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人性的真相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人性化”因素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人性化”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d10eb08551810a6f4248604.png)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人性化”因素摘要:20世纪60至70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发端于建筑领域,与现代主义设计形式截然不同的各类风格混杂的进行着和谐的发展。
不同的风格下存在的都是追求人性的更大自由和解放,不同的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对“人性化”的探索和创造,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大众化、自由化的设计创作精神。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解析,以及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建筑和其他领域中人性化因素的发现,阐述后现代主义设计以人为本,其中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以人为本,关注人性,注重文脉的表达,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无尽的想象。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性化;设计一、引言从最早在建筑上提出比较明确的后现代主义主张的文丘里的重要著作《建筑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明确的提出了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文丘里在此著作中首先高度评价了现代主义对人类文明提高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明确指出现代主义大师们所创造的现代主义已经灭亡了,同时指出缺乏“人”的因素的美国的建筑只是商业的冷漠的。
后现代主义以反对现代主义为原则,它是一种混杂的,折衷的设计语言,强调文脉与人文特征,它与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设计应有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设计应有人文关怀,对人性的尊重是相協调的。
二、“后现代主义”与设计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提出的一种泛社会学描述性概念,它泛指社会的时代性变化,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认识、思维等,演化为一种时代思潮,是一个全局性文化与物质变异,是资讯文化社会的文化形态。
以现代主义开始“功能第一”的基本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到后来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的技俩,单一的设计逐渐让设计师们产生不满情绪,自此,进入了新的探索活动。
从本质上讲,后现代主义不是对现代主义全盘的否定,而是在肯定与继承其实用主义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赋予其人性化,情感因素的设计。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各领域的人性化的体现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完全脱离了传统建筑语言的崭新建筑形式,无论是在结构、材料及装饰上,现代主义都追求一种全新的创造,它带有反装饰性和反传统性。
探索人性的奥秘顶级人性解读
![探索人性的奥秘顶级人性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28442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c.png)
探索人性的奥秘顶级人性解读探索人性的奥秘人类的本质是复杂而多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
然而,背后隐藏着的人性奥秘仍然是一个引人入胜而具有挑战性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探索人性的不同方面,尝试解读人性的奥秘所在。
一、人性的多面性人性具有多面性,我们既有温暖善良的一面,也有那些不那么光彩的一面。
这种多面性使得人性变得复杂而难以捉摸。
有时候,我们可以表现出极大的友善和慷慨,而另一刻,我们可能会出现自私和冷漠的行为。
这种变化背后到底有何原因,是人性的奥秘之一。
二、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人性的奥秘之一在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生理方面,我们的基因、大脑结构和化学物质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方面,我们的经历、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也会塑造我们的人性。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我们每个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性。
三、善恶之间的边界探索人性的奥秘也需要我们思考善恶之间的边界。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被道德信念驱使做出善良的行为,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受到诱惑而追求自己的私利。
这种边界的曖昧性使得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权衡我们的行为,深入理解人性的本质。
四、欲望和动机的作用人性的奥秘还体现在欲望和动机的作用上。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这些欲望和动机会驱动我们行动。
有时候,我们的欲望可能让我们走向错误的道路,而另一刻,它们也可能驱使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就。
欲望和动机在人类行为背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探索这一点是解读人性奥秘的关键。
五、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人性的奥秘还在于环境和社会因素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社会群体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
研究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
从家庭和教育到工作和社交圈子,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我们的人性。
六、自主和条件反射的冲突最后,探索人性的奥秘还需要理解自主和条件反射之间的冲突。
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受到社会压力或者潜意识的影响而做出一些行为,而不一定符合我们的真实意愿。
深入人性的黑暗
![深入人性的黑暗](https://img.taocdn.com/s3/m/3ed4951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e.png)
深入人性的黑暗人性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不可测的主题。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相信人类有着善良、正直的一面,然而,也有一种深深隐藏在人性中的黑暗面。
这种黑暗不仅仅是邪恶,它更是复杂、无法预测和理解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性黑暗的源头及其影响。
