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课案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15篇)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09268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f.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15篇)《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篇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出示庐山风景图,老师简介庐山。
引入课题。
2、生闭眼想象,师创设情景,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庐山。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初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在庐山看到什么?2、大声朗读课文二自然段,想象画面。
3、说说看到了几幅画?分别是什么?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找到相应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5、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四个比喻,并相机指导朗读。
①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抽读、理解“笼罩”、指导朗读)②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同桌读、指名读)③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理解“茫茫”、师范读、自己练读、齐读)④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理解“天幕”、齐读)6、师版画几种姿态的云雾,让学生用“像”来说清楚什么位置的云雾像什么。
5、师总结,揭示中心句。
理解“千姿百态”。
过渡:这静态的云雾已经让我们心动,倘若有风吹来,云雾便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加神秘莫测。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理解“瞬息万变”。
2、再读课文,勾出描写庐山云雾变化快的词语。
3、学习书中的第一个变化。
(抽读、指导读、男女生读)4、学习书中的第二个变化。
(自己边做动作边读、齐读)5、课件出示各种各样云的图片,生想象云的样子,补充在段尾。
四、指导背诵二、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与二、三自然段相应的图片,生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流连忘返”。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课后拓展课件出示描写庐山风景的诗歌。
(自读、齐读)七、作业老师推荐《黄山云海》《阿里山的云雾》两篇文章,请学生在网上找来读一读。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18839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6.png)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篇1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只有在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课堂情境下,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有灵感,才能迸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自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配套课文录音,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词语:秀丽、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过渡:庐山的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二、感知第二自然段1、让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画出来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
教师巡视2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云雾一种姿态,让生说说画的是什么,3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姿态,师生共评。
4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云雾,生齐读课文。
5那么庐山云雾是这四种姿态吗?它还有哪些姿态呢?6让学生画,指名上黑板画,生解说内容,师生共同评点所有内容。
三、自学第三自然段1、出示自学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读,②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什么,中心句是哪句?2、按照自学的要求,读懂第3自然段的同学请谈自己的感受。
(1)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评价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评价(2)读书时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有感情,才能给别人带来享受,请你们谈谈自学时,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说,引导就弄懂这段话的中心句,总分构段方式。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4篇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955ef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8.png)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三大段。
其中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骇地引用古代老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取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
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细读课文第二大段,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目标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感受它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句的句子。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产生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五、课前准备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一、以诗引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段,学习了第一段。
公开课《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公开课《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cbfcb3f524ccbff12184ec.png)
3.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 学习课文,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积累词句,朗读和理解课文;教学难点:发现和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及其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生齐读课题)。
了解了什么呢?生1: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生2: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生3“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生4:庐山的云雾让庐山的景色更加秀丽。
……师:庐山的云雾为什么这么神奇呢?让我们赶紧打开课文来看看吧!二、以画促读,再现美景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2 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都看到了什么。
(等一会儿)提问。
生:我看到庐山的云雾有很多不同的姿态。
生:我看到庐山的云雾有的像帽子,有的像玉带,有的像大海,有的像天幕。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一次要边读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朗读)师:脑海中出现画面了吗?几幅画?什么样的?(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师:这么美好的画面,咱们一起合作把它们画下来好不好?我们画的时候要注意,要符合课文的描述。
