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分析了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
然后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如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案例分析、创新教学方法等。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效果和成效。
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更新的重要性,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课程内容也需要随之更新。
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旨在促进《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现行教学模式、改革方向、案例分析、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评估、未来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方式。
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商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现行的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
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亟需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趋势,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课程内容更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形势日益复杂多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直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务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对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改革的目的与意义1、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求。
国际贸易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
2、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改革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3、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1、更新课程内容。
对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加入最新的国际贸易政策、法规和实务案例,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
2、引入案例教学。
通过引入实际的国际贸易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如国际贸易展览、贸易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4、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便利地获取和学习课程知识。
5、开展跨学科教学。
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也能够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的实施与效果评估1、改革的实施。
在实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时,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建立起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师生共同的教学理念,形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学改革国际贸易实务的论文
教学改革国际贸易实务的论文教学改革国际贸易实务的论文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和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1.教学改革效果机制。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课堂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在考核中还应加上外贸实验、单证模拟训练、等方面的考核成绩。
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使学得的知识扎扎实实,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校企互动,请专家走进课堂。
学校应根据所设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有工作经验的外贸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企业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3.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材。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专业教材老旧,不能跟上时代和行业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养成。
鉴于这种情况,就要求国贸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为导向,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开发校本教材。
教材的内容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另外,校本教材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
作为一名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模拟实习环境1.建立国际贸易电子实验室。
如在“汇票的使用”学习中,可组织学生模拟外贸票据使用的场景,学生分别饰演出票人、受票人和收款人等角色,模拟汇票的出票、提示、承兑、背书、付款或拒付、追索的具体票据行为,这样使学生在表演才能的同时,对汇票的使用流转过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同时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教师同时做相应的指导。
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外贸实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析的教育论文
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析的教育论文教育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所关注的大事。
但是因为每个时代和社会都因不同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因此,任何一个教育政策或教学教法都有其不尽人意之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个国家都要调整步伐,进展教育改革。
现代社会因为科技文明的迅速开展,使得个人成长和社会变化都更为复杂,也更难找到一套对每一位学生都有效的教材与教学方法。
针对新时期的新特点,课程组老师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研究,坚持专业学习与培养运用能力相结合,外贸业务能力培养与外贸人才素质教育相结合,力求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外贸功底,同时不断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既懂专业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此,提出的教学改革目标体系是: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探索,重点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和开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外经贸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与外商沟通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不断稳固和开拓新的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力争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为核心、表达外贸专业特色、适应可持续开展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从1999年开始,课程组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探索采用双语(英语)教学。
英语是国际贸易通用语言,可以有效解决外贸专业知识学习与英语学习脱节的问题,培养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开展所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渐进性、互动性原那么,通过案例引出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主动用英语表达的习惯。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进展有目标的分组,将双语教学任务布置到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或者小组之间进展专业英语练习。
另外,课题组还应用了实景模拟方法,结合案例或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专业词汇和名词解释,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改革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改革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改革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国际贸易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群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中枢地位,决定了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目前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本文指出应以教学改革作为突破点,引入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高学生《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改革论文资料由论文网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介绍《国际贸易实务》作为高职高专国际商务专业的骨干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群中起承上启下的中枢作用。
从历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它是属于衡量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之一。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运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阶段,进出口合同履行阶段,了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程序、策略及特点,能填制各种贸易单证,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的能力,特别是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等。
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决定了高职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改革方向。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基本素质等各方面都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商务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6篇)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6篇)摘要:在当前《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急需对教学方法进行。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过程的经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希望借此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法;双语教学法1、当前《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1.1教学手段滞后对于《国际贸易结算》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教师满堂灌,此法虽然在讲解中更系统、更完整,但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就是课堂上学生只知道不停地记笔记,而不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进行创新了。
此种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很努力,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对课程内容缺乏学习的兴趣。
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工作中极容易受挫。
1.2理论脱离实践在当前高校中承担《国际贸易结算》的老师很少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再回到学校,理论知识相对都很扎实。
但缺乏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这些授课教师仅仅是凭借课本再借助互联网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因为这些知识学生也很容易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他们缺乏的是对一些实际操作的了解。
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是“纸上谈兵”。
1.3教材不能随时更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惯例、进出口单据形式等也相应作出调整。
但由于教材出版滞后,教材内容与实际的操作会出现脱节,比如《UCP600》,《URDG758》等最新版惯例已生效,但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还没有及时更换。
而且比较好的双语教材也比较缺乏,更不利于高校推行《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学的进程。
2、《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方法的2.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
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贸易实务能力,提高他们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
当前的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亟待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应更新教学内容,使其与国际贸易实务的最新发展趋势相符。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快速,新兴市场不断涌现,贸易壁垒逐渐降低,教学内容应包括国际市场的变化、贸易政策的更新、最新的贸易方式和贸易规则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加贸易展览会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少。
教师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贸易操作。
可以组织模拟贸易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如市场调研、谈判、签订合同等,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和了解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