一、人性黑暗的根源人性黑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本能。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求生和繁衍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生存,人类需要获取资源、保护自己,并与其他部落/群体竞争。
这种竞争促使人类产生了一种黑暗的本能,包括:攻击性、狡猾、自私等。
此外,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人性黑暗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和所处的社会,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充斥着犯罪、腐败和恶意的环境中成长,很有可能他会被这些消极因素所影响,从而展现出更多的黑暗面。
二、黑暗面的表现与影响人性黑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1. 暴力和仇恨:人们有时会表现出极端的暴力和仇恨行为,这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黑暗面。
战争、恐怖主义以及种族歧视等问题都是由于人们黑暗一面的体现。
2. 欺骗和背叛:由于自私和狡猾的本性,人们有时候会使用欺骗和背叛来获得一些个人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破坏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信任。
3. 自私和贪婪:人们的贪婪和自私也是人性黑暗的表现之一。
有时,个体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权益,甚至有时会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这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
人性黑暗的存在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社会而言,黑暗面的行为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安全,使得社会环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对个体而言,黑暗面的存在会造成心理困扰,甚至导致病理性行为的产生。
三、如何应对人性黑暗尽管人性黑暗的存在不可避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和减少其影响。
1. 教育和价值观培养:通过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可以让人们了解到黑暗面的存在及其危害。
培养正面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于减少人性黑暗的表现非常重要。
2. 法律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严格的法律和制度可以约束个体的黑暗行为。
后现代人性特质文化理念-文化理论论文-文学论文
![后现代人性特质文化理念-文化理论论文-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89a5a1f01dc281e43af044.png)
后现代人性特质文化理念-文化理论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弗里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1934—)是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二战”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詹姆逊在继承总结前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左派评论》的主编佩里安德森曾经称赞他说,“詹姆逊的著作如同夜晚天空中升起的镁光照明弹一样照亮了后现代被遮蔽的风景,使后现代的阴暗和朦胧霎时变成一片奇异和灿烂”[1]14。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兴起缘于一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的失败,它是在理论和无产阶级的实践日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和实践相,尤其是二战之后,全球范围内无产形势转为暗淡,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论题也转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潮期,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更是日益扩大,以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重心转向了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故意闭口不谈那些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传统最核心的问题:如详尽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规律,认真分析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以及这种国家机器所必需的策略。
”[2]60马克思在他的各个理论阶段都最为重视的社会实践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冗长而又繁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所,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理论晦涩而又与群众实践长期隔离,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偏向于当代的资本主义文化。
二詹姆逊作为英美左翼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重要人物,他在部分继承马克思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詹姆逊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国家资本主义阶段,或者也叫市场资本主义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创作了《资本论》,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相对简单而具有积极向上的气质,例如这一阶段产生的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就是对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真实反映;第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或时期,这个阶段从意识形态上完成了西方和非西方的划分;第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时期,这一阶段跨国公司盛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发展环境下稳定与冲突并存。
人性的黑暗面
![人性的黑暗面](https://img.taocdn.com/s3/m/e8a4b5b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4.png)
人性的黑暗面人性的黑暗面是指人类内在存在的那些引发恶行和邪恶行为的倾向。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历史事件还是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黑暗面都是一个广泛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性的黑暗面,并探究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人性的黑暗面的存在人性的黑暗面的存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本能中存在着自私、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在一定的刺激下,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恶行。
