
1、酒石酸的制得,揭开了序幕。 2、植物中有机酸的研究促成有机化学及植物化学的形成。
从单味药研究向中药复方研究发展。 更注重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如药理学、药代
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吸收新技术、新 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传统经验。
咖啡因、小檗碱、山道年、地高辛、西地兰、阿 托品、长春新碱等。
70年代以后
羟基喜树碱—抗癌 高三尖杉酯碱—抗白血病 天花粉蛋白—引产 青蒿素、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抗疟
(六)中药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更注重以活性为指标追踪有效成分的分离,
我国尤为重视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活性指 标,更能体现中医药特色。
新方法:
直接研究血液中的有效成分,观测含药血清 的活性,作用器官、作用靶点,并且采用现代色 谱和光谱技术,对含药血清进行化学成分的提取、 分离和结构鉴定。建立中药提取物,药物胃肠代 谢物、含药血清、药物肝脏代谢物等化学成分的 指纹图谱,采用计算机处理,阐明活性成分的来 源和代谢途径,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 供科学依据。
分离出的有效成分种类以生物碱、二 萜、三萜、黄酮类居多。
2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麻黄碱(左旋麻黄碱),
使麻黄碱成为世界性常任药物。麻黄碱具有兴奋 中枢、收缩血管、增强汗腺、唾液腺分泌,缓解 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是麻黄平喘的主要成分。
30年代发现了延胡索乙素(消旋四氢巴马丁)、
汉防已甲素(粉防已碱)、汉防已乙素(防已诺 林碱),均有镇痛作用。
1769 酒石酸(酒石) 1975 苯甲酸(安息香) 1778 乳酸(酸乳) 1785 苹果酸(苹果)
卢勒(Rouelle) 柏格曼(Bargmann)
1773 尿素(脲) 1776 尿酸(脲)
1822 瑞香苷 1830 苦杏仁苷
1、酒石酸的制得,揭开了序幕。 2、植物中有机酸的研究促成有机化学及植物化学的形成。
从单味药研究向中药复方研究发展。 更注重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如药理学、药代
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吸收新技术、新 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传统经验。
《中药学-绪论》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药学内涵丰富,包括中药药性、 功效、配伍规律、炮制方法、临 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法。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03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认为 万物皆有阴阳对立、 相互依存、相互转 化
五行学说:将自然 界分为金、木、水、 火、土五种基本要 素,相互制约、相 互影响
中药与阴阳五行: 中药的药性、功效 与阴阳五行学说密 切相关,如寒凉药 属阴,温热药属阳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 药学中的应用:指 导中药的分类、功 效、配伍等方面, 为中药学提供理论 基础
《中药学-绪论》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学概述 中药的性能特点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内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性、功效、 配伍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注重实践与应用,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疗效 的观察与评 煎熬,保持药效
特殊药物煎煮方法:先煎、后下、 包煎等特殊煎煮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煎煮时间掌握:根据药物性质和 功效,合理安排煎煮时间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煎煮导致药 效损失,注意安全使用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特殊药物:易挥 发、易氧化的药 物
中药化学全共13章PPT
• 紫杉醇——为抗癌新药,但因紫杉为溺邻绝种的 资源,所以大量开展了在相邻属种中寻找紫杉醇 的开发工作。
(2)人工合成和结构改造—— 提高疗效、降 低毒性
• 杜冷丁—— 根据吗啡结构改造合成(其保 留了镇痛作用,降低了成瘾性)。
H3C N
HO
O
OH
吗啡
COOC 2H5
杜冷丁
香菇嘌呤—— 将其含的COOH → COOR(结构 改造后, 使降胆固醇活性提高了10倍)
NH2 N
N
NH2 N
N
N
N
HH
HO H HO H
COOH
N
N
HH
HO H HO H
COOR
香菇嘌呤
香菇嘌呤酯
普鲁卡因(合成的局麻药)——根据可卡 因结构合成。
H2N
CH3 N
COOCH2CH2 N(CH 2CH3) 2
普鲁卡因
C OOC H3 OOCC6H5
H
可卡因
三、国内外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 的概况
(2)探讨中药防病治病的原理
〖1〗中药“热性” 的物质基础的探讨 “热性”中药——附子、细辛、丁香、吴茱萸、
高良姜等均含:dl去甲基乌药碱
HO
HO
NH
H3C O
陈皮、青皮含:辛福林
CHOHCH 2NHCH 3
麻黄中含:麻黄碱
OH
OH NHCH 3 CH3
HH
dl去甲基乌药碱、辛福林、麻黄素均与 肾上腺素结构相似,
