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1: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人教版必修1: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重难点精讲】【重难点“精讲”】一、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1)地方: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汉代以后:中央监察机构有御史台、都察院等。

二、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再由中央任用。

3.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1)实施: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2)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3)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三、行省的设置1.变迁(1)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

(2)唐:道、州、县三级。

(3)宋:路、州、县。

(4)元:行省、路、府、州、县。

2.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唐代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议政的场所。

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

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五、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两汉建立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后设州隋唐三省六部制道、州、县三级宋朝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路、州、县元朝废三省,设中书省,实行一省制最高地方区划为行省制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制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沿用行省制,对边疆因地制宜地管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皇权独尊空前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六、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有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演变(一)【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识记目标: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理解目标: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尚书令等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3)运用与感悟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及其影响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史实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特点;通过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综合概括能力;君主专制的不断发展是汉至元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人员素质。

(4)方法与过程目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发现历史与构建历史】二、唐宋重武与重文之困【探究历史】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1)“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产生依据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政治特色。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

教学设计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运用多媒体展示影视片段,文字、图片等情景材料。

2.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古人的政治智慧。

2. 认识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对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3. 思考现代社会应怎样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 教学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三、学情及理论支撑我校学生基础比较差,而且差距较大,为使所有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拟运用“纲要信号”方法传授基本知识,用层进式教学法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力争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与探究法等。

2、辅助手段:充分运用文字记载及有关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论从史出,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使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置疑问: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如果你想有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你想让家人过得更好;如果你是个读书人……你会选择……学生回答:做官,教师引导:想做官就要考虑是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官制度,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讲授新课: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问题探究)(学生角色扮演,学生探究,教师点拨)角色1:李启铭,官二代名言:我爸是李刚。

角色2:李晨,演艺圈十大孝子之一角色3:刑梦琳,2016年安徽高考理科状元设问:如果他们生活在古代,什么样选官制度可能做官?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夏、商、西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遵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代代相传,占有封地2、秦:军功爵制实行背景: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影响: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姓名________班级____ 主备人:蔡伯建【教学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理解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内容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1、汉朝内容演进:汉初汉武帝时影响:_________越分越小,__________得到加强。

2、唐朝内容:唐中期设置很多_________,拥有较大自主权。

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内容:军事:行政:财政: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_____________。

4、元朝内容: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__。

中央直接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___。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_进行管理。

影响:例题:1、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C.西汉的郡国并行制D.元朝的行省制3.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评价有: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一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封国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最高统治权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

必修一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导学案

必修一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探究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双基梳理】(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

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

【疑难精讲】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若干强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民众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2)影响:①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矫正了许多流弊,消除了分裂之祸,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其进步作用。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明显的弊端:“冗兵”“冗官”“冗费”与日俱增,使北宋陷入“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

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本课知识归纳】【课内研究】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

即使在创业人刘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习目标:1.知道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了解从汉到元历朝历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3.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消极:但后期(主要在明清)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上2.高度中央集权3.宗法等级观念影响4.制度不断完善:三个趋势,一个适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个适应:选官制度适应集权需要不断发展变化。

【重点难点突破】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请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3)《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试以西汉、唐朝、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4)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一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西汉、北宋、元各是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5)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

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2.“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高一历史学案设计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版)

高一历史学案设计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版)

高一历史学案设计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版)1 / 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1.列举从汉至元的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发展趋势; 2.记住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相关内容,理解其重要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北宋、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两对基本矛盾 【导学流程】 一、【学】1.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3课,完成基础知识的自学。

知识链接:回顾第1、2课相关内容。

2.【自学要求】(1)研读“中央集权的发展”子目,动笔勾画出:①汉朝、唐朝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结果 ②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和意义 (2)研读“君主专制的演进”子目,动笔勾画出: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北宋和元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 (3)研读“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子目,动笔勾画出:①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②科举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二、【测】1. “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

”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 B .设立中朝 C .设置内阁 D .颁推恩令 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削弱B .宗法制的消亡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分封制的巩固3.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 .设枢密使,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4.“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 行制约。

”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 .重文轻武B .强化皇权C .分权制约D .控制地方 5.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6.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 其工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考纲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君权和相权(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目的:为了。

(3)措施:频繁;形成“”(决策)对抗“”(执行)的局面。

2、隋唐时期:⑴措施: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中的省、省和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在尚书省下设、户、礼、兵、刑、六部。

⑵)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从而使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⑴措施:(习称政事堂)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和,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有所加强。

二、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后来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政体更加巩固。

2、北宋:(选修Ⅰ)北宋建立之初,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势力导致的分裂局面再现,宋太祖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措施: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收回禁军统率权,还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3、元朝:⑴措施:实行制度,在全国设立个行省和个单列行政区。

行省之下,分设。

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的节制。

⑵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和“”三阶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学案【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识记从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史实,特别注意汉、宋、元三朝的变化史实。

2、识记从汉至元中央机构的变化史实,特别注意隋唐及宋时期的变化史实。

3、识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理解分析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特点。

4、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任务】1、列举汉、唐、宋、元时期为控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拔范围由贵族到平民,选拔标准、方式逐步趋向公平、公开、客观;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3、选官权逐渐由地方推选到收归中央,对官吏的控制加强材料: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⑴积极:①有利于----扩大-----提高---- ②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本课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

(3)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对官吏的控制加强【课堂检测】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C )A、削藩B、郡国制C、推恩令D、分封制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D )A、郡县制的实行B、郡国并行制的推行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D、行省制度的创立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B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4、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法指导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是汉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这种中央有权、地方无权的中央集权体制,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通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2.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是封建专制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应该分析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北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内容,理解分割相权,是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手段。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介绍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科举制,是本目的重点。