例如,为了满足自身欲望,人们可能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甚至违反道德和法律。
此外,社会学也证明了人性的黑暗面的存在,如集体暴力事件、战争等,都是人性中黑暗面的体现。
二、人性的黑暗面对个体的影响人性的黑暗面对个体造成深远的影响。
首先,黑暗面让个体脆弱且易受他人影响。
个体在面对暴力、压力或诱惑等刺激时,可能会失去理智,从而沦为黑暗面的奴隶。
其次,黑暗面侵蚀了个体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当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掌握权力时,可能会放弃原有的原则和道德规范,产生偏差行为。
最后,黑暗面抑制了个体的发展。
黑暗面中的负面情绪会占据个体的心理空间,阻碍其发掘和发展潜力,使个体陷入恶性循环。
三、人性的黑暗面对社会的影响人性的黑暗面对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黑暗面引发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在黑暗面的驱使下,社会上可能出现违法行为、腐败和欺诈等现象,导致社会秩序紊乱,资源分配不均。
其次,黑暗面导致社会关系紧张。
个体之间的嫉妒、仇恨和争斗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破坏社会团结和和谐。
最后,黑暗面对社会进步产生阻碍。
黑暗面中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难以形成积极的创新和合作,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
四、应对面对人性的黑暗面,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争取个体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个体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心理调适,增强自身的道德和心理素质。
其次,社会应加强法律和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再次,社会应提供公平的机会和环境,避免不公正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减少黑暗面的滋生。
人性的黑暗面
![人性的黑暗面](https://img.taocdn.com/s3/m/31ea0f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6.png)
人性的黑暗面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拥有各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和行为。
尽管我们常常将人性与善良、同情心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人性中也隐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黑暗面。
这个黑暗面代表了人们那些阴暗、自私和残忍的一面,可能是由于遗传上的因素、环境压力或道德沦丧等原因所致。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黑暗面,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道德沦丧与被利己主义驱使1. 个体利益至上人性中的黑暗面通常表现为个体利益至上,即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当竞争激烈、资源有限时,很多人会选择采取各种手段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种自私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但却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
2. 欲望无法抑制另一个导致黑暗面浮现的原因是欲望无法有效抑制。
当个体追求物质和享乐的欲望超过了一定程度,道德的枷锁就会变得薄弱。
人们可能做出各种违法乱纪或伦理道德上不可接受的行为,例如欺诈、盗窃、通奸等。
3. 道德沦丧与利权交易黑暗面还可以通过利权交易来体现。
在社会中不同阶层、职位的人们可能滥用权力以谋取私利。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政治和商业领域,导致公正与正义被践踏、弱势群体被剥夺权益。
二、对个体的影响1. 内心困扰和失去幸福感深陷黑暗面的个体常常内心困扰,缺乏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
他们因为自身行为所引发的后悔和愧疚感而饱受折磨,并难以找到真正的快乐。
2. 自毁行为引发连锁反应黑暗面带给个体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其自毁行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例如,一个人因追求物质享受而沉溺于赌博,最终导致财产损失、家庭破裂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自毁行为不仅影响到个体本身,还可能对其周围的人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道德沦丧与价值观扭曲当黑暗面在一个社会中大量存在时,会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扭曲。
人们渐渐忽视了互助合作、友爱关怀这些正面价值,而更多地将眼光聚焦在物质利益上。
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裂和不公平现象。
2. 潜在犯罪和社会动荡黑暗面也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土壤。
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萨林斯)
![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萨林斯)](https://img.taocdn.com/s3/m/9bf54f10227916888486d733.png)
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马歇尔•萨林斯一、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错了这个题目涉及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现状。
从20世纪晚期起,我们就被困在后现代主义自己造就的无知以及新自由主义自称的万能之中。
后现代主义热衷于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解构,如一位卓越的美国人类学家所说,它有“精巧而自由的不确定性”,这种观念使我们对于不确定性已经麻木不仁了。
而欢庆胜利的新自由主义则把理性选择和最大化利己的经济主义前提当作普遍的人性特征,并用这去解释从青少年的过失行为到自杀率的一切行为。
我们要么由于后现代欢庆的不确定性而变得一无所知;要么由于新自由主义而变得无所不知,其实也还是一无所知。
有意思的是,后现代主义所攻击的系统性和秩序,即所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元叙事”;人们常常把它们等同于启蒙运动;后现代主义与它们的对立,在很多方面使得它成为19世纪反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的再生。
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观察到,后现代主义为了反对启蒙主义的真理和理性标准,“将世界看成是随机、没有根基、多样、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看成是一整套不统一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则孕育了某种程度的怀疑主义,怀疑真理、历史和范式、自然的既定性和身份的内聚性具有的客观性。
”那些标榜时尚的词语,在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的作品中早已经流行起来,传递着关于不确性的浪漫价值。
想想当前社会科学主义的流行程度,你们就可以明了:比如“灵活的”、“无限制的”、“不规则的”、“随机的”、“有争议的”、“分形的”、“不稳定的”、“流动的”、“分离的”、“截面的”、“不可预知的”、“千变万化的”、“不一致的”、“转化的”、“去中心的”、“可穿透的”、“颠覆性的”。
