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权力观

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它对国家观和权力观有着独特的透视和诠释。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观和权力观的深入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观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实施统治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国家的存在是阶级对立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家是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它通过法律、行政、警察等手段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有着很高的国际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现实。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强调了国家与阶级的密切联系,把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的体现和产物,并对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对权力观的看法可以总结为:权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对社会资源和经济利益的掌控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通过它的行使来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
马克思主义对权力的分析更加关注其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力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将权力交由劳动人民掌握,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控制。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关注权力的集中和腐败问题。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往往集中于资产阶级,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剥削现象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表达了反对权力集中和腐败的呼声,并主张通过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对权力的影响,并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来实现权力的转变和权力的合理运用。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国家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国家观的核心思想是“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本目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政治组织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由统治阶级建立起来并为其服务的工具。
资产阶级通过掌握政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军队等手段来巩固自己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因此,资产阶级国家实质上是一个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利益的工具。
然而,马克思并不否认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维护所起到的作用。
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无产阶级国家是为了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而存在的。
它通过国家机器来管理社会生产和分配,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马克思国家观还强调了国家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
无产阶级国家必须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坚决打击资本主义复辟势力,保卫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国家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我们必须认清这一本质,并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并坚决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
只有坚持马克思国家观,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总之,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国家观,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一、实质(定义)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国家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二、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国家的特征
(1)国家按地域划分来统治居民;<氏族组织按血缘划分来管理居民>
(2)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关;<氏族组织对内不使用暴力>
(3)国家向居民征收税赋。
<氏族组织不需要征收税赋>
四、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哪个阶级在国家中占统治地位,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是指国家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如何实现自己的统治,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国体和政体是辩证统一的。
(一)相互区别:
(1)国体是内容;(2)政体是形式。
(二)相互作用: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须与国体相适应;
(2)政体制约国体,国体须采用适当的政体。
五、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
(一)对内职能:(1)阶级统治的职能。
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2)社会管理的职能。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调整其他社会关系,调控经济、教育和文化等社会活动。
(二)对外职能:(1)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2)参与国际竞争,协调国家关系。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的国家观是指他对国家的理解和看法。
马克思的国家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特殊政治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形式是阶级矛盾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国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 马克思认为,国家的本质是一种暴力机构,它通过使用暴力手段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
国家有专属于自己的暴力工具,如军队、警察等,以便对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
3. 马克思认为,国家的存在会导致阶级对立的加剧和延续。
国家通过其权力机构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使剥削和压迫得以合法化和制度化,从而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矛盾。
4. 马克思认为,国家在社会主义阶段将逐渐消亡。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国家将逐渐失去其统治阶级的特性,成为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管理社会的机构,最终实现阶级消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总之,马克思的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工具和暴力机构,它的存在和形式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张在无
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通过对国家的改造和逐渐消亡,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五观教育内容(学习材料)