可参考本课“资料与注释”或其他资料,适当予以介绍。

并结合现今的高考制度,分析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三省六部制(1)结构与职能(2)作用: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用,并为今天的权力平衡与制约提供了借鉴。

(3)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2.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1.明确秦至元中央官制演变历程及趋势2.了解古代选官、监察谏议实行的目的、演变历程及作用3.知道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及特点【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梳理一、简述秦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概括中央官制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一)演变过程1.秦朝实行制,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2.汉武帝时设与三公相制衡,东汉取代了三公的权力;3.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出现,但是尚未构成中枢机构。

4.隋唐时期:实行制5.宋朝设置,其长官为,但相权被分割,掌管军政;财政归掌管;宰相只有权。

6.元朝废除,实行制,只设。

其长官为,六部归。

(二)特点和趋势:中央机构不断完善,通过分割或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行的?对当时和后世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实行目的:补充,保证,维护中央集权。

(二)演变历程1.战国用制度取代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2.汉武帝时实行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的标准。

4.隋朝同统一以后,由于,魏晋南北朝依据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举人的制度。

隋炀帝时设立,以取士,科举制形成。

4.唐代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制度。

(三)科举制创立的影响1.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的机会。

2.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3.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4.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5.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四、古代监察、谏议制度实行的目的何在?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有何影响?(一)目的:为维护,保证。

(二)演变历程:1.监察制度(指对进行监督的制度)秦代负责掌管监察;汉武帝为监督而设立;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高峰,在中央设立,地方上设立。

2.谏议制度(指对的言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隋唐的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

从汉至元,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杂难以理清,故讲述过程中唯有承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所讲知识:中国帝制时代发展的三个线索(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僚制的发展)和两个斗争(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如此,学生既在学习过程中复习了旧的知识,又能更清晰地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分析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演变的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认识制度衍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性。

3.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的理清。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制度的产生原因,理清历史演变脉络,并逐步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初步掌握历史解释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增强是其历史发展轨迹,这一制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备两面性,它既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但在长期政治发展过程中,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阻碍。

四、学情分析通过一、二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与矛盾聚焦点,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实与脉络,可将问题教学穿插课堂当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多种提问中引导学生理清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脉络。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脉络。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设计

第 3 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学习大纲】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要点、难点】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抗衡。

(2)举措:汉武帝公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获得增强。

2.北宋(1)背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盘据场面,连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举措:把地方的财政权、行政权、兵权收归中央。

(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盘据的场面,增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1)推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收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

增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初步。

(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域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由:汉初,丞相集决议、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举措:汉武帝屡次换相,而且重用身旁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系。

3.隋唐期间:确定并完美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系,相权进一步削弱。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建,今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类制度。

4.宋朝:建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履行宰相职权。

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切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大权由皇帝总揽。

5.元朝: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履行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迫着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医生当官的主要门路。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赖门第即可步入宦途。

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

(2)完美:唐宋元期间。

(3)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益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材根源、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历史必修ⅰ人教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历史必修ⅰ人教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年级学科高一历史课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备课人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能力培养: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情感、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重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时1课时时间2013年9月5日教学内容:导入新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但此后2000多年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1.汉代:(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其中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对抗朝廷。

(2)汉武帝的“推恩令”:2.唐朝:(1)藩镇割据:唐朝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其长官叫节度使。

(2)影响:但他们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权,在经济上拥有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

(2)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负责监督。

(3)财政上: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1)行省制度:除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其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易混易错]推恩令≠废除分封制:推恩令并不是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归纳总结]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

[归纳总结]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思考(1)据图一指出西汉实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带来了什么社会问题?(2)据图二,西汉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

问题:出现了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灵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具体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原因:“君弱臣强”。

措施:①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辨析比较]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的措施有何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易混易错]三省六部制下的制衡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

三省虽互相制约,但必须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这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着本质区别。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深化探究]材料一材料二元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的黄河以北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作“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思考(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的主要区别。

答案(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从地位看,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中书省是唐中央机构之一。

从职能看,元朝中书省是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管“腹里”;唐朝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注重门第。

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名师指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归纳总结]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

[深化探究]材料一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对比:——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思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答案(1)变化: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2)作用:①是封建选官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

②有利于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官吏的廉政建设。

③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课堂小结1.汉代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答案 C解析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就是为了分割王国的势力,解除其对中央的威胁,故选C。

2.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减轻地方财政开支C.减轻地方军费开支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 A解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3.省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其开端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答案 D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答案 C解析注意材料信息“隋唐”“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平衡”,是指三省之间的分权与牵制。

5.唐朝前期,某平民子弟非常希望担任政府官员,为此他必须()A.掌握多门实用技术B.刻苦攻读经典诗文C.孝敬长辈并注意处理好邻里关系D.投靠名门望族寻找靠山答案 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特点的理解能力。

唐前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即经典诗文。

学思之窗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两个问题:(1)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2)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3)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二、学习延伸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答案(1)特点: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体制。

①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着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分权势力无法与中央对抗。

(2)评价:①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一方面保证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基础达标]1.西汉时期,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有人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项建议演变成的措施是()A.大封皇室成员为王B.实行“推恩令”C.平定“七国之乱”D.废除诸侯国,改设郡县答案 B解析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描述的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威胁中央。

2.“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唐朝的三省()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答案 A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中书省“出诏令”,即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即审核政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