这样,我们也许已经不再谈“结构”、“文化类型”、“系统”、“绝对关系”、“文化秩序”、“文化形态”、“支配符号”、“民族精神”、“本质”、“社会事实”、“比较归纳”、“互补性对立”、“编码”、“机械团结”、“交换领域”、“功能关系”、以及其他类似的标示社会与文化中某类秩序的词语。
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性思考
![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性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7bb724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8.png)
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性思考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复杂网络,而种种社会现象背后往往折射出了人性的各种特点和思考。
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个体的行为,也揭示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
人性在社会中展现出来时常令人深思,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反思。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
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群体的利益,强调团结和协作;而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则更加突出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追求。
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上,更深层次的,是人性中固有的自私与利己、奉献和无私的矛盾。
社会现象作为这些矛盾的外在表现,时常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贪污腐败、道德沦丧、欺骗欺诈等种种社会现象,无一不牵涉到人性的阴暗面。
在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竞争激烈,诱惑和挑战无处不在,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放大和放纵。
从小到大,我们就会接触到种种社会现象,这个时候如何去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是考验每个人内心境界和修养的时候。
然而,社会现象背后也不乏令人动容的温暖之处。
在灾难面前,总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困境中,也总有人坚守初心。
这种危难时刻,人们往往会放下私心,彼此携手共渡难关。
这种奉献精神和互助主义体现了人性中善良、助人为乐的一面,也照亮了社会的阳光之处。
在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性思考中,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
唯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以积极的心态去回应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或许,正是由这样无数探索和反思构成的个体传递和共同实践,才能让人性在社会中不断完善和升华。
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性思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我们人类的光明和黑暗、善良和邪恶。
面对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卑的心,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去拥抱世界的多样性,让人性的美好之处得以展现,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a170769011ca300a6c39023.png)
什么是后现代?表现?特点。
后现代产生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后现代评价积极:反独断,回归人性消极:混乱,无序后现代主义的线索时间: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后现代。
感性理性:古希腊:前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方法论、态度,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世纪:奥古斯丁神性压抑人性和谐秩序完满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反神性,扬人性启蒙运动:理性现代(19世纪):理性独断,损害人性后现代: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1. 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主要包含两个意思: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主要是时间层面)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批判)——一般意义的理解(文化,社会,经济)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发展)——文学,绘画,建筑。
本身就有了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只是继承并发扬。
后现代性是与现代性对抗,对立,对现代性批判中建立的,也就是有2. 特点1,反理性。
2,时代性。
汇集了多种文化,文学,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
它孕育于现代主义母胎,在二战后于现代性决裂,成为一个对西方现代性加以质疑的思潮。
3,批判性——反本质,反中心。
4,碎片化——反同一,反整体。
差异,不确定,多元性。
3. 表现:电影广义许多反映小人物生活的电影都可以归于后现代。
典型:阿甘正传。
王家卫。
4.原因直接原因:反现代根源:后现代-现代(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世纪(天主教)-古希伯来、古希腊。
探索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
![探索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8c7e25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4.png)
探索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人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人性问题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来深入探讨人类的本质和存在。
一、人性的多样性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呈现出多样性。
作家对于人性的刻画常常是丰富而全面的,包括善良与邪恶、美德与缺陷、情感与理性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活着》这本小说中,余华通过讲述一个平凡农民的一生,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乃至人性的悲剧性。
这种多样性的刻画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思考和对照自身。
二、人性的善良与邪恶之间的边界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善良与邪恶之间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
作家们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呈现了人类的矛盾与冲突。
例如,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人性被操控和扭曲,个人意识和自由意志被政权完全剥夺。