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 论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章糖和苷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苯丙类1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2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十章生物碱 第十一章 鞣质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
(2)人工合成和结构改造—— 提高疗效、降 低毒性
• 杜冷丁—— 根据吗啡结构改造合成(其保 留了镇痛作用,降低了成瘾性)。
H3C N
HO
O
OH
吗啡
COOC 2H5
杜冷丁
香菇嘌呤—— 将其含的COOH → COOR(结构 改造后, 使降胆固醇活性提高了10倍)
NH2 N
N
NH2 N
N
N
N
HH
HO H HO H
COOH
N
N
HH
HO H HO H
COOR
香菇嘌呤
香菇嘌呤酯
普鲁卡因(合成的局麻药)——根据可卡 因结构合成。
H2N
CH3 N
COOCH2CH2 N(CH 2CH3) 2
普鲁卡因
C OOC H3 OOCC6H5
H
可卡因
三、国内外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 的概况
(2)探讨中药防病治病的原理
〖1〗中药“热性” 的物质基础的探讨 “热性”中药——附子、细辛、丁香、吴茱萸、
高良姜等均含:dl去甲基乌药碱
HO
HO
NH
H3C O
陈皮、青皮含:辛福林
CHOHCH 2NHCH 3
麻黄中含:麻黄碱
OH
OH NHCH 3 CH3
HH
dl去甲基乌药碱、辛福林、麻黄素均与 肾上腺素结构相似,
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 论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章糖和苷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苯丙类1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2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十章生物碱 第十一章 鞣质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 中药中有什么? ➢ 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中性的? ➢ 如何与众多成分中分离开来? ➢ 在复方中,有哪些应有的成分,限量是多少? ➢ 在复方处,不应有哪些成分?限量多少? ➢ 如何检查复方中的应有、不应有成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版社
中药作用靶点的精确化研究
质量标准
中药种植 中药材流通
中药饮片 中医临床用药 中药新药研究
中成药物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药化学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
认识中药化学的应用价值—增加学习的目的性 认识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与结构\理化性质等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新成分的产生 助溶作用 减毒作用。
4、阐明中药炮制原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确定其有效成分,并以其为指标,建立定 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三 中药化学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结构与分类
成分的提取 与分离
药理毒理 研究
确定有效、 有毒、无用
提取、分离方法 提
结构鉴定,化学性质
供 标
及波谱数据
准
物
在复杂体系中 定性与定量
化学方法、TLC、HPLC、GC
在体系中主要需要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巧
执业中药师考前培训《中药化学》.ppt
3.熟悉透析法、膜过滤法和分馏法在中药化学成分分 离中的应用。
4.熟悉薄层色谱和纸色谱在中药化学成分鉴别中的应 用。
5.了解有效成分结构研究中UV 、IR、MS、NMR等波谱 方法的含义、原理及应用。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 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 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学习方法
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 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 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绪论
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 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
肪、大分子有机酸、亲脂性色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比如,
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小,有的苷元极性很大。)
【重点与难点提示】
一、有效成分常用提取方法及特点 (一)溶剂提取法
(1)浸渍法 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 药材,以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的方法。 优点:简便,适用于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 果胶、粘液质的中药。 缺点:①出膏率低②以水为溶剂时,提取液易发霉变质
中药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的
有效成分。淀粉、树脂、叶绿素等一般被认为是无效成 分或者杂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 中药化 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和意义)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 原理