“五观”主要容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1998年,基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教育的指示。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民族观与国家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民族观和国家观的理解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矛盾和斗争的重要表现之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和新的民族形态的出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的时代,各民族战争就变成了民族战争,较小的民族成了大民族的被压迫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的是根本的、整个革命”。
在列宁的进一步发展中,他强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并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政权和国家的形式。
这种自决权与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且为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还强调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联系。
它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而这需要广大的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无产阶级的斗争与民族解放运动必然紧密相连。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因为阶级社会的存在,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国家是一种工具,被统治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阶级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以建立无阶级社会和真正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个无阶级的社会将结束国家的存在,并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列宁的发展中,他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后的国家被称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种国家形式将确保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两者都强调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在马克思的国家观中,国家不是超阶级的组织,而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它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通过法律、行政、司法等手段维护其统治地位。
国家权力由统治阶级掌握,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国家的社会职能。
国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
这些职能的实现需要依靠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阶级关系的消亡,国家将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由人民群众自己管理社会事务,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将成为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原则,为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考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p(1~2)(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P(2~3)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考点: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的国家观是他对国家及其作用的理论观点。
基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对国家的特殊看法。
以下是马克思的一些核心国家观点:
1.阶级斗争的工具: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
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阶级地位的工具。
国家通过法律和暴力机器来保护私有制,并确保统治阶级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控制。
2.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种国家不再是剥削阶级的工具,而是为了消除阶级差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服务的机构。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会逐渐废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最终消亡。
3.资产阶级国家的中立假象: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国家常常
保持中立的假象。
虽然它声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但实际上它往往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
国家通过法律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使其统治合法化。
4.超越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国家将逐渐消亡。
共产主义社会无需国家机构来管理和调节社会事务,个体将通过自由协作和共同利益来组织社会生活。
国家的函数将被废除,以实现人类解放和真正的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观点是从马克思的原著中的一些片段
和观点中总结而来。
马克思的国家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所演变,并且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和应用。
因此,理解马克思国家观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不同阐释观点的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
就剥削阶级国家政体来看,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实行过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 政体。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 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按照君主所实际享有的权限,君主制派生出各种具体的 形式,主要有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专制君主制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个人独揽,君主不受任何法 律和机关的监督和限制,拥有超然于一切法律和机构之上的最高的个人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和法律, 君主的权位由世袭而来,一经拥有即终身占有,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君主为中心,围绕君主权力形成并且为之服务 的政治军事官僚机器统辖全国,臣民们服务和忠诚的对象是君主个人。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在实行这 种政体制度的国家,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 等机关的限制。近代以来,君主立宪制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由于各君主 立宪制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力量对比不同,所以同样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的实际地位和权限有较 大的差距。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了国家的各种基本问题、科学地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国家的涵义做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及其,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的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主要是说明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即国家产生和消亡的时间问题,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制度。
当时的生产很不发达,生产关系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平等关系。
人们的社会组织不是国家,而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和部落或更大的部落联盟。
这种简单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是是应当是简单和低水平的生产力的。
由于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剥削成为可能,阶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改变了,原始公社制度已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国家就是在“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机关,部分地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它们,并且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权力机关来取代它们而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产生出来的,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规律。
(二)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力量这表明的是国家的本质。
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者是哪个阶级的专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
五观教育内容(学习材料)

“五观”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二、政府的特性(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
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
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而运用政府权力谋求特定社会团体或者私人利益,是与政府的这一特性相违背的;由此可见,政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是,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
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
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
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
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
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三、国家与政府的概念辨析1、两者的关系体现在:(1)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2)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2、两者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2)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4)就组织构成来看,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
而政府的组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四、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
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
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
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具体说来,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分权原则又称为分权制衡原则,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把国家权力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
由巴黎公社首创、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与强调的监督原则,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并成为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宪法中的具体形式。
首先,在人民与代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方面,一般都规定人民代表(议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其次,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
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与法治对立的主要是人治。
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权威的都是法治,而法律权威屈从于个人权威的则是人治,法治和人治绝不可能结合起来的。
法治一词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的法律存在,它是要创造一种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也就是说,法的权威高于人的权威,由法律支配权力才是法治的根本。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
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五、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就剥削阶级国家政体来看,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实行过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政体。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按照君主所实际享有的权限,君主制派生出各种具体的形式,主要有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
专制君主制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个人独揽,君主不受任何法律和机关的监督和限制,拥有超然于一切法律和机构之上的最高的个人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和法律,君主的权位由世袭而来,一经拥有即终身占有,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君主为中心,围绕君主权力形成并且为之服务的政治军事官僚机器统辖全国,臣民们服务和忠诚的对象是君主个人。
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
在实行这种政体制度的国家,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近代以来,君主立宪制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
由于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力量对比不同,所以同样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的实际地位和权限有较大的差距。
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共和制的国家元首和最高权力机关(议会)都由选举产生。
但是,这两种机构产生的程序、任期、职权以及相互关系在各国有所不同。
根据元首、议会、政府三者的职权和关系状况,资产阶级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基本类型。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有巴黎公社政权形式、苏维埃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