这引发了对于人性善恶边界的深刻思考,让人们思考权力对人性的影响以及人性是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保持善良。
三、人性的美德与缺陷的冲突现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探索人性的美德与缺陷之间的冲突。
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具有复杂的特质和矛盾的行为。
例如,在杰罗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叛逆而又对人有一定善意的人物。
他同时展现了善良、正直和懦弱、自私两面性格,这样的矛盾性让读者不禁思考,人性中的善良与缺陷是否可以共存。
四、人性的情感与理性的对立情感与理性是人性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而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呈现出二者的对立。
作者通常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描绘来展示人性的情感一面。
例如,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聪明与情感的冲突,使得人性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情感和理性的对立,让读者更能够思考和感受人性的多维度。
五、人性的追求与存在的困境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人性的追求与存在的困境。
人们在探索自我、寻找真理和意义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后现代壬 精神分析
![后现代壬 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79d4e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1.png)
后现代壬精神分析
后现代主义首先面对的就是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的泛滥,个人注意的恶劣后果是与之相对的小的比较亲密的团体日益变得支离破碎,壁如家庭、社区、协会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巨大的国家机器和一个一个的原子化的个人。
正如伯杰所说,“现代化的力量像一柄巨大的铁锤,无所顾忌的砸向所有旧的社区结构:氏族、村庄、部落、地区…毫不奇怪,这一过渡招致了严重的不满。
”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是一个冷冰冰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更多的体现在竞争和争吵上,人与人之间再没有那种温情脉脉的东西,正如萨特所说“他人是监狱”。
这时,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就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各种关系都是内在的构成性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不再是一种单独的存在,而是关系的存在,每个人永远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
由此人与人的关系就将变得和谐有序。
人性的六个“阴暗面”!很残酷,但很现实,早点认清,免得心寒
![人性的六个“阴暗面”!很残酷,但很现实,早点认清,免得心寒](https://img.taocdn.com/s3/m/1857b75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3.png)
人性的六个“阴暗面”!很残酷,但很现实,早点认清,免得
心寒
成年人一定要认清现实,如果你看不清,那你就会被现实所打败,今天我就告诉你六个人性的阴暗面,内容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第一个:人性的一大弱点,是宁愿恩将仇报,也不愿以德报怨。
人对于那些越是轻易得到的东西,越不会在乎,那怕这份恩情很大,也不会在意,反而对那些失去的东西斤斤计较,
所以,没有看清状况,或者不够了解一个人,就不要随便帮人。
轻易的帮助别人,别人也不会对你有太多的感激。
别让你的善良喂了狗。
第二个:人常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也不会有人来伤害你,可现实确是你越是退步谦让,别人越是以为你怕了他,反而你强势一些,别人不敢把你怎么样。
第三个:人性其实都是很冷漠的,都是看重利益的,都是非常现实的,别人之所以无缘无故的离开你,根本原因还不是你不能够给他利益,和你交往不能够给他带来任何好处,所以成年人的社交,大多数都是利益的互换。
第四个:有一种人的“恶”,比恶人、坏人、小人的恶更可怕,那就是老实人作恶。
坏人作恶他知道自己这么做是错的,但是老实人的恶他会认为这是你们逼我的,我也是被逼的没办法,更可怕的是,老实人作恶时,往往更突然、更极端,所以不要轻易欺负老实人。
第五个:敌人给我们的伤害,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敌人。
而真正伤害你最深的,永远都是你的身边人,对你最熟悉的人,所以,不管对谁,我们都要留个心眼。
第六个:其实一个人之所以会愤怒,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无能,因为有所求而得不到,所以,才痛苦,才愤怒,这也是人性的一大弱点。
所以不想被别人小看,那就改掉这个点,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
情绪控制。
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06cbd3bb90d6c85ec3ac68d.png)
义、 认知主义心理学体现得最为 明显。他们将人 的 复杂 心理活 动用 生理 过 程 来 理 解 , 物 理 化 学 过 程 用 来解释。脑细胞变化 、 肌肉收缩 和腺体 分泌就是人 心理 行为 的原 因。他们 不 是把人 比作 动物 就是 比作 机器 , 而人是 受社 会文 化历史 制 约 的人 , 的心理 和 人 行 为是在一 定 的社 会 文化历 史 中形 成 的 。离开人 的 社会历史性的人是物而不是人。计算机和动物都不 具有 人 的主观世 界 、 自主 能 动性 及 从 社 会 活动 中形 成 的主体 能力 。
虽然自20世纪30年代后各学派研究取向开始注意相互吸收借鉴与融合但由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始终不能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而从现代性中蕴育出来的现代心理学又必然追求着统一因而许多心理学家都指出心理学是一门无法统一的科学是一门危机科学
维普资讯
2 06钲 0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性观和价值观分歧被认为是心理学充满矛盾 、 不能 统一的主要原 因。虽然 自 2 0世纪 3 0年代后 , 各学 派、 研究取向开始 注意相互吸收 、 借鉴 与融合 , 由 但 于对“ 的本质是什么 ” 人 这一根 本问题始终不能达 成较为一致 的看法 , 而从 现代性 中蕴育 出来的现代 心理学又必然追求着统一 , 因而许 多心理学家都指 出心理学是一门无法统一的科学 , 是一门危机科学。 2 世纪 8 9 O O一 0年代 , 学界 掀起 了后 现代 思潮。 哲 它产生于各个不 同哲学流派 的研究 , 是对现代 主义 的反思 和解 构 , 于 对 2 用 O世 纪 以来 的社 会 发生 的 复 杂变化及其时代特征 的说 明, 也是对实证主义危机 的反映。这股哲学思潮对现代境遇下的哲学 、 文学 、 艺术 、 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此 , 与现代 性相伴而生的现代心理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后现代 主义的冲击 。后现代心理学对 现代 心理学 , 尤其是 科学主义心理学进; 行了反 叛 、 扬弃 、 击和超越 , 抨 后 现代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 的另一种声音。 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人性观的批判
人性的十大真相,看到一半就吓醒了!
![人性的十大真相,看到一半就吓醒了!](https://img.taocdn.com/s3/m/60a3de6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7.png)
人性的十大真相,看到一半就吓醒了!