(师在黑板上画出大山,生跃跃欲试,选择四位同学上台画)师:其他同学把你最喜欢的一幅云雾图画在纸上,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等一会)瞧,四幅美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们画得怎么样?和你想象的一样吗?谁来评价他们的?生:我觉得第一幅画和我想象的一样,云雾像个罩子一样把山顶给罩住了。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生:笼罩。
师:你理解了“笼罩”的意思,接着评价。
生:我觉得山顶上的云雾还要画得浓厚些,因为把云雾比做“白色绒帽”,让人感觉厚厚的,暖暖的。
师:这个比喻形象又有趣,请你读读描写这幅画面的语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感情朗读)生:第四幅图和我想的不一样,云雾不应该只遮住。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99393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5.png)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及教学目标本课时教材为《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其中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为:1.认读新词语,理解词语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悟。
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伟大领袖毛泽东。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阅读课文,了解富有诗意的庐山山水,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形象。
•难点:词语学习,提高对课文写作技巧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词语让学生读懂全文前的新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新词语包括:钟灵毓秀、云雾缭绕、山峦叠翠、气魄、严凝着嘴角等。
老师可以用图片、样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2. 在故事情节中找出询问词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引导提问的词语,如:何、谁、何时、为什么等。
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产生疑问,尝试回答。
3. 学习毛泽东在庐山画像描述让学生阅读本文中描述毛泽东画像、气质、衣着等方面的段落,分析作者对主人公的艺术刻画。
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毛泽东的理解,如:英姿飒爽、冷静睿智、气质高贵、衣着朴素等。
4. 学习庐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了解庐山的自然风光和神秘氛围,体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奇观。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庐山的云雾、山峦等自然风光。
5. 总结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和分析,让学生初步领会庐山的美、毛泽东主席的形象和庄严威武的形象。
让学生全面、深入的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
总结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初步了解庐山的美丽,对毛泽东主席有准确的描述。
教师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涉猎各种文化、认识国家各个领袖的形象等课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三年级语文教案)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96b2883b3567ec112d8ab5.png)
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一、导入课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庐山景色的秀丽。
尤其是庐山的云雾,更是让庐山变得更加美丽而神秘,使庐山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的千古名句,庐山的云雾既然那么美丽而神奇,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一起走进这不是仙境却胜似仙经的人间奇景----庐山,一起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去揭开路身云雾神秘的面纱。
同学们看---(课件出示,庐山影片及画面)一、新授第二自然段看了庐山云雾的片段和这么多幅画,相信每位同学都和老师一样喜欢上了庐山的云雾了吧?那么你们当中的谁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呢?(生答,教师点击画面)交流知道,庐山的云雾这么多种姿态,我们可以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呢?(板书:千姿百态)巩固:当早晨的太阳缓缓生气时,庐山的云雾象是粉红的面纱,当你漫步山腰小道时你又会觉得庐山的云雾如缠绕在腰间的绸带,庐山的云雾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姿态,它真是千姿百态。
(教师指读板书,学生跟着读)那么除了千姿百态以外,谁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说明一下庐山云雾的多?教师相机表扬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那么课文是怎样来描绘庐山的云雾的呢?老师给打击读一下,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伴随着美妙的乐声一起去感受一下庐山的美景好吗?(教师范读)啊!庐山的景色可真美啊?老师读完了这段话已经彻底的沉浸到庐山的美景之中!我可不想一个人独自享受这人间美景!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走竟其中,将第二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一下!练读,指明读,教师点评!二、新授第三自然段过度:庐山的云雾既以多闻名,又以变而著称•那么庐山的云雾又是怎么变化的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有__________ 出来.提问:现在谁能回答老师庐山的云雾还有一个什么特点?课文是怎么样具体描写庐山的云雾的瞬息万变的?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完成老师练习(多媒体出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_________ 转眼间变成了_______________ 刚刚还是_____________ ^眼间变成了师:请问同学庐山的云雾除了会变成轻烟、银河、白马、冰山还回变成什么呢?请你用以下的句式来说说•庐山的云雾刚刚还是_______________ 轴艮间变成了_______________ .大千世界瞬息万变的难道就只有庐山的云雾吗?就说炎热的夏天刚刚还是_______________转眼间变成了______________ 。
《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
![《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c705c4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3.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 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尝试背诵重点句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奇异景象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半是仙境, 半是人间的庐山, 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2.谈话(1)初读了课文, 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 我们应该着重研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2-3)(二)分赏课文师: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云雾。
它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学生自读第二小节, 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生: (边读课文边画。
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的不同, 所展现的云雾也有所不同。
)师:(教师巡视, 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黑板上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都在绘画。
)师: 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生1:我画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雾。
这些云雾就好像一条条的玉带, 系在了山腰间。
生2:我画的是山顶上的云雾。