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只能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实践报告、实际操作评估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还可以引入行业认证机构的评价体系,通过认证考试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包括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评价。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情况,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现状,并探讨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然后具体讨论了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最后对教学改革的成效进行评价。
在总结了教学改革的经验,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通过对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总结,本文旨在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 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教学改革, 正文, 结论, 教学内容, 方法, 案例分析, 成效评价, 经验总结, 发展方向, 重要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要求。
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该将职教教育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也需要从实践出发,加强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次研究将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展开探讨,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推动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该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了“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达到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创新的目标。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课时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
第二,将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训模拟软件相结合,先进行理论讲解,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第三,将原来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卷面考试和实训报告为一体,评定比例各占50%的考核方式。
全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考核模式;协同创新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研究背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很高,旨在培养掌握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的人才主要从事一些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例如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
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要求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业务的能力。
1.2研究意义传统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故应对课堂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改革的方法与内容要与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契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面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变革。
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协同进行全面改革,真正凸显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现阶段应试教育的状态,突破其弊端,打造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实现考核改革的目标。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2.1课程内容体系陈旧目前,国内高校“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包括43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运用。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5篇)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5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5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1篇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讨论必需与实践结合。
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力量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
这主要由于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学问和已有阅历,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
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
老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简单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意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同学的教学需要。
据统计,截止2021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
[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
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消失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
例如:UCP600于2021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很多2021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旧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准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意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同学动手力量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同学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把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聘请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阅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育出的同学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意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估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估论文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估论文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实用性和具备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普遥存在实践性教学方法单一、设施欠缺的现象。
文章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探索性教学经历为依据。
提出了国际贾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及其效果评佑方法。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效果评估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点来构造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是宏观教育政策导向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人员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内容构建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运用到国际商务谈判或函电谈判、外贸合同履行的全过程,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不深究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和方法论,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理论教学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同时,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相融,使学生具备能采用正确的程序和专业的表达方式进行贸易磋商;能与外商签订完整、正确的合同;能熟练地计算价格、运费和保险费;能根据不同的贸易术语制作各种所需单证;能根据不同的贸易术语、按照正确的时间序列履行合同;能顺利办理海关、商检、核销和退税手续;能灵活地采取各种不同的贸易方式从事国际贸易。
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
3、目前大多数学校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法惯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硬件条件不足的制约,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教学占据了80%以上的比重;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设置了较多的理论性课程,比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等,但像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函电、国际结算、货代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在教师的队伍结构方面,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他们的优势在于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室相对匾乏且操作方法与教学内容简单,最落后的是在给予的案例项目下手工填制打印出的空白单据,较好的条件是几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制单操作,但在仅仅一周的校内实训过程中,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反复练习的要求,自然也达不到全面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高职教学改革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高职教学改革国际贸易实务论文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对象的分析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即学情分析,是教师重建学生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障。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常开设在专业学习的初期,在此阶段的学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学习热情,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二是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理想;三是学生思想复杂,自主意识强;四是在专业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对国际贸易专业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不熟悉,专业的认同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的学习热情;五是对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知识零认识。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外贸环境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进行教学反思,深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笔者就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做了几点思考。
(一)重理论,轻实践在教材上,许多教材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少,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知识比重小。
理论知识点往往相对独立、分散,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实训上,部分学校重视不够,缺乏专业的实训系统,或者在实训计算机的配备上不能满足人手一台。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企业通常无法批量的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通常不能合理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学生缺乏到企业具体岗位实训锻炼的机会。
(二)教学内容安排与企业需求脱节麦可思《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2022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33%,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远远落后于其他专业。
而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深”。
这对于每一位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来说都是难辞其咎的。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及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学内容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就无法与市场接轨,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六篇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六篇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范文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合格的高级特地人才的关键。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学问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学问,拓宽专业口径,注意理论素养教育,培育同学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讨论型的方向进展。
根据这一课程体系培育的同学,实践力量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
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月末开头在我国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
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特地技能为中心,以该特地技能所需的有用学问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力量和劳动态度的培育。