1:人们普遍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2:人们普遍认不清自身的问题,却长着一张爱说教的嘴。
3:人性最大的丑陋就是:明明自己揣着私心,却苛求别人大度!总想让别人当圣人,而自己偷偷当小人。
4:没钱的时候,先把人做好;有钱了,要把事做好。
可惜大多数人刚好相反,没钱的时候不把自己当人,有钱的时候不把事当事。
5:落难时,你认识了朋友;得意时,朋友认识了你。
大喜大悲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
6:很多弱者也是一个恶人,但是因为弱,他的恶才没有破坏力,但是一旦这样的人翻身,往往就会变本加厉的使坏。
7:很多老实人也是一个坏人,但是因为没有见过世面,他们才活得胆小如鼠,但一旦他们有了仗势,马上就变得肆无忌惮和贪得无厌。
8:安慰一个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告诉他:其实我比你还惨。
千万不要一个劲地讲大道理,这只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真的很惨。
9:你以为,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至少会在你落难的时候展现出怜悯之心,但是,往往这些人就是最容易落井下石的人。
10:离自己远的人发达了,我们就羡慕;离自己近的人发达了,我们就仇视。
比自己强大一截的,我们就崇拜,比自己强一点点的,我们就嫉妒。
人性的解读深度剖析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
![人性的解读深度剖析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https://img.taocdn.com/s3/m/ade9a0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5.png)
人性的解读深度剖析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人性的解读:深度剖析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概念,涵盖着善良与恶劣、正义与邪恶、喜悦与痛苦等各种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对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进行深度剖析,试图揭示内心深处的真实本质。
一、黑暗面的存在与探究人性的黑暗面是一种实质性的存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负面情感和倾向。
这一面试图激发读者对于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1.1 自私与利己主义人性的黑暗面在许多时候表现为自私和利己主义的倾向。
人们常常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他人的需求和权益,甚至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
例如,一些人在商业竞争中采取欺骗手段获取更多的利益,这表明了人性中的黑暗面。
1.2 破坏与暴力人性中的黑暗面还体现为破坏与暴力的倾向。
人们常常因为无法控制自身的情绪而对他人进行伤害或破坏。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个人心理的不稳定或外界压力的影响。
一些犯罪行为也是人性黑暗面的体现,如谋杀、抢劫等。
1.3 偏见与歧视人性的黑暗面还表现为偏见与歧视的倾向。
人们不同于他人的背景、外貌、性别、肤色等因素可能成为歧视的对象,这表明了人性中的一种阴暗面。
这种偏见和歧视往往根植于人类对于未知和不同事物的恐惧,需要通过教育和认知来加以改变。
二、光明面的存在与探究尽管人性中存在着黑暗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光明面的存在。
通过深度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人性中的善良、正义与希望。
2.1 善良与同理心人性中的光明面体现为善良与同理心。
人们常常会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展现出善良和同情心。
在面对困难时,许多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表明了在人性中隐藏的光明面。
2.2 正义与公正人性中的光明面还表现为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
人们对于不公平和不道德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抵制情绪,有意识地追求正义和公正。
这种追求让社会能够不断进步,构建更加和谐的环境。
2.3 希望与勇气人性中的光明面体现为希望与勇气。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人们都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以及对改善现状的努力。
《变形记》自我和他我中的人性探索
![《变形记》自我和他我中的人性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46c353b83c4bb4cf7ecd1ce.png)
《变形记》——自我和他我的人性探索摘要: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后现代作品中的代表,荒诞中揭示人性的真实。
前辈们对小说的“异化”主题已经做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本文着重探索在当今社会文明中,物质金钱的冲击下,人的自我,人与人之间的他我关系的存在状态——即丧失自我的悲哀和寻找自我的失败,金钱利益使自私冷酷在人与人之间扮演着不可回避的角色,而“变形”可以理解为突如其来的伤病灾难,这两点或许是每个人内心最伤痛却最不愿也不敢面对的事实。
关键字:变形记人性救赎一.自我的迷失卡夫卡曾经忧伤得写下:“生活的传送带不知要把人带到何处,人与其说是生物,不如说是物”。
小说写在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大生产蓬勃发展二十世纪初,一百年过去了,这句话描绘的人类生存状态不但没有丝毫的改善,却更加变本加厉了。
如果说百年前工业化的机器使卡夫卡洞察到人丧失了自我的价值沦为工作的机器,那么现在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是个人价值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因为互联网数字化的存在弱化了现实人,你的存在或许就是一串串冰冷的代号。
正如心理学家斯金纳,现代社会存在着荒唐的两种现象:“一是机器看来越来越像有生命的东西,二是生命有机体越来越像机器”。
