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权力观

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它对国家观和权力观有着独特的透视和诠释。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观和权力观的深入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观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实施统治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国家的存在是阶级对立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家是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它通过法律、行政、警察等手段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有着很高的国际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现实。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强调了国家与阶级的密切联系,把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的体现和产物,并对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对权力观的看法可以总结为:权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对社会资源和经济利益的掌控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通过它的行使来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
马克思主义对权力的分析更加关注其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力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将权力交由劳动人民掌握,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控制。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关注权力的集中和腐败问题。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往往集中于资产阶级,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剥削现象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表达了反对权力集中和腐败的呼声,并主张通过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对权力的影响,并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来实现权力的转变和权力的合理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了国家的各种基本问题、科学地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国家的涵义做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及其,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的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主要是说明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即国家产生和消亡的时间问题,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制度。
当时的生产很不发达,生产关系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平等关系。
人们的社会组织不是国家,而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和部落或更大的部落联盟。
这种简单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是是应当是简单和低水平的生产力的。
由于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剥削成为可能,阶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改变了,原始公社制度已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国家就是在“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机关,部分地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它们,并且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权力机关来取代它们而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产生出来的,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规律。
(二)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力量这表明的是国家的本质。
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者是哪个阶级的专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国家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首先,国家的阶级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核心要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和组织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都具有阶级属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与执行者;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则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与执行者。
其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强调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充当了指导、协调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角色。
国家主导并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调节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也强调,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发展人民民主,尊重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还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应当既要坚持自主发展,又要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科学确定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国家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和效果,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纠正和缩小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阐述国家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家的基本属性,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
就剥削阶级国家政体来看,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实行过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 政体。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 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按照君主所实际享有的权限,君主制派生出各种具体的 形式,主要有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专制君主制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个人独揽,君主不受任何法 律和机关的监督和限制,拥有超然于一切法律和机构之上的最高的个人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和法律, 君主的权位由世袭而来,一经拥有即终身占有,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君主为中心,围绕君主权力形成并且为之服务 的政治军事官僚机器统辖全国,臣民们服务和忠诚的对象是君主个人。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在实行这 种政体制度的国家,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 等机关的限制。近代以来,君主立宪制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由于各君主 立宪制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力量对比不同,所以同样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的实际地位和权限有较 大的差距。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二、政府的特性(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
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
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而运用政府权力谋求特定社会团体或者私人利益,是与政府的这一特性相违背的;由此可见,政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是,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国家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国家观的核心思想是“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本目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政治组织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由统治阶级建立起来并为其服务的工具。
资产阶级通过掌握政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军队等手段来巩固自己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因此,资产阶级国家实质上是一个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利益的工具。
然而,马克思并不否认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维护所起到的作用。
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无产阶级国家是为了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而存在的。
它通过国家机器来管理社会生产和分配,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马克思国家观还强调了国家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
无产阶级国家必须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坚决打击资本主义复辟势力,保卫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国家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我们必须认清这一本质,并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并坚决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
只有坚持马克思国家观,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总之,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国家观,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的国家观是指他对国家的理解和看法。
马克思的国家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特殊政治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形式是阶级矛盾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国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 马克思认为,国家的本质是一种暴力机构,它通过使用暴力手段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
国家有专属于自己的暴力工具,如军队、警察等,以便对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
3. 马克思认为,国家的存在会导致阶级对立的加剧和延续。
国家通过其权力机构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使剥削和压迫得以合法化和制度化,从而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矛盾。
4. 马克思认为,国家在社会主义阶段将逐渐消亡。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国家将逐渐失去其统治阶级的特性,成为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管理社会的机构,最终实现阶级消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总之,马克思的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工具和暴力机构,它的存在和形式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张在无
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通过对国家的改造和逐渐消亡,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五观教育内容(学习材料)

“五观”主要容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1998年,基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教育的指示。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五观教育内容(学习材料)