这些山顶上的云雾好像一顶白色的帽子, 而且是一顶白色的小绒帽, 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3: 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师: 同学们, 他们画的好吗?生1:他们画得都很好, 看着他们的画, 我仿佛就看到了庐山的云雾。
(三位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生2: 老师, 我觉得半山腰的云雾还要再画上面一些, 那样就更准确了。
(老师点头同意, 并请那位同学上来修改。
)生3:老师, 书中还写了两种云雾的姿态, 他们没有画出来。
师:你读书真仔细, 老师就请你来画。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教案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3182c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a.png)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教案课题: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教学目标:1. 了解庐山的云雾景观,并能描述其特点;2. 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并能在交流中正确运用;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能力,提高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庐山的云雾景观的特点和描绘方法;2. 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庐山的云雾图片和视频素材;3.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问好并温馨提醒学生上节课学过的庐山的云雾基础知识。
二、呈现(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庐山的云雾图片和视频素材,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庐山云雾景观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询问学生对庐山云雾的第一印象,并展开讨论。
三、讲解与练习(20分钟)1. 讲解庐山云雾景观的特点和描绘方法,介绍相关词汇和表达,如"如烟往事"、"蓬莱仙境"等。
同时,学生可以跟随教师朗读这些句子,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张庐山云雾的图片,在小组内讨论,描绘图片中庐山云雾的特点和感受,并进行小组分享。
四、拓展与巩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分享他们的描绘,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2. 学生回到座位上,完成练习册上有关庐山云雾的词汇、表达的练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庐山云雾的特点和描绘方法。
2. 向学生提问:你是否喜欢庐山的云雾景观?为什么?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或描述,表达对庐山云雾景观的喜好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提高。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庐山云雾景观的热情,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够更好地理解庐山云雾景观的特点,又能够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进行交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71602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8.png)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文章描写的方式感受大自然美妙的景色
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云雾缭绕的景象
3.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教材和教具
2.准备好黑板销和书写工具
三、教学课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可以用一些图片或者影片来展示庐山风景,或者用特殊的声音模拟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庐山的美丽。
第二步:阅读理解
1.教师朗读课文,保持一个适当的语速,让学生能听懂,跟读一段然后
停一停,简单地解释一下生词和生字。
2.每读完一段,教师可以随机提问学生,检测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3.教师可以在每段内容后,让学生分组交流他们的感想,让学生分享自
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三步:讲解难点
1.课文有一些抽象的概念,讲解时需要适当地使用比喻或者实例,更好
的让学生理解。
2.需要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来把握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能体会到这种语言
的美和韵味。
第四步:总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每个小组的帮助下,让学生把本次学习中收获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概括。
四、教学反思
希望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庐山美妙的自然景色及与自然的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老师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
了解学生的需求,避免严谨教学,让课堂变成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时间,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1885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5.png)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一、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小学三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内容:《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能够读懂课文《庐山的云雾》。
2.能够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如“云雾”、“庐山”、“雾气”、“环绕”等。
3.能够通过读书的方式感受自然景色带来的美好和幸福。
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1.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
2.感受自然景色带来的美好和幸福。
四、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准备1.课本《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2.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照片或画面展示庐山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述自己的感受。
2. 感受阅读(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认真朗读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好和幸福。
3. 理解课文(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
4. 创设情境(10分钟)教师用课件展示庐山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叙述方式,简单描述自己所看到的自然景色,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5. 讲述感受(15分钟)教师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创设情境的描述,用简单句子或短语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6.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庐山的云雾》这一篇文章,并通过感受自然景色来升华自己的情感。
这不仅有利于其语文学习,还有将来的身心健康发展。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8篇)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c11c5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a.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8篇)《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1教学目标:1、加强中心句的训练,初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2、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播放幻灯片)师讲述:位于我国江西省内的庐山以峰奇山秀,瀑布溪流景色秀丽闻名中外,尤其是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2、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么在这众多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云雾)你是从哪个字中领悟到的?(更)师: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是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什么叫”变幻无常”?正是有这变幻无常的云雾,才让庐山更显神秘,谁来读出这种神秘的感觉。