小说用了夸张荒诞的手法索性将格里高尔自我的丧失大化成为一只连人也不是的甲虫,表现更深意义上的自我的丧失。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四点钟的闹铃”、“睡得并不安稳”、“头脑里装的全是公司的事,不是看报就是看火车时刻表,用钢丝锯干点活就已经算是消遣了”……可叹的是我们众人何尝不是如此,生活的强烈的机械性让我们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目的,时间是一种毁灭,我们就在这样的忙碌中销蚀着生命,等待着死亡。
甲虫巨大的非人的身躯象征着人自我的丧失,动物似的发声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躯体四肢不受意念的控制,人们就像这甲虫,生活在一个不能自已的世界,为他人的欲望操劳众生。
格里高尔厌倦了推销员的工作,但为了替父亲还债不得不继续忍受老板的冷眼,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怎样活不是个人能够选择的。
后人类的后真相
![后人类的后真相](https://img.taocdn.com/s3/m/31e560c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9.png)
目录分析
《后人类的后真相》是一本探讨当代社会中人类与技术关系的重要著作。这本 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后人类主义的概念,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后人类 时代的特征和影响。本书的目录精炼地呈现了其核心观点,为读者提供了清晰 的阅读导向。
这本书的目录由若干章节标题组成,每个章节都围绕后人类主义的一个特定方 面展开。这些标题涵盖了从后人类主义的概念、历史背景,到其在当代社会中 的影响与挑战等各个主题。这种全面而有序的目录结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 的知识框架,有助于理解后人类主义的全貌。
内容摘要
作者讨论了后人类主义和后真相时代之间的,认为后真相时代会对后人类主义的发展产生负面影 响,因为人们可能会更容易相信虚假信息,从而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 此,作者呼吁人们应该更加真实的事实,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发展。 《后人类的后真相》这本书总结了后人类主义和后真相时代之间的,认为我们应该更加真实的事 实,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感触的是书中对于“后真相”这个概念的阐述。在后人 类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制造和传播假消息,而 这些假消息在很多时候甚至比真实消息更具影响力。作者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 探讨,让我深刻意识到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我们在面对海量 信息时应该保持的警惕和思考。
第一章“后人类主义:超越人类中心”揭示了后人类主义的基本概念,将其定 义为一种跨学科的思潮,旨在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观念,探索人类与技术的相 互塑造关系。这一章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基础,使读者对后人类主义有了初步 的认识。
第二章“后人类的历程:从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回顾了后人类主义的历史发 展过程,从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到信息时代的人工智能进步,探讨了后人类 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48c1b0d9ad51f01dc281f1ad.png)
其次,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在传统上受人尊重的人文学科和艺术的 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想和学术目标 发生了重大偏离, 并使他们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信任发生了根本动摇。 现代艺术家和人文学者对自身前途的忧虑又导致对整个西方文化之前途的 忧虑 。由于他们找不到消除当代科学技术对于人文学科和艺术生存与发展之 威胁的途径, 这导致了当代西方文化在整体上的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人性的真相
后现代人性的真相最近,看过《洛丽塔》两个版本的电影,又看了《洛丽塔》的小说,都深受震撼。
就两个版本的电影而言,黑白和彩色两部片子虽讲同一个故事,差异甚多。
我还是喜欢1962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这个黑白版本。
当然,97年的版本的电影译名倒是挺切合世俗的题意——《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东坡嘲笑张先80岁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曾作过一首打油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感叹译者的匠心,好一个“一树梨花压海棠”多么富有想像力。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
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
”这是我看完《洛丽塔》后,从它的封底摘出的一段点评。
《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
只所以被认为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之作和经典之作,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它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影子,写出了后现代社会人性的真相。
后现代社会是相对于现代社会而命名的。
它是指人类从18世纪进入启蒙理性时代的现代社会,经历了大约两到三个世纪的历程后,人们不断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解构。
在这样一个时代,真理的标准没有了。
它起始于尼采的“上帝死亡”。
上帝是衡量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尼采认为这个绝对的标准要打破。
上帝死了,绝对价值观没有了。
上帝死了,一切皆有可能。