“五观”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民族观与国家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民族观和国家观的理解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矛盾和斗争的重要表现之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和新的民族形态的出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的时代,各民族战争就变成了民族战争,较小的民族成了大民族的被压迫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的是根本的、整个革命”。
在列宁的进一步发展中,他强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并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政权和国家的形式。
这种自决权与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且为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还强调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联系。
它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而这需要广大的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无产阶级的斗争与民族解放运动必然紧密相连。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因为阶级社会的存在,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国家是一种工具,被统治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阶级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以建立无阶级社会和真正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个无阶级的社会将结束国家的存在,并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列宁的发展中,他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后的国家被称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种国家形式将确保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两者都强调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在马克思的国家观中,国家不是超阶级的组织,而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它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通过法律、行政、司法等手段维护其统治地位。
国家权力由统治阶级掌握,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国家的社会职能。
国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
这些职能的实现需要依靠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阶级关系的消亡,国家将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由人民群众自己管理社会事务,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将成为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原则,为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分别是:
1.国家观:认为国家应该是一个代表人民利益、公正无私的机构。
2.民族观:马克思认为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3.历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5.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五个纪要精神

五个纪要精神
纪要精神的五大观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内容构成。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唯物史观。
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五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的国家观是他对国家及其作用的理论观点。
基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对国家的特殊看法。
以下是马克思的一些核心国家观点:
1.阶级斗争的工具: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
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阶级地位的工具。
国家通过法律和暴力机器来保护私有制,并确保统治阶级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控制。
2.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种国家不再是剥削阶级的工具,而是为了消除阶级差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服务的机构。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会逐渐废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最终消亡。
3.资产阶级国家的中立假象: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国家常常
保持中立的假象。
虽然它声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但实际上它往往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
国家通过法律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使其统治合法化。
4.超越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国家将逐渐消亡。
共产主义社会无需国家机构来管理和调节社会事务,个体将通过自由协作和共同利益来组织社会生活。
国家的函数将被废除,以实现人类解放和真正的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观点是从马克思的原著中的一些片段
和观点中总结而来。
马克思的国家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所演变,并且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和应用。
因此,理解马克思国家观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不同阐释观点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了国家的各种基本问题、科学地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国家的涵义做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及其,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的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
这主要是说明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即国家产生和消亡的时间问题,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制度。
当时的生产很不发达,生产关系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平等关系。
人们的社会组织不是国家,而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和部落或更大的部落联盟。
这种简单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是是应当是简单和低水平的生产力的。
由于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剥削成为可能,阶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改变了,原始公社制度已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国家就是在“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机关,部分地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它们,并且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权力机关来取代它们而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产生出来的,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规律。
(二)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力量
这表明的是国家的本质。
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者是哪个阶级的专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
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被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占有,他们就是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他们的奴役和剥削。
国家正是以社会公共
利益主体的身份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格代表,取得了共同体的形式外观。
这种共同体的形式表现在:国家的管理对象是全体国民;国家所制定的法律。
对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不仅在社会各种类型的权利中效用最高,而且总是以社会政体的代表的身份,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解决各种纠纷和冲突的最终仲裁者出现的。
资产阶级统治是资产阶级的联合力量。
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和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通知阶级意志。
但是国家意志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在于它有保证社会成员遵守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强力或称暴力。
因此,强力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后盾和基础。
所以,通常又把以强制力为基础的政治统治成为专政。
(三)国家是实现阶级专政和维护社会运转的机器
国家实现阶级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而不是民主制或君主制等国家形式。
“机器”顾名思义是个工具,而且是个复杂的工具,它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构。
任何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机构,即组织体系。
但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机器,它特殊在具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
虽然专政必须有强制力,但专政并非仅仅是强制力,列宁曾经说过,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还不是强制力。
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有组织经济文化建设的任务,这个任务,不是靠强制力,而主要靠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的。
就是剥削阶级专政,在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也不是完全靠强制力,只是以强制力作为后盾而已。
因此国家不仅仅是实现阶级专政的机器,它还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器。
总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其他政治思想家对国家概念的一般界定,我们可以将国家定义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利益,以公共权力为核心、暴力工具为后盾,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拥有最高主权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