3、是呀,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觉得自己就像————。
闭眼想象:在山上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话?三、精读课文第二节1、老师再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庐山的云雾这么多不同的姿态,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千姿百态)2、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3、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的?师板书:千姿百态。
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在你的书本上将它们用曲线画出来。
你找到了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总分的构段方式)4,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具体写云雾千姿百态的语句,你觉得这些语句把云雾写得怎么样? (生动形象)为什么写得这么生动形象呢?(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及资料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及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e0240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1.png)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及资料第二课时简案:目标:通过学习庐山的云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庐山的云雾的特点和魅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描述自己所见的云雾景象。
教学过程:1. 导入课题: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庐山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引出云雾是庐山的一大特色。
2. 学习云雾的特点: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观察庐山的云雾,并让学生描述云雾的形状、颜色、飘动等特点。
3. 练习观察和描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窗外的云雾景象,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云雾的形状、感觉、颜色等。
4.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根据观察到的云雾景象,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他们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所见的云雾,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可以让一些学生上台朗读或演讲,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发言积极性。
教学资料:1. 庐山云雾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 课堂观察云雾的窗户。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 评价学生写作的准确性和描述的生动性。
庐山的云雾是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在山脚下缓缓升起,弥漫在峰峦之间,如梦似幻。
云雾之于庐山,犹如头上华冠,为其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又壮丽的气息。
庐山的云雾有着丰富的形态和变幻,有时像软绵绵的棉花糖,轻轻地飘散在山间;有时像淡雅的烟雾,缭绕在庐山的身姿之间;有时像席卷天地的巨浪,迅猛地向山顶蔓延。
云雾飘渺且变化无常,仿佛是大自然舞动的绚丽画笔,将整个庐山装扮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当云雾融入大自然的胸怀,与阳光、山川相互交织时,那种景象令人陶醉。
在阳光的照射下,云雾散发出柔和的光晕,宛如仙女舞动的彩带;在山川的陪衬下,云雾显得更加悠然自得,宛如山的妖娆舞姿。
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心生向往,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世界。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9a15e7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6.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庐山的云雾特点和形成原因;2.掌握通过科学实验模拟云雾的形成过程;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庐山的云雾形成原因;2.云雾的特点;3.通过模拟实验展示云雾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科学实验模拟云雾的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1.庐山云雾形成原因简介(5分钟):通过投影仪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庐山云雾的形成来源和形成原理。
引导学生了解庐山云雾的气象背景,为后续的实验做好铺垫。
2.云雾特点分析(10分钟):以PPT展示的形式,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介绍云雾的特点、组成、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与普通的雾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云雾的本质。
3.实验设计介绍(10分钟):介绍本次模拟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让学生知道本次实验具体要求和操作过程。
4.实验操作(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进行以下实验步骤:1.将盛有170mL蒸馏水的锥形瓶置于烧杯中;2.在烧杯中缓缓注入75mL的甲醇,并点燃甲醇;3.观察烧杯口周围是否会产生类似雾霾的状况。
5.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根据实验所获得的结果,让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深入分析云雾形成的原理和其特性的具体表现。
6.学生自主探究(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构思设计一个能够模拟云雾形成的实验方案,并在将来的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总结通过本课程,学生了解了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通过实验模拟彻底理解了云雾的本质。
同时,本节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亲身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7b8032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b.png)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2.这节课继续学习第三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段1.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找出关键句子概括段落大意。
板书:千姿百态(2)这就是这段的中心句,之后的内容就围绕这一句具体描写,这种写法就叫mdash;mdash;先总后分。
(3)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呢?(4)默读,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一句式练习说话。
(5)学生交流。
(6)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的。
(7)出示: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m..),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A.作者把云雾比作了什么?B.同样是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不同的姿态呢?C.作者先后观察了哪几处的云雾?请你用[ ]括出。