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一本书叫《卡
拉马佐夫兄弟》,很有意思,一个人杀了人了,恐惧不安,在屋子里坐着,他突然说,不对,上帝已经死了,一切皆有可能,上帝死了,标准没了,我杀人不是错的,可能是对的,高兴起来了。
这种绝对价值观的毁弃,带给人精神上你说解放也好,巨变也好,影响非同小可。
上帝死了!这个口号给西方以颤栗,西方至今还没有从颤栗中解脱出来。
这个时代,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马克思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个时代是一个主体价值消散的时代,是一个在道德上令人无所适从的时代,这是时代的暧昧,时代的暧昧必然要投射到时代个体的身上,因此,人们的“灵魂就像斑驳的迷彩”。
在这个时代,在西方哲学思潮中,与理性主义相颉颃的是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都是高举人性的大旗,对工具理性进行反思,具有深刻的批判意味。
非理性主义也叫人本主义。
它强调人的本质并非理性,而是非理性的意志、情感和欲望。
特别是到弗洛伊德那里,欲望作为人的全部本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肯定。
人性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
理性的,这就像人是恶的还是善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几千年来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否定不了谁的斯芬克斯之谜。
但余以为,人在潜意识中,意志、情感和欲望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纳博科夫聚焦人性的巨作横空出世。
在整部作品中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文本无处不在的由爱,性,占有,乱伦,恋童癖等人性幽暗的存在。
中年男子亨伯特本来是一位大学教授,诗人,一个固守传统伦理道德,被人们所尊敬的知识者,但他却不由自主地陷入对14岁的洛丽塔的情感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少年时期,他与一位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
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这一心灵的创伤,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
亨伯特秋天要到美国美国厄亥俄州的柏斯利大学作法文教授,他计划先到美国新罕布夏的罗牡戴尔度过一个愉快的夏天,再去柏斯利大学。
不巧的是,在这里,他遇到的房东是一个寡居多年的女人夏洛特,更要命的是,夏洛特膝下有一个早熟热情、如花似玉的少女洛丽塔。
亨伯特见到洛丽塔后,就被这个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女孩子迷住了。
为了亲近这个早熟、热情的女孩子,亨伯特违心地答应了和夏洛特结婚。
但他爱上的这个女孩子在伦理上却是他的养女。
欲望在这里主宰了他的一切,他明明知道这是一场不合世俗“规矩”的欲望之旅,姑且把它说成是爱情的话,那也是无望的“爱情”,但他无法自拔。
着了魔似的叫她“小妖精”。
正像他的独白一样:“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
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洛,丽,塔。
”他掉进了这个情欲的陷阱,当然也是伦理道德的陷阱,被自己的情欲之火烧烤得焦躁不安,精神世界处于高强度的分裂状态。
洛丽塔对亨伯特的带有恋父色彩的“爱情”并不持久,后来她迷恋上了中年剧作家奎尔迪,将亨伯特遗弃在一个骗局之中。
余以为,这是否只是一段“一树梨花压海棠”式的畸恋故事,并不重要。
无法压抑的欲念才是主题。
而在洛丽塔那里,这个天真烂漫、妖冶生姿的“新星人类”,在她身上体现了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她百无禁忌,从不把现实秩序纳入自己的生活之内,对一切都无所谓,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从精神退出直接走向物质,从人的主
体走向人的虚无。
她根本就没有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说有价值观的话,那也就是迷失于虚妄和物质、金钱、享受,“灵魂就像斑驳的迷彩”。
她由当初诱惑亨伯特到后来的拒绝,随心所欲的游戏人生的态度,让亨伯特在虚妄的幻想中失去了真实感和判断力。
最终,亨伯特在欲望的驱使下褪化成一只野兽:“我爱你,我是一只五足动物,可我爱你。
你可鄙、粗鲁,坏透了,可我爱你,我爱你!”为了留住这个梦想中的欲念,为了“诱惑,永恒的折磨,痒痒的难熬,疯狂的希望”。
失去理智的亨伯特把他与洛丽塔的关系降低到嫖客与妓女的位置,当然,洛丽塔无所谓或者甘愿享受这样的关系。
当她已经贵为人妻、有孕在身时,她仍然不顾伦理道德的约束,只要亨伯特给钱,她就可以随时去和他开房。
最后,当亨伯特知道是奎尔迪诱拐了洛丽塔的真相后,他为了所谓的“爱”,在绝望之中走上复仇的不归路。
当他最终踏入奎尔迪的大门时,其实是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精致的文化碎片凌乱地摆放,一切都陈旧发霉失去生气。
古罗马的颓唐长袍,古希腊的竖琴。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奎尔迪占据了他的家,他
的心灵,奎尔迪是他一切堕落的源泉:恋童癖、疯狂、嫉妒、贪婪虚伪的文化气质。
”子弹终于透过洛丽塔的画像,洞穿了奎尔迪的胸膛。
杀死情敌奎尔迪,这其实是自我决裂。
而洛丽塔呢,他的灵魂之光、欲望之火,却永远不会属于他。
这是一出欲望破产的悲剧,当然,也是一出人性迷失的悲剧,其深刻性值得细思。
早年读《圣经》的时候,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少妇在跟一个人通奸,被村子里的人抓住了,依照当时的法律犯了淫乱之罪,是要被处死的。
一些人手持棍棒围住了她,请耶稣发令处决。
当时耶稣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用手指在地上写着什么。
这些人等不及了又催问,耶稣起身说:“你们这些人谁没有罪,谁就有权处死她。
”说完,耶稣又在地上写着什么,不一会,围观的人一个个都溜走了,只有少妇还在那里站着,等耶稣发话。
耶稣说:“回去吧,我不会给你定罪,以后再不要犯了。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
我们谁没有罪过?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欲望是原罪的根源。
谁能弃决欲望?在后现代这个迷离的时代,一切都处在未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