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学问、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学问、轻关联学问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
那么,毕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需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打算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美国芝加哥高校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打算于目标设定”。
这就是说,要依据专业培育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育目标应当定位为:培育德智体美全面进展,娴熟把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学问、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力量、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力量、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力量,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特地人才。
③那么,我们毕竟应当怎样依据这一培育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育目标的打算因素,由于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打算的专业培育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范本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范本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较强,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而很多学校贸易实训的硬件设施薄弱,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
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
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直接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一到实践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而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1.1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知识,更新滞后多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过于强调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理论阐述上,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很少提及,一般都是通过案例引出概念,概念引出理论,最后再利用理论分析案例。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对大量的概念、理论的记忆和理解,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时都不主动去思考如何做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业务。
而有些教材内容则滞后于国际贸易政策,没有随着国际形势而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1.2缺乏双师型教师目前,很多高校缺乏既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又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因为多数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加入到教师队伍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度的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显得较空洞。
1.3实训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较强,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其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教材选用
混乱、教师授课时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以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然而,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这就使得《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必须。
为了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文章从《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本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又称进出口贸易实务。
它是一门以国际货物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系统介绍国际贸易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货物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货款的支付、商品的检验、不可抗力、索赔、仲裁和合同的签订等内容的综合性实务类课程。
”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国际贸易专业方面很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还涉及到许多具体的进出口业务,是一
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活动本身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1],因此,该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应该培养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这就给《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编纂和选用比较混乱,理论偏离于实际
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类教材基本沿袭了在八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很多做法,二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教材很少能彻底反映目前外贸业务最真实、最前沿、最新的做法,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严重[2]。
此外,每本教材的框架如出一辙,内容也大同小异,包括某些所谓国家级精品教材仍存在同样的问题。
除此之外,教材中惯例和数据更新滞后,如swift现有会员国209个,可不少教材尽管不断修订再出版依然出现有190多个的表达,类似的还出现在保理业务中。
不少机构已经更名或改制但却仍存在于教材中等等。
这样的教材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和误导,使用这类教材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良好的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对教材的要求。
2.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单向传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枯燥乏味,难以被学生很好地接受。
另外,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与研究须与实践相结合。
但就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了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相对缺乏优势。
虽然很多高校现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是在其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只侧重于对理论知识授课方式的生动形象方面进行完善,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未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加以重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导
致了很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致用的现象。
3.教师自身的授课水平还达不到双语授课标准
签于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现已对国际贸易实
务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
虽然这些高校的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双语与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的问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清楚教学中
双语各自应占的比例,不能很好地把握应该使用英语授课的重点,
容易使学生听课思路不清晰,对学习内容的层次区分不明显,更不
用说对所学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透析了。
这些对双语教学效果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不够,影响教学效果
前面提到,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心情。
另外,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堂中,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缺乏理解和支持,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堂怀有畏难心理,在课堂中对于一些采用英语授课的互动有排斥现象,因此失去了许多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操作性。
这门课程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是否具备良好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素养,决定着该专业的毕业生走向
社会后实际动手的能力和水平。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一直受到学院和师生们的重视。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师不能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问题仍然存在,学生在外贸公司和企业短时间的实践活动不能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加上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使学生缺乏必要的
基本技能训练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此,我们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能力普遍较低,这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方法和方式,以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为向
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不断努力。
因此,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对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1.重视教材建设,不断完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全国各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材现已多达数百余版本,这些
教材虽名目各异,但其内容和结构却是大同小异,数据和内容需要
更新,结构体系需要完善。
学生好比是张白纸,由教师去描绘。
因此,作为教材编纂者和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外贸业务最真实最前沿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手捧旧卷照本宣科。
2.走出传统校内课堂,鼓励校外实践课堂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满足毕业后的基本工作需要,要求学生在具备基本的贸易专业技能的前提下,还必须掌握一些其他方面的基本技能,比如:熟练运用基本的电脑操作程序,准确处理网络间的英文函电、熟悉网络通关技术等等,并且能够将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效的结合起来。
因此,学校需要积极与社会保持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加强与有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尽可能的创造一些条件来满足学生培养自己的外贸实战技能。
一方面,学校可以和当地进出口业务较多的外贸公司建立联系,成立实习基地,从而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公司熟悉贸易实务的具体环节。
此外,还可以邀请外贸公司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做讲座,或者邀请已毕业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能更详细的了解本专业所学各科在实际工作当中的作用以及其他应该学习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鼓励学生与当地外贸公司建立联系,进而配合公司开展诸如营销、中介服务等小型创业活动,从而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和操作流程等内容[3]。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4],提高教学水平
拥有一支既熟悉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外贸实践经验,而其懂得正确授课方式的师资队伍,对增强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效果和实现高校又好又快发展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专业
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外贸实践经验,还应当具有创新教学思维,把握前沿教学模式,掌握双语教学的技巧。
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还要将专业基础知识与采用英语授课的方式很好地相结合,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点。
学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不同高校还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对专业教师实行激励机制,以达到加大双语教学程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4.鼓励和支持互动教学法
我们的专业教师可以筛选一些经典贸易实务案例,以此导入和
巩固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经济法律知识;或使用贸易软件,让学
生参与课堂,自主动脑思考与分析,打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同时,教师也要具备驾驭互动的能力,不仅能够熟悉所讨论的案例内容和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双语课堂互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克服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畏难心理。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切实感受到了互动教学的
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纪凤.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5):138-139.
[2]李画画,顾立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26.
[3]殷宝庆.国贸实务专业模拟实验的体验型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6):134-135.
[4]苗红.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经济师,2005,(9):116-117.
[5]廖万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