D.苏轼曾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叹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庐山,如今,老师想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赞叹不同位置所见的庐山云雾。
E.简笔画庐山,谁愿意来画一画千姿百态的云雾?F.指导朗读:体悟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G.指导背诵:抓住山头mdash;半山mdash;山谷mdash;山峰的顺序,闭眼想象,尝试背诵。
(8)刚才所背诵的内容都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第一句。
一起欣赏千姿百态的云雾,播放光盘。
2.第三自然段(1)庐山云雾除了千姿百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抓住语言文字反复朗读感悟,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2、3自然段的总分段式,并学习用总分段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
学习第2、3自然段的总分段式,并学习用总分段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难点
学习第2、3自然段的总分段式,并学习用总分段式写一处景物。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回忆上节课知识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一生读第2小节。其他同学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理解中心句。
2.文中写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一生汇报,其余生认真听。
练习读好句子。
4.师生合作读这一小节,生体会这一小节在段式上的特点。
5.自己练习背一背第二小节。
6.一生试背,其他的同学跟她一起轻声背。
7.回忆学法。
1.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一个自然段也是运用了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的。
2.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本设计中,通过课内外知识的融合,字词学习方法和句段阅读方法的提供,朗读背诵等方式的运用,力求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的同时,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习得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从而达成把语文教学的过程打造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过程的目标。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运用了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的。快找找。
交流。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交流,理解相关语句。
3.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庐山的云雾变化得特别快?
交流并指导读好,读出变化的快。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课案
理论支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拓展学习空间,使学生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4.师生合作读这一小节,让生体会这一小节在段式上的特点。
5.让我们把这美景,把这优美的文字记在心间。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不同位置的云雾是怎样的?自己先练习背一背。
6.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其他的同学跟她一起轻声背。
7.小结: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过总起句抓住了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又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这一特点写具体了,让我们领略到它神秘的色彩。
4.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形象,指导读出变化的快,变化的大。
5.仅仅就这两种变化吗?你能不能学着用文中的句式,也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交流。
6.自由读一读第三小节,细细体会体会作者的写法。
7.一起看着提示试着背一背第三小节吧!
8.小结: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抓住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用总分的段式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写。
交流,理解相关语句。
3.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庐山的云雾变化得特别快?
交流并练习读好。
4.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形象,练习读出变化的快,变化的大。
5.学着用文中的句式也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6.自由读一读第三小节,细细体会体会作者的写法。
7.看着提示试背第三小节。
练习读第四小节,读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本环节在精读课文中,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去朗读,去感悟,去理解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云雾的动态美。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运用,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带领学生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与文本对话之后,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由喜爱庐山云雾的自然之美、赞誉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而升华为对祖国文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来到庐山的人们,都会有共同的感受——
2.指导读第四小节,读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3.齐读第四自然段。
1.前两天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共生园。共生园里有哪些景物?
2.以“我们学校的共生园真美呀!”为中心句写一段话,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
1.学生回忆,交流。
2.学生写作。
3.3名学生分别读自己的片断,互相评价。
3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一到三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文阅读。
通过简洁的谈话设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然后直奔中心,把学生引领到课堂上来。
此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想象中读。同时,通过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进而抓住比喻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通过读、悟,在体味语言美时更深刻地感悟庐主预习:
认真练读《庐山的云雾》课文。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设疑,引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感悟“神秘”。
三、当堂练习,迁移写法。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五、课外拓展,延伸情感。
1.指名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
3.庐山的云雾究竟美在哪儿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读第2小节。其他同学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理解中心句。
2.文中写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同桌交流后指名把划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指导读好句子。
3.可以选取共生园中能体现美的几种景物接在后面写一写它们的美。还可以怎么写呢?
4.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把你所想的内容写出来。
5.全班交流,点评。
1.请3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一到三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我们共同的感受!
1.美文推荐:《阿里山的云雾》、《黄山云海》,著名作家老舍的《庐山云雾》。