(2)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 (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
4.熟悉薄层色谱和纸色谱在中药化学成分鉴别中的应 用。
5.了解有效成分结构研究中UV 、IR、MS、NMR等波谱 方法的含义、原理及应用。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 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 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学习方法
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 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 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绪论
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 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
肪、大分子有机酸、亲脂性色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比如,
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小,有的苷元极性很大。)
【重点与难点提示】
一、有效成分常用提取方法及特点 (一)溶剂提取法
(1)浸渍法 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 药材,以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的方法。 优点:简便,适用于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 果胶、粘液质的中药。 缺点:①出膏率低②以水为溶剂时,提取液易发霉变质
中药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的
有效成分。淀粉、树脂、叶绿素等一般被认为是无效成 分或者杂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 中药化 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和意义)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 原理
(2)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 (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
中药化学PPT课件 中药化学绪论和方法
渗漉装置
3、煎煮法:简便易行,提出杂质多。 不能用于挥发性和热不稳定性成分提取。 4、回流提取法:提取效率较高,快速。 不能用于热不稳定性成分提取。 5、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效率最高,最节 省溶剂。 不能用于热不稳定性成分的提取。
连续提取装置
五、影响因素:
溶剂性质; 操作方式(方法); 温度; 时间; 药材粉碎度; 其他因素。
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异分离的方法
一、结晶和重结晶法 二、沉淀法
结晶和重结晶法
•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溶剂中的
溶解度不同来达到分离的方法。
• 用于较纯粗品的精制
• 重结晶溶剂的选择:对欲纯化成分的冷时
溶解度小,热时溶解度大,而对杂质冷热都溶或 冷热都不溶;与欲纯化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沸 点适中;安全价廉易得。
中药化学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e
中
是什么?
药
学什么?
为什么学?
化
怎么学?
学
做过什么?
将做什么?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
人。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的屠呦呦,创 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 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为中医药走 向世界指明方向。
2--The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3---Chem.Pharm.Bull. 4—Tetrahedron
5---Tetrahedron Letters 6---Planta Medica
温热性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
附子 吴茱萸 细辛 蜀椒 高良姜 丁香
有效成分(类型)
3、煎煮法:简便易行,提出杂质多。 不能用于挥发性和热不稳定性成分提取。 4、回流提取法:提取效率较高,快速。 不能用于热不稳定性成分提取。 5、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效率最高,最节 省溶剂。 不能用于热不稳定性成分的提取。
连续提取装置
五、影响因素:
溶剂性质; 操作方式(方法); 温度; 时间; 药材粉碎度; 其他因素。
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异分离的方法
一、结晶和重结晶法 二、沉淀法
结晶和重结晶法
•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溶剂中的
溶解度不同来达到分离的方法。
• 用于较纯粗品的精制
• 重结晶溶剂的选择:对欲纯化成分的冷时
溶解度小,热时溶解度大,而对杂质冷热都溶或 冷热都不溶;与欲纯化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沸 点适中;安全价廉易得。
中药化学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e
中
是什么?
药
学什么?
为什么学?
化
怎么学?
学
做过什么?
