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研活动(高等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式教研活动

材料一: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的流程

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的流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实践,第三步反思。这项活动是否有效,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主题的确定贯彻“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是整项活动的纽带。第二步实践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是结合主题进行理论学习,第二环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第三环是围绕主题对课堂实践进行点评。第二步是整项活动的灵魂,集中体现着这项活动的价值所在。第三步就是对主题确定和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个主题的确定打下基础。

材料二:“主题式教研活动”教研模式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一项离不开课程文化。开展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教研模式为:

1、教研组根据期初制定的计划和研究课题,确定本次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并落实教学内容;

2、全组教师围绕主题,备好该教学内容的课;

3、交流备课,每人特别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并落实研究的主题;

4、完成体现集体智慧(在落实研究主题下的)的新教案,推荐上课教师;

5、上课。组内听课教师分工关注教学过程中关于研究主题的体现;

6、上课教师围绕主题谈教学体会及反思,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题谈课堂。

7、形成关于本主题的共识及非共识的意见(组长形成书面材料);

8、教师将研究主题与自己日常教学结合,反思得失,以叙事的方式写出小文章。

9、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材料三:有效教研活动的特征

教研活动:是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的一种学习与交流,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

(一)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

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针对性。

任何一次教研活动,其实都有一个背景。我们能否把握住背景中本质的一面(包括客观形势与自身特点的分析),从而明确本次教研活动的意图、目标与主题,是教研活动策划的要点。不同人群所关心的话题是不同。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同时要反映对不同人群需求差异的把握。

(二)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

教研活动应该设置让参与者感到值得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提供参与者及时交流的机会。可参与性不仅仅体现在任务设置上,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氛围也会影响参与性,这对组织策划者和参与者都有相应的要求。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

针对性与可参与性都是教研活动是否有“建设性”的重要基础。如果,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那么“蹬阶”就是活动后能否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

(四)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

几次活动之间的工作过程能否亦是持续研究的一部分,可能是决定教研活动成效的关键。对某一主题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五)关注过程的生成性

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这种生成的敏感度、驻留度与利用度上。(六)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

我们的目标并不在深奥的理论研究,而在于教师能讲出指导教学实践的朴素道理。教研活动是教师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的“链接”与“导引”。

材料四:有效的研究方式

一旦研究活动的主题(或形式)确定后,教研活动所采取的方式(研究的过程行为)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及相关的研究方式有:

1、以更新观念为目的专题理论学习和研讨。专题拟定后要提前布置,具体的活动方式为“先进行分散学习,后进行集中研讨”,重点应将自己的困惑和收获进行交流和探讨,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目的。这种活动适合学科的任何一种教研组织形式的开展,但活动的频率不宜过高,因此选好共同关心的专题很重要。

2、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目的专题研讨。当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而此问题又带有共性时,就应该针对此问题拟定研究方案采取系统的研究方法。其通常的做法是“确定专题→制定方案→行动研究→行为反思→行为跟进”,必要时“行动研究→行为反思→行为跟进”要重复、深入的进行。这种研究除群体要参入外,学科骨干应起引领作用,有条件的尽可能聘请相关的专家指导,以减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如果提炼出的问题属学科共性则以教研组的形式进行研讨较好,如果是某一年级特有的问题,则可以备课组的形式进行研讨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研讨中,每个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而不是少数人干,多数人看。

3、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的教材教法研讨。教材教法研讨应是一个很原始的话题,但如何与课改的理念融合,同时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方式是“预设性研讨、反思性研讨”,其主要的研究过程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备课组“预设性研讨、反思性研讨”的活动开展。

预设性研讨是指以教学周为单位,本周对下一周的主要(或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其流程为:个体解读→集体交流→形成共识→个性设计。即活动前个体必须对研讨的内容进行解读,然后带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参与集体交流,交流后由活动策划人提炼出共识,活动结束后由个体依据共识、融入个性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

反思性研讨是指对上一周经过预设性研讨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后,出现了那些和预设性研讨相比的“意外”,并对这些“意外”进行归因分析,接着再对下一周的主要(或重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性研讨。每周按这种方式重复的滚动推进。这种研讨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在综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张扬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如果是对具体的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时,在预测性研讨和反思性研讨的中间环节,也可进行“同课研究”,形成“课前预设性研讨,课中比较性研讨,课后反思性研讨”的完整体系。

(2)教研组“预设性研讨、反思性研讨”的活动开展。教研组开展“预设性研讨、反思性研讨”的活动,相比以备课组的形式开展,对教师个体的要求会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