将做什么?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
人。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的屠呦呦,创 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 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为中医药走 向世界指明方向。
2--The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3---Chem.Pharm.Bull. 4—Tetrahedron
5---Tetrahedron Letters 6---Planta Medica
温热性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
附子 吴茱萸 细辛 蜀椒 高良姜 丁香
有效成分(类型)
中药化学绪论 ppt课件
中药化学
PPT课件
1
主要参考书目
1、肖崇厚等.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吴立军等.天然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陆蕴如等.中药化学.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4、徐任生等.天然产物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5、姚新生等.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北京:中国医药
PPT课件13ຫໍສະໝຸດ 5、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1)某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 而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 几十种化学成分。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 复杂了。
(2)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 存在母核相同、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也 有不同类型的成分。
PPT课件
14
例
PPT课件
9
中 药 化学
The 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植 物 化学
Phytochemistry 天然药物化学
The medicinal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
中 药: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草 药:herbal medicine 民 族 药:national medicine
PPT课件
18
6、基本概念
(4)有效部位 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
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 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 酮等。
(5)有效部位群 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
离部分。
PPT课件
19
基本概念
(6)一次代谢产物 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 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这些物 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7)二次代谢产物 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 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 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 生命活动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PPT课件
1
主要参考书目
1、肖崇厚等.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吴立军等.天然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陆蕴如等.中药化学.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4、徐任生等.天然产物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5、姚新生等.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北京:中国医药
PPT课件13ຫໍສະໝຸດ 5、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1)某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 而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 几十种化学成分。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 复杂了。
(2)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 存在母核相同、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也 有不同类型的成分。
PPT课件
14
例
PPT课件
9
中 药 化学
The 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植 物 化学
Phytochemistry 天然药物化学
The medicinal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
中 药: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草 药:herbal medicine 民 族 药:national medicine
PPT课件
18
6、基本概念
(4)有效部位 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
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 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 酮等。
(5)有效部位群 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
离部分。
PPT课件
19
基本概念
(6)一次代谢产物 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 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这些物 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7)二次代谢产物 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 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 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 生命活动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中药化学ppt课件
-
6
二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意义
和作用
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通过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不仅可以阐明中药产生功 效的究竟为何物物质,也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前提 和物质基础。
如,现代研究证明,麻黄中的挥发油成分α-松油醇是其发汗 散寒的有效成分;其平喘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和去甲麻黄碱;而 利水的有效成分则是伪麻黄碱。
道内的消化液或细菌等的作用后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它们以原
型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或被直接注射进入血液后在血液中产生
的代谢产物却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化学成分无疑也应被视
为有效成分。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
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
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
中药化学
主讲 王栋 关枫
-
1
主要参考书目:
1 肖崇厚等 中药化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姚新生等 天然药物化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 陆蕴如等 中药化学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4 徐任生等 天然产物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5 姚新生等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6)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 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7)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 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 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
5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
可见用冷水浸泡的方法炮制,使有效成分损失导致抑菌活性
中药化学绪论(ppt)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 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 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 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 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 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 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
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
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
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
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
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
二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 业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 防治疾病的原理 通过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 不仅可以阐明中药产生功效的究竟为何 物物质,也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
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存在母核 相同、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也有不同类 型的成分,例如,中药人参中含有20余种三萜皂 苷类成分,它们都有相同或类似的母体,同时人 参中又有黄酮类、多糖及挥发油等类成分。中药 成分的复杂性及多位中药的配伍应用,即构成了 中药功效的多样性,是中药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 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4 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十分复杂的。某 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而 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 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一种中药如 此,复方中药就更复杂了。
大黄中的泻下活性成分是番泻苷,游离蒽 醌苷元对多种细菌有抑菌活性,大黄中 的芪类成分可以抗高血脂,苯丁酮苷类 镇静消炎作用。最近发现大黄鞣质可以 降低血清中尿素氮。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 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 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 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总 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 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
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
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
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
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
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
二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 业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 防治疾病的原理 通过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 不仅可以阐明中药产生功效的究竟为何 物物质,也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
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存在母核 相同、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也有不同类 型的成分,例如,中药人参中含有20余种三萜皂 苷类成分,它们都有相同或类似的母体,同时人 参中又有黄酮类、多糖及挥发油等类成分。中药 成分的复杂性及多位中药的配伍应用,即构成了 中药功效的多样性,是中药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 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4 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十分复杂的。某 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而 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 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一种中药如 此,复方中药就更复杂了。
大黄中的泻下活性成分是番泻苷,游离蒽 醌苷元对多种细菌有抑菌活性,大黄中 的芪类成分可以抗高血脂,苯丁酮苷类 镇静消炎作用。最近发现大黄鞣质可以 降低血清中尿素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8
第1章 绪论
2020/12/13
©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中药
我国人民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 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以及民族药。
化学
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 一。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3
参考教材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4
实验讲义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5
复习资料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6
扩充资料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CH3CO-S-CoA 乙酰辅酶A
CH3
C H3C
CH2
CH
OPP
焦磷酸-γ,γ-二甲基烯丙酯 (DMAPP)
甲瓦龙酸
HO C
H2C
CH3 CH2
COOH
CH2 OH
甲瓦龙酸 (MVA)
CH3
C H2C
CH2
CH2
焦磷酸异戊烯酯 (IPP)
OPP
半萜
焦 磷 酸 异 戊 烯 酯 (IP P )
焦 磷 酸 二 甲 基 烯 丙 酯 (D M A P P )
12
目的要求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为什么学习? 《中药化学》发展概况和趋势?
©SOUTHERN MEDI容
1. 中药化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 2. 中药化学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中的作用 3. 国内外研究中药及植物药有效成分的概况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青蒿叶 70% 乙 醇
乙醇提取液 活性炭脱色,回收乙醇,静置
下层浸膏 70% 乙 醇 热 溶 , 过 滤
粗品
母液
加乙醇稀释,加石灰乳,过滤
滤液 加 乙 酸 调 pH , 减 压 浓 缩 , 过 滤
粗晶
乙酸乙酯溶解,过滤 滤液
回收溶剂,加乙醇析晶,过滤 青蒿素
OO O
O O
结构修饰
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OO O
O
O
青蒿素 NaBH4 (artemisinin)
OO O
O OCH3
蒿甲醚 (artemether)
OO O
O OH
二氢青蒿素 (dihydroartemisinin)
OO O
O OC 2 C O 2 C H C O H O
青蒿琥酯 (artesunate)
生源合成
C6H12O6 葡萄糖
中药化学
Chemistry of Chinese Herbs
4楼 电话:
2020/12/13
©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主讲教师之一:朱全红 教授
1987.09-1994.06(学习) 沈阳药科大学 药物化学专业 本科、硕士研究生
1994.07-至今(工作) 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 中医药学院(原中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中医药理论 化学理论、方法、技术
中药化学
OO O
O O
青蒿素 (artemisinin)
结构类型:萜→倍半萜→倍半萜内酯 理化性质:无色针状结晶, mp.156-157℃, [α]D+66.3º(氯仿);易
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 冷石油醚及苯,几乎不溶于水 提取分离:如图示(下页) 结构确定:化学检识:内酯环反应等 波谱鉴定:NMR、MS等 结构修饰:青蒿素→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 生源途径:甲戊二羟酸途径
14
?
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青蒿素 (artemisinin)
中药化学: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 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技术等,研究中药化 学成分的学科。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15
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7
数据库
全文数据库 Elsevier数据库(1997-)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198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
文摘数据库 CA(1908-) Pubmed(1950-) Medline(1985-)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 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1984-) 中国化学文摘数据库(1983-)
也被称为“中心科学”,是部分科学学门的核心。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10
“化学”的词 源
chemistry
➢源自“alchemy”(炼金术) ➢源自埃及语中的“kēme”(土,earth)
化学
➢墨海书馆出版的期刊《六合丛谈》
(1857年) ➢清朝徐寿(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图
二倍半萜 多萜
第1节 中药化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结构类型
生源合成 结构修饰
中药
理化性质
结构确定
研究对象(中药)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民族药 海洋生物、内源性物质
提取分离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20
化学
中药
化学是研究中药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中药的研究、 开发及利用的每个环节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1997.09-2000.06(学习) 中山大学 有机化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2012.09-2013.09(访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E-mai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2
课程介绍
教学
考核 期末 70% 实验 30%(预习、操作、记录、结果、报告等)
翻译英著
《Well’s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化学鉴原》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11
化学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 ➢炼金术的痴迷 ➢十八世纪化学的飞速发展 ➢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焦 磷 酸 香 叶 酯 (G P P )
焦 磷 酸 橙 花 酯 (N P P )
单 萜 ,环 烯 醚 萜
焦 磷 酸 麝 子 油 酯 (F P P ) 焦 磷 酸 双 牻 牛 儿 酯 (G G P P )
倍半萜
×2
三萜
二萜
×2
四萜
焦 磷 酸 香 叶 基 麝 子 油 酯 (G F P P ) 焦磷酸多聚异戊烯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